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債期貨 > 二戰英國國債

二戰英國國債

發布時間:2021-04-14 17:51:20

① 二戰對英國經濟的影響

二戰對日不落帝國的影響
在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里, 英國試圖依靠其龐大的殖民地資源試圖振興其經濟,在其殖民地區域建立了許多的項目, 比方說在埃及阿斯旺地區早在50年代蘇聯人入駐之前,英國便投資建壩,該項目既幫助埃及建立起灌溉體系造福當地的棉農,同時也間接加強了英國在蘭開郡的棉紡工業的競爭力。但是英國傳統的棉紡業此時已經不敵日本。英國的總體工業能力在下降。在三十年代,美國的拖拉機及汽車產量已經遠超英國。英國的生產效率,競爭力及經濟恢復也遠不如同時期的納粹德國。
1939年,二戰終於開打了,英國的戰前准備工作很差,顯然不如德國,在歐洲戰場上英軍行動遲緩,指揮不當,很快便陷入重圍。 如果沒有敦刻爾克奇跡,英國在歐洲的遠征軍應該是全軍覆滅的。
在抵禦德國空襲的過程中,依仗勞斯萊斯引擎的威力英國颶風戰斗機性能優於德國容克戰斗機。加上德國空軍的一些戰術失誤,英國取得了不列顛空戰的勝利。雖然得以自保,英國陸軍在其他戰場上,比如在希臘,以及北非在1942年之前,都遠非德軍的對手, 在各個戰場受到重創, 狼狽不已。
當然最讓英國丟臉的的是其在遠東戰場與日軍對決的慘敗。 英軍被派去太平洋戰場的威爾士親王號戰艦被日本空軍擊沉,而後,香港,馬來西洋,相繼陷落。尤其是新加坡的失手讓英國丟盡了面子。擁有10萬之中的英軍向3萬日軍繳械投降實在是英國戰爭史上的奇恥大辱。這也是首次歐洲白種人在亞洲被黃種人擊敗。這似乎是在告訴許多殖民地人民, 白人至高無上的優越性是虛幻的。 事實證明,白人照樣可以被亞洲人擊敗。 這一系列事件給後來印度及馬來亞等地區的獨立運動人士壯了膽。
二戰後,日不落帝國殖民體系的土崩瓦解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對其的制約。美國是信奉自由貿易的國家, 美國的財團始終認為,英國對海外殖民市場的控制阻止了美國商業貿易在全球的擴張。 加之戰後,英國欠了美國一屁股的債, 在美國的處處施壓下, 英國也不得不放鬆其對殖民地的控制。比如說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事件里,美國非但不支持英國對蘇伊士運河的佔領,反而施壓讓其撤離。雖然表面上,英美之間的關系宣傳成親如一家,實際上,英國的有識之士都知道美國背地裡是不斷對英國做小動作試圖削弱英國,美國在戰後對日不落帝國的解體是起推動作用的。

② 二戰期間,英國向哪些國家借款

英國的主要借款來自於美國,其次就是本國自己發行的國債。這也是國債的起源,其他國家自己都難保上哪裡找錢來貸給英國。瑞士、瑞典、西班牙這些國家雖然有錢,但是都是中立國,又都怕引火燒身,所以只有美國會貸款給英國。

③ 為什麼一戰對英國的消耗是決定性的

英國還是歐洲的大國,但美國不會染指歐洲事務,在一戰中,英國的傷亡超過90萬人,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了二戰。在戰爭爆發以前,英國與德國展開了海軍軍備競賽。德國每建成一艘軍艦,英國就建成兩艘作為回應。雖然大英帝國財大氣粗,但是也無法長期支撐如此大規模的消耗。戰爭爆發以後,交戰雙方都感覺自己可以在半年內擊敗對手,在聖誕節之前可以回家。但是誰也沒有料到的事情發生了,速戰速決演變成了長期的陣地戰,雙方都欲哭無淚。

在英國不參戰的情況下,法國很難獨自抵抗德國的進攻。德國顯然會成為歐洲另一個大國,不過法國不會被徹底打垮。在歐洲那種復雜民族、復雜文化的背景之下,一個國家直接吞並另一個國家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當時的德國也不會變態到進行種族大屠殺或者類似於滿清「剃發易服」的政策。法國最多也就是付出一些賠款,然後在割讓一些土地。而德國會取代法國成為歐洲大陸的第一強國,其實現在德國也確實是歐洲第一強國。

④ 昨天看《太平洋戰爭》中,有人提到了美國國家戰爭債券,想知道美國在二戰期間買了多少戰爭債券

United States
President Franklin D. Roosevelt introces the Series E Bond.By the summer of 1940, the victories of Nazi Germany against Poland, Denmark, Norway, Belgium, the Netherlands and France brought urgency to the government discreetly preparing for possible United States involvement in World War II.[19] Of principal concern were issues surrounding war financing. Many of President Franklin D. Roosevelt's advisers favored a system of tax increases and enforced savings program as advocated by British economist John Maynard Keynes.[19] In theory, this would permit increased spending while decreasing the risk of inflation.[19]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Henry Morgenthau, Jr. however preferred a voluntary loan system and began planning a national defense bond program in the fall of 1940. The intent was to unite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baby bonds that had been implemented in the interwar period with the patriotic element of the Liberty Bonds from the First World War.[20]

Cover of the August 1943 issue of the 4 Favorites showing "War Bond" beating Hirohito, Adolf Hitler and Benito Mussolini.Morgenthau sought the aid of Peter Odegard, a political scientist specialized in propaganda, in drawing up the goals for the bond program.[21] On the advice of Odegard the Treasury began marketing the previously successful baby bonds as "defense bonds".[21] Three new series of bond notes, Series E, F and G, would be introced, of which Series E would be targeted at indivials as "defense bonds".[21] Like the baby bonds, they were sold for as little as $18.75 and matured in ten years, at which time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aid the bondholder $25[21] Large denominations of between $50 and $1000 were also made available, all of which, unlike the Liberty Bond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were non-negotiable bonds.[21] For those that found it difficult to purchase an entire bond at once, 10 cent savings stamps could be purchased and collected in Treasury approved stamp albums until the recipient had accumulated enough stamps for a bond purchase.[22] The name of the bonds was eventually changed to War Bonds after the Japanese attack on Pearl Harbor on 7 December, 1941, which resul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entering the war.

The War Finance Committee was placed in charge of supervising the sale of all bonds, and the War Advertising Council promoted voluntary compliance with bond buying. Popular contemporary art was used to help promote the bonds. More than a quarter of a billion dollars worth of advertising was donated ring 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the National Defense Savings Program. The government appealed to the public through popular culture. Norman Rockwell's painting series, the Four Freedoms, toured in a war bond effort that raised $132 million.[23][24] Bond rallies were hel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with famous celebrities, usually Hollywood film stars, to enhance the bond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The Music Publishers Protective Association encouraged its members to include patriotic messages on the front of their sheet music like "Buy U.S. Bonds and Stamps". Over the course of the war 85 million Americans purchased bonds totalling approximately $185.7 billion.

National Service Board for Religious Objectors offered civilian bo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ring World War II, primarily to members of the historic peace churches as an alternative for those who could not conscientiously buy something meant to support the war. These were U.S. Government Bonds not labelled as defence bonds. In all, 33,006 subscriptions were sold for a total value of $6,740,161, mostly to Mennonites, Brethren and Quakers.[25][26]

二戰開始後 美國就開始發行戰爭債券 並沒分幾次發售 一直都在買 只是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參戰 債券改名了而已 發售面額最初是沒張債券18.75美金 期限十年 期滿後返還25美金 後來面值在 50-100美金的也開始發行 整個過程中 8千8百萬美國人 買了1857億美元的戰爭債券

⑤ 一戰後英國為何從債券國變為債務國

一戰和之後的二戰都把英國打窮了,兩次戰爭中英國都向美國買了大量的物資的軍事裝備,這些東西在當時可以不付帳,但戰爭結束後就得買單了。
具體到一戰,英國在一戰中從美國買了大量的武器,還在自己研製坦克上花了太多的銀子,再就是對盟國的支援。

⑥ 求英國工業革命,一戰,二戰對英國的影響!!!

只有中文的
工業革命: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創造 巨大生產力,人類進入蒸汽時代,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⒈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⒉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終戰勝封建生產方式 ⒊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大量農村人口湧向城市,推動城市化進程。 ⒋人類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
世界格局:造成先進的西方和落後的東方,使東方從屬於西方,加快亞、非、拉落後地區的半殖民地化的進程。
一戰:
經濟:戰前的債權國變為戰後的債務國,國際金融中心由英國紐約轉移到了美國倫敦,「日不落帝國」世界政治、軍事霸主的地位都已名存實亡;一戰中,商船損失,使得其航運業遭遇重創,導致英國貿易量的下降;

社會:一戰使大量英國男子離開原先的工作崗位而參戰,一貫被視為弱者的婦女接替男子,參與大量戰時工作,一方面婦女作為家庭支柱,承擔穩定社會的重任;另一方面婦女廣泛就業,直接參加戰時經濟和社會事務,為英國取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婦女社會經濟地位,加速了女權運動的發展,而且使英國社會對婦女的傳統偏見有所削弱;經過一戰的沖擊、影響,英國婦女終於獲得了選舉權;一戰推動了英國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

殖民地:在戰後雖然領土有所增加,但其對領土的控制力卻因戰爭的巨大傷亡與物資損失而大大
削減,再之後英國的殖民地有很多開始獨立,對英國的政治經濟帶來很大影響;、
政治:英國自由黨的沒落;在一戰爆發前,英國自由黨通過一系列的社會改革和立法,開創復興的局面;歷史事實證明,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作用下,才進一步激化了英國的國內矛盾,加劇了政壇的沖突,從而導致了英國自由黨的沒落

二戰:
經濟:二戰讓英國耗去250億英鎊巨額經費。為了支付軍火費用,英國變賣了戰前海外投資的四分之一,國債較戰前增加了兩倍,外債高達37億英鎊。二戰後英國的經濟實力開始降低,英國經濟陷入依附於美國的地位。

⑦ 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國債的走勢,與1929年經濟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國債的走勢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為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亞檢閱部隊,在薩拉熱窩遇刺。

這一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國根據有關條約,為支持塞爾維亞,於7月30日宣布軍事總動員。8月1日,德國對俄宣戰。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大戰由此全面展開。

在歐洲大陸首先點燃的戰火,迅速蔓延到中近東、遠東和非洲一些地區。其中歐洲戰場是主要戰場,由西線戰場、東線戰場、巴爾干戰場以及義大利戰場組成。參戰國還進行了多次海戰,並把空軍第一次用於實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按戰爭進程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914年,雙方速決戰計劃破產,西線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大戰爆發後,德軍擔任主攻的部隊和擔任牽制任務的部隊按計劃行動。8月21-25日,德軍同法軍和英國遠征軍在法國東北邊境進行多次交戰,即「1914年邊境之戰」。德軍突破法軍防禦,向法心臟地區進軍。9月,法軍組織了反擊德軍的「馬恩河戰役」,迫使貿然南進的德軍撤退,瓦解了德軍的速決戰略。至此,西線大部地段的軍事行動開始形成陣地戰。

但9—10月,在法國北部地區,德軍和英法聯軍相互迂迴對方翼側而實施連續機動作戰。在東線,東普魯士德軍挫敗了俄國優勢兵力進攻,迫使俄軍退守涅曼河和鮑勃爾河一帶。但俄軍在加里西亞打敗了奧匈帝國的軍隊。德國為援助奧匈,對俄軍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德軍失利。德國對東線戰爭規模的擴大使其陷入了兩線同時作戰的不利境地。日本在遠東地區趁火打劫,於1914年8月宣布對德宣戰,乘機奪取德國在華利益,出現了遠東戰場。土耳其於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國作戰,在近東開辟了新戰場。戰局更趨復雜。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爭奪也非常激烈。在這一階段,英德海軍的海上軍事行動,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兩次黑爾戈蘭海戰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海戰。雙方圍繞著封鎖與反封鎖,進行了一系列規模不等的海上戰役。

1915年,戰爭重心轉到東線,東部戰場進入了對峙狀態戰爭使雙方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軍隊的後備兵員和後勤補給發生嚴重困難,迫使各國加緊國民經濟的總動員。英法在西線基本上轉入戰略防禦,以便養精蓄銳,恢復元氣。為了減輕德軍對西線的壓力,它們要求俄國在東線加緊進攻。德國改變了戰略方針,在穩定西線戰局的情況下,集中兵力進攻俄國,企圖一舉擊垮俄國,爾後打敗英法。1915年1—3月,俄軍對德奧聯軍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冬季攻勢,均遭慘敗。德國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於5月初對俄國戰線中部發動了著名的戈爾采戰役,迫使俄軍全線潰退,損失慘重。德軍乘勝深入俄境,企圖迫使俄國退出戰爭。同年5月,原同盟國成員義大利轉而對奧匈帝國宣戰,在奧匈東南部開辟了新戰區。9—10月,整個東線也從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同年10月,保加利亞參加同盟國作戰,德奧保聯軍以優勢兵力佔領了塞爾維亞。

這一年,西線戰局相對平靜。英法聯軍利用德軍兵力東調之機,發起了幾次規模不大的進攻戰役,企圖牽制德軍,減輕俄國戰線的壓力。德軍也發動過數次局部反擊。其中在4—5月的伊珀爾戰役中,德軍首次大量使用毒氣。

1916年,戰爭重心再次轉到西線,協約國逐步取得戰略主動權。

1916年,德國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爭打敗法國。

從2月21日起,德法展開了歷時10個月的凡爾登戰役。由於兵力不足,德軍猛攻不克,傷亡慘重,從此逐步走向最後失敗。與此同時,英法聯軍為了減輕凡爾登所受的壓力,對索姆河上德軍堅固防線發動猛烈進攻,史稱「索姆河戰役」。

此役中,英軍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戰。

東線俄軍按照協約國協調一致進攻的戰略方針,為策應西線英法聯軍作戰,對德軍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突破了奧匈軍隊的防線。此間,意軍也對奧匈軍隊進行了數次規模不等的進攻戰役。同年8月,羅馬尼亞參加協約國作戰。1916年的海上戰場,5月31日—6月1日,英德海軍主力在日德蘭半島以西,進行了整個大戰期間最大的一次海戰。

1917年,德國轉入全面防禦,俄國爆發革命,美國參戰。

經過兩年半戰爭,德國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協約國方面卻增強了實力,戰場形勢越來越不利於德國。德軍被迫在東西兩線轉入防禦,同時寄希望於海上開展「無限制潛艇戰」,企圖切斷英法海上交通線。在戰爭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戰爭大發橫財的美國借口德國宣布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和德國密電墨西哥企圖結成德墨反美聯盟,於1917年4月對德宣戰,成了協約國在財政和軍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參戰者。同時也使美得以參與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線的主要戰役是4—5月法軍對德軍發動的「尼維爾攻勢」戰役。由於德軍預有準備,法軍的進攻遭到慘敗,並引起法軍大規模騷亂。為配合法軍作戰,英軍也單獨發動了數次有限進攻,均未取得重大進展。東部戰線,該年9月,德軍發起里加戰役,這是東線最後一次規模較大的軍事行動。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俄國爆發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國主義大戰。

1918年,協約國發動總攻,同盟國土崩瓦解。

俄國退出戰爭後,德國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機。1918年,德國集中兵力於西線,企圖在美軍主力到達法國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則決定在西線固守陣地,待美軍主力到達後發動總攻。為實現統一指揮,法國將軍福煦被任命為協約國最高軍事統帥。7—9月,英法軍發動局部進攻,取得進展。9月,美國遠征軍在總司令潘興率領下,發動了聖米耶爾戰役。9月26日,英法美聯軍發動總攻。在協約國軍步步緊逼下,德國的興登堡防線全面崩潰。9月29日保加利亞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奧匈投降。11月初,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國。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訂,德國投降。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4218萬人,損失2210萬人,其中死亡515萬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損失1540萬餘人,其中死亡380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美元。

⑧ 二戰期間美國買戰爭國債的民眾發財了嗎

沒有發財

二戰中的美國國債實際上類似於國庫券,都是約定利息的,發不了財版

能發財的,是一戰之前,在國權際市場上出售的戰爭債券
典型代表就是1904年日俄戰爭之前,日本發行的國債
一開始,大家都不看好日本,結果這種債券利息很高(年利息超過12%),還是折價發行(票面打65折)
後來日本獲勝後,價格大漲,不少投機商人賺錢了

⑨ 綜合而論,二戰五大戰勝國誰損失最大

綜合評定,因二戰損失最大的當屬英國了吧

以前始終停留著一個概念,就是誰死的人多誰損失最大,所以想當然的認為蘇聯和中國是二戰參戰國中損失最為慘重的,因為兩者都超過了兩千萬的死亡數字。不過後來了解到了人口損失比例這樣一個概念,發現蘇聯和中國以其龐大的人口基數為背景的話,在二戰參戰國中至少都不如波蘭的損失比例那樣大,因為當時波蘭二千七百萬人口中竟然有五百萬人直接死亡,其概念就是平均每五個人就有一個死於那場浩劫。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又改變了自己的看法,感覺這個世界上在和平年代最為寶貴的必然是生命,但戰爭年代最不值錢的卻也還是生命,在整個二戰失去生命的數千萬人口中,死去的人就好似螞蟻一樣被碾殺,甚至很多人都沒有來得及留下自己的名字,也許這樣說實在是太冷血了,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廉價的物品,死了可以再生可以再造,所以說僅憑人口損失來權衡慘重頗為片面。這個時候我又把目光放在了那些亡了國和半亡國的國家身上,先說亡了國的,如果說每個國家亡國都可以像法國、低地三國一樣好似德國平穩接收一般近似於平穩過渡,使之可以保留大量的文化財產還算不錯。但不同的是諸如德國、日本這樣在戰敗國亡國時已然是千瘡百孔的畢竟占據多數,作為歐洲、亞洲這兩個引領著時代的強者,經過數年戰爭的洗禮它們被榨幹了最後一絲血液,作為戰敗國在戰爭的最後一年品嘗到了戰敗的惡果,重工業損失殆盡,德累斯頓和廣島直接回到了石器時代,領土都分治管理佔領軍橫行街頭,從前的元帥、將軍一個個走上了斷頭台接受戰爭的懲罰,可以說對於德國和日本來說,二戰的戰敗算得上前所未有的恥辱,所以我又想當然的認為德國和日本應該算得上二戰中損失最為慘重的,因為它們在戰爭的終結連起碼的自我支配能力都不具備了,這恐怕要比單純的死人更為恥辱。但是戰爭說白了就是國與國之間的一場游戲,只不過大家玩的過火動了手傷了身而已,戰時戰勝國可以讓你千瘡百孔回到石器時代,但戰後因為政治上的需要又可以讓你在短時間內復甦生機,這樣一來又讓我對損失最為慘重的國家是否給予德國還有日本產生了巨大的懷疑,時至今日對於德國和日本而言它們在物質上儼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似乎二戰對於它們的影響僅僅停留在政治和戰後的那短短十年,它們恢復的很快也成長的很快,如果你不告訴德國和日本的青年,恐怕他們永遠都想像不到自己現在所處的優良環境曾經積滿了遺留的航空彈片,所以說德國和日本也算不上損失最為慘重的國家。既然是綜合評定的話,我認為英國或許是經過二戰一役失去最多也損失最大的國家之一,因為它失去的似乎永遠也拿不回來了,一戰英國人失去的不過是商船和欠下的巨額國債,而到了二戰英國人雖然也贏了,但失去的往日日不落帝國的雄風和那從前遍布世界的殖民領地,英國海軍牢牢占據了世界三百五十年霸主的地位,但是二戰之後把位置讓給了自己的大侄子美國人、英國作為世界一流,二戰之後無奈的將自己劃分到了二流陣營的行列、曾經遍布世界控制了四億人口的殖民帝國,在戰後僅僅十年的時間轄下就包括約旦、印巴、緬甸、斯里蘭卡等數十個國家在內相繼宣告獨立,問題就是這失去的海軍位置、這失去的超強國地位、這失去的殖民領土日後還有希望再奪回來么?恐怕英國人自己都沒有那個信心吧。之所以之前我說英國是損失最大的國家「之一」,就是因為還有一個國家和它遭遇了相同的命運,那就是法蘭西,不過介於英國的影響力始終在法國之上,所以說在我看來綜合評定英國或許是因為二戰損失最為慘重的國家了。

一張經典的合影(英國元帥蒙哥馬利、美國五星上將艾森豪威爾、蘇聯元帥朱可夫、法國元帥朱安)雖然大家都是戰勝國,但是經過這場戰爭的洗禮,四個國家中最大的受益者必然是美國,蘇聯人雖然最終也確立了自己超級大國的地位,但失去的東西比之美國太多太多了,而失意者定當是英國和法國這一對難兄難弟毫無疑問。

⑩ 二戰時期美國租借法案哪個國家受益最大

是蘇聯

二戰期間,按照租借法案獲得物資最多的兩個國家就是英有國和蘇聯
但英國特殊性,其一英國在戰後還是還款了,而且英國被坑了。美國在1945年夏天突然終止了二戰中實施的向盟國貸款的《租借法案》。英國政府當時需要新的巨額貸款,便於1945年向美國借貸43億美元。1946年,英國又向加拿大借款12億美元。這些借款是用於幫助英國購買石油、糧食、武器以及其他軍事設備以繼續參與戰爭。此外,對於戰後英國的重建也至關重要。在二戰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內,英國的國債曾經居高不下,1950年時曾佔GDP的200%。

這些借款的條件包括50年期限和2%的年利率。這些貸款從1950年開始償還,盡管利率並不高,但是由於種種財政問題,英國有6次延期還款,其中包括在1967年貨幣貶值和1976年的經濟危機時。

但前蘇聯就截然不同了,靠著租借法案提供的物資,他們打敗了德國,完善了自己的戰爭機器,在戰後更是控制了東歐,成了帝國
而且蘇聯賴賬了,之後沒還錢

閱讀全文

與二戰英國國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脹保值債券收益率低於0 瀏覽:741
買國債一千萬五年有多少利息 瀏覽:637
廈大教育發展基金會聯系電話 瀏覽:175
廣東省信和慈善基金會會長 瀏覽:846
哪幾個基金重倉旅遊類股票 瀏覽:728
金融債和國債的區別 瀏覽:515
銀行的理財產品會損失本金嗎 瀏覽:8
債券的投資風險小於股票 瀏覽:819
鄭州投資理財顧問 瀏覽:460
支付寶理財產品分類 瀏覽:232
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八條 瀏覽:856
文化禮堂公益慈善基金會 瀏覽:499
通過基金可以投資哪些國家的股票 瀏覽:943
投資金蛋理財靠譜嗎 瀏覽:39
舊車保險如何過戶到新車保險 瀏覽:820
易方達國債 瀏覽:909
銀行理財差不到交易記錄 瀏覽:954
買股票基金應該怎麼買 瀏覽:897
鵬華豐實定期開放債券a 瀏覽:135
怎麼查保險公司年投資收益率 瀏覽: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