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投資理財應避免哪幾個致命的錯誤
要避免的錯誤太多了。比如羊群效應(跟著熱門新聞買賣股票,別人買什麼你也買什麼),過度自信(一個韭菜,把自己當作巴菲特那樣的股神),處置效應(虧錢的股票死活不肯割,賺錢的股票過早賣出)等等。
另外一個比較常見的錯誤是專挑最「貴」的買。很多人在購買理財產品時,抱著「選購名牌貨」的心態,專挑那些高大上,收費最貴的基金或者理財公司。殊不知這是最業余的理財錯誤。
這讓我想起我之前看過的一本書,是一個朋友送給我的,叫做《小烏龜投資智慧》,作者伍治堅。在他那本書中,就提到了投資者最容易犯的三個錯誤,包括我上面提到的這些錯誤。
伍治堅在知乎和雪球上都有專欄,好像叫什麼證據主義之類的。
Ⅱ 過度自信理論的主要內容
人類傾向於從無序中看出規律,尤其是從一大堆隨機的經濟數據中,推出所謂的規律。Amos Tversky提供了大量的統計數據,來說明許多事件的發生完全是由於運氣和偶然因素的結果,而人類有一種表徵直覺推理(representative heuristic)特點,即從一些數據的表面特徵,直覺推斷出其內在的規律性,從而產生認知和判斷上的偏差(biases of cognition and judgment)。投資者的歸因偏好也加重了這種認知偏差,即將偶然的成功歸因於自己操作的技巧,將失敗的投資操作歸於外界無法控制因素,從而產生了所謂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的心理現象 。過度自信是指人們對自己的判斷能力過於自信。投資者趨向於認為別人的投資決策都是非理性的,而自己的決定是理性的,是在根據優勢的信息基礎上進行操作的,但事實並非如此。Daniel Kadmeman認為:過度自信來源於投資者對概率事件的錯誤估計,人們對於小概率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產生過高的估計,認為其總是可能發生的,這也是各種博彩行為的心理依據;而對於中等偏高程度的概率性事件,易產生過低的估計;但對於90%以上的概率性事件,則認為肯定會發生。這是過度自信產生的一個主要原因。此外,參加投資活動會讓投資者產生一種控制錯覺(illusion of contro1),控制錯覺也是產生過度自信的一個重要原因。
投資者和證券分析師們在他們有一定知識的領域中特別過於自信。然而,提高自信水平與成功投資並無相關。基金經理人、股評家以及投資者總認為自己有能力跑贏大盤,然而事實並非如此。Brad Barber和Terrance Odean在此領域做了大量研究。男性在許多領域(體育技能、領導能力、與別人相處能力)中總是過高估計自己。他們在1991年至1997年中,研究了38000名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將年交易量作為過度自信的指標,發現男性投資者的年交易量比女性投資者的年交易量總體高出20%以上,而投資收益卻略低於女性投資者。數據顯示:過度自信的投資者在市場中會頻繁交易,總體表現為年交易量的放大。但由於過度自信而頻繁地進行交易並不能讓投資者獲得更高的收益。在另一個研究中,他們取樣1991年至1996年中的78 000名投資者,發現年交易量越高的投資者的實際投資收益越低。在一系列的研究中,他們還發現過度自信的投資者更喜歡冒風險,同時也容易忽略交易成本。這也是其投資收益低於正常水平的兩大原因。
Ⅲ 中國人投資理財時大多是一種怎樣的心理狀態
不用出力就能掙錢,,,錢生錢,放銀行.怕貶值
Ⅳ 過度自信的三個特徵
聊聊投資中的心理學因素之過度自信
投資是一項極其復雜的過程,要想成功,除了具備金融學方面的知識,還需要懂點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非常有意思的學科,尤其是它和投資結合的時候。
在投資領域中,有很多心理學現象。
比如荷蘭的鬱金香熱、英國南海泡沫、美國互聯網的瘋狂和次貸危機等,裡面都有心理學因素。
今天聊一個投資中的心理學因素:過度自信。
一、過度自信的表現
人們認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高於平均水平。過度自信非常普遍,它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
思考一下這些問題的答案:
你是否覺得自己比他人更理性?是否覺得自己的顏值要高於平均?是否覺得自己的駕駛水平處於中等偏上?
大部分人對上述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
投資中也是這樣,人們往往認為自己買的股票或基金比他人買的要好,上漲賺錢的可能性大。
二、過度自信對投資的影響
過度自信容易產生一種心理偏差:自我歸因。
一個人在股票市場上投資。
如果投資成功,取得不錯的收益,他會覺得成功源於自己能力超群。如果投資失敗,虧損巨大,他會歸咎於運氣不好。
心理學家發現,過往的投資成功會進一步強化過度自信,進而做出非理性決策。
例如,國內股市2015年上半年牛市初期,公募基金發行達到高峰:
2015.5.11,中郵信息產業基金募集126億
2015.5.18,富國改革動力基金募集132億
2015.5.28,易方達新絲路基金募集286億
大眾投資者剛開始收益不錯,對牛市判斷產生過度自信,紛紛追加投資,最後產生了不好的結果。
此外,過度自信還容易造成投資者做出過度交易錯誤決策,額外增加交易手續費,並最終導致投資收益減少。
三、對指數基金的啟示
敬畏市場,不預測市場走勢,做一個逆向投資者。
當市場上漲時,不過度樂觀,根據估值適時賣出。當市場下跌時,不過度悲觀,根據估值堅持買入。
Ⅳ 如何在投資時避免過度自信
當你確定黃金對於對沖通貨膨脹是一種不錯的產品,突然之間,各種預示將來金價上漲的消息源源不斷。而當你相信股價的上漲將沖擊其他資產,你所能夠聽到的,全都是債券、商品市場將慘遭血洗的警告之聲。
亞特蘭大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利林菲爾德(Scott Lilienfeld)表示,在精神上,人人都是懶漢。把注意力集中在支持我們假設的材料上,相比尋找可能證明假設有誤的證據,要容易得多。
了解得越多,你就越相信自己正確。雖然材料越多越讓人感到自信,但人們的預測卻不能夠因此而變得更加准確。每一個新的事實都讓你更加傾向於尋找其他相似的事實,從而降低了材料的多樣性。
確認偏誤也會對專業投資者的思維造成影響。Longleaf基金管理者、價值投資型公司Southeastern Asset Management總裁蓋茨(Staley Cates)表示,我們犯過大量像這樣的錯誤。只要虛心,很多心理陷阱都可以得到克服,但對於確認偏誤這個陷阱,虛心也沒用。蓋茨說,Longleaf基金堅持投資於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的時間就過於漫長,注意到產品的改善和成本的削減,卻對沒有政府救助它可能就活不下去的事實視而不見。
研究公司Applied Research Associates的心理學家克萊因(Gary Klein)建議,先假想在預見未來時看到自己投資失敗,然後找到為什麼會失敗的最有說服力的理由。這種練習可以幫助你意識到,你所相信的東西可能並沒有你想的那麼有根據,所以Davis基金的戴維斯(Christopher Davis)已經把它整合進自己的價值投資型公司的研究流程。
估計一下自己的分析出現失誤的可能性。如果承認出現不良結果的可能性是20%,那麼就是說,事實將證明你每五次有一次出錯。這樣,如果投資確實出現失誤,你一個勁地做事後分析、證明自己仍然正確的可能性就要低一些。投資管理公司Legg Mason Capital Management首席投資策略師莫布森(Michael Mauboussin)說,這樣一道程序為承認失誤提供了一種心理撥備。
與真實的投資組合一起,運營一個假想的投資組合。在這個假想的組合中,你可以由著自己的意願買賣,不會給你的財富帶來風險。看看相比實際的投資,這個組合是賺了還是虧了?蓋茨說,Southeastern Asset Management公司要求每一位分析師和投資經理都運營一個紙面上的投資組合,如果紙面頭寸和公司真實頭寸出現差異,就要找出其中的原因。蓋茨說,這有助於我們了解大家的真實想法。
蓋茨、戴維斯和莫布森參與管理的基金在去年經歷了深度下跌,原因是他們在表明自己可能出現了失誤的證據面前,還堅持投資於股市。他們都說,與確認偏誤的斗爭永無止境。
Ⅵ 如何理解過度自信與歸隱偏差,證實偏差,處置效應,羊群效應等投資現象
2.談談你對過度自信與歸因偏差、證實偏差、處置效應和羊群效應等投資現象
的理解。
①人們有高估自己能力和對成功過分樂觀的傾向,並稱這種傾向為「過度
自信」。投市場上交易越頻繁者,自信程度越高。而且,投資者通常更傾
向於提高交易的頻繁程度,也就是說,會表現得更加自信。
②歸因偏差是指投資者往往將好的結果歸因於自己的能力,而將壞的結果
歸結於不利的外部環境,使得這種糾偏的過程大大減緩。現實中許多投
資者將失敗歸因於中國投資市場不夠成熟、不夠規范,而不是從自身找
原因。
③證實偏差是投資者尋找支持自己立場的證據的傾向。其產生原因是利益
使然,使我們不願意相信和接受與我們對立的觀點,即使這種觀點很可
能是正確的。
④處置效應指投資者在處置股票時,傾向賣出盈利的股票,繼續持有虧損
的股票,即通常的「出贏保虧」。理性的決策應該是,賣出上漲動力較小
的股票,保留上漲動力充沛的股票,而不應以是否盈利作為賣出的標准。
⑤羊群效應就是投資市場中得羊群行為,是指投資者在信息環境不確定的
情況下,行為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或者過度依賴輿論,而不考慮私
人信息,簡單地模仿他人的行為。
Ⅶ 過度自信的投資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過度自信是典型而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偏差,並在投資決策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投資者對他們的交易水平常常是過度自信的。股票市場的繁榮往往導致人們更加過度自信,人們認為自己是很精明的。一是,已經獲得收益的投資者在未來的決策中會傾向於更加過度自信;二是,已經獲得收益的投資者在損失時痛苦較小,因為賭金本自來於賭場,如果在接下來的賭博中他輸了,心裡會認為這些錢本來就不是他的,他的痛苦就比較小,而且痛苦也容易被已獲得收益所帶來的愉悅感緩沖了;三是,投資者在實現了收益後,有更多的資金進行更大的投資活動,這時變得不再迴避風險。
Ⅷ 過度自信理論的市場影響
在傳統的金融理論中都假設行為人是風險規避的,但現實中人往往是風險中 性甚至是風險尋求的。Friedman和Savage(1948)就發現,盡管贏得彩票的幾率只有數百萬分之一,但還是有很多人去買彩票,這種購買彩票的行為就表現為風險尋求。風險尋求的原因很可能是過度自信。
投資者的過度自信對金融市場也會造成影響。Odean(1998b)將市場參與者分為價格接受者、內部人和做市商,分析過度自信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在中國,價格接受者相當於中小散戶投資者;機構投資者由於其較強的獲得信息的能力,相當於內部人;中國不存在做市商,但是莊家的某些行為類似於做市商,可以作為做市商來分析其對金融市場的影響。這三類投資者在獲取信息和價格決定上具有不同的機制。
1.過度自信對交易量的影響
當投資者過度自信時,市場中的交易量會增大。在無噪音的完全理性預期的市場中,如果不考慮流動性需求,交易量應該是零。如果理性是共識,當一個投資者買進股票時,另外的投資者賣出股票,買進者會考慮是否存在賣出者知道而買進者不知道的信息,這時就不會有交易產生。而現實中金融市場的交易量是非常大的。Dow和Gorton(1997)發現,全球外匯的日交易量大約是年度世界貿易總額和投資流動總額之和的四分之一。1998年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周轉率超過75%。中國的情況更是 晾人,1996年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換手率是591%,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換手率是902%。由於沒有模型來說明在理性市場中交易量應該是多少,所以很難證明什麼樣的交易量是過多的。Odean(1998a)分析了投資者的買賣行為,發現在考慮了流動性需求、風險管理和稅收影響後,投資者買進的股票表現差於賣出的股票,這些投資者交易過多,由於交易成本的原因,過多的交易損害了其收益,其解釋是投資者是過度自信的,過度評價了其私人信息的准確性並錯誤地解釋了這些信號,才導致了差的決策。Odean觀察了166個投資俱樂部6年的交易,發現平均每年的周轉量是65%,年凈收益是14.1%,而作為基準的標准普爾500指數收益是18%。
2.過度自信對市場效率的影響
在理性市場中,只有當新的信息出來時,價格才會有變動。但是當投資者過度自信時,會對市場波動性產生影響。過度自信度對市場效率的影響取決於信息在市場中是如何散布的。如果少量信息被大量投資者獲得,或者公開披露的信息被許多投資者做了不同的解釋,過度自信會使這些信息被過度估計,導致價格偏離資產真實價值,這時過度自信損害了市場效率。如果信息僅為內部人所擁有,過度自信的內部人會過度估計其獲得的私人信號,通過其過多的交易顯示其私人信息,那麼做市商、其他的投資者會迅速使得資產價格向其真實價值靠攏。如果內部人的信息對時間敏感,在其交易後會迅速成為公共信息,那麼這種效率收益是短暫的,這時過度自信提高了市場效率。
3.過度自信對波動性的影響
過度自信的價格接受者會過度估計他們的個人信息,這會導致總的信號被過度估計,使得價格偏離其真實價格。由於過度自信使投資者扭曲了價格的影響,使市場波動增加。過度自信的做市商會促使內部人揭示更多的私人信息,從而將價格設定的更接近其真實價格,這時過度自信使市場波動增加,同時當做市商過度自信時,其風險規避程度會小於其不具有過度自信特徵的程度,會認為持有存貨的風險不大,這增加了其存貨量,存貨量的增加降低了市場波動。過度自信對價格的影響取決於不同特徵交易者的數量、財富、風險承受能力和信息。如果市場中價格接受者和內部人的數量和財富都較大,而做市商的數量較少、力量較小,則價格的波動性會更大。
4.過度自信對投資者期望效用的影響
當投資者過度自信時,其資產組合並沒有完全分散化,集中的資產組合會降低其期望效用。如果信息是有成本的,過度自信的投資者會花費更大的成本去成為知情者,同時進行更頻繁的交易,由於交易費用的原因,過多的交易會降低其凈收益(Odean,1998a)。Lakonishok等(1992)發現在1983-1989年間,積極的基金經理的業績差於標准普爾500指數的表現,扣除管理費,積極的管理減少了基金價值。這可能是由於過度自信使得基金經理在獲取信息上花費太大,或者是對其選股能力過度自信所導致。但是De long,Shleifer,Summers和Waldmann(1990)證明了過度自信的交易者能夠在市場中存活下來。Wang(1997)用雙寡頭模型證明了過度自信的基金經理不僅能夠獲得比他的理性競爭對手更高的期望收益和效用,而且也比他理性時的收益和效用更高,所以過度自信嚴格占優於理性。
Ⅸ 理財投資需要避免哪幾個心理陷阱
1、不考慮整體
假如你現在花50元買了一隻股票,一個月後出現了兩種情況:第一種,股價一路飆升至75元,第二種,股價在漲至100元後又下跌至75元。那麼,這兩種情況,哪種更加令你高興?
很顯然是第一種。但是兩種情況,你最後賺到的錢是一樣的。
所以,無須為了股價的起落而心情郁悶,要考慮整體,一隻股票最終賺到的的錢才是重點。
2、錨定效應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股票一旦被套,絕對不走,只要解套,立馬拋售。
這就是投資中的錨定效應,指人們在進行決策判斷時,容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
掉進這個陷阱的人,買進一隻股票,無論日後如何漲跌,他對比的標的始終都是你買入時的成本價格,而不是這家公司的實際價值和未來升值潛力。因此時常會錯失一些好股的上漲行情。
3、為什麼一些基金公司常常改名
心理學發現,人們在搜集資料時,傾向於認為近期的、易得的和易理解的資料更加有用。
A、 近期的:比如,當市場環境好的時候,人們往往會沉浸其中,大筆資金投入,以至於忘記之前熊市的經歷。或是,在牛市將盡的時候仍然毫不自覺,依舊沉醉在之前的感覺中。舉個例子,在2007年底很傻很天真將大筆資金投進股市,然後在08年損失了大半。
B、 易得的:投資者會對於出現在媒體頭條(易得)的信息更加留意,而對於企業經營情況、財務報表分析等需要自己的挖掘的信息沒那麼留意。而實際上,它們是同樣的重要的。比如說,我們有時可以看見這樣的現象:某某基金公司一直業績不好,所以產品銷量也不佳,但是一旦改名,該公司發行的產品就比以前要火爆。而許多投資者甚至不知道它是舊公司更名而來,以為那是一個成立的公司,因為他們只著眼於媒體上易得的信息,不做深度探究。
C、 易理解的:對於自己看得懂的資料,投資者會更加留意、認為更加有用。但是實際上,在自己不理解的領域里,有更加多重要的信息。
4、損失厭惡
著名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內曼曾經做個這樣一個實驗:擲一枚硬幣,擲到正面可以獲得150美元,擲到反面則損失100美元。按照概率論,如果投資者多次參與該游戲的話,他賺錢的概率是大於虧損的。但是,當時做實驗的大多數人都拒絕了這個賭局。
可見,在多數人們心中,對待損失是十分厭惡的,他們寧可失去有可能獲得150美元的快樂,也不願意承受可能失去100美元的痛苦。
在實際投資中,當你買的股票跌了,大部分情況下你不會拋售,而是會守著它一直到它漲上來。但是當你買的股票漲了,你就會快速將它拋售,早早「落袋為安」,而同時也錯過了它上漲的可能性。
Ⅹ 投資中的過度自信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
「過度」自信必導致自負,而自負就會有不願意聽取他人意見和建議的心態,其結果會影響(打擊)他人參與的積極性,也會對決策的完美產生影響。
一個人的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是在當今的投資環境中,聽取旁人的意見明顯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