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隨著人口老齡化,我國儲蓄率會下降這個表述准確嗎
第
4
期
胡
翠
、
許召元
:
人口老齡化對儲蓄率影響的實證研究
1
3
4
7
關系在有些時間段內不顯著
,
有些時間段內呈負相關
(
如
K
e
l
l
e
y
a
n
d
S
c
h
m
i
d
,
1
9
9
6
)
。
另有研究認為兒童撫養比和老人撫養比對儲蓄率的影響不同
,
並單獨
對老人撫養比的影響進行了探討
,
如
Y
a
s
i
n
(
2
0
0
7
)
利用
1
4
個新興市場經濟
國家
1
9
6
0
—
2
0
0
1
年的年度數據構建了
6
5
歲以上人口占工作人口比重的指標
,
並發現該指標與儲蓄率之間的關系並不顯著
。
有些研究利用微觀的家庭調
查
數
據
直
接
考
察
年
齡
(
用
戶
主
年
齡
代
表
)
與
儲蓄率的關系
,
由於一般而言戶主年齡越大
,
家庭中老齡人口比重越大
,
因
此這些研究間接反映了老齡化
程
度
對
家
庭儲蓄
率
的
影響
。
由於不同年份調研
的家庭對象並不完全
相同
,
難以構建真正意義上的面板數據
,
這些研究一般
都是通過構建虛擬面板數據來進行分析
。
虛擬面板數據的方法最早被
D
e
a
t
o
n
a
n
d
P
a
x
s
o
n
(
1
9
9
4
)
用來研究家
庭
儲
蓄
率
的
問
題
。
在
他
們
的
研
究
中
,
年
齡
與
儲蓄率的關系被分成時期效應
(
p
e
r
i
o
d
e
f
f
e
c
t
)
、
年
齡
效
應
(
a
g
e
e
f
f
e
c
t
)
和
群
組效應
(
c
o
h
o
r
t
e
f
f
e
c
t
)
。
其中
,
時期效應是指家庭儲蓄率在不同年份的變化
,
年齡效應是指戶主年齡和家庭
儲
蓄
率
之
間的關
系
,
群
組
效
應考察的
則
是
不同
年份出生的戶主年齡相同時家
庭
儲
蓄
率
的差別
。
利
用
中
國
台灣地區
的
調
研數
據
,
估計結果發現了顯著的群組效應
,
但年齡效應卻不是很顯著
;
B
u
t
e
l
m
a
n
n
a
n
d
G
a
l
l
e
g
o
(
2
0
0
0
)
用
智
利
的
家
庭
調
研
數
據
得
到
了
與
D
e
a
t
o
n
a
n
d
P
a
x
s
o
n
(
1
9
9
4
)
相同的結果
。
同樣的分析方法也曾被
B
a
l
d
i
n
i
a
n
d
M
a
z
z
a
f
e
r
r
o
(
2
0
0
0
)
用來分析義大利家庭儲蓄率的問題
。
但由於一個家庭是由不同出生年份
、
不
同年齡的成員構成
,
上述研究
都
忽
略
了
其他成
員
的
影響
,
因而並不能完全反
映年齡結構和儲蓄率之間的關系
(
B
a
l
d
i
n
i
a
n
d
M
a
z
z
a
f
e
r
r
o
,
2
0
0
0
)
。
4
施建淮
、
朱海婷
,
「
中國城市居
民
預
防
性
儲
蓄
及
預
防
性
動
機
強
度
:
1
9
9
9
—
2
0
0
3
」
,
《
經
濟
研
究
》
,
2
0
0
4
年
第
1
0
期
,
第
6
6
—
7
4
頁
;
易行健
、
王俊海
、
易
君
健
,
「
預
防
性
儲
蓄
動
機
強
度
的
時
序
變
化
與
地
區
差
異
」
,
《
經
濟
研
究
》
,
2
0
0
8
年第
2
期
,
第
1
1
9
—
1
3
0
頁
;
何立新
、
封進
、
佐藤宏
,
「
養老保險改革對家庭儲蓄率的影響
:
中國的
經驗證據
」
,
《
經濟研究
》
,
2
0
0
8
年第
1
0
期
,
第
1
1
7
—
1
3
0
頁
;
楊
汝
岱
、
陳
斌
開
,
「
高
等
教
育
改
革
、
預
防
性
儲
蓄
與居民消費行為
」
,
《
經濟研究
》
,
2
0
0
9
年第
8
期
,
第
1
1
3
—
1
2
4
頁
。
5
周建
、
楊秀禎
,
「
我國農村
消
費
行
為
變
遷
及
城
鄉
聯
動
機
制
研
究
」
,
《
經
濟
研
究
》
,
2
0
0
9
年
第
1
期
,
第
8
3
—
9
5
頁
。
6
汪偉
,
「
經濟增長
、
人口結構變化與中國高儲蓄
」
,
《
經濟學
》
(
季刊
)
,
2
0
0
9
年第
9
卷第
1
期
,
第
2
9
—
5
2
頁
。
改革開放以
來
,
中
國
持
續
上
升
的
儲
蓄
率
引
起
了
國
內
外
學
者
極
大
的
興
趣
,
大量研究對其形
成原因進行了探討
。
很多學者結合中國教育
、
醫療
、
住房制
度改革和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
的
國
情
,
從預防性動機的角度來解釋
中國高儲
蓄率的現象
(
如施建淮和朱海婷
,
2
0
0
4
;
易行健等
,
2
0
0
8
;
何立新等
,
2
0
0
8
;
楊汝岱和陳斌開
,
2
0
0
8
)
4
。
也有學者認為
城
鄉
聯
動
機
制
,
即
城
鎮
居
民
消
費
的
示範效應是中國出現高儲蓄率的重要原因
(
如
周
建
和
楊
秀
禎
,
2
0
0
9
)
5
;
還
有
學者認為
中
國
高
儲
第4期胡 翠、許召元:人口老齡化對儲蓄率影響的實證研究134
7 關系在有些時間段內不顯著,有些時間段內呈負相關(如Kelley and Schmid,1996)。另有研究認為兒童撫養比和老人撫養比對儲蓄率的影響不同,並單獨對老人撫養比的影響進行了探討,如Yasin(2007)利用14個新興市場經濟國家1960—2001年的年度數據構建了65歲以上人口占工作人口比重的指標,並發現該指標與儲蓄率之間的關系並不顯著。 有些研究利用微觀的家庭調查數據直接考察年齡(用戶主年齡代表)與儲蓄率的關系,由於一般而言戶主年齡越大,家庭中老齡人口比重越大,因此這些研究間接反映了老齡化程度對家庭儲蓄率的影響。由於不同年份調研的家庭對象並不完全相同,難以構建真正意義上的面板數據,這些研究一般都是通過構建虛擬面板數據來進行分析。虛擬面板數據的方法最早被Deatonand Paxson(1994)用來研究家庭儲蓄率的問題。在他們的研究中,年齡與儲蓄率的關系被分成時期效應(period effect)、年齡效應(age effect)和群組效應(cohort effect)。其中,時期效應是指家庭儲蓄率在不同年份的變化,年齡效應是指戶主年齡和家庭儲蓄率之間的關系,群組效應考察的則是不同年份出生的戶主年齡相同時家庭儲蓄率的差別。利用中國台灣地區的調研數據,估計結果發現了顯著的群組效應,但年齡效應卻不是很顯著;Butelmannand Gallego(2000)用智利的家庭調研數據得到了與Deaton and Paxson(1994)相同的結果。同樣的分析方法也曾被Baldini and Mazzaferro(2000)用來分析義大利家庭儲蓄率的問題。但由於一個家庭是由不同出生年份、不同年齡的成員構成,上述研究都忽略了其他成員的影響,因而並不能完全反映年齡結構和儲蓄率之間的關系(Baldini and Mazzaferro,200
0)。4 施建淮、朱海婷,「中國城市居民預防性儲蓄及預防性動機強度:1999—2003」,《經濟研究》,2004年第 10期,第66—74頁; 易行健、王俊海、易君健,「預防性儲蓄動機強度的時序變化與地區差異」,《經濟研究》,2008年第2期,第119—130頁; 何立新、封進、佐藤宏,「養老保險改革對家庭儲蓄率的影響:中國的經驗證據」,《經濟研究》,2008年第10期,第117—130頁;楊汝岱、陳斌開,「高等教育改革、預防性儲蓄 與居民消費行為」,《經濟研究》,2009年第8期,第113—124頁。 5周建、楊秀禎,「我國農村消費行為變遷及城鄉聯動機制研究」,《經濟研究》,2009年第1期,第83—95頁。6汪偉,「經濟增長、人口結構變化與中國高儲蓄」,《經濟學》(季刊),2009年第9卷第1期,第29—52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持續上升的儲蓄率引起了國內外學者極大的興趣,大量研究對其形成原因進行了探討。很多學者結合中國教育、醫療、住房制度改革和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的國情,從預防性動機的角度來解釋中國高儲蓄率的現象(如施建淮和朱海婷,2004;易行健等,2008;何立新等,2008; 楊汝岱和陳斌開,2008)4 。也有學者認為城鄉聯動機制,即城鎮居民消費的示範效應是中國出現高儲蓄率的重要原因(如周建和楊秀禎,2009)5 ;還有學者認為中國高儲蓄率是由經濟增長造成的(如汪偉,2009)6 。Wei andZhang( 2011)根據中國男女比例上升的事實提出了競爭性儲蓄理論,並得到了實際數據的支撐
。
❷ 社會養老保險會帶來哪些經濟效應
您好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前三季度服務業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服務業增加值27989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6%,佔GDP比重52.8%,其間養老服務業數據表現可圈可點。與旅遊、文化、體育、健康一並納入「五大幸福產業」的養老服務業,客觀而言的確發揮著改善民生、拉動消費、促進消費升級的重要作用。
謝謝
❸ 為什麼養老保險交得越多就越虧
聽起來不錯起來很不錯,無論你現在繳納的金額是多少,到頭來都能得到一筆比現在更多的錢,而且今天交得越多,未來也得到越多。
其實不對。只要考慮到利率——尤其是復利這個因素,你就會知道你現在的養老保險真是交得太虧了,而且交得越多就越虧!復息的殺傷力是如此巨大,大到超出了許多人日常中所具有「利息」概念。
❹ 養老保險分哪幾種
1、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凡是企業職工,都需要參加這個保險,是國家強制性的保險,必須參加繳費,男性60歲,女工50歲,女幹部55周歲退休即可停止繳納。
2、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養老保險:自願參保的,不強制要求,男性60歲,女性55周歲退休。
3、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自願參保,凡是年滿16周歲以上,沒有參加城鎮職工或者個體工商戶養老保險的,都可以參保,男60周歲,女55周歲退休。
4、農村養老保險:自願參保,凡是年滿16周歲以上,沒有參加城鎮職工或者個體工商戶養老保險的,既可以參保,男性60周歲,女性55周歲退休,退休後可以直接領取養老金,不必繳納費用,同時符合參保條件的子女,應該參加養老保險。
❺ 社會養老保險會帶來哪些經濟效應
社會養老保險本來就是一項惠民政策。它可以不到10年就可以還本,那麼以後的退休金就是自己賺的了。只有買養老保險就劃得來!!
❻ 選取養老保險,要考慮哪些因素
您好!
商業養老保險作為社會養老保險的補充,只有通過社保、個人儲蓄和養老年金保險按一定的比例有效組合,才能過上樂而無憂的晚年生活。
怎麼購買商業養老保險
1、對於最重要的保險責任,即養老金給付,給付年限要盡量拉長。
2、現金流的分配要合理。養老保險的收益主要在於其長期投資帶來的復利效應。如果過早地大量領取保險金,會導致真到養老所需的時候賬戶積累反而會顯出不足。
3、繳費靈活。在投保前應當結合自身的收入水平和財務規劃選擇合適的繳費期。
4、保費豁免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5、保證資金的購買力。在選擇產品養老保險時,應選擇有分紅的產品,可以確保一個長期、穩定的給付,並且通過分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年輕時攢下的養老金還具備當年的購買力。
希望對您有幫助!
❼ 基本養老保險的基本原則有哪些來
(1)保障原則。保障原則就是勞動者退出勞動崗位後,養老保險能夠保障其基本生活,免除年老的後顧之憂。這樣,勞動者才能安心本職工作,有助於社會穩定。
(2)公平與效率相結合原則。因為養老保險是對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因此公平原則主要是社會公平,一方面在代際撫養關繫上要公平,另一方面,養老保險要與經濟發展狀況和工資報酬相關聯等。效率原則指的是制度設計要符合成本最低的要求,包括經濟成本和社會成本兩個方面。即要實現用最小的經濟成本實現公認的養老保險目標,同時保持社會的安定,避免制度設計不當,引起社會的混亂。公平與效率相結合,就是要求既要體現社會公平因素,又要體現不同人群之間的差別。當然,在不同的養老保險體系下,採用的方式會有所不同。如在我國計劃經濟時期,基本上是以公平為主的「大鍋飯」,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以來,在體現社會公平的同時,更強調促進效率的提高,實現公平與效率兼顧。
(3)養老保險水平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原則。就是養老保險的保障水平應制定得適當,既不能太低,無法發揮其保障功能;又不能過高,在客觀上造成養懶漢的社會效應,浪費社會資源,乃至於超過經濟的承受能力,影響經濟的正常發展,反過來,養老保險制度也不能正常運行。
(4)權利與義務相對應原則。這一原則是商業保險的普遍原則,現在被許多國家引入到養老保險制度中。就是被保險人必須履行規定的義務,才能夠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比如要參加養老保險、繳納養老保險費、達到規定的最低繳費年限等。
(5)可持續原則。就是國家在設計養老保險制度時,必須要保證在經濟上可延續。因為世界上許多國家,像歐洲各國、美國、日本等,隨著人口老齡化,都面臨著社會保障危機,這種危機主要是社會保障包括社會養老保險所需資金對財政的巨大壓力,需要大幅度增加債務水平,這就向這些國家提出了財政政策、社會保障包括養老保險在內的可持續性問題。比如,美國政府把現在出生預期壽命為75歲的人所需承擔的社會保障債務現值進行測算,需要把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現在的30%提高到250%,日本和歐洲的這個數字可能會更大。因此,制定養老保險制度需要立足長遠,持續穩定,避免因制度設計不合理而引起的養老保險的波動或中斷,降低養老保險運作中的風險,很好地解決勞動者的養老問題,保持社會穩定。
❽ 2001社會養老保險支出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你問的問題太寬泛了,不過不管任何國家任何地區,制度不會那麼完善,從我國來講,我們是在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來完善我們自己的制度體系,相信我們的制度會越來越好。
以下是有關養老保險制度缺陷的一些理論,僅供參考:
在我國構建「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中,養老保險體系的構建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養老保險體系保障了退休人群的生活,有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然而,養老保險覆蓋面廣、成本高,在許多國家已經成為公共財政的一大負擔。在我國,光憑征繳養老保險稅的收入並不能滿足養老保險支出,財政每年都必須向養老保險基金進行補貼,並且這種補貼還在逐年增長。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不得不面對這一世界性難題。
中國的養老金制度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革之後,以企業為主的養老金制度完成了向社會化的轉變,初步形成了以企業和個人繳費結合的「統賬結合」的養老保障體系。中國的養老金制度表面上採取了混合養老金制度的形式,但是由於歷史積累的巨大養老金隱形債務,迫使個人賬戶資金被挪用,形成了大量的名義賬戶,實質上沒有按照混合制度的養老金制度運作。這種以名義個人賬戶和社會統籌為標志的養老金制度存在較大的缺陷。
目前中國養老金制度存在的缺陷
養老金制度再分配和縮小貧富差距的功能缺失
再分配功能是養老金制度的一個重要功能,我國養老金制度雖然實際上是一個現收現付制度,但並沒有起到應有的再分配功能。
這是因為改革開放後我國由於把精力集中於經濟發展,過分強調效率,忽視了社會公平,走上了一條強化效率弱化公平的道路。中國經過了改革開放後,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中國的基尼系數1991年為0.282,到2000年已達0.458,增長幅度較大,目前已經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0.41。中國養老金制度沒有起到縮小收入差距的功能,相反存在逆向補償的傾向。
就城鎮居民來講,根據國家統計局1995年對2.5萬戶居民的調查,富裕戶得到的養老金待遇與貧困戶的相差4.2倍,加上醫療保險和住房等方面的補貼,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大。經過二次再分配,我國居民收入的差距是加大了而不是縮小了。這說明包括養老金制度在內的我國的社會保障體制原則和制度設計上存在問題,再分配功能沒有得到正確的體現。
養老金制度再分配效應的缺失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從公平角度看,過大的貧富差距、未來老年生活的不安全感和一部分人當前生活的陷入困境,部分地傷害了社會公平感和改革所依賴的社會共識基礎。從效率角度看,貧富差距的擴大和對於養老金制度改革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對將來老年生活的不安全感,已對居民消費起到抑製作用,於是消費者花錢更少而存錢更多。這些造成了中國國內需求不足和經濟增長更多的依賴對外出口,強化了中國經濟的脆弱性。一旦中國的對外出口面臨波動,將會導致國內市場供應的增加和商品價格的下降。屆時很多養老負擔較重的國有企業財務狀況就會惡化,反過來又使國有企業改革更加緊迫。國有企業改革帶來更多的工人下崗和消費信心的進一步削弱,從而更加不利於經濟增長和發展。
養老金收支赤字問題
中國的養老金基金正面臨出現赤字的問題,造成這一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特殊的人口問題。從2001年開始,中國老齡化人口的增長持續加大。據測算,2001年中國年齡在65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7%,而40年後這一比率可能會達到20%。這一特徵導致養老金的支出不斷加大。在人口老齡化的同時,由於中國政府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得人口生育率從本世紀六十年代的5%降低到八十年代的2.5%,目前大約2%。根據測算,今後25年的生育率基本保持不變。由於現收現付制度本身的代際再分配特徵是從工作的一代向上一代再分配養老金。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工作一代的人口減少,而退休一代人口正在增加。工作一代人已經不能為退休一代人提供足夠的養老金,保障他們的生活水平。
造成養老金收支赤字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統籌層次偏低,由於不同統籌層次的基金無法調劑使用,就嚴重製約了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調劑功能的發揮。由此所帶來的問題是:各地區社會統籌養老金結余與赤字並存,財政補貼負擔沉重。據統計,2000年中央財政用於基本養老赤字的補貼已達300億元。這種補貼還會造成新的不平衡:支付標准高、赤字大的地區,往往可以從中央政府獲得較多的補貼;而支付標准低、赤字小的地區,則從中央政府獲得補貼卻較少。
養老金制度的再分配效應和儲蓄功能混同
國務院1995年發布的《關於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提出了「城鎮職工養老和醫療保險金由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原則,確立了養老金制度的個人賬戶的儲蓄功能。
養老金制度實行部分積累,實現再分配和儲蓄功能的具體操作方式是:為每個職工設立一個個人賬戶,實行個人和企業共同繳費;企業的繳費一部分歸為社會統籌,另一部分記入個人賬戶。但是由於在養老金制度改革過程中沒有具體規定對已經退休和臨近退休的老年職工的養老金安排,他們在過去的傳統制度下沒有養老金繳費積累,所以他們無法憑借現在的個人賬戶領取養老金。於是在實際操作中就不得不依靠當前基本養老金制度中的繳費進行支付,這樣就會破壞了現在個人賬戶養老金的儲蓄和積累。這種分配和儲蓄功能的混同,同時又降低個人和企業對於繳費的激勵,造成了大量的養老金繳費的逃避。
繳費率偏高直接影響居民的現期消費
目前世界各國企業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率一般為10%,國際警戒線為20%。按國務院1997年頒發的《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規定,我國企業總的繳費比例一般不得超過20%,職工自己向個人賬戶繳費的比例從4%起步,以後每兩年提高1個百分點,最終達到8%;企業向職工個人賬戶劃入的比例隨著職工個人繳費比例的提高而相應下降,即由最初的7%下降到最終的3%。企業和個人向個人賬戶繳費比例之和應達到11%。在實際中,由於企業參保率不高和轉製成本沒有落實等原因,按現行標准執行,社會養老保險的收入不能滿足其支出的需要。許多地區不得不提高參保企業的繳費率,致使國有企業的繳費率居高不下。
目前,我國企業的平均繳費率為23%,高於世界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高於國際警戒線三個百分點。30個省、市、區中,平均繳費率在20%以上的有24個,超過25%的有5個省市。繳費率偏高必然導致職工收入增長速度放慢,從而會直接影響居民的現期消費。1994年我國全部職工工資增長速度曾高達35.4%,1995年和1996年分別為12.7%和12.1%,但1997年以後,我國職工工資增長速度急劇下降為3.6%,1998年進一步下降為0.2%。
相關改革思路
當前實施的以現收現付為基本特徵的「統賬結合」的養老保險模式,可以說是一種難以令各個階層、各個方面滿意的模式:政府承擔了過大的財政成本;企業的稅費負擔太大,不利於企業改革的深入;退休職工的權益得不到保障;在職職工也需要承擔很沉重的社會保障成本。因此,這一制度模式必須進行改革和完善。重新規劃和設計新型養老保險制度,我們不能忽略現實國情和曾經的經驗教訓。因此,改革應把握以下的原則:
第一,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再改革不是對現行制度的全盤否定,而是在其基礎之上所實施的制度修正,現行制度向未來制度的這種平滑過渡,有助於保證現行制度對受保人所作的先期承諾以及其中重要的制度參數在未來制度中得以連續。第二,鑒於我國國情,未來的養老保險制度在相當長時期內還會是多層次或者多支柱的體制,新的制度應該在包括一個強制性的全國基本養老保險結構外,還應將自主部分設計得更有彈性,以滿足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乃至不同階層的特殊需要。第三,未來的養老保險制度安排要同時包含再分配、儲蓄和保險的功能。未來的保險制度將包括多層次或者多支柱的制度結構,而各個不同的制度結構可能只是負責其中的一項功能。這種通過功能分解以安排養老保險制度結構的做法正在成為國際范圍內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新趨向。
構建養老保險的三根支柱
未來的養老保險制度應當包括三個層次或三根支柱,它們分別是:
第一層次――將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中的社會統籌基金部分獨立出來,使其成為一個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公共養老保險計劃。該計劃是一個規定受益額但工資替代率較低的現收現付計劃,建議採用工薪稅融資並由財政部管理。由於公共養老保險計劃是純粹的政府行為,因此其管理費用要來源於財政預算。
第二層次――將現行養老保險制度中的個人賬戶基金部分獨立出來,使其成為由政府監管、強制性的、規定繳費額的養老保險計劃,我們稱之為繳費性養老保險計劃。繳費性養老保險計劃的治理結構是多個相對獨立的養老保險基金會,可以考慮將現在省一級社會保險行政管理機構內的投資營運機構改造成為由政府監管的養老保險基金會。
第三層次――自願的個人儲蓄和個人投保,以及企業開辦的職業年金計劃。由於這一層次計劃屬於微觀主體的自願行為,故稱其為補充養老保險計劃。
以上三個層次的養老保險計劃可以達到將再分配功能、儲蓄功能與保險功能有機地結合在一個共同養老保險制度之中的目的。
擴大養老社會保險覆蓋面
在現階段,非正式就業者與城鎮職工養老社會保險體系接軌存在一定困難。鑒於目前實際狀況,決定了我們擴大養老社會保險必然要經歷多元化制度安排的漫長過渡。出於中國國情的需要來探討新的思路,筆者認為,以下步驟不失為可行方案。
1.分層保障。分層保障是將各類國有部門的職工進行分層,按照他們的需要提供相應的社會保障。例如,當前對於農民工來說,最迫切的是盡快確立工傷保險制度。而那些長期在城市國有部門工作的人員,工齡長且工作穩定,對於這層人員,養老社會保險的實行則是完全必要也是完全可行的。
2.分類保障。對非正式部門職工群體實施養老保險,要對其進行分類,從而制定不同的保險方案。例如,憑借自己的技術和資金進行個體經營,政府應給予享受相當於本市居民、較為正規的社會保障待遇。對於經常處於流動狀態無穩定職業的農民工,管理難度最大,對其就要實行更為靈活的方案。
3.分地區保障。根據勞動經濟理論的原則,勞動力流動的主要誘因是資源和收入的差異。例如,大量的農民工主要是集中在經濟發達的城市及省市,這就為我們分地區逐步實施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創造了條件,可先在這些地區開始對農民工試行社會保障。
4.靈活機動的社會保險政策。對非正式部門職工一定要實施靈活的養老社會保險政策並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例如,①社會保險的繳費基數可選擇性,②繳費形式多樣性,③允許暫停並補繳保險費等等。
充分發揮政府在社會保障中的再分配功能
社會保障是一種再分配製度,它追求的是公平或至少是某種程度的公平,是政府幹預市場分配結果的一個手段。現代政府的主要職能或活動都是圍繞為社會成員提供福利和服務或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這一目標展開的。那麼,政府究竟應該如何正確發揮其再分配的功能呢?
首先,應正確處理再分配功能與儲蓄的作用,通過個人儲蓄功能的加強減輕政府在再分配上的負擔。
其次,應堅持適度再分配的理念和政策,使保障水平同經濟水平相適應。
第三,要發揮政府在財政政策方面的再分配功能,加大政府對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的力度。
最後,確立政府在社會福利中的主導作用,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和法律監控作用。
推進養老保險制度一體化
1.社會保障制度的一體化需要明確的幾點原則
首先關於社會保障的定位。市場經濟體制是一種能夠促進經濟發展的最優機制,而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則是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的發展。因此,社會保障的性質應是滿足人權發展的需要。尊重人的基本權利,維護人的尊嚴,按照以人為本的保障原則,根據人的各種動態、生存狀況設計相關的保障政策、保障標准及保障體制,使社會保障貫穿勞動者的一生。這應該是我們社會保障政策制定的出發點。否則,我們的政策目標就會不協調。
其次,保持政策的連續性,應充分考慮經濟和人口條件在長期內可能發生的變化。同時,還要在有關技術方面加強其科學性。
2.在推進社會保障制度一體化過程中政府應關注的兩個問題
(1)向財政的部分統一轉化。雖然國務院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要求省級統籌,但現在大多數赤字的彌補仍舊依靠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對地方赤字的負責將會統一不同區域的繳費率,使賬戶能積累起來。但它面對著兩個重要的政治經濟障礙:第一,中央必須擁有必要的財富,它不可避免地要將收入從高增長地區轉移到低增長地區,而利益受損者會有抵制行為;第二,養老保險的管理仍舊是地方的責任,盡管財政上越來越統一。因此,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養老保險的管理雖仍在地方,但中央政府應逐漸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2)提高統籌層次。統籌層次過低己成為目前社會保障體制健康發展、體現全體勞動者享受社會保障公平公正原則的桎梏,統籌層次難以提高根源於財政分灶和社保分割的管理體制。在目前全國統籌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嘗試把社會統籌分為國家級統籌和地方(省)級統籌兩部分,即實行分級統籌的體制。
3.一元化目標,多元化過渡――目標與現實的矛盾
社會保障制度的一體化無疑是實現公正的收入再分配的最優模式,但中國社會的多元化又造成了社會保障問題,是一個異常復雜的特殊問題。在目前的經濟狀況下,把社會各層、各類勞動者全部納入一個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之中是不現實的,因為無論從國家財政的承受能力還是目前的制度安排都還不具備相應的條件。因此,一元化的制度安排只能作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一個長期發展目標。目前較為實際又可行的辦法就是,根據各階層勞動者的需求與目前的條件,按照分層保障的原則來提供社會保障。
❾ 理財養老保險哪種最好 要注意什麼
理財型養老保險主要有傳統的年金險、分紅型養老險、萬能型壽險賬戶。這三種各有優勢,所適用的人群也不同 。
1、傳統的年金型養老險
養老保險產品會在合同中載明固定的年金,不同產品返還的金額可能不一樣,年金收益是相對來說較為穩定的。適合以強制儲蓄養老為主要目的,在投資理財上比較保守者。
2、分紅型養老險
分紅型養老通常有保底的預定利率,但這個利率比傳統養老險稍低,一般只有1.5%-2.0%。分紅險除固定的最低回報外,每年還有不確定的紅利獲得,但不能保證一個固定金額。在選擇分紅型的養老保險時,最好選擇一個具備長期盈利能力的保險公司,其盈利能力越強對我們來說也更有利。適合想要要保障兼顧保障和收益的人群。
3、萬能型壽險
萬能型壽險在扣除部分初始費用和保障成本後,保費進入個人投資賬戶,有保底收益,一般在1.75%-2.5%,有的與銀行一年期定期稅後利率掛鉤。除了必須滿足約定的最低收益外,還有不確定的「額外收益」。適合堅持長期投資,自製能力強的理性投資理財者。
理財型養老保險兼顧保障和收益,比起傳統型的養老保險會更復雜一些。購買理財型養老保險時要注意:
1.選擇合適的養老金領取方式。養老保險金的領取方式通常有這樣幾種,一次性領取、每年定時領取一次、每月領取一次。領取養老金的年齡也可以自行選擇,一般來說是在50歲-65歲這個年齡段之間,最好能和自己的退休年齡銜接起來。
2.對於最重要的保險責任,即養老金給付,給付年限要盡量拉長;
3.繳費方式要適合自身的收入水平和財務規劃;
4.現金流的分配要合理。養老保險的收益主要在於其長期投資帶來的復利效應,如果過早地大量領取保險金,會導致真到養老所需的時候賬戶積累反而會顯出不足;
5.除了保險本身的養老金保障,一些保險公司還附加了高端養老社區服務之類的保障,例如滿足保單累計保費達到一定金額或其它條件,即可入住高端養老社區,享受更高質量的養老服務。
綜上所述,大家在購買商業理財型養老保險時,要從多方面進行考慮,這樣才為自己挑選出一份綜合保障最優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