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Apache軟體基金會的發展歷史
Apache軟體基金會正式創建於1999年7月,它的創建者是一個自稱為「Apache組織」的群體。這個「Apache組織」在1999年以前就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這個組織的開發愛好者們聚集在一起,在美國伊利諾伊斯大學超級計算機應用程序國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簡稱為NCSA)開發的NCSA HTTPd伺服器的基礎上開發與維護了一個叫Apache的HTTP伺服器。
最初NCSA HTTPd伺服器是由Rob McCool開發出來的,但是它的最初開發者們逐漸對這個軟體失去了興趣,並轉移到了其他地方,造成了沒有人來對這個伺服器軟體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因為這個伺服器的功能又如此強大,而代碼可以自由下載修改與發布,當時這個伺服器軟體的一些愛好者與用戶開始自發起來,互相交流並分發自己修正後的軟體版本,並不斷改善其功能。為了更好進行溝通,Brian Behlendorf自己建立了一個郵件列表,把它作為這個群體(或者社區)交流技術、維護軟體的一個媒介,把代碼重寫與維護的工作有效組織起來。這些開發者們逐漸地把他們這個群體稱為「Apache組織」,把這個經過不斷修正並改善的伺服器軟體命名為Apache伺服器(Apache Server)。
這個命名是根據北美當地的一支印第安部落而來,這支部落以高超的軍事素養和超人的忍耐力著稱,19世紀後半期對侵佔他們領土的入侵者進行了反抗。為了對這支印第安部落表示敬仰之意,取該部落名稱(Apache)作為伺服器名。但一提到這個命名,這里還有流傳著一段有意思的故事。因為這個伺服器是在NCSA HTTPd伺服器的基礎之上,通過眾人努力,不斷地修正、打補丁(Patchy)的產物,被戲稱為「A Patchy Server」(一個補丁伺服器)。在這里,因為「A Patchy」與「Apache」是諧音,故最後正式命名為「Apache Server」。
後來由於商業需求的不斷擴大,以Apache HTTP伺服器為中心,啟動了更多的與Apache項目並行的項目,比如mod perl、PHP、Java Apache等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形勢的變化,Apache軟體基金會的項目列表也不斷更新變化中——不斷的有新項目啟動,項目的中止以及項目的拆分與合並。比如一開始,Jakarta就是為了發展JAVA容器而啟動的Java Apache項目,後來由於升陽公司(SUN)的建議,項目名稱變為Jakarta。但當時該項目的管理者也沒有想到Jakarta項目因為JAVA的火爆而發展到如今一個囊括了眾多基於JAVA語言開源軟體子項目的項目。以至後來,不得不把個別項目從Jakarta中獨立出來,成為Apache軟體基金會的頂級項目,Struts項目就是其中之一。
最近,為了避免SCO與UNIX開源社區之間的發生糾紛降臨在Apache軟體基金會(ASF)身上。Apache軟體基金會(ASF)裡面開始採取一些措施,讓眾多的項目進行更多協調的、結構化管理,並保護自己的合法利益,避免一些潛在的合乎法律的侵犯(potential legal attacks)。
㈡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的發展歷史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前身是中國老年基金會,成立於1986年5月。第二屆理事會於2003年10月選舉產生內。本屆理容事會於2009年1月15日選舉產生,理事長由民政部原副部長、第二屆理事會理事長李寶庫連任。2014年7月16日第四屆理事會李寶庫連任會長。
幾年來,本會在全國范圍內相繼開展了以敬老愛老助老為主題和以孝親敬老為內容的教育宣傳活動,並積極推動、實施了「愛心護理工程」在全國的試點工作。建立起「愛心護理基金」、「德源養老基金」「慈航基金」、「中國老年健康基金」、「老年科技發展專項基金」、「中國老年產業發展基金」、「中國老人醫療保健事業專項基金」、「中國貧困老人援助基金」「敬老頤年專項基金」等多個為老年人服務的公募性專項基金。
㈢ 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的發展歷史
經過20年的發展,該會的行業代表性得到了更好地體現,基金穩步增長,自內主能力不斷增強,服務范圍逐步擴容大,各項活動得到廣泛支持和認同,事業正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展望未來,該會將進一步與國內外支持中國金融教育事業發展的同仁,攜手共進,開拓進取,為金融教育事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㈣ 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的發展歷史
基金會首屆名譽會長是前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會長是前全國政協副主席王首道;第二屆會長是前國務院副總理、前全國政協副主席谷牧;第三屆會長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何魯麗,常務副會長是國家人口計生委原副主任吳景春,副會長兼秘書長苗霞。
2004年11月19日,按照《基金會管理條例》、《基金會章程》和基金會組織程序,順利進行了第四屆理事會的換屆工作。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何魯麗為第四屆基金會名譽理事長,苗霞任理事長兼秘書長,高靜山、於德惠任副理事長。 法人代表:苗 霞。
2007年12月8日經第四屆理事會五次會議,選舉原國家人口計生委副主任趙炳禮為第四屆理事會理事長(法定代表人),苗霞為第四屆理事會常務副理事長、秘書長。2009年7月增補楊文庄為第四屆理事會理事,並選舉擔任秘書長。
2010年6月4日經第五屆理事會一次會議,選舉原國家人口計生委副主任趙炳禮為第五屆理事會理事長(法定代表人),苗霞、劉亭、王學海、楊文庄為第五屆理事會副理事長,楊文庄擔任秘書長,藍野擔任副秘書長。
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的宗旨:爭取國內外關心中國人口福利事業的團體和個人的支持與捐助,動員社會資源興辦有利於解決人口問題的社會公益項目和活動;關注人口與發展進程中的扶貧開發、人口素質以及伴隨城市化、老齡化等重大社會問題帶來的家庭及個人風險,增進人口福利與家庭幸福,為建設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㈤ Linux基金會的歷史發展
2000年,Linux基金會成立,贊助Linux創始人Linus Torvalds的工作,該基金會並通過領先的技術,和來自世界各地的開發人員合作。Linux基金會保護,其成員和開源開發社區資源,以確保Linux仍然是免費的,技術上先進的Linux。
2010年5月10日,Linux基金會對外透露,基金會任命了Linux業界資深人士Cliff Miller出任基金會中國區運營總監。這也是Linux基金會首次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主要任務是在中國推廣Linux的應用,包括所有基於Linux的產品,有MeeGo,也有Android和其他Linux操作系統。
2010年06月29日,Linux基金會執行董事Jim Zemlin表示:在嵌入式領域,Linux排名第一,超級計算機領域也是Linux領先,伺服器方面Linux與微軟的Windows各佔半壁江山,而桌面則微軟領先。從中可以看到Linux在絕大部分領域都有出色表現。
2011年4月8日,Linux基金會表示Linux已經戰勝微軟:Linux基金會執行理事吉姆·策姆林(Jim Zemlin)在接受《Network World》采訪時稱,在萊納斯·托瓦爾茲(Linus Torvalds)開發出他的著名的操作系統內核20年之後,Linux與微軟之間的斗爭已經結束,並且Linux取得了勝利。
截至2011年12月,Linux已經發展成為計算領域中的強有力工具,從紐約證券交易所到手機再到超級計算機和消費電子設備,Linux都在默默無聞的奉獻著。
㈥ 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的發展歷史
2001年6月12日,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中青年專家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會議選舉產生了委員會負責人,明確了委員會的宗旨和任務。中青年專家委員會首批會員60名,主要來自機關、大學、科研、司法、新聞等部門和單位。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被推選為委員會主任。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中青年專家委員會組織辦法》,組建了秘書處,研究布置工作任務等。基金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林伯承主持會議,副會長肖平代表基金會對委員會的成立表示祝賀並提出希望。常務副會長楊正泉、副會長王彥峰出席了會議。
2001年3月19日,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學術委員會成立,主任為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隨後,該會在向全國各地有關單位徵集人權研究課題的基礎上,審定了一批年度研究課題,如:《〈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的問題研究》、《美國的人權觀研究》、《邪教犯罪與人權保障》、《經濟全球化下國際人權斗爭新特點》、《日本與德國對二戰認識的差異》等。
2001年4月16日,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高級專家顧問委員會成立。基金會名譽會長黃華與會講話,提出希望。委員會有吳階平、朱光亞、龔育之、任繼愈、周南、厲以寧、白春禮、陳章良等近20名委員。
㈦ 光華教育基金會的發展歷程
1989年,光華教育基金會在北京大學設立光華獎學金。除光華獎學金外,1994年北京大學與光華教育基金會簽定合作辦學協議,工商管理學院改名為光華管理學院。光華教育基金會長期支持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發展。
2006年9月25日,浙江大學校長楊衛院士與光華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台灣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梁先生,簽署了建設「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的協議書,向浙江大學投資一個億。但是由於光華教育基金會在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特立獨行,設立了所謂的教授委員會並由台灣教授陳長文擔任主席。
2009年4月3日,台灣光華教育基金會捐資建設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簽約儀式暨捐贈典禮在教學主樓報告廳舉行,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及夫人連方瑀、副主席林豐正、中央評議會主席黃大洲,台灣光華教育基金會總幹事、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梁,潤泰集團醫療體系執行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心湜,台灣陽明大學校長吳妍華,中共陝西省委副秘書長楊志剛,西安交大黨委書記王建華、校長鄭南寧及省台辦負責人等出席了捐贈典禮。全國人大常委、西安交大副校長蔣庄德主持典禮。由尹衍梁、鄭南寧代表雙方在協議書上庄嚴簽字,尹衍梁代表台灣光華教育基金會將一億元人民幣支票交到鄭南寧手中。西安交大向尹衍梁贈致謝牌匾,牌匾上刻著「光華捐贈,惠澤教學,富國益民,利在當代,功在千秋,全體師生,深表謝忱!」
2010年4月20日,台灣光華教育基金會與南京大學簽署協議,雙方決定在5年內共同出資6000萬元設立「南京大學人文基金」,以促進與文化軟實力相關的人文科學發展,提升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
台灣光華教育基金會(Kwang-Hua Ecation Foundation)董事長尹衍梁與南京大學校長陳駿20日在南京就合作設立「南京大學人文基金」簽署協議。根據協議,光華教育基金會將在連續5年內每年投入人民幣480萬元,共計2400萬元用以支持南京大學文史哲等人文科學的建設和發展。據介紹,基金將用於師資建設、專項研究、學術交流、科研支撐體系建設等4個方面。為此,南京大學人文基金將面向文科院系設立專項教席,聘請國內外一流大學知名學者來校任教;設立「中青年教師專項研究基金」,以工作坊(workshop)為主開展專項研究,鼓勵文史哲學科交叉,鼓勵海內外合作;並分配資金用於「南京大學博物館建設」「文史哲研究資料庫與網路建設」「專項研究成果出版」等項目。
㈧ 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的發展歷史
清華大來學教育基金會是經中華人民共和自國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全國性非公募基金會,1994年成立
2008 年3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評為「4A 級社會組織」
2013年6月被民政部評為「5A級社會組織」,這是國家對非公募基金會給予的最高級別認證。
㈨ 中國扶貧基金會的發展歷程
中國扶貧基金會成立於1989年,是在民政部注冊的全國性公益慈善組織。1989年3月,中國貧困地區發展基金會(中國扶貧基金會前身)成立,首任名譽會長系原國家主席、時任全國政協主席的李先念,首任會長為原福建省委書記項南。
2000年1月,中國扶貧基金會三屆四次理事會確定了「三不一專」原則,即機構不要行政級別、不要事業編制,不進行行政化募捐和項目實施,實行社會化、專業化經營和管理。
2000年以來的中國扶貧基金會,秉承「服務,改變,陽光,堅韌」的文化,致力於建設真正意義的社會組織。經歷了由「官辦」到「民辦」的組織變革;由「粗放」到追求「精細」、「專業」的管理變革;由「泛扶貧」(資助對象不求精準到人)、「項目寬泛」(扶貧項目不聚焦),到直接「瞄準受益人」、「聚焦品牌項目」的項目變革。
今天的中國扶貧基金會,圍繞提升專業品質,追求公益項目實效,在公益經營管理的各個細節層面不斷探索,在經營慈善的道路上日益專業化。基金會以「播善減貧,成就他人,讓善更有力量」為使命,以「經營慈善、篤信管理、將貧困和方法制勝、職業精神「為信念,將貧困和受災地區的弱勢群體,尤其是婦女、兒童以及這些地區的公共設施和社區基層組織列為服務對象,對他們進行直接援助。堅持以最好的產品設計、最大限度地瞄準貧困弱勢人群、最大限度地提高單位資金的扶貧效益、盡可能地推動受益人參與和制度創新、打造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資助型國際公益組織為目標,承諾透過在項目參與中學習,注重受益人自信、自尊、自強與自我發展能力的成長。
截至2014年底,累計籌措扶貧資金和物資130.89億元,受益貧困人口和災區民眾2078.33萬人次。
㈩ 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的歷史沿革
1924年,在亨利‧卡波特‧洛奇(Henry Cabot Lodge)、孟祿(Paul Monroe)、韋棣華(Mary Elizabeth Wood)等人推動下,時任美國總統卡版爾文·柯立芝權決定第二次退還總計約1250萬美元的庚子賠款,並成立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以管理此款項。成立之初董事會由十名中華民國籍董事與五名美國籍董事組成。
1924年至1949年間,中基會共計補助了中國大專院校233次、研究機構139次、教育文化事業團體147次,其中包括幫助國立北京大學解決財務問題、建立國立北平圖書館等。
1950中基會遷往台灣,此後至1970年為止共投入100餘萬美元推動教育事業發展。
1971年後,中基會改變補助方針,開始將補助資金用於政府預算較少的計劃之中,其中包括補助了國家科學委員會各計劃共500萬美元。中基會還在國立台灣大學與中央研究院設有「胡適紀念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