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長短期國債利差
其實你抄的問題裡面已經襲有答案:「長期國債因為期限長會有折價現象既收益率高,所以長期國債收益穩定且收益率高,可以躲避短期風險。」買長期國債就是為了規避短期風險,如果購買了短期國債,很快就到期了,到那時經濟出現停滯,到期的資金如何使用既如何規避風險呢?那時再去買長期國債可能不是現在這個價格了,因為買的人越多價格也會慢慢提高,收益率也會降低的,以後買肯定沒有現在買劃算吧!
⑵ 什麼是債券的期限利差
債券利差是指債券所帶來的收益與該項投資的融資成本的差額。利差,顧名思內義,就是利率之差。利差倒掛會容使一些國際游資(hot money)從原來利率低的國家流動到現在利率高的國家,比如在美聯儲兩次降息後,狂瀉近千點的中國股市馬上有了積極反應。
⑶ 關於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問題...
美國的數量寬松政策是否能夠生效 http://www.jrj.com 2009年04月21日 17:17 《中國金融》
【字體:大 中 小】【頁面調色版 】
免費解套:010-58325082
短期來看,美國購買長期國債將給我國外匯儲備帶來賬面增值。但長期來看,巨額的美國國債考驗著中國的政策選擇
何帆 馬錦
數量寬松政策的影響機制
2009年3月18日,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發布政策聲明,指出美聯儲將繼續保持聯邦基金利率在0~0.25%的目標區間不變,同時還推出更為激進的措施:一是通過增加購買7500億美元的機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和1000億美元的機構債,擴大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規模,以便為抵押貸款市場和樓市提供更大支持;二是在未來6個月內購買多達3000億美元的長期國債。這標志著美聯儲的政策導向已經從傳統的利率政策轉為倚重數量寬松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 policy)。
通常情況下,美聯儲主要通過在公開市場操作影響短期利率。但是,隨著美聯儲的不斷降息,美國的基準利率已經降到了「零利率邊界」。這意味著傳統的利率政策基本失效。在此情況下,美聯儲只好依靠非常規的數量寬松政策。
所謂數量寬松政策,是指中央銀行通過增加其資產負債表的規模影響金融市場上的利率水平、資產價格和經濟產出。除此之外,中央銀行還可以通過改變其資產負債表的結構對利率水平、資產價格等產生影響。有的學者就將前者稱為數量寬松,而將後者稱為性質寬松(qualitative easing)。舉例來說,中央銀行可以從金融機構手中購買國債。假設中央銀行從一家養老基金手中購買100萬美元的國債,養老基金在賣出國債的時候得到了現金,因此其在商業銀行的存款就會增加100萬美元,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也相應增加。中央銀行也可以直接從商業銀行手中購買國債。商業銀行賣出國債的時候得到了現金,其在中央銀行的存款就會直接增加。當商業銀行的存款增加之後,它就有能力增加貸款,因此,這將帶來貨幣供給的擴大,並刺激經濟增長。中央銀行購買金融資產的時候,往往會增加流動性較差、風險更高的資產。這是因為,如果中央銀行只是購買高質量的資產,對商業銀行的幫助不大,只有當中央銀行從商業銀行那裡購買風險較高的資產,才能幫助商業銀行減少損失。對於中央銀行來說,這意味著中央銀行以好資產置換了金融機構的壞資產,金融機構可以「輕裝上陣」,但中央銀行則要承擔相應的風險。
當利率政策無所作為的時候,數量寬松政策依然可以發揮作用。數量寬松政策的影響機制主要有以下渠道:一是資產組合渠道。當各種資產之間不是完全可替代時,居民會在貨幣供給增加的情況下重新配置資產組合。當中央銀行通過數量寬松政策向金融市場提供更多的貨幣之後,居民可能會覺得手上的現金過多,而把一部分現金換成其他資產。這就導致非貨幣資產的價格提高。資產價格提高之後,按照托賓Q理論,會拉動投資、刺激經濟增長。二是財政渠道。當中央銀行購買國債的時候,相當於以通貨膨脹稅取代了直接稅收如收入稅,這將使得政府的預算約束更加寬松,可以方便政府放開手腳,實行減稅或增加公共開支的政策。三是相對價格渠道。中央銀行可能持有各種不同種類、不同期限的金融資產。比如,美聯儲持有的國債期限從4周到30年不等,但平均的期限是1~4年。如果美聯儲增加對長期國債的購買,長期國債的價格就會上升,收益率減少,長期國債的利率就會下降。中央銀行通過調整資產組合,可以對不同金融產品的相對價格產生影響。
美國的數量寬松政策能否生效
美聯儲採取數量寬松政策的主要目的:一是彌補國債發行缺口,繼續向世界推銷美國國債。根據奧巴馬政府的預算,2009財年的財政赤字將達到1.75萬億美元,佔美國GDP的12.3%。估計2009年美國國債的發行量將達到2萬億美元,而國內外投資者購買的意願均不強烈。從外國投資者來看,出口導向型和能源輸出型國家貿易順差減少,使其購買能力不足。出於對美元貶值的擔憂,原來大量購買美國國債的國家如今也不得不三思而後行,尤其是很多國家開始拋售美國長期國債,轉為購買短期國債。從國內投資者看,由於經濟不景氣和失業加劇,美國居民的收入大幅減少,增持美國國債的數量也不會太大。2009年美國國債的需求可能會有1.8萬億美元,與2萬億美元的國債供給存在至少2000億美元的缺口。美聯儲通過購買長期國債,一方面促使長期國債價格上升,可以阻止外國投資者大量拋售美國長期國債,並吸引更多投資者進入國債市場;另一方面,美聯儲直接購買美國國債也有逼迫他國購買的意味,如果外匯儲備充裕的國家和有支付能力的本國民眾都不買的話,那就只有美聯儲自己「印鈔」買了。二是改善私人信貸市場條件。由於國外投資者對美國長期國債的減持,長期國債價格持續走低,收益率上升。截至今年3月17日,10年期美國國債的利率一度攀升到3.01%,比年初提高了80個基點。作為金融產品定價的基準,美國國債尤其是長期國債的利率不斷上升,無疑會提高銀行信貸、企業債券和房地產融資等各項中長期金融工具的融資成本,進一步打擊美國經濟。美聯儲購買3000億美元國債的消息傳出,5~10年期國債的利率下降了大約0.5個百分點。美聯儲希望,隨著國債利率走低,抵押貸款利率也能下降,並緩解很多居民的還債壓力。三是通過通脹減輕美國債務負擔。巨額的赤字將大大增加美國政府的債務負擔,而近期國債收益率的攀升也將增大政府的付息負擔。美國正處於經濟負增長、通貨緊縮的局面。如果進入通脹通道的話,可以「一石三鳥」,既降低國債收益率,又提高經濟增長率和通脹率,還有助於減輕政府的債務負擔。
美聯儲已經將其資產負債表余額從2007年7月份的8680億美元推高到了今年3月中旬的32186億美元。盡管從理論上講數量寬松政策為中央銀行在零利率時代提供了更多的政策工具,但其效果是否有效,仍然有待觀察。從歷史經驗來看,日本曾經在2000~2005年採取了數量寬松政策,但效果並不理想,銀行的儲備資產增加了,但信貸並未相應增加。美聯儲的數量寬松政策也可能遇到一系列的挑戰:第一,金融危機爆發後,美聯儲通過降息和提供貸款等方式,已經給商業銀行提供了大量的資金。從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角度來看,商業銀行的短期存款並不稀缺,但問題是其持有大量價值縮水、缺乏流動性的長期資產。從企業和居民的角度來看,如果以前的過度負債使得企業和居民的資產負債表惡化,那麼它們現在最迫切的壓力是償還債務,對借貸的需求也不強烈,因此,數量寬松政策能否有效地解決信貸緊縮的困境,仍然值得懷疑。第二,抵押利率過去一直隨著國債利率變化,國債利率下降則抵押貸款利率也下降。但是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由於房地產市場的違約率不斷提高,抵押貸款利率和國債利率之間的利差不斷擴大。考慮到房地產市場的潛在風險,抵押貸款市場出現了萎縮。因此,數量寬松政策能否傳導到住房市場,也不容樂觀。第三,貨幣的超額發行將導致通貨膨脹抬頭。盡管從目前情況來看美國遇到通貨緊縮的壓力更大,全球范圍內生產能力過剩,近期通貨膨脹的壓力似乎不大,但是隨著經濟復甦、實際產出與潛在產出的缺口縮小,則通貨膨脹很可能卷土重來。數量寬松政策放出來容易,收回去很難。一旦美國遇到通貨膨脹的壓力,美聯儲要麼提高利率,但這將使得美國經濟的復甦更加困難,要麼忍受更高的通貨膨脹,這將導致美元進一步貶值。
數量寬松政策對中國的影響
美國此次購買長期國債將對中國產生重大影響。據美國財政部公布的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顯示,截至2009年1月末,中國已持有7396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居各國持有美國國債總量的首位。短期來看,美國購買長期國債將給我國外匯儲備帶來賬面增值。我國以美國國債形式持有的7396億美元和以「兩房」債券為主的機構債形式持有的5106億美元,二者均可因債券市場價格的上揚而增值。但長期來看,巨額的美國國債考驗著中國的政策選擇。如果中國拋售美國國債,將導致美國國債價格大幅下降,甚至會出現債市恐慌性拋盤,那麼中國尚未拋出去的美國國債將面臨巨大的損失;而如果繼續持有美國國債,就要承擔美元貶值和資產損失的風險。事實上,自次貸危機以來,中國仍在不斷增持美國國債,但增持的數量在逐月下降。從2008年10月到今年1月份,中國分別增持美國國債659億美元、290億美元、143億美元和122億美元。高額的美國國債余額將成為中國經濟更大的掣肘。事實上,美國挽救危機的過程也就是債台高築的過程。如果中國沒有良好的減持措施的話,危機過後,對美國國債持有量也將劇增。
為了更好地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我們應該注意:第一,增強對外話語權。中國要力爭在維護世界金融體系的穩定性上發揮重要作用,在改革國際貨幣體系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同時要求美國政府制定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為美國國債的市場價值提供擔保,並以此作為繼續購買美國國債的條件。中國可以承諾不減持美國國債,但美國必須承諾不盲目發行新的國債,而且在發行新國債的時候應和通貨膨脹掛鉤,甚至可以仿照當年卡特政府在德國發行德國馬克債券融資的方式,在中國發行人民幣債券,這將有助於中國規避匯率風險。第二,抓住大宗商品價格低迷及海外優質資產價格偏低的有利時機,增加有色金屬、能源、鐵礦石等的收儲量,適當購置海外優質資產、股權等,一方面為國家存儲戰略資源和潛力資產,另一方面也可使外匯儲備更加多元化,提升抗擊國際金融危機的能力。第三,加快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只有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交易量不斷增多,成為國際性的貨幣,才能真正擺脫美元貶值的風險,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才能脫離「兩難」的困境。目前可逐步推進人民幣國際結算、開展雙邊貨幣互換,並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世界政治與經濟研究所;山東大學經濟學院
⑷ 為什麼日本減持對美國的證券投資,則美國的利率就會上升
因為美國債券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投資品種,因此,債券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投資者的決定。
債券市場三要素
貨幣供應量、美國聯邦儲備利率和長短期債券收益率差是債券市場的三個重要因素,用其分析過去幾年股市的走勢,充分顯示了這三個因素的價值。貨幣供應量是最關鍵的因素。正如任何商品,供應量上升將意味著價格下降。對於債券市場來說,供應量的上升將導致短期利率的下降,例如,美國聯邦儲備利率和3個月期限的美國國債利率,在這種情況下,債券市場的資金將會流向股票市場。
美國聯邦儲備利率是指美國銀行間隔夜拆放利率,是直接由貨幣供應量決定的,可以從某種程度上體現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是全球金融體系最重要的經濟數字。
長短期美國國債的利差是指期限為30年的國債與期限為3個月的國債的利差,它反映了經濟的樂觀和悲觀程度。利差越寬反映出投資者對經濟持樂觀態度,利差越窄反映出投資者對經濟持悲觀態度。例如,投資者對經濟前景不看好,於是選擇將股票分紅投資於長期的安全的投資品種,即30年期的美國國債,這導致了30年期國債的價格上漲,收益率下降,使得長短期國債的利差收窄。
收窄的利差說明對經濟前景不看好:投資者為了降低風險的同時提高投資質量而選擇了購買長期國債。當這種情況發展到極端的時候,還會出現30年國債收益率低於3個月國債收益率。如果發生這種極端現象時,就說明很有可能將在6個月中出現經濟衰退。相反,如果投資者看好經濟前景,他們將拋掉手中的長期國債來購買股票,使得長期國債價格下降,收益率上升,從而放寬長短期國債的利差。
用國債收益率曲線用來衡量市場投資者心態是比較可靠的,因此美聯儲將其運用在預測未來6個月GDP的模型當中。
因此日本減持對美國的證券投資,則美國的利率就會上升。
⑸ TED利差是什麼,如何計算的
泰德利差(TEDSpread)就是美國T-BILL三個月的利率與EuroDollar 三個月利率的差值(一般是三個月期LIBOR),是反映國際金融市場的最重要的風險衡量指標:簡而言之:3個月倫敦銀行間市場利率與3個月美國國債利率之差。當TEDSpread往上上行,則顯示市場風險擴大,市場資金趨緊,銀行借貸成本提高,也連帶提高企業的借貸成本,代表信用狀況緊縮。因此可以從TEDSpread的走向上來觀察目前市場上信用的狀況 原理: 由於T-Bill 期限短風險接近於零,所以是短期資金最佳的避險途徑,而EuroDollar的價格變動更大一些,投資者可以利用買進EuroDollar並賣出T-Bill來做利差交易。一般狀況下,兩者之間的利率波動不致太大。。 但若市場信用出現狀況,或投資者預期會有大幅波動,投資人為了安全起見,會偏向於買進更安全的T-Bill ,但是收益會也會比EuroDollar低很多。另一方面,銀行在同業拆借市場上會更加謹慎地操作,銀行間的資金成本也會隨之增加,所以最終LIBOR上行,兩者間利差變大。。 若TED利差下降,反映市場認為銀行體系風險大幅下降,銀行間借貸成本降低,也連帶降低企業借貸成本水平,大量流動性會不斷充斥市場。
⑹ 美國的量化寬松de問題
一般來說債抄券的面值或襲票面利率是固定的(也有浮動利率的債券,但一般這種債券都會有一個固定的基本利差),由於這些的固定性會導致在不出現違約的前提下,債券的現金流是可預期的,在很多時候只考慮利率對債券的價值進行評估的前提下,利率是與債券價格成反比的或負相關的,故此會有利率的上升會導致債券價格的下跌,利率的下降會導致債券價格的上升。
對於上述材料的話,可以理解為機構拋售國債的行為會最終導致國債價格的下跌,國債價格的下跌會導致這些國債的持有至到期收益率上升,很多時候國債的相應期限的持有至到期收益率會視為一種該期限的無風險收益率,由於國債被拋售會導致國債價格的下跌,從而強迫無風險收益率的上升,這會間接導致強迫市場各類利率上升。
⑺ 國債該怎麼買啊
你好,國債,又稱國家公債,是國家以其信用為基礎,按照債券的一般原則,通過向社會籌集內資金容所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
投資者根據自有閑置資金、國債的期限、利率以及各國債的特點進行投資。比如,憑證式國債主要面向個人投資者發行。其發售和兌付是通過各大銀行的儲蓄網點、郵政儲蓄部門的網點以及財政部門的國債服務部辦理。其網點遍布全國城鄉,能夠最大限度滿足群眾購買、兌取需要;購買記賬式國債可以到證券公司和試點商業銀行櫃台買賣。試點商業銀行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北京銀行和南京銀行在全國已經開通國債櫃台交易系統的分支機構;無記名式國債的購買對象主要是各種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無記名式實物券國債的購買是最簡單的。
風險揭示:本信息部分根據網路整理,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不構成任何買賣操作,不保證任何收益。如自行操作,請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控制。
⑻ 全球債券的概述
全球債券是由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BRD)於1989 年首先發起的。在此之前,世界銀行的10 年期以內的揚基債券以高於美國財政部債券35 個基點的利差進行交易;而與此同時世界銀行相應期限的歐洲債券卻僅以高於美國財政部債券25 個基點的利差交易。這就促使世界銀行的債務管理人員尋求降低籌資成本的方法。根據傳統解釋,這種利差的差別是由於兩個市場的投資者構成不同造成的。在美國國內,投資者主要是機構投資者,因而樂於接受記名債券;而歐洲債券市場上多是零售投資者,他們購買歐洲債券主要是為了逃稅,因而更傾向於無記名債券。
但有關的研究表明,機構投資者實際上在歐洲債券市場上佔了主導地位。在非美國持有的以美元計值的債券中,機構投資者持有約63%;而所謂的「企業零售投資者」持有約17%,真正的零售投資者只持有20%左右。調查還表明,歐洲債券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和「企業零售投資者」樂意購買記名債券(如美國國內債券、揚基債券和美國財政部債券),這兩類投資者持有的記名債券分別占其資產組合的47%和31%。既然機構投資者佔了歐洲債券投資者的大部分,而機構投資者又樂於持有記名債券,因而世行的研究人員認為通過適當的安排可以將揚基債券和歐洲債券這兩個平行市場統一起來。為此,他們提出了全球債券的概念,並於1989 年9 月由高盛公司和所羅門兄弟公司聯合牽頭發行了第一筆全球債券。
進入90 年代以後,全球債券的發行逐漸增加。到1993 年,全球債券市場己基本初具規模。在此之前,人們普遍認為只有世界銀行才能夠發行真正的全球債券,但1993 年以來,全球債券的發行人、發行規模、發行貨幣和期限等方面都出現了多樣化趨勢,使全球債券市場趨於活躍。 1993 年全年全球債券共發行420 億美元,而1994 年僅到2 月底就發行了100 億美元,可見市場規模發展之迅速。全球債券已越來越多地被低信用等級的借款人所利用,成為其同時進入多個金融市場的有效途徑。最初發行全球債券的主要是國際組織和各國政府,僅1993 年一年企業發行的全球債券就達53 億美元。同時新興的發展中國家也開始利用這一市場。作為信用等級較低的主權借款人,阿根廷發行了10 億美元的全球債券,為低信用等級借款人打開了這一市場。此後中國也首次發行了全球債券。 全球債券的發行貨幣也日益多樣化。從1989 年世界銀行發行第一筆美元全球債券以來,全球債券市場先後出現了加元(1990.12)、澳元(1991.9)、日元(1992.3)、德國馬克(1993.10)、芬蘭馬克(1994)、瑞典克郎(1994)、和ECU(1994)等貨幣。全球債券的發行金額范圍也逐步擴展。在全球債券形成之初,一般發行金額介於10 億至30 億美元之間。 1993年阿根廷委託所羅門兄弟公司和美林公司為其發行了5 億美元的全球債券,創下了全球債券發行額最低的紀錄。
⑼ 利率債的概述
根據債券利率在償還期內是否變化,可將利率債區分為固定利率債券和浮動利率債券。
(1)固定利率債券(Fixed Rate Bond) 指在發行時規定利率在整個償還期內不變的債券。固定利率債券不考慮市場變化因素,因而其籌資成本和投資收益可以事先預計,不確定性較小。但債券發行人和投資者仍然必須承擔市場利率波動的風險。
如果未來失察功能利率下降,發行人能以更低的利率發行新債券,則原來發行的債券成本就顯得相對高昂,而投資者則獲得了相對現行市場利率更高的報酬,原來發行的債券價格將上升;反之,如果未來市場利率上升,新發行債券的成本增大,則原來發行的債券成本就顯得相對較低,而投資者的報酬則低於購買新債券的收益,原來發行的債券價格將下降。
固定利率債券是具有固定利率、固定利息息票和固定到期日的債券;債券代理機構通常按照規定向息票持有人支付利息,並於到期日向債券持有人償付本金。固定利率債券是國際債券的傳統類型,也是目前國際債券融資中採用最多的典型形式。
固定利息債券通常在市場利率相對穩定的條件下發行,當市場利率不斷發生較大變化時,將會對債券發行人或債券投資人造成風險,影響債券的發行條件和發行效果。80年代以後,歐洲債券市場上開始出現了一些固定利率債券的變型,其中最典型的為可撤銷債券(Retractable Bond),此種債券將債券期限分為若干期,發行時僅固定第一期利率,其後每期均另確定利率,以此來克服固定利息債券自身的缺陷。
(2) 浮動利率債是指發行時規定債券利率隨市場利率定期浮動的債券,也就是說,債券利率在償還期內可以進行變動和調整。浮動利率債券往往是中長期債券。
浮動利率債券的利率通常根據市場基準利率加上一定的利差來確定。美國浮動利率債券的利率水平主要參照3個月期限的國債利率,歐洲則主要參照倫敦同業拆借利率(指設在倫敦的銀行相互之間短期貸款的利率,該利率被認為是倫敦金融市場利率的基準)。如1984年4月底,前蘇聯設在英國倫敦的莫斯科國民銀行發行了5000元美元的7年浮動利率債券,利率為倫敦同業拆借利率加0.185%。
浮動利率債券的種類較多,如規定有利率浮動上、下限的浮動利率債券,規定利率到達指定水平時可以自動轉換成固定利率債券的浮動利率債券,附有選擇權的浮動利率債券,以及在償還期的一段時間內實行固定利率,另一段時間內實行浮動利率的混合利率債券等。
由於債券利率隨市場利率浮動,採取浮動利率債券形式可以避免債券的實際收益率與市場收益率之間出現任何重大差異,使發行人的成本和投資者的收益與市場變動趨勢相一致。但債券利率的這種浮動性,也使發行人的實際成本和投資者的實際收益事前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從而導致較高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