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增發國債是擴張性財政政策還是緊縮性財政政策請詳細說明,謝謝。
擴張性。政府通過增發國債融資,投資基建。對投資者而言我們應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1、政府投資領域是否存在重復建設和無效建設。2、政府償債來源的穩定性。3、個人財富是否增值。
B. 發行國債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
發行國債是典型的財政政策。
因為:第一,發行國債屬於財政政策中的「預算赤字」方法。
第二,財政政策財政部才有權利發行國家債券,而制訂財政政策的國家財政部與制訂貨幣政策的中國人民銀行都是國務院直屬部委,各自獨立決策。
第三,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來制訂,而國債並不屬於流通貨幣,因此發行國債不屬於貨幣政策。
所以,發行國債屬於典型的財政政策,僅僅是委託銀行系統賣出而已。
C. 發行國債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
是財政政策.
國債是國家籌集財政收入的重要工具,發行國債是彌補國家建設資金的不足."發國債就屬於公開市場業務."這句話是錯誤的,公開市場業務是指央行在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以調節市場貨幣供應量的行為.國債是該貨幣政策實施的標的物,不是貨幣政策的工具.
D. 增發國債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還是緊縮性的財政
增發國債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在我國取得了較好的成就,這在事實上質疑了李嘉圖等價定理 20國集團中,政府債務負擔率最高的國家是日本。
E. 發行國債和中央銀行買賣國債分別屬於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哪一個
答:
發行國債屬於財政政策,是擴張財政支出手段,財政政策還有稅收手段
買賣國債屬於貨幣政策,是公開市場操作手段,貨幣政策還有法定準備金和再貼現率
F. 為什麼發放國債是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
在經濟衰退時期,通過發行國債,增加財政支出和減少稅收,以刺激內總需求增長,降低容失業率,使經濟盡快復甦,這稱之為擴張性財政政策。
通貨膨脹是流通中有過多的紙幣而導致紙幣貶值,國家發放國債不會減少流通中的貨幣量,因為國債發行所募集的資金,不是存到銀行里去不用,而是要根據發行的目的去使用,也就是政府手裡能用的錢更多,政府的投資將會增加,屬於擴張的財政政策。
(6)增發國債屬於什麼財政政策擴展閱讀:
國債是由國家發行的債券,是中央政府為籌集財政資金而發行的一種政府債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資者出具的、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由於國債的發行主體是國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認為是最安全的投資工具。
擴張性財政政策是國家通過財政分配活動刺激和增加社會總需求的一種政策行為。主要是通過減稅、增加支出進而擴大財政赤字,增加和刺激社會總需求的一種財政分配方式。最典型的方式是通過財政赤字擴大政府支出的規模。
G. 發行債券屬於什麼財政政策
這個問題的答案不簡單呢。
發行公債不能具體說是擴張的財政政策或是緊縮的財政政策,這是不確定的,因為公債作為一個穩定經濟的工具,在不同的經濟情況下可以有不同的作用。具體來說:(1)公債發行在經濟不景氣時可以擴大消費支出,在經濟景氣時可以抑制消費支出。公債的利息支付總是維持在一定水平之上,蕭條時期,公債利息支付會起到刺激消費的作用;繁榮時期,公債的利息支付可以抑制通貨膨脹。(2)公債發行可能導致勞動意願和投資意願下降以及資本積累減少。(當然,這也是理論上的)
再者,在經濟學中,有一個公債中性理論,意思就是公債的發行不會引起投資和儲蓄的變化,作為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不能刺激經濟的擴張,且政府以債券和稅收籌集資金效果是等價的。當然這個理論是有一定假設的,在此就不細說了。
此外,發行公債除此之外,也有貨幣效應(是指公債的信用擴張效應和貨幣擴張效應)。
總之,公債是宏觀經濟中一個頗具爭議和復雜性的問題,「政府債務是一個多大的問題」這是宏觀經濟學未解決的難題之一。
我覺得我們國家在實際運作中,看成擴張的財政政策成分多一點,用此來維持赤字財政,增加財政收入,這樣才可以承受不斷增加的政府投資。但事實上,這個問題是很復雜的。
H. 發行國債屬於哪種經濟政策
國債的擠出效應是國債的副產品,擠出效應等於政府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民間主體的權利,表明政府參與市場過多,因而損害了市場效率。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因為政策支出規模的擴大而壓抑、排擠了民間投資的增長,那麼,再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就不合適了,意味著國債政策必須進行調整與轉向,才能保證其可持續性。擠出效應存在與否的關鍵環節是政府債務對利率的影響,但過去兩個世紀以來的經驗以及多國實踐的研究都令人驚奇地發現:這兩者之間並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系。選用我國1984年-1999年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預算赤字與利率並無直接關系。這表明擠出效應存在的現實性較難把握,原因是擠出效應的產生,存在嚴格的限制條件。首先,如果經濟中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勞動力、資金、土地資源供給充足,其價格則不會隨產量變動而變動,因而政府支出對利率和私人投資影響較小,擠出效應也較小。其次,如果在預算赤字以及政府支出增加的同時,貨幣供給相應增加以及增加額能夠滿足貨幣需求增加的需要,則國債擴張不會產生擠出效應。因此,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配合使用可抵消擠出效應。自從我國1998年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以來,較為普遍的認識就是通過國債發行擴大財政支出並未產生擠出效應。基本原因在於近年來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大量增加,銀行存在較大的存貸差額和資金剩餘,增發國債使銀行一部分剩餘資金轉化為投資,並未由此引起利率和融資成本上升。從國債投資的領域和項目看,也不存在取代、排擠社會投資的問題。適應財政擴張的要求,中央銀行也採取了一系列增加貨幣供應量的貨幣政策措施。 通貨膨脹是國債政策重要的約束條件,如果國債政策導致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那麼國債政策的實行就必須十分謹慎。1994年《預演算法》和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法》頒布以前,財政部一直與中國人民銀行保持直接融資關系,相當部分的政府赤字採取了貨幣化融資方式。到1994年末,財政部向中國人民銀行透支和長期借款余額高達2145億元,占當時中國人民銀行總資產的12.2%,相當於當年GDP的4.6%,而同期國債負擔率也只有6.1%。這種用創造新貨幣的辦法支付債務本息的赤字融資方式,是這一時期通脹頻繁發生的重要原因。90年代中期以後,財政赤字必須通過發行國債來彌補,中央銀行不能從國債一級市場上直接購買國債,這就從制度上阻斷了財政赤字擴大直接引起中央銀行增發貨幣,並導致通貨膨脹的渠道。但是,赤字債務化以後,財政赤字與超量貨幣發行之間的間接通道依然存在,對通貨膨脹的影響並沒有完全消失。間接影響的大小與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業務關系密切。目前,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操作已成為我國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中央銀行會根據貨幣和信貸穩定增長的要求進行國債的買賣,吞吐基礎貨幣。由於實行的是穩健的貨幣政策,如果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再貸款過多,則會在公開市場上賣出國債,收回基礎貨幣,這就決定了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在二級市場上的國債交易只會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不會構成通貨膨脹的誘因。近年來,我國居民儲蓄不斷增加,金融機構資金偏松,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過程中大規模增發長期建設國債創造了條件。1998年的1000億元建設國債只對國有商業銀行發行,就是考慮到1998年中央銀行基礎貨幣供應偏少,居民儲蓄增加較多,商業銀行資金存差較大,物價總水平繼續下降。此時增發國債不僅不會導致貨幣過量發行而引發通貨膨脹,相反卻可以緩解通貨緊縮壓力。
I. 何時增發國債緊縮還是嘭漲為什麼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
國債增發是吸收流通中資金,減少流動性,是緊縮措施,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手段有二:一是稅收,二是公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