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發行國債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
是財政政策.
國債是國家籌集財政收入的重要工具,發行國債是彌補國家建設資金的不足."發國債就屬於公開市場業務."這句話是錯誤的,公開市場業務是指央行在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以調節市場貨幣供應量的行為.國債是該貨幣政策實施的標的物,不是貨幣政策的工具.
❷ 政府在市場上購買債券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
這個問題需要很多字才能闡述清楚啊 具體可以參看貨幣銀行學或者貨幣金融學的書籍 我大致說說吧 產出由有效生產力決定 利率是資金的價格 解決這兩個問題關鍵就是落腳到如何影響資本與勞動力的結合與資金的供求關系
希望採納
❸ 國債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
按市場利率發行國債是財政政策。但不按市場利率發行國債是貨幣政策,即公開市場操作。
❹ 為什麼政府債券是貨幣政策,國債是財政政策
這是貨幣政策,購買債券,向市場投放貨幣,債券價格上升,同時市場利率專下降。
財政政策是屬指財政部的購買,包括基建工程、國家建設、軍費開支等等。
但是貨幣政策是指與貨幣發行量相關的,調節貨幣和利率,控制信貸。
貨幣政策有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再貼現政策等一般政策,也有信貸控制等選擇性政策。
❺ 財政政策中的公債和貨幣政策中的公開市場業務有什麼不同嗎
不一樣,政府發行公債是解決財政收支問題,所以是財政政策的一種,但同時公債是具有貨幣效應的。
央行的公開市場業務操作主要是調節市場的貨幣供應量,在公開市場上買賣已有的債券,在短期維持貨幣供求穩定。
❻ 公債與貨幣政策關系
1.存款准備金政策是指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存款等債務規定存款准備金比率,強制性地要求商業銀行按此准備率上繳存款准備金;並通過調整存款准備主比率以增加或減少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促使信用擴張或收縮,從而達到調節貨幣供應量的目的。 2.公開市場業務是貨幣政策工具之一,指的是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買賣政府債券來控制貨幣供給和利率的政策行為,是目前多數發達國家(更准確的說是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給量的重要和常用的工具。 根據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買賣證券的差異,可分為廣義和狹義的公開市場。所謂廣義公開市場,是指在一些金融市場不發達的國家,政府公債和國庫券的數量有限,因此,中央銀行除了在公開市場上買進或賣出政府公債和國庫券之外,還買賣地方政府債券、政府擔保的債券、銀行承兌匯票等,以達到調節信用和控制貨幣供應量的目的。所謂狹義公開市場,是指主要買賣政府公債和國庫券。在一些發達國家,政府公債和國庫券發行量大,且流通范圍廣泛,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只需買進或賣出政府公債和國庫券,就可以達到調節信用,控制貨幣量的目的。 當經濟處於過熱時,中央銀行賣出政府債券回籠貨幣,使貨幣流通量減少,導致利息率上長升,促使投資減少,達到壓縮社會總需求的目的。 當經濟處於增長過慢、投資銳減不景氣的狀態時,中央銀行買進政府債券,把貨幣投放市場,使貨幣流通量增加,導致利息率下降,從而刺激投資增長,使總需求擴大。 3.再貼現政策是中央銀行最早擁有的貨幣政策工具。現代許多國家中央銀行都把再貼現作為控制信用的一項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再貼現是指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將貼現所獲得的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轉讓。對中央銀行來說,再貼現是買進商業銀行持有的票據,流出現實貨幣,擴大貨幣供應量。對商業銀行來說,再貼現是出讓已貼現的票據,解決一時資金短缺。整個再貼現過程,實際上就是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之間的票據買賣和資金讓渡的過程。所謂再貼現政策,就是中央銀行通過制訂或調整再貼現利率來干預和影響市場利率及貨幣市場的供應和需求,從而調節市場貨幣供應量的一種金融政策。
❼ 為什麼在公開市場出售政府債券是緊縮性貨幣政策
您的問題,規范來說應是,中央銀行利用公開市場業務操作進行正回購,即央行與金融機構簽訂協議,將央行自己所持有的國債按照面值賣出,在規定的一段時間後,再將這部分國債買回,央行按中標利率支付的利息,就是這段時間內資金的使用成本。
央行按規定的期限(一般為28天、91天等)實施正回購出售國債時,參與公開市場業務的金融機構(如商業銀行)要將其在央行准備金賬戶中的超額准備金劃轉給央行,用於購買這部分國債。商業銀行在央行的准備金賬戶中准備金是分兩部分的,一是按期核繳的法定存款准備金,而多於法定存款准備金數額的部分,就是超額存款准備金。超額存款准備金用於商業銀行同央行或其他商業銀行業務結算或往來。而法定存款准備金必須按一般存款賬戶存款余額核繳,不得動用。而正常情況下,該商業銀行的存款業務肯定是不斷增長的。當下一期法定存款准備金按當期一般存款賬戶余額核繳時,由於先前該行與央行在公開市場業務時購買了央行出售的國債,超額准備金被佔用,甚至其在央行的准備金賬戶內的准備金余額有可能達不到法定存款准備金額度標准,只得大量上繳准備金,充實其在央行的准備金賬戶。
這樣一來,該商業銀行能用於貸款的頭寸就減少了,只得減少新增貸款的額度。也就是說,央行利用公開市場業務中的正回購,回籠了一定量的資金;又同時利用了存款准備金制度限制了商業銀行後期發放新增貸款的能力,減少了貨幣供應量。所以,是有時效性的緊縮性貨幣政策。這是因為,隨著正回購的到期,這部分資金又迴流到商業銀行在央行的准備金賬戶中,這時商業銀行在下一期可相應的減少准備金的上繳數量,適當增大新增貸款額度。
❽ 公開市場業務屬於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什麼是公開市場業務
貨幣市場政策
公開市場業務指央行在市場上買賣國債。
❾ 賣出政府債券屬於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
這是貨幣政策,政府購買債券,向市場投放貨幣,債券價格上升,同回時市場利率下降。
財政政答策是指財政部的政府購買,包括基建工程、國家建設、軍費開支等等。
但是貨幣政策是指與貨幣發行量相關的,調節貨幣和利率,控制信貸。
貨幣政策有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再貼現政策等一般政策,也有信貸控制等選擇性政策。
❿ 發行國債屬於哪種經濟政策
國債的擠出效應是國債的副產品,擠出效應等於政府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民間主體的權利,表明政府參與市場過多,因而損害了市場效率。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因為政策支出規模的擴大而壓抑、排擠了民間投資的增長,那麼,再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就不合適了,意味著國債政策必須進行調整與轉向,才能保證其可持續性。擠出效應存在與否的關鍵環節是政府債務對利率的影響,但過去兩個世紀以來的經驗以及多國實踐的研究都令人驚奇地發現:這兩者之間並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系。選用我國1984年-1999年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預算赤字與利率並無直接關系。這表明擠出效應存在的現實性較難把握,原因是擠出效應的產生,存在嚴格的限制條件。首先,如果經濟中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勞動力、資金、土地資源供給充足,其價格則不會隨產量變動而變動,因而政府支出對利率和私人投資影響較小,擠出效應也較小。其次,如果在預算赤字以及政府支出增加的同時,貨幣供給相應增加以及增加額能夠滿足貨幣需求增加的需要,則國債擴張不會產生擠出效應。因此,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配合使用可抵消擠出效應。自從我國1998年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以來,較為普遍的認識就是通過國債發行擴大財政支出並未產生擠出效應。基本原因在於近年來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大量增加,銀行存在較大的存貸差額和資金剩餘,增發國債使銀行一部分剩餘資金轉化為投資,並未由此引起利率和融資成本上升。從國債投資的領域和項目看,也不存在取代、排擠社會投資的問題。適應財政擴張的要求,中央銀行也採取了一系列增加貨幣供應量的貨幣政策措施。 通貨膨脹是國債政策重要的約束條件,如果國債政策導致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那麼國債政策的實行就必須十分謹慎。1994年《預演算法》和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法》頒布以前,財政部一直與中國人民銀行保持直接融資關系,相當部分的政府赤字採取了貨幣化融資方式。到1994年末,財政部向中國人民銀行透支和長期借款余額高達2145億元,占當時中國人民銀行總資產的12.2%,相當於當年GDP的4.6%,而同期國債負擔率也只有6.1%。這種用創造新貨幣的辦法支付債務本息的赤字融資方式,是這一時期通脹頻繁發生的重要原因。90年代中期以後,財政赤字必須通過發行國債來彌補,中央銀行不能從國債一級市場上直接購買國債,這就從制度上阻斷了財政赤字擴大直接引起中央銀行增發貨幣,並導致通貨膨脹的渠道。但是,赤字債務化以後,財政赤字與超量貨幣發行之間的間接通道依然存在,對通貨膨脹的影響並沒有完全消失。間接影響的大小與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業務關系密切。目前,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操作已成為我國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中央銀行會根據貨幣和信貸穩定增長的要求進行國債的買賣,吞吐基礎貨幣。由於實行的是穩健的貨幣政策,如果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再貸款過多,則會在公開市場上賣出國債,收回基礎貨幣,這就決定了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在二級市場上的國債交易只會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不會構成通貨膨脹的誘因。近年來,我國居民儲蓄不斷增加,金融機構資金偏松,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過程中大規模增發長期建設國債創造了條件。1998年的1000億元建設國債只對國有商業銀行發行,就是考慮到1998年中央銀行基礎貨幣供應偏少,居民儲蓄增加較多,商業銀行資金存差較大,物價總水平繼續下降。此時增發國債不僅不會導致貨幣過量發行而引發通貨膨脹,相反卻可以緩解通貨緊縮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