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債期貨 > 衡量國債規模合理與否的指標

衡量國債規模合理與否的指標

發布時間:2021-03-28 04:20:01

㈠ 公債規模衡量的指標有哪些

公債規模的衡量指標[1]
1.絕對量指標
一般來說,衡量公債絕對量的指標有以下幾種。
(1)公債總額,也稱公債余額,是指政府現存且尚未清償的債務總額。這一指標反映了政府的債務總規模。在沒有短期公債的情況下,公債總額是當年新債發行額與歷年公債累計余額之和。
(2)公債發行額,是指政府在某一年度內發行債務的數額。這一指標是從政府收入角度衡量公債數量。在平價發行的情況下,如果不考慮發行手續費等因素,公債發行額就是這一年的公債收入。
(3)公債還本付息額,是指在某一年度內政府對公債的償還額。這一指標是從政府支出角度衡量政府的債務負擔。只有當公債發行額大於公債還本付息額時,政府才有公債凈收入可以利用。
2.相對量指標
對公債規模的衡量除了可採用絕對量指標外,還可以採用相對量指標。而且由於相對量指標綜合考慮了公債數額與國民經濟和財政狀況之間的關系,所以,相對量指標更具有普遍意義。國際上通用的公債相對量指標主要有三個,即公債依存度、公債負擔率和公債償債率。
(1)公債負擔率。公債負擔率是指公債余額占當年GDP的比重。用公式表示如下:


公債負擔率=
當年公債余額
× 100%

當年GDP

這一指標反映了一國宏觀經濟對政府債務的負擔能力。一般來說,公債負擔率越高,國民經濟承受債務負擔的能力越大,財政的償債能力也越強。
(2)公債依存度。公債依存度是指當年的公債發行額占當年財政支出的比重。用公式表示如下:


公債依存度=
當年公債發行額
× 100%

當年財政支出額

該指標包括兩種計算口徑:當分母是國家財政總支出時,稱為國家財政的公債依存度;當分母是中央財政總支出時,稱為中央財政的公債依存度。這一指標反映了一國財政支出對公債的依賴程度。公債依存度越大,說明財政的基礎越薄弱,對債務收入的依賴程度越高,財政潛在的風險也越大。
(3)公債償債率。公債償債率是指公債的還本付息額占當年財政收入的比重。用公式表示如下:


公債償債率=
當年公債還本付息額
× 100%

當年財政收入額

公債償債率指標反映了財政還本付息的能力。公債償債率越高,扣除公債還本付息支出後,可供財政支配的收入份額越少,財政收入的壓力越大。
除上述三個指標外,衡量公債的規模還可以採用一些其他的參考指標。例如公債發行額占當年國民收入的比重、公債還本付息額占當年財政支出的比重等等。

㈡ 在比較不同國家的債務負擔時,如何調整國債指標為什麼

衡量國債規模(限度)的指標主要有:國債負擔率、國債依存度、還本付息率(國債償債專率)
國債負擔屬率:
國債負擔率又稱國民經濟承受能力,是指國債累計余額占國內生產總值( GDP) 的比重。這一指標著眼於國債存量,反映了整個國民經濟對國債的承受能力。國際公認的國債負擔率的警戒線為發達國家不超過60%,發展中國家不超過45%。
國債依存度:
國債依存度是指當年國債發行額占當年中央財政支出或財政支出的比率。該比率是反映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財政支出中有多少是依賴發行國債籌措資金的指標。當國債發行規模過大、債務依存度過高時,表明財政支出過多依賴債務收入,財政狀況脆弱。國際上關於國債依存度公認的警戒線是20%。國債依存度,表明財政支出靠債務收入的安排程度,該指標越高說明財政對債務依賴性越強,對財政未來發展威脅也越大。
國債償債率:
國債償債率是指某年的國債還本付息額占當年財政收入的比率,即當年財政收入中用於償還債務的部分所佔的份額,該比率衡量的是一國在一定時期內中央政府償還債務的能力,該比率越低,說明中央政府的償債能力越強。公式:國債償債率=(當年還本付息支出額÷當年財政收入總額)×100%。

㈢ 我國國債規模是否適度

自1994年以來,我國的國債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近兩年來隨著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國債規模進一步膨脹,因此,不免使人們產生了一些擔心:現有的國債規模是否過度了?這樣的國債規模是否會造成沉重的償債負擔從而影響到未來的經濟發展?這是學術界和實際決策部門普遍關注和無法迴避的現實問題。要對此作出理性而准確的回答,不但要對中國現在的財政經濟狀況及其未來的走勢作出准確的分析,還要通過對衡量國債適度規模經濟指標的國際比較才能作出合理的判斷。下面,本文就通過衡量國債適度規模的主要指標來分析一下我國國債的發行規模及合理走勢。
一、衡量國債適度規模的主要指標及其國際比較。
國債不是一個孤立的經濟范疇,它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和財政收支狀況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判斷與確定一國的國債是否適度不能僅僅看國債本身的絕對值,它不能准確的反映一個國家的應債能力與財務負擔狀況,而必須用被國際上公認並經常使用的指標和經驗數據來對各國的國債規模進行考察,並依此對中國的國債發行規模做出理性的分析判斷。而目前國際上通用的衡量國債規模的指標主要有:(1)國債負擔率=當年國債余額/年度GDP;(2)借債率=當年國債發行額/GDP;(3)國債依存度=當年國債發行額/財政支出;(4)償債率=還本付息額/財政收入。前兩個指標是從國民經濟大局角度考察國債規模,而後兩個指標是從財政收支的角度來考察國債規模的。對於我國的國債發行規模,具體比較分析如下:
(一)對國債負擔率的比較。從理論上講,國家財政支出的需求壓力和償債能力、居民收入和儲蓄水平以及國內生產總值規模和國債的收益率高低都是制約國債發行規模的重要因素。但這些因素集中在一點,就是國內生產總值的規模。換句話說,影響國債規模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國內生產總值。那麼,考察國債的相對規模最有意義的也是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國債負擔率。自80年代以來,大多數國家的政府債務規模都有大幅度的擴大,如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債務規模(國債負擔率)都幾乎翻了一倍,不過,在經濟發達程度相近的國家中,債務規模有很大差別。有的國家的債務規模只相當與GDP的22.5%(如1995年的瑞士),而有的國家超過了120%(比利時)。而發展中國家的國債負擔率則大都經歷了一個先升後降的過程,表明發展中國家的國民經濟對國債的依賴程度有所減弱。正確分析和認識我國的國債負擔率,並在與國外的這一指標進行比較時,不能僅看數量上的對比關系,還必須把握如下重要因素,否則有可能對我國的國債取向產生誤導:其一,隨著國債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的國債負擔率亦出現了較快增長的趨勢。1980年僅為1%,1990年為4.8%,1995年為5.6%,到1998年已上升到8.2%,增長的勢頭非常的迅猛。其二,西方發達國家的高債務是建立在雄厚的財政基礎之上的,整個國家對債務的應債能力比較強。而中國做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不僅經濟發展與國外相比有較大的差距,而且國家的財力集中程度也要低得多,1999年預算內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僅為12.6%,即使加上政府部門的各種預算外收入,也僅為20%左右。因此,從整體上講,我們對債務的承受能力比國外要相對弱一些,債務負擔率不能簡單的和國外進行對比。其三,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其國債的累計規模之所以年能達到今天這樣高低水平,是上百年累計下來的結果。而我國舉債的歷史不長,從1981年發行第一批國債至今,也不過20年的歷史,但我國的國債規模按目前這樣的勢頭發展下去(自1994年以來,我國國債余額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高達30%左右)就很可能會達到難以控制的程度,甚至會趕上有著較長舉債歷史的西方發達國家。其四,各個國家的政府債務規模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經濟結構、法律制度和債務管理機制等因素的制約。因此,在進行債務規模的國際比較時,,要充分考慮到其經濟結構、法律制度和金融市場發達程度等方面的制約因素。一般的,證券市場越發達,對國債規模的承受能力也將越強。一美國為例,1995年的國債余額約為3.6萬億美元,國債負擔率達51%,但由於美國政府債券市場是世界上最發達的政府債券市場,美國政府債券的發行一直較為通暢。這主要得益於美國政府債券是證券市場中流動性最好的金融商品,大多數證券中介機構和美國居民都青睞政府債券,而不是其它金融工具。因此,雖然我國的國債負擔率到1998年僅有8.2%,但考慮到我國的財力集中程度和證券市場的發育程度等因素,我國的國債負擔率在近期內不易過高。
(二)、對借債率的比較。國債借債率是指當年國債發行額與當年GDP的比率。它反映了當年GDP對當年國債增量的利用程度。西方發達國家的借債率一般在3%...10%,而中國的借債率1994年是2.5%,1998年是4.09%,普遍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即使與借債率較低的法國、英國和加拿大等相比,也要低2-3個百分點,這說明從國民經濟全局來看,我國的年度國債發行規模還是存在一定的空間的。但是,我們也應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從1994年起,中國的國債增長率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大體在25%--30%,遠遠超過了GDP8%左右的增長速度,所以,借債率這一指標肯定還將不斷攀升。而大多數國家的這一指標多年來基本保持穩定的狀況,維持在8%左右,只有日本、英國和西班牙等少數財政陷入困境和失業率較高的國家在90年代初出現了較快的增長。
(三)債務依存度的比較。國債依存度是任何一個國家考核國債規模是否適當的一個重要指標。它是值財政支出依靠債務收入來安排的程度,用公式表示為國債依存度=國債年度發行額/財政支出。就法律或制度的意義看,至今為止我國國債只限於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是不能發行公債的。這樣,依靠國債滿足財政支出需要的只能是中央政府,即國債依存度這一指標對中央財政才是有意義的。所以。我們在作比較分析時,實際上是拿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即年度國債發行額與中央財政支出之比)與西方國家財政債務依存度來作對比。我國的債務依存度是非常高的,1998年度國家財政債務依存度和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分別高達29.65%和71.12%,幾乎高出日本、英國和美國的3-10倍。目前各發達國家的債務依存度一般在10%-20%之間,日本政府即使在最困難時期債務依存度也不過37%。顯然,我國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主體格局的中央財政支出,其資金來源一半以上要依賴發行國債,不僅與政府本身的性質不符,而且,長此以往,恐怕難以維繼,其潛在的風險是不言而喻的。當然,我們也應當看到,由於各國的財政體制和預算編制方法不同,在對國債依存度進行比較是,一定要注意其可比性。尤其要注意的是:第一,在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這個計算指標中,中央財政支出這一指標僅包括政府預算內支出,而在當前政府收支被嚴重扭曲的情況下,占相當大比重的政府收支游離在政府預算之外,保守的估計,預算外收支至少佔全部收支的一半,而且中央預算在整個政府預算中的比重也偏低。因此,中央財政支出這一指標是被低估了,具體到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則被高估了。第二,我國的財政預算編制方式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完全相同,比如債務利息的規模已越來越大,但尚未編列在預算支出中 ,使帳面上的中央財政支出小一塊。又使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被高估了一塊。所以,我們不能簡單的就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嚴重偏高就得出要立即壓縮國債規模的結論。但不管這個指標被怎樣高估,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偏高則是不爭的事實,應該引起警覺,絕不能掉以輕心。
(四)償債率的比較。國債償債率是指一年的國債還本付息額與財政收入的比例關系。債務收入的有償性,決定了國債規模必然要受到財政資金狀況的制約。因此,要把國債規模控制在與財政收入適當的水平上。這一指標,國際上公認的安全線是8-10%,我國在1994年以前,由於國債的發行規模不大,國家財政收入用於債務支出的也就不多,償債率較地,如1990年不過是6.5%。但從1994年起,國債的發行規模劇增,由此導致的債務支出總額迅速上升,國債償債率從1994年的9.6%迅速攀升到1998年的22.4%,大大超過了國際公認的安全線。
二、基本結論。
通過以上對四個指標的對比分析,關於我國的國債發行規模,我們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結論:1、西方國家國債依存度較低,國債負擔率較高,與我國的情況正好相反。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西方國家年度國債規模發行絕對量較大,但與其年度巨額財政收入相比,相對量顯得較小。以美國為例,1993年的財政收入高達11535億美元,而同期我國財政收入僅有4398億元人民幣。若按現有匯率計算,相當於我國財政收入的22倍。二是這些西方發達國家實行市場經濟的歷史比較長,因此,國債發行時間也早,尤其是以發行中長期(10-20年)的國債為主體品種,因此,歷史累計額較大,比較起來,其國債負擔率自然比較高。2、從上面判斷國債規模的主要經濟指標來看,很難簡單講,中國國債規模是大了還是有較大的迴旋餘地,一個讓人們較易接受的事實是,中國國債規模處於國民經濟應債能力寬松而財政債務重負的矛盾當中,即既有寬松的一面,也有嚴峻的一面。那麼,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既要充分發揮國債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以及對經濟運行的反周期調節作用,又要防止國債規模過大對財政收支造成難以承受的壓力,避免像某些發展中國家那樣因政府債務問題而陷入信用危機和財政危機。3、從動態趨勢看,中國國債發行規模經歷了自1994年以來的以30%多的速度急劇擴張,正面臨者巨大的壓力和與日劇增的風險。今後的若干年內,只要國內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不發生大的突變,對國債發行規模進行增長中的微調或許是一種有效的政策選擇。考慮到國債總量政策的慣性作用,未來幾年要壓縮國債發行規模是不現實的,也不符合當前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客觀要求,但國債發行規模要想連續保持這幾年的增長勢頭也是難以維繼的。所以,現實的選擇只能是增長中的微調,而且,這種微調只能建立在振興財政和優化國債結構的基礎上進行,即要在提高兩個比重的或國家可支配財力水平的基礎上適度擴大國債規模。同時,要繼續調整國債政策,規范國債市場,優化國債結構,是國民經濟應債能力得到較好的釋放。

㈣ 我國當前國債規模是否適當!!!

我國著名財政經濟學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財政學會副會長何盛明教授曾經說過:

我們的財政政策和國債政策從來都是為實現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目標服務的。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物價水平總下降,經濟增長速度下滑。鑒於此,中央決定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增發國債用於基礎設施建設。1999年又進一步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經濟各項指標下滑的趨勢得到控制。1998年的經濟增長率為7.8%,1999年的經濟增長率為7.1%。
認識我們的債務規模,關鍵就要看國家財政政策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實施反周期調節的經濟效果如何。至於在亞洲金融危機得以緩解,東南亞一些國家經濟復甦以後,我們的財政政策將如何改變,則需另當別論。但從今年的經濟形勢來看,還應當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具體到我們國家,國債規模的大小,我想應該結合我國的現實情況來分析。籠統地說發債空間大小與否,我認為不具體,也是沒有說服力的。我們國家從1993年開始實行宏觀調控,並在1996年順利實現了經濟軟著陸。但是,在軟著陸以後,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的深層次矛盾也開始暴露出來,這集中表現為結構性矛盾、制度性矛盾和體制性矛盾;而且,這三種矛盾交織並發、錯綜復雜。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也可以說反映了三大風險、三大困境,即國有企業處於困境,銀行處於困境,財政處於困境。鑒於這三大矛盾同時並存,要擺脫困境,當然要從經濟入手,從企業入手。而國民經濟的調整,產業結構的升級,國企改革的深化,都離不開財政和銀行的支持。但是,在這三大矛盾、三大困境同時出現的時候,我們解決問題的迴旋餘地就不是很大了。面臨著這樣一個現實矛盾,那麼,我國的國債規模究竟要搞多大呢?
衡量我國國債規模的大小,既要考慮到我們的財政政策是為經濟服務的,不能夠只求財政平衡而放棄總的經濟目標,又要從客觀形勢出發,考慮到財政自身的運行問題。我們可以用兩個總量指標來衡量國債規模的大小,一是赤字率,即赤字佔GDP的比重,按國際標准不能超過3%;二是債務率,即債務余額佔GDP的比重,以60%為警戒線。從公開的數字來看,目前我國的赤字率還不高,好象發債空間還比較大,但是如果考慮到其他一些隱性赤字,就已經接近或超過國際警戒線了。更重要的是,分析赤字率時,我國還有幾點與西方不同。第一,我國的債務余額積累是從1982年開始的,而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已有了近二百年的歷史,因而其債務率遠遠高於我國;國與國情況不同,債務率不具有可比性。第二,我們的財政能力也有別於西方市場經濟國家。我國的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是12%,而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比重都在30-40%,財政能力比我國要強得多;而我國的財政能力相對較弱,這一點在比較債務率時必須加以考慮。第三,我們的資本市場剛剛起步,還很不發達,發行的國債還不能直接進入資本市場流通。而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資本市場應當說是比較成熟的,無論國債發行多少,都能進入資本市場流通,通過市場的循環消化,債務問題便很難暴露;並且,西方一些市場經濟國家即使沒有財政赤字,也要發行國債,以便進行公開市場操作,調控宏觀經濟運行。所以說,為什麼西方國家債務率高於100%都不會出現大的問題,道理就在這里。因此,我們在作國際比較時,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發債的空間應該說不是很大了;我認為,現在財政已經盡力了。
1998年以來我國適度增發國債,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的沖擊;二是為了扭轉國民經濟增速下滑的局面,是實施反周期經濟調控的重要舉措。從目前情況來看,亞洲一些國家已經相繼走上了經濟復甦的道路,金融危機的影響正在減退。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雖然趨緩,但仍保持在較高水平,物價也出現止跌跡象。因此,我們的反周期調節也將告一段落。在經濟運行恢復正常以後,就要注意解決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等深層次的矛盾問題。財政政策,包括稅收政策、轉移支付政策等,都應當以此作為調控目標。這些問題不解決,國民經濟發展和財政運行都會受到很大影響。
但有一種傾向是我們所不願看到的,那就是不分具體情況,一味地依賴積極的財政政策來解決需求不足的問題。擴張性財政政策與需求不足之間,並沒有必然聯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是出現買方市場時,需求不足是一種常態,主要應當靠市場進行調節,宏觀調控政策應當處於輔助地位,其作用效果是有限的。過分依賴財政政策調整市場需求,事倍而功半。處理不好,還會導致債務危機。而債務危機反過來又會對經濟運行產生負面影響。俄羅斯經濟的崩潰就是一個明證:首先是債務危機,進而導致經濟危機爆發。因此,國債政策也是要謹慎使用的。

㈤ 衡量國債規模的相對指標及其意義

十年期國債的收益率變動能夠較好地表現未來經濟走勢預期。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變動只是市場預期的表現特徵之一,還有其它許多靈敏的指標,而且每個指標都可能失靈。經濟預測沒有萬靈葯。債券收益率變動之所以能反映經濟預期,是因為銀行作為國內債券的主要配置者在中國的金融體系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債券收益率變動能夠很好地反映銀行的風險偏好和經濟預期。國債在所有的債券品種中,集發行量大、發行頻率高、參與者廣、價格發現機制好、縱向歷史數據完備等諸多優點於一身。10年期是較長時間跨度中,中長端國債流動性最好的品種。跟蹤中長端國債收益率變動能夠盡量減少市場短期流動性沖擊對收益率變動帶來的巨幅擾動,更加純粹地表現機構的經濟預期。債券(Bond)是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等機構直接向社會借債籌措資金時,想向投資者發行,並且承諾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並按約定條件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債券的本質是債的證明書,具有法律效力。債券購買者與發行者之間是一種債券債務關系,債券發行人即債務人,投資者(或債券持有人)即債權人。決定債券收益率的主要因素,有債券的票面利率、期限、面俏和購買價格。最基本的債券收益率計算公式為:債券收益率:(到期本息和-發行價格)/(發行價格*償還期限)*100%由於債券持有人可能在債券償還期內轉讓債券,因此,債券的收益率還可以分為債券出售者的收益率、債券購買者的收益率和債券侍有期間的收益率。各自的計算公式如下:債券出售者的受益率=(賣出價格-發行價格+持有期間的利息)/(發行價格*持有年限)*100%債券購買者的收益率=(到期本息和-買入價格)/(買入價格*剩餘期限)*100%債券持有期間的收益率=(賣出價格-買入價格+持有期間的利息)/(買入價格*持有年限)*100%

㈥ 如何判定一國國債發行規模是否適度

一、衡量國債適度規模的主要指標及其國際比較。
國債不是一個孤立的經濟范疇,它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和財政收支狀況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判斷與確定一國的國債是否適度不能僅僅看國債本身的絕對值,它不能准確的反映一個國家的應債能力與財務負擔狀況,而必須用被國際上公認並經常使用的指標和經驗數據來對各國的國債規模進行考察,並依此對中國的國債發行規模做出理性的分析判斷。而目前國際上通用的衡量國債規模的指標主要有:(1)國債負擔率=當年國債余額/年度GDP;(2)借債率=當年國債發行額/GDP;(3)國債依存度=當年國債發行額/財政支出;(4)償債率=還本付息額/財政收入。前兩個指標是從國民經濟大局角度考察國債規模,而後兩個指標是從財政收支的角度來考察國債規模的。對於我國的國債發行規模,具體比較分析如下:
(一)對國債負擔率的比較。從理論上講,國家財政支出的需求壓力和償債能力、居民收入和儲蓄水平以及國內生產總值規模和國債的收益率高低都是制約國債發行規模的重要因素。但這些因素集中在一點,就是國內生產總值的規模。換句話說,影響國債規模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國內生產總值。那麼,考察國債的相對規模最有意義的也是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國債負擔率。自80年代以來,大多數國家的政府債務規模都有大幅度的擴大,如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債務規模(國債負擔率)都幾乎翻了一倍,不過,在經濟發達程度相近的國家中,債務規模有很大差別。有的國家的債務規模只相當與GDP的22.5%(如1995年的瑞士),而有的國家超過了120%(比利時)。而發展中國家的國債負擔率則大都經歷了一個先升後降的過程,表明發展中國家的國民經濟對國債的依賴程度有所減弱。正確分析和認識我國的國債負擔率,並在與國外的這一指標進行比較時,不能僅看數量上的對比關系,還必須把握如下重要因素,否則有可能對我國的國債取向產生誤導:其一,隨著國債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的國債負擔率亦出現了較快增長的趨勢。1980年僅為1%,1990年為4.8%,1995年為5.6%,到1998年已上升到8.2%,增長的勢頭非常的迅猛。其二,西方發達國家的高債務是建立在雄厚的財政基礎之上的,整個國家對債務的應債能力比較強。而中國做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不僅經濟發展與國外相比有較大的差距,而且國家的財力集中程度也要低得多,1999年預算內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僅為12.6%,即使加上政府部門的各種預算外收入,也僅為20%左右。因此,從整體上講,我們對債務的承受能力比國外要相對弱一些,債務負擔率不能簡單的和國外進行對比。其三,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其國債的累計規模之所以年能達到今天這樣高低水平,是上百年累計下來的結果。而我國舉債的歷史不長,從1981年發行第一批國債至今,也不過20年的歷史,但我國的國債規模按目前這樣的勢頭發展下去(自1994年以來,我國國債余額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高達30%左右)就很可能會達到難以控制的程度,甚至會趕上有著較長舉債歷史的西方發達國家。其四,各個國家的政府債務規模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經濟結構、法律制度和債務管理機制等因素的制約。因此,在進行債務規模的國際比較時,,要充分考慮到其經濟結構、法律制度和金融市場發達程度等方面的制約因素。一般的,證券市場越發達,對國債規模的承受能力也將越強。一美國為例,1995年的國債余額約為3.6萬億美元,國債負擔率達51%,但由於美國政府債券市場是世界上最發達的政府債券市場,美國政府債券的發行一直較為通暢。這主要得益於美國政府債券是證券市場中流動性最好的金融商品,大多數證券中介機構和美國居民都青睞政府債券,而不是其它金融工具。因此,雖然我國的國債負擔率到1998年僅有8.2%,但考慮到我國的財力集中程度和證券市場的發育程度等因素,我國的國債負擔率在近期內不易過高。
(二)、對借債率的比較。國債借債率是指當年國債發行額與當年GDP的比率。它反映了當年GDP對當年國債增量的利用程度。西方發達國家的借債率一般在3%...10%,而中國的借債率1994年是2.5%,1998年是4.09%,普遍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即使與借債率較低的法國、英國和加拿大等相比,也要低2-3個百分點,這說明從國民經濟全局來看,我國的年度國債發行規模還是存在一定的空間的。但是,我們也應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從1994年起,中國的國債增長率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大體在25%--30%,遠遠超過了GDP8%左右的增長速度,所以,借債率這一指標肯定還將不斷攀升。而大多數國家的這一指標多年來基本保持穩定的狀況,維持在8%左右,只有日本、英國和西班牙等少數財政陷入困境和失業率較高的國家在90年代初出現了較快的增長。
(三)債務依存度的比較。國債依存度是任何一個國家考核國債規模是否適當的一個重要指標。它是值財政支出依靠債務收入來安排的程度,用公式表示為國債依存度=國債年度發行額/財政支出。就法律或制度的意義看,至今為止我國國債只限於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是不能發行公債的。這樣,依靠國債滿足財政支出需要的只能是中央政府,即國債依存度這一指標對中央財政才是有意義的。所以。我們在作比較分析時,實際上是拿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即年度國債發行額與中央財政支出之比)與西方國家財政債務依存度來作對比。我國的債務依存度是非常高的,1998年度國家財政債務依存度和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分別高達29.65%和71.12%,幾乎高出日本、英國和美國的3-10倍。目前各發達國家的債務依存度一般在10%-20%之間,日本政府即使在最困難時期債務依存度也不過37%。顯然,我國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主體格局的中央財政支出,其資金來源一半以上要依賴發行國債,不僅與政府本身的性質不符,而且,長此以往,恐怕難以維繼,其潛在的風險是不言而喻的。當然,我們也應當看到,由於各國的財政體制和預算編制方法不同,在對國債依存度進行比較是,一定要注意其可比性。尤其要注意的是:第一,在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這個計算指標中,中央財政支出這一指標僅包括政府預算內支出,而在當前政府收支被嚴重扭曲的情況下,占相當大比重的政府收支游離在政府預算之外,保守的估計,預算外收支至少佔全部收支的一半,而且中央預算在整個政府預算中的比重也偏低。因此,中央財政支出這一指標是被低估了,具體到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則被高估了。第二,我國的財政預算編制方式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完全相同,比如債務利息的規模已越來越大,但尚未編列在預算支出中 ,使帳面上的中央財政支出小一塊。又使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被高估了一塊。所以,我們不能簡單的就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嚴重偏高就得出要立即壓縮國債規模的結論。但不管這個指標被怎樣高估,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偏高則是不爭的事實,應該引起警覺,絕不能掉以輕心。
(四)償債率的比較。國債償債率是指一年的國債還本付息額與財政收入的比例關系。債務收入的有償性,決定了國債規模必然要受到財政資金狀況的制約。因此,要把國債規模控制在與財政收入適當的水平上。這一指標,國際上公認的安全線是8-10%,我國在1994年以前,由於國債的發行規模不大,國家財政收入用於債務支出的也就不多,償債率較地,如1990年不過是6.5%。但從1994年起,國債的發行規模劇增,由此導致的債務支出總額迅速上升,國債償債率從1994年的9.6%迅速攀升到1998年的22.4%,大大超過了國際公認的安全線。
二、基本結論。
通過以上對四個指標的對比分析,關於我國的國債發行規模,我們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結論:1、西方國家國債依存度較低,國債負擔率較高,與我國的情況正好相反。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西方國家年度國債規模發行絕對量較大,但與其年度巨額財政收入相比,相對量顯得較小。以美國為例,1993年的財政收入高達11535億美元,而同期我國財政收入僅有4398億元人民幣。若按現有匯率計算,相當於我國財政收入的22倍。二是這些西方發達國家實行市場經濟的歷史比較長,因此,國債發行時間也早,尤其是以發行中長期(10-20年)的國債為主體品種,因此,歷史累計額較大,比較起來,其國債負擔率自然比較高。2、從上面判斷國債規模的主要經濟指標來看,很難簡單講,中國國債規模是大了還是有較大的迴旋餘地,一個讓人們較易接受的事實是,中國國債規模處於國民經濟應債能力寬松而財政債務重負的矛盾當中,即既有寬松的一面,也有嚴峻的一面。那麼,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既要充分發揮國債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以及對經濟運行的反周期調節作用,又要防止國債規模過大對財政收支造成難以承受的壓力,避免像某些發展中國家那樣因政府債務問題而陷入信用危機和財政危機。3、從動態趨勢看,中國國債發行規模經歷了自1994年以來的以30%多的速度急劇擴張,正面臨者巨大的壓力和與日劇增的風險。今後的若干年內,只要國內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不發生大的突變,對國債發行規模進行增長中的微調或許是一種有效的政策選擇。考慮到國債總量政策的慣性作用,未來幾年要壓縮國債發行規模是不現實的,也不符合當前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客觀要求,但國債發行規模要想連續保持這幾年的增長勢頭也是難以維繼的。所以,現實的選擇只能是增長中的微調,而且,這種微調只能建立在振興財政和優化國債結構的基礎上進行,即要在提高兩個比重的或國家可支配財力水平的基礎上適度擴大國債規模。同時,要繼續調整國債政策,規范國債市場,優化國債結構,是國民經濟應債能力得到較好的釋放。

㈦ 國債流動性的衡量國債流動性的指標體系

國債來流動性反映了國債在二自級市場中的根本特徵,但僅根據定義我們並不能直接將其量化出來。既然國債流動性可以作為國債管理政策的中介指標,那麼建立一個能夠全面反映國債流動性的指標體系顯然是必要的。目前西方各國衡量國債流動性的指標有很多,但最常見的主要有以下三種: 彈性指發生波動的市場價格隨機恢復到均衡狀態的速度(收斂速度)。如前所述,深度只是從歷史數據說明了國債現實的交易量,而彈性則從市場角度反映了即將進行交易的國債所需經歷的價格變動過程,反映了價格動態變化條件下的國債潛在交易量,從而解釋了市場承受外部沖擊的能力,為潛在交易者提供了有用的信息。盡管彈性指標如此重要,但目前似乎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度量方法,為此彈性指標也主要應用於理論分析階段

㈧ 一個國家可以無限度地發行國債嗎影響一國國債規模的因素有哪些衡量

你好,國家不可能無限制發行國債。
國債作為一個重要的政策工具,已成為各版國政府不可缺權少的宏觀調控工具。
國債規模通常包括三層含義:國債余額、當年國債發行額、當年國債的還本付息 額。
衡量一國的國債規模是否合理,國際上常用的指標有四個,即國債負擔率、 國債依存度、國債償債率和居民應債力。

㈨ 衡量國債負擔的主要有哪些指標

衡量國債規模(限度)的指標主要有:國債負擔率、國債依存度、還本付息率(國債償債率)
國債負擔率:
國債負擔率又稱國民經濟承受能力,是指國債累計余額占國內生產總值( GDP) 的比重。這一指標著眼於國債存量,反映了整個國民經濟對國債的承受能力。國際公認的國債負擔率的警戒線為發達國家不超過60%,發展中國家不超過45%。
國債依存度:
國債依存度是指當年國債發行額占當年中央財政支出或財政支出的比率。該比率是反映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財政支出中有多少是依賴發行國債籌措資金的指標。當國債發行規模過大、債務依存度過高時,表明財政支出過多依賴債務收入,財政狀況脆弱。國際上關於國債依存度公認的警戒線是20%。國債依存度,表明財政支出靠債務收入的安排程度,該指標越高說明財政對債務依賴性越強,對財政未來發展威脅也越大。
國債償債率:
國債償債率是指某年的國債還本付息額占當年財政收入的比率,即當年財政收入中用於償還債務的部分所佔的份額,該比率衡量的是一國在一定時期內中央政府償還債務的能力,該比率越低,說明中央政府的償債能力越強。公式:國債償債率=(當年還本付息支出額÷當年財政收入總額)×100%。

㈩ 國債規模的衡量指標

國債償債率(10%以內)
國債依存度(警戒線20%)
國債負擔率(發展中國家不專超過屬45%,發達國家不超過60%)
國債債務率
3%的赤字率,60%的債務率
借債率(國際以10%控制上限,我國按照西方的經驗3%-5%)

閱讀全文

與衡量國債規模合理與否的指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脹保值債券收益率低於0 瀏覽:741
買國債一千萬五年有多少利息 瀏覽:637
廈大教育發展基金會聯系電話 瀏覽:175
廣東省信和慈善基金會會長 瀏覽:846
哪幾個基金重倉旅遊類股票 瀏覽:728
金融債和國債的區別 瀏覽:515
銀行的理財產品會損失本金嗎 瀏覽:8
債券的投資風險小於股票 瀏覽:819
鄭州投資理財顧問 瀏覽:460
支付寶理財產品分類 瀏覽:232
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八條 瀏覽:856
文化禮堂公益慈善基金會 瀏覽:499
通過基金可以投資哪些國家的股票 瀏覽:943
投資金蛋理財靠譜嗎 瀏覽:39
舊車保險如何過戶到新車保險 瀏覽:820
易方達國債 瀏覽:909
銀行理財差不到交易記錄 瀏覽:954
買股票基金應該怎麼買 瀏覽:897
鵬華豐實定期開放債券a 瀏覽:135
怎麼查保險公司年投資收益率 瀏覽: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