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基金 > 廖凱原基金會

廖凱原基金會

發布時間:2021-03-28 11:04:38

⑴ 懸賞:北大清華復旦金融

1.金融學得好年薪沒說的,但學得一般就不如其它工科學得一般的

2.不論問什麼都是北大好,不用質疑相信我,你可以自己去看北大光華的畢業去向,全是國際投行的OFFER。復旦次之。人大再次。但你要考慮在上海就業的話,就不得不算上更多因素,比如人脈,適應力,熟悉程度。派你去個辦事處你可能找半天。所以在上海復旦生吃香。不過我覺得光華的一般是不會去上海的,即使你喜歡,同學們都出國了,你有勇氣一個人漂上海嗎?
(所以不得不佩服今年浙江裸分狀元,選了復旦,在高分奔清北的趨勢中堅持己見)

3.北大有經濟學院和光華管理學院。理科生可以進光華,只要在該省該專業投放名額。目前很多省的理科前十都會選擇光華。

補充:一般前十進北大金融 前50進復旦金融 前100人大金融(名次其實根據每年錄取人數不同而變動,比如今年清北擴招,那麼前100也可能進復旦金融)

⑵ 廖凱原的近況

他是「世界經濟論壇」贊助人,「美國亞洲協會」董事,「博鰲亞洲論壇」2005年海南年會的主要贊助商之一。2010年10月,廖凱原捐贈一億元資助清華大學法學學科發展。2007年12月,廖凱原先生受聘為北京大學名譽校董。根據2005年4月、2006年12月的協議和此次補充協議,廖凱原基金會對北大承諾捐贈總額達2.242億元。
2005年4月,廖凱原基金會曾捐贈5320萬元人民幣用於建設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的教學用樓,該樓被命名為廖凱原樓(Leo KoGuan Building)。
廖先生曾獲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的國際關系碩士學位和紐約法學院法律博士(Juris Doctor)學位。
廖先生自2002年起任美國亞洲協會(Asia Society)董事,並設立基金支持「廖凱原美中關系項目」,以促進美中友誼。廖先生的慈善事業致力於改善全世界所有人的福祉。在中國,他希望增進高等教育的品質。他是上海交通大學名譽校董和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名譽教授,同時也是北京大學名譽校董,復旦大學校董和復旦大學法學院名譽教授。
Leo KoGuan is the Chairman of Leo Koguan Foundation, USA and the Founder and Chairman of Software House International, United States, a global procurement outsourcing company and leading business to business solution provider. In 2006 Software House International was ranked by Forbes as the 167th largest private company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annual revenue of over USD 2 billions. Here in Shanghai, he is building 2 hotels; one is a 6-star Conrad Shanghai Hotel and the other is a 7-star Jumeirah Hantang Xintiandi Hotel.
He holds a Master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from th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 Columbia University, and earned a Juris Doctor from the NewYork Law School.
He serves as a member of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Asia Society, United States since 2002, and he endowed a fund to sponsor The Leo KoGuan Program Series on U.S. - China Relations, promoting friendship between U.S. and China. He focuses his charity works on improving the well-being of all peoples in the world, and in China he hopes to better the quality of higher ecation. He is the Honorary Trustee of Peking University and the Honorary Member of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He is a Member of Board of Trustees and Honorary Professor of Law School, Fudan University.

⑶ 復旦大學法學院研究生住宿情況

宿舍位於楊浦區新江灣城復旦新校區,淞滬路2005號
宿舍比較普通,無空調,4人間,有獨立衛生間
以下是復旦大學法學院的簡介:
復旦大學法學院初創於1929年(法律系),在八十餘年的輝煌歷史中,法學家群星璀璨,王寵惠、張志讓、梅汝璈、楊兆龍等著名法學家都曾在復旦執教,形成了復旦法學特有的精神特徵。後雖幾經改組與調整,但依然薪火相傳。1981年恢復法律學專業,1983年重建法律系。2000年11月,在原法律系基礎上正式組建單一學科的法學院。

新法學院成立後,各項事業快速發展,現已建成完整的本科—碩士—博士人才培養體系,擁有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資格,已設國際法、民商法、法學理論、法律史、憲法學與行政法學、訴訟法和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法等七個二級學科博士點,設立一級學科碩士點(已設除軍事法學外的其他九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建有法學博士後流動站,自2000年起開展法律碩士專業學位(JM)研究生培養;我院法學一級學科2012年入選上海市一流學科(上海市重點學科),獲批設立「復合型」和「涉外型」等兩個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和兩個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基地。

法學院現有專任教師56位,其中31位教授,17位副教授,8位講師。現有在校本科生和碩博士研究生1800人左右(本科生450餘人,法學碩士生200餘人,法律碩士生1000餘人,博士生73人)。復旦法學教師在教書育人、研究學術、服務社會有優良傳統,努力為推進民主與法治建設、實現社會正義做貢獻。建國以來,張志讓教授被任命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李昌道教授曾任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室主任,孫南申教授曾任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孫笑俠教授獲「全國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榮譽稱號和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張乃根、董茂雲、龔柏華、謝佑平、季立剛、王志強、陳力等7位教師獲得「上海市優秀中青年法學家」榮譽稱號;有8位教師獲「上海市育才獎」;孫笑俠、謝佑平、趙立行等3位教授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胡華忠老師入選上海市陽光學者人才計劃;王志強教授入選上海市曙光學者人才計劃;杜宇、楊嚴炎等2位教師入選上海市晨光學者人才計劃;朱淑娣、陳力、王志強、白江、許凌艷、徐美君、梁詠、劉志剛等8位教師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新法學院成立以來,我院教師先後承擔30餘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0餘項省部級科研項目;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40餘項。

2008年7月,根據復旦大學的統一安排,法學院整體搬遷至新落成的復旦大學江灣校區;2011年3月,在美國廖凱原基金會和基金會主席廖凱原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建築面積約2.7萬平方米的「廖凱原法學樓」揭牌儀式隆重舉行,法學院教學科研條件獲得了極大的改善和提升。法學院法律圖書館建設依託復旦大學江灣校區李兆基圖書館。該圖書館建築面積1.9萬平方米,提供藏、查、借、閱一體化的書刊開架服務,還設有兼具上網、閱讀與休閑功能的網路學習區,有專供小型團隊學習、討論的研究室等。館藏法學類圖書6萬余冊,其中中文圖4.7萬冊,外文圖書1.3萬冊;訂有中外文期刊256種,其中中文期刊220種,外文期刊36種;訂有法學類電子資料庫和電子期刊庫61個,其中中文類23個,外文類38個。

近年來,我院在服務上海經濟社會發展方面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2000年至今,累計為包括公檢法司在內的上海政法系統和律師界培養了兩千多名在職法律碩士,在提升上海政法幹警的整體素質方面貢獻了力量。我院教師也積極投身於服務全國、服務上海的大局,多位教授受聘或受邀參與到國家和上海的法治建設,在立法、行政、司法等各層面為法治建設建言獻策,特別是主動服務於上海「四個中心」的建設。孫南申、謝佑平教授受聘為最高人民檢察院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董世忠、張乃根、龔柏華教授擔任世界貿易組織(WTO)爭端解決機構專家組成員,孫笑俠、段匡教授受聘為上海市人民政府行政復議委員會委員,等等。

我院依託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的區位優勢,走出了一條以國際化為特色的發展道路。與哈佛大學法學院、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等十餘所世界一流大學的法學院建立了穩定的院際合作關系,互派師生到對方開展交流學習。我院的留學生教育也走在國內前列,2010年起開設全英文授課的「中國商法」國際碩士項目,每年招收十餘名留學生;本科留學生的規模和質量也不斷提升。

復旦大學法學院歷來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面培養。1993年在新加坡舉辦的國際華語大專辯論賽中,復旦大學代表隊一舉奪冠,隊員嚴嘉、季翔為法律系學生。2001年以來,法學院先後有九個班級獲得「上海市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09年,2005級本科班獲全國先進集體榮譽稱號,法學院學生獲全國大學生挑戰杯一等獎一項。2003年,復旦大學代表隊獲「Jessup國際法模擬法庭競賽」中國賽區第一名,代表中國赴美參加國際比賽。

目前,法學院在學校的領導和支持下,在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下,依託復旦學術生態,聚力量,建平台,拓賢路,擴格局,凝煉學科創新特色,建設師生理想家園,正加快法學院發展的步伐,努力提升復旦法學院在國內和國際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⑷ 廖凱原的捐資

2010年9月10日,美國廖凱原基金會主席、美國國際軟體屋公司創辦人和主席、美籍華裔廖凱原與清華大學簽訂協議,為推動清華大學法學學科的發展捐資一億元人民幣。捐贈儀式在工字廳東廳會議室舉行。廖凱原、校長顧秉林、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理事長賀美英共同簽署捐贈協議。副校長袁駟主持捐贈儀式。
此次捐資意在支持清華大學法學院建設法律圖書館,建立「中國法治研究中心」,並設立講席教授、獎學金、獎教金等,以推動清華大學法學教育的發展。
2011年4月22日上午,在喜迎百年校慶的歡樂氣氛中,清華大學法學院法律圖書館——廖凱原樓在清華大學奠基。
廖凱原樓坐落於清華校園清華路與學堂路交叉路口以南200米的東側,大樓建設用地面積5000平方米,規劃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其中1萬平方米將用於法律圖書館的建設。建成後,法律圖書館藏書量將達到100萬冊,將是中國最大的法律專業圖書館,也是清華大學圖書館的一個重要的專業分館。新大樓的另外1萬平方米將用於法學院教師研究室、研討教室和其他功能設施。該大樓計劃於2013年12月竣工並投入使用。

⑸ 復旦大學法律系住宿有空調嗎

宿舍比較普通,無空調,4人間,有獨立衛生間
以下是復旦大學法學院的簡介:
復旦大學法學院初創於1929年(法律系),在八十餘年的輝煌歷史中,法學家群星璀璨,王寵惠、張志讓、梅汝璈、楊兆龍等著名法學家都曾在復旦執教,形成了復旦法學特有的精神特徵。後雖幾經改組與調整,但依然薪火相傳。1981年恢復法律學專業,1983年重建法律系。2000年11月,在原法律系基礎上正式組建單一學科的法學院。

新法學院成立後,各項事業快速發展,現已建成完整的本科—碩士—博士人才培養體系,擁有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資格,已設國際法、民商法、法學理論、法律史、憲法學與行政法學、訴訟法和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法等七個二級學科博士點,設立一級學科碩士點(已設除軍事法學外的其他九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建有法學博士後流動站,自2000年起開展法律碩士專業學位(JM)研究生培養;我院法學一級學科2012年入選上海市一流學科(上海市重點學科),獲批設立「復合型」和「涉外型」等兩個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和兩個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基地。

法學院現有專任教師56位,其中31位教授,17位副教授,8位講師。現有在校本科生和碩博士研究生1800人左右(本科生450餘人,法學碩士生200餘人,法律碩士生1000餘人,博士生73人)。復旦法學教師在教書育人、研究學術、服務社會有優良傳統,努力為推進民主與法治建設、實現社會正義做貢獻。建國以來,張志讓教授被任命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李昌道教授曾任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室主任,孫南申教授曾任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孫笑俠教授獲「全國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榮譽稱號和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張乃根、董茂雲、龔柏華、謝佑平、季立剛、王志強、陳力等7位教師獲得「上海市優秀中青年法學家」榮譽稱號;有8位教師獲「上海市育才獎」;孫笑俠、謝佑平、趙立行等3位教授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胡華忠老師入選上海市陽光學者人才計劃;王志強教授入選上海市曙光學者人才計劃;杜宇、楊嚴炎等2位教師入選上海市晨光學者人才計劃;朱淑娣、陳力、王志強、白江、許凌艷、徐美君、梁詠、劉志剛等8位教師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新法學院成立以來,我院教師先後承擔30餘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0餘項省部級科研項目;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40餘項。

2008年7月,根據復旦大學的統一安排,法學院整體搬遷至新落成的復旦大學江灣校區;2011年3月,在美國廖凱原基金會和基金會主席廖凱原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建築面積約2.7萬平方米的「廖凱原法學樓」揭牌儀式隆重舉行,法學院教學科研條件獲得了極大的改善和提升。法學院法律圖書館建設依託復旦大學江灣校區李兆基圖書館。該圖書館建築面積1.9萬平方米,提供藏、查、借、閱一體化的書刊開架服務,還設有兼具上網、閱讀與休閑功能的網路學習區,有專供小型團隊學習、討論的研究室等。館藏法學類圖書6萬余冊,其中中文圖4.7萬冊,外文圖書1.3萬冊;訂有中外文期刊256種,其中中文期刊220種,外文期刊36種;訂有法學類電子資料庫和電子期刊庫61個,其中中文類23個,外文類38個。

⑹ 許智宏的領導特色

中興北大學科建設和擴展
九年中,北大的院系整合經歷了兩次高峰:2000-2002年,教育、社會、物理、新傳、地空、政管、環境、信息等學院先後組建,其共同特點是將原來獨立而學科相關、相近的系、所、中心乃至專業進行內部整合;2005-2006年,學科建設的觸角更多地放在了學科拓展方面,特別是把重心落在了應用與工程學科、交叉學科上,特別是與國家戰略與國家重大需求的緊密結合。2005年6月,在校友呼籲和許智宏的推動下,恢復建立中斷五十餘年的北京大學工學院。 進一步完善學科布局,意義非凡。
體制探索和變革
全面革新固然不現實,但北大一直在若干局部進行嘗試:工學院和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大膽突破陳規推行新的管理模式和聘任制度,分子醫學研究所體現了集基礎研究-技術轉化-臨床前研究為一體的研究戰略,先進技術研究院以靈活的體制和政策整合力量以承擔國防項目和大型應用型項目,科維里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致力於以國際通行的運行機制建設具有國際聲譽的研究機構,生命科學學院全球公開招聘院長並由饒毅開啟了全面的革新措施,深圳研究生院以匯豐商學院和國際法學院為代表試水新的教育模式,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建設深入中國社會經濟和家庭生活的大樣本資料庫和社會跟蹤調查體系,CCER更是改組為國家發展研究院以更大的實現「國家智囊」的雄心,此外,國際數學中心、高能物理中心、實驗動物中心、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民營經濟研究院、《儒藏》編纂中心……一個一個的亮點,構成一條清晰的探索軌跡。
師資隊伍
許智宏上任之初,就面臨著學者更新換代的問題。與兄弟院校在新建學科上大量招兵買馬、「買」著名學者的做法截然不同,他們看到了青年學者隊伍對一所大學的重要意義,因而推出了被稱為「癸未變法」的教師聘任和職務晉升制度改革。改革變質或者流產的論調恐怕仍是大多數至今關注此事的人的基本論調,但改革以來的引進師資的總體狀況遠好於以往;改革的兩項核心舉措:本校博士原則上不留校做教學科研崗、職務晉升兩次失敗則不得再申請晉升原崗位,均得到了較好地貫徹。另一項引人注目的舉措是06年開始的青年人才引進計劃(俗稱「百人計劃」),與其他科研機構、高校不同的是,這項計劃的對象招聘對象是35歲左右的青年學者,北大的人才戰略始終把目光盯准在了青年的潛力上。
爭取資源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傳統思維開始轉變,各學科帶頭人在爭取承擔國家項目(如973、863、NSFC等)方面的積極性和競爭力都大為提高。其結果是:北京大學的科研經費從1999年的1.6億,增加到2007年的8.6億,從長期徘徊在教育部直屬高校科研經費前十以外,到一度位居全國第三(2006年)。而另外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基金會的優秀運作,吸引了來自廖凱原基金會、邱德拔基金會、黃怒波校友、黃志源校友、HSBC等的大額捐贈,極大地拓寬了北大的經費來源。
教學改革
從實施按院系或學科大類招生,到元培計劃實驗班啟動,實踐本科教育「寬口徑、厚基礎」的理念,直到元培學院成立,本科學院初現雛形;從建設通選課體系,到輔修/雙學位制度的實行,到暑期學校的設立,到跨學科院系「古生物學」、「政治-經濟-哲學」專業的設立,本科教育的靈活性和自主性都大為增強;從改革博導遴選制度實行「不定資格制」,到研究生定位於培養各行業領袖,到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明確分類培養目標、調整培養方案、完善獎助辦法,到研究生待遇提高、校長獎學金設立,研究生教育制度也進入了新的階段。
基礎建設
用飛躍兩個字形容九年來的校園建設絲毫不為過。經過學校不斷爭取,2003年北大獲得了以成府園為主的66公頃土地,在中關村寸土寸金的情況下,將近千畝土地的獲得,激活了北大發展規劃的藍圖,對北大未來發展至關重要。同時,2006年朗潤園-鏡春園地區開始改造,學校可利用的土地空間大大擴展。考古、生科、國關、政管、法學、光華、經濟、教育等大樓已經建成或基本完工,二教修建,三、四教改造,體育館、圖書館、校醫院和東操場的建設和改造,萬柳園區、暢春新園、暢春園、中關園區的興建,33-42樓的翻建,人文、工學與交叉學科、微電子、數學中心、環境、藝術等大樓已列入下一步日程……九年間,北大校園環境的巨變有目共睹。
重塑凝聚力
如果僅是以上的答卷,許智宏可以算得上北大建國以來難得的「功狗」;可是讓這位大學校長一下子名滿天下並好評如潮的,居然是2008年新年狂歡夜上的一首流行歌曲。許智宏成功地營造了這所大學的凝聚力。這位滿頭華發、氣質儒雅、親切和藹的「許爺爺」,似乎並不是一個雷厲風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者的形象,卻暗合了莘莘學子們對於「我們的校長」的期許,成為北大的精神領袖。北大的孩子都知道,許爺爺開啟了新年狂歡夜的傳統,許爺爺每年都在此向全校師生和校友發表新年致詞,許爺爺還要唱歌,不僅唱《燕園情》,還唱《老鼠愛大米》、《江湖笑》、《隱形的翅膀》。
正如許校長在在北京大學建校110周年校慶大會上的講話中所評價的那樣:百年校慶以來的這十年是「建校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

⑺ 《北大清華復旦交大的節操值多少錢》里富商廖凱原到底是誰

廖凱原是美國廖凱原基金會主席和美國國際軟體屋公司創辦人和主席。出生在印尼的美籍華裔
2010年10月,廖凱原捐贈一億元資助清華大學法學學科發展。
2007年12月,廖凱原受聘為北京大學名譽校董。根據2005年4月、2006年12月的協議和此次補充協議,廖凱原基金會對北大承諾捐贈總額達2.242億元。
2005年4月,廖凱原基金會曾捐贈5320萬元人民幣用於建設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的教學用樓,該樓被命名為廖凱原樓(Leo KoGuan Building)。
非完全統計,從2005年捐給北京大學5320萬元人民幣建設了政府管理學院新大樓(廖凱原樓)後,到目前為止,他為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捐款總額不下6億元人民幣。
廖凱原在四所學校的頭銜分別為:清華大學名譽校董、清華大學法學院凱原中國法治與義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名譽校董、北京大學廖凱原中國法治與義理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校董、復旦大學法學院名譽教授、復旦大學法學院凱原法治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大校董、上交凱原法學院名譽教授。並且多次在包括四校在內的全國各高校進行講座,內容涉及黃帝的科學法治觀等問題。

⑻ 本人2021年計劃考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的法學綜合研究生,從哪兒能找到專業課資料

上海交大858法學綜合考研參考教材是這兩本:魏振瀛的第5版《民法》,高銘暄的第5版《刑法學》。考上海交大的法碩還是有一定的挑戰性的,建議提前開始復習,掌握好專業課教材的重難點,再結合專業課真題鞏固。專業課資料可以到貼吧或者論壇求助,推薦一下書樂學堂整理好的全套資料,包括課後答案和真題之類的,倒是能節省收集資料的時間。祝取的好成績!謝謝你,如果你有這方面的問題的話,您可以隨時詢問我

⑼ 上海交大凱原法學院和上海交大是一樣的么

是一樣的,上海交通大學的法學教育可以上溯到20世紀之初南洋公學時期的政治特班。南洋公學於1901年舉辦政治特班,由蔡元培先生主持,在當時,科舉制度還沒有廢除。

為了給處於大變革時代的中國社會培養具有現代學識的治國人才,特班「專教中西政治、文學、法律、道德諸學」,開設了憲法、國際公法、行政綱要等課程,從而使南洋公學成為首批開展近現代法學教育的中國高等學府之一。


(9)廖凱原基金會擴展閱讀

上海交大凱原法學院的成立背景:

改革開放三十年、特別是近十年來,我國高等法學教育發展迅速,已經形成了法學本科、法律碩士(非法學本科和法學本科)、法學碩士和法學博士的多層次的法科人才培養體系。但同時,法科人才培養也面臨著現實的困境:一方面,法科人才總體上供過於求,法科畢業生就業率非常低。

甚至排在文科各專業的末位,已經就職的多數人從事著與法律無關的工作;另一方面,真正適應社會需要的高層次法律職業人才又十分短缺,尤其是國際型高端法律人才嚴重匱乏。這種尷尬的局面呼喚法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⑽ 上海金融學

二本里有立信會計和上海金融學院,差點的有上海商學院

閱讀全文

與廖凱原基金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脹保值債券收益率低於0 瀏覽:741
買國債一千萬五年有多少利息 瀏覽:637
廈大教育發展基金會聯系電話 瀏覽:175
廣東省信和慈善基金會會長 瀏覽:846
哪幾個基金重倉旅遊類股票 瀏覽:728
金融債和國債的區別 瀏覽:515
銀行的理財產品會損失本金嗎 瀏覽:8
債券的投資風險小於股票 瀏覽:819
鄭州投資理財顧問 瀏覽:460
支付寶理財產品分類 瀏覽:232
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八條 瀏覽:856
文化禮堂公益慈善基金會 瀏覽:499
通過基金可以投資哪些國家的股票 瀏覽:943
投資金蛋理財靠譜嗎 瀏覽:39
舊車保險如何過戶到新車保險 瀏覽:820
易方達國債 瀏覽:909
銀行理財差不到交易記錄 瀏覽:954
買股票基金應該怎麼買 瀏覽:897
鵬華豐實定期開放債券a 瀏覽:135
怎麼查保險公司年投資收益率 瀏覽: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