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債期貨 > 2018年國際國債借債率

2018年國際國債借債率

發布時間:2021-04-15 08:14:19

⑴ 請盡量在6月2日晚前幫我回答,謝謝

我.....看不懂,建議你問問股票的高手。這個.....木辦法

⑵ 在國際市場壓力下的中國對外貿易3000字

前不久,聽到一位青年學者聲稱「如今在中國做經濟研究,沒有全球視野是不行的」,隨即在談論中國股市狀況時詢問起了印度股市的近況。雖然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印度可能更多的只是大象、甘地等元素的一些簡單組合。
早在1840年,英國商人就在憧憬——假如中國人的袖子都加長一寸,那麼蘭開夏郡所有的紡織機全部開動起來,恐怕也需要幾十年才能滿足這樣的需求。英國商人很快就失望了,在中國與世界的交流中,這樣的故事,也許是神話,卻在屢屢上演,只不過換成了汽車、信用卡等商品。
1978年的改革開放,對於中國人來說雖是一件驚天動地的歷史性大事,但對於全球的影響卻並未見得很明顯,原因非常簡單——經濟不發達,國際貿易也很少。但最近十年,過去的意義卻像層層推進的浪濤一樣開始劇烈地影響全球,甚至改變世界。
一方面,「中國製造」蔓延世界,一個美國人想在一周內不使用任何的中國製造恐怕不但是不合算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由此也造成了中國越來越大的貿易盈餘。截至3月底,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超過了8700億美元,而2001年以來,中國外匯儲備總計增加了近7000億美元。而美國財政部報告指出,中國2006年3月持有3214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僅僅10個月之前,這個數字為2435億美元。
另一方面,近年10%左右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使得中國對於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日益擴大,但落後的金融市場卻使得相關定價權均在國外。近年來國際油價一路高企,如今已到每桶70美元左右。黃金、鐵礦石、銅等原材料則是你方唱罷我登場,連續猛漲。大宗商品交易員的薪酬待遇甚至也因此變得紅紅火火,有經驗的交易員現在要求7位數的簽約費和獎金才肯屈就,就連經驗較少的交易員也在要求6位數的簽約費,並要求保證長達3年有獎金分發。
對於中國和世界來說,蝴蝶效應恐怕都是剛剛開始。對於全球的經濟學家來說,恐怕今後桌上也需要一張座右銘——「如今做全球經濟研究,不了解中國恐怕也是有問題的」。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連續二十七年的高速增長。1978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只有379元,相當於168美元,而且當時人民幣值被大大高估。2005年人均GDP超過1700美元,十倍於1978年的水平,而且現在人民面臨升值的壓力。其間GDP增長幅度更超過十倍。中國經濟的崛起改變了其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目前中國經濟規模已經超過了義大利、法國和英國,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
如以1978年為改革開放元年,中國經濟世界經濟的實際影響力在1998年開始為世界矚目,盡管當時中外學者和政治家並未認清這一重要里程碑。可以說,經歷二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上了一個大台階,從一個相對封閉的、瀕臨崩潰的經濟變成了一個布滿活力的、開始影響世界的經濟。1978年中國經濟開始面向世界,1998年中國經濟開始影響世界。
四年之後,即自2002年始,中國經濟對全球的影響力為眾人矚目。人民幣從面臨貶值壓力到逐步在周邊國家流通,人民幣匯率改革成為全球熱點問題。與此同時,石油、鐵礦石及銅等中國需要大量進口的能源和原材料價格大幅度上漲。
中國經濟的前所未有的高速經濟增長是一個世界奇跡。在眾多經濟因素中,三個重要因素尤其重要:近三十年來的持續改革開放所推進的市場化、城鎮化、全球化。筆者稱其為中國經濟發展的MUG模型。
現在中國經濟增長仍很強勁,但其發展也面臨新的國際挑戰。從國際市場視角看,未來中國參與世界經濟的能力,以及世界經濟與中國經濟互動導致中國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也在增加。中國面臨怎樣的國際環境?全球失衡問題多嚴重?中國面臨多大的石油、糧食和原材料價格風險?中國應如何化解國際市場風險?
今日的中國經濟發展已進入到與世界經濟互動的時代。世界經濟在過去二十多年中不斷加快全球化步伐,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是全球化的重要動力,而全球化也為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中國一方面要進一步熟悉全球化的本質,對外部環境和當前形勢有一個清醒的熟悉和判定,善用全球化中的有利因素,並化解全球化中的風險;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
一、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
熟悉中國發展面臨的長期外部環境離不開歷史觀和全球觀。與歷史上英、美等國的崛起不同,中國崛起和發展面臨著新挑戰。18世紀大英帝國的崛起靠的是殖民和軍事侵佔。其時全球金融一體化尚未完成,國際金融市場尚不太重要。大英帝國的工業化所需要的原材料是靠殖民圈地,直接佔領原材料市場來完成。大英帝國的剩餘勞動力靠殖民輸出,因此不存在多餘勞動力的問題。海外市場也是靠殖民和軍事霸權來實現的。其時,隨著大英帝國的崛起,全世界超過七成的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交易均在英國倫敦完成。
19世紀末,美國地大物博,人口稀少,且在當時的世界版圖上偏於一隅。其自有的原材料即可滿足其工業化的需要。由於地廣人稀,美國也不存在多餘勞動力的問題。因此其崛起不存在原材料和市場兩頭在外的問題。其他一些國家的經濟崛起由於國家較小、人口較少,或者因為政治原因得到西方大國的無條件市場開放,與今天中國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相當不同。
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由於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很少,今天近30%的石油、45%的鐵礦石及10類有色金屬中的44%需要仰賴進口。今天的中國要和平崛起,既不存在大量移民的機會,又必須面對國際金融市場巨大的壓力和影響,同時還面臨著其他發展中大國在石油和原材料方面越來越大的競爭。
由於大量的人口輸出已不現實,中國的崛起必然長期面臨原材料和市場兩頭在外的問題。中國富餘的是人力資源,缺少的是自然資源和市場。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在全球化的條件下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即全球自然資源和中國人力資源、全球消費品市場和中國生產、技術和金融市場。堅持對外開放並有效利用兩個市場來解決兩種資源的合理配置問題將是支撐中國經濟持速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
二、何懼失衡?
要認清中國面臨的國際風險必須對當前國際經濟形勢有一個正確判定。對中國而言,如何熟悉國際經濟失衡與國際石油、糧食和原材料市場的風險是兩個關鍵問題。
不少人認為,當今全球經濟失衡問題非常嚴重,迫切需要解決,而兩個面臨相對較大經濟失衡問題的國家恰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兩個主要動力國——美國和中國。但筆者個人認為全球經濟失衡是結構性問題,而結構性調整需要假以時日,最好在穩定增長中逐步解決。中美經濟關系的互補性大於競爭性,而目前中美經濟均有良好發展勢態。中國應抓緊有利時機快速穩定地發展經濟,而美國則需要盡快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
同時, 筆者認為在全球化進一步加深的過程中,全球化裡面的中心國家美國的經濟行為不能用一般國家來分析和判定。除了美國之外,中國雖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也正在變成一個中心國家,所以用一般的發展中國家的眼光看中國的問題也會有很多的不足,並可能影響中國崛起過程中的重大經濟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實施。
1.何為失衡?
世界上有些國家無需考慮全球經濟失衡的問題。但基本上是較小的、相對封閉的國家,或者是相對自給自足的國家。只要各國資源不同、勞動力報酬不同,或者面臨的沖擊不同,那麼通過國際貿易就會成為全球經濟失衡的一部分。失衡是動態的表現,是經常性的,均衡才是短期現象,是相對的。
世界經濟在歷史上面臨過幾次大的失衡,經常與大的技術革命或者一個大國的經濟崛起有關。這類革命或者經濟崛起要求利益重新分配。紡織機的發明及美國的經濟崛起曾經引起棉花、紡織品和金融市場的動盪。但世界經濟繼續發展,人類社會總體收入水平則不斷提高。
2.何國失衡?
當今世界兩個面臨較大經濟失衡問題的國家是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國家的互補性大於競爭性,其相對失衡幫助了全球經濟增長,是全球經濟走向新的更好的相對均衡的必要條件。過去幾年中,世界經濟的增長中心從美國、歐洲、日本轉向了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國家。目前,美國經濟佔全球經濟的30%,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佔到全球經濟增長的50%左右;而中國憑借只佔世界經濟5%的經濟實力,卻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了25%左右。目前中美經濟均有良好發展勢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恰恰是在過去幾年中歐洲的不景氣和日本的衰退。
先看美國。美國的內部結構不平衡已經眾所周知。過去5年中,美國財政經歷了從盈餘到赤字的徹底反轉。今年美國經常項目進一步惡化。低儲蓄率和超額消費迫使美國債台高築。美國政府債務已佔到了整個債務的65%以上,償債率已經超過了25%,達到了所謂公認的國際警戒線。
但美國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技術先進、勞動力市場靈活、資本市場發達、在主要發達國家中經濟增長速度屬最快之一。美國人均生產率在主要發達國家中是最高的,比歐洲共同體國家高出三分之一。換言之,美國是富國大國,美國不借債,誰更應該借債?
再看中國。中國經濟高增長、高儲蓄、高投資、高出口和高進口。中國進出口佔GDP近70%,在大國中是少見的。中國是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正在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自1998年以後,在實物商品經濟領域,中國已經事實上部分地左右了世界經濟,中國進口增長,則國際能源、原材料價格抬高;中國出口增長,則全球通貨膨脹水平降低。中國的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作出了雙重貢獻:中國的出口增長降低了全球通貨膨脹水平, 幫助了所有國家;中國的進口增長抬高了國際能源、原材料價格, 幫助了許多能源、原材料出口國,尤其是俄國、巴西和阿根廷,並助其提前償還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債務。不管中國是否願意對全球做如此大的貢獻,在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和金融經濟間不匹配的前提下,中國並無太多選擇。
今天的中國要和平崛起,由於大量的人口輸出已不現實,中國必然長期面臨原材料和市場兩頭在外的問題。可以想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進出口佔GDP的比例不宜太低。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低收入國家,中國若沒有高儲蓄,何來高投資?窮國是很難借到錢的。
像許多其他國家一樣,中國是一個凈資本輸出國,主要輸出到美國,不少的資本輸出投資在低回報的長期美國國債上。與此同時,中國大量引進外資,投資在高回報的合資或外資獨資企業上。引進外資有利於引進技術、引進設備、引進人才。
對於像中國這樣一個經濟高速增長但金融市場欠發達的國家而言,其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自不待言。設想哪一個大國有中國的近三十年的持續經濟高速增長?由於中國面臨原材料和市場兩頭在外的現實要求中國與國際社會分享經濟增長果實,而中國金融市場欠發達,中國在鼓勵國內的企業和金融機構走出去的同時,有必要繼續引進外資。國內的企業和金融機構走出去應該是一個漸進而不是躍進的過程。在國內金融機構和市場做大做強之前,大躍進式的資本輸出風險極大。
3.何解失衡?
美國借的債太多嗎?美國國債佔GDP60%多。美國的隱形債務比很多發達國家甚至發展中國家都要低。一般地說,美國個人儲蓄率低。但假如把個人金融財產都包括進來,則美國個人儲蓄率也不太低。相比之下,日本國債佔GDP超過120%。主要歐盟國家的國債超過GDP60%,而且養老金缺口等隱形債務較大。
在過去的20年裡,全球GDP年均增速3.5%,貿易增長7%,國際資本流入的增長速度是14%,表明全球金融一體化的趨勢大大增強,金融資產明顯擴張。大量資本流到美國,投資在低回報的美國長期國債上,而大量美國資本流到他國,投資在高回報的短期股票和其他金融產品上。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僅此利差一項,美元的10%貶值即可導致相當於5.9%美國GDP的財富轉移到美國。因為在全世界金融體系中美元仍是基準貨幣,美元的鑄幣稅在美元貶值或美元通貨膨脹下也導致大量的財富轉移到美國。這種能力是一個非全球中心國家難以夢想的。
在討論一個國家的財政政策時,經常會看一個指標:一國的負債佔GDP的百分比。一般來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常用的指標是60%,一國借債超過60%的話,會有較大的還款風險。到目前為止人類歷史上一個國家借債水平的上限在哪裡?這個上限的世界紀錄發生於1818-1848年,地點在英國,英國當時借債佔GDP百分比高達250%。這裡面涉及了兩個問題,第一英國發行的國債得有人買,投資者願意買而不是被強迫地買。第二從英國的國家實力來說,以現金流往回折算,它要有能力支付。250%確實是很了不得,但英國是當時的全球中心國家。
今天討論美國的問題,不少人認為美國借債風險比較高。但筆者個人看法,美國離這個上限還差得很遠,但美國的低儲蓄問題更為令人擔心。像美國這樣一個大國,在其貨幣成為全世界金融體系基準貨幣的前提下,假如需要,它的借債上限應該不難超過其GDP的120%到150%,盡管美國可能沒有能力做到250%。60%的標准不是沒有道理,但只適用於金融市場不完備的小國、發展中國家、發達但非全球中心國家。更為重要的是,在全球化進一步加深的過程中,作為全球化中心國家的美國,其經濟行為不能用一般國家的標准來判定。除了美國之外,中國也正在變成一個中心國家,所以用一般的發展中國家的眼光看中國,也會有很多的問題。
中美經濟關系問題,未來摩擦可能會增加,但不至於失控。中美經濟關系在很多方面是天然的夥伴,比如中國儲蓄多,美國消費多,中國勞動力多,美國土地多。中美經濟分開看都面臨較大的經濟失衡問題,但放在一起看則失衡問題不大。從中美經濟的互補性這個角度來看,中美之間的所謂失衡可以理解為一種動態均衡。在中美經濟均有良好發展勢態、全球經濟發展加速的時候,中美經濟關系失控的可能性更小。中國應抓緊有利時機快速穩定地發展經濟並逐步減少結構性失衡。
三、國際石油、糧食和原材料市場風險
再看國際石油、糧食和原材料市場的風險。石油價格在過去的三十五年中經歷了巨大波動。在經歷了1980年代的石油危機之後,石油價格一路下滑,到1998年每桶價格不足20美元,但之後一路上揚,目前已經到達了每桶70美元左右。另外,在過去的三十五年中糧食價格小幅度上升,而且升幅比較平穩。與之相比金屬等原材料價格經歷了較大波動並於2002年之後大幅度上升。
雖然糧食問題關繫到千家萬戶,但從國際糧食供求關系和價格來看,則基本可以判定國際糧食價格大幅度上升的風險不會很大。國際糧食生產能力大於需求量,所以不少發達國家都引入了不同類型的糧食限產措施。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和中國工業水平的不斷提升,中國可以逐步加大利用國際糧食市場來解決國內糧食問題的力度。
國際石油和原材料市場的風險應該引起重視,尤其是原材料市場的風險。1998年後中國經濟發展與國際石油和原材料市場有著一個全新的、緊密的互動關系。1998年可以說是中國經濟顯著影響世界的起始年,這有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國經濟經歷了二十年高速增長。第二,1997年發生了亞洲金融危機,緊接著發生了1998年的俄國金融危機,全球金融市場和原材料及石油市場發生巨大危機。第三,中國經濟表現一枝獨秀,而當時所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均表現乏力。中國恰在此時成為石油凈進口國。此後幾年的全球石油市場價格似乎由中國一國的進口決定而與其他因素無關,盡管此時中國的石油凈進口量仍然不大。但是這一現象四年後才為外國所關注。
石油風險雖然應該引起重視,但近期出現能源危機的可能性不大。這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美國是石油最大的進口國和消耗國,也在相當程度上把握著石油的定價權。另一方面,石油價格的持速上漲將有利於俄國國力的提升。同時,大多數西方國家都是石油進口國和消耗國,其利益與美國基本一致。基於其國家利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政府不願意看到石油價格無限制大幅上漲。作為全世界的石油價格定價中心,美國可以通過發達的金融市場降低石油價格上漲的風險。西方國家政府也可以通過與OPEC談判等方式限制石油價格大幅上漲。中國因之可以跟著分享這一利益,不大可能面臨能源危機(但不排除政治因素)。
與石油風險相比,中國更應該關注國際原材料市場的風險。美國等發達國家大都需要大量進口石油,但不需要大量進口原材料。後工業化的發達國家已經把依靠原材料的製造業轉移到了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由此而來的高能耗、高污染和高原材料消耗成為發展中國家的後發劣勢之一。而中國的經濟增長和資源狀況,決定了中國對原材料的需求將持續增長。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材料進口國,原材料假如價格上漲,則會嚴重危及中國經濟成長。然而,國際原材料期貨市場的定價權在倫敦、紐約。由於中國對國際原材料期貨市場定價機制影響甚微,所以一旦國際金融市場上有大量炒作,就可能引發中國的原材料危機。
四、爭取定價權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由於全球金融一體化,國際金融市場變得非常重要。1998年後的全球石油市場價格狂升和幾年後的鐵礦石、銅、鋁等原材料價格的飆升不僅與需求增加有關,同時也與國內、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和投資行為相關。
過去20年,由於中國金融市場欠發達,不少外國機構投資者不得其門而入,因此必然依靠國際投資甚至投機來分享中國持續經濟高速增長的回報。由此引起能源和原材料價格高企是自然現象。
另一方面,目前中國人均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只是韓國和中國台灣在上世紀70年代的三分之一,即使靠節約消耗、發展循環經濟、發展消費產業,人均需求仍將持續增長。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材料進口國,假如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則會嚴重危及中國經濟成長。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人均收入仍然較低,勞動力便宜,而且城市化尚未完成,決定了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需要國際市場的需求來帶動國內經濟增長。在中國國際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日益增加的前提下,應該大力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尤其在原材料和批發、零售業進行跨國並購,取得原材料生產和市場的主導權。
與此同時,中國到了快速發展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時候了。中國實體經濟和金融經濟間的不匹配和不相容成為日益突出的矛盾,並已成為制約中國能否持續穩定地增長的關鍵之一。中國的企業要走出去需要中國的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發展壯大並走出去,但假如沒有相當強大的國內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走出去的戰略難以實施,中國經濟的崛起難以實現。可以說只要中國資本市場欠發達的狀況不改善,中國面臨的原材料和市場危機就不會解除,不管中國在實物商品經濟領域成就多大。
因此中國必須進一步堅定不移地發展金融業。在金融領域必須大力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包括外匯和利率期貨市場。這要求中國進一步增加利率和匯率的靈活性。
同時,中國要爭取盡快確立中國在世界原材料期貨市場中的定價中心地位。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原材料進口國,中國具有確立在世界原材料期貨市場中的定價中心地位的必要條件。石油定價權原來也不在美國,但作為國際上石油最大的進口國,美國的國家利益促使其成為全球石油市場的定價中心。
總之,中國應積極成為全球化中的重要力量,研究全球化中的新問題,善用全球化中的有利因素,化解全球化中的風險,使中國經濟在2018年更上一層樓。假如2018年中國經濟能夠融入世界, 2038年中國經濟可能引領世界。

⑶ 什麼是「政府債務率」

政府債務率(Foreign Debt Ratio)是外債余額與出口收入的比率。

政府債務(亦稱公債)是指政府在國內外發行的債券或向外國政府和銀行借款所形成的政府債務。具體是指政府憑借其信譽,政府作為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按照有償原則發生信用關系來籌集財政資金的一種信用方式。

也是政府調度社會資金,彌補財政赤字,並藉以調控經濟運行的一種特殊分配方式。政府債務是整個社會債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政府債務(Governmentdebt)分為中央政府債務和地方政府債務。中央政府債務即國債,是中央政府為籌集財政資金而舉借的一種債務。

除中央政府舉債之外,不少國家有財政收入的地方政府及地方公共機構也舉借債務,即地方政府債務。由於中國地方政府尚不能舉債,因此中國的政府債務即為國債。

(3)2018年國際國債借債率擴展閱讀:

政府債務作為一種財政分配的特殊形式,與財政分配的其他形式相比較,有其特殊性:

雙重性

政府債務收入是財政收入的特殊形式,其收入列入政府預算,由政府統一安排支出,還本付息由政府預算列支,是財政分配的特殊形式,屬於財政范疇。但政府債務又是利用信用形式,按照信貸原則,以償還為條件的資金分配,屬於信用范疇。因而政府債務具有財政與信用的雙重屬性。

信譽性

政府債務的發行主體是政府,政府是社會政治經濟活動的主導者和管理者,具有極高的社會地位及權威性。政府債務的發行是以政府信譽和國家資產作擔保,因此,具有較高的信譽。

靈活性

政府債務是根據某一預算年度或某一時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對財政資金的需求而發行的,其發行規模和范圍,償還期限和形式都可以靈活調劑,只要經過政府批准就可以。

而政府收入的其他形式,如稅收和利潤上繳收入,則要根據法律規定和財政體制的確定,獲得固定收入,不太可能大幅度調整變化。相比之下,國債更具有靈活性。

有償性

政府財政收入的其他形式,或是憑借政治權力強製取得,或是憑借財產權利參與收益分配獲得,都是無償的。但政府債務是利用信用形式,按照信貸原則,到期需要償付本金和利息的有償分配,政府與債券持有人之間是債權與債務關系。

⑷ 我國國債規模是否適度

自1994年以來,我國的國債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近兩年來隨著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國債規模進一步膨脹,因此,不免使人們產生了一些擔心:現有的國債規模是否過度了?這樣的國債規模是否會造成沉重的償債負擔從而影響到未來的經濟發展?這是學術界和實際決策部門普遍關注和無法迴避的現實問題。要對此作出理性而准確的回答,不但要對中國現在的財政經濟狀況及其未來的走勢作出准確的分析,還要通過對衡量國債適度規模經濟指標的國際比較才能作出合理的判斷。下面,本文就通過衡量國債適度規模的主要指標來分析一下我國國債的發行規模及合理走勢。
一、衡量國債適度規模的主要指標及其國際比較。
國債不是一個孤立的經濟范疇,它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和財政收支狀況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判斷與確定一國的國債是否適度不能僅僅看國債本身的絕對值,它不能准確的反映一個國家的應債能力與財務負擔狀況,而必須用被國際上公認並經常使用的指標和經驗數據來對各國的國債規模進行考察,並依此對中國的國債發行規模做出理性的分析判斷。而目前國際上通用的衡量國債規模的指標主要有:(1)國債負擔率=當年國債余額/年度GDP;(2)借債率=當年國債發行額/GDP;(3)國債依存度=當年國債發行額/財政支出;(4)償債率=還本付息額/財政收入。前兩個指標是從國民經濟大局角度考察國債規模,而後兩個指標是從財政收支的角度來考察國債規模的。對於我國的國債發行規模,具體比較分析如下:
(一)對國債負擔率的比較。從理論上講,國家財政支出的需求壓力和償債能力、居民收入和儲蓄水平以及國內生產總值規模和國債的收益率高低都是制約國債發行規模的重要因素。但這些因素集中在一點,就是國內生產總值的規模。換句話說,影響國債規模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國內生產總值。那麼,考察國債的相對規模最有意義的也是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國債負擔率。自80年代以來,大多數國家的政府債務規模都有大幅度的擴大,如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債務規模(國債負擔率)都幾乎翻了一倍,不過,在經濟發達程度相近的國家中,債務規模有很大差別。有的國家的債務規模只相當與GDP的22.5%(如1995年的瑞士),而有的國家超過了120%(比利時)。而發展中國家的國債負擔率則大都經歷了一個先升後降的過程,表明發展中國家的國民經濟對國債的依賴程度有所減弱。正確分析和認識我國的國債負擔率,並在與國外的這一指標進行比較時,不能僅看數量上的對比關系,還必須把握如下重要因素,否則有可能對我國的國債取向產生誤導:其一,隨著國債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的國債負擔率亦出現了較快增長的趨勢。1980年僅為1%,1990年為4.8%,1995年為5.6%,到1998年已上升到8.2%,增長的勢頭非常的迅猛。其二,西方發達國家的高債務是建立在雄厚的財政基礎之上的,整個國家對債務的應債能力比較強。而中國做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不僅經濟發展與國外相比有較大的差距,而且國家的財力集中程度也要低得多,1999年預算內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僅為12.6%,即使加上政府部門的各種預算外收入,也僅為20%左右。因此,從整體上講,我們對債務的承受能力比國外要相對弱一些,債務負擔率不能簡單的和國外進行對比。其三,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其國債的累計規模之所以年能達到今天這樣高低水平,是上百年累計下來的結果。而我國舉債的歷史不長,從1981年發行第一批國債至今,也不過20年的歷史,但我國的國債規模按目前這樣的勢頭發展下去(自1994年以來,我國國債余額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高達30%左右)就很可能會達到難以控制的程度,甚至會趕上有著較長舉債歷史的西方發達國家。其四,各個國家的政府債務規模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經濟結構、法律制度和債務管理機制等因素的制約。因此,在進行債務規模的國際比較時,,要充分考慮到其經濟結構、法律制度和金融市場發達程度等方面的制約因素。一般的,證券市場越發達,對國債規模的承受能力也將越強。一美國為例,1995年的國債余額約為3.6萬億美元,國債負擔率達51%,但由於美國政府債券市場是世界上最發達的政府債券市場,美國政府債券的發行一直較為通暢。這主要得益於美國政府債券是證券市場中流動性最好的金融商品,大多數證券中介機構和美國居民都青睞政府債券,而不是其它金融工具。因此,雖然我國的國債負擔率到1998年僅有8.2%,但考慮到我國的財力集中程度和證券市場的發育程度等因素,我國的國債負擔率在近期內不易過高。
(二)、對借債率的比較。國債借債率是指當年國債發行額與當年GDP的比率。它反映了當年GDP對當年國債增量的利用程度。西方發達國家的借債率一般在3%...10%,而中國的借債率1994年是2.5%,1998年是4.09%,普遍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即使與借債率較低的法國、英國和加拿大等相比,也要低2-3個百分點,這說明從國民經濟全局來看,我國的年度國債發行規模還是存在一定的空間的。但是,我們也應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從1994年起,中國的國債增長率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大體在25%--30%,遠遠超過了GDP8%左右的增長速度,所以,借債率這一指標肯定還將不斷攀升。而大多數國家的這一指標多年來基本保持穩定的狀況,維持在8%左右,只有日本、英國和西班牙等少數財政陷入困境和失業率較高的國家在90年代初出現了較快的增長。
(三)債務依存度的比較。國債依存度是任何一個國家考核國債規模是否適當的一個重要指標。它是值財政支出依靠債務收入來安排的程度,用公式表示為國債依存度=國債年度發行額/財政支出。就法律或制度的意義看,至今為止我國國債只限於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是不能發行公債的。這樣,依靠國債滿足財政支出需要的只能是中央政府,即國債依存度這一指標對中央財政才是有意義的。所以。我們在作比較分析時,實際上是拿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即年度國債發行額與中央財政支出之比)與西方國家財政債務依存度來作對比。我國的債務依存度是非常高的,1998年度國家財政債務依存度和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分別高達29.65%和71.12%,幾乎高出日本、英國和美國的3-10倍。目前各發達國家的債務依存度一般在10%-20%之間,日本政府即使在最困難時期債務依存度也不過37%。顯然,我國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主體格局的中央財政支出,其資金來源一半以上要依賴發行國債,不僅與政府本身的性質不符,而且,長此以往,恐怕難以維繼,其潛在的風險是不言而喻的。當然,我們也應當看到,由於各國的財政體制和預算編制方法不同,在對國債依存度進行比較是,一定要注意其可比性。尤其要注意的是:第一,在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這個計算指標中,中央財政支出這一指標僅包括政府預算內支出,而在當前政府收支被嚴重扭曲的情況下,占相當大比重的政府收支游離在政府預算之外,保守的估計,預算外收支至少佔全部收支的一半,而且中央預算在整個政府預算中的比重也偏低。因此,中央財政支出這一指標是被低估了,具體到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則被高估了。第二,我國的財政預算編制方式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完全相同,比如債務利息的規模已越來越大,但尚未編列在預算支出中 ,使帳面上的中央財政支出小一塊。又使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被高估了一塊。所以,我們不能簡單的就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嚴重偏高就得出要立即壓縮國債規模的結論。但不管這個指標被怎樣高估,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偏高則是不爭的事實,應該引起警覺,絕不能掉以輕心。
(四)償債率的比較。國債償債率是指一年的國債還本付息額與財政收入的比例關系。債務收入的有償性,決定了國債規模必然要受到財政資金狀況的制約。因此,要把國債規模控制在與財政收入適當的水平上。這一指標,國際上公認的安全線是8-10%,我國在1994年以前,由於國債的發行規模不大,國家財政收入用於債務支出的也就不多,償債率較地,如1990年不過是6.5%。但從1994年起,國債的發行規模劇增,由此導致的債務支出總額迅速上升,國債償債率從1994年的9.6%迅速攀升到1998年的22.4%,大大超過了國際公認的安全線。
二、基本結論。
通過以上對四個指標的對比分析,關於我國的國債發行規模,我們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結論:1、西方國家國債依存度較低,國債負擔率較高,與我國的情況正好相反。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西方國家年度國債規模發行絕對量較大,但與其年度巨額財政收入相比,相對量顯得較小。以美國為例,1993年的財政收入高達11535億美元,而同期我國財政收入僅有4398億元人民幣。若按現有匯率計算,相當於我國財政收入的22倍。二是這些西方發達國家實行市場經濟的歷史比較長,因此,國債發行時間也早,尤其是以發行中長期(10-20年)的國債為主體品種,因此,歷史累計額較大,比較起來,其國債負擔率自然比較高。2、從上面判斷國債規模的主要經濟指標來看,很難簡單講,中國國債規模是大了還是有較大的迴旋餘地,一個讓人們較易接受的事實是,中國國債規模處於國民經濟應債能力寬松而財政債務重負的矛盾當中,即既有寬松的一面,也有嚴峻的一面。那麼,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既要充分發揮國債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以及對經濟運行的反周期調節作用,又要防止國債規模過大對財政收支造成難以承受的壓力,避免像某些發展中國家那樣因政府債務問題而陷入信用危機和財政危機。3、從動態趨勢看,中國國債發行規模經歷了自1994年以來的以30%多的速度急劇擴張,正面臨者巨大的壓力和與日劇增的風險。今後的若干年內,只要國內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不發生大的突變,對國債發行規模進行增長中的微調或許是一種有效的政策選擇。考慮到國債總量政策的慣性作用,未來幾年要壓縮國債發行規模是不現實的,也不符合當前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客觀要求,但國債發行規模要想連續保持這幾年的增長勢頭也是難以維繼的。所以,現實的選擇只能是增長中的微調,而且,這種微調只能建立在振興財政和優化國債結構的基礎上進行,即要在提高兩個比重的或國家可支配財力水平的基礎上適度擴大國債規模。同時,要繼續調整國債政策,規范國債市場,優化國債結構,是國民經濟應債能力得到較好的釋放。

⑸ 為什麼一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超過7%的警戒線就會形成債務危機

這個是歷史經驗和經濟發展模型大概推算出來的一個收益率 不過對於一個主權國家來說過高的融資成本會大大增加財政赤字導致國家償債能力下降進而引起融資能力不足就滑向破產邊緣
打個比方 就像借高利貸 利率過高借款人的經營收益率低於借款利率就會導致資不抵債
7%是一個市場公認的界限 不必過於深究為什麼是7%而不是6%或者其他值

⑹ 我國現今有多少國債

保持我國國債規模的可持續性,需要考慮各方面的因素,逐步調整國債數量和品種期限結構,同時量化和控制其它政府債務,才能真正發揮國債政策的宏觀經濟調節作用。一、我國國債規模現狀(一)我國國債規模的演變我國國債規模的演變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一1958年。為了籌集國家建設資金,發展國民經濟,我國在這一階段發行了幾億元人民勝利折實公債和經濟建設公債,發行規模不大,每年的國債發行額在當年GDP中比重不到1%.第二階段:1958—1980年。我國堅持財政平衡的思想,沒有發行國債,大多數年份預算保持平衡,即便有赤字,規模也很小,主要靠向中央銀行透支解決。第三階段:1981年一1993年。為了彌補財政赤字,籌集經濟建設資金,我國於1981年恢復國債的發行。但國債發行額較小,這一階段年平均發行量為198億元,累計發行量為2106億元,國債增幅比較平穩。第四階段:1994年一1997年。由於國家預算體制改革,不再允許財政向中央銀行透支解決赤字而改為發行國債,加之過於集中的還本付息,國債發行量呈現較大增幅。1994年國債發行量突破1000億元,1995年以後,每年發行量均比上年增長30%以上,遠高於同期財政收入年均增長速度和GDP的年均增長速度。第五階段:1998年至今。為拉動內需和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為了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我國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政府投資,國債發行量陡升,導致1998年國債發行額高達3310.93億元,比上年增長了33.7%.此後國債年發行量就一直節節攀升。2003年國債發行總量達到6355億元,創下國債發行總量的新高。(二)國債對經濟的促進作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5年以來,成效是顯著的。1998年一2000年國家財政累計發行長期建設國債3600億元,共安排國債項目6620個,投資總規模2.4萬億元,到2000年底累計完成投資1.5萬多億元。1998年到2002年國債投資分別拉動經濟增長1.5%、2.0%、1.7%、1.8%、1.8%.如果沒有國債投資的支持,我國不會在世界經濟普遍下滑的情況下還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國債貢獻率是從動態上衡量國債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的一個指標,它以國債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來表示。為了使數據更精確,可以根據GDP和國債發行額的數據,建立一元回歸模型,進行統計分析。L GDP和L DEBT分別表示對GDP和國債發行額取對數,利用Eviews軟體分析得到回歸方程為:L GDP=6.22+0.63×L DEBT R2=O.97 t檢驗值:(24.5)(18.5)變數統計顯著,F統計值為342.8,基本通過檢驗。GDP與國債發行額之間成正比,且國債發行對GDP的彈性為0.63,可見國債對國民經濟增長有很大正面作用。二、我國國債規模指標分析決定或影響一個國家國債規模的因素有很多,而且每個國家的經濟體制、經濟發展程度以及各種經濟條件和狀況都存在很大差異,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用其他國家或組織的國債規模指標來衡量我國國債規模。從我國的具體實際來看,我國國債規模的相關指標主要包括:國債發行額、國債余額、國債還本付息額、全國和中央的財政支出、全國和中央的財政收入、GDP、居民儲蓄額。下面將衡量我國國債規模的指標分為兩方面:應債能力指標和償債能力指標。為配合下文的分析,表1給出了自1990年來我國國債規模相關因素的統計與衡量國債規模的各項指標值。(一)應債能力指標1.國債負擔率(國債余額/當年GDP)。它反映了全社會宏觀資源的利用效率,類似於企業的負債杠桿。從我國負擔率走勢上看,基本上是小幅慢升,在1998年前平均幅度是52以下,1998年由於國債發行的大幅增加,這一指標上升到10%,此後一直保持了較高的水平,2000年為14.54%,2002年接近20%.但由於我國國債余額增長率基數小,一直大於GDP增長率。而美國1970年代初國債負擔率在33%左右,到1990年代末上升到66%,之後有所下降;日本1970年代初國債負擔率只有5%,1980年代的10年中迅速上升到67%,1990年代末超過100%;德國1970年代初國債負擔率也只有5%,1980年代上升到40%左右,1990年代末上升到60%,與這些國家相比,我國國債負擔率處於較低的水平之上。同時,與西方發達國家規定的不超過45%,以及歐洲貨幣聯盟簽定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以下簡稱《馬約》)規定60%的比率相比,我國的這一指標顯著偏低。從這方面看,承受能力還具有較大的彈性空間。2.國債借債率(國債發行額/當年GDP)。它反映了當年GDP增量對當年國債增量的利用程度。從表1中看出我國該指標走勢一直平穩盤升,最高不過2002年的5.79%,與國際公認的50%警戒線相距甚遠。如果僅以這個指標為依據來判斷,則我國國債發行還有相當的空間。3.居民應債能力(國債發行額/當年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從債權債務關系看,政府是凈債務主體,居民是凈債權主體。因此,國民經濟的應債能力最終主要落實到居民的應債能力上。從表1可以看出,盡管近年來我國國債發行規模增長很快,國債發行額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的比率逐步提高,但由於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也在快速增長,所以國債發行額占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的比率仍較低,居民購買國債的應債能力仍有較大潛力。(二)償債能力指標1.國債依存度(國債發行額/當年財政支出)。它表明財政支出靠債務收入的安排程度,該指標越高說明財政對債務依賴性越強,對財政未來發展威脅也越大。國債依存度有兩種:一種是國債發行額佔全國財政支出的比重,即國家財政的債務依存度;另一種是國債發行額佔中央財政支出的比重,即中央財政的債務依存度。前者《馬約》中規定的標准為20%,而我國國家財政的債務依存度自1994年開始就已連續超過20%,近年來已達到30%.日本政府即使在財政最困難時期,國債依存度的最高年份也只有37.5%.在我國,由於國債是由中央財政發行、掌握和使用,因此分析中央財政的依存度更具現實意義。由表1,我們可清晰地看到,自1990年來我國中央財政的債務依存度一直在攀升。1996年以後連年超過50%.1998年甚至達到了67.68%.2002年即使有所回落,也依然達到42%.總之,自1990年來我國中央財政的國債依存度一直遠遠超過國際警戒線25%.顯然,我國這一指標顯著偏高。2.國債償債率(國債還本付息額/當年財政收入)。它表明當年的財政收入中必須拿出多少份額用於國債還本付息,該項指標越高,說明償債能力越弱。由表1可明顯看出我國國債償債率已遠遠超過《馬約》中規定的10%的警戒線。1994—1998年我國國債償債率急增,至1998年的最高水平為23.82%,表明國債處於還本付息高峰期,已進入了不斷攀升的「發新債還舊債」的惡性循環時期。我們不能忽略各國財政收入佔GDP比重的差異。以2001年為例,我國2001年預算內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僅為16.52左右,而西方國家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一般為30%—40%.如果考慮我國的財政集中度,我們在評價國債償債率時,就不能簡單地拿10%警戒線來作為我國的標准。因此,根據我國目前國情,將國債償債率上限修正為20Z.但即使這樣,我國近幾年的國債償債率仍然高於警戒線。我國近些年由於國債規模的膨脹,加上新發國債期限較短,還本付息的支出負擔日益沉重,償債壓力會進一步擴大。此外,我國的國債期限結構不甚合理,國債償還期過於集中在「九五」後期和「十五」時期,我國今後一段時間還要面臨償債高峰的問題。在我國財政尤其是中央財政困難不能得到根本扭轉的背景下,就不得不利用發新債來還舊債,後果是國債規模越來越大,極大地加劇了國債的規模風險。從上述的指標看,我國國債規模從應債能力角度,還具有一定的發債空間;但從償債能力角度,則具有不容忽視的風險。三、結束語以上只是從應債能力與償債能力的角度分析了我國國債的規模。事實上,影響我國國債規模的因素還有很多,並且難以量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國家綜合負債。國家綜合負債是指國債規模加上各種隱性債務和或有債務。2.國債期限、品種結構。在國債期限上,我國現在大多是3、5年的中期國債,缺乏1年以內短期和5年以上長期國債,期限單一,平均期限偏短,償債高峰周期短;在品種結構上,國債品種結構設計不合理,我國20多年來不可流通的憑證式國債佔主導地位,滿足不了投資者的投資需求,品種的不足同樣制約著國債規模的發行空間擴展。3.中央銀行對國債的需求。就貨幣政策而言,央行在國債市場上的公開市場業務,是調節貨幣供給量的一個重要政策工具。中央銀行為便於公開市場操作則更關注國債的高流動性,希望多發行短期國債,並要求國債達到一定的規模,不能僅以財政赤字的消除為限。因此,在國債規模控制中,既要考慮財政原則,也要考慮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需要,選擇合適的規模和期限結構。4.國債資金運用的效果。由於我國缺乏對資金使用效益的監管制度,加上地方政府對資金的爭奪,項目缺乏可行性研究等,使得國債的利用效率很低,造成了很大的浪費。另外,我國國債還屬於籌資型國債,國債資金用於建設性支出的比例還比較低,形成「赤字債務化,債務消費化」的傾向,這勢必影響國債的實際規模。

⑺ 為什麼央行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時,債券收益會上升

因為貨幣政策緊縮時意味著流動性的減少,資本獲取的難度增加,即借債的成本增加,借債利率上升,債券收益增加。

⑻ 歐債國家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和十年期主權債務CDS的數據在哪找彭博是不是收費的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反而可能是個機會,如果應對得當,將是發展大轉機在這個時候更需要冷靜應對,不能亂了分寸,尤其決策層。既要看到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在短期內不可避免的重大負面影響,加以妥善處理,更要有戰略眼光、高瞻遠矚,不要僅僅想到獨善其身,更要從重重風險迷霧中看到其中給中國蘊藏的長期機遇、戰略性轉折機會,抓住它並利用它。目前全球經濟的格局是,中國已然是世界工廠,生產了全球大部分的實體財富,卻由於金融業的相對弱勢,在全球財富分配上一直處於被剝削的地位。金融財富的暴利,主要依靠對實體財富真實價值的打壓來贏取。如果這種模式延續下去,中國只能一直處於全球價值鏈的底端。但現在美國華爾街因為自己的貪婪而面臨被迫重組、整個歐美金融業都要重新洗盤的時候,給了中國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中國經濟雖然目前也出現了很多困難,但相對還是有很多迴旋餘地。最重要的是,中國有非常高的凈儲蓄,而且經過十年來高速增長的出口凈盈餘,積累了全球最多的高達1萬8000億的外匯儲備。雖然外匯儲備的構成一直不對外公布,視為機密,但一般認為,從幣種上65%是美元,25%是歐元,從資產上看,90%是長期國債和長期機構(如「兩房」)債券。總體上看安全性和流動性較高,但收益性很低,用於股權投資的比例極低。資金為王,這是這個金融危機時代最有力的武器,最有談判權的砝碼。金融危機時候最短缺的就是資本,人心惶惶,沒有人敢拿出資本,流動性極度缺乏。萊曼兄弟和美林的倒下,直接原因是因為沒有注資可用。在動用300億美元支持摩根大通收購貝爾斯登和背書「兩房」2000億美元國有化方案之後,美聯儲實在不敢也沒有能力再次向商業金融機構注資了。歐洲金融體系也自顧不暇。來自中東等地的主權財富基金曾經在去年為華爾街注資400億美元,但現在也因為石油價格回落、風險不明等原因退卻了。只有中國政府所擁有1萬8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早已被看做美國金融系統能否重新走向穩定的最重要砝碼。美國政府接管「兩房」前就多次請求中國繼續持有「兩房」證券,否則「兩房」早就崩盤了。據中金統計,截止08年6月,中國外匯儲備有4400億「兩房」相關證券,中國央行是「兩房」最大的單一投資者。美國政府一直防範中國的國有資本進入和影響美國經濟,設置了種種阻礙,中國的民營經濟和金融資本又過於弱小。但這次,只有這次機會,恐怕美國不得不低下頭顱,有求中國幫助了。否則美元不僅剛有的強勢肯定要逆轉,財政赤字高速擴大,經濟政策困難重重。個人以為,此次美國金融危機,跟1929大危機還是有本質不同,實體經濟基本沒有出任何大問題,純屬金融泡沫問題,住房市場的問題也是被金融工具放大的,本身沒有那麼嚴重。美國和歐洲金融界的反應過度了,但這也是金融的特點。杠杠作用過高,一有風吹草動就被放大了。雖然金融對實體經濟確有反作用,但沒有那麼厲害。一旦度過難關,美國實體經濟的復甦還是預計會很快,金融危機的過去也是遲早的。所以,過了這村就沒有那店了。中國要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策略性提高要價,打入全球金融圈的核心區,在國際財富分配的頂端佔有一席之地乃至決定性發言權,獲取最大的國家利益。當然,這需要非常高超的技巧和戰略手段,絕非易事。再持有美國債券來獲取那麼一點收益毫無價值,哪怕買下一兩家頂級投行、商行都不是目標,因為金融機構的生命在於人才,光有殼子沒有意義,關鍵是要毫不客氣地用手中的砝碼,為自己爭取最大化利益,爭取到金融業的發言權、游戲的主導權、規則制定權,至少也要奪回一批重要商品的定價權。只有這樣,中國經濟才能打個翻身戰,一躍從製造大國升為真正的經濟強國。但不得不說,以現有主事官僚的眼光、境界和能力,和國內現有的人才儲備,來做這樣的大事,難度很大很大。一旦做的不好,反而有可能引火燒身,加大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的災難性影響。所以,我只是說「如果」。危機和機遇總是錢幣的兩面。然而,一個大國的躍升從來都不是那麼容易,要經歷種種曲折、千錘百煉,但關鍵時候能不能抓住轉折機遇,造就了大國和強國的差別。想想美國1929年大危機之後的鳳凰涅盤、不僅成功擺脫危機反而一躍為世界第一超級強國,興盛至今。每一次危機,都是一次機遇,越大的危機,越大的機遇。中國能不能抓住這次機遇??這方面新加坡的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對美林的股份收購可以作為一個成功的經驗案例來借鑒。但作為一個大國的戰略,中國的眼光需要比這大很多才行。美國銀行以500億美元股份收購美林,美林最大股東淡馬鍚控股因而受益,估計賺15億美元(約117億港元)。新加坡財富基金淡馬錫由去年12月開始,陸續斥資59億美元入股美林,買入約14%美林股權,根據彭博資料,淡馬錫買美林股份,平均作價每股23.11美元。美銀透過股換股方式買美林,出價相等於每股29美元,較美林9月12日收市價每股17.05美元,溢價達70%。 狼 回答採納率:21.0% 2008-09-22 08:35 檢舉雷曼兄弟這家超過150年的金融「巨鱷」在這個風雨飄搖的季節,終於支撐不住,落得個「破產申請」慘淡下場,讓國人對大洋彼岸的「次貸危機」重新評估。受該事件影響,昨日中國銀行股大面積跌停,招商銀行也在跌停之列。今日,招行發布了持有雷曼兄弟債券的公告,所持債券即使全部損失,也僅僅影響每股收益0.0324元/股,實質性影響很小。但心理脆弱的投資者是否會理性對待,還得拭目以待。「雷曼兄弟面臨破產!」——這一消息對全球股市的影響可謂立竿見影,然而其帶來的影響或許才剛剛開始顯現!繼昨日華安基金公司公告旗下華安國際配置基金受到雷曼兄弟事件影響之後,今日招商銀行(600036,收盤價16.07元)也發布了受累於雷曼兄弟的消息,公告稱,公司持有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發行的債券共計7000萬美元。業內人士指出,面對昨日銀行股的齊齊跌停,這一不利消息的發布,又可能被市場所放大。實質性影響有限今日,招商銀行發布公告稱,截至公告日,公司持有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發行的債券敞口共計7000萬美元;其中高級債券6000萬美元,次級債券1000萬美元。公告同時稱,公司將對上述債券的風險進行評估,根據審慎原則提取相應的減值准備。7000萬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大約相當於4.77億元,這一數字對招商銀行的影響會有多大呢?如果招商銀行對持有雷曼兄弟發行的債券計提10%的減值,那麼損失將會為4770萬元。按照招商銀行總股本147.07億股計算,那麼影響每股收益將僅僅為0.0032元/股;如果招商銀行對7000萬美元計提50%的壞賬准備,那麼對每股收益造成的影響也只有0.0162元/股;即使作最壞打算,對這7000萬美元進行全額壞賬計提,那受到的影響也不過僅為0.0324元/股,這一數字與招行今年中期每股收益0.9元相比,顯然所佔比重是相當之小的。因此,民族證券分析師認為,招商銀行雖然對持有雷曼兄弟公司的債券沒有計提相應減值准備,但這一事件即使作最壞打算,給招行帶來的實質性影響也相當有限。市場可能反應過度「實質性影響有限!」這是業內人士對招商銀行受累雷曼兄弟事件的評價,但市場會理性對待嗎?昨日,受下調貸款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率的影響,銀行股幾乎全線跌停,但與其他銀行股全天不小的波動相比,招商銀行算得上是表現最弱的一隻股票。昨日,招商銀行大幅低開5.32%,之後很快就被大額賣單打到了跌停板上。雖然上午還幾度打開跌停,但午後就被牢牢封在了跌停板上,收盤仍有超過千萬的賣單封在跌停板上,顯然空方的力量是相當強大。招商銀行作為機構的重倉股,昨日被牢牢打到了跌停板上,這充分顯現了機構的態度。今日,招商銀行再度發布受累雷曼兄弟的公告,這會對昨日跌停的股價「雪上加霜」嗎?業內人士認為,招商銀行作為銀行股的龍頭,昨日的走勢相當「疲軟」,而近一個月時間內,機構減持的跡象相當明顯。因此,如果沒有機構的介入,而這一不利消息完全有可能被市場放大,而導致的結果自然就是股價繼續下跌。因此短期內,對銀行股仍然需要謹慎,不宜盲目介入搶反彈。

⑼ 國際債券同國內債券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中為什麼不包括 存在利率風險

國際債券是一種跨國發行的債券,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同國內債券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資金來源廣
國際債券是在國際證券市場上籌資,發行對象為眾多國家的投資者,因此,其資金來源比國內債券要廣泛得多,通過發行國際債券,可以使發行人靈活和充分地為其建設項目和其他需要提供資金。
2、發行規模大
發行國際債券,規模一般都較大,這是因為舉借這種債務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利用國際證券市場資金來源的廣泛性和充足性。同時,由於發行人進入國際債券市場必須由國際性的資信評估機構進行債券信用級別評定,只有高信譽的發行人才能順利地進行籌資,因此,在發行人債信狀況得到充分肯定的情況下,巨額借債才有可能實現。
3、存在匯率風險
發行國內債券,籌集和還本付息的資金都是本國貨幣,所以不存在匯率風險。發行國際債券,籌集到的資金是外國貨幣,匯率一旦發生波動,發行人和投資者都有可能蒙受意外損失或獲取意外收益,因此,國際債券很重要的一部分風險是匯率風險。
4、有國家主權保障
在國際債券市場上籌集資金,有時可以得到一個主權國家政府最終付款的承諾保證,若得到這樣的承諾保證,各個國際債券市場都願意向該主權國家開放,這也使得國際債券市場具有較高的安全性。當然,代表國家主權的政府也要對本國發行人在國際債券市場上借債進行檢查和控制。
5、以自由兌換貨幣作為計量貨幣
國際債券在國際市場上發行,因此其計價貨幣往往是國際通用貨幣,一股以美元、英鎊、德國馬克、日元和瑞士法郎為主,這樣,發行人籌集到的資金是一種可以通用的自由外匯資金。

⑽ 國債規模的衡量指標

國債償債率(10%以內)
國債依存度(警戒線20%)
國債負擔率(發展中國家不專超過屬45%,發達國家不超過60%)
國債債務率
3%的赤字率,60%的債務率
借債率(國際以10%控制上限,我國按照西方的經驗3%-5%)

閱讀全文

與2018年國際國債借債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脹保值債券收益率低於0 瀏覽:741
買國債一千萬五年有多少利息 瀏覽:637
廈大教育發展基金會聯系電話 瀏覽:175
廣東省信和慈善基金會會長 瀏覽:846
哪幾個基金重倉旅遊類股票 瀏覽:728
金融債和國債的區別 瀏覽:515
銀行的理財產品會損失本金嗎 瀏覽:8
債券的投資風險小於股票 瀏覽:819
鄭州投資理財顧問 瀏覽:460
支付寶理財產品分類 瀏覽:232
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八條 瀏覽:856
文化禮堂公益慈善基金會 瀏覽:499
通過基金可以投資哪些國家的股票 瀏覽:943
投資金蛋理財靠譜嗎 瀏覽:39
舊車保險如何過戶到新車保險 瀏覽:820
易方達國債 瀏覽:909
銀行理財差不到交易記錄 瀏覽:954
買股票基金應該怎麼買 瀏覽:897
鵬華豐實定期開放債券a 瀏覽:135
怎麼查保險公司年投資收益率 瀏覽: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