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大學生炒股的幾個問題
1,絕對適合 因為學生有大把的時間看盤
2,那就看需要了 需要逃課就逃課了
3,不會吧 這個分不了多少心的
4,閑錢吧不要拿生活費炒 像我這把生活費都套進去了
2. 關於大學生炒股的問題
靠譜啊,咋不靠譜啦,炒股自由,愛咋咋的,我就是大學開始炒的。
給你幾條具體的建議,
1、自負盈虧,賺不囂張,賠不罵娘,要有心理准備,炒股的過程實際對心理上產生的影響很大,很煎熬的,要有心理准備哦。
2、端正心態,滅絕暴富的念頭,追求常態化賺錢,以不虧錢為目標,雖然這目標做到很難。
3、從技術分析入手,努力學好,要精深一門,萬金油會死的很慘的,例如,各種古典的,現代的指標都是從指標本身的角度去理解的股價變動,學習指標要徹底弄懂是怎麼回事,指標的構成原理,計算方法,缺陷在那些地方,都要懂。學好古典指標就可以了,例如MACD什麼的,不要迷信那些賣指標的,靠賣指標,講課賺錢的都是在股市中賺不到錢的。
4、保持獨立,不要去抱別人大腿,即便他是高手又怎麼了,要自己努力。
5、炒股一段時間以後,你會發現你很迷茫,賺不到錢而且還虧,對指標也迷惑,對書本上的東西也很迷惑,你會產生為什麼我看到的和那些書上說的,高手說的不一樣。這個階段很危險,一定要讓自己不能盲從,獨立去思考。沖破這個怪圈,你會發現賺錢其實不難,但也賺不到大錢。
6、破了上個怪圈,你會徹底反省自己經歷,重新定位,又重新學習,這段時間提高最快,賺錢也開始容易了,心也會很穩定。
7、一次性投入多少錢,計劃好。虧了就總結得失,不能再投入,特別不能被套了就無限度繼續投入。
3. 請問一下大學生炒股的問題
1。不是不相信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和個人修養非常主要,當然所有人進來的目的都有不是高尚的,都是為賺錢,和別人學會分享收益你將受益終身。
2。可以少量投入進來學習學習,如果您真的對投資和數字敏感的話。
3。這裡面沒有捷徑可以走,包括世界上的天才也是要從零開始,不會比任何人進步得快多少,經驗只是積累的。
4. 大學生炒股會帶來哪些方面的影響
1.個人價值觀影響。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就是要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個人綜合素質培養版和追求經濟富足權同等重要。
2.給學校和家庭帶來了影響。會影響部分人學業半途而廢,好高騖遠,炒股有風險,會讓普通家庭蒙受經濟損失。
5. 如何看待大學生炒股
我不但覺得非常好,而且應該鼓勵。中國人的理財意識還沒有完全覺醒。我的大學版很多時間都浪費在權了網吧里,現在很多大學生也把時間浪費在了網路游戲上,實在是浪費時間了。現在終於覺醒,進入股市以來雖然也有過波折,但是總體來看還是盈利了不少。
大學的時候學的是會計,對炒股還是有一定的幫助的,今天看來當時的課程設置還是不盡合理,雖然學校的會計教學還是非常出色的,但是於金融、理財、證券、資本市場方面的教學比較少,即使宏觀經濟學的教學也太照本宣科。大學生正是求知慾最強的時候,也是最有學習時間的時候,大學的學習本身課程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學習能力,所以趁現在還有時間在自習室里學習就拿起書本,宏觀經濟、股票基金的基礎知識等等盡快了解。
另外不要把股市當成一夜爆富的工具,記住一點就是即使是一分錢也沒有人有義務白給你而且更不會是大風刮來的。所以拿出幾百元來,就買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即使是一手也是理財意識的覺醒,即使你只賺到了幾元、十幾元、幾十元也好,重要的是你開始理財了!!
以上就是本人對大學生理財的看法,抓緊時間吧,在不耽誤學業的基礎上,開始叫醒自己的理財意識吧。
6. 大學生炒股利與弊
大學生炒股弊大於利
來自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的統計,目前內地證券市場個人投資者A、B股及基金開戶總數已超過1億戶,一舉超過美國7600萬戶的股民數量,並且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天10萬戶以上的速度增長。這也讓很多人都驚呼全民炒股時代即將來臨。
不經意間,資本市場迸發出的激情也照耀到了象牙塔下的莘莘學子們。不知何時,在這個龐大的隊伍中,象牙塔下學子們的身影也頻現其中。對於他們的參與,各界褒貶不一,稱「不務正業」的有之,稱「培養金融意識」的亦有之。這不禁讓人們想起10年前計算機剛剛流行的時候,大學生攢機打游戲一度被人們指責。然而,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些學生走向社會後的第一份工作卻大多拜計算機所賜。
學費也拿來炒股,學生炒股青春沒有底稿
「別理我,我炒股呢!」在某知名大學自習室里,文科類大三學生小張一語驚四座。
「這沒什麼使人驚訝的,只要有一台能上網的電腦,一部能打出去的電話,我就可以實現我的致富夢了。」在與記者的交談中,小張話里話外全是「致富夢想」。
無論從實際年齡還是股齡來看,小張都處於不太成熟的年齡。但是,如果你坐在他邊上和他一起看某隻股票的線圖,你會驚訝地發現他連這只股票有沒有莊家、莊家什麼時候會出貨都知道。
當被記者問到他目前正在關注哪幾只股票時,小張反問記者:「你知道水皮、巴菲特看好哪幾只股票嗎?對了,他們從來不說。因為怕他們的觀點造成市場的某些傾向,我向來自詡『少年巴菲特』,所以我不能向媒體透露我的倉里都有什麼『寶貝』。」
小張頗為自豪地透露了他炒股的業績:18歲開始炒股,「第一桶金」是父母給的大一整個學期的學費4200元人民幣;19歲趕上了熊市的「尾巴」,將一年積累下來的6000元「燒」到400元;20歲時由於追趕藍籌股,在「二八效應」作用下成功賺出大三、大四兩個學年的學費;21歲時(也就是目前),正在為畢業後的自主創業積累更多的「物質基礎」。
「炒股是證明自己是否有投資頭腦的最好的方式之一。」小張表示:「我鄙視讀死書的同輩,當然,我更鄙視失敗後站不起來的股民。」
大學生股民數量日益增多
中國有1400萬在校大學生。這其中到底有多少人屬於1億股民的隊伍呢?雖然沒人能給出精確答案,但保守估計,大學生股民大軍的隊伍有數十萬之多。但是,和校園外的氣氛一樣,炒股熱席捲了大江南北的高校。南到海南,北到內蒙古,東到黑龍江,西到西藏,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廣東、深圳等資本熱地,炒股似乎已經成為如今大學生的又一門必修課。
「大學生炒股需要想明白目的是什麼,是想在這行業里發展,還是想賺一筆就跑?我不建議大學生炒股的理想只是賺點錢。畢竟這點錢和之後畢業後中長期賺的錢比一下能有多少呢?現在學到的東西對未來的益處,和花費很多時間去賺點錢是沒法比的,不要因小失大。」吳國平表示。
他建議大學生炒股需要用知識武裝自己,畢竟股市的水很深。「股市是很復雜的,大學生應該多看這方面的書籍。知識畢竟是前提,然後結合實踐才能得到最多收獲。」
「不要在股市上花太多時間,最好做中長線,可以研究技術圖,但要結合自身對未來的設計考慮。」
「同時大學生炒股應該有風險意識。」吳國平說,「有人拿學費去炒股,這就像貸款炒股一樣是一個賭博。畢竟大學生經濟來源於父母,炒股不要太盲目。需要用中性的心態去對待它,不要過度沉迷。」
吳國平曾經在學生時代幫助過同學炒股,但他坦言這樣壓力和風險太大。「出了社會才是關鍵,學生時代炒股只是牛刀小試。」他最後總結道。
同學魚與熊掌怎樣兼得
「炒股的男生好像都很邋遢!」在某大學校園里,記者隨機采訪到了一名正在讀財經專業大一的女生。她表示,雖然剛剛進入校門不久,但是班上已經有兩三個男同學開始炒股了。
「開始時我們都很驚訝,他們也都對自己的獲利誇誇其談。後來他們好像就不愛和別的同學說話了,只在自己的小圈子裡說一些很專業的術語,說的時候表情都挺『酷』的。別看他們邋遢,還挺招女孩子喜歡的。」女生這樣告訴記者。但當記者問到有沒有女同學加入炒股的行列時,女生這樣表述:「你很難看見女生拆裝電腦,同樣,你也很難看到女生愛上炒股。」
7. 關於大學生炒股的一些問題,謝謝
我覺得大學生非常適宜炒股的,越早學理財越好,5000元左右最好,有能力的5W左右。
心態要擺好,不要以玩的心態,專注認真才能學習知識的。
平時要多看報紙,經濟雜志,培養自己的閱讀能力(閱讀信息背後的含義)。
介紹兩本入門版的書:《聰明的投資者》《彼得林奇成功投資》當當有售呀!
股票投資是關於哲學,心理學,歷史學,一般的經濟學。。。獨立思考能力
股票投資心態最重要的。以後你會發現自己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幾個我常去的網站:東方財富、新浪,和訊。
本人六年投次經驗,年收益率50%。
8. 大學生炒股的利與弊
好事。未來的金融市場早晚需要他們的。他們業早晚要進金融市場。
大學生多知道線實事也是好事。
9. 怎麼看大學生炒股的現象
炒股就是資本主義有錢人玩一種高級騙術而己,大學生炒股可以,假如你買彩票種獎而得來的獎金可以拿出來玩一玩。
10. 大學生炒股的利與弊
大學生炒股弊大於利
來自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的統計,目前內地證券市場個人投資者A、B股及基金開戶總數已超過1億戶,一舉超過美國7600萬戶的股民數量,並且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天10萬戶以上的速度增長。這也讓很多人都驚呼全民炒股時代即將來臨。
不經意間,資本市場迸發出的激情也照耀到了象牙塔下的莘莘學子們。不知何時,在這個龐大的隊伍中,象牙塔下學子們的身影也頻現其中。對於他們的參與,各界褒貶不一,稱「不務正業」的有之,稱「培養金融意識」的亦有之。這不禁讓人們想起10年前計算機剛剛流行的時候,大學生攢機打游戲一度被人們指責。然而,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些學生走向社會後的第一份工作卻大多拜計算機所賜。
學費也拿來炒股,學生炒股青春沒有底稿
「別理我,我炒股呢!」在某知名大學自習室里,文科類大三學生小張一語驚四座。
「這沒什麼使人驚訝的,只要有一台能上網的電腦,一部能打出去的電話,我就可以實現我的致富夢了。」在與記者的交談中,小張話里話外全是「致富夢想」。
無論從實際年齡還是股齡來看,小張都處於不太成熟的年齡。但是,如果你坐在他邊上和他一起看某隻股票的線圖,你會驚訝地發現他連這只股票有沒有莊家、莊家什麼時候會出貨都知道。
當被記者問到他目前正在關注哪幾只股票時,小張反問記者:「你知道水皮、巴菲特看好哪幾只股票嗎?對了,他們從來不說。因為怕他們的觀點造成市場的某些傾向,我向來自詡『少年巴菲特』,所以我不能向媒體透露我的倉里都有什麼『寶貝』。」
小張頗為自豪地透露了他炒股的業績:18歲開始炒股,「第一桶金」是父母給的大一整個學期的學費4200元人民幣;19歲趕上了熊市的「尾巴」,將一年積累下來的6000元「燒」到400元;20歲時由於追趕藍籌股,在「二八效應」作用下成功賺出大三、大四兩個學年的學費;21歲時(也就是目前),正在為畢業後的自主創業積累更多的「物質基礎」。
「炒股是證明自己是否有投資頭腦的最好的方式之一。」小張表示:「我鄙視讀死書的同輩,當然,我更鄙視失敗後站不起來的股民。」
大學生股民數量日益增多
中國有1400萬在校大學生。這其中到底有多少人屬於1億股民的隊伍呢?雖然沒人能給出精確答案,但保守估計,大學生股民大軍的隊伍有數十萬之多。但是,和校園外的氣氛一樣,炒股熱席捲了大江南北的高校。南到海南,北到內蒙古,東到黑龍江,西到西藏,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廣東、深圳等資本熱地,炒股似乎已經成為如今大學生的又一門必修課。
「大學生炒股需要想明白目的是什麼,是想在這行業里發展,還是想賺一筆就跑?我不建議大學生炒股的理想只是賺點錢。畢竟這點錢和之後畢業後中長期賺的錢比一下能有多少呢?現在學到的東西對未來的益處,和花費很多時間去賺點錢是沒法比的,不要因小失大。」吳國平表示。
他建議大學生炒股需要用知識武裝自己,畢竟股市的水很深。「股市是很復雜的,大學生應該多看這方面的書籍。知識畢竟是前提,然後結合實踐才能得到最多收獲。」
「不要在股市上花太多時間,最好做中長線,可以研究技術圖,但要結合自身對未來的設計考慮。」
「同時大學生炒股應該有風險意識。」吳國平說,「有人拿學費去炒股,這就像貸款炒股一樣是一個賭博。畢竟大學生經濟來源於父母,炒股不要太盲目。需要用中性的心態去對待它,不要過度沉迷。」
吳國平曾經在學生時代幫助過同學炒股,但他坦言這樣壓力和風險太大。「出了社會才是關鍵,學生時代炒股只是牛刀小試。」他最後總結道。
同學魚與熊掌怎樣兼得
「炒股的男生好像都很邋遢!」在某大學校園里,記者隨機采訪到了一名正在讀財經專業大一的女生。她表示,雖然剛剛進入校門不久,但是班上已經有兩三個男同學開始炒股了。
「開始時我們都很驚訝,他們也都對自己的獲利誇誇其談。後來他們好像就不愛和別的同學說話了,只在自己的小圈子裡說一些很專業的術語,說的時候表情都挺『酷』的。別看他們邋遢,還挺招女孩子喜歡的。」女生這樣告訴記者。但當記者問到有沒有女同學加入炒股的行列時,女生這樣表述:「你很難看見女生拆裝電腦,同樣,你也很難看到女生愛上炒股。」
為了採納更多人的觀點,記者對一個藏在學校語音室里苦背英語的眼鏡男進行了暗訪。「我不懂股票,我們班裡也沒人炒股,聽說別的系有人炒。我的理想是讀研,眼下的目標是英語通級。我建議那些正在『不務正業』的同學先確保自己有順利取得大學文憑的能力,才考慮怎樣發財,否則既對不起父母的錢,又對不起自己的青春。」眼鏡男頗為誠懇地告訴記者。
家長孩子炒股票 由他去吧
「大學生炒股已經不算什麼新聞了,現在好多高中生都炒股票,我覺得讓孩子炒炒股票也沒什麼不好,畢竟投資理財是每個人都要做的事情,讓孩子早點接觸也能夠早點掌握本領。」一個大學生股民的爸爸這樣評價孩子炒股,「不過他媽媽反對,她擔心影響孩子的學業,不過我認為,孩子炒炒股票還是利大於弊。」
這是一個比較開通的家長,開通的原因可能是爸爸本身也是股民,他能夠體會到投資理財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他也明白炒股需要時間和金錢的積累,要不斷地用時間和金錢來換取經驗,所以,他支持孩子炒股。
也有堅決反對的,有一個學生家長是搞科研工作的,他認為自己的孩子應該好好學習專業知識,從事技術工作,他認為炒股票並不能創造價值,屬於賭博的一種形式。但是,在我們的調查中,這樣的家長比例很低。
更多的家長知道投資股市是合法的,學校也沒有禁止大學生投資股市,但他們也不知道到底讓孩子炒股票好不好,他們的態度是不幹涉不鼓動,孩子炒股票,由他去吧。
其實,相當多的家長都不明白炒股票到底是不是好事,中國台灣、香港人人都炒股,大家都挺好,美國人基本都不炒股,大家也都挺好。
學生炒股現在被公開化,可是早在10年前,便有初中生炒股的真實故事出現。記者的一個朋友老高便是從高中開始炒股,那時候通訊技術還很不發達,沒有互聯網看行情,也沒有網上交易,最先進的設備就是股票機,每天都要買份報紙看最新信息。不管是看報紙,還是看股票機,都要躲開老師的檢查,但這一切卻不用避諱同學,因為同學往往投來羨慕的目光。
看行情倒也無所謂,交易就很麻煩了,當時技術條件落後,不能進行網上交易,最先進的就是電話委託,而學生又沒有手機,校園里也很少有IC卡電話,賣冰棍老太太的公用電話成為了老高惟一的交易工具。
說到老太太的公用電話,老高還有一段故事,老高去冰棍攤打電話下單,老太太就奇怪:「你怎麼光撥號不說話呀,你打的是什麼電話呀,不會是信息台吧。」老高趕緊解釋:「不是,是電話委託,買賣股票的。」老太太一聽,蒙了,什麼是股票呀!趕緊轟老高:「你別打了,這個電話我也不收你錢了,以後你也別打這種莫名其妙的電話了,我這是小本生意,你別坑我。」老高沒轍,還是給錢走了。
再後來老高只能打電話給他爸爸,讓他爸爸給下單,直到後來學校里有了2部投幣電話,從那時起,老高就開始收集5角的硬幣,僅僅電話費的消耗就不是小數。老高回憶:「現在學生炒股票的環境簡直太優越了,不去試試實在可惜。」
大學生不妨先虛擬炒股
除了用真金白銀去股市拼搏的大學生,還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用上了更保險的方法:虛擬炒股。
「只要在網上注冊個財富賬戶就行了。交易的時間、規則,以及分紅送配全部和真實股市一樣。」北方工業大學某專業2003級學生王代芹告訴記者。由於自身經濟條件限制,在學校里很多和他一樣同學參加的就是虛擬炒股。據了解,國內已經有一些大學將炒股定為選修課甚至是必修課,有的學校還定期舉辦「炒股大賽」。不少學校都有專門的模擬機房。股票、期貨的看盤、操作都可以進行。
據記者了解,像王代芹一樣模擬炒股熱身的大學生不在少數。據記者了解,去年由世華財訊主辦的「全國大學生金融投資模擬交易大賽」就吸引了全國各省市200多所大學近兩萬名學生報名參加比賽。
「此次全國大學生金融投資模擬交易大賽為各高校的金融教學和實踐提供了一個專業的平台,也為參賽選手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實踐機會。」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禮卿稱。
「通過實踐教學將教材、課堂學習內容與證券投資結合在一起,增強趣味性、操作性和感性認識,既為老師們提供了一個配套實物教學方法,也為金融專業教學提供了很好的虛擬實踐環境,從而大大拓寬了學生們的視野。」世華財訊總經理鄭志宏稱。
在全國各地,由高校社團或者共青團牽頭,聯手證券公司舉辦模擬比賽的比比皆是。如北京的「國泰君安杯」、天津「渤海證券杯」、大連「華泰杯」、廣東「廣證杯」等等。
專家觀點:大學生炒股行為顯然是弊大於利,高校和家長不應該支持。
大學生處在學習階段,應當把寶貴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專業學習上,而一旦投資炒股,便難免佔用學習時間,這樣肯定會影響到學業。此外,炒股還需要雄厚的資金和良好的心態,「大學生自身並沒有經濟收入,日常生活開支都是靠家裡的生活費,不具備炒股的經濟條件。」同時,大學生都很年輕,思想也不成熟,炒股一旦失敗對他們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他們將很難承受這一結果。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炒股一方面固然可以使大學生得到鍛煉,但畢竟是一項風險較大的投資。一些大學生認為炒股可以增長社會實踐能力,而選擇勤工儉學、利用雙休日和寒暑假求職等方法進行社會實踐則更有意義。再者,一些大學生之所以投身炒股,大多是出於利益驅動,想通過炒股取得一定的經濟利益。正因為炒股具有投機性質,大學生即使能夠在炒股中獲得一定經濟利益,也將不利於大學生人生觀的形成和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