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是指以非公開方式向特定投資者募集資金並以證券為投資對象的證券投資基金。私募基金是以大眾傳播以外的手段招募,發起人集合非公眾性多元主體的資金設立投資基金,進行證券投資。
天使基金:主要投資於天使輪企業的基金,一般天使基金的存續期為8-12年,項目的死亡率較高,依靠極少數的項目創造幾十倍上百倍的回報,來提升基金的整體回報。
成長基金(創投基金):主要投資於成長期階段的項目,主要以preA、A、B輪投資為主。一般成長期基金的存續期為6年-10年。
PE基金:主要投資於成熟期的項目,這個階段的公司已經有了上市的基礎,達到了一定的盈利要求,通常引入PE,提供上市融資前所需要的資金,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幫助公司梳理治理結構、盈利模式等,以便能使得至少在3-5年內上市。PE基金的存續一般為5-7年。
Pre-IPO基金:pre-IPO屬於PE基金範疇,一般投資於上市前最後一輪融資。由於上市過程中公司需要保持股權結構不變,無法進行股權融資,因此pre-ipo融資對於擬上市公司十分重要。這類基金存續期一般為3-5年。
新三板基金:以擬於新三板掛牌企業、已在新三板掛牌企業為主要投資標的的基金。
產業並購基金:並購基金,是退出方式為被其他企業並購的基金,一般為上市公司,或者產業里較大的企業。並購退出在海外市場已經是很成熟的退出模式,海外股權基金中超過50%都為並購退出,目前國內的並購退出比例還較小,有極大的發展空間。產業並購基金幫助被投企業整合上下游資源,促進被投企業的業務增長。並購退出相對於上市退出,退出確定性更強,投資周期更短。但是,並購退出的收益,也遠遠不如上市退出。
私募股權母基金:分散投資於數只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基金。這類金可以根據不同股權投資基金的特點構建投資組合,有效分散投資風險。
B. 私募股權基金常見誤解有哪些
看門狗財富為您解答。
私募股權投資常見誤解有以下幾種:
1.私募股權基金投資回報更高
私募股權基金給很多人的感覺是回報奇高,就好像印鈔機。產生這種感覺有幾個原因。首先如果有獨角獸級別的公司最後上市,或者被收購,並被賦予奪人眼球的估值,那麼當年投資這些公司的私募股權基金經理一下子就會成為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的寵兒。
要認識私募股權的投資回報,需要比較平均或者中位數回報,而不是只盯著那幾個最成功的案例。以平均回報來比的話,私募股權基金中僅創業投資(VC)的投資回報比標准普爾500指數好,而收購類(BO)私募股權的回報則並不比二級市場更好。如果把私募股權投資中的杠桿率去掉,那麼其風險調整後的投資回報會更差。
2. 私募股權是一種資產類型
將私募股權基金歸入一種資產類型,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市場營銷術。很多機構在對其管理的資金進行配置時,都會以馬爾科維奇提出的「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為基礎進行多元分散。私募股權基金作為另類資產(Alternative)中的一種,自然也應該在所有投資者的資產配置中佔有一席之地。
私募股權基金能不能算作一種資產類型,如果將私募股權基金作為一種資產類型歸入投資者的資產配置,那麼選擇哪個私募股權基金進行投資至關重要。要想從私募股權投資中獲得好的回報,投資者需要做到:有能力從成千上萬的私募股權基金經理中選出真正好的經理,並且以一個合理的價格投資該基金。
3. 私募股權基金越大越好
一些對於私募股權基金不太熟悉的投資者,在投資基金時順著基金公司的名氣走。問題是,規模越大的基金,其給予投資者的回報往往也越差。當私募股權基金的規模增大時,其內在回報率(IRR)也一路下降。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私募股權基金的回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基金經理的個人能力。問題在於,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小時。一個再天才的基金經理,如果需要管理好幾個基金,每個基金都要篩選成百上千的投資標的的話,他在每個投資案例上能夠花的時間肯定會更少。順著私募股權基金規模去投資的投資者,最後很有可能會失望而歸。
C. 股權多元化 混合所有制是一回事嗎
股權多元化,即引入其他性質的投資者,如民企,外資、私募基金並參與公司治理。
混合所有制是指在公司股份制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改革,探索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分配製度。
二者在國企改革方面有聯系,但並不對等。
D. 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是什麼
股權復投資(Equity Investment),是為參與或控制某制一公司的經營活動而投資購買其股權的行為。可以發生在公開的交易市場上,也可以發生在公司的發起設立或募集設立場合,還可以發生在股份的非公開轉讓場合。
E. 如何實現國有企業股權的多元化改革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國有企業屬於全民所有,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必須適應市場化、國際化的新形勢,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這是中央對國有企業改革的新要求,是增強國有企業活力和競爭力、提高國有經濟發展質量的有效途徑和必然選擇,對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把國有企業改革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積極探索、循序漸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推動國有企業逐步建立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推進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任務。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國家所有、分級代表,權利、義務與責任相統一,管資產與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為國有企業改革奠定了良好的體制基礎。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對國企改革進行了全面部署。黨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黨的十八大提出,要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黨中央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為國有企業改革和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指明了方向。
經過30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入推進,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管理體系、企業面貌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成效顯著,全國90%以上的國有企業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多數企業建立了股東會、董事會、經理層和監事會等機構,公司治理結構逐步規范。一大批國有企業實現了股權多元化,形成了混合所有制的股份有限公司。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激勵約束機制逐步建立,企業經營管理效率明顯提升。一批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成長壯大,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明顯提高。2003年至2012年,國有企業營業收入從10.73萬億元增長到42.38萬億元,年均增長16.6%。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進一步優化,國有企業從中小企業、一般加工行業逐步退出,電力、電信、郵政等壟斷行業改革取得積極進展。政企分開、政資分開邁出實質性步伐,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逐步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初步建立。總體來看,國有企業活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發展質量大幅提升,已經同市場經濟相融合,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階段,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風險挑戰。市場化、國際化繼續深入發展,世界經濟進入增速減緩、結構轉型、競爭加劇的時期。國際金融危機的倒逼機制等因素,使我國進入了只有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才能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階段。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相比,國有企業也積累了一些問題、存在一些弊端,現代企業制度總體上還不完善。主要有:一是股份制改革仍有差距,國有大型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母公司層面的股份制改革相對緩慢,中央企業中混合所有制經濟比重還比較低。二是一些企業盲目決策,過度追求規模擴張,帶來資產負債率過高等突出問題。企業治理結構還不完善,規范的董事會建設還處於探索之中,內部制衡機制尚未有效形成,國資監管機構、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之間的關系需要進一步理順。三是缺少職業經理人制度,行政任命管理人員過多,企業經營者缺乏市場化的退出通道,市場化選人用人和激勵約束機制沒有真正形成,運營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四是壟斷行業准入門檻過高,其他所有制企業公平進入的機制不健全,有效競爭的市場環境尚未形成。一些壟斷行業還存在普遍服務缺乏、產品價格高、收入水平過高等問題。五是政企不分、政資不分問題仍然不同程度存在,應由企業自主決策的事項由政府審批的仍然過多,國資分類監管和考核的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企業活力還需要進一步增強。此外,隨著國有企業經營實力不斷提升,社會對於國有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有了更大期待。
深化改革是國有企業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動力,是我們可以用好的最大紅利。只有加快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才能進一步激發國有企業活力和創造力,奠定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從而推動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
二、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思路和重點
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必須按照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要求,把握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條主線,以完善公司法人制度為基礎,以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基本要求,以規范經營決策、資產保值增值、公平參與競爭、提高企業效率、增強企業活力、承擔社會責任為重點,通過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提高國有企業發展質量,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規范經營決策。始終堅持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原則,理順出資人、決策人和經營管理人的關系,形成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各負其責、運轉協調、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長效激勵約束機制,強化國有企業經營投資責任追究。建立並完善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系,按照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的要求,加快完善國有企業分類考核和監管方式,提高監管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資產保值增值。完善國有企業資產經營業績考核評價體系。既要考核營業收入、利潤等經營性指標,也要考核技術創新成效指標,並確立相應的綜合資產經營評價辦法;既要考核年度指標,也要關注中長期發展目標;既要考核企業業務經營、資本運營實績,更要關注企業業務經營、資本運營能力,形成企業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長效機制。
——公平參與競爭。進一步破除各種形式的行政壟斷。分類推進壟斷行業改革,對已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的壟斷行業,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加快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格局。加快推動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鼓勵非公企業參與國企改革。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防止國有壟斷企業濫用市場地位妨害公平競爭的行為。
——提高企業效率。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推動國有企業合理增加市場化選聘比例。建立並完善職業經理人、外部董事、獨立董事等制度,深化企業內部勞動、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切實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大力推進國有企業重組和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向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優勢企業集中。引導企業突出主業,加大內部資源整合力度,採取多種方式剝離重組非主業資產。推進企業加強管理和管理創新,促進企業管理實現制度化、規范化和信息化。
——增強企業活力。處理好政府與企業關系,減少政府幹預企業經營決策的行為,讓國有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的市場經濟主體。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幅度減少涉及企業的行政審批事項。國資監管機構依法對企業的國有資產進行監管,不幹預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減輕、取消一批行政事業性收費,解決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等問題。
——承擔社會責任。堅持履行社會責任與促進企業改革發展相結合,把履行社會責任作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內容。鼓勵引導企業依法經營、誠實守信,模範遵守法律法規、社會公德和商業道德,維護投資者和債權人權益,保護知識產權。不斷提高持續盈利能力,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保護消費者權益。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落實節能減排責任,保障安全生產,保障職工職業健康,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在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情況下積極提供支持援助。
三、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主要任務和措施
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意義重大,影響深遠。要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重要部署,繼續堅持經過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原則方針,實施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改革舉措,突出重點、分類實施,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
(一)准確界定不同國有企業功能
國有企業身處不同行業,其功能目標、產權結構、公司治理、改革重點都有明顯區別。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首先要准確界定不同國有企業的功能,實施分類改革和監管。對提供公益性產品或服務的企業,如供水、供電、供氣、公共交通等,要加大國有資本投入,支持其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作出更大貢獻,同時進一步規范公司治理,建立符合企業功能定位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有針對性地加強服務質量、價格等監管。對國有資本繼續控股經營的自然壟斷行業的企業,要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特許經營、政府監管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實行網運分開,放開競爭性業務,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加強行業監管和社會監督。對一般性競爭領域的國有企業,要按照市場化的要求,依託資本市場,推進公眾公司改革,鼓勵戰略投資者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實現國有資產資本化,提高國有資本流動性。
(二)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健全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進一步提高國有企業科學決策和經營發展水平的關鍵。一是繼續深化股份制公司制改革。推動具備條件的國有大型企業實現整體改制上市或主營業務上市,不具備整體上市條件的要加快股權多元化改革,有必要保持國家獨資經營的也要加快公司制改革。二是推進規范董事會建設,完善外部董事選聘、培訓、評價機制,嚴格董事履職責任,健全董事會運作機制,形成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各負其責、運轉協調、有效制衡的機制。探索現代企業制度與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職工民主管理有效融合的途徑。三是繼續深化企業人事、用工、分配製度改革,建立更加科學的考核分配和激勵約束機制。完善經營管理者激勵機制,深化企業內部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制度改革。四是建立長效激勵約束機制,強化國有企業經營投資責任追究,探索推進國有企業財務預算等重大信息公開。
(三)建立現代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國有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必須按照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加快建立現代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一是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減少行政任命管理人員,合理增加市場化選聘比例,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建立健全有別於行政幹部的企業經營管理者選聘、考核、獎懲和退出機制。二是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的薪酬機制。合理確定並嚴格規范國有企業管理人員薪酬水平、職務待遇、職務消費、業務消費。完善職工收入分配調控方式,逐步實現薪酬分配製度與市場接軌。三是加強內部監督約束機制。加強內部財務審計和紀檢監察。大力推進企業內部民主管理,最大限度地防止和糾正內部人控制。
(四)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這是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體制保障。要堅持國家所有、分級代表的原則,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的改革方向,按照權利、義務和責任統一,管資產與管人、管事相結合的要求,持續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一是繼續推動履行社會公共管理職能的部門與企業脫鉤,實現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二是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大力推進國有資產資本化,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三是完善國有資產監管機構和職能,以產權關系為紐帶,落實國有資產監管機構的各項法定職責。四是健全國有資產監管法規體系。圍繞進一步規范政府、國資監管機構與國有企業之間的關系,健全國家出資企業投資管理、財務管理、產權管理、風險管理等專項管理制度,健全國有資產基礎管理制度。五是建立科學的企業業績考核指標體系,不斷完善分類考核制度,提高考核指標的導向性和針對性。
(五)推動國有經濟戰略布局調整
這是國有企業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效益的關鍵。一是完善國有資本合理流動機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要服務於國家戰略目標,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點提供公共服務、發展重要前瞻性戰略性產業、保護生態環境、支持科技進步、保障國家安全。二是允許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允許企業員工持股。三是推進國有企業重組和調整,引導國有企業突出主業,加大內部資源整合力度,採用多種方式剝離重組非主業資產。積極利用資本市場和產權市場,吸收民間資本和戰略投資者參與國有企業改制改組。
(六)推進國有企業更好履行社會責任
國有企業的公有制性質和在國民經濟中的特殊地位,對其承擔社會責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2020年提高到30%,更多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二是引導國有企業在主營業務優勢和廣泛的社會問題之間找到結合點,把社會責任融入到企業的戰略、決策、運營和管理中。三是加強制度建設和監管監督,推動國有企業在誠信經營、提高產品服務質量、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等方面加強自我約束。加強企業內部制度建設,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妥善解決國企改革的歷史遺留問題。
F. 請問如何定義私募基金
中國的私募按投資標的分主要有: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經陽光化後又叫做陽光私專募(投資於股票,如股勝資屬產管理公司,赤子之心、武當資產、星石等資產管理公司),私募房地產投資基金(現較少,如金誠資本、星浩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即PE,投資於非上市公司股權,以IPO為目的,如鼎輝,弘毅、KKR、高盛、凱雷、漢紅)、私募風險投資基金(即VC,風險大,如聯想投資、軟銀、IDG)。公募基金如大成、嘉實、華夏等基金公司是證券投資基金,只能投資股票或債券,不能投資非上市公司股權,不能投資房地產,不能投資有風險企業,而私募基金可以。
G. 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有募集權嗎中國有哪些機構可以募集資金
你說的是集團還是股份公司?如果就中石化股份而言,回答如下(引用2007年年中的資料):
一,所有權:中國石化集團及其他國有股東處於絕對控股地位,呈現典型的「一股獨大」特徵。至於中石化集團則是由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代表國家對其進行監督管理。
二,內部治理結構:從股權結構、公司治理的機構設置及激勵機制三個方面來研究中國石化的內部公司治理:
1、中國石化的股權結構。該集團的股權結構呈以下特點:一是中國石油化工集團絕對控股。中國石化在重組改制上市過程中,既堅持石油石化基礎產業以公有制為主體,又努力構建多元制衡的股權結構,但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控股地位並未改變,並逐步得到強化。2001、2002、2003年末,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對中國石化控股比例均為55.06%。2004年,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受讓國家開發銀行、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部分股份。轉讓完成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合計持有中國石化588億股,持股比例為67.917%。至2005年末,中石油化工集團持股比例達71.23%。中國石化集團對中國石化的控制權得到進一步加強,國家控股也保證了中國石油戰略計劃的一致性。二是股權結構逐步多元化。從2001年以來中國石化股權結構演變來看,除了中國石油化工集團保持較強的控股地位外,2005年末,國家開發銀行和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持股佔6.19%,外資股佔19.35%,國內公眾股佔3.23%,多元制衡的股權結構有利於該集團實現成功的公司治理。
2、中國石化的組織結構。遵循《公司法》和證交所上市規則,中國石化成立了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引進了獨立董事制度。股東大會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表現在其對董事會的制衡和授權上,中國石化股東大會將其決定投資計劃、資產處置、對外擔保的明確並有限授予董事會;中國石化董事會由13名成員組成,包括4名獨立董事。公司董事由全體董事會成員過半數投票選舉產生和罷免。董事會下設戰略委員會、審計委員會、薪酬與考核委員會。中國石化的許多董事既是董事會成員,又是高層管理成員,董事長由國家委任。從資本市場的表現來看,中國石化的董事會發揮的作用基本上得到了投資者的認可。中國石化監事會由12名監事組成,包括8名股東代表和4名職工代表監事。監事會對股東大會負責,對公司財務以及公司董事、高管履行職責的合法性進行監督、維護公司及股東的合法權益。中國石化的12名監事中有10名在公司領薪,監事會成員全部是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或行業內資深專家,專業性較強。
3、中國石化的激勵制度。中國石化遵循「永不滿足、各得其所」的理念,建立了公司的激勵機制。該公司在嚴格定編定員的基礎上,對幹部實行競聘上崗,對工人通過技能鑒定和考核擇優上崗,在搞好再就業培訓的同時,減員分流人員直接進入社會失業保險,使員工樹立競爭意識、憂患意識、進取創新意識。在分配製度上,積極引入勞動力市場價格,調整職工收入關系,拉開崗位分配差距,實行高級管理人員特別薪酬計劃,使員工收入和公司業績緊密掛鉤。中國石化於2000年底建立長期激勵機制,實行股票增值權計劃,使用每股凈資產的增加值來激勵高管人員用董事,滾動授予,定時行權。規定自授予之日起的第三年、第四年和第五年,行權的比例累計分別不得超過授予該被授予人的總股票增值權的30%、70%和100%。中國石化通過實施上述激勵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各級員工的積極性。
三,外部治理結構:中國石化的外部治理主要來自於中國政府、員工、健康、安全環保體系。中國石化作為國有控股企業,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對中國政府負責。它對47個貧困縣開展對口扶貧活動,累計投入7.5億元資金建設基礎設施,新建246所學校。員工是中國石化的地位較為重要的利益相關者,該公司本著對員工負責的原則保護員工基本權益,但其也面臨大量裁員的壓力。中國石化是中國環保工作做得最好的公司之一,健康、安全、環境管理體系較為完善,但其也面臨較高的成本壓力。
H. 請問 商業銀行採取股權多元化的方式設立基金管理公司 是什麼意思
就是商業銀行跟其他人
湊錢
開一家
基金公司
,你說的是很嚴謹的商業用語。
I. 地勘單位企業化經營進展情況綜述
地勘單位貫徹國辦發[1999]37號進展順利,企業化經營的改革正在深入進行,經濟穩步發展,職工隊伍穩定。現將了解到的企業化經營的一些信息,綜合起來作如下綜述,並提出一些建議。
一、地勘單位企業化經營的幾種做法
國辦發[1999]37號文提出的地勘單位企業化經營改革至今已有幾個年頭。整個改革進程在前兩年的基礎上有所前進,但發展不平衡,模式也多種多樣。歸納起來,可能有三類情況:
(一)以雲南地勘局為代表,實行「以局為單元。發展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同時堅持事企分開,穩住事業,做大產業」
(1)他們認為以局為單元發展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條件已經具備。提出:以礦產勘查開發業為主導產業,包括公益性地質大調查的技術勞務;商業性地質勘查(面對礦業權市場、勘查勞務市場);礦產資源開發。以工程勘察施工和外經貿物業地產(第三產業)為支柱產業。圍繞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進行資產重組和機構調整。
(2)以地勘單位為基礎,實行「兩分離,一分流」。「兩分離」是:①地勘單位的經營性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的分離;②主業與輔業的分離。「一分流」是:在「兩分離」過程中對人員進行分流。剝離後的經營性資產和主業,轉為企業;剝離後的非經營性資產和輔業,留給地勘單位,是事業性質。
(3)根據發展主導產業、支柱產業以及「兩分離、一分流」的需要,將地勘費除事業開支外,分為三類,即分流人員費用、基地管理人員費用和用於產業投資的資金。
(4)根據新的體制,深化企業改革,建立股權多元的資源型股份公司並准備上市,面向社會籌集資本;對局機關進行改革,既要保事業單位的牌子,又要把事業的職能與企業的職能分開,建立集團公司;對再分離後已建立起來的企業,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進行改造;對小企業網點,繼續放開搞活。
(5)把改革和開放結合起來,發展和壯大產業經濟。為此,他們實行「引進來,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先後與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日本等國合作,開展風險勘查,已簽訂合同金額2750萬美元,到位617萬美元;走出去,到越南、緬甸、寮國等國家開展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
(二)以浙江地勘局為代表,實行「以地勘單位為基礎進行改制,以地勘局為單元,進行結構整合和疏通環境,充分利用事業牌子和企業機制,壯大經濟實力」
(1)以地勘單位為基礎,整體構建有限責任公司,同時保留原事業單位的牌子。有限責任公司主要由國有股和職工持股形成。
(2)以地勘局為單元,調整生產經營結構,並大力疏通外部關系。省財政已經答應,他們的地勘費基數每年遞增8%,他們的養老、醫療保險,大部分已進入社會。
(3)逐步調整規范地勘局與所屬企業化經營單位的關系。出於充分利用地勘局作為直屬事業單位的牌子,要穩住它,擴大它的影響,在體制上不作改動,著重在機制上改革對所屬企業化經營地勘單位的領導。
(4)發揮地勘隊伍的優勢,搞好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用實際的業績,讓地方政府認識到地勘單位存在的重要意義和作用,為充分利用事業牌子和企業機制擴大社會影響。
(三)以安徽地勘局為代表,實行「對上保事業的牌子,對下抓企業化經營,以隊為基礎事企分開,以局為單元整合結構」
(1)他們認為,對上保事業的牌子,對下抓企業化經營,是符合安徽地勘局實際情況的選擇。它既不影響繼續享受事業單位的優惠條件,又不影響大力推進企業化經營的進程,二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2)以地勘單位為基礎,內部事企分開。其具體內容是把主業和輔業分開,主業是走市場的部分,即工程勘察、基礎施工、多種經營等,內部完全模擬公司制運作,不與輔業部分滲合;輔業部分包括地質勘查、後勤服務、基地管理等,屬於事業性質,但內部也搞企業化管理。
(3)以局為單元,整合產業結構,已確立地質勘查業、礦產品開發加工業、工勘施工業為主導產業,局將集中財力,加大投入,並多方籌集資金,把產業做大。最終形成「一院三個集團」的格局,即地調院、工勘集團、礦業集團、測繪專業集團。
(4)保證實現上述方案的主要措施是:①組織上大隊內部事企劃開,互不幹擾,除隊長外各負其責;②主業和輔業都搞三項制度改革;③對主業和輔業,都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④局將全力疏通外部環境,爭取各種優惠政策。
二、對企業化經營中帶有共性問題的評述
(一)地勘單位內部實行事企分開
地勘單位在深入實施企業化經營中,在局或地質大隊內部,把事業和企業分開,互不幹擾,相對獨立地按照各自的機制運作,可能具有普遍意義。第一,從總結歷史經驗看,許多過去風光一時的市場收入搞得好的地質隊,在事企不分體制下,紛紛走入困境。原因是市場收入的效益,都被本單位廣大職工給吃了,或者替國家分擔了經費不足的困難,無法形成積累。因此,一旦出現變化,他們沒有任何承受能力,只好又退回事業的保險箱。第二,從現實看,長期事企混合運作,既管不好事業,也經營不好企業,造成「兩耽誤」。特別是有可能造成成本失真、效益失真。許多隊辦企業,在審計時出現的虛盈實虧;不少對外收入,通過地勘費暗補,維持表現的繁榮。這都是事企混合管理的結果。可以設想,一個隊長,既要他維護出資者和債權人的利益,把企業搞好,又讓他完成主辦單元交辦的安置人員、保持穩定的任務,而這兩件事在具體執行上是相互矛盾的,很難處理好。所以在地勘單位內部實行事企分開,是很有必要的。分開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有的在全局范圍內分開,有的在地質大隊內分開,有的作為企業,在屬下設置專門管理事業的機構,都是可以的,不必強求一致。
(二)以局為單元進行產業整合
各地勘單位所辦的企業,普遍存在著小、散、結構趨同,所以以局為單元進行產業整合勢在必行。整合的辦法可考慮:
首先,要明確全局所要發展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這些產業確定的原則是:自己的優勢同市場需求的結合點,二者缺一不可。
其次,根據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的特點,決定整合和重組的要求。有的要以局為單元,統一發展。如:對大型礦產開發、礦產勘查的產業,就應當以局為單元,統一去搞。因為它的投資大、周期長、風險大,光靠一個地勘單位無法承受。有的要有分有統。如:對工程勘查、基礎施工的產業,就應當有分有統,分是為了適應市場經營的需要,,發揮多個積極性,特別是對一些中小項目,光靠局統一去攬活是不現實的;統是為了更好地利用高級別的資質、大型的設備,更好地承攬大項目,更有效地開發新技術、新方法。有的則適於聯營。如:旅遊業、某些服務業等,既可以獨立經營,又需要相互依託,招攬生意。
第三,調整的方法,可以根據各自的情況,分別進行。但是確定重大項目,籌措資金,必須在戰略謀劃的基礎上進行,這里,增量的投入是至關重要的,局的作用具有決定性。當然,在具體步驟上,可以先以隊為基礎進行調整,發展各自的重點產業,然後局再作整合;但是條件成熟的,也可以在全局范圍內,進行產業重組。
(三)局機關的改革要提到議事日程
近20年的地勘單位改革,都是在地質大隊一級進行,局機關作為事業單位,全權領導著地勘單位的改革,而本身基本沒有觸動。這次,不僅有37號文件要求,局機關和地質大隊都要改,而且在事企分開的要求下,局機關也必須改。
總體考慮是:地勘局作為事業單位的牌子不能動,保事業的牌子,首先要保局的牌子,在對外是事業單位的大前提下,在內部對事、企分別用不同機制和人員去管理,機構可以分三塊:
(1)局機關要組織一個專門機構,代表出資人去管所屬的業已分開的企業。可以組成管理國有股權(產權)的董事會,行使國有股東的權利,按照董事會的職權,確保出資人的權益。
(2)對局級還保有的事業職能,要進一步明確、細化,組成專門機構去管。這里的問題是如何規范地分配事業費(增量投資交給管企業的去配置),並且一定要包死基數(政策性增資,統一調整基數),不搞臨時增補,防止「跑局錢進」,形成要錢的機制。
(3)局機關的辦公室、政治工作機構、人事機構、財務機構等,可以不分為事業和企業,作為綜合部門,管理所屬單位各自的業務。
局機關管企業的部分,進一步發展可能有兩種模式:一是作為控股公司,專門從事資本經營,不搞實業經營;二是作為集團公司,既搞資本經營,也搞實業經營。
(四)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實行現代企業制度
黨中央提出的實行現代企業制度,就是要使絕大多數國有企業改造成為公司制企業,其關鍵是要建立與現代公司運行機制相適應的公司治理結構。
現代公司最基本的特點,一是眾多出資者共同出資,形成了公司的法人資產,股東對公司債務所負責任只以其投入的股本為限;二是企業所有者與經營者的分離,所有者「遠離」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由具有經濟能力的人直接管理企業的運營。正是由於這些特點,現代公司必須建立起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以通過出資者(股東)對公司控制權的配置和行使,來保證資產的安全和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公司治理結構是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
局屬的骨幹企業,有條件的地勘單位都要逐步實行現代企業制度。對此,許多地勘局和地勘單位都作了有益的探索,既取得了經驗,也遇到了問題。當前的主流方向應當是積極創造條件,加速改革進程。首先可以在出資者到位、經營者與所有者分離這兩個基本點上進行深入,模擬運行,待條件成熟時再建立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
(五)對小型企業網點放開搞活
這項工作已有相當的進展,但要深入抓下去。放開的原則要堅持:①堅持以地質大隊一級地勘單位為主體,不能多頭放。②堅持與產業結構調整、資本結構調整相結合,不能孤立地抓放小。③要確保國有資產不流失,保護資產所有者的權益。④要堅持與職工分流相結合,不能把資產放開了,把人員留下來。
放的形式要靈活多樣:①股份合作制。國家投入可轉為債權,逐步返回。②合夥經營。可本著職工自願,單位同意,按有關法律和規定的程序改制,國有資產全部置換。③產權出售。包括整體出售、部分出售、單項出售。必須嚴格評估,公平交易。④引資嫁接。包括入股式嫁接、聯營式嫁接。⑤企業兼並。包括承擔債務式兼並、投資入股式兼並、購買式兼並、行政劃撥式兼並等。⑥租賃經營。包括抽資租賃、抵押租賃、還本租賃。⑦承包經營。包括風險抵押式承包、定額上繳式承包。
(六)切實抓好人員的分流
由於職工的素質同產業的要求不夠適應,即使產業結構調整到位,小企業放開,仍有一部分職工得不到安置。因此,採取多種形式分流職工,同營造新的產業一樣重要。其具體做法是:①實施再就業工程。各單位建立「再就業工程專項費用」,專項用於下崗職工培訓和再就業支出,增強職工轉崗適應能力,增加再就業機會。②鼓勵下崗職工從事集體、個體經營或對外勞務輸出。根據情況,對個體經營者可適當支助資金或貸款;要求保留職工身份的,必須按規定交足規定的費用。③退養。45歲以上的,可以按照一定標准,發放退養費,到退休時再辦理退休。④退休。因身體狀況不佳,退休年齡可放寬5年(比國家規定),但須本人申請,單位同意,局批准。⑤解除勞動關系,一次性安置。由本人申請,家屬簽字,經職代會同意,企業法人代表批准,公證部門公證,可以與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做一次性安置。安置費用的標准可靈活掌握。
(七)基地管理逐步實行社會化
在對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的企業實行公司制改革,對小企業網點實行放開搞活的同時,再把主業和副業分離、物業管理和生產經營分離,以減輕新改制企業辦社會的負擔。其具體做法是:對原地勘單位的基地進行改造,組建物業管理中心,條件成熟時,可轉為社區服務中心,與原系統脫鉤。
物業管理中心的職能是:①管理原地勘單位基地的房地產,有的直接經營,有的服務維修;②管理沒有進入股權的原來國有資產,以及代表所有者管理小企業網點的國有股權;③經營管理原地勘單位基地的公用服務設施;④管理離退休職工的日常事務;⑤管理下崗職工,有的可以搞待崗培訓。
物業管理中心實行「獨立核算、有償服務,以收抵支、定額補貼,超支不補、節約提成」的經濟責任制。關鍵是要制定公平合理的收費標准,有的標准要經過批准,不能自作主張。
物業管理中心的領導體制,有的由地勘局直接管理,有的經地勘局委託,由局屬企業管理。不管由誰管理,都要規范管理模式,建立既有利於提高服務質量,又有利於高效益的經濟承包責任制。而且管理方式逐步向城市社區管理中心學習,以便條件成熟時,放到當地社區。
三、地勘單位企業化經營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地勘單位企業化經營已經取得的成績應當肯定,但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有的是原來潛伏著,現在表面化了;有的則是在新形勢下發生的。其中主要有:
1.政府的現行政策和某些行為,不利於地勘單位企業化經營的推進。如:①事業單位調整工資,不是按全部在冊人員給,而是扣除已經轉企的人員;②省級財政要求地勘單位按全額預算的事業單位進行會計核算、上報會計報表,強化了事業管理,弱化了企業管理;③某些地方財政和主管領導,認為地勘單位對外收入,應相應減少財政撥款,使地勘單位感到越搞企業化越吃虧。
2.這次調工資,為廣大地勘職工增加收入,本來是件大好事,但是也對企業化經營的推進產生負面影響。比如:從事事業性質工作職工工資的提高,必然造成從事企業工作的職工的攀比,進而加大了企業壓力,促使成本提高,競爭力減弱,甚至影響向企業分流人員。再比如:由於事業單位定期提高工資,也普遍強化了保事業牌子的意識,因為一次調工資可使一個局增加上千萬元的財政撥款,這比市場上收入上億元還頂用。可見,事業的牌子很值錢,如果能穩住這個牌子,幹嘛還要冒企業化的風險呢。
3.地勘單位人員過多,且素質和結構不適應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原以為通過生產經營結構調整,可以把現有人員大部分轉到企業去。兩年的實踐證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新的產業所需要的人,並非是現有富餘人員所能勝任的。所以,即使地勘單位生產經營結構調整到位,大多數富餘人員也無法得到安置,同時也不能用企業賺的錢去為地勘單位養活人。富餘人員難以解決是大多數地勘單位面臨的最大問題和困難。
4.許多地勘單位現有的市場收入,有相當一部分是靠地勘費的補貼而取得的,這也是原來沒有引起重視或認識不足的問題。人們習慣上總是把市場收入同地勘費撥入加在一起,計算地勘單位的總收入,並用市場收入佔地勘單位總收入的百分比來論證地勘單位的市場化成就。可是如果某些市場收入是靠地勘費補貼才能實現,那麼一旦補貼沒有了,這部分市場份額就失去了競爭力,收入也就沒有了。所以這部分市場收入與地勘費的關系,不是彼此獨立相加的關系,而是一方沒有、另一方也不存在了的關系。這不能不說是地勘單位潛伏的一個嚴重問題,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地勘單位不可能長期靠補貼在市場上競爭。
5.地勘單位對主導產品或主導勞務的選擇面臨難題。從地勘單位的自身優勢看,一是開礦,探采結合;二是從事地質勘查勞務。但這兩根支柱都步履艱難。在開礦方面,不是所有省地勘局都有這個優勢,在一個地勘局內,也不是所有地質隊都有這個優勢。即使存在這種優勢的局和隊,也普遍存在兩大難題:一是開礦的環境太差,比較普遍地存在著當地政府侵佔礦業權人的利益。二是開礦所需的資金短缺,同時開礦的層次也太低。靠地質隊這一級辦礦,只能是小打小鬧,且也容易受侵犯。而要上規模、正規開采,需要大量資金,特別是開發有色金屬礦,投資大、周期長,沒有國家的專項支持,難以成功。在地質勘查方面,生產能力過大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進一步加劇:①屬地化之後,真正用於地質勘查投入的明顯減少。因為現在是根據投入效益作出的自主選擇,效益不好,投入自然減少。②社會資金對商業性地勘投入仍然缺乏積極性,一方面,許多老礦山已進入中後期,迫切需要後備資源,但又沒有資金開辟新區找礦;有的雖有投資意向,但又難以選到理想的礦區、礦點。另一方面,有的地勘單位佔有大量成礦區域和有遠景的礦點,但又缺少足夠的資金進行投入;如果讓他們讓出地盤,要價又太高,買方難以認同。目前正處在互不相讓的狀態。③除礦產勘查而外的地質勘查諸如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農業地質、旅遊地質等,說起來前景廣闊,做起來很少有人問津,原因是這些地質工作多是供給方炒起來的,真正的社會有效需求還沒有較多地出現。
6.對地勘單位某些優惠政策難以落實,有的規定也相互矛盾。如:國辦發[1999]37號文規定「地質勘查單位轉讓國家出資形成的探礦權時,允許其部分或全部轉增國家資本金」。可是《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又規定,地勘單位過去已經取得的探礦權,如果超過保護年限,收歸國家所有。這後面的規定,實際上否定了前面的規定。有些地方政府,包括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把地勘單位過去形成的已超過保護期的探礦權,拿出來轉讓,招商引資,地勘單位難以接受。
四、解決地勘單位困難和問題的對策建議
1.對地勘單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要有理性認識。它既是結構性的,又是體制性的。所謂結構性的,就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用行政方法配置的龐大的地質隊伍,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由市場來配置,不需要那麼多了,而且差距很大,甚至連原來的10%都用不了,90%要轉為非地勘業。這是一種非常嚴酷的現實,不是臨時的困難。所謂體制性的,是指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商業性固體礦產的勘查,是由國家財政提供經費,用完即核銷的事業管理體制,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礦產品是競爭性商品,勘探費由企業出資,進入礦產品成本,可見商業性礦產勘查是一種企業行為。因此,地勘單位企業化經營,實現結構調整、體制轉換,從根本上說是由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大環境所決定的,其方向是不可逆轉的。對上述兩點,一定要有清醒認識,不能存在僥幸心理。
2.要正確處理事業牌子和企業化經營的關系。地勘單位仍然保留事業性質本身,就是一項重要政策,充分而有效地利用這項政策,理所當然地是我們要努力堅持的頭等大事。對此,有許多地勘局做得很好,應當繼續努力。但是這畢竟不需要組織很多人去做,只要明確責任,指定專人去疏通就可以了。同時也不宜擴大宣傳,因為在這件事情上讓廣大職工知道得太多,有可能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形成層層向上的一種機制。對地勘局的主要職能來說,應當放在組織和領導地勘單位實施企業化經營上。實際上大家也是這樣做的,這里需要論證的是在處理向上要和向市場要的關繫上可能有四種結果:一是向上要影響了向市場要,即由於向上要,強化了幹部和職工的等、靠、要的意識,弱化了闖市場的勁頭;二是向市場要影響了向上要,即由於對上邊的工作沒有做好,造成市場增收,而相應減少財政撥款;三是向上要和向市場要互不影響;四是向上要增強了向市場要的實力,即把向上要的錢利用得好,能夠產生長期效應。我們應當努力爭取第四種結果,至少要達到第三種結果,一定要防止第一種和第二種結果。
3.地勘單位的人多,靠企業化經營來消化或轉移又是不可能的。所以大量富餘人員長期滯留在地勘單位,是很多地質隊由事業向企業轉化過程中無法迴避的大問題。對此,必須求助於政府。辦法是:比照國內一些大企業的做法(如石油、石化、銀行),對原事業編制的職工,年滿45歲以上的可以內退或買斷。其所需費用,首先從地勘費基數中拿出一部分,再由財政部門一次性支持一部分。這個問題解決了,地勘單位企業化經營就會大大前進一步。據估算,45歲以上的職工,約佔地勘單位現有在崗職工的1/3,他們之中的大多數是富餘人員。穩住了這些人,就穩住了整個局面。實踐也證明,與其花錢辦那些為安置人而不死不活的企業,不如乾脆把錢用於這些人員的內退或買斷。
4.地勘單位用於經營性的資產和資金嚴重不足,大多數為人均不足1萬元。為了緩解這個問題,除了從地勘費基數中每年擠出10%用於投資而外,還需要政府從兩個方面給予切實的支持:一是對地勘單位用國家預算完成的探礦權,不受保護年限的限制,誰找的礦,歸誰支配,形成的探礦權價款,轉增國家資金;二是建立專門用於補貼礦產普查的「地質勘查基金」,把地勘單位的主業培育和發展起來。這等於增加地勘單位經營性資產。因為主業有活幹了,地勘單位現有的裝備和技術都可以派上用場。
「地質勘查基金」用於補貼普查,不是用「基金」直接立項,代替企業去找礦,而是通過「基金」的杠桿作用,經過兩級傳導,去調動社會資金,增加勘查投入。首先,用「基金」補貼礦產普查。之所以補貼普查,是因為在整個礦產勘查中,普查階段風險最大,社會資金最不肯進入,通過政府補貼,可以調動社會資金進入普查。其次,一旦普查有所突破,找到了市場需要的有望礦點、礦區,就可以有效地調動社會資金進入礦產勘查。這樣,通過兩個層次調動,即政府補貼,調動社會普查資金;普查成果,調動社會勘查資金,就可以用少量的政府補貼,把固體礦產勘查的投入啟動起來,促進地勘單位主業的發展。
5.政府的各項政策,必須向有利於推進地勘單位改革的方向轉變。很明顯,要求地勘單位實行企業化經營,逐步成為「四自」的經濟實體,是國辦發[1999]37號文的既定方針。因此,各級政府對地勘單位的政策應當服從並服務於這個總目的,而不是相反。當前,至少在如下3個問題上應當進行政策的調整:①在對地勘單位按事業性質調整工資時,不宜劃分已轉產或未轉產,應當一視同仁,統一增加基數;②在財務制度上,在滿足統一報表要求的前提下,政府有關部門應當鼓勵地勘單位加強對外增收的核算,不要把財務預算管理,管得太死;③對企業化經營效益好的地勘單位,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促進它,表揚它,而不要減少它應當得到的財政撥款。總之,對地勘單位所有的財政優惠和政策,應當有利於它向市場上創收,而不是鞭打快車。要研究建立支持地勘單位企業化經營的政策體系。
J. 全球有哪些著名的投資公司
美國KPCB風險投資公司,德豐傑風險投資公司,美國國際數據集團,凱雷投資集團,Accel合夥公司等,下面一一介紹:
1. KPCB公司人才濟濟,在風險投資業嶄露頭角,在其所投資的風險企業中,有康柏公司、太陽微系統公司、蓮花公司等這些電腦及軟體行業的佼佼者,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公司抓住這一百年難覓的商業機遇,將風險投資的重點放在互聯網產業,先後投資美國在線公司、奮揚公司(EXICITE)、亞馬遜書店。
2. 德豐傑是唯一一家通過聯合基金網路進行全球投資的風險投資公司,在全球30多個城市設有辦事處,並擁有超過35億美元的投資資金。德豐傑的宗旨是在全球范圍內搜尋具有傑出才能並試圖改變世界的企業家,並向其提供資金和服務。
3. 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nternational Data Group)是全世界最大的信息技術出版、研究、會展與風險投資公司。IDG公司2006年全球營業總收入達到28.4億美元。
4. 美國凱雷投資集團(The Carlyle Group,又譯為卡萊爾集團,以下簡稱凱雷集團)成立於1987年,公司總部設在華盛頓,擁有深厚的政治資源,管理資產超過300億美元,是全球最大的私人股權投資基金之一。
5. Accel Partners是世界五大風險投資機構之一,致力於幫助傑出企業家去建立業務定位非常明晰的技術公司。深入的專業知識、相關經驗以及行業關系,使得Accel Partners的團隊反應更加敏捷,創造更多價值,最終成為優秀技術家的最佳合作夥伴。
6. 大西洋大眾公司成立於1980年,專門為信息技術及知識產權驅動的成長型企業提供資金。目前管理約100億美元資本,至今已曾投資於約150家公司,目前投資的企業超過60家,其中接近一半在美國國外。公司憑借其全球化戰略及覆蓋世界各地的業務網路, 為其所投資公司持續提供增值協助, 以及長遠的投資理念 而在投資界中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