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瀕臨滅絕的動物
中國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名單
獸類:
白唇鹿 白鱀豚 白頰長臂猿 白眉長臂猿 白頭葉猴 白掌長臂猿
斑 羚 斑海豹 斑林狸 豹 北山羊 藏羚
藏酋猴 藏原羚 豺 長尾葉猴 赤斑羚 穿山甲
大靈貓 大熊貓 滇金絲猴 貂熊 短尾猴 鵝喉羚
蜂猴 高鼻羚羊 海南兔 河麂 河狸 黑麂
黑熊 黑長臂猿 黑葉猴 虎 灰葉猴 江豚
金貓 金絲猴 鬣羚 林麝 馬麝 馬來熊
馬鹿 梅花鹿 蒙古野驢 獼猴 麋鹿 扭角羚
盤羊 坡鹿 黔金絲猴 儒艮 猞猁 水鹿
水獺 塔里木兔 台灣猴 兔猻 豚鹿 豚尾猴
駝鹿 倭蜂猴 西藏野驢 鼷鹿 喜馬拉雅塔爾羊 小靈貓
小熊貓 熊猴 熊狸 雪豹 雪兔 亞洲象
岩羊 野馬 野駱駝 野氂牛 野牛 雲豹
紫貂 棕熊
鳥類:
卷羽鵜鶘 紅腳鰹鳥 褐鰹鳥 小葦(開鳥) 白鸛 黑鸛
朱 䴉 白 䴉 白琵鷺 黑臉琵鷺 紅胸黑雁 大天鵝
小天鵝 疣鼻天鵝 鴛鴦 金雕 虎頭海雕 禿鷲
高山兀鷲 蒼鷹 松雀鷹 蜂 鷹 栗鳶 草原雕
烏雕 小雕 蛇雕 游隼 燕隼 紅隼
黑琴雞 岩雷鳥 花尾榛雞 血雉 灰腹角雉 黃腹角雉
紅腹角雉 綠尾虹雉 棕尾虹雉 藏馬雞 藍馬雞 褐馬雞
黑鷳 白鷳 藍鷳 原雞 勺雞 黑頸長尾雉
白冠長尾雉 白頸長尾雉 黑長尾雉 白腹錦雞 紅腹錦雞 孔雀雉
綠孔雀 灰鶴 黑頸鶴 白頭鶴 丹頂鶴 白枕鶴
白鶴 赤頸鶴 蓑羽鶴 大鴇 遺鷗 綠皇鳩
大緋胸鸚鵡 花頭鸚鵡 灰頭鸚鵡 草 鴞 紅角鴞 領角鴞
雕 鴞 雪 鴞 鷹 鴞 褐林鴞 長尾林鴞 長耳鴞
藍耳翠鳥 棕頸犀鳥 冠斑犀鳥 雙角犀鳥 長尾闊嘴鳥 藍翅八色鶇
爬行類:
四爪陸龜 玳瑁 黿 山瑞 大壁虎 鱷蜥
巨蜥 蟒 揚子鱷
兩棲類:
大鯢 細痣疣螈 虎紋蛙
Ⅱ 白鶴是一個什麼樣子的鳥!有專家幫忙詳細的介紹一下嗎
脊索動物門鶴科動物
名詞釋義
白鶴(bái hè): 一種大型涉禽。
物種白鶴
外形特徵 白鶴(圖1)
[1]白鶴成鳥:兩性相似,雌鶴略小。自嘴基、額至頭頂以及兩頰皮膚裸露,呈磚紅色,並生有稀疏的短毛,此特徵為其他鶴類所不具有。體羽白色,初級飛羽黑色,次級飛羽和三級飛羽白色。三級飛羽延長,覆蓋於尾上,通常在站立時遮住黑色的初級飛羽,故外觀全體為白色,但飛翔時可以看見黑色的初級飛羽。 白鶴幼鳥:秋季南遷幼鳥的額和面部無裸露部分,有稠密的銹黃色羽毛;頭、頸及上背棕黃色,翅上也有棕黃色但初級飛羽黑色。從秋天到第二年春天,頭、頸、體和尾覆羽白色羽毛逐漸增加,越冬後的亞成體除頸、肩尚留有黃色羽毛之外,其餘部分的羽毛已換成白色,與成體相似。 白鶴(圖2)
虹膜黃白色,嘴和腳肉紅色。 幼鳥虹膜土黃色,嘴和腳暗灰色,2齡腳變紅色,3齡嘴亦變為紅色。 亞種分化:白鶴雖然分成東部、中部和西部3個種群,但它是單型種,無亞種分化。[2]分布范圍 白鶴(圖3)
白鶴在中國主要分布在從東北到長江中下游,遷徙時見於河北(灤河口、北戴河),內蒙古(赤峰、達賚湖、興安盟、哲里木盟),遼寧(雙台河口、大連),吉林(莫莫格、向海),黑龍江(扎龍、林甸),安徽(武昌湖、升金湖、萊子湖),山東(黃河三角洲),河南(黃河故道、黑港口)等,越冬地主要在江西(鄱陽湖)和湖南(洞庭湖),越冬期間零星個體見於遼寧瓦房店、江蘇鹽城和東台、浙江餘姚、山東青島沿海以及新疆霍城等。 白鶴分布圖
[3]在世界范圍內,白鶴有3個分離的種群,即東部種群、中部種群和西部種群;東部種群在西伯利亞東北部繁殖,在長江中下游越冬;中部種群在西伯利亞的庫諾瓦特河下游繁殖,在印度拉賈斯坦邦的克拉迪奧國家公園越冬;西部種群在俄羅斯西北部繁殖,在裏海南岸越冬。[2]生活習性 白鶴是對棲息地要求 白鶴(圖4)
最特化的鶴類,對淺水濕地的依戀性很強。東部種群在俄羅斯的雅庫特繁殖,不在北極苔原營巢,也不在近海河口低地和河流泛灘或高地營巢,而喜歡低地苔原,喜歡大面積的淡水和開闊的視野,其夏季主要營巢區約為82 000 k㎡,定期營巢范圍不超過30 000 k㎡。在繁殖地為雜食性,包括植物的根、地下莖、芽、種子、漿果以及昆蟲、魚、蛙、鼠類等。當有雪覆蓋植物性食物難以得到時,主要以旅鼠和鼠平等動物為食;當5月中旬氣溫低於O℃時,白鶴主要吃蔓越桔(Vaccinium macrocarpon),當濕地化凍後,它們吃蘆葦塊莖、蜻蜓稚蟲和小魚;在營巢季節主要吃植物,有藜蘆(Veratum misae)的 白鶴(圖6)
根、岩高蘭(Empetrum nigrum)的種子、木賊的芽和花藺(Butomus umbellatus)的根、莖等(Johnsgard,1983)。在南遷途中,白鶴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苔原沼澤地覓食水麥冬(Triglochin palutre)、澤瀉、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等植物的嫩根及青蛙、小魚等。在越冬地鄱陽湖,主要挖掘水下泥中的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馬來眼子菜、野荸薺、水蓼等水生植物的地下莖和根為食,約占總食量的90%以上,其次也吃少量的蚌肉、小魚、小螺和砂礫。[2] 生長繁殖 白鶴是單配製,5月 白鶴(圖5)
下旬到達營巢地,此時苔原仍然冰雪覆蓋,巢建在開闊沼澤的岸邊,或周圍水深20—60 cm有草的土墩上,巢簡陋,巢材主要是苦草,巢呈扁平形,中央略凹陷,高出水面12—15 cm,巢間距10—20 km,有時只有2—3 km。產卵期常與冰雪融化期一致,從5月下旬到6月中旬,每窩產卵2枚,卵呈暗橄欖色,鈍端有大小不等的深褐色斑點,雌雄鶴交替孵卵,但以雌鶴為主,孵化期約為27天,孵化率僅為1/3,多數雛鶴於6月最後5天至7月最前5天孵出,但只有1隻幼鶴能活到可以飛翔,因為白鶴的幼鶴攻擊性太強,較弱的1隻常在長出飛羽之前死亡,70—75日齡長出飛羽,90日齡能夠飛翔。國際鶴類基金會於1981年、北京動物園於1989年先後對雌鶴進行人工授精,經人工孵化繁殖成功;合肥野生動物園於2000年,在圈養條件下使1對白鶴自行選偶交配,自然繁殖成功,其後,2001年、2002年均再次繁殖成功。[2] 在繁殖地受到的干擾相對較小,主要受到石油開采和森林砍伐的威脅,當親鶴不在巢邊時,卵常被賊鷗、北極鷗和銀鷗吃掉。在集結地、遷飛停歇地和越冬地,主要的環境壓力是由於人口增加和經濟迅速發展導致濕地和魚、蘆葦等生物資源的喪失與破壞,以及放牧、使用非法漁具捕魚等人為干擾;三峽工程運行有可能使長江中下游濕地的水面減少,從而對在此越冬的白鶴和其他鶴類產生不利的影響。 白鶴(圖7)
物種遷徙 白鶴東部種群的遷徙路線,已由環志證明從雅庫特向南遷飛5 100 km到鄱陽湖越冬,途經俄羅斯的雅納河、印迪吉爾卡河和科雷馬河流域,進入中國後主要停歇地有扎龍、林甸、莫莫格以及雙台河口、灤河口、黃河故道和升金湖等地。在莫莫格,途經此地的白鶴除部分種群作短期停留繼續遷飛外,尚有一定數量的個體春秋季節皆在此地停歇30—40天,1985年、1986年春季首見日期都是3月25日,直到5月10日左右全部遷走,2000年4月27日見到528隻;1983年、1984年秋季遷來日期均為9月14日;統計幼鶴的數量,發現1985年、1986年秋季平均3月齡幼鶴比例為22.3%,較同期白鶴越冬地12月下旬統計到的幼鶴比例,平均 白鶴(圖8)
[4]高8.8%;1985年、1986年春季,在126隻白鶴中,統計到9月齡幼鶴22隻,占總數的17.5%,與同年秋季比較,幼鶴比例降低了4.8%(吳志剛等,1991)。 在鄱陽湖越冬的白鶴,10月下旬飛來,11月初已全部到達,12月至翌年1月分成小群活動,主要在大湖池淺水處覓食,在蚌湖集群過夜;2月下旬到3月初,氣溫達10℃以上時,逐漸集成大群北返,至3月底已全部遷走,越冬期達150天。活動時主要以家庭為單位,多為2成1幼,罕見1成1幼或2成無幼,亞成體集成10—12隻小群在一起活動;覓食時,雙親還要飼喂幼鶴,直到翌年2月中旬幼鶴才開始自己挖泥取食(嚴麗等,1986;劉智勇等,1987)。在鄱陽湖越冬白鶴的種群數量,1980年冬季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科研人員,首次發現在大湖池有91隻,此後歷年統計,最高年份已接近4 000隻,可以認為有90%以上的白鶴東部種群在鄱陽湖越冬。 分類討論 Archibald (1976)根據白鶴的鳴叫聲、頭上的裸皮和氣管不在胸骨的龍骨突起內捲曲,這些特點都和肉垂鶴相似,建議將白鶴從鶴屬劃入肉垂鶴屬,改名為 Bugeranus leucogeranus;此後,Wood(1979)發現在骨骼特徵上,白鶴與肉垂鶴相似,從而同意Archibald 的意見,而 Johnsgard (1983)在其專著《Cranes of the world》中也採用了這一名稱,但絕大多數學者仍將白鶴列在鶴屬,保持最早的命名。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 ver 3.1——極危(CR 耍白鶴
)。[5]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瀕危等級:附錄I ,生效年代:1997年。 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一級,生效年代:1989 年。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瀕危生效年代:1996年。
文化意義
白鶴在中國文化中佔一席之地,象徵吉祥長壽。 廣東珠海三灶村民,每年農歷新年初一開始活動至初七,都舞獅耍鶴。除夕夜,要為新紮的白鶴披紅戴花,由德高望重的長者為白鶴點睛開光,以顯其的靈性威力(用新毛筆點硃砂點眼睛)。鶴舞模仿白鶴:梳理羽毛、尋找食物、喝水、飛翔、休息、蹲在一邊聽鶴歌等動作表演。鶴歌是鶴舞的重要部分,自編自唱,四句一組,長度不限,如果不想繼續唱了,按照慣例,歌者只需唱一句「出齊羽毛飛上天」,鶴歌便結束了。歌詞歌頌社會發展、好人好事、勸人從善、教人上進,有著寓教於樂的作用。
Ⅲ 有一年有一個女大學生為救丹頂鶴,掛啦,有人寫了一首歌,問那個女大學生哪的人了在哪救的丹頂鶴
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系畢業的徐秀娟,就是這位純美的,富有神秘色彩的「仙鶴姑娘」。她出生在一個黑龍江扎龍保護區鶴類保護工程師徐鐵林的家裡。小時候常幫著父親喂小鶴,潛移默化中也愛上了丹頂鶴,丹頂鶴「賴毛子」總是喜歡粘著她,一天,賴毛子被盜獵者突然抓住脖子,徐秀娟聽到它凄慘的叫聲,與盜獵者展開激烈搏鬥,最終讓它撿回了一條生命。雖然「賴毛子」就此受傷受了驚嚇,對陌生人充滿警惕和敵意,可它對為了救它而同樣傷得不輕的徐秀娟卻更親熱和依戀了……
1986年大學畢業後,徐秀娟來到南方鹽城自然保護區工作,這里是保護瀕臨絕跡的國寶丹頂鶴的一個重要基地。徐秀娟從北方扎龍自然保護區帶了兩只野性難馴的丹頂鶴趕往鹽城。1987年的一天,這兩只丹頂鶴又在天黑之時沒有按時歸巢,因為害怕它們發生意外,徐秀娟在尋找它們的過程中不慎在蘆葦沼澤地中殉難。
也許丹頂鶴能與人靈犀相通,令人震驚的是,從徐秀娟去世的那天起,遠在北方扎龍自然保護區的「賴毛子」就變得鬱郁寡歡,「茶飯不思」,一天到晚朝著南方悲鳴。不久後,含悲而死。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創作了《丹頂鶴的故事》(又名《一個真實的故事》)這首歌。
Ⅳ 查閱有關瀕危生物的資料,了解我國和世界上瀕危生物的玩狀,並作摘錄。
一、 古樸國寶:大熊貓 英文: Giant Panda 學名:Ailurpoda melanolenca
大熊貓時一種以食竹為主的食肉目動物,不僅集珍稀、瀕危、特產於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稱。與其同時代的古動物劍齒虎、猛獁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襲而滅絕,惟有大熊貓因隱退山谷而遺存下來。現僅分布於中國四川、陝西、甘肅約40個縣境內的群山疊翠的竹林中,過著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活。傳說中,過去大熊貓是白色的,在一次動物葬禮上,為表達哀思,它們把煤灰塗在胳膊上,相互擁抱後,形成了延至後背的黑色,擦眼淚又染黑了眼眶…….這當然是杜撰,但大熊貓與許多動物一樣,生存狀況十分可悲,處在滅絕的邊緣。 原因無非是人類活動范圍擴大,使其退縮於山頂,呈孤島化分布,食物與配偶資源貧乏,近親繁殖嚴重、體質下降、抗病力弱。目前總數僅僅1000隻,被列為. 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瀕危物種」。作為中國的「國寶」和「友誼使者」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和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選為自己的會徽標志。
二、仰鼻藍面:金絲猴 英名: Snnb-nosed Golden Monkey 學名:Rhinpitheius roxellanae
中國金絲猴包括川、滇、黔三種,因滇金絲猴遠居滇藏的雪山杉樹林,數量僅千餘只,黔金絲猴僅見於貴州梵凈山,數量才700多隻,大家比較熟悉的當屬川金絲猴,川金絲猴,布於四川、陝西、湖北及甘肅,深居山林,結群生活。背覆金絲「披風」,攀樹跳躍、騰挪如飛。金絲猴剛被命名時,因其仰鼻金發,使動物學家愛德華先生聯想起歐洲十字軍司令的翹鼻金發的夫人洛克安娜,於是,他便把這個美人之名放到了金絲猴身上(請看金絲猴的學名)。 金絲猴為靈長目、猴科、仰鼻猴屬。在這個仰鼻猴屬中,還有一支中國以外的金絲猴家族,即越南仰鼻猴,這是一種小型、黑色腹及四肢內側淺黃的長尾素食猴子,1910年才被發現,曾失蹤半個世紀,到1989年才又發現,僅有200隻,棲息於越南北部。 三種金絲猴都是一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和黔金絲猴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的「瀕危」級,川金絲猴為「易危」級(越南金絲猴為極危機)。 它們都面臨盜獵、伐木、毀林開荒、生境退縮的威脅,可謂「樹倒猢猻散」!
三、 長江奇獸:白鰭豚 英名:Yangtze river dolphin 學名:Lipotes vexlifer
白鰭豚為中國長江中下游的特有水獸,全球豚類有70多種,淡水僅5種,中國僅此一種淡水鯨。分布狹窄,比大熊貓更古老、更稀少。白鰭豚體態嬌美、皮膚滑膩、長吻似劍、身呈紡錘。眼小如豆、耳小像針,上下頜密布小牙130多顆,頭頂左上方有一圓形鼻孔,每隔20秒出水換一次氣,雖然視聽能力欠佳,但聲納系統發達,對超聲波的回聲定位能力是任何現代潛艇所望塵莫及的,當群體被沖散後,它們利用高頻率的聲納可與在十幾公里外的同伴取得聯系。 白鰭豚是法國動物學家米勒於1918年在洞庭湖採到首隻標本命名的,實際上中國人早就記敘過它,如漢代的《爾雅》、明代的《本草綱目》。清代蒲松齡更在《聊齋》中有白秋練與暮生的愛情故事,白秋練就是白鰭豚的化身。 白鰭豚已是一種註定要滅絕於我們手中的美麗傳奇的動物,它被國際保護人士稱為「活著的死物種」。目前人工飼養僅有一隻,名為「淇淇」。長江的圍湖造田、有害漁具、修閘建壩、繁忙的航運、漁業及嚴重的污染都在威脅其生存。已經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列為「極危」物種,也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四、中華之魂:華南虎 英名:Chinese Tiger 學名: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華南虎的英文為「中國虎」,是我國特有的亞種,原為中國分布最廣、數量最多、體型較小,但資格最老的一個虎種。全球的虎僅有一種,均產於亞洲,上個世紀尚有8個亞種:孟加拉虎、東北虎、爪哇虎、華南虎、裏海虎、巴厘虎、蘇門達臘虎,但後三個亞種相繼滅絕,中國的新疆虎(尚未搞清屬於哪個亞種)是在20世紀初滅絕的。 華南虎雄性約重149—225千克,雌性約重90—120千克,個頭雖然不是最大,但對華夏民族文化的影響可謂淵遠流長,人們談虎色變、畏虎、敬虎,認為「老虎吃人」的心理根深蒂固。但結果是,老虎幾乎被人類吃光了。華南虎正處於垂危狀態,野外數量約20隻,呈孤島分布,且捕食對象稀缺。人工飼養下的50隻呈嚴重近親,退化現象十分明顯。 我們連作為具有民族精神「虎虎有生氣」「龍騰虎躍」象徵的這種大貓都保護不了,還能保護好我們自己嗎?虎的消失,將預示人類靈魂的失落。 虎有幾種奇異色形,如產於印度中央邦雷瓦的白虎、產於中國河北省東陵的黑虎(已於19世紀末滅絕)及產於中國福建的藍虎(滅絕)。華南虎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列為「瀕危」級別,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五、東方之珠:朱䴉 英名:Crested Ibis 學名:Nipponia nippon
要問中國最珍稀的鳥是什麼,那朱䴉應當名列前茅。這種被動物學家譽為「東方明珠」的美麗涉禽是一種人們一度認為已經滅絕的鳥類,它們原是東亞地區的特產鳥類,僅在中國、朝鮮、 .及俄羅斯有分布,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都失去了蹤影。難道朱䴉真的消失了嗎?七十年代後期,中國鳥類學家開始尋找朱䴉,1981年終於在陝西洋縣姚家溝發現2窩共7隻朱䴉,轟動了世界。 朱䴉得以倖存,是由於洋縣深山裡有適應其存在的自然條件,一是濕地覓食條件,二食高樹營巢條件;這里的百姓因敬重祖宗的墳山而沒有濫砍山林,為這種奇異之鳥的一息尚存提供了機會。而朱䴉的高度瀕危,則與過度獵殺、森林銳減及廣泛施用農葯化肥有關。 據一個迷信的傳說,朱䴉的「 䴉」字從字面一看就知是一種要絕種的鳥,因為它由「四」字和「哀」字組成,「死哀之鳥」怎能不絕?但洋縣人民不信邪,為保護朱䴉,他們付出了巨大代價,在朱䴉覓食地,不施用農葯化肥、不捕捉泥鰍、蛙類,任由朱䴉來去。新世紀初,朱䴉在中國的數量已達248隻,可以說已經擺脫了滅絕、甚至高度瀕危的厄運。IUCN紅皮書「瀕危」級。
六、 堪稱國鳥:褐馬雞 英名:Brown Eared Pheasand 學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褐馬雞是一種產於中國山西龐泉溝、河北小五台山及北京門頭溝的珍禽,因耳部由兩個雪白的耳羽,好似長角,或有人稱之為角雞或耳雞。尾羽上翹後,披散垂下,如同馬尾,故名馬雞,馬雞屬共有4種,均產於中國,既藏馬雞、白馬雞、藍馬雞和褐馬雞。 褐馬雞雖名為雞,可羽色黑褐,油光瓦亮,生性更為驚人,勇猛善斗,寧死不屈。在山西龐泉溝褐馬雞自然保護區,農民們就曾見過褐馬雞與老鷹搏鬥的情景,二鳥扭成一團,滿地翻滾,鷹爪扼住雞脖,雞爪抓住鷹眼,兩敗俱傷,十分慘烈。正因為褐馬雞有勇猛好鬥精神,中國早在漢代就有將其尾羽裝飾武將帽盔以示英武的記載,東漢的虎賁中郎將,要以「鶡羽」做冠飾,曹*曾曰:「鶡雞猛氣、其斗於必死,令人以和褐雞為冠,像此也」。 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褐馬雞「**齊覓食,有被侵者直往奮斗,雖死憂不置」。(褐馬雞古語稱「鶡」)將其羽毛賜予武將的形式稱「鶡冠之制」。這種制度世代相襲,直至清朝,能被賜這種羽翎頂戴,乃是一種殊榮。褐馬雞在國際上與大熊貓齊名,被世界雉類協會放在其會徽上,許多動物學家建議,應把褐馬雞定為中國國鳥。目前,褐馬雞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瀕危」級,一級保護動物。
七、 孑遺物種:揚子鱷 英名:Chinese Alligator 學名:Alligator sinensis
揚子鱷是中國唯一的鱷種。全球鱷魚共有25種,中國只有灣鱷和揚子鱷。但是作為體型最大的鱷(10米長),灣鱷早已在幾百年前滅絕了,而揚子鱷現為我國特有,也是從遠古北方僅存的唯一分布在溫帶的孑遺種類。作為爬行動物,揚子鱷體長2米,善於游泳而棲息於水中,營巢在河湖淺灘、植被密生的草叢中,寒冬,揚子鱷卻鑽到地下洞之中蟄伏,穴深2—3米,帶有1—3個出口,穴頂有通氣小孔,洞窟是長達幾米到20米不等的隧道,內鋪枯木、雜草等,冬眠至4、5月份,揚子鱷出蟄 5、6月份進入繁殖期,7、8月份產卵,卵白如雞蛋,二個月後孵化出殼,出生小鱷十分虛弱,常受到其他動物威脅。 揚子鱷,主食螺、蛙、蝦、蟹、魚、及鼠、鳥等,遇上較大獵物,會以粗硬的尾巴擊打,飽食一頓可長時間不食。目前,由於長江下游濕地遭到嚴重破壞,河湖被圍成農田,野生數量極為罕見,人工繁殖相當成功。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極危級」 。一級保護動物。
八、 高原神鳥:黑頸鶴 英名:Black-necked Crane 學名:Grus nigricollis
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一種高原鶴類,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神聖的大鳥,也是世界十五鶴中被最晚記錄到的一種鶴,它是俄國探險家普熱爾瓦爾斯基於1876年在中國青海湖發現的。黑頸鶴夏季在西藏繁殖,冬季遷至雲貴越冬,少數還飛越喜馬拉雅山至不丹越冬。黑頸鶴的頸、尾、翅羽均為黑色,體灰白,頭上亦有紅頂,但不如丹頂鶴的明顯。 作為高原草甸沼澤棲息的鳥類,本來在「高處不勝寒」的雲貴藏生活、遷飛,與世無爭。可近年人類對濕地的開發,抽干沼澤使這些高原涉禽正面臨喪失家園的威脅。 據國際鶴類基金會調查,西藏擁有中國亦既世界最大的黑頸鶴種群,估計達4000隻,目前已經被列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的易危級,一級保護動物。
九、 雪域喋血:藏羚羊 英名:Tibetan Antelope 學名:Pantholops hodgsonii
藏羚羊,近年極受世人矚目,主要原因是由於1980年以來西方時裝界對「藏羚絨披肩」即「沙圖什」的消費需求而刺激了偷獵者的謀財害命,另外,一些採金者也在對其肆意殺戮,致使生活在生命極限的高寒地區的藏羚羊正以一年近萬只的速度減少。為打擊盜獵,這幾年青海、新疆、西藏的反盜獵力量林業公安一直在為保衛藏羚羊等野生動物而戰斗,其中的佼佼者即「野氂牛隊」,他們已經有兩位英雄為此獻身。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種,為偶蹄目、牛科,與已在中國本土剛剛滅絕半個世紀的高鼻羚羊親緣關系最近。藏羚羊又名「一角獸」,一個世紀前多達數百萬只。被藏民稱為大雁的朋友,它們在高原上奔跑如飛,狼也很難追上,但以汽車和槍支裝備起來的盜獵者卻可以成片的殺戮之。目前中國的藏羚羊不足7萬只,但年復一年、禁而不止的非法交易與屠殺使其數量直線下降,目前被列為。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的「瀕危級」。
十、 失而復得:「四不象」麋鹿 英名:Pere David』deer 學名:Elaphurus davidianus
「四不象」為麋鹿的俗名,它是做為中國特有的濕地鹿類,曾於1900年在中國本土滅絕的,幸有少量存於歐洲,最後僅剩18頭,被養在英國烏邦寺,經過一個世紀的養護,種群才得以恢復。1985年回歸到北京南海子,這是麋鹿這一物種的模式標本產地(1865年被法國傳教士大衛發現),這里也是原元、明、清皇家獵苑故地。麋鹿是濕地動物,由於對濕地生境的適應,而形成特殊的形態,即所謂的「四不象」,角似鹿非鹿、臉似馬非馬、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 中國麋鹿從1985年首批回歸38頭,被放養於北京南海子的千畝鹿苑後,逐漸繁衍壯大,遷往長江之畔的湖北石首,從而成功完成回歸野外的「重引入」工程。另外,在江蘇大豐黃海之濱的麋鹿也蓬勃發展,加上全國20幾處動物園等飼養的麋鹿,至2001年初,已經達到1300隻,麋鹿失而復得、重引入的成功是向國際社會展示的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就,它既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活的教材,也是向公眾表達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之可能性與必要性的重要範例。 麋鹿,為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極危級
Ⅳ 中國的十大瀕臨滅絕的動物
1、大熊貓
大熊貓是一種以食竹為主的食肉目動物,不僅集珍稀、瀕危、特產於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稱。與其同時代的古動物劍齒虎、猛獁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襲而滅絕,惟有大熊貓因隱退山谷而遺存下來。現僅分布於中國四川、陝西、甘肅約40個縣境內的群山疊翠的竹林中,過著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活。
2、金絲猴
中國金絲猴包括川、滇、黔三種,大家比較熟悉的當屬川金絲猴。川金絲猴,分布於四川、陝西、湖北及甘肅,深居山林,結群生活。背覆金絲「披風」,攀樹跳躍、騰挪如飛。
3、白鰭豚
白鰭豚為中國長江中下游的特有水獸,全球豚類有70多種,淡水僅5種,中國僅此一種淡水鯨,分布狹窄,比大熊貓更古老、更稀少。白鰭豚體態嬌美、皮膚滑膩、長吻似劍、身呈紡錘。
4、華南虎
華南虎的英文為「中國虎」,是我國特有亞種,原為中國分布最廣、數量最多、體型較小,但資格最老的一個虎種。
5、朱䴉
要問中國最珍稀的鳥是什麼,那朱䴉應當名列前茅。這種被動物學家譽為「東方明珠」的美麗涉禽是一種人們一度認為已經滅絕的鳥類,它們原是東亞地區的特產鳥類,僅在中國、朝鮮、日本及俄羅斯有分布,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都失去了蹤影。
6、褐馬雞
褐馬雞是一種產於中國山西龐泉溝、河北小五台山及北京門頭溝的珍禽,許多動物學家建議,應把褐馬雞定為中國國鳥。目前,褐馬雞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瀕危」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7、揚子鱷
揚子鱷是中國唯一的鱷種。全球鱷魚共有25種,中國只有灣鱷和揚子鱷。但是作為體型最大的鱷(10米長),灣鱷早已在幾百年前滅絕了,而揚子鱷現為我國特有,也是從遠古北方僅存的唯一分布在溫帶的孑遺種類。
8、黑頸鶴
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一種高原鶴類,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神聖的大鳥,也是世界十五鶴中被最晚記錄到的一種鶴,它是俄國探險家普熱爾瓦爾斯基於1876年在中國青海湖發現的。黑頸鶴夏季在西藏繁殖,冬季遷至雲貴越冬,少數還飛越喜馬拉雅山至不丹越冬。
9、藏羚羊
藏羚羊,近年極受世人矚目,主要原因是由於1980年以來西方時裝界對「藏羚絨披肩」即「沙圖什」的消費需求而刺激了偷獵者的謀財害命,另外,一些採金者也在對其肆意殺戮,致使生活在生命極限的高寒地區的藏羚羊正以一年近萬只的速度減少。
10、四不象
「四不象」為麋鹿的俗名,它是做為中國特有的濕地鹿類,曾於1900年在中國本土滅絕的,幸有少量存於歐洲,經過一個世紀的養護,種群才得以恢復。
Ⅵ 我國瀕臨滅絕的動物有哪些
1.白鱀豚,亦稱:白鰭鯨、白鰭、白旗、白夾、青鰭、江馬、中華江豚、揚子江豚及長江河豚等,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僅產於長江中下游。
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白鱀豚種群數量銳減,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白鱀豚自成一科,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鱀豚功能性滅絕。
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簡稱IUCN紅色名錄)更新發布,白鱀豚未被宣布野外滅絕。
(6)國際鶴類基金會北京代表處擴展閱讀:
紅皮書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是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編寫的;詳細、全面地論述了中國瀕危動物的瀕危狀況、致危因素、保護措施等,旨在使政府部門、科學界和公眾較為清楚地了解中國的動物物種現狀,提高政府官員及公眾對中國瀕危物種的保護意識,並針對現狀制定和實施相應的保護措施。為中國物種的保護和持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其採用的物種瀕危等級分為:野生絕跡、絕跡、瀕危、漸危、稀有、易危等。全書共分4卷:鳥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及獸類。
此外,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資料庫收集了中國592個瀕危動物物種的詳細描述,包括了瀕危的魚類、兩棲綱、爬行綱、鳥綱和哺乳綱的動物。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鳥類卷。論述了中國鳥類瀕危物種的分類地位、瀕危等級、種群現狀、致危因素、現有保護措施、飼養繁殖狀況等。
參考資料
網路-瀕危動物
Ⅶ 國際鶴類基金會是什麼
國際鶴類基金會,簡稱ICF,是由一些鶴類愛好者在1973年成立的,其創始者希望它能成為全球領先的鶴類研究和保護中心。國際鶴類基金會的宗旨是保護各種鶴類和它們賴以生存的濕地和草地,通過提供經驗、知識和鼓勵,讓人們參與到解決生態系統的危機中來。
盡管關注點非常單一,但該基金會指出:鶴類的興衰是鶴類生存的濕地和草地的生態系統整體是否健康的絕佳指標,從這個意義上講,鶴類是一種「旗幟物種」。
在國際鶴類基金會的總部,美國的威斯康星,該基金會保留了一套被捕獲的各種鶴類,以供科學研究之用,也用來繁育鶴類並放歸野外。此外,該基金會也支持研究公眾教育活動,以及全球的濕地和草地保護。
Ⅷ 黑頸鶴是什麼類別
國際鶴類基金會在中國大陸開展工作始於1997年,從那時起,國際鶴類基金會多次主辦了水鳥種群和棲息地的調查,還支持了對環境保護工作者的培訓。
1992年,國際鶴類基金會與美國漸進組織和貴州市環保局合作,在貴州草海自然保護區開始了一個社區發展和自然保護項目,為數以萬計包括黑頸鶴在內的水鳥提供冬季棲息地。為了讓當地農民不侵害水鳥的棲息地,項目的各合作方為當地農民自己創業提供啟動資金和技術支持。國際鶴類基金會還設立了多個社區基金以支持當地社區發展的多個計劃。草海項目,已經被廣泛地贊譽為將環境保護和當地社區發展很好的協調起來的樣本,該項目也得到了福特基金會的資金支持。
2003年,在全球環境基金會的資助下,國際鶴類基金會開始與國家林業局合作進行了一個項目,以保護白鶴在俄羅斯和中國兩地間的遷徙通道。該項目覆蓋了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別是位於江西的鄱陽湖自然保護區、位於吉林的向海自然保護區和莫莫格自然保護區、位於黑龍江的扎龍自然保護區以及位於內蒙古的科爾沁自然保護區。在項目區開展的活動有:培訓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在保護區內的社區發展項目。
中國中科院昆明動物所鳥類課題組與全國鳥類環志中心、國際鶴類基金會等機構合作,從2005年開始,首次利用衛星跟蹤技術,追蹤東部黑頸鶴的遷徙。研究人員將衛星發射器綁在黑頸鶴背上,利用衛星接收黑頸鶴所在位點的數據,採用GIS技術對結果進行處理分析。通過3年的觀察研究,獲得了黑頸鶴從越冬地飛往繁殖地的10條遷徙路線,以及從繁殖地飛往越冬地的5條遷徙路線,並評估了黑頸鶴重要停歇地點棲息地狀況,以及現有保護區對黑頸鶴保護的效能。該研究結果為物種保護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衡量物種保護和實施國家政策如退耕還林還草時,提供了非常有針對性的建議。
Ⅸ 白鶴的繁殖方式
白鶴是單配製,5月下旬到達營巢地,此時苔原仍然冰雪覆蓋,巢建在開闊沼澤的岸邊,或周圍水深20-60厘米有草的土墩上,巢簡陋,巢材主要是枯草,巢呈扁平形,中央略凹陷,高出水面12-15厘米,巢間距10-20千米,有時只有2-3千米。產卵期常與冰雪融化期一致,從5月下旬到6月中旬,每窩產卵2枚,卵呈暗橄欖色,鈍端有大小不等的深褐色斑點,雌雄鶴交替孵卵,但以雌鶴為主,孵化期約為27天,孵化率僅為1/3,多數雛鶴於6月最後5-7月最前5天孵出,但只有1隻幼鶴能活到可以飛翔,因為白鶴的幼鶴攻擊性太強,較弱的1隻常在長出飛羽之前死亡,70-75日齡長出飛羽,90日齡能夠飛翔。
國際鶴類基金會於1981年、北京動物園於1989年先後對雌鶴進行人工授精,經人工孵化繁殖成功;合肥野生動物園於2000年,在圈養條件下使1對白鶴自行選偶交配,自然繁殖成功,其後,2001年、2002年均再次繁殖成功。在繁殖地受到的干擾相對較小,主要受到石油開采和森林砍伐的威脅,當親鶴不在巢邊時,卵常被賊鷗、北極鷗和銀鷗吃掉。在集結地、遷飛停歇地和越冬地,主要的環境壓力是由於人口增加和經濟迅速發展導致濕地和魚、蘆葦等生物資源的喪失與破壞,以及放牧、使用非法漁具捕魚等人為干擾;三峽工程運行有可能使長江中下游濕地的水面減少,從而對在此越冬的白鶴和其他鶴類產生不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