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投資理財中最常見的理財陷阱 如何規避
1、高息攬儲
2、 理財「飛單」
3、非法「原始股」
4、「金玉其外」騙投資
5、「偷梁換柱」存單變保單
6、互聯網「外衣」下金融傳銷
7、借P2P之名「圈錢」就跑
Ⅱ 如何避開投資理財的「雷區」
一、高收益一定意味著伴隨著高風險。
二、牢記「人類世界上從來就沒有無緣無故的愛」的古訓。
三、作為普通投資人,太好的東西是輪不到自己的。
四、避免投資結構單一。
Ⅲ 投資理財如何避免上當受騙
近年來,投資理財雖已成為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之而來的一些理財「陷阱」,也往往令人防不勝防。若要更好地防範理財風險,還得多掌握基礎金融知識。同時,若情況不明,切莫輕信他人,為了面子或蠅頭小利濫用個人信用。只有加強防範意識,才不至於落入花樣翻新的理財「陷阱」。常見詐騙手段替人擔保受牽連替人擔保是很尋常的事,但切莫認為給他人做擔保只是簽個字、蓋個章,自己沒有多大責任,實則不然。拿民間借貸來說,若為借款人做擔保,一旦後者故意拖延還款,首先受牽連的就是擔保人,欠款就得由你去「頂」。假幣矇混落圈套在銀行大力宣傳下,很多人掌握了辨別假幣的方法。於是,一些詐騙者或在光線較暗處付假幣,或在整捆錢中夾雜假幣購物矇混過關,或利用人們的貪小心理,或使用在我國不可兌換的外幣冒充美元、英鎊進行詐騙。若對外幣知識比較匱乏,就容易落入圈套。高息存儲不兌現現在一些地方出現「互助組」、「基金會」等非法吸儲機構,盡管利率高於銀行,但百姓在這些機構存款並不受國家法律保護。一旦後者無法兌現甚至捲款而逃,存款人就會竹籃打水一場空。存單抵債受損失作為銀行給予儲戶的惟一合法支款憑證,存單不可背書轉讓。然而,一些別有用心者卻在向他人借取現金後,故意將寫有自己姓名的未到期存單轉讓給不明就裡的出資者抵債。倘借款人到銀行將存單掛失後再取走存款,出資者就只能承擔損失了。存單質押抵債務時下,許多銀行開辦了存單小額質押貸款業務。有些人便向他人借存單,向銀行質押貸款。出借存單者或許以為,這不過是借一張紙,其實借存單和借現金一樣,倘若貸款者到期不還貸,銀行有權將存單支取用於抵債。半額兌殘詐錢財一些地區常有「好心」的小商販走街串巷,為持有缺角等表面少量破損殘幣的人半額兌換。從表面看,他們是為民做好事,實際卻是利用人們不懂此類殘幣可去銀行全額兌換,以此詐取錢財。 以上是六種較常見的詐騙手段,大家在做投資理財須慎重。
Ⅳ 如何避開投資理財的陷阱
Ⅳ 如何規避網上投資理財的陷阱
利率過高的不要考慮,看平台是否進行銀行託管。看平台運營時間是否過短。只要是正規的網上投資理財平台,還是比較不錯的選擇的。
Ⅵ 如何遠離投資理財騙局
所在城市若有招商銀行,可了解下招行發售的理財產品,首次購買理財產品,需先辦理風險評估,評估後,可購買對應您的風險承受能力等級的理財產品。
您可以進入招行主頁,點擊 理財產品-個人理財產品 頁面查看,也可通過 搜索 分類您需要的理財產品。溫馨提示:購買之前請詳細閱讀產品說明書。
Ⅶ 理財投資需要避免哪幾個心理陷阱
1、不考慮整體
假如你現在花50元買了一隻股票,一個月後出現了兩種情況:第一種,股價一路飆升至75元,第二種,股價在漲至100元後又下跌至75元。那麼,這兩種情況,哪種更加令你高興?
很顯然是第一種。但是兩種情況,你最後賺到的錢是一樣的。
所以,無須為了股價的起落而心情郁悶,要考慮整體,一隻股票最終賺到的的錢才是重點。
2、錨定效應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股票一旦被套,絕對不走,只要解套,立馬拋售。
這就是投資中的錨定效應,指人們在進行決策判斷時,容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
掉進這個陷阱的人,買進一隻股票,無論日後如何漲跌,他對比的標的始終都是你買入時的成本價格,而不是這家公司的實際價值和未來升值潛力。因此時常會錯失一些好股的上漲行情。
3、為什麼一些基金公司常常改名
心理學發現,人們在搜集資料時,傾向於認為近期的、易得的和易理解的資料更加有用。
A、 近期的:比如,當市場環境好的時候,人們往往會沉浸其中,大筆資金投入,以至於忘記之前熊市的經歷。或是,在牛市將盡的時候仍然毫不自覺,依舊沉醉在之前的感覺中。舉個例子,在2007年底很傻很天真將大筆資金投進股市,然後在08年損失了大半。
B、 易得的:投資者會對於出現在媒體頭條(易得)的信息更加留意,而對於企業經營情況、財務報表分析等需要自己的挖掘的信息沒那麼留意。而實際上,它們是同樣的重要的。比如說,我們有時可以看見這樣的現象:某某基金公司一直業績不好,所以產品銷量也不佳,但是一旦改名,該公司發行的產品就比以前要火爆。而許多投資者甚至不知道它是舊公司更名而來,以為那是一個成立的公司,因為他們只著眼於媒體上易得的信息,不做深度探究。
C、 易理解的:對於自己看得懂的資料,投資者會更加留意、認為更加有用。但是實際上,在自己不理解的領域里,有更加多重要的信息。
4、損失厭惡
著名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內曼曾經做個這樣一個實驗:擲一枚硬幣,擲到正面可以獲得150美元,擲到反面則損失100美元。按照概率論,如果投資者多次參與該游戲的話,他賺錢的概率是大於虧損的。但是,當時做實驗的大多數人都拒絕了這個賭局。
可見,在多數人們心中,對待損失是十分厭惡的,他們寧可失去有可能獲得150美元的快樂,也不願意承受可能失去100美元的痛苦。
在實際投資中,當你買的股票跌了,大部分情況下你不會拋售,而是會守著它一直到它漲上來。但是當你買的股票漲了,你就會快速將它拋售,早早「落袋為安」,而同時也錯過了它上漲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