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債券投資 > 義大利垃圾債券

義大利垃圾債券

發布時間:2021-03-06 09:51:51

Ⅰ 簡述歐債危機是什麼

歐債危機,全稱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是指自2009年以來在歐洲部分國家爆發的主權債務危機。歐債危機是美國次貸危機的延續和深化,其本質原因是政府的債務負擔超過了自身的承受范圍,而引起的違約風險。

【導火索】:
2009年10月20日,希臘政府宣布當年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將超過12%,遠高於歐盟設定的3%上限。隨後,全球三大評級公司相繼下調希臘主權信用評級,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率先在希臘爆發。

【原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1、金融危機中政府加杠桿化使債務負擔加重
金融危機使得各國政府紛紛推出刺激經濟增長的寬松政策,高福利、低盈餘的希臘無法通過公共財政盈餘來支撐過度的舉債消費。全球金融危機推動私人企業去杠桿化、政府增加杠桿。希臘政府的財政原本處於一種弱平衡的境地,由於國際宏觀經濟的沖擊,惡化了其國家集群產業的盈利能力,公共財政現金流呈現出趨於枯竭的惡性循環,債務負擔成為不能承受之重。
2、評級機構不再受西方國家約束,正確調整評級
全球三大評級機構不斷下調上述四國的主權評級:將希臘主權評級09 年底的A-下調到了CC級(垃圾級),義大利的評級展望也在11年5月底被調整為負面,繼而在9月份和10 月初標普和穆迪又一次下調了義大利的主權債務評級。葡萄牙和西班牙也遭遇了主權評級被頻繁下調的風險。主權評級被下調使上述四國借入資金的利息變得相當高,也可成為危機向深度發展直接性原因。
二、內部原因
1、產業結構不平衡:實體經濟空心化,經濟發展脆弱
以旅遊業和航運業為支柱產業的希臘經濟難以抵禦危機的沖擊。
以出口加工製造業和房地產業拉動經濟的義大利在危機面前顯得力不從心。
依靠房地產和建築業投資拉動的西班牙和愛爾蘭經濟本身存在致命缺陷。
工業基礎薄弱,而主要依靠服務業推動經濟發展的葡萄牙經濟基礎比較脆弱。

總體看來,PIIGS 五國屬於歐元區中相對落後的國家,他們的經濟更多依賴於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出口和旅遊業。隨著全球貿易一體化的深入,新興市場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吸引全球製造業逐步向新興市場轉移,南歐國家的勞動力優勢不復存在。而這些國家又不能及時調整產業結構,使得經濟在危機沖擊下顯得異常脆弱。

2、人口結構不平衡:逐步進入老齡化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人口結構中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不斷上升的一種發展趨勢。隨著工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各種生活成本越來越高,生育率不斷下降,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佔比不斷上升,最快進入老齡化的發達國家是日本,日本的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上世紀90 年代初開始出現拐點,隨之出現了日本經濟的持續低迷和政府債務的不斷上升。我們判斷從二十世紀末開始,歐洲大多數國家人口結構也開始步入快速老齡化主要有三個方面:長期低出生率和生育率、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生育潮人口大規模步入老齡化。

3、剛性的社會福利制度
對於歐盟內部來講,既有神聖日耳曼羅馬帝國(西歐地區)與拜占庭帝國(東歐地 區)之間的問題(同屬希臘羅馬基督教文化,但政治制度不同導致經濟發展道路不同),也存在南歐和北歐之間的問題。對於歐元區來講,主要的矛盾體現在南北歐問題上。天主教在與百姓共同生活的一千年來,變得稍具靈活性,而新教是一個忠於聖經的嚴格的教派,所以信新教的北歐人比南歐人更嚴謹有序,在加上地理和氣候因素,把這兩種文化的人群捆綁在同一個貨幣體系下,必然會帶來以下南北歐格局:北歐製造,南歐消費;北歐儲蓄,南歐借貸;北歐出口,南歐進口;北歐經常賬戶盈餘,南歐赤字;北歐人追求財富,南歐人追求享受。

4、法德等國在救援上的分歧令危機處於膠著狀態
法國堅決支持救援,德國在救援問題上的左右搖擺使得歐債危機長期處於膠著狀態。是否要對身陷危機的國家施以援手主要取決於德國和法國的態度。法國是堅決支持對危機國實施救援的,因為法國銀行持有相當數量的歐元區債券,如果這些國家違約的話,法國的損失將會非常慘重(從三大評級機構下調法國兩大銀行評級可以看出)。德國是歐元區第一大經濟體,其經濟發展強勁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嚴格的成本控制。在歐元開始成為統一貨幣的12 年裡,德國國內工資上漲速度緩慢(年均2%左右),導致國內消費不振,但是赤字控制的比較好。歐洲五國從加入歐元區之後,為了縮短與歐元區其他國家各方面的差距,工資一直在上漲,平均每年上漲10%以上。勞動力優勢的存在使得南歐各國的人均GDP 水平也在不斷的上漲,與法德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但是隨著工資上漲,競爭力也不斷減弱,後期各國只能靠旅遊房地產等項目來拉動經濟,這些經濟增長的源動力異常脆弱,在受到外部沖擊時顯得不堪一擊。 德國這些年忍受著福利削減,工資長期不上漲的痛苦,卻要讓他們去拯救那些享受高福利高工資的國家,本國民眾顯然會心有不甘,為了獲得更多的民眾支持率,德國政府在做決定時必須考慮到民眾的呼聲。但是如果不救的話,又會面臨本國銀行業出現流動性危機,甚至導致大量銀行倒閉,危急到本國經濟,這個局面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因此德國正面臨艱難的選擇,歐債危機如何演繹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德國的態度。

三:根本原因:
第一種觀點:認為財政危機為表,單一貨幣下不同國家競爭力差異拉大才是導致歐元區「內爆」的真正原因
標普認為,歐債危機的根源並非僅是財政問題,而是歐元區核心國家和邊緣國家競爭力差距不斷拉大的必然結果。換言之,歐債危機並不僅僅是因為南歐國家花得太多,而是掙得太少;並不僅是財政不可持續的問題,更是競爭力下滑,經濟發展不可持續的問題。

第二種觀點:歐元區制度缺陷,各國無法有效彌補赤字
1,貨幣制度與財政制度不能統一,協調成本過高。
2,歐盟各國勞動力無法自由流動,各國不同的公司稅稅率導致資本的流入,從而造成經濟的泡沫化。
3,歐元區設計上沒有退出機制,出現問題後協商成本很高。

【影響】:
歐美經濟的減速或衰退對中國的影響主要通過貿易、大宗商品價格和投資信心三個渠道。根據德意志銀行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的研究,歐美經濟增長每下跌1%,中國出口增長就要下跌6%;而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會直接沖擊中國能源和原材料企業的利潤、生產和投資,而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又將會增加經濟下行的預期,打擊國內投資者信心。這雖然對緩解中國的通脹有短期好處,但如果歐美經濟陷入衰退,本來已經在宏觀調控之下減速的中國經濟,也將會面臨更大的風險。歐盟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2010年中歐雙邊貿易達到4800億美元,歐債危機的進一步惡化必將影響到中國的出口,對中歐雙邊貿易造成沉重打擊。
整體來看,歐債危機是中國外部經濟面臨的一場重要危機,在我們看來,它是比美債危機更嚴重的危機,它意味著,歐洲國家(包括歐盟、歐元區)將會面臨長期的經濟調整,既包括各國財政制度的調整,也包括歐洲資產價值的調整。在金融危機後的全球經濟復甦中,歐洲是一塊比美國問題要嚴重得多的經濟窪地。未來的歐洲,將會更多關註解決區內問題,變成一個「內視的歐洲」。這種基本格局,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的決策者必須高度關注的。

Ⅱ 為什麼德國反對歐洲央行購買歐元區國債

央行是貨幣的來發行機構,國債是政自府籌集資金時發行的債權(其實就是欠條),央行購買國債就相當於央行印鈔票給政府花。也是目前歐美貨幣發行的主要機制——以國債為基礎發行貨幣。近期歐洲採取該措施無非是為了救援深陷債務危機的幾個國家(希臘、愛爾蘭、葡萄牙、義大利等)。德國為什麼會反對,有幾點原因:一是他自身是歐元區老大,如果要對這些國家實施救援的話,他肯定是要出血的,而且是出大頭,這對執政黨不是好事,且會引起本國人民的反對,從而影響政府民意支持率;二是歐洲央行購買的國債是一些深陷危機的國家發行的垃圾債券,這些國家的償付能力有限;第三,在當前低利率的大環境下進行購債可能造成流動性泛濫,引發用貨膨脹;第四,德國不希望歐洲央行喪失獨立性,對於這些由於自身經營不善而引發危機的國家,需要有一定的警告和懲罰,不是每次由自己來收拾爛攤子。

Ⅲ 歐洲債務危機到底是怎樣引起的

◆導火索是什麼? 希臘政府為入歐元區隱瞞赤字 希臘是這場債務危機中第一個倒下的國家。2009年10月,帕潘德里歐領導的泛希臘社會主義運動(社會黨)贏得大選,組建新一屆政府。新政府上台不到一個月,就發現其前任為加入歐元區,隱瞞了大量財政赤字。新政府預計,當年的預算赤字佔GDP的比例將是12.7%,而不是前政府提出的6%,這大大超過了歐元區《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3%的上限。 消息一經披露,立即引發市場恐慌,國際投資者對希臘經濟的信心跌至谷底,惠譽、標准普爾、穆迪等信用評級機構相繼下調希臘主權債務評級。希臘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融資成本由此飆升,拆東牆補西牆的把戲終於玩不下去,由此拉開了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大幕。 「根據1996年出台的《穩定與增長公約》,要加入歐元區,必須符合利率、通脹、匯率、赤字和債務等五方面的標准。其中最主要的,一是公共赤字佔GDP的比重不能超過3%,二是公共債務佔GDP的比例不能超過60%。」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指出,2001年加入歐元區時,上述兩條標准希臘其實都達不到,「後來發現,希臘只是通過粉飾賬面,掩蓋巨額赤字,使財政狀況在表面上達到了歐元區標准,從而順利加入歐元區」。 ◆為何迅速蔓延? 歐洲多國存在希臘同樣問題 希臘債務危機發生後,很快就蔓延到了歐元區其他國家。2009年希臘主權評級被下調後不久,葡萄牙、西班牙的國債信用也遭到降級,同樣財政狀況不佳的愛爾蘭和義大利也引起了市場的擔憂。 魯政委用股市中的「板塊操作」解釋歐債危機的傳導機制:「葡萄牙、西班牙、愛爾蘭、義大利等國與希臘一樣,都是消費率偏高、公共債務和赤字偏高的國家。希臘出了問題,國際投資者當然會對『同一板塊』的葡萄牙等國產生擔憂。」 丁純表示,希臘債務危機向歐洲銀行業的傳導也是重要一環。「德法等國的銀行大量持有垃圾級的希臘債券,希臘一旦宣布破產,這些持有債券的銀行也會面臨巨額資金虧損,導致銀行評級普遍下調。」 丁純說,這些銀行的不良狀況還會進一步影響各國的實體經濟,從而使整個歐洲的經濟復甦蒙上陰影。 歐債危機兩年間 開端 2009年12月,希臘被曝為加入歐元區隱瞞赤字,全球三大評級機構隨即下調希臘主權債務評級。 發展 2010年初,歐洲其它國家也開始陷入危機,比利時、西班牙等被外界認為較穩健的國家都預報未來三年預算赤字居高不下。 蔓延 2010年2月,德國等歐元區的龍頭國都開始感受到危機的影響,歐元大幅下跌、歐洲股市暴挫,整個歐元區面對成立以來最嚴峻的考驗。 升級 2011年1月至3月,全球三大評級機構再次下調希臘主權債務評級。 應對 2011年 10月27日,歐盟峰會達成一攬子方案,同意對希臘國債減記50%、達成歐洲銀行業的資本重組方案、決定將歐債穩定基金(EFSF)的規模擴充四到五倍。

Ⅳ 歐債危機中,德國是不是拉大了與別的歐洲國家的差距

是的,這是德國人的另一種佔領手段,他們在一戰和二戰中得知再次光靠武力佔領歐洲各國是比較渺茫的,所以他們採取經濟的手段來侵略和佔領,而不是通過武力。
歐債危機,全稱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是指自2009年以來在歐洲部分國家爆發的主權債務危機。歐債危機是美國次貸危機的延續和深化,其本質原因是政府的債務負擔超過了自身的承受范圍,而引起的違約風險。

【導火索】:
2009年10月20日,希臘政府宣布當年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將超過12%,遠高於歐盟設定的3%上限。隨後,全球三大評級公司相繼下調希臘主權信用評級,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率先在希臘爆發。

【原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1、金融危機中政府加杠桿化使債務負擔加重
金融危機使得各國政府紛紛推出刺激經濟增長的寬松政策,高福利、低盈餘的希臘無法通過公共財政盈餘來支撐過度的舉債消費。全球金融危機推動私人企業去杠桿化、政府增加杠桿。希臘政府的財政原本處於一種弱平衡的境地,由於國際宏觀經濟的沖擊,惡化了其國家集群產業的盈利能力,公共財政現金流呈現出趨於枯竭的惡性循環,債務負擔成為不能承受之重。
2、評級機構不再受西方國家約束,正確調整評級
全球三大評級機構不斷下調上述四國的主權評級:將希臘主權評級09 年底的A-下調到了CC級(垃圾級),義大利的評級展望也在11年5月底被調整為負面,繼而在9月份和10 月初標普和穆迪又一次下調了義大利的主權債務評級。葡萄牙和西班牙也遭遇了主權評級被頻繁下調的風險。主權評級被下調使上述四國借入資金的利息變得相當高,也可成為危機向深度發展直接性原因。
二、內部原因
1、產業結構不平衡:實體經濟空心化,經濟發展脆弱
以旅遊業和航運業為支柱產業的希臘經濟難以抵禦危機的沖擊。
以出口加工製造業和房地產業拉動經濟的義大利在危機面前顯得力不從心。
依靠房地產和建築業投資拉動的西班牙和愛爾蘭經濟本身存在致命缺陷。
工業基礎薄弱,而主要依靠服務業推動經濟發展的葡萄牙經濟基礎比較脆弱。

總體看來,PIIGS 五國屬於歐元區中相對落後的國家,他們的經濟更多依賴於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出口和旅遊業。隨著全球貿易一體化的深入,新興市場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吸引全球製造業逐步向新興市場轉移,南歐國家的勞動力優勢不復存在。而這些國家又不能及時調整產業結構,使得經濟在危機沖擊下顯得異常脆弱。

2、人口結構不平衡:逐步進入老齡化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人口結構中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不斷上升的一種發展趨勢。隨著工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各種生活成本越來越高,生育率不斷下降,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佔比不斷上升,最快進入老齡化的發達國家是日本,日本的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上世紀90 年代初開始出現拐點,隨之出現了日本經濟的持續低迷和政府債務的不斷上升。我們判斷從二十世紀末開始,歐洲大多數國家人口結構也開始步入快速老齡化主要有三個方面:長期低出生率和生育率、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生育潮人口大規模步入老齡化。

3、剛性的社會福利制度
對於歐盟內部來講,既有神聖日耳曼羅馬帝國(西歐地區)與拜占庭帝國(東歐地 區)之間的問題(同屬希臘羅馬基督教文化,但政治制度不同導致經濟發展道路不同),也存在南歐和北歐之間的問題。對於歐元區來講,主要的矛盾體現在南北歐問題上。天主教在與百姓共同生活的一千年來,變得稍具靈活性,而新教是一個忠於聖經的嚴格的教派,所以信新教的北歐人比南歐人更嚴謹有序,在加上地理和氣候因素,把這兩種文化的人群捆綁在同一個貨幣體系下,必然會帶來以下南北歐格局:北歐製造,南歐消費;北歐儲蓄,南歐借貸;北歐出口,南歐進口;北歐經常賬戶盈餘,南歐赤字;北歐人追求財富,南歐人追求享受。

4、法德等國在救援上的分歧令危機處於膠著狀態
法國堅決支持救援,德國在救援問題上的左右搖擺使得歐債危機長期處於膠著狀態。是否要對身陷危機的國家施以援手主要取決於德國和法國的態度。法國是堅決支持對危機國實施救援的,因為法國銀行持有相當數量的歐元區債券,如果這些國家違約的話,法國的損失將會非常慘重(從三大評級機構下調法國兩大銀行評級可以看出)。德國是歐元區第一大經濟體,其經濟發展強勁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嚴格的成本控制。在歐元開始成為統一貨幣的12 年裡,德國國內工資上漲速度緩慢(年均2%左右),導致國內消費不振,但是赤字控制的比較好。歐洲五國從加入歐元區之後,為了縮短與歐元區其他國家各方面的差距,工資一直在上漲,平均每年上漲10%以上。勞動力優勢的存在使得南歐各國的人均GDP 水平也在不斷的上漲,與法德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但是隨著工資上漲,競爭力也不斷減弱,後期各國只能靠旅遊房地產等項目來拉動經濟,這些經濟增長的源動力異常脆弱,在受到外部沖擊時顯得不堪一擊。 德國這些年忍受著福利削減,工資長期不上漲的痛苦,卻要讓他們去拯救那些享受高福利高工資的國家,本國民眾顯然會心有不甘,為了獲得更多的民眾支持率,德國政府在做決定時必須考慮到民眾的呼聲。但是如果不救的話,又會面臨本國銀行業出現流動性危機,甚至導致大量銀行倒閉,危急到本國經濟,這個局面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因此德國正面臨艱難的選擇,歐債危機如何演繹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德國的態度。

三:根本原因:
第一種觀點:認為財政危機為表,單一貨幣下不同國家競爭力差異拉大才是導致歐元區「內爆」的真正原因
標普認為,歐債危機的根源並非僅是財政問題,而是歐元區核心國家和邊緣國家競爭力差距不斷拉大的必然結果。換言之,歐債危機並不僅僅是因為南歐國家花得太多,而是掙得太少;並不僅是財政不可持續的問題,更是競爭力下滑,經濟發展不可持續的問題。

第二種觀點:歐元區制度缺陷,各國無法有效彌補赤字
1,貨幣制度與財政制度不能統一,協調成本過高。
2,歐盟各國勞動力無法自由流動,各國不同的公司稅稅率導致資本的流入,從而造成經濟的泡沫化。
3,歐元區設計上沒有退出機制,出現問題後協商成本很高。

【影響】:
歐美經濟的減速或衰退對中國的影響主要通過貿易、大宗商品價格和投資信心三個渠道。根據德意志銀行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的研究,歐美經濟增長每下跌1%,中國出口增長就要下跌6%;而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會直接沖擊中國能源和原材料企業的利潤、生產和投資,而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又將會增加經濟下行的預期,打擊國內投資者信心。這雖然對緩解中國的通脹有短期好處,但如果歐美經濟陷入衰退,本來已經在宏觀調控之下減速的中國經濟,也將會面臨更大的風險。歐盟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2010年中歐雙邊貿易達到4800億美元,歐債危機的進一步惡化必將影響到中國的出口,對中歐雙邊貿易造成沉重打擊。
整體來看,歐債危機是中國外部經濟面臨的一場重要危機,在我們看來,它是比美債危機更嚴重的危機,它意味著,歐洲國家(包括歐盟、歐元區)將會面臨長期的經濟調整,既包括各國財政制度的調整,也包括歐洲資產價值的調整。在金融危機後的全球經濟復甦中,歐洲是一塊比美國問題要嚴重得多的經濟窪地。未來的歐洲,將會更多關註解決區內問題,變成一個「內視的歐洲」。這種基本格局,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的決策者必須高度關注的。

Ⅳ 希臘如果不加入歐盟會怎麼樣

希臘危機並不是一個突發事件。歐洲這么多國家為什麼只有希臘發生危機?比如一群狼追逐一群豬,首先被吃掉的豬就是生病的豬、跑的慢的豬。這個豬就是希臘。為什麼這么弱勢的豬能加入歐盟?

2001年希臘想加入歐盟,但是他條件不夠,因為根據歐盟規定,財政赤字不能超過GDP的3%,希臘是5.2%,又想加入又不達標怎麼辦?他首先找到華爾街高盛,幫他偽造一下材料,結果經過高盛運作之後,十億歐元債務基本上消失。
那麼這個債務是怎麼回事?你就會看到所謂華爾街的這批精英、所謂的新帝國主義,他們用何等復雜手段創造出未來發生的危機。當時高盛幫助希臘發行了一筆融資100億美元債券,按照當時的匯率,希臘可以收回74億歐元。高盛把匯率調整一下,所以就變成84億歐元,剛好多出十億歐元,這十億歐元等於現金,本質上等於高盛借給希臘,而且你的財務報表不顯示出來。就憑十億歐元沖銷債務,所以希臘財政赤字只有0.7%,因此光榮進入歐盟。將來一定出問題,更可怕的是什麼?
高盛心裡非常清楚知道這筆錢可能收不回來,怎麼辦?就找到德國人購買剛好十億歐元的保險,當然保險的運作非常復雜,它的意思就是只要希臘還不了錢,德國人還。通過保險把德國拉進來,一切布置妥當就等著金融海嘯爆發。因為一定是豬出問題。我為什麼一直講豬?因為除了希臘之外,還有葡萄牙、義大利等等,把英文拿出來拼湊一起就是豬。
危機是什麼時候爆發的?就是去年2月8號,在紐約私人會所,當初由熟悉的金融炒家召開會議,其中包括索羅斯、約翰·保爾森,還有另外一個人沒有什麼名氣,他們三個人居然在2月8號當天提出全面狙擊歐元,因為希臘就在這一天危機。就在這一天把歐元拋空,兩個禮拜,2月23日賭歐元跌超過歐元漲的比例是5.5倍,就在這一周賭一歐元跌到一美元的比例是1/14,而在前年11月這個賭還是1/33,就從這一天開始歐元急速下挫。而在此之前希臘危機發生了,就從這天開始急速下挫。
所以這個會議是非常重要的會議。我們再來研究一下約翰·保爾森和索羅斯跟高盛之間有什麼關系?你會發現涉及高盛被美國證監會起訴事件,各位記不記得金融海嘯怎麼來的?
金融海嘯來了以後,有一家對沖基金不但沒有虧錢,反而賺了兩百億美元,把索羅斯羨慕得要死,為了跟這個人吃飯不知道給他打了多少電話。你知道這個人是誰嗎?他的名字叫做約翰·保爾森,就是2月8日和索羅斯一起開會的人。
金融海嘯時期約翰·保爾森為什麼能賺這么多錢?查一下,原來跟高盛勾結的結果才能賺這么多錢,怎麼勾結?又是非常復雜、非常戲劇化的版本出來了。那就是2007年1月份高盛已經知道次貸危機即將爆發,而這個時候高盛並沒有把這個消息透露給投資人,反而和約翰·保爾森勾結在一起,做了什麼呢?搞了一個債證基金,干什麼?專門挑次級債基金,僅是好於垃圾債的債券,而且這些債券都是在紐約、加州、亞利桑那州,就是有房價泡沫的地方,債券評級BBB,又是在高風險地區,選了多少家?123家。
可是約翰·保爾森覺得風險不夠大,又從123家挑出63家,這么挑的結果我相信結局是悲慘的,因為他們肯定出問題。挑這么大風險的組合找誰賣呢?當然找高盛去賣,因為高盛是最富盛名的華爾街投行。
高盛開始推銷,又賣給德國。講到這里你會發現這是多麼復雜的驚天陰謀,賣給德國工業銀行,他也擔心得找保險才行。高盛找來找去找到ACA保險公司,由他提供擔保,如果出問題我賠。德國一看沒有什麼問題,再加上國際知名度非常高的ACA提供保險,所以德國工業銀行完全放心,所以一定會出問題。高盛賣給德國工業銀行以後賭它跌。
約翰·保爾森把債券最高的組合通過高盛賣給德國工業銀行和荷蘭商業銀行以後,賭它一定跌。德國工業銀行只買了1.5億美元的債券,最後金融海嘯爆發之際,德國政府為了救這家銀行花了135億美元,你只買1.5億美元,最後花這么多錢。荷蘭商業銀行也出現危機了,最後被蘇格蘭皇家銀行收購。
由於他做套的結果,蘇格蘭皇家銀行賠了8.4億美元,這個錢通過大量交易回到約翰·保爾森。形成的一系列問題就是金融海嘯。這就是為什麼美國證監會調查他。因為高盛、約翰·保爾森看起來好象獨立個體,其實背後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些人給世界了造成不可想像的危機,他們的做法極缺乏道德,為了賺錢不需要什麼信託責任。這就是美國人民佔領華爾街運動風起雲涌的原因。這對美國人民是貪婪問題,而對歐洲人民、對中國人民那就是危機了。

Ⅵ 歐債危機什麼時候發生的

2009年10月,希臘新任首相喬治·帕潘德里歐宣布,其前任隱瞞了大量的財政赤字,隨即引發市場恐慌。截至同年12月,三大評級機構紛紛下調了希臘的主權債務評級,投資者在拋售希臘國債的同時,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主權債券收益率也大幅上升,歐洲債務危機全面爆發。2011年6月,義大利政府債務問題使危機再度升級。這場危機不像美國次貸危機那樣一開始就來勢洶洶,但在其緩慢的進展過程中,隨著產生危機國家的增多與問題的不斷浮現,加之評級機構不時的評級下調行為,目前已經成為牽動全球經濟神經的重要事件。政府失職、過度舉債、制度缺陷等問題的累積效應最終導致了這場危機的爆發。在歐元區17國中,以葡萄牙、愛爾蘭、義大利、希臘與西班牙等五個國家(以下簡稱「PIIGS五國」)的債務問題最為嚴重。

Ⅶ 歐債危機的起源是什麼

希臘主權債務危機:起源與演進

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世界主要國家聯手,美國政府實施了大力的反危機政策,成功使美國金融市場恢復穩定,經濟恢復增長,其他各主要國家的經濟也恢復了良好增長勢頭。中國在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帶動下,率先實現V形反彈。然而,2010年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突然爆發,並向歐洲其他國家擴散,歐元持續貶值,全球經濟形勢突然變得撲朔迷離,中國經濟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急劇上升。我們可將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演進過程與美國次貸危機做個對比。

先看美國。最初,次貸違約率上升,次貸相關債券價格下降,導致貨幣市場流動性短缺,新債代替舊債的連續發行過程中斷;現價計價和資本金扣減原則導致杠桿率上升,金融機構只能通過壓縮資產負債表實現去杠桿化。在此過程中,信貸緊縮愈演愈烈,一些金融機構因資不抵債而破產。金融危機蔓延導致實體經濟陷入衰退。為穩定市場,政府在貨幣市場注入流動性、收購有毒資產和接管瀕臨破產金融機構;同時,政府大力實施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數量寬松與零利率,刺激經濟增長。

再看希臘主權債務危機。2009年11月希臘財政部長宣布,其2009年財政赤字對GDP比將為 13.7%,而不是原來所預測的6%。市場出現恐慌,希臘國債CDS價格急劇上升。2010年一季度,希臘國債對GDP之比達115%。2010年4月希臘政府宣布如果在5月前得不到救援貸款,將無法為即將到期的200億歐元國債再融資。由於擔心希臘政府對其總額為3000-4000億美元的國債違約,投資者開始大規模拋售希臘國債。希臘政府難以通過發新債還舊債,希臘主權債危機終於爆發。主要依賴希臘政府債券為抵押進行融資的希臘銀行無法從其他地方得到資金,只能依靠廉價的歐洲央行貸款,貨幣市場流動性短缺驟然加劇。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的傳染效應出現:西班牙、愛爾蘭、葡萄牙和義大利等國同時遭受信用危機,受影響國家的GDP占歐元區GDP37%左右;歐洲資金外逃,貨幣市場流動性短缺,利息率上升,歐元貶值。在此情況下,歐盟、歐洲央行和IMF緊急出台7500億歐元的救援措施。歐洲央行在國債市場上購買私人投資者拋售的希臘國債,以防其價格下跌、收益率攀升。歐洲央行資產負債表上的「垃圾」債券不斷增加。與此同時,歐洲央行增加了對銀行的短期貸款、放鬆貸款的抵押條件,以緩解貨幣市場上的流動性短缺。在穩定金融市場的同時,同美國不同,歐盟國家並未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希臘等國開始實行財政緊縮政策,德國等財政狀況良好的國家也准備實行財政緊縮。歐盟區在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後即採取了非常寬松的貨幣政策,但在此次歐洲主權債危機中,歐洲央行似乎並不打算效仿美國,也並未修改2%的通貨膨脹率目標。

希臘的主權債務危機,源於財政赤字過高,但這並非現在才出現的問題。在高福利制度下,希臘人得以維持高消費、重享受的生活方式,加之稅收征管不善,導致嚴重的偷稅漏稅,使其財政狀況比較糟糕;希臘等國在加入歐盟時,由於資本自由流動與固定匯率,使得大量資金流入,公私債務增加,不但存在大量財政赤字,還存在大量經常項目逆差;希臘勞動市場僵硬,與德國的勞動生產率差距不斷擴大,但無法通過勞動力自由流動縮小差異;馬約關於財政赤字的規定未得到嚴格遵守,歐盟也因一體化和主權矛盾,沒有形成有效的監管機制;受全球金融、經濟衰退的影響,希臘問題雪上加霜;造假賬,嚴重的財政困難被暫時掩蓋,喪失了及早採取措施的機會。

通常,當一國由於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使財政赤字增加時,可通過三條途徑解決:一是通過擴張性貨幣政策如降息等刺激經濟增長,增加稅收,減少赤字;二是通過貨幣貶值,刺激出口和經濟增長,增加稅收,減少赤字;三是實施緊縮性財政政策,但要注意其對增長的負面影響。然而,希臘沒有本國貨幣和獨立的貨幣政策,既不能執行擴張性貨幣政策又不能貶值,只有財政緊縮一條路,即大幅削減工資和福利。這在政治上困難,效果難料。德國等遲遲不肯施以援手,也加重了市場對希臘前景的擔憂,助推了危機的爆發。

歐洲的救援與後果

為避免危機惡化,導致災難性後果發生,5月10日,歐洲緊急出台總額達7500億歐元的救助機制,這是歐洲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救援行動。其中4400億歐元是歐元區政府承諾提供的貸款。為實施救援,歐元區政府成立一個為期3年的歐洲金融穩定機制,作為一個特殊目的機構,將發行債券籌資以幫助面臨主權債危機的任何歐元區國家;600億歐元將由歐盟委員會依照《里斯本條約》從金融市場籌集;IMF也將提供2500億歐元。

為避免國債價格下跌,到5月28日,歐洲央行已購買近400億歐元的歐元區債券,包括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的政府債券,其中250億為希臘主權債務。歐洲央行平均每個交易日購入約30億歐元的債券,其中20億來自希臘。但希臘短期內並無好轉的跡象,歐洲央行幾乎是希臘主權債券的唯一買家。

在歐洲央行以人為的高價大規模購入希臘債券的過程中,德法之間也進行著明爭暗鬥。歐洲央行行長是法國人特里謝,德國人指責他屈服於法國總統薩科齊的巨大壓力,違背了歐洲央行長期以來不允許購買其成員國國債的規定。德國央行行長懷疑,法國銀行打算利用這一機會,清理法國銀行賬面上800億希臘不良資產。

除購買問題國債外,歐洲央行在公開市場操作通過各種措施,如降低歐洲央行貸款的抵押標准,增加向貨幣市場的流動性注入。美國聯邦儲備局則宣布將重開與其他央行的換匯額度,以確保其他央行能獲得充足的美元。

目前應該可以斷定,希臘在未來兩年的國債已經有錢償還,不會違約,傳染效應暫時得到控制,局面不會繼續惡化下去。盡管歐洲主權債價格得到穩定,但由於對歐洲經濟缺乏信心,投資者拋售歐元購買美元,導致歐元持續貶值。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遠未結束。

而且,還留下一個問題,未來歐洲央行如何退出?現在推行的救助政策,已經把歐洲央行逼到了角落裡。假如它停止救市,是否會使高負債國家的債券價格跌至谷底?歐洲央行本身也可能陷入危險。歐洲央行的資金,目前約700億歐元,大部分投入到歐元區國家的中央銀行。救助危機將使央行資金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完全用盡。每年年底,德國央行通常會將其利潤轉到聯邦政府。但未來幾年,利潤可能因和希臘債券掛鉤而減少,這對德國央行的信心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歐元區的債務問題與歐元前景

有問題絕不僅僅是希臘。歐元區平均預算赤字佔GDP比例高達6.9%,除希臘外,愛爾蘭、西班牙這一比例都超過10%。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各成員國赤字不得超過其國內生產總值的3%,公共債務不得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60%。但根據歐盟數據,去年和今年,27個成員國中只有瑞典和愛沙尼亞達標。

希臘和其他歐洲國家要想解決債務問題,既要在今後數年內使財政赤字/GDP大幅下降,也要在未來幾年使國債余額/GDP停止增長或下降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國債余額與GDP之比的動態路徑取決於經濟增長速度和國債實際利息率的對比關系。在必須逐年削減基本財政赤字的同時,財政赤字國還必須滿足債務余額/GDP趨於穩定值的條件。該條件是:經濟增長率大於實際匯率。而國債余額/GDP比穩定且下降的條件是:經濟增長速度-利率(國債收益率)-通貨膨脹率>0。

可以想像,歐洲公共債務負擔沉重的國家一定會尋找新的增長點,盡力爭取較高的經濟增速,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降低利率,容許較高的通貨膨脹率,並實施緊縮性財政政策,否則長期利率會上升。現在看來,希臘債務余額/GDP趨於穩定並逐漸減少是有困難的。希臘經濟增速可能在相當長的時間會小於國債實際利率,因為現在希臘並未找到新的增長點,而通脹短時間又起不來,所以只能依靠歐元貶值、財政緊縮。如果希臘不能通過結構改革保證基本財政收支平衡,希臘的債務/GDP就無法逐漸減少。這類問題也存在於許多歐元區國家和OECD國家。2011年,歐元區成員國國債/GDP將大於90%。

我認為,歐元貶值是暫時的,歐洲的國際收支狀況明顯好於美國,歐元不會持續貶值。歐元區也不會解體,因為這樣政治代價過高,而歐洲的經濟能力應該能夠解決目前的問題。現在的關鍵在於德國的態度。在歐盟這樣的經濟體中,如果沒有財政轉移支付,德國越強,其他國家越弱,歐元越要出問題,這就存在一個悖論。所以,德國如果自掃門前雪,只是解決自己的問題,是把歐元害了,也把德國自己害了。

危機可以導致歐元區的解體和歐元的消失。但危機也可能導致歐元區一體化進程的深化,不但有統一貨幣,而且有統一或近乎統一的財政,類似於美國聯邦和各州的財政關系。此前,歐盟和歐元區擴張速度太快,很多體制機制並不完善,未來是否可以引入退出或除名機制,以免陷入無路可走的境地。未來,還應進一步打破各種要素流動的障礙,如勞動力的流動,以推動勞動生產率的趨同。

強大的歐洲經濟和強大的歐元是符合中國利益的,因為歐元貶值可以為中國外儲分散化提供了條件,而過去歐元太貴,限制了我們這樣做。

美國仍是世界金融穩定的最大威脅

中長期真正的威脅,是發達國家的雙逆差及國債和外債的累積。

誰來購買全球巨額的公共債務,特別是美國國債?日本債務佔GDP比例高達200%,但日本儲蓄率很高,基本上是本國居民購買,國民財富基本上就可以搞定。歐元區的債券也是歐洲自己買。美國國債靠誰來買?全世界正在進入一個借新債還舊債和央行印鈔票的階段,新債只能依靠有剩餘儲蓄的國家購買。一旦新債券無人購買,將會導致國家破產、債券違約以及印鈔,結果必然是通貨膨脹。之所以現在沒有出現通貨膨脹,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等國繼續購買美國和歐洲債券,減少了印鈔票的壓力,另一方面是商業銀行的運轉依然未恢復正常。

未來,美國依然是世界金融穩定的最大威脅。因為歐洲從總體上看,只有國債問題,外債問題尚不嚴重,如德國國際投資頭寸為正,歐元區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在這點上,歐洲強於美國。而美國既有巨額財政赤字又有巨額外債,在雙赤字情況下能維持金融穩定,很大程度是由於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隨著雙赤字的惡化,美元的地位終將削弱。美國國債的50%以上依靠外國投資者,2015年美國國債與GDP之比將大於100%,長期看不到改善的前景。因此在中長期,不排除美國發生國際收支危機和財政危機的可能性。

日本、中國、德國具有較強的財力購買美國國債。但希臘危機和世界各國財政狀況的普遍惡化,使日本、德國購買美國國債的能力下降。誰來買單?在此情境下,美國運用視線轉移戰略,將這一壓力轉到逼迫人民幣升值上來。先有美國130名議員聯名要求人民幣匯率升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也屢提人民幣要升值、「不惜與中國打貿易戰」等觀點,聲稱人民幣升值可解決美國的貿易赤字。5月份剛剛結束的中美戰略對話中,盡管美國以人民幣升值上的讓步換取開放市場的讓步。然而,出於政治需要,人民幣升值的話題一定還會重提。到底什麼是中國的真正利益?未來中國在美元陷阱中會陷多深?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Ⅷ 歐債危機的深層分析

金融危機中政府加杠桿化使債務負擔加重
金融危機使得各國政府紛紛推出刺激經濟增長的寬松政策,高福利、低盈餘的希臘無法通過公共財政盈餘來支撐過度的舉債消費。全球金融危機推動私人企業去杠桿化、政府增加杠桿。希臘政府的財政原本處於一種弱平衡的境地,由於國際宏觀經濟的沖擊,惡化了其國家集群產業的盈利能力,公共財政現金流呈現出趨於枯竭的惡性循環,債務負擔成為不能承受之重。
評級機構不再受西方國家約束,正確調整評級
全球三大評級機構不斷下調上述四國的主權評級。2011年7 月末,標普已經將希臘主權評級09 年底的A-下調到了CC級(垃圾級),義大利的評級展望也在11年5月底被調整為負面,繼而在9月份和10 月初標普和穆迪又一次下調了義大利的主權債務評級。葡萄牙和西班牙也遭遇了主權評級被頻繁下調的風險。主權評級被下調使上述四國借入資金的利息變得相當高,也可成為危機向深度發展直接性原因。 產業結構不平衡:實體經濟空心化,經濟發展脆弱
以旅遊業和航運業為支柱產業的希臘經濟難以抵禦危機的沖擊。在歐盟國家中,希臘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資源配置極其不合理,以旅遊業和航運業為主要支柱產業。一方面,為了大力發展支柱產業並拉動經濟快速發展,希臘對旅遊業及其相關的房地產業加大了投資力度,其投資規模超過了自身能力,導致負債提高。2010年服務業在GDP中佔比達到52.57%,其中旅遊業約佔20%,而工業佔GDP的比重僅有14.62%,農業佔GDP的比重更少為3.27%。加上2004年舉辦奧運會增加的91億美元赤字,截止2010年希臘政府的債務總量達到3286億歐元,佔GDP的142.8%。另一方面,從反映航運業景氣度的波羅的海乾散貨運價指數(BDI)看,受金融危機影響從08 年底開始航運業進入周期低谷,景氣度不斷下滑。航運業的衰退對造船業形成了巨大沖擊。由此看出,希臘的支柱產業屬於典型依靠外需拉動的產業,這些產業過度依賴外部需求,在金融危機的沖擊面前顯得異常脆弱。
以出口加工製造業和房地產業拉動經濟的義大利在危機面前顯得力不從心。義大利經濟結構的最大特點是以出口加工為主的中小企業(創造國內生產總值的70%)。2010年義大利成為世界第7大出口大國(出口總額4131億歐元,佔世界出口額比重3.25%),主要依靠出口拉動的經濟體極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金融危機的爆發對義大利的出口製造業和旅遊業沖擊非常大,2009年其出口總量出現大幅下滑,之後有所回升,但是回升的狀況還主要依賴於各國的經濟復甦進程。隨著世界經濟日益全球化和競爭加劇,義大利原有的競爭優勢逐漸消失,近10 年義大利的經濟增長緩慢,低於歐盟的平均水平。
依靠房地產和建築業投資拉動的西班牙和愛爾蘭經濟本身存在致命缺陷。建築業、汽車製造業與旅遊服務業是西班牙的三大支柱產業。由於長期享受歐元區單一貨幣體系中的低利率,使得房地產業和建築業成為西班牙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從1999年到2007年,西班牙房地產價格翻了一番,同期歐洲新屋建設的60%都發生在西班牙。房地產業的發展推動了西班牙失業率的下降。2007 年西班牙失業率從兩位數下降到了8.3%,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機席捲下,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導致西班牙失業率又重新回到了20%以上,其中25 以下的年輕人只有一半人擁有工作,另外西班牙的高失業率也存在體制性因素,就業政策不鼓勵招收新人。而海外遊客的減少對西班牙的另一支柱性產業-旅遊業造成了巨大的打擊。愛爾蘭一直被譽為歐元區的「明星」,因為其經濟增速一直顯著高於歐元區平均水平,人均GDP也比義大利、希臘、西班牙高出兩成多,更是葡萄牙一倍左右。但在2010年底同樣出現了流動性危機,並接受了歐盟和IMF的救助,究其原因主要是愛爾蘭的經濟主要靠房地產投資拉動。2005年愛爾蘭房地產業就已經開始浮現泡沫,且在市場推波助瀾下愈吹愈大,2008年愛爾蘭房價已經超過所有OECD國房價,在次貸危機的沖擊下,愛爾蘭房地產價格出現急速下跌,同時銀行資產出現大規模的縮水,過度發達的金融業在房地產泡沫破裂後受到了巨大打擊,愛爾蘭高速運轉的經濟受到重創,從此陷入低迷。
工業基礎薄弱,而主要依靠服務業推動經濟發展的葡萄牙經濟基礎比較脆弱。葡萄牙在過去十幾年中最為顯著的一個特點是服務行業持續增長,這與其他幾個歐元區國家及其相似,2010 年葡萄牙的農林牧漁業只創造了2.38%的增加值,工業創造了23.5%的增加值,而服務業創造的增加值達到了74.12%(受大西洋影響而形成溫和的地中海天氣以及綿延漫長的海岸,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得葡萄牙旅遊業得以很好的發展)。近幾年葡萄牙開始進行經濟結構的轉型(從傳統的製造業向高新技術行業轉型),汽車及其零部件、電子、能源和制葯等高新技術行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政府在扶持高科技企業上面投入了大量資金,而這些資金通常都是通過低息貸款來實現。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融資成本隨之飆升,從而使葡萄牙企業受到沖擊,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
總體看來,PIIGS 五國屬於歐元區中相對落後的國家,他們的經濟更多依賴於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出口和旅遊業。隨著全球貿易一體化的深入,新興市場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吸引全球製造業逐步向新興市場轉移,南歐國家的勞動力優勢不復存在。而這些國家又不能及時調整產業結構,使得經濟在危機沖擊下顯得異常脆弱。
人口結構不平衡:逐步進入老齡化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人口結構中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不斷上升的一種發展趨勢。隨著工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各種生活成本越來越高,生育率不斷下降,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佔比不斷上升,最快進入老齡化的發達國家是日本,日本的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上世紀90 年代初開始出現拐點,隨之出現了日本經濟的持續低迷和政府債務的不斷上升。我們判斷從二十世紀末開始,歐洲大多數國家人口結構也開始步入快速老齡化主要有三個方面:長期低出生率和生育率、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生育潮人口大規模步入老齡化。
首先,從主要國家出生率(每1000 人中出生的嬰兒數)和生育率(每位婦女平均生育孩子個數)看出,歐盟國家的嬰兒出生率和生育率近幾年來低於絕大部分地區,成為僅次於日本的出生率降低最快的區域。
其次,1996-2010 年歐盟國家人口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從76.1 歲上升至79.4 歲。美國聯邦統計局預計到2050年歐盟國家人口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將達到83.3歲。最後,由於二戰後生育潮已經開始接近退休年齡,並且人口出生率逐步下降,歐元區人口年齡結構從正金字塔形逐步向倒金字塔形轉變,人口佔比的峰值從1990 年的25-29 歲上移至2007 年的40-44 歲,而且這一趨勢仍在進行,從今往後老齡化問題將進一步惡化。
剛性的社會福利制度
對於歐盟內部來講,既有神聖日耳曼羅馬帝國(西歐地區)與拜占庭帝國(東歐地 區)之間的問題(同屬希臘羅馬基督教文化,但政治制度不同導致經濟發展道路不同),也存在南歐和北歐之間的問題。對於歐元區來講,主要的矛盾體現在南北歐問題上。天主教在與百姓共同生活的一千年來,變得稍具靈活性,而新教是一個忠於聖經的嚴格的教派,所以信新教的北歐人比南歐人更嚴謹有序,在加上地理和氣候因素,把這兩種文化的人群捆綁在同一個貨幣體系下,必然會帶來以下南北歐格局:北歐製造,南歐消費;北歐儲蓄,南歐借貸;北歐出口,南歐進口;北歐經常賬戶盈餘,南歐赤字;北歐人追求財富,南歐人追求享受。
表:部分歐盟區各國儲蓄消費的差異 人均儲蓄(歐元) 進口(百萬歐元) 人均消費(歐元) 出口(百萬歐元) 經常賬戶盈餘(百萬歐元) 丹麥 2400 20300 118540 106158.9 12381.1 芬蘭 1800 17500 72643 70298 2345 瑞典 4200 17500 173287.3 152336.8 20950.5 冰島 -4400 14600 5320.1 4267.3 952.8 挪威 12100 26300 130787.6 8927 952.8 愛爾蘭 400 16100 17673 127900.9 29772.1 希臘 -2400 15300 48879.9 69057.1 -22994 西班牙 300 13900 279001 301995 -22994 義大利 -300 15600 414728.4 442162.8 -27434.4 葡萄牙 -1400 10900 53462.3 65828 -12365.7 法國 1000 16700 9153 537498 -45345 德國 2400 16500 1159800 102450 135450 資料來源:歐盟統計局
南歐消費格局得以維持必須有較高保障和福利為支撐(中國消費水平上不去就是個例證)。近幾年來歐盟各國的社會福利佔GDP 的比重有趨同的趨勢(如圖8),許多南歐國家由佔比小於20%逐漸上升到20%以上,其中希臘和愛爾蘭較為突出。2010 年希臘社會福利支出佔GDP的比重為20.6%,而社會福利在政府總支出中的佔比更是高達41.6%。在經濟發展良好的時候並不會出現問題,但在外在沖擊下,本國經濟增長停滯時,就出現了問題。從2008到2010年,愛爾蘭和希臘GDP都出現了負增長,而西班牙近兩年也出現了負增長,這些國家的社會福利支出並沒有因此減少,導致其財政赤字猛增,2010年希臘財政赤字佔GDP比重達到了10.4%,而愛爾蘭這一比重更是高達32.4%。
法德等國在救援上的分歧令危機處於膠著狀態
法國堅決支持救援,德國在救援問題上的左右搖擺使得歐債危機長期處於膠著狀態。是否要對身陷危機的國家施以援手主要取決於德國和法國的態度。法國是堅決支持對危機國實施救援的,因為法國銀行持有相當數量的歐元區債券,如果這些國家違約的話,法國的損失將會非常慘重(從三大評級機構下調法國兩大銀行評級可以看出)。德國是歐元區第一大經濟體,其經濟發展強勁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嚴格的成本控制。在歐元開始成為統一貨幣的12 年裡,德國國內工資上漲速度緩慢(年均2%左右),導致國內消費不振,但是赤字控制的比較好。歐洲五國從加入歐元區之後,為了縮短與歐元區其他國家各方面的差距,工資一直在上漲,平均每年上漲10%以上。勞動力優勢的存在使得南歐各國的人均GDP 水平也在不斷的上漲,與法德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但是隨著工資上漲,競爭力也不斷減弱,後期各國只能靠旅遊房地產等項目來拉動經濟,這些經濟增長的源動力異常脆弱,在受到外部沖擊時顯得不堪一擊。 德國這些年忍受著福利削減,工資長期不上漲的痛苦,卻要讓他們去拯救那些享受高福利高工資的國家,本國民眾顯然會心有不甘,為了獲得更多的民眾支持率,德國政府在做決定時必須考慮到民眾的呼聲。但是如果不救的話,又會面臨本國銀行業出現流動性危機,甚至導致大量銀行倒閉,危急到本國經濟,這個局面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因此德國正面臨艱難的選擇,歐債危機如何演繹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德國的態度。 第一種觀點:認為財政危機為表,單一貨幣下不同國家競爭力差異拉大才是導致歐元區「內爆」的真正原因
標普在2012年1月13日宣布降低法國信用評級。聲明中殺傷力最強的並不是降級決定本身,而是其對降級理由的說明。標普認為,歐洲對債務危機成因認識片面,因此在應對思路上誤入歧途,通過財政緊縮解決債務危機是「自我毀滅」的方法。由此看來,標普的降級決定並非僅僅針對個別國家,而是對歐元區的危機應對努力投了政治不信任票。
標普認為,歐債危機的根源並非僅是財政問題,而是歐元區核心國家和邊緣國家競爭力差距不斷拉大的必然結果。換言之,歐債危機並不僅僅是因為南歐國家花得太多,而是掙得太少;並不僅是財政不可持續的問題,更是競爭力下滑,經濟發展不可持續的問題。
標普的這一觀點並不孤單。歐債危機爆發以來,圍繞如何解決危機存在兩種不同思路:一種認為債務危機是個別國家財政紀律欠佳造成的,解決方法是通過削減赤字,訂立財政契約強化財政紀律;一種則認為財政危機為表,因此在降低長期赤字比例的同時,短期應更關注經濟刺激和改革方案。
值得擔心的是,如果投資者開始日趨認同標普的降級理由,則意味著歐洲將迎來更大的信心打擊
第二種觀點:歐元區制度缺陷,各國無法有效彌補赤字
第一,貨幣制度與財政制度不能統一,協調成本過高。根據有效市場分配原則,貨幣政策服務於外部目標,主要維持低通脹,保持對內幣值穩定,財政政策服務於內部目標,主要著力於促進經濟增長,解決失業問題,從而實現內外均衡。歐元區一直以來都是世界上區域貨幣合作最成功的案例,然而08 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使得歐元區長期被隱藏的問題凸現出來。歐洲中央銀行在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時,需要平衡各成員國的利益,導致利率政策調整總是比其他國家慢半拍,調整也不夠到位,在統一的貨幣政策應對危機滯後的情況下,各國政府為了盡早走出危機,只能通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來調節經濟,許多歐元區成員國違反了《穩定與增長公約》中公共債務佔GDP 比重上限60%的標准,但是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懲罰措施,由此形成了負向激勵機制,加強了成員國的預算赤字沖動,道德風險不斷加劇。具體傳導路徑為:突發美國金融危機貨幣財政制度的不統一造成貨幣政策行動滯後;各國通過擴展性財政政策刺激經濟;主權債務激增;財政收入無法覆蓋財政支出;危機爆發。
第二,歐盟各國勞動力無法自由流動,各國不同的公司稅稅率導致資本的流入,從而造成經濟的泡沫化。最初蒙代爾的最優貨幣區理論是以生產要素完全自由流動為前提,並以要素的自由流動來代替匯率的浮動。歐元體系只是在制度上放鬆了人員流動的管制,而由於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社會保障等因素的存在,歐盟內部勞動力並不能完全自由流動。從各國的失業率水平來看,德國的失業率已經下降到7%以下,低於危機前水平,但是西班牙的失業率高達21.2%。另一方面,歐盟國家只統一了對外關稅稅率,並沒有讓渡公司稅稅率,目前法國的公司稅率最高為34.4%,比利時為34%,義大利為31%,德國為29.8%,英國為28%,其他邊緣國家及東歐國家的公司稅率普遍低於20%,這些稅率較低的國家也正是勞動力比較充足的國家,資金和勞動的結合使得這些國家的經濟不斷膨脹,資金主要投資在支柱性的產業,比如加工製造業,房地產業和旅遊業,從而導致了國內經濟的泡沫化。從歐元兌美元走勢可以看出,次貸危機前的很長一段時間歐元一直是處於一個上升通道,出口是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南歐國家本來就不發達的工業和製造業更少受到資金的青睞,造成這些國家貿易赤字連年增加,各國通過發債彌補,同樣是因為歐元的升值,歐債受到投資人的歡迎,舉債成本低廉,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第三,歐元區設計上沒有退出機制,出現問題後協商成本很高。由於在歐元區建立的時候沒有充分考慮退出機制,這給以後歐元區危機處理提出了難題。個別成員國在遇到問題後,就只能通過歐盟的內部開會討論,來解決成員國出現的問題,市場也隨著一次次的討論而跌宕起伏,也正是一次次的討論使得危機不能得到及時解決。歐元區銀行體系互相持有債務令危機牽一發動全身,近幾年來歐洲銀行業信貸擴張非常瘋狂,致使其經營風險不斷加大,其總資產與核心資本的比例甚至超過受次貸沖擊的美國同行。

Ⅸ 誰有網站論壇的管理經驗的,發幾個上來研究研究

從20個經典管理案例學決策0
商場如戰場,這是久經商場的人士總結出來的金玉良言。決策者審時度勢、發揮決策藝術的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所領導的企業才會在商戰中各有沉浮。美國《財富》雜志刊登的一篇文章列舉了20個決策實例,有的決策英明讓人敬佩,有的決策卻愚蠢可怕,它們不僅塑造了整個現代商業世界,而且給人以深刻啟迪與教訓。

1.1876年:西方聯合電報公司大意失荊州

1876年,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發明了電話,並先於伊萊沙。格雷幾小時申請了專利。但是,其所做的一切努力也使貝爾幾乎傾盡所有,因此貝爾的岳父加德納。哈伯德打算將電話專利權賣掉。當然,他所瞄準的目標就是當時長途通訊業的霸主西方聯合電報公司。

但是西方聯合電報公司總裁威廉。奧頓拒絕了哈伯德的請求,他認為,「電話」有太多的缺點,因此不能嚴格地作為一種通訊方式,這種裝置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價值。奧頓拒絕哈伯德不僅因為他們之間早有過節,而且他認為不管電話取得多大的成就,他的公司都有實力輕松地將貝爾逼出市場。

很快,西方聯合電報公司就為它的短視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公司的客戶紛紛放棄電傳打字機而改從新成立的貝爾公司租借電話機。西方聯合電報公司不得不被動跟進,利用格雷的專利以及托馬斯。愛迪生的設計推出了自己公司版本的電話機。隨後雙方之間爆發了激烈的訴訟之爭,西方聯合電報公司最終敗北,並被迫從貝爾公司租用電話設備。

2.1903年:「安全剃刀大王」金。吉列開辟美國一次性物品時代

如今的美國到處充斥著一次性尿布、一次性相機等用後即可丟棄的一次性商品。但是當金。吉列在1903年開始銷售裝有一次性刀片的安全剃須刀時,美國人並未隨意接受它,因為這與美國人的節儉觀念相沖突。

當時男人剃須是一件不容易的活,吉列也常常深受其害,因此他決定發明簡便的安全剃須刀。吉列花費了8年的時間研究如何將刀片變得足夠薄、足夠便宜,從而在其被用鈍之後可以毫不心疼地將其扔掉。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1901年,他發明了第一把帶有一次性刀片的剃須刀,申請了專利,並成立了吉列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吉列公司更是向美國軍隊提供了350萬把吉列剃須刀及3200萬個刀片,赴外作戰的美國士兵把吉列安全剃刀的影響擴展至全世界。

3.1906年:詹尼尼地震後打開金庫貸款給急需的人

當舊金山的地震將義大利銀行創始人詹尼尼從床上拋出時,他的腦海中只有一件事:他的銀行。他立刻與兩個雇員一起趕在大火將銀行吞沒前搶救出價值8萬美元的黃金。其他銀行的金庫則由於太熱而數周不能打開。並且詹尼尼隨後立刻向那些急需用錢的人貸款,幫助他們重建生活。

詹尼尼的這一舉動為他贏得了榮譽。詹尼尼是義大利移民的後代,他於1904年創辦了義大利銀行,他所服務的對象並不是富裕的少數人,他向任何擁有工作的人提供10美元到300美元不等的貸款。

是詹尼尼使住房抵押、購車貸款及其他消費信貸方式得到進一步的普及。1945年之前,他的名聲已經響徹海內外。他的義大利銀行也更名為美洲銀行,位居全球最大銀行之列。

4.1914年:福特向工人提供每天5美元的報酬

1914年,亨利。福特宣布,將工人的工作時間從9小時減為8小時,並且向工人提供每天5美元的報酬,這是之前2.34美元工資水平的兩倍多。 這一消息猶如晴天霹靂擊中了美國人民。一時間,成千上萬人聚集到工廠門口尋求工作,同時也有不少媒體指責福特犯了一個巨大的經濟錯誤。自從1913年他的汽車生產線開工以來,他為不能留住工人而煩惱。370%的工人流轉率使他不得不每年僱用幾乎5萬人才能保持1.4萬人的勞動大軍,從而使生產不受影響。福特希望每天向工人的口袋裡放5美元可以獲得更多的回報,即不僅可以大批量生產汽車,還可以佔領大部分市場份額。

在某種意義上,每天5美元報酬的舉措似乎改變了一切。歷史上第一次一位主要的工業家提出了僱主和雇員之間的合同不應該僅僅包括工資。

5.1925年:西爾斯零售大擴張

金斯。羅伯特。伍德一戰後歸來發現,連鎖商店開始席捲全國,通過產品價格手冊郵購的業務受到沖擊。1921年,伍德向他的新僱主蒙哥馬利-沃德公司指出,公司有四個分銷點、一個組織有效的采購體系以及良好的聲譽,如果公司能夠利用這些優勢便能競爭過其他連鎖店。但是伍德的意見沒有被管理層採納,並於1924年被開除。伍德隨後加入了西爾斯羅巴克公司,後來成為公司的總裁。

伍德意識到城市對零售商店的重要性,因此一上任,他就開始了行動,包括在哪裡開設新店,誰將來管理它們。西爾斯早期的一些店鋪選在城市外的高速公路旁邊,這似乎有些滑稽,但是後來,隨著城市的擴張,這些店被容進了城市之中。

3年之內,西爾斯的零售商店已經擴張至300多家。在西爾斯,伍德被尊為西爾斯零售擴張之父。

6.1929年:樂天派梅里爾大蕭條來臨前賣掉手中的股票

美國美林證券公司的創始人查爾斯。梅里爾被人們稱為樂天派,雖然他出身貧窮,卻靠個人奮斗躋身華爾街。梅里爾對股票投資有著驚人的洞察力,在1929年美國大蕭條來臨之前他預測到股市將會遭受重創,因此早在1928年梅里爾就開始提醒他的顧客出售手中的股票,幾乎所有的人都對他的意見嗤之以鼻。但是梅里爾相信自己的判斷,及時將公司的大部分股票兌成現款,從而讓美林證券公司逃過了那場大劫難,梅里爾也將由於這一明智之舉而永載美國金融界史冊。 梅里爾還最先提出股票和債券並不只是投機者的股掌玩物,它們還是美國普通大眾的有效生財之道。他努力將小投資者造就為現代市場的基礎,1945年,美國只有16%的家庭投資於股票,而如今這一比例已高達50%。

7.1935年:泛美航空公司飛越大洋

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商業界陰霾籠罩,破產屢見不鮮,不過也有少數例外,泛美航空公司就是其中一例。自從查爾斯。林德伯格1927年單獨飛越大西洋之後,航空業就迅速發展。泛美航空公司的老闆胡安。特里普決心成為國際航空業的領頭羊。起初,泛美航空公司嚴格上來說提供的是郵件服務。後來,特里普意識到捎帶一兩個乘客有助於提高利潤,因此他就在機艙里安放了兩個座椅供乘客使用。
不僅如此,特里普還將目標放得更遠——中國。這簡直是瘋狂的舉動,因為存在一系列的困難,比如缺乏跑道、導航簡陋等,並且也不能確定到亞洲的航線有市場。但是特里普還是付諸實踐,1935年11月泛美航空公司開辟了橫渡太平洋的ChinaClipper航空郵件服務,並在一年後迎來了第一個乘客。1939年,泛美航空公司又第一個開始了跨大西洋服務YankeeClipper.1935年至1940年之間,進行國際飛行的美國人數量大增。是特里普的決定刺激了大規模國際航空的騰飛。

8.1950年:愛德華茲。戴明對戰後日本產業起死回生功不可沒

1950年的愛德華茲。戴明在美國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統計學家,之前僅到過日本一次,但是他卻清楚地知道如何解決日本戰後的經濟問題。戴明指出,對質量的追求是提高生產力、獲得更多利潤、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關鍵。他表示,如果日本公司採取他提出的14個質量管理原則的話,它們的產品在5年內將達到世界級標准。

戴明從1950年到日本指導質量管理後持續長達近40年,且前二三十年幾乎每年都去。結果也確如戴明所預料的那樣,日本的產品質量贏得了全球的信賴。

由於戴明對日本質量管理指導的成功,美國人突然警醒,原來日本企業經營成功的背後竟然有一個美國人居功最大,因此開始對戴明另眼相看。從80年代開始,為了應對來自日本的挑戰,美國企業採用了戴明的14個管理原則,戴明在美國開始名聲大噪。

9.1955年:露絲。漢德勒在新興電視媒體上打廣告促銷

1955年,美泰玩具公司創辦人之一、後來「芭比娃娃」的創意者露絲。漢德勒接到ABC公司的一個電話,問她是否願意贊助「米老鼠俱樂部」的表演,並問她美泰玩具公司是否願意花50萬美元在電視台播放一年的電視廣告。

這並不是個小數目,它相當於美泰公司當時的資本凈值。並且當時電視廣告的效應還不被人所知,也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那時的玩具業也幾乎根本不做廣告宣傳,只滿足於聖誕節之前在一些大城市做一些促銷活動。

然而,在接到電話之後的一個小時內,漢德勒和她的丈夫埃利奧特給了ABC公司一個肯定的答案。從此,他們在電視媒體上打廣告銷售玩具產品。漢德勒在自傳中寫道,在做電視廣告之前,80%的玩具是在聖誕節前六周內售出的,而電視廣告的播出刺激了孩子們整年對玩具的需求。

10.1957年:風險投資大王阿瑟。羅克資助「八個叛逆」創辦公司

1956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威廉。肖克利衣錦還鄉,在舊金山成立了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同時還將八個知名的工程師及科學家招至麾下,其中包括戈登。摩爾、尤金。克萊納。後來,由於肖克利與這八位相處不甚融洽,這八個人決定一起離開尋找新的僱主。肖克利憤憤地稱他們為「八個叛逆」。

當時年僅31歲的阿瑟。羅克聞訊後,建議八個人一起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他們一起創業成立自己的公司,而非成為別人的手下。不過有一個小問題:資金。因此羅克提供了一個融資計劃,這八個人分別擁有新成立公司10%的股份,他們提供的資產就是所擁有的技術,羅克的海登-斯通投資銀行擁有剩下的20%股份。

羅克開始四處奔走尋求創業資本,1957年他接觸的第36家公司費爾柴爾德照相器材公司終於同意資助成立費爾柴爾德半導體公司,根據協議投資公司以後有權將其買下。

羅克當時並沒有意識到他發現了創辦公司的一種全新的方式,同時也是加速新技術開發及創造個人財富的神奇法則。矽谷由此開始迅速發展壯大。

11.1964年:IBM首席執行官托馬斯。沃森推出System/360計算機

如果買了一台新電腦,結果舊電腦上的一切文件都無用了,列印機也不管用了,它們之間互不兼容,你需要重寫程序,你肯定快要發瘋了吧。不過別擔心,那是IBM在1964年推出System/360之前才會發生的事情。

一些人士認為,System/360是歷史上最大的商業豪賭。當時正值IBM巔峰之際,首席執行官托馬斯。沃森卻將整個公司的命運壓在計算兼容性這個概念上。為了研發System/360計算機,IBM僱傭了6萬多名新員工,建立了5座新工廠,投入了50億美元。終於在1964年System/360誕生了,歷史上第一次,世界上的電腦有了一種共同的語言。由此引發了計算機和商業領域里的一場革命,並永遠地改變了世界。

12.1970年:柯特。弗勒德對「保留條款」提起訴訟

柯特。弗勒德是美國聖路易斯一個棒球隊的外場手,他對棒球運動員合同中的「保留條款」提出質疑,他認為這是不公平的,也是非美國的,棒球運動員應該有轉會的權利。1969年聖誕節前夕,弗勒德給棒球委員鮑伊。庫恩寫了一封信,請求庫恩建議其他俱樂部接收他參加1970年的賽季。 但是,庫恩拒絕了他的請求。弗勒德提起上訴,結果法院判他敗訴。雖然他為此舉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不過,弗勒德的質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975年棒球投手達維。麥克納利和安迪。梅瑟史密斯在對「保留條款」的挑戰中勝訴。從而改變了運動業界的運作模式,它標志著終身運動員向行動自由的職業運動員的轉變。

13.1972年:福特公司對Pinto車的安全問題聽之任之

20世紀70年代初,福特公司的熱銷品牌Pinto車發生多起車毀人亡事故,但由於沒有發現問題的所在,因此公司召回委員會經投票反對召回。大約一年以後,他們發現是油箱存在問題,但是他們決定不採取行動,他們的邏輯是小型車本來就是不安全的。並且公司還對減少汽車油箱起火的可能性進行了損益比較。

這一消息一經公布後,反響可想而知,福特被一系列公開發表的言論指責為了謀取利益無情地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但實際上,通過分析比較,將車輛召回為每輛車安裝安全裝置的成本僅為11美元。

1980年在一次昂貴的召回之後,福特公司停止了Pinto的生產,但消費者對公司的不信任感更有破壞力。

14. 1975年:沃爾特。里斯頓批准自動櫃員機計劃

雖然不知道為什麼,但是約翰。里德知道他是對的。所幸的是他的老闆——花旗董事長沃爾特。里斯頓與他有相同的信念:技術能夠與銀行業相結合。因此在1975年,里斯頓同意了里德的計劃。兩年之後,花旗銀行上市了,接著幾乎一夜之間,花旗建成了400多台自動櫃員機的網路。 新技術的採用受到了客戶的認可,自動櫃員機的使用量迅速攀升,一句妙語在當時流傳開來:「花旗從來不睡眠。」到1981年之前,花旗在紐約所佔的存款份額已經增長了一倍。競爭對手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它們停止嘲笑花旗「沒有靈魂的機器」,開始跟進自動櫃員機的設置計劃。

15. 1980年:雷金納德。瓊斯選定傑克。韋爾奇為接班人

在傑克。韋爾奇成為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代名詞之前,他是一個反通用人士,他常常嘲笑公司的官僚作風,因此公司總部的管理人士與他格格不入。並且剛開始的時候,他並不在首席執行官繼任候選人名單之列,因為他太年輕、太急躁,而且口吃。但是,當時的首席執行官瓊斯力排眾議,在1980年任命韋爾奇為他的接班人。

也許瓊斯在通用電氣所做的最好的決定就是選擇了一個改變通用決策方式的決策者——韋爾奇。在韋爾奇的領導下,通用公司從一家市場價值在美國上市公司中排名第10的企業發展成市值位居世界第二、盈利能力全球第一的世界級大公司。瓊斯曾經指出,選擇接班人的首要就是不要選擇與自己相像的人。其次就是要展望未來的環境,選擇一個適合未來環境的人,而不是適合自己任職環境的人。

16.1983年:薩姆。沃爾頓批准了衛星系統計劃

世界最大零售企業沃爾瑪的創始人薩姆。沃爾頓並不是高新技術發燒友,但是在1983年,他聽取了一個下屬的2400萬美元的投資計劃。這個人就是負責公司數據處理的格倫。哈伯恩,他建議建立一個衛星系統。

沃爾瑪無疑將成為嘗試這項技術的第一個吃螃蟹的零售企業。風險是存在的,但它卻有兩大賣點,第一就是它有助於事必躬親的沃爾頓與員工之間的交流,因為沃爾頓堅持到每一個店鋪視察,但隨著連鎖店數量的擴張,這變得越來越困難。第二就是衛星系統有助於沃爾頓及時了解庫存、跟蹤每個店的日銷售額、新產品的上架等問題。

四年之後,衛星系統的建成使得沃爾瑪的銷售業績一路飄紅。1985年,衛星系統完工前兩年,沃爾瑪的銷售額為84億美元,而10年後已經升至936億美元,再10年後達到2880億美元的歷史最高記錄。

17.1984年:「貝爾大媽」與「貝爾寶寶」分離

以「貝爾大媽」著稱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在美國稱霸近一個世紀之後,受到了來自美國國會、聯邦電信委員會及司法部等反壟斷的壓力。因此在1982年,公司董事長查利。布朗宣布,AT&T自願在1984年1月1日將公司分拆,保留設備生產企業西電、貝爾實驗室以及公司最盈利的長話業務,將7個市話業務部門分離出去,也即「貝爾寶寶」。

當時,許多人士認為布朗會保留「貝爾寶寶」而剝離西電。但是布朗認為,擁有長話業務及技術兩項資產可以使AT&T像以前一樣強大,並且可以輕松擊敗「貝爾寶寶」們的競爭。

這是一個從來沒有遇到過殘酷價格競爭現實的人所做出的決定。結果我們可想而知,AT&T迅速失去了許多客戶,並且今年1月31日沒能擺脫一個「貝爾寶寶」西南貝爾電信公司宣布以160億美元將其收購的命運。

18. 1985年:安迪。格魯夫砍掉存儲晶元生產業務

上世紀80年代,英特爾的主營業務存儲器受到了來自日本企業的挑戰,日本的存儲器生產廠家以價廉物美的優勢在很短的時間內使英特爾感受到了競爭和生存的壓力。有關數據顯示,英特爾曾為此連續6個季度出現虧損,這樣的業績令業界對其能否生存下去表示了極大的懷疑,英特爾的管理層也圍繞是否放棄存儲器業務而一度展開了激烈爭論。

當時,在所有人的心目中,英特爾就等於存儲器,但格魯夫卻力排眾議,堅決砍掉了存儲器生產的業務,並把微處理器作為公司新的生產重點。到1992年,微處理器的巨大成功使英特爾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企業,甚至超過了當年曾在存儲器業務上打敗過它的日本公司。

19. 1985年:德崇證券商品有限公司寫了一封「高度自信」的信函

一個二月的深夜,一個名叫卡爾。伊坎的無名之輩想敵意收購美國飛利浦石油公司,但不幸的是他缺少80億美元,這會妨礙他計劃的實施。但是垃圾債券大王邁克爾。米爾肯發明了一種利用垃圾債券籌集資本的新方法,因此伊坎向米爾肯供職的德崇證券商品有限公司求助。 最後,德崇公司同意在次日早晨草擬一封信函,信中指出公司「高度自信」可以籌集到足夠的資金。雖然最後伊坎放棄了敵意收購飛利浦石油公司的計劃,但是敵意收購公司的時代從此開始。僅在1986年,美國就發生了3973宗接管、合並、及收購案,涉及總成本高達2360億美元。

20. 2000年:傑里。萊文認為不需要保護性措施

2000年1月,網路巨頭美國在線公司宣布以換股及債務方式,收購世界最大的媒體公司時代華納公司。時代華納董事長傑里。萊文認為這簡直是「天作之合」,由於他對這次傳統和新興媒體結合所產生的巨大商機深信不疑,以致於他堅決反對採取任何限制性的保護措施,即如果買方的股票價格下降至某一水平以下,買方將可以重新改寫交易條款。

不幸的是,兩家公司剛一宣布它們之間的合並,互聯網泡沫就爆破了,美國在線的股票價格驟跌。由於沒有保護措施,時代華納不能就交易重新談判。時代華納的一些管理人士敦促萊文以美國在線的股價急劇下跌為借口取消這次合並。

但是萊文並沒有聽取這些建議,依然固執己見,從而使得曾經擁有價值750億美元的公司100%股份的時代華納股東如今只擁有價值約750億美元的公司45%的股份。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垃圾債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脹保值債券收益率低於0 瀏覽:741
買國債一千萬五年有多少利息 瀏覽:637
廈大教育發展基金會聯系電話 瀏覽:175
廣東省信和慈善基金會會長 瀏覽:846
哪幾個基金重倉旅遊類股票 瀏覽:728
金融債和國債的區別 瀏覽:515
銀行的理財產品會損失本金嗎 瀏覽:8
債券的投資風險小於股票 瀏覽:819
鄭州投資理財顧問 瀏覽:460
支付寶理財產品分類 瀏覽:232
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八條 瀏覽:856
文化禮堂公益慈善基金會 瀏覽:499
通過基金可以投資哪些國家的股票 瀏覽:943
投資金蛋理財靠譜嗎 瀏覽:39
舊車保險如何過戶到新車保險 瀏覽:820
易方達國債 瀏覽:909
銀行理財差不到交易記錄 瀏覽:954
買股票基金應該怎麼買 瀏覽:897
鵬華豐實定期開放債券a 瀏覽:135
怎麼查保險公司年投資收益率 瀏覽: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