『壹』 想知道: 莆田市 從國歡鎮到忠門鎮怎麼坐公交
在國歡鎮坐3路或33路到十字街下車,到對面站等車,有去忠門的公交
『貳』 請問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透堡鎮中姓楊的在楊氏里的哪一支
透堡姓氏淵源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116 更新時間:2012-2-24
網站簡介透堡基金會透堡計生宣傳欄家鄉新聞歷史文化慈善名人同學聚會慈善基金會民俗風情家鄉相冊便民服務娛樂天地走進校園方言文化單位商店談天說地
(一)楊氏河南固始人楊宅仁隨王審知入閩,遷建寧(今建甌一帶)。其元孫楊熙於宋端平間(1234年至1236年)以臘勝攜三子徙居安德里隴柄村為遷透始祖。明嘉靖42年(1563年)裔孫繼林復遷入北街隴柄埕發展子孫。(二)黃氏唐景福間黃琮(河南固始人)跟從王審知南下入閩,授閩清縣令。朝廷腐敗,社會動盪,棄官避隱官坂鄉下濂彌勒地方。乾寧元年(894年)遷透堡為黃氏始祖。歷8世裔孫豫、刮、慎從等三兄弟分為孟(馬頭)、仲(高牆)、季(寺後)三房。仲房於18世黃世鐸另分新高牆支派。(三)鄭氏嶺兜鄭氏:據鄭思肖的「菊山翁家傳」記載:鄭氏得姓於周宣王母弟桓公受封之後,至晉永嘉間(307-312年),分派入閩居於連江東導村(即今透堡)。但鄭氏清道光間始修族譜卻記載始祖鄭朝輔於唐末由河南固始隨王審知入閩,經江西轉粵至閩中定居透堡,比鄭思肖宋代所述時間遲500多年,據查對後者記載有差錯。井窟鄭氏:明正德間(1506-1520年)始祖鄭必昌經商,由長樂福湖肇遷透堡下街定居。塘里鄭氏:鄭賢安於清乾隆間(1736-1795),由下嶼前厝遷入塘里定居。北街鄭氏:清雍正間(1724-1735年)始祖鄭寰由下嶼前厝遷入透堡。(四)林氏田乾下街林氏:唐末林徐慶自光州固始隨王審知入閩,其子孫林恩坤於宋寶祐間(1253-1258年)由連江道沃始遷安德里田乾居住。又經10世林佛養於明正德間(1506—1520年)徙居下街為始祖。二、埕里林氏:開山始祖林洪,元朝人,其先世由光州固始從王入閩,經數傳遷透堡北街。三、上澳林氏:漢浦林旬於明奉武間奉紅牌事例撥屯耕,始居安德里上澳。四、鳳坂林氏:始祖林元鄉於清初避災荒由榕城鳳坂墩徐宅境遷入北街後門厝,現有祖厝一百多平方米。五、東林派林氏:長樂東林派林能斌於清道光間遷入透堡為始祖。(五)王氏彭厝與龍溪王氏:王審知胞兄審邽之子王延最,不滿朝廷間骨肉相殘,爭權奪利。避氣游覽各地。隱透堡娶彭延年將軍之女為妻,為王氏之始祖,時為五代後梁貞明3年(917年)。後其子孫有彭厝與龍溪王氏。尖墩王氏:始祖王元懋於宋慶元間(1195—1200年),遷入尖墩居住。(六)陳氏館讀陳氏:北宋間陳汝載避亂南遷入閩,其子孫陳忠、陳恩於元末遷入館讀村。嶺兜陳氏:宋代陳世本遷楊厝街雙樓地方經13世又遷嶺兜為拱頭陳一個派系。北街陳氏:其祖宗陳乃新於清乾隆間(1736—1795年)由馬鼻南門遷來透堡。(七)劉氏河南光州固始人司馬貽孫跟隨王審知入閩,至13世龍岩州迪功郎劉唯遠元代由長樂遷龍頭村為始祖。(八)李氏李華自古田杉洋李洋房出祖定居羅源崎柄角營。子三,長居下稟,次子定於明代遷透堡為始祖。三子故遷福寧水滸城。(九)吳氏南門吳氏:始祖系福清玉融岐陽吳氏後裔吳世相清初遷入透堡南門兜。爐山下吳氏:明代吳昭進住丹陽磨下,清康熙間曾孫吳熊遷爐山下為茶洋派始祖。(十)許氏許堯甫隨王審知入閩,遷永泰漁坑。轉閩清靈洞石溪,經數世清乾隆間許時著入遷館讀村為始祖。(十一)顏氏顏岐顏氏十四世孫右峨於清乾隆間遷入透堡龍溪里。(十二)郭氏明嘉靖間(1522-1565年),郭宗周由龍溪遷馬鼻倉前郭子墩,其裔孫郭敏軒與黃陳兩姓居住土安(阪),至康熙19年(1680年)郭際隆定居透堡。(十三)賴氏始祖賴欽士於元代自永定遷透堡大溪里發展子孫。(十四)畢氏嶺兜畢氏始祖畢起祥,由河南遷福州,轉徙連江下洋,明末挑佛擔為人抽懺,入遷透堡。(十五)謝氏龍山謝氏燕墩分派謝長輝攜子友義,於清初遷入北街為始祖。(十六)馮氏明天順二年(1459年)馮汶率子志凌、志厚遷寧德洋中土坎村,其裔孫馮新於清初遷入透堡為金雞馮始祖。(十七)蔡氏蔡安甫於清初買茶油換元寶灰入贅陳家,為塘里蔡氏始祖。(十八)廖氏廖定海原籍長樂後遷順昌又遷龍岩,其八世孫廖克財定居嶺兜為始祖。
轉載自透堡鎮志
『叄』 當代著名書法家有哪幾位
1、劉俊京
簡介:字體清暢簡靜 溫雅沖和、俊雅書風京儒文采。作品有收藏潛力的書法家。獲第三屆北京"德藝雙馨"獎。
『肆』 我們學校要建立社團,我建立的是籃球社。需要向團委提交一份個人簡介,求格式。
這還不簡單? 你認識一個其他社團的社長不就好了,社長都很空的,所以你要他們肯定會幫你的。 主要是宣傳工作有點難。
『伍』 104黃氏基金會是騙局嗎
黃氏基金會發善款
『陸』 02年莆田市一中與市少體校聯辦用的是什麼教材急急急
涵江區石庭中心小學座落在著名僑鄉——江口鎮石庭村。學校創辦於1915年,於2003年8月升格為中心小學,下轄9所農村小學,共有學生3539人,教師169人。學校秉承「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的辦學理念,領導 「務實、求真、 開拓」,教師「愛崗、敬業、奉獻」,學生「誠實、好學、活潑」,僑鄉的父 老鄉親更是真情傾注,集資興學,他們形成和諧向上的文化教育群體,齊心協力,將石庭這所「 福建省農村示範小學」裝扮成福廈路畔璀璨的教育明珠。
1、學校現擁有一支知識化、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擁有教職工數62人。其中,小學中學高級教師2人,小學高級教師34人,市級骨幹教師6人,區級骨幹教師3人。2位已取得本科學歷、大專學歷老師41位,可稱教學隊伍實力雄厚,人才濟濟。
2、學校佔地面積13065平方米,建築面積6016平方米。學校現有小學學生數989人,設有19個班級。幼兒學生234人,設有七個教學班。生均佔地面積10.68平方米,建築面積4.92平方米。
3、擁有一座600平方米的大禮堂,可供每年「六一」國際兒童節舉行文藝聯歡會,用以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4、學校有34間符合標準的教室,採光、通風,照明符合要求。
5、學校生活用房1900平方米,師均30.65平方米。
6、學校體育、音樂、美術、電教設施達Ⅱ類標准。
7、圖書豐富,現學校圖書館有存書達12500冊,生均10.22冊,可供學生閱覽,補充課外知識。
8、設電腦教室,擁有66台電腦,培養學生現代科學知識的應用。
9、學校有兩個近千平方米的水泥操場,一個3200平方米的大操場,一條80米的直跑道,150米的環形跑道供學生田徑運動之需。
10、學校音樂室、少先隊室、實驗室、體育室、電教室一應俱全。學校環境達到「一禁、三化、五無、八有」要求。幼兒園的設備新穎,活動器械齊全。學校為學生提供一個優美、潔凈的學習環境;給教師創造了一個舒暢、安全的工作,生活條件。學校秉承了「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的辦學理念,領導「務實、求真、開拓」,教師「愛崗、敬業、奉獻」,學生「誠實、好學、活潑」,學校面貌日新月異,永遠向前。
地址:涵江區江口鎮石東村 郵編:351117
[編輯本段]校規校訓
校風:團結 勤奮 博學 務實 向上
教風:師風正 師紀嚴 師道尊 師學博 師業精 師心慈
[編輯本段]學校榮譽
1993年、1995年、1997年、1999年、2001年學校連續5屆評為莆田縣文明學校。
1993年黃瓊英同學獲全國小學生民族器樂「揚琴」比賽三等獎。
1997年10月四(2)中隊評委全國文明雛鷹假日小隊。劉少晗同學評為全國「手拉手」好少年。
1998年10月學校少先隊評為莆田縣紅旗大隊。
1998年12月,新加坡華僑黃錦龍夫婦捐建校門一座(福廈路口)。
2000年7月,林鳴鳳老師指導的劉敏同學獲全國青少年愛國讀書活動「講公德、守法紀」知識競賽特等獎,並赴閩參加省教育廳、省少工委組織的夏令營和頒獎大會。
2000年學校被莆田縣評為「莆田縣學校體育工作先進單位」。
2001年9月因學校教學質量突出被中央莆田縣委和人民政府評為「莆田十佳學校」。
2002年4月由於學校成績優異,被福建省教育廳評為「福建省農村示範小學」。
2003年莆田市教育局對全市小學畢業生統一考核,我校本屆畢業生成績名冠涵江。在涵江區對所轄的133所小學共評選出的300名優秀學生中,本校就取得23名。
2003年7月,蔡黎紅老師指導的黃琳同學獲全國青少年讀書活動「走向世界的中國」知識競賽優秀獎。
2004年3月,自升格為中心小學以來,莆田市教育局對全市小學畢業生統一考核,在涵江區評選的300名優秀學生中,本中心小學就取得53名,成績名揚涵江。
2004年5月學校小學生籃球隊獲涵江區小學生籃球比賽第一名2004年6月黃玉麒老師指導的吳啟航同學寫的「公雞過馬路」獲世界華人小學生作文大賽三等獎。
2004年10月被中共莆田市委和莆田市人民政府評為「市文明學校」。
2004年12月被涵江區人民政府評為「涵江區素質教育合格學校」。
2005年1月由郭萍老師執教的《年月日》在涵江區開展小學數學優質課比武中榮獲一等獎。由王珊老師執教的《五彩池》在涵江區開展小學語文優質課比武中榮獲一等獎。同年6月份,在全市統一命題的畢業班素質教育質量檢測中,我校本屆畢業班的語、數科的綜合成績名列涵江區農村小學組第二名。
2005年7年,蔡黎紅老師指導的羅威臻同學獲全國青少年讀書活動「奮發有為建小康」知識競賽二等獎。
2005年12月學校教師籃球隊獲涵江區教師籃球比賽第二名。
2006年1月學校被涵江區人民政府評為「治安保衛重點單位」。3月份,涵江區綜合辦、涵江區教育局、涵江區公安局聯合評為「涵江區平安校園」、「涵江區學校安全先進單位」。
2006年3月學校被授予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課程改革重點課題——福建省「與新課程改革相適應的學習方式研究」實驗基地校。
2006年6月本屆畢業班參加全市統一命題的畢業班素質質量檢測中,語、數平均分和及格率均列涵江區農村小學組第一名。同月,被莆田市人民政府評為「莆田市實施素質教育工作優秀學校」。
2006年7月學校幼兒園評為涵江區優質幼兒園。
2007年3月學校評為涵江區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建設先進單位。
2007年4月學校小學生乒乓球隊獲涵江區小學生乒乓球比賽女子第四名、男子第五名。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學校歷史悠久,創建於1915年,由黃紹昌先生倡議創辦。
黃紹昌先生畢業於福建政法大學及日本名校早稻田大學法學博士及高等師范碩士。歷經福建政法大學教授、福建省實業廳秘書長等職。由於關心家鄉教育,深知石庭人口稠密而無一所正式學校,在海外僑胞的支持下乃毅然舉家遷回石庭,自任學校校長,校名為莆田縣第七區小學學校租用石庭旗桿厝衍慶堂上下廳及上廳左邊廂房一間,內埕全部、黃禹友民房五間為校址,並舍自己房舍等為辦學之用。黃紹昌為名譽校長(1915、10——1919、01),陳棟候為第一任校長(1915、10——1916、01),陳丹如為第二任校長(1916、02——1919、01)。學制四年,(為初級小學),低中二班為復式教學。四年級為學校最高年級,學生均由私塾轉入,全校學生20多人。學校於1915年春成立首屆校董會,設常年校董30人(每年年捐大洋20元)、名譽校董為:薩鎮冰、黃培松、王兆培、江春霖、張琴、關陳謨、林翰、吳台等社會名流擔任。其中薩鎮冰系辛亥革命時名人,民國時期為海軍上將,任海軍總司令等要職。擔任石庭小學董事可稱馬首是瞻,威望卓著。
1919年2月至1925年1月學校更名為莆田縣第七區石庭小學,校址照舊。黃紹昌為名譽校長(1919、02——1925、01)。學制六年(完全小學),一、二年級為單式教學(兩班),中高年級為復式教學(兩班)。學生數80多人。學校校董會有常年校董30人(每人年捐大洋20元),名譽校董:薩鎮冰、黃培松、張琴、關陳謨、林翰、吳台。
1925年2月至1934年1月,學校更名為莆田縣第七區私立石庭小學,原有校址擴大。借用衍慶堂下廳左右前廂房兩間,天雲亭擴大租用右廂房一間,另租用黃紹昌私房之大廳、福堂及左右廂房,並在石庭黃氏宗祠增設分校。校長為黃紹昌,分校主任為虞番茹(1925、02——1930、01)。學制六年,一至四年級各一班,高小復式班一班。分校初小一年級一班,學校校董會於1925年2月擴大,常年校董37人(每人年捐大洋20元)。名譽校董為:薩鎮冰、黃培松、張琴、關陳謨、林翰、吳台、蔡瑄、黃玉樹、林兆燕、宋敏增。
1934年2月至1942年 7月,學校更名為莆田縣第七區江口鎮私立紹昌小學。校址照舊,黃氏宗祠分校停辦,學校並入總校,但另在田滕松竹梅祠堂開辦幼稚園(一班)。學校校董會推選黃籬秋為首任校長(1934、02——1934、07),黃璇為第二任校長(1934、08——1942、07),學校校董會有校董56人(每人年捐大米三百斤),名譽校董為;薩鎮冰、黃培松、張琴、關陳謨、林翰、吳台、蔡瑄、黃玉樹、曾傅雲、林兆燕、宋敏增。
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學校更名為莆田縣江口鎮石東石中聯立國民學校。校址照舊,小學學制六年。田滕松竹梅祠堂幼稚園撤消。(幼稚園二個班級設在總校)。校長為黃璇(1942、07——1943、01)。學校董事會有常年校董76人,名譽校董為:薩鎮冰、黃培松、張琴、關陳謨、林翰、吳台、蔡瑄、梁濟川、黃祖漢、林兆燕、曾傅玉、黃景文。
1943年2月至1945年1月,學校更名為莆田縣江口鎮西南中心國民學校。校址照舊。校長黃璇。小學學制六年。學校開設幼稚園二個班級。學校校董會有常年校董76人。名譽校董為 :薩鎮冰、黃培松、張琴、關陳謨、林翰、吳台、蔡瑄、梁濟川、黃祖漢、黃兆燕、曾傅玉、黃景文、宋增敬。
1945年2月至1950年3月,學校更名為莆田縣江口鎮第二中心國民小學。校址照舊。校長黃璇。小學學制六年。學校開設幼稚園二個班級。學校校董會有常年校董76人。名譽校董為 :薩鎮冰、黃培松、張琴、關陳謨、林翰、吳台、蔡瑄、黃祖漢、黃玉樹、林兆燕、曾傅玉、黃景文、宋增敬。
縱觀歷史,石庭小學在1915年至1950年期間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從簡易到擴大,逐步拓展,邁步向前,黃紹昌、黃璇父子首創顒功。令人有口皆碑,贊之不絕。
紹昌先生英年早逝(詳情見黃春元先生撰寫的《懷念母校》全文中。俚人痛念紹昌先生半生心血艱難創學的功績,經校董會開會決議改校名為石庭紹昌小學資以紀念。
紹昌歿後,子承父志,黃璇接任校長。黃璇先生畢業於福建省立師范,年青有為,管理有方,治學嚴謹。他注重寓教於樂,經常為學生舉辦文體活動,遠足爬山;也時與其他學校組織學生互相交流或舉行測試時事比賽。他注重道德品質教育、親繪壁畫,在學校多處懸掛。抗戰期間,「七七蘆溝橋事變」後四十年代初期抗戰緊要關頭,他親自演講,激發學生愛國熱情。他崇尚「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四維八德教育。
黃璇任校長後,身體力行,拆舊更新,自行動手,十分刻苦,厲行節約逐步擴展教室。學校因此從原無標準的校舍逐步形成一所初具規模,在江口鎮頗具名氣的中心小學校。
據黃文蘭先生、黃春元先生回憶,學校30年校慶聖殿約在1945年8月上旬舉行,張燈結綵,學校裝點得一派喜氣洋洋。巨幅橫幅標語高懸「慶祝紹昌中心小學三十周年校慶及慶祝抗戰勝利」。歌舞昇平,十音八樂響徹四方,文藝節目豐富多彩,盛況空前。
「雄雞一唱天下白」。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蕭蕭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人民政府接管了紹昌小學,學校更名為石庭小學。在黨和政府的領導和關懷下,在石庭父老鄉親和海外僑胞的大力支持下,學校從此走上不斷發展壯大的康莊大道。
1951年春,建新校前,因「紹昌小學」校舍不足,未能適應辦學之需,1954年前俚人已醞釀建造新校事宜,經多方協商,確定在原址——「石庭紹昌小學」翻建新校舍——即現在涵江區石庭中心小學。建校時由石庭黃氏組建董事會,成員90名,常務董事16人。主席:黃文達(毛小叢),副主席黃文松(九尾)下設委員。接收海內外華僑俚人,黃氏家族的捐款,芳名立碑紀念。
1956年春,校長方燕榮,教導陳炳宗上書給毛主席請求提寫校名。因毛主席國事繁忙,無暇提寫,後由莆田軍分區參謀長書寫「莆田縣石庭小學」校名,一直保存於今。
1956年秋,新校落成後,胡金鳳為首任校長,時有學生600餘人,因學校為完全小學,辦學條件好,質量高,學生慕名而來,趨之若鶩。所以,每年都要舉行高小招生入學考試。也因此,石庭小學也有中低年級的單班編制變成高小的多班學校。石庭小學的學生遍布江口鎮半壁疆土。小學畢業報考初中,升學上線率達97%以上。
1956年,為了解決鄉親子女上初中難的問題,在校內又設「文化班」是屬於民辦自費辦初中之形式。
1958年大躍進時,石庭設管理區,學校升級為「莆田縣石庭中心小學」管轄19個基層校,包括江口片的五星小學。從石庭比江口早些時間設學區看,當時石庭文化比江口發達了。後來再派副校長溫新江、方聯榮、林春新三人從事學校領導班子。
1959年中央落實「華僑政策」石庭華僑辦學有功,董事會主席黃文達應邀赴京參加十周年國慶觀禮。
1959年後,石庭文化班改為「莆田石庭農業中學」
1960——1961年國家暫時困難時期,全校師生(包括中、小學)開展勤工儉學,開荒種植活動。建立農業基地——南坡山,搞小副業,增加收入,共度難關。但又不耽誤學習文化課,可以說是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當時造就一大批鄉里傑出人才。
1962年莆田縣教育局正式批准把原「莆田石庭農業中學」改為「莆田石庭華僑中學」任命吳鴻生為石庭華僑中學校長。陳國禎任副校長、陳慶瑞為教導主任,黃清和人總務主任,李天寶任團支部書記。小學部不變,橋中使用「石庭小學」一半地方,小學又一次開始借用附近民房辦學了。
1963年——1964年學校文化體育生活豐富,教師「籃球對」「十音隊」經常外出參加比賽演出。「十音隊」在江口地區首屈一指,64年石庭教工的器樂合奏,「苦盡甜來」參加縣職工文藝匯演榮獲特等獎。
1966年,「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精」文化革命浩劫,十年非常風雨,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學校一度停課,學生散流社會,教學荒廢,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厥如,造成十年荒蕪,令人嗟嘆。
1968年把「莆田縣石庭小學」改為「莆田縣五七學校」,是非顛倒,學校一片荒涼「四人幫」禍國殃民,踐踏文化,可見一斑。
至文革結束,使撥亂反正又恢復原校名。
1969年學校實行准軍事化訓練,那時學生無心讀書。
1970年——1976年,學校幾乎成半癱瘓狀態,教師無心教學,學生無心學業。
1976年,打倒「四人幫」全校歡欣鼓舞。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學校教學,學生學習,正式走上正軌,社會青年又登校拜訪老師,拾迴文革期間遺落,荒廢的文化知識。從此,石庭小學繁榮又振作了,又恢復了昔日的雄風。
1978年,胡金鳳官復原職,主持石庭小學校長工作。正值全國恢復高考,中考的底二年,在江口鎮黨委的主持下,於江口馬埕舊電影院舉辦補習班。石庭小學派林金標(番茹根)、陳慶瑞等教師義務為廣大青年授課,時達數年之久。為將口地區培養大批大、中專人才。說到石庭小學業余免費為社會服務已有幾十年光榮歷史,早在新校建成後,胡金鳳擔任首任校長時,石庭小學積極協助業余教育,開展石庭片「掃盲」活動,提高全民素質。各生產隊都有夜校,學生是農民。教師分配到生產隊,負責夜校的組織和輔導,培訓夜校教師,幫助夜校教師備課。
58年,在校內還辦了夜校,由大隊掃盲積極分子黃承祖、黃金富負責,學校指定黃玉祥老師專人協助。
1979年,胡金鳳校長退休,陳天順主持學校工作。
1980年——1981年,莆田縣恢復小學畢業生初招統一考試,石庭又重鼓文革前積極拼搏的風格,教師忙著搜集復習材料,印發復習提綱,畢業班學生晚自修,上夜課,千方百計提高畢業班的學習質量。每年初招都有一批數量可觀的學生,送入省重點中學莆一中、二中就讀。
1980年乘改革開放的春風,教師努力拚搏,教育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生源越來越多,校舍擁擠為破於眉睫的問題,急待解決。1982年學校領導陳天順、彭書錦等石庭宮董事會吁請海外僑胞籌資擴建學校教學樓,在愛國僑胞黃日昌、黃文華、黃文理、黃嚇興等海外僑胞的大力提攜下,共籌集資金新幣21.42萬元.。1983年將大禮堂七間一層土木結構的教師及後操場兩間石板教師拆塗,翻建成一座十四間教室的教學樓,用於初中部教學,小學仍租用棋花厝部分民房作為教室
1985年方中沛任校長,彭書錦任副校長,曾昭和、黃文書任教導。新領導班子為解決學校校舍緊張狀態,決心繼續打好僑牌,成立莆田縣石庭學校國內董事會。正董事長暫缺,副董事長黃慶隆先生、孫忠孝先生、黃玉珠女士;常務董事黃慶隆、孫忠孝、黃玉珠、黃金壽、黃嚇輝、黃嚇松、黃文榮、方金榮、黃瑞麟等位先生擔任;會計方金榮;出納黃克亮。他們肩負對下一代教育發展的使命,為廣大師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校領導與董事會不辭辛勞,拜訪了一個個歸僑。一片誠心,金石為開。打動了愛國愛鄉的僑領黃文蘭、黃文理、黃文華的心,海外華僑也專門為建校成立了「海外建委會」,以便有組織、有系統地開展工作。海外建委會由印尼僑領黃文蘭、黃文通、黃春元、黃文華、黃文衡、黃清雲諸位先生;暨新加坡僑領黃文理、黃日昌、黃金華、黃克祥先生等組成。隨著各方面工作的有序展開,國內也成立了監建組,由黃慶隆、黃玉珠、孫忠孝、黃瑞麟、曾昭和、黃克亮、方中沛、彭書錦、方金榮、李國珍諸先生組建。
1986年,在石庭牌兜腳下奠基興工建造石庭僑中教學樓。
1987年,何遠芳調入石庭小學任副校長。
1988年,石庭華僑中學教學樓竣工。
1989年,石庭華僑中學從原來擁擠的小學中搬遷到新樓。
1990年,何遠芳調離,黃玉和任副校長。
1991年,方中沛校長榮休,黃玉和接任校長,李瑞芳任副校長兼江口學區會計;林光明主持學校德育處工作;李敏林、黃錦雲主持學校教務處工作;黃繩濤主持學校總務處工作。
同月,「石西後埕村華僑為解決本地子女就學方便,籌資在後埕村新建了一座教學樓,後埕分校獨立,正式命名為「江口後埕小學」
1992年,鑒於建設了近五十年的石庭小學教學樓教室已破爛不堪,學校領導會同石東、石西兩村兩委積極做好僑務工作,在愛國僑領黃文理、黃文華的大力支持下,籌資使萬元,重建了二十間教室,便學生在寬敞明亮安全的教室內專心學習。
1992年,石西橋頭外村華僑黃文蘭、黃文華,惠及家鄉子弟上學要橫跨福夏公路,存在安全隱患,籌資將本村原生產隊隊址改建教學樓。
1993年9月,橋頭外初級小學正式成立。
1993年香港同胞黃克緒先生,看到學校操場泥濘不堪,獨資捐贈港幣三萬六仟元,修建了一塊1000多平方米的水泥籃球場。
1993年9月後埕小學、西劉小學高小並入學校。1998年8月兩校高小撤回原校。
1998年,僑胞黃錦龍先生感到以前驅車經福夏路時,一片原野,石庭小學紅磚樓房遠眺可見雄姿,而今兩旁店鋪林立,石庭小學已依稀難見,為海外歸來遊子能准確到達母校;乃費資十萬余元,於公路旁建造牌樓一座,書「莆田縣石庭小學」以資記認。
1992—1994年間,華僑黃文通、黃金瑞、黃錦文、黃玉添、黃志萍、黃富文、香港黃克緒、陳瑞鳳、石西鴛鴦厝華僑基金會均踴躍獻資為學校學生添置桌椅、教師辦公桌,添置會議室桌椅,管樂隊、禮堂音響設備,鋪設石板路及澆灌幼兒操場均不遺餘力。
1995年鴛鴦厝華僑為了家鄉子女就學方便,集資建設了一座完整的小學,正式恢復為「陶青小學」。
1996年9月,鴛鴦厝子女返回「陶青小學」就學,減輕了石庭小學校舍不足的壓力。
1998年,修建已五十多年的學校大禮堂,被白蟻蛀蝕嚴重,不堪重負。辦公室所在的大樓前傾嚴重,辦公大廳4根大梁裂痕明顯,屋頂水泥瓦片年久變質鬆散,滲雨漏水,校舍已成危房。學校領導、石東村、石西村兩委、學校華僑董事會十分重視,成立了石庭小學修建委員會(國內理事組)。由黃慶隆先生任理事長,陳瑞鳳女士任副理事長,黃文同、黃崇書、黃中貴、黃玉水、黃德章、黃瑞麟、黃玉和、黃繩濤、黃玉明等諸位理事,並向海外發出了倡議書。董事長黃日昌先生得悉這一情況後,親臨學校視察,指示學校修繕要保持原貌,不宜更改。同時要求國內,充分發動群眾力量。不管是一元還是一萬元都是對家鄉教育事業的支持。並冀望國內最少要有三百戶人參與捐資,修繕的不足之數由海外僑胞負責。這一倡議得到了國內外人士的踴躍響應。愛國僑領黃日昌、黃鼎榮、黃春元、黃文通、黃文蘭、澳門黃春水、香港黃賽峰、黃玉祥,國內黃慶隆、陳瑞鳳等社會各界人事及石庭父老鄉親同心協力共集資69.11萬元。
1999年學校修繕工作正式開始。教學樓、禮堂、大門、圍牆、廁所均整修一新,再煥光彩,重振雄姿。
2000年2月12日(正月初八),學校隆重舉行大禮堂、教學樓、校門重修竣工剪綵慶典。鞭炮齊鳴,鼓樂喧天。海外僑胞黃日昌董事長,黃文蘭伉儷,黃春元伉儷,黃文華先生等均專程聯袂返校參加盛會。莆田縣政要:林文揚書記、卓金賢副書記、梁國鎮副縣長、陳文富人大主任、余文錦政協主席、教育局長程輝煌、江口鎮黨委書記王金煉、鎮長鄒荔平均蒞臨參加。校修建委員會理事長黃慶隆先生、陳瑞鳳女士及所有捐資者應邀出席慶典。
會議由江口鎮鄒荔平鎮長主持,黃玉和校長代表學校匯報修建工作情況,黃日昌董事長代表海外僑胞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卓金賢縣委副書記代表縣委縣政府對海外僑胞,各界人士的熱心助學表示衷心感謝,並對學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縣、鎮領導對捐資一萬元以上的優秀者頒發了榮譽證書。愛國僑領,著名企業家,縣、鎮領導為學校重修竣工剪綵並向所有捐資者頒發了紀念品。會後,江口鎮政府設宴招待愛國僑領及著名企業家等熱心助學人士。
2001年9月,莆田江口橋頭外初級小學並為學校教學點,2002年9月「橋頭外教學點」撤並入學校。
2002年5月莆田市行政區域重新規劃,江口鎮隸屬涵江區。校名更為「涵江區江口石庭小學」。由黃玉和繼任校長,陳國徽、黃文和任教導。
2003年9月,涵江區教育局將石庭小學從江口學區中分割出來,升格為中心小學,原校名「涵江區江口石庭小學」更改為「涵江區石庭中心小學」。新一屆中心小學的學校領導班子到任:張君超任校長,李向華任書記,黃玉和(分管石庭中心小學)和吳元華任副校長,董國雄任副書記,林義良任工會主席,黃玉麒任工會副主席,陳偉業任教導主任,陳國徽和黃文和任副主任。下轄後埕小學、陶青小學、西劉小學、赤港小學、東樓小學、豐山小學、厚峰小學、劉庄小學、梁厝小學等9所農村小學,共有學生3539人,教師169人。同時學校也進入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浪潮。
2005年9月,學校將後埕小學的五、六年級學生撤並入石庭中心小學。教職工多達64人。12月張校長和李書記調離,由黃玉和副校長升任為校長,吳元華副校長升任書記。
2006年9月學校領導班子換屆,黃玉和繼任校長,吳書記調離由林國祥接任書記,董國雄和林光明任副校長,其他學校行政人員不變。學校將厚峰小學的五、六年級學生撤並入石庭中心小學。學校學生數增至998人,設有教學班二十個;幼兒學生數341人,幼兒設有教學班十個。
2007年3月董副校長調離,陳偉業升任為副校長。
校 名 變 更 歷 屆 校 長 變 更
莆田縣第七區第二小學 陳棟侯(1915.10-1916.1)
陳丹如(1916.2-1919.1)
莆田縣第七區石庭小學 方錫連(1919.2-1921.1)
郭璣庭(1921.2-1925.1)
莆田縣第七區私立石庭小學 黃紹昌(1925.2-1934.1)
莆田縣第七區私立紹昌小學 黃籬秋(1934.2-1934.7)
莆田縣江口第二中心國民學校 黃 璇(1934.8-1950.1)
莆田縣石庭小學 翁鑫柏(1950.2-1950.3)
林金康(1950.4-1950.8)
俞國琳(1950.9-1951.2)
肖慶琳(1951.3-1952.2)
方永懇(1952.3-1954.8)
方燕榮(1954.9-1956.8)
莆田縣石庭中心小學 胡金鳳(1956.9-1968.10)
莆田縣石庭五七學校 林春新(1967.8-1968.9)
黃元斌(1968.9-1971.7)
黃中貴(1968.9-1971.7)
方聯榮(1974.9-1977.2)
陳天順(1977.3-1978.7)
胡金鳳(1978.8-1979.11)
莆田縣江口石庭小學 陳天順(1979.12-1983.1)
黃文晉(1980.9-1983.8)
彭書錦(1983.9-1985.2)
方中沛(1985.3-1991.8)
黃玉和(1991.9-2002.4)
涵江區江口石庭小學 黃玉和(2002.5-2003.8)
涵江區石庭中心小學 張君超(2003.9-2005.12)
黃玉和(2006.1至今)
『柒』 104黃氏基金會傳銷
是不是傳銷,應當按照其具體的經營運作模式進行判定。
傳銷,是指組織者或者經營者發展人員,通過對被發展人員以其直接或者間接發展的人員數量或者銷售業績為依據計算和給付報酬,或者要求被發展人員以交納一定費用為條件取得加入資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擾亂經濟秩序,影響社會穩定的行為。
同時具有以下行為的,是傳銷:
一、需要交入門費。
二、需要發展下線。需要不斷的找合作者,並打著組建團隊的幌子以倍增收入的模式誘導別人。
三、根據下面人頭數量和這些人的經營業績來決定你有多大的回報。
『捌』 黃繼有什麼品質
黃繼蘆(1925年生),生於廣東省揭陽市揭東縣玉湖鎮觀音山村糖房角,畢業於揭陽縣第一中學高中,一九四五年與羅碧娟女士結婚後,移居泰國。初在烏隆府(莫肯埠)中正華僑學校任教師,二載後,旋轉任教於呵叻府,挽空縣,振民華校校長二年,該時因國際形勢關系,多方不便,不得已,棄教從商,經營銀行和信託等金融業務多年,再轉入經營房地產業等,經營有方,一帆風順,步竹青雲,麗日中天,以成社團領導,商界巨買。一九七八年榮獲國際桂冠詩會協會會長余松博士授予<桂冠詩人>即<文學博士>;一九八七年寵蒙。
泰皇陛下御賜泰國模範父親 1977年倡議成立泰華詩學社,任社長,1979年倡議組建泰國華文教師公會,1981年任主席。歷任泰國中華總商會常務會董、泰國潮州會館執行委員、泰黃氏宗親總會理事長、泰國新聲國樂社永遠名譽理事長、碧差叻中學校董主席等職。
既白象勛章,一九九四年蒙泰皇上御賜一等皇冠大綬勛章及模笵家庭,龍鳳如意獎等榮銜。
棄教從商出無奈 商海馳騁建功業
在當今泰華僑界社會中,黃繼蘆的盛名已是聞名遐耳。這種盛名不僅僅是因為黃繼蘆拼搏商場數十載,運籌帷幄經營有方,功成名就事業輝煌的緣故,更來自於黃繼蘆先生對泰國華界華文教育的巨大貢獻。
回溯二十四年前,泰國與中國正式建交,才使得長久以來處於封閉狀態的泰國華文教育,現出一線曙光。在佛歷二五二二年(公元一九七九年),由幾位華教前輩發倡,組織了「泰國華文教師公會」。創建伊始,可謂舉步維艱,佛歷二五二三年底,已有三十年執教生涯的黃繼蘆眾望所歸,受命於艱難之際,獲選為泰國華文教師公會第二屆主席。
朝氣蓬勃的文化青年黃繼蘆,一踏上泰國的土地,他的華文學識立即受到重視,夫婦二人一同受聘,任教於烏隆府的中正華僑學校。兩載寒署,躊躇滿志的黃繼蘆已升任華校校長之職,轉赴可叻府挽空縣的振華學校任校長。適逢當時國際形勢變化異常,泰國政府出於政治上的考慮,開始對華教加以限制,對各個華文學校嚴格管制,致使不少華校被迫關閉。黃繼蘆夫婦雖熱愛教書,但當時的形勢不容你,僑民無奈,夫婦兩只有離開學校,棄教從商,轉入到商業社會中尋求生存與發展空間。
憑借著堅忍不拔的創業精神和獨到的目光,黃繼蘆經營有方而一帆風順,在經營銀行和信託等金融業務多年後,適時地轉入房地產業,在泰國經濟起飛的八十年代,他的房地產生意非常成功,也使他人一介收生變成為商界巨賈,社團領袖。
數十年的執教生涯,對華教的使命感,黃繼蘆在富甲一方的時候,依舊對華教的發展抱以極大的希望。在當選泰國華文教師公會第二屆主席後,為穩定公會基礎,毅然獨自出資,在曼谷市拍喃四路啟建公會新址,並四方奔走,使該公會在政府得到合法注冊,成為泰國一個合法的民間組織。
泰國華文教師公會自成立至今,聲譽日隆,得到了泰華社會的贊譽與僑界賢明之士的維護支持。該公會遵循「促進中泰文化交流,為廣大教師謀福利,培養師資,提高華文教學質量」的宗旨,肩負起「領導泰國的華文教師共同為泰國華文教育事業發展作貢獻」的責任。黃繼蘆也寵得泰皇陛下御賜「泰國模範父親」暨白象勛章,一九九四年又蒙獲泰皇陛下御賜一等皇冠大勛章及模範家庭,龍鳳如間獎等榮譽。
自黃繼蘆主席任職以來,鑒於泰國華教師資不足的現狀,他將師資培養的計劃列入重要議程,有計劃有步驟的舉辦各種華文師資培訓班;成立華文義學小組,邀請專家作專題講座,並組織大批教師赴大陸各大學進修學習。
為了提高華文教師的水平,黃繼蘆還積極拓展交流,分別與北京語言學院、廣州外語學院、暨南大學、中山大學、雲南省教育學院及香港、新加坡的大學等,有著密切的交往和聯系。
為了給各地華校精神上的支持鼓勵,經濟上的資助,他雖身負家族生意龐大事務,仍不顧繁忙,一馬當先踏遍泰國內地大小華校,幫助解決各種具體問題。曾任過華校校長,他對教師的清貧生活身有體會,因此在教師公會的工作條例中,對教師的各種福利待遇都作了具體規定,使教師們能心情舒暢地從事教育,得到廣大教師的擁戴。
同時,他還是泰國御助碧差叻中學校董主席和御助碧差叻童軍營董事長。
觀音山人的驕傲 1
已是七十多歲高齡,他重執文筆,為華文教育著文吶喊,他的論著《學問與教育是強國富民之本》在泰華文《中華日報》連載,他重申「國運興衷,緊於教育」「不重視教育,將成為千古罪人」淵博的學識,有理有據的論述,急切的呼籲,滿腔的熱情,在泰華社會引起很大的反響。
鄉音未改兩鬃白 捐資興教為桑梓
日月如梭,滄海桑田,數十年彈指一揮間,共繼蘆已離開故鄉五十多年。雖身居海外,他夢繞魂牽思故鄉。八十年代他開始重返祖國,作為海外赤子,他最關心的是家鄉的教育。
一九九Ο年在鄉親們的大力支持下,終於成立了以黃繼蘆為首的寧化中學建校委員會,徵集義款兩千多萬拔泰銖,在廣東省揭陽市揭東縣玉湖鎮觀音山村,建成規模宏大、氣勢非凡、佔地四十多畝的寧化中學,他又幹了一件造福故里、德昭千秋的善舉。新寧化中學開幕當天,黃繼蘆夫婦和長子一道回去參加儀式,他們受到全校師生和鄉親們兩千多人的隆重歡迎,他夫婦倆成為家鄉的美談。
一個人生命的價值,不在於他的財產多少,而在於他對國家、社會、民族的進步繁榮所做的貢獻大小,黃繼蘆憑著開闊的胸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事業成功的同時,把精力和金錢放在發展華教事業與泓揚中華文化的工作上,為泰華社會樹立了良好的榜樣,深受各界人士的推崇。
在身任自家龐大的企業——蓬碧集團公司總裁的同時,除任任華文教師公會主席之職外,在社會上還兼任眾多要職,如泰華詩學社社長,挽卿養老院榮譽院長,泰國黃氏宗親總會永遠名譽主席,泰國黃氏觀音山鄉家族會永遠名譽理事長。蓬碧大市場董事長,華欣皇宮大酒店董事長等。曾先後榮聘為香港文化館名譽館長,中國廣州詩社名譽社長,北京揭陽一中校友會名譽會長,廣東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廣東汕頭聿懷中學教育基金會名譽會長,北京中華國際名人研究會選為「奮斗者的足跡」之成員,廣東揭陽市揭東縣玉湖鎮寧化中學建校委員會主席等。
黃繼蘆主席的夫人羅碧娟女士,為泰國僑生,自十一歲泰文小學畢業後前往中國深造華文及英文,畢業於豐順縣龍山中學初中部後,續就讀於汕頭聿懷中學等校高中部。羅碧娟夫人一九八八年幸蒙泰皇陛下御賜「泰國模範母親」榮銜。現任中國北京揭陽一中校友會名譽顧問,泰國黃氏宗親總會名譽顧問,泰國御助碧差叻中學校主,蓬碧有限公司董事財政,華欣皇宮大酒店董事顧問,泰華詩學社財政,泰國客屬會館婦女會顧問,寧化中學建委員會財政等要職。
黃繼蘆、羅碧娟賢伉儷結婚五十三載,育有子女八人,七男一女堪稱七星伴月。如今,八位兒女個個學業有成,均已成家立業,造福於國家社會,不負父母養育鴻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