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購買國債所得的利息收入屬於什麼收入
國債利息收入是指企業持有國債而取得的利息。收益計入 投資收益 中去。
國債利息收入屬於免稅收入,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時候,這部分收入可以調減應納所得額。
簡單地說,某企業利潤為100萬,其中國債利息收入有10萬,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
企業所得稅=(100-10)*25%=22.5萬。
⑵ 國債屬於什麼收入
居民因購買國債,而獲得的債券利息,應該是財產性收入。是憑借財產獲得的收入。
按生產要素的貢獻參與分配,要看以誰為分配主導,如果是在企業里,由企業主導分配權的,當然是初次分配。
⑶ 銀行存款購入的企業債券是屬於什麼科目呢
銀行存款購入的企業債券是屬於資產類會計科目
借:長期債權投資
貸:銀行存款
----------------------------------------
不懼惡意採納刷分
堅持追求真理真知
⑷ 企業的國債是怎麼買的可以定投嗎
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帶身份證到銀行櫃台買,不過流通性比較差,套現不容易。另一種方法是帶身份證到證券公司開滬深交易賬戶,像買股票那樣買,最低買1手,1手即是10張,每張面值是100元,手續費是萬分之二,可以進行T+0回轉交易,流通性比較好,隨時都可以套現,是比較好的一種交易方式。買企業債的好處是可以謀取比較國債和銀行存款稍高一點的收益,還有一個就是在證券市場上買流通性比較好,易於兌現。
⑸ 購買國債屬於年金嗎
國債就是國債,跟年紀沒什麼關系吧?國債買你買的是國家的證券,按那個債券,有國家的信用保障,所以的安全,它的利息也不是特別高,但是你說的年紀年紀一般都是企業呀,這樣子給你交的年紀跟國債沒什麼關系。
⑹ 企業持有五年期的國庫券屬於什麼會計科目
企業持有五年期的國庫券科目是「持有至到期投資」。
1501 持有至到期投資
一、本科目核算企業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攤余成本。
二、本科目可按持有至到期投資的類別和品種,分別「成本」、「利息調整」、「應計利息」等進行明細核算。
三、持有至到期投資的主要賬務處理。
(一)企業取得的持有至到期投資,應按該投資的面值,借記本科目(成本),按支付的價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利息,借記「應收利息」科目,按實際支付的金額,貸記「銀行存款」、「存放中央銀行款項」、「結算備付金」等科目,按其差額,借記或貸記本科目(利息調整)。
(二)資產負債表日,持有至到期投資為分期付息、一次還本債券投資的,應按票面利率計算確定的應收未收利息,借記「應收利息」科目,按持有至到期投資攤余成本和實際利率計算確定的利息收入,貸記「投資收益」科目,按其差額,借記或貸記本科目(利息調整)。
持有至到期投資為一次還本付息債券投資的,應於資產負債表日按票面利率計算確定的應收未收利息,借記本科目(應計利息),按持有至到期投資攤余成本和實際利率計算確定的利息收入,貸記「投資收益」科目,按其差額,借記或貸記本科目(利息調整)。
持有至到期投資發生減值後利息的處理,比照「貸款」科目相關規定。
(三)將持有至到期投資重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應在重分類日按其公允價值,借記「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科目,按其賬面余額,貸記本科目(成本、利息調整、應計利息),按其差額,貸記或借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已計提減值准備的,還應同時結轉減值准備。
(四)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資,應按實際收到的金額,借記「銀行存款」、「存放中央銀行款項」、「結算備付金」等科目,按其賬面余額,貸記本科目(成本、利息調整、應計利息),按其差額,貸記或借記「投資收益」科目。已計提減值准備的,還應同時結轉減值准備。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額,反映企業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攤余成本。
⑺ 公司購買的債券屬於什麼科目
如果企業打算將債券持有至到期,則計入「持有至到期投資」科目
若不打算持有至到期或目的不明確,則計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詳細參照網路「持有至到期投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介紹
⑻ 購買國債算是投資還是儲蓄
希望我能說的相對明白。
首先要明確這樣幾個宏觀經濟學的基本概念:
1. 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出發,投資是指設備或建築物這類新資本的購買。例如某貪官新建了一棟別墅,某公司新建了一座工廠,這都增加了我國的投資。但是如果某貪官把10萬塊儲蓄到銀行,或者買股票基金,或者購買國債,對於他個人來說屬於投資,但對於國民經濟來說這都屬於儲蓄,因為並沒有新設備或建築物這類新資本的誕生。
2. 對整個國民經濟而言,儲蓄必定等於投資。
3. 國民儲蓄--即可貸資金供給,由公共儲蓄和私人儲蓄組成。
當政府的支出超過稅收時,政府的公共儲蓄就是負的,即出現預算赤字。
政府為了平衡赤字,發行長期國債賣給民眾,對於民眾來說,購買國債屬於投資,但對國家來說,這筆從民間吸收獲得的國債資金是用來填補預算赤字,而不是用來投資建設。
接著,來分析這筆國債資金。購買國債的民眾,本可以將這筆資金儲蓄在銀行或購買金融產品,從宏觀經濟理論角度看,這無疑會增加國民經濟儲蓄。但現在這筆資金,購買國債用於彌補財政赤字,所以國民儲蓄降低了。
用兩個公式來描述國民儲蓄降低的過程:
1.發行國債前:
國民儲蓄==公共儲蓄 + 私人儲蓄
國民儲蓄== 0 + 私人儲蓄P
一定要弄清楚,這個等式的公共儲蓄值一定是0而不是負數,因為發行國債前,國庫里的錢為 0(實際上還欠著錢,但你見過數值為負的錢嗎?在這個等式里總之就是國庫空虛,沒有錢了)
2. 發行國債後:
國民儲蓄==公共儲蓄 + 私人儲蓄
國民儲蓄== 0 + (私人儲蓄P - 國債發行值)
發行國債後,只是彌補了預算赤字,國庫里的錢還是0,並沒有增加哦~~
所以比較兩個等式,可以知道,發行國債後的國民儲蓄實際上降低了,差額正是發行的國債數額,證明為彌補國家預算赤字而發行國債籌資,擠壓了原本可以獲得可貸資金的私人和企業的籌資機會,而私人和企業貸款籌資是為了什麼?當然是為了投資,所以投資也降低了,降低的部分正好是國民儲蓄減少的數額,也正好是發行國債的數額。
⑼ 購買國債是否屬於資金運動
是的
1.國債對經濟發展速度的調節效應
在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經濟發展處於「疲軟」狀態時,發行國債可以動員社會閑置資金參與經濟建設,從而推動經濟的發展。在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經濟發展處於「過熱」狀態時,發行國債又可以回籠流通中的貨幣資金,起到收縮社會總需求、穩定經濟增長的作用。國債對社會總需求的雙向調節效應,是稅收等其他手段所難以替代的。
2.國債對社會經濟結構的調節效應
社會經濟結構協調是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前提。由於發行國債是非政府財力向政府財力轉化,它在增加政府投資能力的同時,會減弱非政府渠道的投資能力。這種投資主體的轉化,意味著投資結構的轉變,即由政府負責的社會公益設施、基礎設施及重點建設設施的比重必然加大,而由企業及個人的一般性產業投資比重則相對降低,表現在國民經濟結構中,會引起生產性和非生產性產業、基礎產業與加工產業等的比例結構的相應變化。
3.國債對貨幣流通量的調節效應
一般認為,政府發行國債只是貨幣購買力從認購者向政府轉移,對流通中的貨幣量沒有影響。實際上,國債對貨幣流通量是否產生影響,還要取決於它的認購者、認購國債的資金來源及其中央銀行貨幣發行的關系。這可能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
(1)居民購買國債對貨幣流通量的影響
居民購買國債的資金主要是手持現金和儲蓄存款。從資金運動的角度看,居民購買國債表現為居民手持現金和銀行儲蓄存款減少,財政財力增加,中央銀行的財政性存款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央行將財政性存款安排了商業銀行貸款,則可能引起貨幣流通量的增加;如果央行將其專供財政使用,則不會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甚至會因商業銀行儲蓄存款減少,相應的派生存款減少,流通中的貨幣量也相對減少:如果國家實行財政、貨幣「雙緊」政策,將國債扣留國庫不用,則會使流通中的貨幣量絕對減少。
(2)企業購買國債對貨幣流通量的影響
企業購買國債是企業資金向財政資金的轉化。如果企業用閑置不用的資金購買國債,這種轉化不會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如果企業用生產或消費的資金購買國債,則可能增加其對銀行的貸款需求,商業銀行貸款增加,如果沒有引起央行的貨幣發行,則對流通中的貨幣量影響也不大,如果商業銀行自身難以滿足企業貸款需求,並且不得不因此而增加其對央行的借款,央行又不得不以貨幣發行來擴大資金來源,滿足商業銀行的借款需求時,則會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
(3)商業銀行認購國債對貨幣流通量的影響
在國債由商業銀行認購的情況下,如果商業銀行正常的資金來源充裕,或能以壓縮其他貸款需求來滿足政府財政的需求,都不會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如果商業銀行原來的資金來源和運用缺乏調節餘地,則只能通過向央行申請貸款來滿足購買國債所擴大的資金運用,這可能成為央行增加貨幣發行的誘因,也可能使流通中的貨幣量增加;如果央行並未因此而發行貨幣,則流通中的貨幣量也不會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