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消費乘數嗎求解答
包括投資本身,它和gdp的關系也是1:1;只有政府支出g才可能通過邊際消費傾向和邊際投資傾向而獲得大於1的乘數效應。
不考慮進出口的情況下:
就支出而言:y=c+i+g
就收入而言:y=c+s+g
二、乘數效應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財政政策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厲害!
首先,政府支出的擴大效應在經過多次數據檢驗以後證明在1.5左右,遠遠小於以前想像的4到5;政府減稅的擴大效應就更小了,在0.8左右,因為省下來的稅收,人們並不是全都花了,而是會儲蓄一部分,或用一部分償還以前的債務。
其次,增加赤字對債券市場會有負面影響。如果人們預計國家的總債務從長期來看堆積如山,長期的債券利率要提高,這將直接影響房地產市場和其他長期投資,同時也會提高近期的短期利率,降低短期投資。這就是國家赤字對私人投資的擠出效應。再次,
巴羅-李嘉圖等價(Barro-Ricardian
Equivalence
);雖然很多人例如曼昆等人對該等價原理提出了反駁,但它也是宏觀經濟理論的基準(benchmark)之一。巴羅(Robert
Barro)在其1974年發表地《政府債券是凈財富嗎?》一文中,用現代經濟學理論對李嘉圖的上述思想進行重新闡述。巴羅提出,在一個跨時新古典增長模型中,在特定假設(例如完備的資本市場、一次總付稅、代際利他和債券增長不能超越經濟增長)下,
如果公眾是理性預期的,
那麼不管是債券融資還是稅收融資,政府所採用的融資方式並不會影響經濟中的消費、投資、產出和利率水平。原因是當政府為彌補赤字而發行債券時,具有理性預期的公眾明白債券變現最終還是要靠增稅來完成,即現期債券相當於未來稅收,政府債券融資只不過是移動了增稅的時間。而且,消費者具有「利他主義」的遺產動機,即他不僅從自己的消費中獲得效用,而且從子女的消費中獲得效用;他不僅關心自己的消費,也會間接關心子女的消費。盡管舉債具有的減稅效應使消費者收入增加,但在理性地預期到將來稅收將增加從而子女消費水平將收到不利影響時,消費者就不會因為現行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消費。消費者不會將政府發行公債融資引起的財政擴張及收入增加看作是幸運的意外收獲,他們寧願將一部分收入儲蓄起來以支付未來(甚至子女)的稅收負擔,因此消費需求不會上升,更不會出現消費支出的乘數效應。巴羅討論了一種理論上的可能性,說明即便在上述情況下,R等價仍然可能成立。他認為,如果生活在今天的人們關心他們後代、甚至後代的後代的福利,為他們的後代支付稅收上升的負擔未雨綢繆,則對於政府跨代(inter-generational,而不僅是跨期——inter-temporal)的稅收時間路徑,家庭也會通過調節儲蓄而不改變消費。
其三,在中國,在短短的3-6個月,就能出台積極財政政策,且能拿出那麼多的鐵路、公路、技改等那麼多的大項目,財政資金和銀行資金也能短時間內立即拿出來,這在民主國家是無法想像的事情,在民主國家,運用財政政策的程序復雜,時間消耗太大。認識到使用財政政策的必要性就需要時間,政府還需要時間制定財政政策,國會更需要時間審議、修改、通過,執行起來更是緩慢。(附:一些學派對barro等價原理的反駁:
1、凱恩斯主義認為,政府通過舉債或者征稅進行融資的效應是不同。
舉債而不是減稅意味著消費者可支配收入的相對增加。一方面,國債購買者持有的國債可以作為支付手段使用,購買債券並不影響其生產或消費;另一方面,在舉債額與征稅額相等條件下,稅收負擔在即期完成,而因為舉債而增加稅收負擔分攤於債券存續期的若干年內。因此消費者可支配收入相對增加。於是增加消費,並產生擴張效應。稅收則直接減少消費者可支配收入,於是減少消費。因此對國民經濟有收縮作用。而理性預期學派利用李嘉圖關於通過舉債或徵收一次性稅收籌措經費對生產或消費具有相同效應的闡述,企圖證明財政政策的無效性。
2、托賓(Tobin)認為李嘉圖等價定理限制條件太多,與現實不符。
托賓認為國債發行引起的納稅相對減少會減輕人們的即期預算約束,相對增加的收入不會完全用於增加遺產形式的儲蓄,消費的增加是顯然的。與此同時,國債發行也能夠吸收私人儲蓄,也就能夠對總需求產生影響。特別是當經濟處於非充分就業狀態時,民間投資小於民間儲蓄,則產生民間儲蓄剩餘,這時就有必要通過政府發債吸收民間儲蓄剩餘,並通過政府投資的增加保持總投資率的穩定甚至上升。因此,以國債融資支持的政府支出對經濟的穩定增長是有利的。
3、曼昆(Gregory
Mankiw)從消費者的短視、借債約束和代際財富在分配三個角度分析了李嘉圖等價定理不成立的原因。
(1)短視。「李嘉圖等價」的贊成者認為,人們在作出消費和儲蓄決策時具有充分的知識和先見之明,即人們的決策行為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因此,理性的消費者能夠預見現在政府舉債意味著將來要增加稅收。
曼昆認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甚至,人們在作出消費和儲蓄決策時是短視的。人們往往是依據將來稅收與現在稅收相同的假設採取行動,而不會考慮現在的財政政策會引起將來稅收的變化。因此,債務融資的減稅效應將導致人們誤以為永久收入增加(其實並沒有增加),從而導致其增加消費。
(2)借債約束。「李嘉圖等價」的贊成者認為,消費不僅取決於當前收入,更重要的是取決於永久收入(包括當前收入和預期收入)。因此債務融資的減稅會增加當前收入,但永久收入不變,從而消費不變。
曼昆認為,永久收入假說是靠不住的,因為某些消費者面臨著借債約束,無法顧及永久收入問題。對這樣的消費者,當前收入具有重要意義。是當前收入而不是永久收入決定其消費。債務融資的減稅增加當前收入,從而增加消費。
(3)代際財富再分配。「李嘉圖等價」的贊成者認為,消費者具有利他主義的行為傾向,不僅從自己消費中而且從子女消費中得到效用,不僅關心自己的消費而且關心子女的消費。對減稅後的增稅預期使消費者增加儲蓄而不是消費以應對將來(甚至子女)的稅收負擔。
曼昆認為,人們所具有的是普遍的利己主義行為動機。舉債導致將來稅收的增加會落在下一代人身上。舉債代表一種財富的轉移,從下一代人向當代人的轉移。當代人會以下一代人消費減少為代價而增加自己的消費。
4、巴羅假說一提出就遭到新古典綜合派和新凱恩斯主義的質疑和批評。
對李嘉圖等價定理的疑問之一就是人們是否有動機為超出生命界限的未來增稅因素而儲蓄。莫迪利阿尼(Modiligani)在有限期界理論中提出,人們並不關心生命以外的事情,因此,由於發債帶來的減稅效應會帶來消費需求的增加,這樣,民間儲蓄在這種情況下的增加就不足以抵補政府儲蓄的減少,所以總儲蓄下降,即使消費需求增加能夠刺激短期經濟增長,但總儲蓄下降也會影響長期經濟增長。)(附2:日本發放的消費券大部分轉為儲蓄
1999年,日本面臨消費不振的情況。當時,為了刺激消費和照顧弱勢群體,日本發放了總額達2萬億日元(當時約170億美元)的消費券,但結果是,這筆金額的32%轉化為了消費,68%沉澱為儲蓄。)
⑵ 購買國債有風險嗎
你好,購買國債作為儲蓄也是有風險的。雖然政府的信譽很好,但是利率的調整和通貨膨脹的因素還是給國債帶來了一定風險的。 利率風險 利率風險是指市場利率的變動影響了證券的市場價格,從而給投資者帶來的風險。利率的變化與證券的價格呈反方向變化,利率上升,證券價格下降,利率下降,證券價格上升。利率風險是國債的主要風險。一般來說,國債的票面利率在發行時就是確定的,在債券的有效期內市場利率因某種因素而提高,國債投資者若繼續持有國債就會受到利率損失的風險,若要將國債出售又會遭受國債價格下降的風險,此時,持有國債的投資者無法迴避利率風險。通常,在利率變動幅度相同的情況下,長期國債受到的影響要比短期國債大得多,即長期國債的利率風險要大於短期國債的利率風險。例如,某投資者買人票面利率為8%的5年期國債,2年以後,市場利率上升到10%,投資者繼續持有國債,以後3年每年要損失2%的利息收益,要是將國債出售,新買國債的投資者要求得到不低於10%的實際收益率,原來持有國債的投資者只能在價格上作出讓步,顯然,投資者無論作何種選擇都無法迴避利率風險,如果該國債不是5年期而是10年期,投資者受到的損失將更大。當然,如果投資者在買人國債後市場利率下降了,就會得到額外的收益,因為此時國債的價格會上升。國債投資者在購買國債前應對利率的變化趨勢作分析預測,如果利率有可能上升,應避免投資於長期債券,應購買短期債券;如果利率可能下降,則應投資於長期債券。 通貨膨脹風險 通貨膨脹風險又叫購買力風險,是指由於通貨膨脹、貨幣貶值,使投資者的實際收益受到損失的風險。投資者的收益率有名義收益率和實際收益率之分,債券的票面利率是名義收益率,在存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投資者的實際收益率是名義收益率與通貨膨脹率之差,即: 實際收益率=名義收益率-通貨膨脹率; 例如,某投資者購買了票面利率為10%的國債,該國債的名義收益率為10%。如果年通貨膨脹率是5%,則投資實際收益率為5%;當年通貨膨脹率為l0%時,投資者的實際得益為零;當年通貨膨脹率超過10%時,投資者不僅得不到收益,反而虧損。只有在名義收益率大於通貨膨脹率時,實際收益率才為正值,投資者才真正得益。債券的名義收益率是固定的,在投資者持有債券期間,通貨膨脹率急劇升高時,實際收益率就會下降,因此,債券投資有可能遭受通貨膨脹風險。同樣的國債,長期債券的通貨膨脹風險要比短期債券大。投資者減輕通貨膨脹風險的方法,是在通貨膨脹率較高的情況下避免購買長期債券,或是購買有保值貼補的債券。 國債面向社會公開發行,投資者可到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以及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等40家憑證式國債承銷團成員的營業網點購買。 到銀行開立帳戶就可以買了 投資者可到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以及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等40家憑證式國債承銷團成員的營業網點開立帳戶購買。 建議到銀行看看
⑶ 企業對購買國債而取得的利息收入在會計上應計入投資收益,所以構成利潤總額的一部分嗎
企業對購買國債而取得的利息收入,應計入投資收益,構成利潤總額的一部分
但是在年終所得稅匯算時企業對購買國債取得的利息收入要調減應納稅所得額,也就是國債利息收入這部分是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應該扣除。
⑷ 國債購買。
最好是買憑證式和儲蓄國債,這兩種國債有1年期的,且利率比銀行同期定期內儲蓄利率高。不過這兩種容國債只能在發行期間通過銀行櫃台買。持有期滿後,返還本金和利息,不會虧損本金;類似銀行定期儲蓄!
支持網上購買的只有記賬式國債,需要先到銀行櫃台開一個國債賬戶;這種國債是交易型國債,利率稍微低一點,且價格隨市場上下浮動,如果持有半年或者1年,不如去存銀行定期!
參考資料:玉米地的老伯伯作品,拷貝請註明出處
⑸ 購買國債有風險嗎
最起碼國有銀行都能買到,但條件是國家有發行才能買到.追問:
利率風險利率風險是指市場利率的變動影響了證券的市場價格,從而給投資者帶來的風險。利率的變化與證券的價格呈反方向變化,利率上升,證券價格下降,利率下降,證券價格上升。利率風險是國債的主要風險。一般來說,國債的票面利率在發行時就是確定的,在債券的有效期內市場利率因某種因素而提高,國債投資者若繼續持有國債就會受到利率損失的風險,若要將國債出售又會遭受國債價格下降的風險,此時,持有國債的投資者無法迴避利率風險。通常,在利率變動幅度相同的情況下,長期國債受到的影響要比短期國債大得多,即長期國債的利率風險要大於短期國債的利率風險。例如,某投資者買人票面利率為8%的5年期國債,2年以後,市場利率上升到10%,投資者繼續持有國債,以後3年每年要損失2%的利息收益,要是將國債出售,新買國債的投資者要求得到不低於10%的實際收益率,原來持有國債的投資者只能在價格上作出讓步,顯然,投資者無論作何種選擇都無法迴避利率風險,如果該國債不是5年期而是10年期,投資者受到的損失將更大。當然,如果投資者在買人國債後市場利率下降了,就會得到額外的收益,因為此時國債的價格會上升。國債投資者在購買國債前應對利率的變化趨勢作分析預測,如果利率有可能上升,應避免投資於長期債券,應購買短期債券;如果利率可能下降,則應投資於長期債券。
通貨膨脹風險
通貨膨脹風險又叫購買力風險,是指由於通貨膨脹、貨幣貶值,使投資者的實際收益受到損失的風險。投資者的收益率有名義收益率和實際收益率之分,債券的票面利率是名義收益率,在存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投資者的實際收益率是名義收益率與通貨膨脹率之差,即:
實際收益率=名義收益率-通貨膨脹率;
例如,某投資者購買了票面利率為10%的國債,該國債的名義收益率為10%。如果年通貨膨脹率是5%,則投資實際收益率為5%;當年通貨膨脹率為 l0%時,投資者的實際得益為零;當年通貨膨脹率超過10%時,投資者不僅得不到收益,反而虧損。只有在名義收益率大於通貨膨脹率時,實際收益率才為正值,投資者才真正得益。債券的名義收益率是固定的,在投資者持有債券期間,通貨膨脹率急劇升高時,實際收益率就會下降,因此,債券投資有可能遭受通貨膨脹風險。同樣的國債,長期債券的通貨膨脹風險要比短期債券大。投資者減輕通貨膨脹風險的方法,是在通貨膨脹率較高的情況下避免購買長期債券,或是購買有保值貼補的債券。追問:
在每個銀行都可以買到嗎?還是在試點銀行才可以買到?回答:
國債面向社會公開發行,投資者可到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以及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等40家憑證式國債承銷團成員的營業網點購買。追問:
到銀行開立帳戶就可以買了追問:
投資者可到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以及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等40家憑證式國債承銷團成員的營業網點開立帳戶購買。追問:
建議到銀行看看
⑹ 關於購買了國債的幾個問題!
1, 交易按市場價(也可以說凈價或者交易價),結算按全價。
2,按凈價交易全價交收。你買的時候按全價收的是因為支付利息給你的賣家(先前持有的投資者)。
3,有點兒,一般是持有到期劃算。
4,應計利息=票面利率÷365天×已計息天數,結算價(全價)=凈價交易價格+應計利息。銀行賣出價到期收益率:是指銀行賣出的報價的國債收益率。到期收益率是指投資者在市場上買入國債並持有到期的年平均收益比率。
5,二級市場交易國債是將其利息劃入各證券商的清算備付金帳戶,並由證券商將付息資金及時劃入各投資者的資金帳戶。
⑺ 國債是什麼東西國債是怎樣投資和收益的
國債又稱國家公債,是國家以其信用為基礎,按照債券的一般原則,通專過向社會發行債屬券籌集資金所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
國債是中央政府為籌集財政資金而發行的一種政府債券,由中央政府向投資者出具的、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由於國債的發行主體是國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認為是最安全的投資工具。
中國的外債是指中國境內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金融機構或者其他機構對中國境外的國際金融組織、外國政府、金融機構、企業或者其他機構用外國貨幣承擔的具有契約性償還義務的全部債務。
(7)而是將剩餘部分收入購買了國債擴展閱讀:
借換國債是為償還到期國債而發行,在償債的高峰期,為了解決償債的資金來源問題,國家通過發行借換國債,用以償還到期的舊債,這樣可以減輕和分散國家的還債負擔。
國債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和消滅較多地體現了國家單方面的意志,盡管與其他財政法律關系相比,國債法律關系屬平等型法律關系,但與一般債權債務關系相比,則其體現出一定的隸屬性,這在國家內債法律關系中表現得更加明顯。
⑻ 國債收入在會計上怎麼處理
國債收入在會計上的處理:
賬務處理
借:銀行存款
貸:投資收益
國債利息收入,是免交企業所得稅的,在計算企業所得稅的時候,需要在應稅收入裡面剔除。
⑼ 國家財政收入過五萬億,為什麼還要發行國債
國家發行國債的原因,主要是用來調節貨幣流通量的。
國債發行一般來說有兩種用途,一是政府籌集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拉動內需.另一種用途就是政府公開市場操作的手段,目的在於調節市場上的資金量,對於西方國家來說,第二種意義更大,當市場上的錢太多的時候,政府通過發行國債來收集市場上的資金以防止通貨膨脹,調節利率.
這是我國發行國債和其他國家的比較:一、我國現行的國債發行方式。(直接發行、代銷發行、承購包銷發行、招標拍賣發行。)即「是什麼」。
二、國際主要的國債發行方式。
三、我國與國際發行方式的利弊比較。即「存在什麼問題」。
四、如何改進。即「解決問題」。
國債市場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國債發行市場,也稱一級市場。二是國債流通市場,也稱為二級市場。一級市場好比批發市場,二級市場就像零售市場。一級市場是否順利通暢,對國債的發行至關重要。一般說來,國債發行有四種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日子越過越富裕,余錢剩米多了,就會想著去投資,於是有炒股的、做期貨的,集郵的,搞藝術品收藏的等等,投資方式五花八門,不一而足。而在諸種投資方式中,國債可說是一枝獨秀,倍受投資者青睞。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國債是國家發行的,國家財大氣粗,政府決不會有借無還。投資國債不僅風險小,而且收益又比銀行儲蓄高。因此,國債被譽為"金邊債券"。
私人之間的借債,程序比較簡單。往往找一個公證人或擔保人,借貸雙方立個字據,一手簽字蓋章,一手交付借款便可告成。國債則復雜得多,它必須通過國債市場,才能流入投資者手中。國債市場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國債發行市場,也稱一級市場。中央財政通過該市場,將新發行的國債銷售給資金比較雄厚的投資者。與國債發行市場對應的,是國債流通市場,也稱為二級市場。打個比方,一級市場好比批發市場,二級市場就像零售市場。在二級市場上,那些一級市場的投資者,再將手中的國債轉讓、出售給更多的中小投資者。一級市場是否順利通暢,對國債的發行至關重要。
⑽ 債券價格計算公式與利率問題。
問題1:由於是半年付息,是用公式2,每次支付利息50,共4次,如果是每年支付利息,則是每次支付100,共2次。
600=50*(P/A,R/2,4)+1000*(P/F,R/2,4)
當R=40%,50*(P/A,20%,4)+1000*(P/F,20%,4)=50*2.588+1000*0.4823=611.7
當R=44%,50*(P/A,22%,4)+1000*(P/F,22%,4)=50*2.493+1000*0.4514=576.05
(611.7-600)/(20%-R/2)=(611.7-576.05)/(20%-22%),R=41.3%
問題2:
1、P1=100
2、P2=12*(P/A,10%,10)=12*6.144=73.73
3、P3=10/10%=100
4、P4=200*(P/F,10%,7)=200*0.5132=102.64
5、P5=50+50*0.5/(1+10%)+50*0.5^2/(1+10%)^2+……+50*[0.5/(1+10%)]^n
=50*(1-1/2.2)=91.67
6、P6=5+5*(1+5%)/(1+10%)+5*[(1+5%)/(1+10%)]^2+……+5*[(1+5%)/(1+10%)]^n
=5*(1+10%)/5%=110
現值最大的是6,選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