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債券的收益率怎麼計算
一年期國開債:襲5日均值收益率2.6162%,10日均值收益2.5795%,15日均值收益2.5601%,20日均值收益率2.5594%。
三年期國開債:5日均值收益率3.1976%,10日均值收益3.1812%,15日均值收益3.1799%,20日均值收益率3.1549%。
五年期國開債:5日均值收益率3.4952%,10日均值收益3.4734%,15日均值收益3.4767%,20日均值收益率3.4607%。
七年期國開債:5日均值收益率3.8261%,10日均值收益3.808%,15日均值收益3.8113%,20日均值收益率3.8019%。
十年期國開債:5日均值收益率3.6382%,10日均值收益3.6263%,15日均值收益3.6437%,20日均值收益率3.6481%。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法律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金融法典:應用版》
Ⅱ 債券平均收益率計算公式
暈了 信用社的試題呀!
設平均收益率為r
920=70/(1+r)+70/(1+r)^2+70/(1+r)^3+…+70/(1+r)^9+1070/(1+r)^10
r=8.1341%
也就是平均收益率為8.13%
Ⅲ 債券收益率究竟怎麼算
債券的收益水平通常用到期收益率來衡量。到期收益率是指以特定價格購買債券並持有至到內期日所能獲容得的收益率。它是使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等於債券購入價格的折現率。債券收益率與基礎利率之間的利差反映了投資者投資於非國債的債券時面臨的額外風險,因此也稱為風險溢價。債券收益率(bond yield):就是衡量債券投資收益通常使用的一個指標,是債券收益與其投入本金的比率,通常用年利率表示。債券發行人的信用程度越低,投資人所要求收益率越高;反之則較低。
Ⅳ 平均年化收益率怎麼算
綜述:投資人投入本金C於市場,經過時間T後其市值變為V,則該次投資中:
1、收益為版:權P=V-C
2、收益率為:K=P/C=(V-C)/C=V/C-1
3、年化收益率為:
(1)Y=(1+K)^N-1=(1+K)^(D/T)-1或
(2)Y=(V/C)^N-1=(V/C)^(D/T)-1
其中N=D/T表示投資人一年內重復投資的次數。D表示一年的有效投資時間,對銀行存款、票據、債券等D=360日,對於股票、期貨等市場D=250日,對於房地產和實業等D=365日。
4、在連續多期投資的情況下,Y=(1+K)^N-1=(1+K)^(D/T)-1
其中:K=∏(Ki+1)-1,T=∑Ti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法律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金融法典:應用版》
Ⅳ 債券投資的實際年平均收益率,請問怎麼算的。
名義利率-通貨膨脹率=實際利率;
該題計算出每年的實際收益率後,加權平均即為實際年平均收益率。
[(6.5%-3%)+(7%-3%)+(6%-2.5%)+(7.5%-3.5%)]/4=3.75%
Ⅵ 債券基金 的平均年化收益率是多少
你好,有個問題需要解決:你的投資目的是什麼?養老嗎?基金提倡長期投資,一般定投的基金內,可以作容為養老金啊,子女教育金啊,等很長時間後要用到的錢,才建議定投基金,而且一定要定投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只能作為配置!如果你想短期,1年,2年,就能賺多少多少,不是不可能,要看股市行情的好壞。如果對短期收益很在乎的,那隻能去買股票等激進的品種了!祝你好運!
Ⅶ 債券的收益怎麼算的
債券收益率=(到期本息和-發行價格)/ (發行價格 *償還期限)*100%。
決定債券收益率的主要因素,有債券的票面利率、期限、面值和購買價格。最基本的債券收益率計算公式為:
債券收益率:(到期本息和-發行價格)/ (發行價格 *償還期限)*100%。
由於債券持有人可能在債券償還期內轉讓債券,因此,債券的收益率還可以分為債券出售者的收益率、債券購買者的收益率和債券侍有期間的收益率。各自的計算公式如下:
債券出售者的收益率=(賣出價格-發行價格+持有期間的利息)/(發行價格*持有年限)*100%;
債券購買者的收益率= (到期本息和-買入價格)/(買入價格*剩餘期限)*100%;
債券持有期間的收益率=(賣出價格-買入價格+持有期間的利息)/(買入價格*持有年限)*100%。
理論上,一張可轉債可以拆分為一張普通的公司債券和一份股票期權,可轉債的價值就等於兩者之和。而新債的發行一般是按照票面金額100元進行認購,會明顯低於其理論價值。
通常一級市場申購獲得的可轉債都能夠獲得一定的收益,且風險較小。
一般責任債券並不與特定項目相聯系,其還本付息是以政府的信譽和稅收為擔保的,這實際上就是地方公債。收益債券則與特定項目相聯系,其還本付息來自投資項目自身的收益,比如自來水、城鐵和機場的收費等,對投資者而言,其風險要高於一般責任債券。
在1983~1989年高收益債券最為活躍的時期,大約發行總量的1/3 是被用於公司收購活動的,收購過程優化了資源配置和企業的競爭力,進而促進了傳統產業的更新或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