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規定有哪些
最近,銀行理財收益率超5%已成常態,甚至超7%的產品再現「江湖」。這種理版財產品收益的節節攀升,不但權吸引了個人投資者,也令A股上市公司嗅到了「錢味」。據統計,6月份以來,已有298家上市公司耗資629億元購買理財產品。
不過今年以來證監會對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已經開始不淡定了,年初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再融資新規,明確規定上市公司不得將募集資金投向理財等財務投資領域。對於廣大股民和實體經濟發展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此外,投資者還要留意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比例情況,留意相關公告信息。根據相關規定,上市公司發生的重大訴訟、仲裁事項涉及金額占公司最近一期審計凈資產絕對值10%以上且絕對金額超過500萬元,上市公司應該及時披露。
對於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規定,相信監管層後續會繼續完善相關規定內容,更有效的發揮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的作用,而不是簡單的用投資者的錢或者自有閑置資金用於財務投資。
2. 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可否作為股息紅利免徵所得稅
中華。會計網校 飛翔的布丁回復:依據《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的內相關規定,股息、紅利等權容益性投資收益,是指企業因權益性投資從被投資方取得的收入。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的收入為免稅收入,該項是指居民企業直接投資於其他居民企業取得的投資收益,不包括連續持有居民企業公開發行並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個月取得的投資收益。 而理財產品,是由商業銀行自行設計並發行,將募集到的資金根據產品合同約定投入相關金融市場及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獲取投資收益後,根據合同約定分配給投資人的一類理財活動。 綜上述,企業利用閑置資金向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獲得的收益,不屬於居民企業直接投資於其他居民企業取得的投資收益,不能作為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享受免徵企業所得稅待遇,應歸類為《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九)項所稱其他收入,計征企業所得稅。
3. 公司購買理財產品,賬務如何處理
根據現行規定,企業如果適用新會計准則,所述理財產品通過「交易性金融資產」核算,持有期間的利息通過「投資收益」科目核算;收回時,借記「銀行存款」科目,貸記「交易性金融資產」科目即可。
如果企業仍適用原會計制度,所述理財產品通過「短期投資」科目核算,持有期間收到的利息,作為沖減投資成本處理。收回時,收到金額與賬面價值以及未收到的已計入應收項目的股利、利息等後的余額,作為投資收益或損失,計入當期損益。
1、從公司帳戶劃出存款
借:其他貨幣資金--存出投資款
貸:銀行存款
2、購買理財產品
借:短期投資
貸:其他貨幣資金--存出投資款
3、處置理財產品
借:其他貨幣資金--存出投資款
貸:短期投資
投資收益
4、收回投資款
借:銀行存款
貸:其他貸幣資金--存出投資款
(3)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對股票影響擴展閱讀:
投資理財,投資理財是指投資者通過合理安排資金,運用諸如儲蓄、銀行理財產品、債券、基金、股票、期貨、商品現貨、外匯、房地產、保險、黃金、P2P、文化及藝術品等投資理財工具對個人、家庭和企事業單位資產進行管理和分配,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從而加速資產的增長。
理財產品除了種類繁多,理財產品的合約設計復雜如天書,晦澀難懂的產品描述也讓投資者「眼暈」,很多人基於對金融機構的信任和對高收益率的追求而簽下合約,最終在投資受損時才如夢初醒。而「被銀行客戶經理誤導」、「只報收益不說風險」、「將理財產品說成存款」等行為,更成為理財糾紛投訴的焦點。
另類理財產品多為不保本浮動收益產品,噱頭大於實質,與其掛鉤的產品價格走勢比較獨特,波動非常大,比如藝術品、酒類、普洱茶投資市場都出現過暴漲暴跌,因此風險也會大很多,風險承受能力不高的普通投資者最好不要輕易染指。
4. 上市公司融資上市後為什麼又有充足的資金去購買理財產品而不是回購自己公司的股票呢
1、股票融資屬於直接融資,不要利息,公司買理財獲利;
2、上市公司股票不能版隨意回購,要有很多手權續;
3、上市時往往可以募集到比發行計劃預計量多的富餘資金。
股票回購是指上市公司利用現金等方式,從股票市場上購回本公司發行在外的一定數額的股票的行為。公司在股票回購完成後可以將所回購的股票注銷。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公司將回購的股票作為「庫藏股」保留,不再屬於發行在外的股票,且不參與每股收益的計算和分配。庫藏股日後可移作他用,如發行可轉換債券、雇員福利計劃等,或在需要資金時將其出售。
5. 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是利好還是利空
你好,中性偏空吧。能買理財說明該公司不缺流動資金,但把錢拿去理財也不用於公司主業, 也說明該公司對於下一步的業務擴展沒有信心或者沒有動力,
6.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對公司股票有什麼好處
也是投資的一種,如果所購買理財產品的價格大幅上漲,那上市公司的股價也有好的表現
7. 購買理財產品到期贖回對股票好嗎
如果是大額的理財產品,贖回後投資到股票市場,這個對股票有一點點影響,專畢竟個人的力量是微屬弱的;如果很大一部分人購買理財產品贖回後的資金購進入股票,影響就比較大了,暫時對股市是好的,長遠就未必了。如果是小額的理財產品無論是否進入股市都無影響。如果還考慮大額理財產品購買可以到投三六零。
8.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好嗎
可以提高公司資金的流動收益,只是一個預期的非主營的收入增加的希望,投資也有風險,浮動收益的話,也可能導致公司投資的虧損,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9. 上市公司買理財產品股價會上漲嗎
一般是不會的,從復正常的制角度思維,上市公司買理財產品有兩種可能性:1、公司超募了許多資金,無處使用,只好買點理財產品增加點利潤;2、公司的實體經營並不健康,大量現金閑置,沒有更好的投資項目可投,長期發展堪憂。
10. 【請問】上市公司利用可用自有閑置資金投資理財產品,是利好還是利空啊
是利好(即利多)還是利空需要根據上市公司投資的理財產品的市場行情具體而定。分兩種情況,具體如下:
1、利好(即利多)時:對多頭有利且能刺激股價上漲的消息和因素。 比如降息對房地產板塊就是利多。比如2012年6月7日,央行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次日地產股板塊集體漲幅超1%。
利好(即利多)對多頭有利,它能刺激股價行市上漲,利多的具體表現如公司利潤增加、股息增加,公司經營狀況好轉、利率降低等。
2、利空時:對空頭有利,且能促使股價下跌的因素和消息。比如2010年1月12日,央行宣布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重大利空消息,導致13日滬指跌2.8%,深成指跌2.97%。
利空能夠促使股價下跌的信息,如股票上市公司經營業績惡化、銀行緊縮、銀行利率調高、經濟衰退、通貨膨脹、天災人禍等,以及其他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促使股價下跌的不利消息。
(10)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對股票影響擴展閱讀:
利空與利多,從來就是一對歡喜冤家,勢不兩立還不說,有時還真假難辨。市場人士一般把利空分為實質性的利空,例如調高印花稅,就帶有政策調控的意味。而有的只是市場傳聞之類的利空,那就經不起考驗了,晚間有關方面人士一澄清,第二天股指就高開高走。
利多也具同樣的道理,也有實質性和非實質性之分,例如降低印花稅,就帶有政策鼓勵的用意,股指便會一沖上天,但也有傳說中的利多,一旦沒有兌現,不用說,所涉及的個股便跌跌不休。這種真假利空利多「騷擾」股市的例子,舉不勝舉。
多頭當然喜歡多出些利多,而空頭唯恐利空少了;多頭有時會利用利多出貨,也利用利空來吸貨;空頭也會利用利多反手打壓,真是一對股市中的活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