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債期貨 > 世界三大泡沫日本國債

世界三大泡沫日本國債

發布時間:2021-04-15 10:42:33

Ⅰ 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分為哪三個時期

一、戰後經濟恢復階段(1945-1955年)日本窮兵黷武,侵略亞洲、挑起太平洋戰爭的結果,不僅給亞洲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且使國內軍事經濟畸形發展,國民經濟疲憊不堪。戰爭後期,由於美軍的空襲,以東京為首,全國119個城市嚴重被炸被毀,到處都變成一片廢墟和焦土。尤其是廣島和長崎,更遭到了原子彈的毀滅性破壞。
二、經濟高速增長階段(1955-1972年)日本經濟在高速發展階段有過三大景氣時期,分別是神武景氣、岩戶景氣和伊奘諾景氣。伊奘諾景氣:景氣持續期間為57個月,1966-1970年度,實體經濟增長率分別為10.2%、11.1%、11.9%、12.0%、10.3%,1971年降為4.4%。如此長時間連續的高速經濟增長,不僅在日本歷史上是罕見的,而且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由於伊奘諾景氣的出現,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就達到了光輝的頂點。
三、經濟低速增長階段(1973-1990年)
在經濟穩定發展特別是在重化學工業迅速發展的基礎上,日本的國際競爭力迅速提高。結果,從1983年貿易黑字超過西德、資本輸出超過英國以來,日本就一直是世界第一的貿易黑字大國、經常收支黑字大國和資本輸出大國。1987年,貿易黑字和經常收支黑字分別高達964億美元和870億美元;1986、1987和1988年,長期資本輸出額連續3年超過了1300億美元,分別為1315億美元、1365億美元和1309億美元,都大大超過了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長期資本輸出的總和。另外,從1985年起,日本就取代英國,成了世界第一海外債權大國,而美國則開始淪為世界最大的海外債務大國。由此,日本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不僅進一步鞏固了,而且還開始被稱為「世界第二超級經濟大國」。這樣,日本經濟就達到了戰後的頂點。
平成景氣期間也是泡沫經濟的發展期間。泡沫經濟發展,雖然通過資產效果推動了平成景氣的發展和擴大,但與此同時,也使日本經濟孕育了深刻的矛盾,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在虛擬經濟迅速發展的過程中,日本資產的規模迅速膨脹了。

四、長期經濟停滯階段(1991- ) 1989年12月29日,東京證券交易所的日經平均股價曾高達38915日元,而1990年10月1日卻跌破了2萬日元,為19781日元,跌幅達49%。由此,東京股票市場的時價總額就像泡沫一樣消失了270萬億日元。這一天被稱之為「黑色星期一」,也是泡沫經濟開始崩潰的起點。
由於泡沫經濟崩潰及其後遺症的影響,
日本經濟從1990年3月起,就陷入了泡沫經濟崩潰蕭條。泡沫經濟崩潰蕭條一直持續1993年10月,共持續了32個月。 1993年10月泡沫經濟崩潰蕭條下降到谷底以後,盡管景氣停止了下滑
的勢頭,但復甦卻十分乏力,到1997年5月,景氣上升一共持續了43個月。

上世紀80年代以前,日本一直是世界經濟的優等生。然而,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卻失去了往日的輝煌,都是負增長。由此可見,在這10年間,日本的企業生產能力和國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沒有什麼提高,勉強實現的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公共投資和出口的擴大。
2000年前後,受美國IT繁榮的影響,日本曾出現過暫短的IT景氣。

Ⅱ 90年日本的泡沫經濟主要是美國搞的鬼還是日本本身的原因

日美貿易戰日本戰敗的外因 任何事物發展和變化都源於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日本在這場貿易摩擦博弈中鎩羽而歸,外因是美國主導對日經濟政策強硬化,內因則是日本缺少大局觀,沒有從戰略角度處理當時的問題。陰謀論也好,外因論也罷,美國在日本經濟泡沫化及10年衰退與低迷中確實扮演了一個不負責任的角色。一是廣場協議限制了日本政府調控經濟能力。針對日本貿易從上世紀70年代起持續擴大的順差和美國貿易嚴重失衡,逆差佔到GDP6%以上。1985年,美國主導西方五國在「廣場協議」上簽字。五國同意聯手干預外匯市場,讓高估的美元實現軟著陸,以及繼續維護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金融體系。此後我們看到日元連續10年升值,從240日元比1美元升至79日元比1美元,升值幅度達67%。其間,日本政府一直堅守「廣場協議」,維護美元地位,明知美元資產在貶值,也不得不指導日本企業大量購買美元資產;明知經濟有些過熱,卻不能收緊銀根,結果刺激日本經濟過度擴張。同時,由於日元升值、外匯儲備增加及升值預期,使得國際資本大量流入日本,內外資金大舉進攻日本股市和房地產市場,價格開始瘋漲,產生泡沫經濟。顯然,遵守「廣場協議」,捆住了日本政府的手腳,導致經濟有所失控。二是「廣場協議」堵住了日本經濟復甦出路。美國政府幹預外匯市場走勢,不僅一直削弱日本產品的競爭力,而且還隱含某種特殊目的。在1993年和1995年日元急劇升值的高峰期,正值日本經濟依靠出口帶動恢復的關鍵時期,而出口增速回落,日元升值速度也回落。上世紀90年代,美國政府始終在主導干預外匯市場。三是「廣場協議」讓日本忍受損失卻不能自主避免。美國金融機構掌握了大量國際流動資本,響應美國政府政策干預信息,美國各大金融機構帶頭大量賣出美元、買入日元或其他貨幣,實現美元貶值。這意味著美國機構在不斷地賣出貶值資產,買入升值資產,實現新增資產和既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為了維護美元的國際地位,日本政府必須按照協議,指導日本金融機構適當進行反向操作,即放棄購買升值的日元資產,去購買正在貶值的美國國債、股票、房地產等,眼睜睜地看著新增和既有海外資產不斷貶值。

Ⅲ 為什麼日本泡沫經濟時代大學生如此受歡迎

17世紀荷蘭發生鬱金香狂熱。17世紀日本江戶時代的元祿泡沫經濟。18世紀英國的南海公司泡沫經濟(南海泡沫事件)。這次事件成為泡沫經濟的語源。大蕭條。198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1994年墨西哥為主的中南美洲泡沫經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1999年-2000年美國互聯網泡沫經濟約2000年以後至今-中國房地產泡沫經濟,一般認為在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中表現明顯。2003年-美國為主的全球房地產泡沫經濟2007年-美國為主的全球金融海嘯經濟-次貸危機美國房地產泡沫:7.5萬人的城市竟出現2.5萬名地產經紀人,1926年破碎,間接引發上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20世紀2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出現了短暫的繁榮,建築業日漸興盛。在這種背景下,擁有特殊地理位置的佛羅里達州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房地產泡沫。佛羅里達州位於美國東南端,地理位置優越,冬季氣候溫暖而濕潤。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里迅速成為普通百姓的冬日度假勝地。由於佛羅里達的地價一直遠低於美國其他州,因此該州成為了理想的投資地。許多美國人來到這里,迫不及待地購買房地產。隨著需求的增加,佛羅里達的土地價格開始逐漸升值。尤其在1923年—1926年間,佛羅里達的地價出現了驚人的升幅。例如棕櫚海灘上的一塊土地,1923年值80萬美元,1924年達150萬美元,1925年則高達400萬美元。一股炒賣房地產的狂潮越來越洶涌澎湃。據統計,到1925年,邁阿密市居然出現了2000多家地產公司,當時該市僅有7.5萬人,其中竟有2.5萬名地產經紀人,平均每三位居民就有一位專做地產買賣。當時,地價每上升10%,炒家的利潤幾乎就會翻一倍。在那幾年,人們的口頭禪就是「今天不買,明天就買不到了」!在這種狂潮的催動下,一向保守冷靜的銀行界也紛紛加入炒房者行列。然而好景不長,到1926年,佛羅里達房地產泡沫迅速破碎,許多破產的企業家、銀行家或自殺、或發瘋,有的則淪為乞丐。據說美國商界大名鼎鼎的「麥當勞教父」雷·克洛克,當年也因此一貧如洗,此後被迫做了17年的紙杯推銷員。緊接著,這場泡沫又激化了美國的經濟危機,結果引發了華爾街股市的崩潰,最終導致了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大危機。日本泡沫經濟是日本在19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出現的一種日本經濟現象。根據不同的經濟指標,這段時期的長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間的4年零3個月的時期。這是日本戰後僅次於60年代後期的經濟高速發展之後的第二次大發展時期。這次經濟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機活動的支撐,因此隨著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經濟出現大倒退,此後進入了平成大蕭條時期。日語中「平成景氣」基本與此同義,但有時也包括此後的經濟蕭條階段。日本房地產泡沫:東京都一地的地價超過了美國全國地價總和,1991年破碎,導致日本長達15年的經濟蕭條。20世紀30年代以後的60年間,世界房地產領域基本上沒有出現大的波瀾,但進入90年代後,日本的房地產泡沫再度震驚了世界。20世紀80年代後期,為刺激經濟的發展,日本中央銀行採取了非常寬松的金融政策,鼓勵資金流入房地產以及股票市場,致使房地產價格暴漲。1985年9月,美國、聯邦德國、日本、法國、英國五國財長簽訂了「廣場協議」,決定同意美元貶值。美元貶值後,大量國際資本進入日本的房地產業,更加刺激了房價的上漲。從1986年到1989年,日本的房價整整漲了兩倍。受房價驟漲的誘惑,許多日本人開始失去耐心。他們發現炒股票和炒房地產來錢更快,於是紛紛拿出積蓄進行投機。到1989年,日本的房地產價格已飆升到十分荒唐的程度。當時,國土面積相當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日本,其地價市值總額竟相當於整個美國地價總額的4倍。到1990年,僅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總地價。一般工薪階層即使花費畢生儲蓄也無力在大城市買下一套住宅,能買得起住宅的只有億萬富翁和極少數大公司的高管。所有泡沫總有破滅的時候。1991年後,隨著國際資本獲利後撤離,由外來資本推動的日本房地產泡沫迅速破滅,房地產價格隨即暴跌。到1993年,日本房地產業全面崩潰,企業紛紛倒閉,遺留下來的壞賬高達6000億美元。從後果上看,20世紀90年代破滅的日本房地產泡沫是歷史上影響時間最長的一次。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擊了房地產業,還直接引發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受此影響,日本迎來歷史上最為漫長的經濟衰退,陷入了長達15年的蕭條和低迷。即使到2012年,日本經濟也也未能徹底走出陰影。無怪乎人們常稱這次房地產泡沫是「二戰後日本的又一次戰敗」,把20世紀90年代視為日本「失去的十年」。自1997年7月起,爆發了一場始於泰國、後迅速擴散到整個東南亞並波及世界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市、股市輪番暴跌,金融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僅半年時間,東南亞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貨幣貶值幅度高達30%~50%,最高的印尼盾貶值達70%以上。同期。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股市跌幅達30%~60%。據估算、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僅匯市、股市下跌給東南亞同家和地區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1000億美元以上。受匯市、股市暴跌影響。這些國家和地區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衰退。這場危機首先是從泰銖貶值開始的,1997年7月2日.泰國被迫宣布泰銖與美元脫鉤。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當日泰銖匯率狂跌20%。和泰國具有相同經濟問題的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等國迅速受到泰銖貶值的巨大沖擊。7月11日,菲律賓宣布允許比索在更大范圍內與美元兌換,當日比索貶值11.5%。同一天,馬來西亞則通過提高銀行利率阻止林吉特進一步貶值。印度尼西亞被迫放棄本國貨幣與美元的比價,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貶值了14%。繼泰國等東盟國家金融風波之後,台灣的台市貶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機第二波,10月17日,台市貶值0.98元,達到1美元兌換29.5元台幣,創下自1987年來的新低,相應地當天台灣股市下跌165.55點,10月20日。台幣貶至30.45元兌1美元。台灣股市再跌301.67點。台灣貨幣貶值和股市大跌,不僅使東南亞金融危機進一步加劇,而且引發了包括美國股市在內的大幅下挫。10月27日,美國道·瓊斯指數暴趴554.26點,迫使紐約交易所自1988年來首次使用暫停交易制度,10月28日,日本、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和泰國股市分別跌4.4%、7.6%、6.6%、6.7%和6.3%。特別是香港股市受外部沖擊,香港恆生指數10月21H和27日分別跌765.33點和1200點,10月28日再跌1400點,這三大香港股市累計跌幅超過了25%。11月下旬,韓國匯市、股市輪番下跌,形成金融危機第三波。11月,韓元匯價持續下挫,其中11月20日開市半小時就狂跌10%,創下了1139韓元兌1美元的新低;至11月底,韓元兌美元的匯價下跌了30%,韓國股市跌幅也超過20%。與此同時,日本金融危機也進一步加深,11月日本先後有數家銀行和證券公司破產或倒閉,日元兌美元也跌破1美元兌換130日元大關,較年初貶值17.03%。從1998年1月開始、東南亞金融危機的重心又轉到印度尼西亞、形成金融危機第四波。l月8日,印尼盾對美元的匯價暴跌26%。l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亞從事巨額投資業務的香港百富勤投資公司宣告清盤。同日,香港恆生指數暴跌773.58點,新加坡、台灣、日本股中分別跌102.88點、362點和330.66點。直到2月初,東南業金融危機惡化的勢頭才初步被遏制。東南亞、香港房地產泡沫:香港業主平均損失267萬港元,1997年破碎,香港出現十幾萬名百萬「負翁」繼日本之後,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房地產泡沫也是一次慘痛的經歷,而其中以泰國尤為突出。20世紀80年代中期,泰國政府把房地產作為優先投資的領域,並陸續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性政策,由此促生了房地產市場的繁榮。海灣戰爭結束後,大量開發商和投機者紛紛湧入了房地產市場,加上銀行信貸政策的放任,促成了房地產泡沫的出現。與此同時,大量外國資本也進入東南亞其他國家的房地產市場進行投機性活動。遺憾的是,當時這些國家沒有很好地進行調控,最終導致房地產市場供給大大超過需求,構成了巨大的泡沫。在金融危機爆發以前的1996年,泰國的房地產業已處於全面危險的境地,房屋空置率持續升高,其中公樓空置率竟達50%。隨著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房地產泡沫徹底破滅,並直接導致各國經濟嚴重衰退。東南亞金融危機還直接導致了香港房地產泡沫的破滅。香港的房地產熱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當時,李嘉誠、包玉剛等商界巨子紛紛投資房地產領域,香港十大房地產公司也先後公開上市,而來自日本、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等地的資金也蜂擁而入。在各種因素的推動下,香港的房價和地價急劇上升。到1981年,香港已成為僅次於日本的全世界房價最高的地區。1984年—1997年,香港房價年平均增長超過20%。中環、尖沙咀等中心區域每平方米房價高達十幾萬港元,一些黃金地段的寫字樓甚至到了每平方米近20萬港元的天價。受房價飛漲的刺激,香港的房地產投機迅速盛行起來,出現了一大批近乎瘋狂的「炒樓族」。當時的香港,人們盲目地投資房地產。為了抓住機遇,許多人往往僅憑地產經紀人電話中的描述,就草草決定購買豪宅。一些經紀人甚至會對顧客說出這樣的話:「什麼?你要考慮一兩天?當然不行!有很多人在等,你不買的話,過3分鍾就沒了!」1996年,香港竟出現買房前必須先花150萬港元買一個號的怪事。就在香港的房地產泡沫達到頂峰時,東南亞金融危機降臨了。1998年—2004年,香港樓價大幅下跌,如著名的中產階級居住社區「太古城」,樓價就從最高時的1.3萬港元每平方英尺下跌到四五千元。據專家計算,從1997年到2002年的5年時間里,香港房地產和股市總市值共損失約8萬億港元,比同期香港的生產總值還多。而對於普通香港市民而言,房地產泡沫的破滅更是不堪回首。在這場泡沫中,香港平均每位業主損失267萬港元,有十多萬人由百萬「富翁」一夜之間變成了百萬「負翁」。投機者的類型按照參與投機者的心理狀態,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投機狂熱的參與者是清醒的,他們其實並不狂熱,只是認為別人都在頭腦發熱而已。這樣的投機狂熱並沒有什麼理論基礎,所以不可能吸引一群死忠的信徒,大家都知道自己只是在逢場作戲,只是寄希望於自己能在金字塔倒塌前夕退出來而已。俄羅斯的MMM公司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大部分人都知道MMM公司除了倒賣自己的股票,沒有任何別的利潤來源,但他們仍然瘋狂地搶購這些股票,因為他們覺得肯定會有一些更笨的人成為他們的「下家」。第二類投機狂熱擁有忠實的支持者和鮮明的反對者。支持者炮製出了一套能夠自圓其說的故事或理論,爭辯說他們不是在投機,而是在「進行長線投資」。他們認為,某些資產雖然現價值很低,卻具有很高的成長性,人們應該為這種成長性付出任何代價。反對者則認為,那些精心編造的故事全是騙人的,理論也存在漏洞;退一萬步講,即使故事是真的,也不該拿這么高的價格去購買那些資產。英國南海公司丑聞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當時真的有許多人相信南海公司能賺很多錢,但也有許多人一開始就指出,南海公司的股票被過於高估了。第三類投機狂熱則是最可怕的,它有忠實的支持者,卻缺乏鮮明的反對者。支持者炮製的故事或理論得到了廣泛的承認,但反對者卻拿不出有力的反駁。有些人不參與投機,不是因為他們看到了故事的漏洞,而是因為他們感覺自己不熟悉這些故事,「心中沒有底」;更有甚者,有些反對者心中其實相信了這些故事,只是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不便於承認這些故事。所以,支持者越戰越勇,把市場從一個頂峰推向另一個頂峰;反對者則節節敗退,甚至組織不起像樣的抵抗。極少數反對者可能洞悉了故事的弱點,但他們數量太少,無法構成一支生力軍。1995-2000年的網路股泡沫投機狂熱1995-2000年的網路股泡沫是典型的第三類投機狂熱。它擁有一套完整的理論(「新經濟」理論),一堆感人至深的故事(Netscape,Amazon,eBay,等等),以及一群非常強大的支持者(華爾街的那群賣方分析師,以及風險投資家)。在它的對立面,反對者並沒有組織起真正像樣的反擊,他們甚至都同意「網路經濟將從根本上改變這個世界」,只是同意的程度比較弱而已。的人選擇了保持沉默,他們不碰網路股,僅僅是因為他們不懂,或者不想去懂(例如沃倫·巴菲特)。所以,這樣一場投機狂熱會持續五年之久,把某些值得懷疑的公司的股票價格推到不可思議的高度,並最終釀成一場重大災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美國次貸危機(subprimecrisis)又稱次級房貸危機,也譯為次債危機。它是指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金融風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美國「次貸危機」是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2007年8月開始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次貸危機現已經成為國際上的一個熱點問題。杠桿許多投資銀行為了賺取暴利,採用20-30倍杠桿(Leverage)操作,假設一個銀行A自身資產為30億,30倍杠桿就是900億。也就是說,這個銀行A以30億資產為抵押去借900億的資金用於投資,假如投資盈利5%,那麼A就獲得45億的盈利,相對於A自身資產而言,這是150%的暴利。反過來,假如投資虧損5%,那麼銀行A賠光了自己的全部資產還欠15億。CDO合同由於杠桿操作高風險,所以按照正常的規定,銀行不進行這樣的冒險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個法,把杠桿投資拿去做「保險」。這種保險就叫CDO(CollateralizedDebtObligation)。比如,銀行A為了逃避杠桿風險就找到了機構B。機構B可能是另一家銀行,也可能是保險公司,諸如此類。A對B說,你幫我的貸款做違約保險怎麼樣,我每年付你保險費5千萬,連續10年,總共5億,假如我的投資沒有違約,那麼這筆保險費你就白拿了,假如違約,你要為我賠償。A想,如果不違約,我可以賺45億,這裡面拿出5億用來做保險,我還能凈賺40億。如果有違約,反正有保險來賠。所以對A而言這是一筆只賺不賠的生意。B是一個精明的人,沒有立即答應A的邀請,而是回去做了一個統計分析,發現違約的情況不到1%。如果做100家的生意,總計可以拿到500億的保險金,如果其中一家違約,賠償額最多不過50億,即使兩家違約,還能賺400億。A,B雙方都認為這筆買賣對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歡喜。CDS市場(creditdefaultswap信用違約互換)B做了這筆保險生意之後,C在旁邊眼紅了。C就跑到B那邊說,你把這100個CDO單子賣給我怎麼樣,每個合同給你2億,總共200億。B想,我的400億要10年才能拿到,現一轉手就有200億,而且沒有風險,何樂而不為,因此B和C馬上就成交了。這樣一來,CDO被劃分成一塊塊的CDS,像股票一樣流到了金融市場之上,可以交易和買賣。實際上C拿到這批CDS之後,並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億,而是把它掛牌出售,標價220億;D看到這個產品,算了一下,400億減去220億,還有180億可賺,這是「原始股」,不算貴,立即買了下來。一轉手,C賺了20億。從此以後,這些CDS就在市場上反復的炒,現CDS的市場總值已經炒到了62萬億美元。次貸與次貸危機上面A,B,C,D,E,F.都在賺大錢,那麼這些錢到底從那裡冒出來的呢?從根本上說,這些錢來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資人的盈利。而他們的盈利大半來自美國的次級貸款。房價漲到一定的程度就漲不上去了,後面沒人接盤。此時房產投機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房子賣不出去,高額利息要不停的付,終於到了走投無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給了銀行。此時違約就發生了。此時A感到一絲遺憾,大錢賺不著了,不過也虧不到那裡,反正有B做保險。B也不擔心,反正保險已經賣給了C。這樣這份CDS保險就落在G手裡。G剛從F手裡花了300億買下了100個CDS,還沒來得及轉手,突然接到消息,這批CDS被降級,其中有20個違約,大大超出原先估計的1%到2%的違約率。每個違約要支付50億的保險金,總共支出達1000億。減去G收到這500億保險金,加上300億CDS收購費,G的虧損總計達800億。雖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機構,也經不起如此巨大的虧損。因此G瀕臨倒閉。金融危機如果G倒閉,那麼A花費5億美元買的保險就泡了湯,更糟糕的是,由於A採用了杠桿原理投資,根據前面的分析,A賠光全部資產也不夠還債。因此A立即面臨破產的危險。除了A之外,還有A2,A3,,A20,統統要准備倒閉。因此G,A,A2,,A20一起來到美國財政部長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游說,G萬萬不能倒閉,它一倒閉大家都完了。財政部長心一軟,就把G給國有化了,此後A,,A20的保險金總計1000億美元全部由美國納稅人支付。美元危機上面講到的100個CDS的市場價是300億。而CDS市場總值是62萬億,假設其中有10%的違約,那麼就有6.2萬億的違約CDS。這個數字是300億的207倍(四捨五入之後)。如果說美國government收購價值300億的CDS之後要賠出1000億。那麼對於剩下的那些違約CDS,美國government就要賠出20.7萬億。如果不賠,就要看著A21,A22,A23等等一個接一個倒閉。以上計算所用的假設和數字同實際情況會有出入,但美國金融危機的嚴重性無法低估。說明:CDS合同和次貸都屬於金融衍生產品,而CDS市場就是現在金融體系中一個重要的金融交易體系。

Ⅳ 日本地產泡沫是如何消除的

日本至今都還沒有走出20餘年前那場房地產泡沫的陰影。今天我們在此做一個總結以期真實地還原當年的那段瘋狂。雖然中國目前不可能發生那樣的情況,但人類的貪婪所導致的「市場的均衡是短暫的」這一點是一致的。 日本房地產泡沫的特徵:2007年底,六大城市土地價格僅相當於1991年高點的27.7%。絕對價格也只相當於25年前,也即1982年的水平; 三、房地產泡沫期間的調控政策 在泡沫期間,日本政府主要從土地政策和貨幣政策兩個方向進行調控。土地政策調控不僅沒有效果,反而助長了房價的上漲。貨幣政策中的利率政策和不動產貸款總量控制政策效果顯著。1、土地政策 日本政府1987年開始意識到房地產泡沫的問題,開始有意識的通過土地政策來抑制土地價格上漲。如下圖所示:到1991年為止,主要出台了六個方面的政策。這些政策總體是非常失敗的。 2、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包括調整利息和控制貸款兩個方面:提高利息:在日本房地產泡沫期間的大部分時間里,銀行基準利率都維持在2.5%的超低水平,直到1989年5月,日本銀行開始加息。此後的15個月內,日本銀行連續5次加息,將基準利率提高到6%; 控制貸款:在加息的同時,1990年3月大藏省推出了不動產貸款總量控制政策,即規定銀行對不動產貸款時,增長率不能超過其貸款總量增長率。 四、房地產泡沫的破滅 從表面上來看,在直接融資縮減的情況下,貨幣政策突然剛性收縮,企業破產猛然增加,導致內外融資環境惡化,導致土地的有效需求減少;而企業破產增加,企業前期購買土地量的72%左右被迫出售而重回市場,導致有效需求與有效供給發生扭轉,不斷減少的貨幣去追逐猛然增加的土地,土地價格因而下降。金融加速器的逆作用加劇了土地價格下降。這是房地產泡沫破滅的直接原因。更深層次來看,與前兩次價格暴漲不同,1986-1991年的這輪價格暴漲缺乏住宅基本需求的支撐:土地價格的上漲離不開居民的基本住宅需求,這取決於人口數量、人口年齡結構和人口的區域結構。但是到1992年,這些因素已無法支撐高漲的土地價格。1、直接原因:有效需求與有效供給關系發生逆轉 (1)初始原因:內外融資環境極度惡化,企業在1991年的土地購買量縮減64% 股市下滑,1990年後,直接融資額按50%的速度縮減; 不動產貸款總量限制政策導致銀行貸款同比縮減85%,由9.5萬億日元降至1.4萬億日元; 1991年,破產企業增加,破產企業負債總額增長5.7倍,由1.2萬億日元升至8萬億日元; 外部融資(新增不動產貸款+直接融資)與倒閉企業負債總額的差額由1989年的35.2萬億日元,下降到1991年的0.8萬億日元,到1992年變成了-1.6萬億日元。企業所面臨的惡劣的內外融資環境不言而喻。控制貸款政策效果非常顯著,房地產貸款增長率由1989年的30.3%,突然下降到1990年底的3.5%,成為了房地產泡沫破滅的誘導因素之一。 由於內外融資環境極度惡化,企業購買土地的能力和積極性顯著下降:1990年日本非金融法人企業購買了12.43萬億日元的土地,但1991年的土地購買額僅4.46萬億日元,同比縮減64%。企業購買量占居民土地出售量的比重由70%下降到45%。(2)決定性因素:被作為資產保有而囤積的土地在短期內進入市場 企業由土地的凈買入方轉變為土地的凈賣出方,成為了捅破房地產泡沫的決定性因素。股票和土地的擔保價值隨著兩者的價格下降而下降。這導致企業凈值下降,企業被迫提前償還貸款; 企業被迫出讓股票,土地等資產以避免破產,與此同時大量的破產企業之前所抵押的土地,被銀行強制性變現。而金融加速器機制加速了這一進程; 前期被企業大量囤積的土地被迫投放市場。如下圖所示:從1993年企業由土地的凈買入方變成了凈賣出方,到1998年,日本企業將佔1985-1992年購入土地額的55%,購入土地面積的72%。 五、房地產泡沫破滅後日本政府採取的政策 1、泡沫的代價 房地產泡沫和股市泡沫破滅,日本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根據瑞穗證券的數據統計,1992-2004年:日本企業和銀行處理泡沫經濟的成本約208萬億日元,年均處理成本佔GDP的比重高達3.5%。日本的實質年均GDP增長率不足0.3%; 日本法人企業經常利潤累計374.4萬億日元,特別損益-特別利潤累計111.3萬億日元,扣除有關稅收後凈利潤70萬億日元,年均5.4萬億日元,年均銷售凈利潤僅率0.4%; 日本銀行累計利潤86.4萬億日元,壞賬處理損失累計額96.4萬億日元,凈損失10萬億日元。 2、泡沫破滅後日本政府採取的外匯政策 如下圖所示,泡沫破滅之後,日元繼續升值,1995年4月底達到最高點84.3日元兌1美元。與之相對應的是,日元計價的出口額同比下降。日本經濟增長幾乎停滯。1995年,日美之間簽訂了反廣場協議,允許日本政府幹預日元匯率。此後日元加速貶值,日本出口(日元計價)逐漸恢復,對於扭轉日本經濟衰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六、日本房地產泡沫的啟示 1、中國房地產不會發生日本式的泡沫 中國房地產不會發生日本式的泡沫,二者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城市化進程」。85年,日本房地產價格開始上漲的時候,其城市化率已經達到了76.7%,城市化進程已經接近尾聲;而目前中國的城市化率僅為45%,城市化進程正在處於加速階段。(詳請請參閱2008年7月18日的《中國當代房地產研究專題之一—城市化、人口流動與房價》)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房價,尤其是核心城市房價總體會快速上漲。這正是日本當年「土地神話」的原因。因此,當年日本在城市化進程尾聲的房價大幅上漲是極其不正常的,其泡沫的破滅只是時間的問題。截止到2006年,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的房價漲幅總體並沒有顯著超越35個重點城市的平均漲幅。從城市化規律來看,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城市化率還未突破50%,城市化總人口的流動還主要是以從農村進入大城市為主,人口流動從小城市進入大城市為主的階段(城市化率突破50%)還沒到來,因而城市間房價漲幅差異不是十分顯著。 我們認為,中國城市化總體每年還將繼續快速提高;農村進入城市為主導階段即將結束,未來人口流動將依次進入以小城市進入大城市為主導階段、以大城市郊區化為主導階段和以都市圈為主導階段;按照城市化的國際規律,我們認為未來三大經濟圈的核心城市,尤其是這些核心城市郊區的房價相對會有更大的潛力。因此中國城市的房價總體是處於上漲過程中的,緊縮性政策導致的房價回調只能是短期的。2、本幣升值並不一定導致房地產價格上漲 在很多人的理解里,日本當年的房地產價格的上漲和日元升值有著緊密的關聯。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從國際比較來看,85年「廣場協議」後,主要發達國家的貨幣均對美元升值,1988年與1985年相比,主要貨幣的升值幅度分別為:德國馬克70.5%,法國法郎50.8%,義大利里拉46.7%,英國英鎊37.2%,加拿大元近11%。比較來看,日元的升值幅度最大,達86.1%。而這些國家並沒有發生像日本那樣嚴重的泡沫經濟。這說明,「廣場協議」與日本的泡沫經濟並無必然聯系。可以說,日本泡沫經濟形成的根源在其內部。就中國來看,現在人民幣依然在而且還會繼續升值,而股票和房地產卻早已下跌。因此,本幣升值並不一定導致房地產價格上漲。本幣升值也只是為房地產價格的上漲提供了充裕資金的可能,房地產價格的最終上漲還需要市場一致預期上漲這一重要條件。所謂的「升值不止,行情不斷」更是表面的片面之言。3、市場的均衡是短暫的頂 點 財 經 人是理性的,更是貪婪的。當市場的均衡一旦被打破,若沒有有效的調控措施,市場會加速上漲或下跌:日本當年,人們形成了土地上漲的預期,市場的參與者都在瘋狂地追逐著土地:銀行的行為扭曲了;企業的行為扭曲了;值得一提的是,普通民眾的行為也發生了極大的扭曲:當年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上漲,日本民眾為了逐利,不惜壓縮消費甚至節衣縮食以將資金投入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壓縮消費的一個結果就是:86年日本的CPI居然還出現了負數; 日本當年泡沫捅破之後,市場的參與者也都在瘋狂了拋售土地,引致了市場巨幅的慘重下跌。「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中國目前的房地產市場雖然不會發生日本當年那樣的情況,但就市場的均衡而言,確有幾分神似:前年和去年上半年,市場的參與者忽然都一致看好房地產市場的長期前景,居民在囤房,地產公司在囤地。市場的均衡被打破,房價猛烈上漲; 而今,在緊縮性的貨幣政策下,市場的參與者都預期房價要調整,開發商在降價,居民在觀望。市場的均衡同樣被打破。房價已經在開始下降。但市場預期房價還將不斷下降。而政府認為還需要繼續宏觀調控,還沒出手。

Ⅳ 經濟史上最著名的三大瘋案分別是:南海泡沫、荷蘭鬱金香和密西西比狂的具體情況介紹一下可以嗎謝謝

英國南海泡沫:

16世紀,荷蘭被稱為海上馬車夫,擁有強大的船隊,一度控制並壟斷了世界貿易的40%,還是股份制公司的發源地,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也在荷蘭成立,同時成立了世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是當時世界最發達的國家,堪稱現在的美國。

1593年,第一朵鬱金香引進荷蘭,沒過多久,就成為時尚、身份、地位、財富的象徵。早期的鬱金香商人轉到錢之後,更多人加入,最後老百姓也加入,鬱金香不僅僅是奢侈品,也徹底變成了投機品。

鬱金香從下種到開花,需要7年時間,非常難養,因此鬱金香是很稀缺的東西(和大牛股非常類似:稀缺,獨一無二,具有的故事也獨一無二)。但是全民參與的後果就是,鬱金香交易非常火爆,鬱金香火爆到什麼程度呢?連還沒有開花的球莖也拿出來交易了,也就是鬱金香期貨市場出現了(所以應該說,第一個期貨交易市場也是在荷蘭誕生),因此,鬱金香的價格暴漲再暴漲。

在鬱金香最瘋狂的時候,貴族們最華麗的嫁妝是一支鬱金香,如今讓眾多屌絲痛恨不已:一朵花就可以娶一個老婆,該是多好的年代呀。

當時,有一場著名的拍賣會叫做阿爾克馬爾城的拍賣會,說的是99朵鬱金香拍賣總價格為9萬荷蘭盾,相當於一個普通家庭300年的總收入,做一個粗略類比,目前中國一個4口之家一年各種灰不灰色收入約20萬人民幣,300年相當於6000萬人民幣。沒錯,6000萬!看來當時荷蘭人真的瘋了,賭徒的腦子都是豆腐做的。

法國密西西比泡沫:

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和英國的南海泡沫比較類似,在發生時間上也比較靠近。

法國政府當時債台高築,著名的蘇格蘭人約翰·勞提出紙幣供應計劃,具體來說就是我成立個大銀行,可以發行貨幣,有錢了,自然就可以解決政府的債務危機了,但是如何保證這個銀行的信用呢?

和南海公司一樣的套路,要保證信用那就得講一個大故事,——沒有比火爆的美洲殖民地概念更好的了。1717年8月,他買下密西西比公司,與密西西比河廣闊流域和河西岸的路易斯安那進行貿易,法國政府承諾給他25年的壟斷經營權。密西西比公司的股價由500里弗爾漲到15000里弗爾,漲幅超過了20倍。

但後來路易斯安那州傳來未發現金礦的消息,加上貨幣已經嚴重超發,公眾信心動搖,密西西比股價連續下跌,又跌到了只有500里弗爾,跌幅95%。

荷蘭鬱金香狂熱、南海泡沫事件、法國密西西比泡沫,是西方歷史早期爆發的三大的泡沫經濟事件。

(5)世界三大泡沫日本國債擴展閱讀

此後幾百年裡,股市發生了各種各樣的泡沫,比如19世紀30年代美國股市泡沫、1980 年代的科威特股瘋(聽說總市值從 50 億美元膨脹到 1000 億美元)、1987年大股災、1990年前後的日本股市樓市泡沫、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互聯網泡沫、2007年的金融危機、2015年中國股市泡沫(當然,中國股市泡沫時間多了去了)等。

當然,還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泡沫,這些「變種」泡沫其實發生的基本原理和三大泡沫都是一樣的:標的物一定要稀缺,故事一定要大,一定要有賺錢效應,媒體等使勁鼓吹、人人奔向轉告,所有人都知道能賺錢,最後人類的羊群效應會瘋狂到讓你目瞪口呆。破滅的時候也非常類似,有巨大的外力作用,比如政策力量等等。

Ⅵ 世界上有那三個泡沫經濟啊

http://kytime.blog.sohu.com/103745109.html

Ⅶ 如果日本不發生1985年開始的日元升值然後吹泡沫再泡沫破裂的過程,日本經濟會是世界第一嗎

不會 80中後期美國吹日元泡沫 然後一個廣場協定把日本壓的喘不過起來 曾經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用了近10幾年才緩過勁來

首先我們要分析當時的情況 從1960年後日本就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 倒是70年代後期一躍成為 第一世界中的經濟強國 到了80年代 美國由於高失業率 移民等問題 經濟增長放緩 而反觀日本經濟在這一時期彷彿高速奔騰的列車 當時的那種勢頭 不要說30年40年 彷彿只用20年的時間日本就能超越美國 為什麼日本經濟會出現奇跡 當時世界的主旋律是冷戰——美蘇為首的東西兩大陣營的對抗 美國在軍備競賽越戰中消耗了太多的經歷 經濟自然放緩 而1945年二戰結束後作為戰敗國的日本 專心發展經濟 沒有後顧之憂

另一方面則是日本多年厚積薄發的結果 你不得不承認日本實體經濟相當發達 至今也是 實體經濟唯一能和美國抗爭只有日本和德國了 70年代石油危機結束後 經濟實用的日本汽車 大舉進入美國市場 美國政府的政策根本攔不住 因為美國人民已經選擇了日本的汽車 然後80年代的日本成為了世界電子電器產業的工廠 松下 索尼等一批優秀的電子產品走向了世界 成為了世界的風向標 比如實際上第一款隨身聽Sony Walkman 所以日本的經濟發展是實打實的 這類外向型的經濟策略才是中國的榜樣 日本人出口的電子技術產品 而我們中國則是襯衫 所以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80年代日本在不少電子領域的產品都擁有不對稱優勢 這點美國人都不得不佩服

另外廣場協議之後90年代 世界已經進入了新的紀元 計算機開始大肆普及了 從90年代初到95年這時的日本經濟還在恢復過程中 而索羅斯已經開始掀起第二次亞洲金融風暴了 日本也受到了些許沖擊 而美國的經濟創新能力在90年代就彷彿是風景這邊獨好 其中兩比爾功不可沒 比爾蓋茨和比爾柯林頓 隨著95年之後世界網路的普及 以美國矽谷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產業瘋狂發展 這一時期 比爾蓋茨成為了世界首富 其餘的網路公司 注入雅虎 谷歌等正式在這個時候誕生的 恐怖的是以矽谷帶領下使美國各領域的技術革新能力再次爆發 充滿了競爭和生機 這時候任何的競爭和美國比起來簡直是不對稱的 你用的電腦里裝的英特爾的處理器系統是就是微軟的Windows產品 老大就是老大 這時候的日本經濟真的只能小巫見大巫了 同時韓國等對手的崛起讓日本的電子產品的不對稱優勢 逐漸下降

想想看在80年代 日本人把最先進的技術留在國內 出口一個產品的同時 新一代產品早就研發完畢了 而現在日本人就是把自己最先進的東西出口出去 還要面對各種競爭 而且還不一定能競爭得過美國韓國 三星已經瞬間變成美國第二大手機品牌了 世界第三大 LG的電子產品韓國的汽車也打入美國的市場 日本電子電氣汽車的優勢將會逐漸被蠶食 如今蘋果公司的任何產品和當年日本80年代的產品比起來簡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過永遠不能小視日本 當一個國家有著強大的實體經濟 它是很難被擊垮的 被中國先後超越的德國和日本 都是這樣 英國為什麼在金融危機後沒落 而日本德國能恢復並且恢復增長的原因

日本時強國但是超越美國 真的不是你想說就說的 美國永遠不會讓別的國家超過自己

Ⅷ 日本的前五大產業是什麼按順序來

1、汽車產業:進入70年代以後,汽車業取代了鋼鐵業成為日本的支柱產業,汽車在日本得到普及。 占日本每年經濟比重抵達45%—50%左右,是日本的龍頭產業。

日本因為國土面積小,資源與能源貧乏,所以很謹慎開發大排量車型,日本汽車的總體特色是注重經濟實用,更加追求良好的性價比,對於節約資源和降低石油消耗的造車理念讓日本汽車先於歐美、成為節能、降耗的先行者。

2、動漫產業:年產值230萬億日元的日本第二大支柱產業,占日本每年經濟比重抵達18%—25%左右。

日本動漫對日本社會的影響非常深遠,幾乎所有當代日本人都受到過漫畫的影響,如同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的連環畫(小人書)對中國人的影響一樣。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日本漫畫也隨之變化,持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3、數字媒體產業:日本是世界上數字媒體產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數字媒體產業的產值已經超過鋼鐵製造業等傳統產業,成為日本目前三大經濟支柱產業之一。占日本每年經濟比重抵達15%—17%左右。

4、情色產業,占日本每年經濟比重抵達13%——20%左右。眾所周知,日本的情色產業,在戰後幫助日本度過了一段經濟低迷期。

5、電器製造業,占日本每年經濟比重抵達4%—11%左右左右。

(8)世界三大泡沫日本國債擴展閱讀

日本經濟的大致發展:

回顧日本的經濟發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從「成功」轉向「失落」的曲線。

二戰以後,日本經濟率先復甦,突飛猛進,曾一舉躍升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2010年被中國超越)。

1985年,日本經濟進入泡沫化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泡沫破滅之後,日本經濟一蹶不振,陷入「失落年代」,至今仍未能完全走出來。

1868年~1945年屬於明治維新後的崛起階段。

經過1894年的甲午海戰和1904年的日俄戰爭,日本獲得了大量的戰爭賠款,並從殖民地、半殖民地攫取了大量的資源類產品,成為西方國家中的後起之秀。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的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達到56.8%,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但在1929年~1933年的大危機中,日本同樣受到巨大打擊,工業生產降幅超過35%。

在此背景下,日方開始宣揚對外擴張理論,並走上了擴軍備戰之路。

從1931年入侵我國東北到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再到1941年挑起太平洋戰爭,日本的戰爭費用直線上升,國債余額從1930年的62億日元增加到1945年底的1439億日元。戰爭最終拖垮了日本經濟,到1945年戰爭結束,日本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1946年~1985年屬於戰後經濟復興及高速增長階段。這個階段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1946年~1955年為戰後經濟復興時期。戰後,日本在美國佔領當局的「間接統治」下,推進了解散財閥、農地改革、勞動立法等一系列民主改革,完成了從戰時統治經濟向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的轉變,這被稱為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的「第二次大改革」。

1946年採取的「傾斜生產方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一方式將經濟重建重點放在煤炭、鋼鐵的擴大生產上,通過兩者的循環增產,階段性地帶動其它產業發展。

1951年爆發的朝鮮戰爭為日本經濟起飛帶來了機遇,大量的戰爭特需使日本工礦業明顯活躍起來,經濟觸底反彈。1951年日本與美國簽訂《舊金山和約》,宣告美國對日本全面軍事佔領時期的結束,日本取得主權國家地位。

1953年日本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1955年又加入關貿總協定(現為世界貿易組織),以二戰戰敗國身份回歸國際社會。到1955年,日本的所有經濟指標已全面恢復或超過戰前水平。

閱讀全文

與世界三大泡沫日本國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脹保值債券收益率低於0 瀏覽:741
買國債一千萬五年有多少利息 瀏覽:637
廈大教育發展基金會聯系電話 瀏覽:175
廣東省信和慈善基金會會長 瀏覽:846
哪幾個基金重倉旅遊類股票 瀏覽:728
金融債和國債的區別 瀏覽:515
銀行的理財產品會損失本金嗎 瀏覽:8
債券的投資風險小於股票 瀏覽:819
鄭州投資理財顧問 瀏覽:460
支付寶理財產品分類 瀏覽:232
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八條 瀏覽:856
文化禮堂公益慈善基金會 瀏覽:499
通過基金可以投資哪些國家的股票 瀏覽:943
投資金蛋理財靠譜嗎 瀏覽:39
舊車保險如何過戶到新車保險 瀏覽:820
易方達國債 瀏覽:909
銀行理財差不到交易記錄 瀏覽:954
買股票基金應該怎麼買 瀏覽:897
鵬華豐實定期開放債券a 瀏覽:135
怎麼查保險公司年投資收益率 瀏覽: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