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債券市場發展現狀分析及其未來發展趨勢
綠色債券再迎政策支持,市場規模快速增長
近年來,我國綠色金融發展迅速,綠色債券市場已經躋身世界前列。2018年以來,多個部門相繼推出綠色債券市場建設與發展監管條例,監管體系更加規范;多個地方政府著力研究部署綠色債券獎勵政策,激勵措施更加完善。
2019年5月,人民銀行印發的《關於支持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發行綠色債務融資工具的通知》,盡管區域范圍目前僅有5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債券種類只是綠色債務融資工具,但在支持試驗區綠色發展的同時,其相關經驗和做法也將會得到復制和推廣,這對我國綠色債券市場的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和促進作用,也是進一步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
——更多數據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綠色金融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❷ 我國債券市場目前 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未來發展方向
問題之一: 市場規模小,交易不活躍 在中國,債券市場本身就並不發達,而企業債券市場相對國債和金融債的發展更加緩慢,在美國,企業債券余額則基本保持在整個債券市場的20%的份額。 交易不活躍是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發展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債券的流通與轉讓只能在交易所進行,而交易所的上市規則存在諸多限制性條款,按規定只有企業債券中信譽較高的才可獲准上市流通,致使大多數企業債券無法在交易所上市轉讓,交易對象減少,市場交投不活,交易市場發展緩慢。二級市場的滯後,必然反過來影響一級市場的發行,從而制約整個企業債券市場的總體發展。問題之二:品種單一, 定價不合理 方向,兩會期間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又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債券市場,推進債券發行制度市場化改革,這是對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提出的要擴大企業債券的發行規模,大力發展公司債券市場的再次強調。這些都說明政府高度重視資本市場的發展,並指明了債券市場的發展方向。 而且隨著經濟的逐漸復甦,和人們投資心理的好轉,樓市政策的嚴格,資金的涌動方向不明的情況下,債券市場的前景還是看好的
❸ 求目前國內外國債研究現狀(論文用)
我國貨幣市場的另一個重要子市場是國債市場,這是中央銀行進行公開市場操作的重要場所。1997年6月後,我國的國債市場一分為二,形成了相互隔絕的交易所場內國債市場和銀行間債券市場兩部分,從而杜絕了銀行資金流入股市。其中的銀廳間債券市場應規范運作,發展較為迅速,己經成為中央銀行進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的重要場所。
但是必須看到,目前的銀行間債券市場規模過小,使得中央銀廳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的效果大打折扣。例如,1999年全國銀行問債券市場的交易量僅為刀.4億元,只相當於場內國債交易量的,而1997年底余額為1億元,商業銀行系統的法定準備金、備付金合計約20000億元,則基礎貨幣約為33456億元,即使假定這完全系中央銀行買入,中央銀行所能增加的基礎貨幣僅佔全部基礎貨幣的0.23,無法真正有效地調節社會貨幣供應量。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是通過協調手段的調節實現的。其重點調控手段有:
第一,國債與公開市場業務的協調配合。目前國債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也成為國家財政用於建設性支出和調整產業結構的主要財力來源。要把國債變成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手段,使之成為既調節產業結構,又調節貨幣流量,成為發展、穩定於一體的經濟杠桿,國債改革還需把握兩個方面:一是發行短期國債,期限在3個月、半年、9個月和一年不等,不定期常年發行,中央銀廳可以通過公開市場業務,吞吐國債,穩定基礎貨幣,調節社會供需總量平衡,實現穩定。二是改變國債的使用方向,提高國債的利用效率。即國債不能用於消費性財政支出,應主要用於生產建設性支出,特別是用於支持國有經濟的發展,確保國債走上「有投入也有產出」的良性循環機制,不致釀成沉重的償債負擔。
第二,財政投資項目與銀行配套貸款的協調配合。目前我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重點在於財政對於貸款的貼息措施。財政貼息可以大大降低信貸資金的成本,從而真正刺激起社會的投資需求,這樣會在財政投入和民間投資之間建立起直接的連帶關系。把後者真正帶動起來。
❹ 簡述發行國債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原因
發行國債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適度的國債規模刺激經濟發展,規模過大對經濟發展有負面效應,適度的國債發行可以有效控制貨幣供應量。國家公債的運用可以影響市場利率。適度的國債可以調節供給與需求的總量平衡。
原因:國債是彌補財政赤字的較優方式。敗政赤字出現後,一般有三種方式彌補。一是動用歷年的財政結余;二是向中央銀行借款或透支;三是發行國家公債。
政府通過發行國債,將社會暫時閑置的個人公共消費資金集中起來,並改變其使用性質,將其轉向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或將資金沉澱下來,變一部分現實的購買力為潛在的購買力,從而減緩總需求壓力。
(4)儲蓄國債未來發展前景擴展閱讀:
在所有的理財產品中,國債由國家信用做為背書,應該是屬於最安全的投資產品。稱市場稱為「無風險投資」。
2019年,國債三年期收益率為4%,五年期收益率4.27%,相比銀行定期同期產品並不低。在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兌的情況下,國債毫無疑問成為了「保本理財」性價比較高的替代品之一。
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推出儲蓄國債「隨到隨買」試點,將儲蓄國債發行時間由原來的10天延長至全月。
而個人投資者可在4月全月,通過40家儲蓄國債承銷團成員共計約13萬個營業網點,以及27家儲蓄國債承銷團成員的網上銀行購買儲蓄國債,有利於提高個人投資者購買儲蓄國債便利性。
本次發行的電子式儲蓄國債在發行期內不得提前兌取,發行期結束後方可提前兌取。而且提前兌取業務只能通過承銷團成員營業網點櫃台辦理。
❺ 儲蓄國債的未來國債
儲蓄國債是指財政部在國內發行、通過商業銀行面向個人投資者銷售的、以電子方式記錄債權的、不可流通的人民幣債券,是以滿足長期儲蓄性投資需求,較多偏重儲蓄功能而設計發行的一種債務品種。
通俗來說,就相當於到銀行去開一個專用存摺,只不過裡面記載的不是存款,而是儲蓄國債的買賣和利息收入記錄。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之後,相信將會取代現在的國債形式,成為國債的最主要發行方式。
儲蓄國債可以說是2006年財政部在個人投資領域推出的新業務品種,與以往發行的憑證式國債相比,該業務在發行品種、變現途徑、付息方法和兌付方式上,更加豐富、靈活、多樣。其主要特點表現在:發行對象為個人投資者,企事業單位、行政機關和社會團體等機構投資者不得購買;以電子方式記錄債權,通過投資者在商業銀行開設的人民幣結算賬戶進行資金清算;從開始發行之日起計息,付息方式分為利隨本清和定期付息;不可流通轉讓,但可以辦理提前兌取、質押貸款、非交易過戶等,並扣除一定的利息;個人債權託管賬戶實行實名制,具體辦法比照個人存款賬戶實名制的規定執行;票息的確定較為市場化,利率設計上有一定的靈活性,先行推出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和固定利率變動期限兩個品種;方便而多樣化的購買機制,逐漸可以在銀行、 證券、乃至網上銀行進行購買。
儲蓄國債優缺並存
我國國債的演變經歷了四個階段和種類(具體見下表),而且利息水平也呈現出與儲蓄存款相似的波動趨勢。 圖表1 定期存款與三大類國債的主要特點對比表 定期存款 國庫券 憑證式國債 記賬式國債 儲蓄國債 全面發行期 1981年 1994年 1995年 2006年 記名性 實名制 不記名 記名 記名 實名制 上市交易 不可以 可以 不可以 可以 不可以 質押貸款 可以 不可以 可以 可以 可以 收益性 低,穩定 高,變動 中,穩定 中,穩定 中,可浮動 利息稅 20% 免 免 免 免 提前兌付 可以,活期利息,免手續費 不可以 可以,檔次利息,手續費3% 可以,檔次利息,手續費3‰ 可以,檔次利息,手續費可變 掛失 可以 不可以 可以 可以 可以 適用人群 保守型 穩健型 穩健型 穩健型 穩健型 儲蓄國債主要向個人投資者發行,產品主要考慮個人投資儲蓄與投資的偏好特點設計。由於其不可交易性,便不存在當市場利率上升時在二級市場受到資本損失問題,也決定了任何時候不會有資本利得,這也是不少中小投資者視為政府債券的優點。而這一點與現有的憑證式國債相同,主要是鼓勵投資者持有到期。不過考慮到投資者有流動性需求,所以仍設有提前兌取條件,但由於有最低持有期限制,若提前兌付要扣除一定的利息。
儲蓄國債雖然不是政府債券發行的主體,但由於這種不流通債券的出現滿足了廣大儲蓄類個人投資者的需要,因而在長期看它具有較強生命力。
❻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未來發展前景如何
郵政儲蓄銀行發展前景通過對郵政儲蓄銀行的成長脈絡及其現狀進行分析可以看出,作為一個有成長潛力,但自身優勢又存在一定製約因素的企業。郵政儲蓄銀行要想獲得穩健發展,應在充分借鑒同業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郵政儲蓄銀行發展歷史及自身特點,循序漸進,走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
改革的必要性郵政儲蓄銀行有著雄厚的資金實力,有足以與其他商業銀行抗衡的能量,歷史上,是一個只吸收存款,不能放貸的「資金保管銀行」,而且還是不收保管費只付息的那種,當然,這筆資金對於我國郵政建設起到了巨大的、不可抹殺的作用,但現在已不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求。
現在,我們郵政儲蓄銀行已可以經營貸款業務,但是,由於以前從未涉足過信貸經營,不管是與工、農、中、建等等以前的專業銀行相比,還是與交行、中信、廣發、招商、浦發等商業銀行相比,甚至以與農村信用合作社相比,不管是領導層、還是業務管理層、還是經營基層,都嚴重缺乏信貸經營、管理的經驗,除理念、管理經驗、經營能力外,在理論、產品、技術上也與商業銀行有較大的差距。 當然,郵政儲蓄銀行也並非沒有自己的優勢,網點的分布密度和廣度是任何銀行所不可比擬的,雖然這會帶來單個網點平均利潤率比較低的劣勢,但對於郵政儲蓄銀行開拓市場卻是一個巨大的優勢,我們要正確認識郵政儲蓄銀行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那就是處於市場開拓初期。
❼ 銀行未來的發展前景怎麼樣
三十年後銀行的樣子,跟今天以及過去四百年相比將有顯著不同。不妨大膽猜想一下,至少有這么三個發展方向:
一、成為項目財務顧問。早期銀行主要是用儲戶的錢來放貸或投資,存款吸收規模決定了銀行所能投放的貸款規模。大資管時代到來後,銀行開始越來越多使用理財資金對接項目。未來隨著新型金融機構數量和類型不斷增多,銀行在吸收存款和銷售理財產品上很可能變得越來越沒有優勢。銀行能倚仗的,除了手中的客戶資源,還有豐富的項目審查和組織經驗。目前部分地方的PPP項目已暗合了這一趨勢:銀行資金與PPP項目之間存在期限配錯,不適合充當社會資本方,但這並不妨礙銀行以其他方式積極介入,如提供過橋貸款、設備租賃、現金管理、企業資產證券化等綜合金融服務,同時引入長期限的外部保險資金、養老金等參與項目。換言之,銀行在PPP項目中充當了政府的財務顧問。
二、成為整個金融市場的資源整合者。這與姜建清說的信息中介有點類似,但又不限於此。事實上,說到信息的集中、整合、共享、挖掘等大數據技術,銀行現在沒優勢,未來也不見得會有多少優勢。現在的優勢在互聯網金融企業手上,未來的優勢很可能在各式各樣的金融科技企業手上。銀行未來在信息等資源方面的優勢,一體現在對客戶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准確把握上,知道如何為不同的客戶量身訂制相應的金融解決方案;二體現在熟悉市場上各類資金特點及流動性規模,有能力隨時動員大量資金匹配客戶需求;三體現在善於調度市場上金融科技企業和各種中介機構的資源及專長來服務客戶。
三、一些銀行將轉型為專業化金融服務中介。未來或許不會再有大而全的傳統銀行了。大型銀行多數向前兩個方向轉型,也有中小銀行向專業化、特色化金融服務中介轉型,比如一些專門從事零售業務或財富管理業務的金融機構,一些為其他金融機構提供風險管理顧問服務的中介機構,還有一些成為服務中小企業的貼身金融管家。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❽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發展前景如何
郵政儲蓄銀行是由原來的郵政儲蓄變身而來,期間經歷了一段很長的發展歷程。郵政儲蓄是面向居民個人、依託郵政網點資源辦理的零售金融業務。我國郵政儲蓄業務自1986年恢復開辦以來,對聚集社會閑散資金、支持國民經濟建設發揮起了積極作用。二十年來,郵政儲蓄業務迅猛發展,已成為我國金融業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2007年3月20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成立儀式在北京舉行。成立後的郵政儲蓄銀行,面臨的是激烈的市場競爭,同質性的特性要求其必須樹立自己的競爭優勢。面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入和調整,社會主義金融體制的不斷轉軌和創新,各個國有獨資金融機構的股份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境外金融資本的登陸,對經歷了20多年風雨磨礪的中國郵政儲蓄來說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以較高的戰略調整、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不斷優化的資源配臵、完善的機構管理和業務機制來應對當前金融市場競爭成為郵政儲蓄銀行需要深思的重要課題。
❾ 如何看待銀行理財業務創新和未來發展趨勢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國銀行理財業務規模快速增長,迅速成為國內財富管理業務中的中流砥柱,也充當著商業銀行轉型的急先鋒。但是,隨著社會融資結構的深刻變化、利率市場化的持續推進、大資管時代的到來,銀行理財業務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商業銀行將如何進一步激發銀行理財的活力,未來銀行理財業務的創新方向又在哪裡?
由於銀行理財產品主要承擔穩定存款、騰挪信貸額度的角色,再加上分業經營格局和剛性兌付的約束,各家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難有差異化的動力,理財產品同質化現象非常明顯。從產品類型看,銀行理財主流模式還主要是類存款型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期限、風險特徵描述都高度相同;在類基金產品和結構化產品方面,國內各家銀行也基本上是大同小異。從資產配置看,投資品種主要集中在債券、信貸資產等,甚至連規避監管的路徑也都高度一致。
理財業務高度同質化,必然引發激烈的價格戰,目前國內銀行理財市場上的硝煙四起便是明證。造成理財模式高度雷同的本質原因是,國內理財市場發展的時間較短,技術含量不高,理財產品主要集中於類存款型固定收益類理財,運作模式容易復制。
從2012年央行非對稱降息,以及央行多次的政策表態來看,利率市場化已是離弦之箭,存貸款利率的完全放開已漸行漸近。一旦存貸利率徹底市場化,銀行理財業務反過來就面臨存貸款的更直接沖擊,不得不改弦易轍,向結構化、基金會和證券化方向轉型。
此外,自2012年5月份以來,資產管理行業迎來了一輪監管放鬆、業務創新的浪潮。非銀行金融機構在權益類和另類投資領域處於優勢地位,隨著股票市場的發展成熟和依託其上的衍生工具層出不窮,這些產品在收益方面較目前的銀行理財產品競爭力更強,勢必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形成巨大沖擊。
所謂「核心」,就是指銀行要緊緊圍繞「固定收益」核心業務領域,開展理財業務。在固定收益領域,國內市場有兩個大的發展方向,一是債券市場擴容,二是資產證券化。在債券市場,銀行具有傳統優勢,無論是在一級市場上發行債券,還是在二級市場上交易債券,銀行都是最具市場影響力的參與主體。對於資產證券化,商業銀行在貸款提供、資產支持債券發行、會計清算、資產支持債券交易等方面都是最廣泛的參與主體,同時,銀行還具有信貸資產風險管理方面的豐富經驗。這一切均為銀行發展固定收益類的理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鑒於資產證券化業務復雜、涉及面廣、風險點多等特點,易於監管、可緊可松、具有「試驗田」性質的銀行理財產品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創新載體。目前商業銀行推出了一些「類證券化」的理財產品,其主要體現為銀信、銀證等通道類業務,未來將逐步向真正的資產證券化產品進行轉變,體現為風險的結構分層、現金流的結構重組等多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