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債期貨 > 法國國債

法國國債

發布時間:2021-03-18 00:27:45

⑴ 為什麼沒有別的國家買中國的國債

這是一種誤解,只不過我們了解的少,我國其實一直在發行國際債券
對外發行債券是我國吸引外國資金的一個重要渠道,從l982年首次在國際市場發行國際債券至今,我國各類籌資主體已在國際債券市場發行了100多次債券。
1987年10月,財政部在德國法蘭克福發行了3億馬克的公募債券,這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後政府首次在國外發行債券。
l994年7月,我國政府在日本發行公債券;
l995年11月又發行400億日元債券,其中,20年期為100億日元,7年期為300億日元。
l996年我國政府成功地在美國發行4億美元l00年期揚基債券,極大地提高了我國政府的國際形象,在國際資本市場確定了我國主權信用債券的較高地位和等級。
1997年和l998年,我國利用國際債券融資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兩年共發行美元債券34.31億、德國馬克債券5億、日元債券l40億。
2001年5月17日,中國政府在海外成功發行了總值達l5億美元的歐元和美元債券。這是中國政府自1998年12月以來首次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發行債券。其中,l0億美元的l0年期美元債券年息率為6.8%,由高盛、J.P.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法國巴黎、德意志銀行及巴克萊資本等投資銀行承銷。此次發行債券不僅保持了中國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經常發行人的地位,而且向國際金融社會展示了中國經濟的活力,是一次具有戰略眼光的融資行為。

⑵ 法國中央銀行

歐洲中央銀行的成功實踐,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關注各自區域貨幣安排的參照。殊不知歐洲金融體系的發展曾經歷了多少曲折與坎坷,才成為今天全球公認的金融範式。
獨立的私人銀行當首推1171年在商業中心、海上強國威尼斯所成立的威尼斯銀行和1407年在具有著同樣發達的手工業和海上貿易的熱那亞所成立的熱那亞銀行。它們經營保管、貸放、匯票等業務,為流通的順暢而提供符合客商所要求幣別的足值通貨。威尼斯銀行接受存款,以錢幣的重量記賬,並保有百分之百的現金准備。佛羅倫薩商人一邊和熱那亞、比薩、威尼斯維持交易聯系,一邊也與羅馬教庭保持接觸。教庭為了得到回報,便向商人們提供某些保護,金融交易通過商人的手得到了發展。銀行不僅操縱金銀貨幣,而且使用匯票辦理信貸業務,以匯票形式在某日為某貸戶向某人付款。兩地銀行間的現金轉移為互相軋差,余額轉到下期。義大利的這些「銀行」被稱為「兌換商的桌子」,生意砸了,就是桌子破了,破產了。

商人求助於名氣大的銀行家,銀行家收取代理費,義大利商人銀行家被稱為倫巴第人,商業銀行被稱為倫巴第銀行,商業銀行業務被稱為倫巴第業務。至今在英國倫敦、法國巴黎還有倫巴第街。倫巴第銀行在其發展過程中,曾同享有特權的騎士團所經營的寺院銀行進行了斗爭,並取得了勝利。倫巴第人紛紛從倫敦和巴黎趕赴香檳市場,與來自德國、義大利、比利時、西班牙的商人談生意。因此歐洲商業發展了,銀行技術也在地中海、北海、大西洋范圍內得到普及。雖然14世紀後期歐洲發生了可怕的黑死病,歐洲人口減少了1/3,歐洲人還是挺過來了。

從攤桌兌換商走出來的商業銀行,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金融體系的主體。它辦理存放匯兌,把社會儲蓄轉化成資本,並配置社會資源;它辦理轉帳結算,創造存款貨幣,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它提供多種多樣的代理、委託、保管、服務業務,滿足人們生活中理財需要,已經成為最受個人、企業歡迎的「管家婆」。十年前,有人說「商業銀行快進博物館了」,的確,當代資本市場的發展使商業銀行對企業融資減少。但是,商業銀行與時俱進,絕處逢生,在傳統的存貸款業務之外,大量發展中間業務,使得現代商業銀行不僅沒有進博物館,反而站在了資本市場的潮頭,成為對多個盈利點進行風險管理的全能機構。

從第一張股票交易到現代資本市場

威尼斯很早就有公債券交易,1328年,佛羅倫薩也出現了這種交易,熱那亞還存在拋售和收購聖喬治銀行有價證券的活躍市場,到了15世紀,萊比錫出現了礦業股票的買賣。

股票的發行與交易,是股份公司的產生帶來的。但是,當它以白紙黑字的書面形式出現時,想轉讓並不容易,「股東」一詞也遲遲不被接納。盡管股票有很多優點,股份公司的推廣卻極其緩慢,這就從客觀上要求一種股票買賣的公共服務組織的出現。

1613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首創了這種交易市場。它不同於原來的證券買賣市場,不但交易數額大,而且具有流動性、公開性和投機性。交易方式多種多樣,除了買賣股票,賭漲賭跌,甚至可在沒有本錢也沒有股票的情況下進行投機活動。投機者空手賣出或空手買進,收盤時結算盈虧,交割差額。最初的股票是記名的,買主把自己的名字登上專門的賬本以後,就算擁有了股票。但是這種措施也無法杜絕投機,後來才使用不記名的股票。

當時參與阿姆斯特丹交易市場的不僅有大資本家,也有普通的老百姓,他們聚集在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附近的咖啡館里。經紀人混跡於其中,努力使人們相信股價會如何如何,從而引誘投資者通過他來進行交易。一般人的交易必須通過經紀人,因為自己無權進入交易所。同時小投資者要了解股價的高低也只能通過經紀人,因為當時沒有真正的行市。阿姆斯特丹也因之成為當時歐洲最富有魅力的城市,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股票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再加上荷蘭安全的公共債券,全歐洲的大部分資金都流往這個城市。

荷蘭證券市場的發展刺激了倫敦。1695年,英國的皇家交易所也開始買賣公債以及東印度公司和英格蘭銀行的股票。英國的交易情況和荷蘭一樣,投資者和經紀人都擠在交易所街的咖啡館里,著名的喬納森咖啡館成了最主要的證券交易場所。現代法國史學家布羅代爾在他的著作中,惟妙惟肖地記載了交易所中交易者的「切口」,甚至記下了街上小商販的叫賣聲。阿姆斯特丹的交易手段,期貨交易、邊際購買(使用一小部分資金購入股票,以新購入的股票作為抵押介入其餘的股票), 以及「拋」、「收」、「多頭」、「空頭」等,在倫敦也統統出現了。然而1748年的一場大火,燒毀了倫敦交易所附近的咖啡館,經紀人的活動區域更加有限。經過多次籌劃,1773年,一幢新的建築在皇家交易所的背後修建起來,這個新落成的證券交易所,環境大為改觀,交易形式也更加正式。

與此同時,在歐洲的巴黎、布魯塞爾等地也出現了證券交易所,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場形成了。歐洲很快形成了一個集中、統一的交易市場,這就是社會化的、價格收益可以預期的證券交易場所。但是資本的趨利性使得當時的證券交易市場充滿了泡沫,南海泡沫就是一場帶有幾分滑稽的典型投機活動。

英國南海公司擁有英國在南海(即南美洲)的貿易壟斷權,公司為了圈錢還債,操縱者分幾次出售南海股票,並且一次比一次價格高。股民們蜂擁而上,股市空前活躍。投機活動使得南海公司股價直沖950英鎊,人們狂熱地參與其中,有的婦女賣掉自己的首飾來購買股票。就連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牛頓也屈服了,他開始時買了價值七千英鎊的股票,之後在兩倍的購入價格上賣掉了,後來被群眾的狂熱卷挾著,他又以更高的價格買回來,結果虧損了兩萬英鎊。他哀嘆自己可以計算天體的運行,卻不能計算人群的狂熱。為了改善當時糟糕的局面,國王喬治一世提前從休假地趕回來,召開國會,提出必須有人承擔責任、受到懲罰,上議院摩爾斯•沃西大力主張把罪犯捆進麻袋投下泰晤士河。但沒有人指出這是因為投機者自己貪圖暴利和違背常識的必然結果。跟著成立了一個調查委員會,查出為了推動成立南海公司的立法,有權勢的人被贈予了免費的股票,包括國庫專員查理斯•斯坦霍普、桑德蘭伯爵和分別擔任郵政大臣與國務大臣的詹姆斯•克雷格父子,還查出財政大臣約翰•艾斯萊比也接受了八十萬英鎊的賄賂。在接下來的審理中,財政大臣艾斯萊比以「惡名昭著的、危險的和罪惡的」腐敗獲罪,並被投進監獄,二百多萬英鎊從南海公司的董事中追回,這些董事的土地、財產被充公。後來人們反思,如果政府能夠對金融市場保持一定的監督和管理的話,南海泡沫就不至於鬧到這個程度,由此萌發了證券市場的現代監管體系。

現在,股票債券發行與交易已經在比較成熟的監管體系下,運行在世界的所有城市,不同層次的交易中心涌現出來。當前,倫敦證券市場一天24小時運營,在其中交易的公司股票達2272家,股票市值3萬億美元左右,債券市場市值近2萬億。除倫敦證券市場外,歐洲的法蘭克福、蘇黎世、巴黎、布魯塞爾、盧森堡都是重要的交易市場。近幾年人們發現,股權融資比銀行信貸融資成本低、收益高,因而資本市場正在成為當今金融領域的焦點。

從冒險商海上保險到現代保險體系

很早以前,地中海上的商船在遭遇風浪襲擊時,往往被迫拋棄一部分貨物,減輕船重。為補償貨主的利益,地中海航海商人之間遵循一個「共同海損原則」,此原則在公元前916年被羅德島制定的《羅地安海商法》採用,並正式規定為「凡因減輕船隻載重,拋棄入海的貨物,如為全體利益而損失的,須由全體分攤歸還。」海上保險由此萌芽。

到了中世紀,商人行會實行一種互助,有人身災害補助,也有火災補助。後來發展到船舶抵押借款和貨物抵押借款制度,船主或者貨主出海前向貨幣商人借款,如航行中遇到災難,可以按照災難的程度減免債務,安全到達則全部償還本金和利息。後來,特別是新大陸發現以後,義大利的海上保險的辦法開始在歐洲通行。1601年,英國公布了第一部海上保險的法律,海上保險公司也出現了。1666年9月2日,倫敦一次大火延續五十天之久,13200多戶住宅化為灰燼,居民無家可歸。第二年,牙科醫生巴蓬個人辦理保險業務,並於1670年邀集3人設立火災保險公司。1693年,英國人哈萊製成第一張死亡表後,科學計算人身保險費的現代人壽保險開始出現。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道德危險的頻繁出現,保險合同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由保險人作為保證方,為權益人承保由於被保證人的不誠實或不守約而受到的損失,並負賠償責任的保證保險也發展起來。

現在,倫敦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保險中心,擁有保險公司800多家,其中170多家是外國保險公司的分支機構,航空保險和海上保險佔全世界的23%。保險的種類、標的和花色品種不斷發展,比如財產保險、人壽保險、社會保險;保險的廣度與深度不斷發展,如自願保險、強制保險、再保險等等。

從公共銀行、英格蘭銀行到現代中央銀行

眾所周知,中央銀行是政府的銀行、發行的銀行、銀行的銀行。早在古希臘、古羅馬就已經出現了中央銀行的早期形式:公共銀行。寺院借貸者和攤桌兌換商出現後,政府為了反對高利貸,古希臘的許多城市從公元前4世紀就決定成立公共銀行,由政府官員掌管和監控。公共銀行除充當銀行本身的職能以外,還負責徵收賦稅和鑄造貨幣。後來古希臘和古埃及融入了古羅馬。由於各公共銀行或攤桌兌換商都分散在外省,於是在古羅馬城設立一個中央銀行。後來,由於戰爭、瘟疫等原因,公共銀行遭受波折,陷入停滯。

在文藝復興時期,公共銀行再度興起。1401年,巴塞羅那市政府創立「交換所」;1407年法國瓦朗斯成立第二家公共銀行;1408年,「聖喬治銀行」在熱那亞成立,直接接受市政存款,並吸收公眾存款,為政府融通資金,一直延續了4個世紀。1619年,威尼斯共和國成立了一家轉帳銀行——吉羅銀行,促使國家的供應商接受延期付款,銀行以流通票據購回供應商的票據。1637年,吉羅銀行兼並了另一家公共銀行——理亞多銀行(16世紀成立),改稱威尼斯國家銀行,這個新成立的銀行印製流通票據,承兌國家債權和商業債權,並吸收現金存款。

這種時隱時現存在了3000多年的公共銀行告訴人們:中央銀行是貨幣信用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中客觀需要的公共機構;商品化、貨幣化、信用化和國際化程度愈高,就愈需要它,在漫長的前工業化社會中,它只能緩慢地前進。這就是現代中央銀行的前身。

歐洲各國政府的資金來源無外乎兩種,一種是稅收,另一種是政府的融資。年金是政府借貸的主要形式,英國、法國、義大利、荷蘭紛紛依靠年金來籌措款項。年金其實就是政府的長期借貸行為,但是讓當時歐洲政府不堪重負的是一些短期借貸。由於戰爭、自然災害等原因,歐洲各國負債額劇增,各國財政金融家們都在努力將短期債務重新安排為長期債務。1656年,瑞典成立了一家私人銀行――里克斯銀行,並且發行鈔票,到1668年,瑞典政府出面將其改組為瑞典國家銀行,歸國會所有,並對國會負責,享有發行貨幣的特權,由國家經營。不過它早期的業務大部分屬於商業銀行業務的性質。

這個時期的英國政府,主要財源是稅收,但是入不敷出,經常向「金匠」借款,利率高達20-30%。為了開辟廉價的資金來源,英國議會經過激烈的辯論,授權成立了英格蘭銀行。英格蘭銀行於1694年開始運行,其目的只是向政府貸款與發行銀行券,但不久它便承擔了其他多項業務:接受公眾存款;進行金銀貿易為政府轉移海外財富;接受政府債券或者為政府債券兌現;為政府處理稅收;接受客戶的應付匯票並將其記入客戶的貸方等等。1717年,在英格蘭銀行的主持下,英國政府將短期債務轉換成長期債務,將戰前債務每年支付的高額利息轉化成新的股金,年息為5%。也就是說,在債券到期之前,把本金和利息轉化成低利息票。這樣有利於降低財政部門的負擔,但是投資者的收入卻大為減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允許投資者持債券來購買南海公司的股票,當時的投機熱潮使投資者可能在股票市場上獲得巨額利潤,因此這次的債務轉換進行得比較順利。此次的債務轉換體現了英國公共金融體制的成熟。國債交易市場的形成,也使英國財政體系走在了歐洲的前列,這是英國金融革命的重要標志。從18世紀開始,短期債務和後來固定的國債為工商業和殖民地開發籌集資金,為工業革命准備了先決條件。

1833年,英格蘭銀行的銀行券成為法定貨幣,即由國家信用擔保的、通過法律強制流通的紙幣。在取得國家紙幣發行特權後,英格蘭銀行作為國家銀行和私人銀行的混合物,在政府的支持下不斷擴大股本,一步步壟斷貨幣發行,逐漸成為全國銀行的中心。1844年的《皮爾條例》,正式承認英格蘭銀行作為國家機關,賦予它發行貨幣的壟斷權利,並規定新設的銀行、改組的銀行及合並的銀行不得發行銀行券,公眾手裡的銀行券可隨時到發行部兌換成黃金,發行部也以銀行券交換公眾手中的黃金。從銀行金庫中流出多少黃金,就有多少銀行券流回發行部並被銷毀;反之,有多少黃金流入金庫,就有多少銀行券進入流通。英格蘭銀行真正成為政府的銀行、發行的銀行和票據交換中心。之後,英國幾次爆發經濟危機,公眾開始大量提款,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儲備屢次大幅下降。幾次危機中,英格蘭銀行通過貸放,救助了大批商業銀行,使它們渡過流動性危機,而英格蘭銀行巋然不動,執行「最後貸款者」的職能,從而確立了它作為銀行界領導的特殊地位,又成為「銀行的銀行」。由此英格蘭銀行成為真正的中央銀行。

英格蘭銀行的成功做法,為歐洲國家樹立了榜樣,各國紛紛效仿,其他美洲、亞洲國家開始意識到中央銀行的必要性。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中央銀行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得以推廣。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1883-1946年)把中央銀行的職能推到極致。一戰結束後,他作為英國財政部首席代表參加了巴黎和會。在1929—1933年的大蕭條期間,他擔任了英國內閣財政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擔任英格蘭銀行董事。1944年,他率領英國代表團參加在美國布雷頓森林召開的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接著又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的董事。他一生著述頗豐,貢獻最大的是主張政府實行貨幣政策管理通貨,調節貨幣數量以穩定物價。他的《貨幣改革論》、《貨幣論》、《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等著作都反映了通過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調控經濟的主張。凱恩斯的理論,受到了經歷過大蕭條煎熬的各國政府的歡迎。

二戰以後,政府通過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刺激有效需求,使宏觀經濟達到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經濟增長與國際收支平衡的目標體系。實現這一目標體系的手段是中央銀行的存款准備金制度、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初期,各國政府傾向於實行更具直接效果的財政政策,如減稅與擴大政府采購,而貨幣政策尚「妾身未分明」。但1970年代以後,為達到上述政策目標體系,克服「滯脹」,財政政策顯得獨木難支,捉襟見肘,貨幣政策才被「扶正」,兩策平起平坐,搭配運用,由政府相機抉擇。由此,中央銀行的地位也普遍得到了加強。

金融中心從佛羅倫薩、阿姆斯特丹到倫敦、紐約的轉移

如果說12-14世紀歐洲的金融中心在佛羅倫薩,那麼15世紀中期,布魯日就成了重要的商業金融中心,德意志的漢撒同盟也達到了全盛。從16世紀開始,地理大發現的成果為歐洲人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黃金,更重要的是通過新的航線,各大洲之間彷彿織成了一張蜘蛛網,在網間流動的,是東方的絲綢、香料,是美洲的黃金、白銀,是非洲的黑奴、象牙,是世界各地的技術、文化。但是,在這張網上最活躍的組織者不是絲綢的生產國中國、印度,不是黃金白銀的產地國,也不是傳統的阿拉伯商人,而是剛剛完成宗教改革的歐洲殖民者。1500-1750年,世界被捲入了商業革命大潮。新航線的出現必然造成歐洲經濟中心的轉移,地中海中心移向了大西洋沿岸城市,安特衛普不僅是歐洲經濟貿易中心,也是歐洲的金融中心。17世紀以後,隨著荷蘭共和國的興起,阿姆斯特丹又力壓安特衛普,成為歐洲最大的商港,其轉口貿易與航運盛居歐洲之冠。靠著兩大商業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荷蘭進行著規模巨大的殖民地貿易。東印度公司壟斷了東方的香料,並且在東南亞擁有規模巨大的種植園。西印度公司則壟斷了非洲西海岸、美洲東海岸以及太平洋各島嶼的貿易特權。此時的荷蘭在海外瘋狂殖民,靠著先進的航海技術和大量的海外殖民地,荷蘭在整個歐洲貿易中打敗了其他競爭對手,成為歐洲乃至世界金融中心。

到了18世紀,商業的重心相應轉移到了英吉利海峽的對岸。英國憑借其工業實力,迅速取代了荷蘭,成為西方世界的霸主,倫敦進而成為歐洲的經濟中心。其間,英國經過了與葡萄牙、西班牙及荷蘭連續不斷的戰爭,到18世紀成為世界上擁有殖民地最多的國家,控制了大部分的殖民地貿易和東西方貿易。19世紀的工業革命使英國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對外貿易迅速擴張,殖民地遍布全球。一戰前英國海外投資高達40億英鎊,世界貿易的40%使用英鎊結算,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但是,經過了兩次世界大戰,歐洲經濟受到了嚴重挫傷。美國兩次參與世界大戰,都不在自己本土打仗,而憑出售軍火發了財。二戰後,美國擁有全世界黃金儲備的五分之四,美元地位超過英鎊,美國經濟實力進一步提高,紐約轉而成為世界經濟金融中心。倫敦的金融地位雖然屈居世界第二,但仍然是重要的世界金融中心。

從貨幣戰到貨幣聯盟

在1930年代那場災難性的大蕭條中,大批銀行紛紛倒閉,整個信用體系瀕臨崩潰。各國放棄金本位制,實行紙幣制度,主要發達國家又把一些在貿易、金融上與之有密切聯系的國家及其殖民地聯在一起,組成貨幣集團,建立內部依附性的匯率制度。

首先建立的是英鎊集團。1931年9月18日,英國放棄金本位,匯價下跌,英國以自己為核心,聯合包括英聯邦成員國及其他一些國家組成了「英鎊集團」。英鎊集團內部均用英鎊當基準貨幣,各國貨幣的匯率以英鎊為准,可以自由兌換,貿易、信貸和投資使用英鎊。成員國貨幣對英鎊保持固定比價,匯率隨英鎊的變動而變動。英鎊區內資金移動不受限制,對區外國家則須經外匯管理機關批准。區內各國收入的黃金和美元須按一定的比例售給英國財政部,作為英鎊區的共同儲備。然而英鎊集團具有很強的排它性。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引發世界貨幣危機; 1972年6月,英國政府宣布英鎊對美元實行浮動匯率,對區內資金移動加以管制,導致不少成員國的貨幣與英鎊脫離聯系。英鎊區的范圍縮小到了只包括英國本土和愛爾蘭,英鎊區基本上瓦解了。

美元集團則是美國控制下的國際貨幣集團,於1934年美國廢除金本位制、在實行美元貶值以後所建立。美元區內各國貨幣對美元保持固定比價,對外貿易不實行外匯管制,並把大部分黃金和外匯儲備存於美國,貿易結算通過美元進行,同時美國承諾其他國家可以隨時用美元從美國購買黃金。這樣,美國通過以美元為主的區內附屬性匯率制度,增強了其對世界市場和原料產地的控制。

法郎集團是法國控制下的排他性國際貨幣集團。法郎區的成員主要是法國和當時的法國殖民地、託管地,包括法國、塞內加爾、馬里、象牙海岸、上沃爾特、貝南、尼日、多哥、喀麥隆、查德、中非、加彭和剛果等。區內各成員國貨幣都與法郎保持固定比價,區內貿易用法郎結算,資金流動不受限制,黃金外匯儲備集中在法國保管。法國殖民地和託管地紛紛獨立後,有些國家退出了法郎區。

由於英鎊區、法郎區和美元區的存在,世界上出現了以英鎊、法郎和美元為中心的三個依附性匯率體系。這樣,世界外匯活動就主要集中在英鎊、法郎和美元之間,世界各國五花八門的外匯交易就簡化為以幾個大國貨幣為主的體系,而這些大國則利用各自的貨幣集團控製成員國,對抗其他貨幣集團,使外匯交易向有利於這些大國的方向發展。

同期,德、日法西斯也組成了以自身為核心的貨幣集團。法西斯德國建立了馬克集團即雙邊清算集團,參加的成員國是被德、日佔領或控制的國家,是武力威脅下強制形成的封閉性貨幣集團,完全由德、日法西斯操縱為其侵略戰爭需要而服務,包括在劃撥清算制度下通過清算帳戶強迫掠奪佔領地區。

1930年代貨幣集團的林立與相互對抗,使國際貿易與金融受到了更多的阻礙與干擾。為此,1933年6月,國際聯盟在倫敦召開「世界通貨經濟會議」,有66國參加。由於矛盾重重,會議沒有達成最終結果。1936年 9月,美、英、法三國從本身利益出發,達成「三國貨幣協定」。二次大戰全面爆發後,英鎊集團和美元集團分別改成英鎊區和美元區,比貨幣集團時期的約束力大大加強了。隨著德、日法西斯的戰敗,馬克集團與日元集團煙消雲散。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建立起以美元為中心的戰後資本主義新的國際貨幣體系,結束了二次大戰前貨幣集團林立的局面。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提出要在歐洲廢除金本位,建立「新秩序」。為了回應德國提出的新問題,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根據英國政府的要求,為盟國起草了「清算同盟」草案;美國憑著其擁有大量的黃金儲備,為了使美元成為世界權威性貨幣,起草了國際貨幣關系的計劃。1942年,英國和美國幾乎同時發表了它們的計劃。1944年,英美兩國共同出面組織有關國家在美國布雷頓森林開會,會議提出,不要機械主義,不要無政府主義,要求各國對匯兌市場上的本國貨幣負責,為此要有一種協調機構,於是產生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基金成員國,要根據其在國際貿易總額中的比重交納一定份額,宣布貨幣對黃金的平價。盡管名義上,各國貨幣都與黃金掛鉤,但由於美國擁有世界絕大多數的黃金,布雷頓森林會議後,事實上形成了美元與黃金掛鉤,而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由此建立起新的國際貨幣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

1950年代,就在美國得意於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時候,令霸主不防的事情悄悄地發生了。二戰結束後,為分派馬歇爾計劃提供的援助和促進世界貿易自由化,1948年成立了歐洲經濟合作組織,並於1952年擬定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方案。1957年《羅馬條約》簽訂後,歐洲共同體由此誕生,並確定12年後建立一個完全的經濟聯盟。1960年代末期,歐洲經濟聯盟取得了關稅同盟和統一農業政策的成果。此時,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維持遇到了困難,國際通貨膨脹和貨幣危機,成了共同體利益的外部威脅,歐共體開始關心貨幣領域里的問題。1968年12月,歐共體產生了一個「巴爾計劃」,核心是各國經濟政策的趨同和貨幣政策的協調。1971年3月,關於「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的報告」獲得通過,之後又產生了「經濟與貨幣聯盟思考小組」的建議:以建立長期穩定匯率為目標,設立一個匯率穩定基金以便擴大成員國之間短期支持的可能性,引入一個新的歐洲記賬單位以利於穩定基金會的運作。1979年,歐洲貨幣體系正式生效。1992年2月,歐洲各成員國首腦簽署了《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規定了向歐元過渡的嚴格經濟條件,以及達到這個目標的手段和時間表。1999年1月,11個符合條件的國家――比利時、德國、西班牙、法國、愛爾蘭、義大利、盧森堡、荷蘭、奧地利、葡萄牙和芬蘭,成為歐元區的首批成員,參加國的貨幣之間及與歐元的匯率最終被不可更改地確定,歐洲央行成立,歐元可以在賬面使用。2001年1月1日,希臘正式加入歐元區,同一天,歐元紙幣和硬幣與各成員國貨幣一起,在歐元區內流通,兩個月後,各國貨幣退出流通領域,讓位於歐元。
歐洲金融體系:世界金融體系的範式
三千年來,特別是近千年來,世界金融的發展,已經從地中海沿岸城市的攤桌兌換,成長為摩天大樓中的現代化商業銀行;從擁擠的咖啡館里的爭吵,成長為特大型證券交易所電子自動配對交易;從海灘上共同海損分攤的協商,成長為保單交易式的現代保險體系;從各種貨幣金屬的鑒定與稱量,成長為國際區域貨幣的電子匯劃;從公共銀行並經英格蘭銀行的實踐改進,成長為能夠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中央銀行系統和金融監管體系。千年來這種金融體系的進化過程,歐洲基本上走在了世界的前沿,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引領著其他國家的金融走向,直至今日,歐洲金融體系仍然是世界金融體系的範式。
盡管世界各地社會經濟文化背景有著一定的差異,但是基本的發展軌跡是一致的,只是推進時間的先後、表現出的具體形式不同而已。冷靜地思考他山之石,客觀地分析金融體系變遷的條件與路徑,對於今天正在進行的中國金融改革,相信會有一定的補益。

⑶ 法國擁有巴西的國債嗎

法國肯定持有巴西國債,我想不但會持有巴西國債,如中國國債、印度國債、俄羅斯國債,中東主權債,相必法國都會持有相當數量的。

只是各國財政不會對外公布自己持有的國債情況。

只有美國財政部每隔一段時間去公布世界上哪些國家持有美國國債,持有量等等信息。

⑷ 什麼是國債為什麼要發行國債它國國債持有又是怎麼回事

您好,國債,又稱國家公債,是國家以其信用為基礎,按照債券的一般原版則,通過向社會籌權集資金所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
國債是由國家發行的債券,是中央政府為籌集財政資金而發行的一種政府債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資者出具的、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由於國債的發行主體是國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認為是最安全的投資工具。
此條答案由有錢花提供,有錢花是度小滿金融(原網路金融)旗下的信貸服務品牌,提供面向大眾的個人消費信貸服務,打造創新消費信貸模式。有錢花運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風控技術,為用戶帶來方便、快捷、安心的互聯網信貸服務。手機端點擊下方馬上測額,最高可借額度20萬。

⑸ 德,法兩國經濟不穩,為什麼他們的國債收益率會下降

比較合理!你也說了,兩國經濟增長非常不穩,所以投資者信心下降,拋售手中的國債,拋售的多了就不值錢了,那麼收益率就下降了。

⑹ 世界上都有哪些國家購買美國國債

2014年4月各國家/地區持有美國國債數據:

(單位:10億美元)


中國大陸 1263.2

日本 1209.7

比利時 366.4

加勒比中心銀行 308.4

石油輸出國組織 255.5

巴西 245.8

英國 185.5

瑞士 177.6

台灣 175.7

香港 155.1

盧森堡 141.3

俄羅斯 116.4

愛爾蘭 112.1

新加坡 93.1

挪威 85.6

墨西哥 70.6

印度 68.7

德國 63

法國 62.3

加拿大 60.5

韓國 55.3

土耳其 50.5

泰國 46.9

荷蘭 36.2

瑞典 35

菲律賓 33.9

哥倫比亞 32.9

巴基斯坦 32.7

義大利 32

澳大利亞 31.2

波蘭 30.5

智利 26.4

以色列 26.1

西班牙 22.3

丹麥 15.3

越南 14.2

南非 14.2

秘魯 13

其他 195.9

合計 5960.9




其他美國國債信息,查見http://ke..com/view/1497699.htm

⑺ 法國的經濟

法國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之一,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五。法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第三產業在法國經濟中所佔比重逐年上升,其中電信、信息、旅遊服務和交通運輸部門業務量增幅較大,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總勞動力的70%。
由於發債問題,法國發行了43億歐元的10年期國債。盡管融資規模達到了預期上限,但收益率情況卻並不樂觀。平均的中標收益率為2.98%,超過了3月1日同類發行中的2.91%。認購倍數為2.56倍。在法國國債發行結果公布後,該國基準的10年期國債價格走低。10年期法國國債收益率周四早盤升至3%上方,5年和30年期法國國債的收益率也不同程度走高。 法國的法定貨幣為歐元。1999年1月1日,法國和其他11個歐洲國家共同參與使用歐元,並在2002年初正式開始使用歐元硬幣和紙幣,完全取代之前的法國法郎。截止2014年04月19日,1歐元=8.60人民幣元,1歐元=1.38美元。
法國外匯儲備主要由黃金、外匯存款及外國有價證券、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特別提款權組成。自2000年5月以來,法國根據歐洲中央銀行系統實行的標准結算外匯儲備,以月底匯率為基準進行換算,並用歐元計價。截至2012年5月底(5月份的數據使用的官方換算標准為1歐元兌換1.2403美元),外匯儲備為1630.15億歐元(約合2021.87億美元);黃金儲備982.34億歐元(約合1218.4億美元);外匯存款及外國有價證券為460.93億歐元(約合571.7億美元),包括特別提款權在內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債權182.59億歐元(約合226.5億美元),其他儲備資產4.29億歐元(約合5.3億美元)。 法國經濟部長莫斯科維奇在2013年2月份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剛剛結束的內閣會議討論並通過了吸引外國投資的具體目標。法國確定的目標:從2013年起到2017年,每年新增 1,000個外國直接投資項目,以增加就業和促進經濟增長。目前有2萬家外國企業落戶法國,外國對法國直接投資項目每年新增約700個,法國將採取措施吸引外國投資,使外國投資項目每年增加1,000個,增幅近50%。莫斯科維奇表示,各國都在加緊吸引外資和人才,國際間的競爭日益加劇,法國希望繼續保持法國在吸引工業投資上的歐洲領先地位,並擴大其他方面的外國投資項目。
法國從2010年開始將自己吸引力第二的位置讓給了德國。不過法國保住了工業吸引力第二的位置,2013年共吸引了166項工業投資。據EY咨詢公司公布的法國吸引力年度晴雨表顯示,2013年法國本土共吸引外國企業投資或增資項目514項,排名歐洲吸引外資第三位,英國排在第一。

⑻ 歐洲國債危機

被歐洲人稱為飛翔的小豬(Flying pigs)的四個歐洲新興經濟國家,成為歐洲經濟發展的引擎。Pigs的四個字母分別是這四個國家的首字母,P(葡萄牙),I (義大利),G(希臘),S(西班牙)。然而,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這些曾經的新興經濟體的發展卻成為了歐洲經濟復甦的瓶頸。 本周,這些歐洲的小國的財政狀況接連遭到了評級機構的警告。標准普爾本周連續三天警告了三個國家,希臘,葡萄牙和西班牙。標准普爾的分析師稱,由於這些國家的財政收入不佳,並有高昂的外債,這些國家的主權信用評級有被下調的風險。而來自倫敦的評級機構惠譽已經將希臘的主權信用評級由A-下調至BBB+。歐洲各國的財政危機的根源仍然是襲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各國借入了大量的債務投資以促進經濟的發展,這在經濟發展良好時無可厚非。良好的財政財政收入可以保證及時歸還所欠的債務,但金融危機的爆發將問題爆發出來。一方面,各國需要增加投入以刺激經濟的復甦,另一方面,經濟衰退導致財政收入大幅減少。如果無法歸還這些債務,很可能導致主權債券的違約,使國債債券持有人遭受損失。而評級機構對這些主權債務評級的下調,表明這些國家債券違約的可能性在增加。屋漏偏遭連夜雨。9月14日,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下調了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與法國農業信貸銀行(Credit Agricole)的評級,表示將延續並觀望對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的評級。評級下調的原因是這三家銀行持有規模較大的希臘主權債務。
令人更為惶恐的是,目前德國和法國還有很多銀行都持有大量歐元區成員國國債,風險潛藏其中;而歐洲銀行彼此之間的不信任情緒,則會令它們的融資能力受到市場更大的懷疑,面臨潛在的信心缺失風險;一旦歐洲銀行爆發流動性危機,銀行體系和金融市場的動盪將迫使銀行進一步減少對企業私人部門的貸款,這反過來又會惡化歐元區債務問題國家的經濟狀況,加大政府減少預算赤字的難度,使其陷入更深的償債困境。

⑼ 國債首先在哪個國家確立起來

最早出現於奴隸社會,伴隨著商品經濟的一定發展及國家財政赤字的出現,國債由此而產生。國債的產生使國債理論開始逐漸形成並不斷發展。

現代意義上的國債是在佛羅倫薩和義大利其他城市共和國中首先出現的。從那時起,國債席捲整個歐洲,一些民族國家,如西班牙、法國和荷蘭都開始發行國債。在數百年的國債實踐活動中,西方社會產生了種種國債理論,並且很自然地發生了各種的爭論。由於利益得失等各種因素的原因,也就形成了反對與支持國債兩種主要觀點,也就使得國債理論構成了財政經濟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閱讀全文

與法國國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脹保值債券收益率低於0 瀏覽:741
買國債一千萬五年有多少利息 瀏覽:637
廈大教育發展基金會聯系電話 瀏覽:175
廣東省信和慈善基金會會長 瀏覽:846
哪幾個基金重倉旅遊類股票 瀏覽:728
金融債和國債的區別 瀏覽:515
銀行的理財產品會損失本金嗎 瀏覽:8
債券的投資風險小於股票 瀏覽:819
鄭州投資理財顧問 瀏覽:460
支付寶理財產品分類 瀏覽:232
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八條 瀏覽:856
文化禮堂公益慈善基金會 瀏覽:499
通過基金可以投資哪些國家的股票 瀏覽:943
投資金蛋理財靠譜嗎 瀏覽:39
舊車保險如何過戶到新車保險 瀏覽:820
易方達國債 瀏覽:909
銀行理財差不到交易記錄 瀏覽:954
買股票基金應該怎麼買 瀏覽:897
鵬華豐實定期開放債券a 瀏覽:135
怎麼查保險公司年投資收益率 瀏覽: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