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戰初期美國對日本經濟、政治上的幫助
政治層面:保留了天皇制度,實現了政治的穩定性;制定了民主憲法,確立了現代民主制度。經濟:1、對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給予大力支持。美國放棄了對日本戰爭索賠,撤消了以拆遷日本軍事工業作為戰爭賠償的計劃。2、戰後初期,美國給日本20多億美元的援助和貸款,並向日本提供大量的石油、煤、鐵礦石等能源和原料。從而促進了戰後日本經濟的振。3、亞洲的兩場局部戰爭美國向日本大量訂購軍需物資。4、對日本進行非國民經濟軍事化。軍事:保留日本的軍工工業及其生產能力,簽訂日美安保協定,協同防禦。
㈡ 二戰日本手中的美國國債
7.7事變前好像有三千億儲備。
㈢ 二戰後 日本和美國給中國援助多少
確實沒有。
二戰後美國賣給國民黨一些剩餘物資,不過也是國民政府花錢買的,當然價格很低很低,幾乎是廢品價,主要是這些武器如果美軍運回國內,第一是運費太貴,比武器本身都貴,打仗時不在乎成本運過去的,現在停戰了就要計算成本了,第二是這些武器因為二戰結束,也沒有了作用,運回去也是廢鐵,不如找個買家便宜賣了,收回個成本。當然確如上面那位說的,也用這些武器得到了一些特權,現在看來算是賣國條約了都。當然,蔣介石敗退到台灣後,美國象徵性的給了點援助,但是還是以賣為主,而且價格高的嚇人啊,這兩天台灣興奮不已的P3C反潛機,其實就是美國高價賣給台灣的,小20億美元賣給台灣二手翻新的飛機,還推遲好幾年才交貨。
當然,好像是當時因為國共內戰國民黨內部經濟垮了,美國也不能眼看著中國被紅色政黨佔領,而當時美蘇鐵幕已經開啟,美國馬歇爾計劃已經開動,所以給中國一定撥款也是可能,但是不會太多,因為美國政府在1944年初就已經認定國民黨的失敗了,大家可以找找當年抗戰時期美國訪問中國最高官職的,美國副總統訪華後,給羅斯福發的電報,以及回國後美國政府一些會議文件,這些文件都解密了。
日本,二戰後到中日建交前沒有給過中國任何援助的,而1971年中日建交後,日本因為當時為了拉攏亞洲國家,有一個基金,給亞洲國家援助主要是貸款,也就是還是要還的。不過是0利率或者很低利率的。後來這個貸款開放到全球發展中國家了。為什麼日本人在世界范圍內除了中國和韓國外,其實關系都不錯的,而且各國人對日本也有好感,和這筆錢有分不開的關系的。
當然這筆錢也給了中國,主要支援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農田基本水裡建設等等,而且日本還拍了一些專家來中國,確實給中國比較大的幫助,這點我們還是可以肯定的,當然最近幾年這筆錢好像已經越來越少,是不是停了我還不清楚。
----------------
最後說說高曉松吧,我不大談論別人的長短,誠然,高曉松是加入了美國國籍,而且很多時候也代表美國說一些事情,這其實很正常也是對的,畢竟人家是美國人,當然用美國思維和美國觀點來講述事情。盡管有時候有的觀點確實有小的問題。不過從學問上看,高曉松還是優點的,但是觀點不深也正常,作為一個成功的音樂人,一個文藝行業的人,我們不能要求他在各方面都精通,當然,有時候自己明明偏執和不精通,還是不要出來獻丑的好。曉說我也堅持在看,個別地方還是比較不錯的,當然明顯錯誤還是有的,也可以理解,只能說,文藝界能找出這樣一個人做這檔子節目,不容易了。
㈣ 二戰期間美國買戰爭國債的民眾發財了嗎
沒有發財
二戰中的美國國債實際上類似於國庫券,都是約定利息的,發不了財版
能發財的,是一戰之前,在國權際市場上出售的戰爭債券
典型代表就是1904年日俄戰爭之前,日本發行的國債
一開始,大家都不看好日本,結果這種債券利息很高(年利息超過12%),還是折價發行(票面打65折)
後來日本獲勝後,價格大漲,不少投機商人賺錢了
㈤ 昨天看《太平洋戰爭》中,有人提到了美國國家戰爭債券,想知道美國在二戰期間買了多少戰爭債券
United States
President Franklin D. Roosevelt introces the Series E Bond.By the summer of 1940, the victories of Nazi Germany against Poland, Denmark, Norway, Belgium, the Netherlands and France brought urgency to the government discreetly preparing for possible United States involvement in World War II.[19] Of principal concern were issues surrounding war financing. Many of President Franklin D. Roosevelt's advisers favored a system of tax increases and enforced savings program as advocated by British economist John Maynard Keynes.[19] In theory, this would permit increased spending while decreasing the risk of inflation.[19]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Henry Morgenthau, Jr. however preferred a voluntary loan system and began planning a national defense bond program in the fall of 1940. The intent was to unite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baby bonds that had been implemented in the interwar period with the patriotic element of the Liberty Bonds from the First World War.[20]
Cover of the August 1943 issue of the 4 Favorites showing "War Bond" beating Hirohito, Adolf Hitler and Benito Mussolini.Morgenthau sought the aid of Peter Odegard, a political scientist specialized in propaganda, in drawing up the goals for the bond program.[21] On the advice of Odegard the Treasury began marketing the previously successful baby bonds as "defense bonds".[21] Three new series of bond notes, Series E, F and G, would be introced, of which Series E would be targeted at indivials as "defense bonds".[21] Like the baby bonds, they were sold for as little as $18.75 and matured in ten years, at which time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aid the bondholder $25[21] Large denominations of between $50 and $1000 were also made available, all of which, unlike the Liberty Bond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were non-negotiable bonds.[21] For those that found it difficult to purchase an entire bond at once, 10 cent savings stamps could be purchased and collected in Treasury approved stamp albums until the recipient had accumulated enough stamps for a bond purchase.[22] The name of the bonds was eventually changed to War Bonds after the Japanese attack on Pearl Harbor on 7 December, 1941, which resul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entering the war.
The War Finance Committee was placed in charge of supervising the sale of all bonds, and the War Advertising Council promoted voluntary compliance with bond buying. Popular contemporary art was used to help promote the bonds. More than a quarter of a billion dollars worth of advertising was donated ring 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the National Defense Savings Program. The government appealed to the public through popular culture. Norman Rockwell's painting series, the Four Freedoms, toured in a war bond effort that raised $132 million.[23][24] Bond rallies were hel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with famous celebrities, usually Hollywood film stars, to enhance the bond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The Music Publishers Protective Association encouraged its members to include patriotic messages on the front of their sheet music like "Buy U.S. Bonds and Stamps". Over the course of the war 85 million Americans purchased bonds totalling approximately $185.7 billion.
National Service Board for Religious Objectors offered civilian bo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ring World War II, primarily to members of the historic peace churches as an alternative for those who could not conscientiously buy something meant to support the war. These were U.S. Government Bonds not labelled as defence bonds. In all, 33,006 subscriptions were sold for a total value of $6,740,161, mostly to Mennonites, Brethren and Quakers.[25][26]
二戰開始後 美國就開始發行戰爭債券 並沒分幾次發售 一直都在買 只是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參戰 債券改名了而已 發售面額最初是沒張債券18.75美金 期限十年 期滿後返還25美金 後來面值在 50-100美金的也開始發行 整個過程中 8千8百萬美國人 買了1857億美元的戰爭債券
㈥ 在二戰時期,美國向日本出售軍火了嗎
珍珠港前美國一直在對日本出售武器,石油等戰需物資。41年初日本人在東南亞的猖狂直接威脅到了美國在東南亞的利益,所以終止對日本的出口,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所有資產,對其進行經濟制裁。日本彈丸之地,資源匱乏,生存基本依賴進口,但突然失去了美國這個生意夥伴令日本舉步維艱。日本起初通過多次通過外交手段妄圖來結局此事,但終未果,所以日本人被迫在41年年底襲擊了珍珠港准備用武力來解決此事。
宋美齡在美國國會演講時就曾說過,美國人熱愛和平,但卻是間接殺害中國人的兇手,美國向日本出售的彈葯令無數中國軍人,百姓喪命與此。
㈦ 二戰時期美國和日本的關系從政治角度來看
二戰時期的美日關系分為兩段,轉折點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期勉強維持正常國家關系,後期相互為交戰敵國。美國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較晚,但立場並不曖昧,在日本對美國不宣而戰後,德、意法西斯隨後也對美宣戰,美國正式加入。至此,二戰的壁壘最後分明,侵略與反侵略的陣線最後形成。
董必武曾說:蘇聯為反法西斯德國的主力軍,美國為反法西斯的軍需部,英國為反法西斯的游動哨,中國為反日本法西斯的前衛。
㈧ 請問二戰時日本和美國有什麼利益沖突,導致美國封鎖日本
兩次世界大戰 美洲大陸成為了安全大陸。資本 技術 人才大量的湧入使美國成為了世界經濟的中心。當這種大量的湧入積累到質變時。美國是有責任做終止戰爭的權力和義務的。也就是說:2次世界大戰最大的收益國是美國。當戰爭在不能為美國獲取更大的利益甚至可能對即得利益造成損害時。 ,美國更希望終止戰爭。在終止這場該死的戰爭時,美國還需要一個借口。那麼!日本不是山姆大叔最好的枕頭嗎!!
㈨ 為什麼二戰結束後,美國要扶持日本,對他有什麼好處呢
這是美國全球戰略的一個部分,也是當時東西方兩大政治軍事集團互相抑制的需要。
二戰結束後,形成了東西方兩大政治軍事集團。一方是以美英等西方國家為核心的資本主義集團,一方是以蘇聯為核心的共產主義集團(中國緊隨蘇聯成為不結盟的同盟國)。
美英除了擁有大部分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外,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在亞洲取得了對東南亞、台灣、南朝鮮、日本的控制權,並利用含糊不清的立場,把澎湖列島據為自己的勢力范圍。這么一來,就對東方集團形成了一個戰略包圍圈,整個世界總體上就剩下了中亞和西亞地區還沒有被西方集團控制,於是美國在西亞扶持了以色列、中亞扶持了伊拉克,打入了戰略鍥子。
東方集團看到了這種戰略威脅,於是就在這些西方集團控制力薄弱的地方展開了自己的戰略布置。比如利用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的衰退對非洲控制力下降插手非洲、在亞洲扶持印度、越南,在西亞扶持巴勒斯坦民族武裝、中亞扶持伊朗,在北美洲美國的後院扶持了古巴。這就是這些地區自二戰後局部戰爭不斷的根本原因,本質上是東西方兩大集團在這些地區爭奪控制權的後果。
在上述地區中,只有亞洲美國得到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生態系統」,日本原本是一個強國,是一個具有發達工業技術基礎的國家,美國還具有完全的佔領權足以影響到日本的國家形態。利用這一點,美國扶持日本就在亞洲有了一個強力的助手和潛在的利益代言人,形成「龍頭」,而發展南朝鮮、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的經濟則對整個遠東地區就形成了強有力的政治經濟軍事的戰略支持。這就是美國島鏈戰略。
因此,美國在亞洲重點扶持日本是必然的手段和結果。
個人觀點,僅作探討。
㈩ 二戰時美國是哪一年將管理權交還給日本的
二戰時期日本和美國是敵對關系!
直到二戰後,日本戰敗,美國佔領了日本,才開始管理(統治)日本。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日本國力的增長!美國在上個世紀50年代,日美簽訂了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美國才名義上讓日本自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