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際債券的發展歷史
(一)歐洲債券市場
歐洲的債券市場發展源於地理大發現和殖民主義的擴張階段,為了籌集冒險資金和戰爭資金,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等先起國家和公司發行了帶有國債及企業債性質的債券,這些債券最初是被富有的個人投資者持有,債券的交易主要發生在個人投資者之間,以場外市場為主。然而,在以個人投資者為主體的投資者結構中,交易者個人之間存在信用風險,場外市場無法消除個人投資者之間的結算的信用風險,因此債券市場發展非常緩慢;隨著交易所設立專門的清算機構,極大降低了信用風險,滿足了中小投資人的需求,從19世紀中到20世紀40年代,場內債券交易迅速發展,並成為債券的主要交易場所,場內交易市場清算方式的創新促進了債券市場的融資效率和交易效率;但是,隨著戰後機構投資者的壯大和債券存量的急劇擴大,大量的債券集聚在機構投資者手中,債券的大宗性和低收益性逐漸顯現,機構投資者開始在場外以詢價的方式進行交易,債券交易逐漸又從場內交易轉移到場外,截至20世紀90年代,發達國家市場的場外交易量占整個交易量95%以上。
歐洲債券市場的發展路徑經歷了從場外交易到場內交易、再到場外交易的過程充分地反映了最優的債券市場模式並不是由政府強制外生給定的,而是由市場的投資者結構變化主導,投資者對交易方式和結算方式等的內在需求決定了債券市場的交易方式,投資者結構的變遷決定了債券交易的市場模式。現階段,歐洲各國以場外交易為主、場內市場為輔的市場模式既滿足了機構投資者的需求,又滿足了個人投資者小額、標准化和防範對於信用風險的需要,極大促進了債券市場的發展。
(二)美國債券市場
1790年,為了償還獨立戰爭的債務,聯邦政府發行了8000萬美元債券;1792年,紐約交易所誕生,債券一直是交易所的主要交易品種。到1920年,經濟的快速增長,股票的吸引力一直增長,場內的債券交易活躍度開始降低,並且交易空間被股票侵佔。進入20世紀60年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詢價、交易、清算和信息傳播更為快捷和低廉,場外市場交易成本大為降低。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機構投資者的壯大,使得債券交易逐步從場內交易轉移到場外交易,截至2004年,場內交易量還不到總交易量的1%。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種債券市場模式的變遷,我們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債券類型——市政債券市場模式的變遷進行分析。1926年和1927年以前,美國的市政債券交易還是很活躍,但從1928年8月開始,美國市政債券交易量急劇萎縮,從1930年5月開始,交易所市場的債券徹底失去了流動性,市政債券主要在場外市場交易。市政債券市場模式發展從場內向場外轉變的根本原因在於投資者結構發生了改變,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股票市場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10年大牛市,個人投資者都被股票市場巨大的盈利空間吸引,對傳統上的投資如市政債券不再感興趣,個人投資者的急劇減少改變了當時的市政債券的投資者結構,機構投資者在市政債券市場中顯得更加重要,成為了市政債市場的主要交易方,機構投資者發現轉移到場外交易變得有利可圖,並且可以很方便找到交易對手,因此市政債券的交易場所逐漸從場內轉移到場外。而當股票市場由於大蕭條崩潰時,個人投資者想重新投資市政債券時,由於流動性的外部效應導致重新進入場內交易已很難獲得流動性,而個人投資者在場外交易面臨高的交易成本而不得不退出交易或者通過機構投資者進行交易,市政債券市場的機構投資者結構得到強化,美國的市政債券市場完成了從場內交易向場外交易的市場模式的轉變?
㈡ 國債發展的歷史
6家銀行七一開賣儲蓄國債
7月1日起,工、農、中、建、交、招六大銀行將開賣儲蓄國債。本月20日起,沈陽市民就可以到上述6家銀行開立個人國債託管賬戶。
認購起點為100元
"財政部已經確定從7月1日開始發售儲蓄國債,銀行也已經做好了發售的准備工作,先行發售的有兩個品種。 "昨天,省內某大型國有銀行儲蓄國債負責人透露。
儲蓄國債為記名國債,採用實名制,以100元為起點,以百元的整數倍辦理各項業務。上述人士還告訴記者,儲蓄國債以電子方式記錄債權,通過投資者在承辦商業銀行開設的人民幣結算賬戶進行資金清算。逾期兌付還給利息20多年的國債發售格局將被儲蓄國債打破,與憑證式國債逾期不加計利息的傳統相比,儲蓄國債到期後,承辦銀行自動將投資者應收本金和利息轉入其資金賬戶,轉入資金賬戶的本息資金作為居民存款由承辦銀行按活期存款利率計付利息。
另外,儲蓄式國債業務只針對個人發售的特點將增加普通市民的投資機會。利息收入不用繳稅
不收利息稅應該是儲蓄國債最大的特點,雖然利率水平還沒最終敲定,但和儲蓄存款相比,收益肯定要高一些,3年期的票面利率有望確定為3.14%。
銀行存款的利息收入要繳20%的個人所得稅,目前銀行3年期儲蓄存款利率為3.24%,繳稅後的實際收益為2.59%,沒有3年期的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儲蓄國債收益高。買債提醒
要先開戶
准備個人有效身份證件和上述六家銀行中一家的存摺到開戶行開戶,存夠錢帶齊證件去認購。
債權查詢
到銀行櫃台列印個人國債賬戶對賬單據;撥打銀行客戶服務熱線電話查詢;若對以上兩種查詢方式得出的結果有疑問,可以再撥打中央國債公司的復核查詢電話(010-66005000)查詢債權(復核查詢只能查詢截至上一日的債券余額)。
提前兌取
必須確認債券處於可以提前兌取的期間內。
付息及還本
到期直接支付到投資者資金清算賬戶,無需任何手續。
希望採納
㈢ 美國央行歷史沿革
聯邦准備理事會(英語: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或者Federal Reserve,非正式稱為The Fed)簡稱聯准會,是美國的中央銀行,在中國大陸又被稱為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
聯邦准備理事會由位於華盛頓特區的中央管理委員會和12家分布全國各主要城市的地區性的聯邦儲備銀行組成。本·伯南克(Ben Shalom Bernanke)為現任聯准會管理委員會主席。
美國最早具有中央銀行職能的機構是1791年獲批的美國第一銀行和美國第二銀行。1837年至1862年間的「自由銀行時代」美國沒有正式的中央銀行,而自1862年至1913年間,一個(私營的)國家銀行系統起到了這個作用。
聯准會是由美國國會在通過歐文-格拉斯法案(Owen-Glass Act,又稱聯邦儲備法案)的基礎上建立的,由伍德羅·威爾遜總統於1913年12月23日簽字。
聯准會的主要任務是:
管理及規范銀行業
通過買入及售出美國國債來執行貨幣政策
維持一個堅挺的支付系統
聯准會不能發行美國國債
其他任務包括:
經濟教育
社會超越
經濟研究
組織構成
聯准會的組織結構設計是全世界最復雜的,這是因為其制度設計的初衷是為了使聯准會能夠保持一定獨立性,不為個別集團控制,能夠公正地代表各個地區公民的利益。
聯准會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1.聯儲委員會 基本結構:
由七名委員組成,其成員由美國總統提名,參議院批准。為了防止總統操控聯儲,委員任期長達14年,且原則上不允許連任,然而在實際操作中,聯儲委員經常在任期滿之前就自動辭職,並由總統再次提名、參議院批准而獲得實際連任。
七名委員中,由總統任命一名主席,主席任期四年,可以連任。一旦某屆主席被免職,他必須同時退出七人委員會,這樣規定是為了避免前任主席出於政治考量或私人利益而憑藉自己在聯儲中的影響力架空新任主席。
基本職權:
全權決定成員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率」;
對12家聯儲分行提出的「貼現率」加以審核,並全權決定是否批准;
向每家聯儲分行委派三名C類董事,參與分行決策;
七名委員是公開市場委員會的常任委員;由於FOMC共有12名委員,故七人委員會的意見對FOMC的決策有決定性影響。
2.十二家聯儲分行
基本結構:
由當地的聯儲成員商業銀行選舉出6名董事,與聯儲委員會委派的3名董事一起組成了分行的最高決策機構,他們負責任免分行行長和其它高級官員。
基本職權:
紐約聯儲分行具有特殊性,其行長是公開市場委員會的常任委員;
除紐約分行外其它11家分行行長每年有4名輪流擔任公開市場委員會委員;
提議「貼現率」,交由七人委員會審核批准;
3.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ssion, FOMC)
如前所述,公開市場委員會由12名委員組成,7名聯儲委員和紐約聯儲行長佔8個席位,另外4個席位由 11家聯儲分行輪流擔任。公開市場委員會決議和執行公開市場操作,是聯儲體系中最重要的部門,每年要開8次會議,每6周一次。
現任聯准會管理委員會成員為:
本·伯南克,主席
唐納德·科恩, 副主席
弗雷德里克·米什金(Frederic Mishkin)
凱文·沃爾什(Kevin Warsh)
蘭德爾·克羅茲納(Randall Kroszner)
㈣ 美國國債從80年代開始一直到現在幾乎年年在增加,那麼為什麼要增加增加的這些借款用於何處
彌補政府財政赤字,因為,美國政府每年財政收入明顯趕不上支出!尤其,9.11以來,美國反恐以及伊拉克,阿富汗戰爭幾乎把美國政府給弄倒閉了!
㈤ 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國債的走勢,與1929年經濟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國債的走勢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為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亞檢閱部隊,在薩拉熱窩遇刺。
這一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國根據有關條約,為支持塞爾維亞,於7月30日宣布軍事總動員。8月1日,德國對俄宣戰。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大戰由此全面展開。
在歐洲大陸首先點燃的戰火,迅速蔓延到中近東、遠東和非洲一些地區。其中歐洲戰場是主要戰場,由西線戰場、東線戰場、巴爾干戰場以及義大利戰場組成。參戰國還進行了多次海戰,並把空軍第一次用於實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按戰爭進程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914年,雙方速決戰計劃破產,西線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大戰爆發後,德軍擔任主攻的部隊和擔任牽制任務的部隊按計劃行動。8月21-25日,德軍同法軍和英國遠征軍在法國東北邊境進行多次交戰,即「1914年邊境之戰」。德軍突破法軍防禦,向法心臟地區進軍。9月,法軍組織了反擊德軍的「馬恩河戰役」,迫使貿然南進的德軍撤退,瓦解了德軍的速決戰略。至此,西線大部地段的軍事行動開始形成陣地戰。
但9—10月,在法國北部地區,德軍和英法聯軍相互迂迴對方翼側而實施連續機動作戰。在東線,東普魯士德軍挫敗了俄國優勢兵力進攻,迫使俄軍退守涅曼河和鮑勃爾河一帶。但俄軍在加里西亞打敗了奧匈帝國的軍隊。德國為援助奧匈,對俄軍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德軍失利。德國對東線戰爭規模的擴大使其陷入了兩線同時作戰的不利境地。日本在遠東地區趁火打劫,於1914年8月宣布對德宣戰,乘機奪取德國在華利益,出現了遠東戰場。土耳其於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國作戰,在近東開辟了新戰場。戰局更趨復雜。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爭奪也非常激烈。在這一階段,英德海軍的海上軍事行動,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兩次黑爾戈蘭海戰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海戰。雙方圍繞著封鎖與反封鎖,進行了一系列規模不等的海上戰役。
1915年,戰爭重心轉到東線,東部戰場進入了對峙狀態戰爭使雙方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軍隊的後備兵員和後勤補給發生嚴重困難,迫使各國加緊國民經濟的總動員。英法在西線基本上轉入戰略防禦,以便養精蓄銳,恢復元氣。為了減輕德軍對西線的壓力,它們要求俄國在東線加緊進攻。德國改變了戰略方針,在穩定西線戰局的情況下,集中兵力進攻俄國,企圖一舉擊垮俄國,爾後打敗英法。1915年1—3月,俄軍對德奧聯軍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冬季攻勢,均遭慘敗。德國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於5月初對俄國戰線中部發動了著名的戈爾采戰役,迫使俄軍全線潰退,損失慘重。德軍乘勝深入俄境,企圖迫使俄國退出戰爭。同年5月,原同盟國成員義大利轉而對奧匈帝國宣戰,在奧匈東南部開辟了新戰區。9—10月,整個東線也從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同年10月,保加利亞參加同盟國作戰,德奧保聯軍以優勢兵力佔領了塞爾維亞。
這一年,西線戰局相對平靜。英法聯軍利用德軍兵力東調之機,發起了幾次規模不大的進攻戰役,企圖牽制德軍,減輕俄國戰線的壓力。德軍也發動過數次局部反擊。其中在4—5月的伊珀爾戰役中,德軍首次大量使用毒氣。
1916年,戰爭重心再次轉到西線,協約國逐步取得戰略主動權。
1916年,德國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爭打敗法國。
從2月21日起,德法展開了歷時10個月的凡爾登戰役。由於兵力不足,德軍猛攻不克,傷亡慘重,從此逐步走向最後失敗。與此同時,英法聯軍為了減輕凡爾登所受的壓力,對索姆河上德軍堅固防線發動猛烈進攻,史稱「索姆河戰役」。
此役中,英軍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戰。
東線俄軍按照協約國協調一致進攻的戰略方針,為策應西線英法聯軍作戰,對德軍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突破了奧匈軍隊的防線。此間,意軍也對奧匈軍隊進行了數次規模不等的進攻戰役。同年8月,羅馬尼亞參加協約國作戰。1916年的海上戰場,5月31日—6月1日,英德海軍主力在日德蘭半島以西,進行了整個大戰期間最大的一次海戰。
1917年,德國轉入全面防禦,俄國爆發革命,美國參戰。
經過兩年半戰爭,德國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協約國方面卻增強了實力,戰場形勢越來越不利於德國。德軍被迫在東西兩線轉入防禦,同時寄希望於海上開展「無限制潛艇戰」,企圖切斷英法海上交通線。在戰爭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戰爭大發橫財的美國借口德國宣布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和德國密電墨西哥企圖結成德墨反美聯盟,於1917年4月對德宣戰,成了協約國在財政和軍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參戰者。同時也使美得以參與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線的主要戰役是4—5月法軍對德軍發動的「尼維爾攻勢」戰役。由於德軍預有準備,法軍的進攻遭到慘敗,並引起法軍大規模騷亂。為配合法軍作戰,英軍也單獨發動了數次有限進攻,均未取得重大進展。東部戰線,該年9月,德軍發起里加戰役,這是東線最後一次規模較大的軍事行動。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俄國爆發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國主義大戰。
1918年,協約國發動總攻,同盟國土崩瓦解。
俄國退出戰爭後,德國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機。1918年,德國集中兵力於西線,企圖在美軍主力到達法國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則決定在西線固守陣地,待美軍主力到達後發動總攻。為實現統一指揮,法國將軍福煦被任命為協約國最高軍事統帥。7—9月,英法軍發動局部進攻,取得進展。9月,美國遠征軍在總司令潘興率領下,發動了聖米耶爾戰役。9月26日,英法美聯軍發動總攻。在協約國軍步步緊逼下,德國的興登堡防線全面崩潰。9月29日保加利亞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奧匈投降。11月初,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國。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訂,德國投降。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4218萬人,損失2210萬人,其中死亡515萬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損失1540萬餘人,其中死亡380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美元。
㈥ 中國持有美國國債的歷年數據(最近的,最好來自美國的財政部)
在流量方面,2010年我國對境外證券投資345億美元(其中債券199億美元),凈流出76億美元(其中債券凈流入8億美元);今年一季度,我國對境外證券投資68億美元(其中債券36億美元),凈流出28億美元(其中債券凈流出27億美元)。在存量方面,自從2004年最初開始編制中國國際投資頭寸表以來,中國民間投資者的境外證券投資資產總體上處於增長態勢,盡管2008、2009年因金融危機陡然升級而有所減少,2010年便重拾升勢:2004—2010年間每年年末分別為920億美元、1167億美元、2652億美元、2846億美元、2525億美元、2428億美元、2571億美元,今年一季度末為2635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了64億美元。其中,債務證券歷年末分別為920億美元、1167億美元、2637億美元、2650億美元、2311億美元、1882億美元、1941億美元,今年一季度末上升到2003億美元,增長62億美元,佔了今年一季度中國民間境外證券資產增量的絕大部分。由於歐元區各國無法形成統一意志,更缺乏強大的共同財政,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比美債危機更為深重,日本又遭受地震和核危機重創,一部分民間投資者很可能減持了日歐資產,而增持相對不那麼爛的美元資產。
㈦ 有什麼書是介紹外國證券行業發展歷程的
書名:海外證券市場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證券業培訓中心編寫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3-25
目錄
第一章 美國證券市場
第一節 美國證券市場發展簡史
一.最早發行的政府債券
二.股份制的建立
三.交易所的形成
第二節 紐約證券交易所
一.紐約證交所的組織與管理
二.交易的方式與種類
第三節 美國證券市場的監管模式
一.美國證券市場管理概況
二.美國證券管理的組織機構及其職能
三.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第四節 美國的股票市場
一.美國股票發行市場
二.美國股票流通市場
第五節 美國的債券市場
一.債券發行市場
二.債券流通市場
第六節 共同基金及衍生工具
一.美國的共同基金
二.衍生工具
第七節 美國證券市場的發展趨勢
一.聯邦政府債券的發展趨勢
二.美國股票市場的發展趨勢
三.美國金融衍生市場的發展趨勢
第二章 英國證券市場
第一節 英國證券市場發展簡史
一.早期的證券發行市場
二.早期的證券交易市場
三.近現代的英國證券市場
第二節 英國證券市場的結構及其監管模式
一.證券發行市場
二.證券市場的投資者和基金使用者
三.證券交易市場
四.倫敦證券交易所
五.證券市場監管模式
第三節 英國的股票市場
一.英國股票發行市場
二.英國股票交易市場
三.國際股票市場
四.英國的股價指數
第四節 英國的債券市場
一.債券發行市場的主體
二.債券發行方式
三.英國國內債券發行種類和特點
第三章 德國證券市場
第一節 德國證券市場發展簡史
第二節 德國證券市場的結構及其監管模式
一.證券市場的結構
二.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
三.證券市場的監管
第三節 德國的債券市場
一.債券的種類
二.債券的發行
三.債券的交易
第四節 德國的證券期貨市場
一.DTB市場結構
二.交易系統
三.交易費用
四.交易品種
第五節 德國證券市場的特點及其發展趨勢
一.德國證券市場的特點
二.德國證券市場的發展趨勢
第四章 日本證券市場
第一節 日本證券市場發展簡史
一.戰前證券市場
二.戰後至70年代的證券市場
三.70年代以後的證券市場
第二節 東京證券交易所
一.東京證交所的組織機構
二.東京證交所的管理制度
三.交易時間與交易方式
四.結算制度
五.債券上市條件與股價指數
第三節 日本證券市場的結構及其監管模式
一.證券市場結構
二.證券市場的管理
第四節 日本的股票市場
一.股票發行市場
二.股票交易市場
三.戰後日本股票市場的變化及其原因
第五節 日本的債券市場
一.債券發行市場
二.債券流通市場
第六節 日本證券市場的發展趨勢
第七節 投資基金及衍生工具
一.投資信託基金
二.證券期貨交易
第五章 東南亞、澳洲及韓國證券市場
第一節 東南亞證券市場概況
一.新加坡的證券市場
二.馬來西亞的證券市場
三.泰國的證券市場
四.菲律賓的證券市場
五.印度尼西亞的證券市場
第二節 澳洲證券市場概況
一.澳大利亞的證券市場
二.紐西蘭的證券市場
第三節 韓國證券市場
一.韓國證券市場發展簡史
二.市場構成要素
三.韓國的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
第六章 香港和台灣地區證券市場
第一節 香港證券市場概況
一.香港證券市場發展簡史
二.香港證券市場發展概況
三.市場的構成要素
四.證券上市制度
五.證券交易制度
六.證券經紀人制度
七.股價指數及恆生指數期貨市場
第二節 「黑色星期一」與香港證券市場的改革
一.十月股災與《戴維森報告書》
二.市場監管體系的改革與重組
三.最近的發展目標和計劃
第三節 台灣證券市場概況
一.台灣證券市場發展簡史
二.台灣證券市場的組成機構
三.台灣證券上市制度
四.台灣股市交易情況分析
五.台灣的債券市場
六.有關外國投資者的規定
第四節 台灣地區加快證券市場發展的措施
一 信息公開制度
二.發展市場信息系統
三.保證金交易制度
四.放寬對外國投資者的限制
後記
㈧ 美國國債是什麼開始發行的,最早是什麼時候
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發行第一期國債。自此後,美國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流動性最好的國債市場之一。
㈨ 國債的發展歷史
中國最早是從清朝末期開始發行國內公債並大量舉借喪權辱國的外債。
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色政權在新民主主義時期也曾多次發行公債,如1932年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曾分2期發行總額為180萬元的「革命戰爭短期公債」。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國債發行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新中國剛剛建立的1950年,當時為了保證仍在進行的革命戰爭的供給和恢復國民經濟,發行了總價值約為302億元的「人民勝利折實公債」。第二階段是1954-1958年,為了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分5次發行了總額為35.46億元的「國家經濟建設公債」。第三階段是1979年以後,為了克服財政困難和籌集重點建設資金,中國從1981年起重新開始發行國債。截止到1995年,共發行了8種內債,有國庫券、國家重點建設債券、財政債券、特種債券、定向債券、保值債券、轉換債券等,累計余額達3300億元。
㈩ 中國的美國國債是怎樣形成的
中國的美國國債是怎樣形成的?題主問的這個問題挺專業的,筆者做最淺層次的回答,讓各位讀者有一個大概的認知就可以了。要了解我們國家持有美國國債的形成過程,我們首先就要了解一個國家為什麼要持有外匯?1、一個國家為什麼要持有外匯?廣東人去江蘇省采購物資,他必須得有支付的貨幣,這個貨幣就是人民幣,因為我們是一個國家,都是使用人民幣,所以我們不存在兩個地區之間要進行貨幣兌換的問題。那麼現在我們中國企業要去美國采購物資,那麼也必須給對方支付貨幣,而這個貨幣就是美元,那麼中國企業的這個美元從哪裡來?中國的企業自己持有的貨幣是人民幣,要想獲得美元就必須有地方可以去兌換。這個就要求我們國家是擁有外匯的,這樣才可以讓自己的企業和個人有外匯可以兌換,可以兌換成國際貨幣讓後出去交易。
美國的政府部門持有美國國債的規模和比例是最大的,其次是美國國內的私人部門,國際投資者排在第三位,而日本和中國是其中最大的兩個持有國。總結:因為我們國家是全球第一大貿易國,所以有巨大的貿易順差, 這為我們賺錢了巨額的美元外匯,但是單純的持有美元現金是會損失利息的,於是就要尋找投資渠道,而美元資產是最佳的渠道, 美元資產當中的美國國債又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