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負債可以節稅,原理是什麼還有什麼可以節稅
首先,你要明白負債是什麼,負債就是借錢.懂吧.借錢,這個錢借完了之後就是你的專了.一個企業能夠成立,得有錢屬吧,這個錢從哪裡能來.首先,就是投資者投入,就是公司的股東得拿出來錢啊.然後,就是借錢了.就是找銀行借的錢.你找銀行借錢有利息的啊.你交的利息就是財務費用.財務費用在公司當中是一種費用,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的時候是可以扣除的.所以,你扣除完之後交的稅比不扣除交的稅得少啊.這就是節稅.
2. 債權債務轉讓可以節稅嗎
債權來債務轉讓的法自律規定
根據《合同法》第八十條、第八十四條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債務人將合同的義務全部或者部分轉移給第三人的,應當經債權人同意。
即債務轉讓,需要債權人同意;債權轉讓,只需要通知債務人。相關手續如未辦妥,債權債務轉讓協議不生效。
債權債務本身不涉及稅務成本
就債權債務轉讓本身而言,不會增加稅務成本,具體分析如下:
債權債務轉讓協議不征流轉稅
《增值稅暫行條例》、《營業稅暫行條例》及其相關法規列舉的增值稅、營業稅徵收范圍,均不包括債權債務轉讓,因此,債權債務轉讓,雙方不需要繳納營業稅或者是增值稅。
3. 關於負債的節稅效應
負債經營,這種借錢生錢的經營方式,現已在我國各類企業中被廣泛使用。不少企業因而不斷快速壯大,實力得到極大增強,同時,也有不少企業因為不堪重「負」,而瀕臨破產的邊緣。那麼,該怎樣正確地負債經營呢?
負債經營的關鍵:把握負債經營的「度」
如何把握負債經營的「度」,是負債經營的關鍵。如果企業能很好地把握這個「度」,那就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負債經營的優勢,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負債經營所帶來的各種風險。
下面,仔細分析一下可以用來衡量企業負債是否適度的幾個因素:
1.財務風險
財務風險是指企業由於利用財務杠桿(即負債經營),而使企業可能喪失償債能力,最終導致企業破產的風險,或者使得股東收益發生較大變動的風險。財務風險只發生在負債企業,就其產生的原因來看,負債風險具有兩種表現形式:(1)現金性財務風險,即在特定時日,現金流出量超過現金流入量產生的,到期不能償付債務本息的風險。(2)收支性財務風險,即企業在收不抵支情況下出現的不能償還到期債務本息的風險。企業如果一味追求獲取財務杠桿的利益,便會加大企業的負債籌資。負債增加使公司的財務風險增大,債權人因此無法按期得到利息的風險相應增大,債權人將要求公司對增加的負債提供風險溢酬,這就導致企業定期支出的利息等固定費用增加,同時企業投資者也因企業風險的增大而要求更高的報酬率,作為對可能產生風險的一種補償,便會使企業發行股票、債券和借款酬資的酬資成本大大提高。所以,企業的負債比應當保持在總資金平均成本攀升的轉折點,而不能無限度地擴張。
2.財務拮據成本
財務拮據成本是企業出現支付危機的成本,又稱破產成本。它只會發生在有負債的企業中。負債越多,所需支付的固定利息越高,就越難實現財務上的穩定,發生財務拮據的可能性就越高。如果公司破產,可能被迫以低價拍賣資產,還有法律上的支出。如果還未破產,但負債過多,則會直接影響資金的使用,使企業在原材料供應、產品出售等方面受到干擾,最終提高過度負債企業股本的要求收益率和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率。研究表明,破產成本、破產概率與公司負債水平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在負債較低時,破產概率和破產成本增長極為緩慢,當負債達到一定限度之後,破產成本與破產概率加速上升,因而增加了公司的財務拮據成本,也就是說,財務拮據成本是企業不能無限制擴大負債的重要屏障。
3.非負債節稅
現代西方學者認為折舊抵稅和投資減稅與負債融資的抵免稅有替代作用,這類因素稱之為非負債節稅。它們的存在會減少公司負債的節稅作用,影響公司負債經營的決策。與投資相關的非負債避稅所產生抵免公司稅替代效應的結論是在假定投資變數外生化條件下得出的,但將投資變數內生化之後,非負債節稅會刺激投資總量的增加,也會使公司現金流入量增加。這種效應為一種補償性的收入效應,因此,非負債節稅對公司最優負債水平的實際影響決定於替代效用和收入效用的合並效果。非負債節稅高的公司不一定要降低負債水平,要看收入效應對負債水平的影響,若收入效應效果強,仍能保持負債水平。
4.代理成本
(1)負債的代理成本。債權人由於享有固定利息收入的權利,並無參與企業經營決策的權利。所以,當貸款或債權投入企業後,企業經營者或股東就有可能改變契約規定的貨款用途進行高風險投資,從而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使債權人承擔了契約之外的附加風險而沒有得到相應的風險報酬補償。因此,債權人需要利用各種保護性合同條款和監督貸款正確使用的措施來保護其利益免受公司股東的侵佔。但是,增加條款和監督實施會發生相應的代理成本,這些成本隨公司負債規模上升而增加。債權人一般以提高貸款利率等方式將代理成本轉移給公司,所以公司在選擇負債比例進行資本結構決策時要考慮這些負債代理成本。
(2)股權代理成本。股權代理成本是指與公司外部股權相關聯的代理成本。對於內部股權並存的公司,內部股權在公司經營決策,公司資產的使用與分配,信息的獲得等方面佔有一些便利。若內部股東利用這些便利謀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獲取高額津貼、豪華的辦公條件、追求個人享受,將導致公司的利潤擠佔了外部股東利益,出現內、外部股東的利益)中突,公司外部股東將不得不採取必要的措施,監督公司按照使公司全體股東利益極大化目標行事。這方面支出的費用也是一種代理成本。它隨外部股權比例的增大而增加。總代理成本是這兩類代理成本的迭加,因為這兩種代理成本與資本結構的關系正好相反,所以在不考慮稅收和財務拮據成本的情況下,對應於最小的總代理成本的資本結構是最優的。此時的負債規模較為適度。
5.其它因素
除以上幾種主要因素,公司規模、公司經營收入的易變性、公司的盈利性以及公司產品和生產的獨特性都對公司負債規模可能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首先,公司規模的擴大可以使公司進行多樣化經營,有效地分散經營風險,破產概率較低。因此,大公司具備更高的負債能力,而小公司則傾向於使用銀行的短期借款;其次,企業的經營收入變化過大會增加企
《企業管理》
4. 請問如何合理節稅
合理節稅,主要有3個方案:
1、利用稅收窪地政策,一些省市縣的經濟回開發區,答為了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會出現稅收窪地,企業入駐的稅率比較低,可以合理節稅。
2、企業可以通過捐贈的形式,一般符合捐贈的條件,根據政策,可以部分減免以及優惠當年的企業所得稅,還能擴大企業的社會形象。
3、可以讓業務進行模式轉變,比如說成立子公司,分公司等,都可以合理節稅。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5. 怎樣節稅啊
對中小企業,特別是越來越多的初創企業來說,納稅往往是一個難題。就算是聽過諸多的節稅籌劃,卻不知自己該進哪個門、走哪條道。其實節稅籌劃就是一層窗戶紙,捅開了並沒有什麼難的。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自己的創業行程,越來越多的創業企業面臨納稅這個難題。對中小企業,特別是創業者來說,就算是曾經聽說過諸多的節稅籌劃,卻根本無從得知自己該進哪個門,該走哪條道。甚至於哪部分行為屬於節稅籌劃,哪部分行為屬於違法的偷漏稅行為都分不大清楚。
其實,納稅與節稅籌劃本身並非是很難的事情,有時候就像是一層窗戶紙,捅破了它,就看得很清楚了。當然,要捅開這層窗戶紙,先要搞明白一個概念,即什麼是節稅籌劃?
節稅籌劃是納稅籌劃的一種形式,它是指納稅人依據稅法規定的優惠政策,採取合法的手段,最大限度地採用優惠條款,以達到減輕稅收負擔的合法經濟行為。
籌資方案避稅法
籌資方案避稅法是指利用一定的籌資技術使企業達到最大獲利水平和稅負減少的方法。籌資方案避稅主要包括籌資渠道的選擇及還本付息方法的選擇兩部分內容。
一般來說,企業籌資渠道有:1、財政資金;2、金融機構信貸資金;3、企業自我積累;4、企業間拆借;5、企業內部集資;6、發行債券和股票;7、商業信用、租賃等等形式。從納稅角度看,這些籌資渠道產生的稅收後果有很大的差異,對某些籌資渠道的利用可有效地幫助企業減輕稅負,獲得稅收上的好處。
通常情況下,站在避稅的角度,企業內部集資和企業之間拆借方式效果最好,金融機構貸款次之,自我積累效果最差。其原因在於內部集資和企業之間的拆借涉及到的人員和機構較多,容易使納稅利潤規模分散而降低,出現「削山頭」現象。同樣,金融機構貸款亦可實現部分避稅和較輕度避稅:一方面,企業歸還利息後,企業利潤有所降低;另一方面在企業的投資產生收益後,出資機構實際上也要承擔一定的稅收,從而使企業實際稅負相對降低。所以說,利用貸款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是減輕稅負合理避開部分稅款的一個途徑。企業自我積累資金由於資金所有者和佔用者為一體,稅收難以分攤和抵銷,避稅效果最差。
而貸款、拆借、集資等形式都涉及到還本付息的問題,因而就涉及到如何計算成本和如何將各有關費用攤入成本的問題。利用利息攤入成本的方法的不同和資金往來雙方的關系及所處經濟活動地位的不同,往往是實現有效避稅的關鍵所在。
金融機構貸款計算利息的方法和利率比較穩定、幅度較小,實行避稅的選擇餘地不大。而企業與經濟組織的資金拆借在利息計算和資金回收期限方面均有較大彈性和回收餘地,從而為避稅提供了有利條件。其方法主要是:提高利息支付,減少企業利潤,抵銷所得稅額;同時,再用某種形式將獲得的高額利息返還給企業或以更方便的形式為企業提供擔保等服務,從而達到避稅目的。
投資方案避稅法
投資方案避稅法是指納稅人利用稅法中對投資規定的有關減免稅優惠,通過投資方案的選擇,以達到減輕其稅收負擔的目的。
一、投資企業類型選擇法
投資企業類型選擇法是指投資者依據稅法對不同類型企業的稅收優惠規定,通過對企業類型的選擇,以達到減輕稅收負擔的目的的方法。我國企業按投資來源分類,可分為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對內、外資企業分別實行不同的稅收政策;同一類型的企業內部組織形式不同,稅收政策也不盡相同。因此,對不同類型的企業來說,其承擔的稅負也不相同。投資者在投資決策之前,對企業類型的選擇是必須考慮的問題之一。
(一)內、外資企業適用稅種的比較
所謂內資企業是指以國有資產、集體資產、國內個人資產投資創辦的企業。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聯營企業和股份企業等五類。
所謂外資企業是指經中國政府批准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有外國資本參與的經濟實體。包括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商獨資企業等三類。
我國目前對內、外資企業徵收的稅收主要有流轉稅、所得稅和其他各稅三大部分。
內、外資企業稅收存在很大區別:內資企業的減低優惠稅率幅度較小,為18%、27%兩檔,這主要是照顧投資規模較小、盈利水平較低的小型企業;而外商投資企業的減低優惠稅率幅度較大,分別為15%、24%兩檔,主要是體現地區性和產業性的政策傾斜。內資企業的減免稅優惠政策適用范圍較窄,主要是對第三產業企業,利用「三廢」企業以及勞動就業服務企業、校辦工廠、福利生產企業等;外商投資企業的減免稅優惠適用范圍較寬,主要是對生產性企業、產品出口企業、先進技術企業以及從事能源、交通、港口、碼頭建設的企業等等。內資企業的減免稅期限較短,一般為l—3年;外商投資企業的減免稅期限一般都在5年或5年以上。另外,適用其他各稅的稅種數不同:內資企業適用10個稅種;而外商投資企業則適用6個稅種。
(二)內資企業之間的稅負比較
內資企業統一按國家有關稅法規定繳納各項稅收,稅收負擔基本上趨於公平,但仍可以通過特殊的企業組織形式的選擇以達到避稅目的。
1、橫向聯合避稅法。即為了獲取稅收上的好處,以橫向聯合為名組成聯合經濟組織。這種作法在稅收上有幾個益處:(1)橫向聯合後,企業與企業相互提供產品可以避開交易外表,消除營業額,從而避開增值稅和營業稅;(2)經濟聯合組織實現的利潤,採用「先分後稅」的辦法,由聯合各方按協議規定從聯合組織分得利潤,拿回原地並入企業利潤一並徵收所得稅。這就給企業在瓜分和轉移利潤上提供了機會。例如,為了鼓勵再投資,中國稅法規定,對向交通、能源、老少邊窮地區投資分得的利潤在5年內減半徵收所得稅,以分得的利潤再投資於上述地區的免徵所得稅。作為企業就可以通過盡可能掛靠「老少邊窮」和交通、能源,以達到避稅的目的。但在實踐中,橫向聯合避稅法有其局限性:一是聯合或掛靠本身有名無實,是否合法的問題;二是即使掛靠聯合合法,也能享受稅收優惠,但仍存在避稅成本高低的問題。應擇其優而選之。
2、掛靠科研避稅法。我國稅法規定,對大專院校和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機構進口的儀器、儀表等,享受科研用品免稅方法規定的優惠,即免徵進口關稅以及增值稅。同時,為了促進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對屬於火炬計劃開發范圍內的高技術、新技術產品,國家給予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由此產生了掛靠科研避稅法。即企業通過一系列手法向科研掛靠,爭取國家有關優惠,以達到避稅目的。例如:企業以高新技術企業的名義,努力獲取海關批准,在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設立保稅倉庫、保稅工廠,從而按照進料加工的有關規定,享受免徵進口關稅和增值稅優惠。掛靠科研避稅法的採用應滿足3個條件:(1)獲取高新技術企業的稱號;(2)獲取稅務機關和海關的批文和認可;(3)努力掌握國家優惠政策項目,並使本企業進出口對象符合享受的條件。
二、投資方式選擇法
投資方式是指投資者以何種方式投資。一般包括現匯投資、有形資產投資、無形資產投資等方式。投資方式選擇法是指納稅人利用稅法的有關規定,通過對投資方式的選擇,以達到減輕稅收負擔的目的。
投資方式選擇法要根據所投資企業的具體情況來具體分析。以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為例,投資者可以用貨幣方式投資,也可以用建築物、廠房、機械設備或其他物件、工業產權、專有技術、場地使用權等作價投資。為了鼓勵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機械設備,中國稅法規定,按照合同規定作為外國合營者出資的機械設備、零部件和其他物料,合營企業以投資總額內的資金進口的機械設備、零部件和其他物料,以及經審查批准,合營企業以增加資本新進口的國內不能保證供應的機械設備、零部件和其他物料,可免徵關稅和進口環節的增值稅。
無形資產雖不具有實物形態,但能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甚至可創造出成倍或更多的超額利潤。無形資產是指企業長期使用而沒有實物形態的資產,它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商譽等。投資者利用無形資產也可以達到避稅的目的。
假設投資者欲投資辦一中外合資經營企業,該企業為生產高科技產品企業,需要從合資外方購進一項專利權,金額為100萬美元;如果以該合資企業名義向外方購買這項專利權,該外商應按轉讓該項專利權的所得繳納預提所得稅20萬美元,其計算公式為:100萬美元×20%=20萬美元。如果改為外商以該項專利權作為投資入股100萬美元,則可免繳20萬美元的預提所得稅。
那麼以貨幣方式進行投資能否起到避稅的效果呢?以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為例,中外合資經營者在投資總額內或以追加投入的資本進口機械設備、零部件等可免徵關稅和進口環節的增值稅。這就是說合資中外雙方均以貨幣方式投資,用其投資總額內的資本或追加投入的資本進口的機械設備、零部件等,同樣可以享受免徵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的照顧,達到節稅的效果。
由此可知,只要合理利用有關法規,無論採用何種方式投資入股,均可達到避稅目的。但在具體運用時,還應根據投資的不同情況,綜合分析比較,以選擇最佳方案。
假設有一個中外合資經營項目,合同要求中方提供廠房、辦公樓房以及土地使用權等,而中方又無現成辦公樓可以提供,這時中方企業面臨兩種選擇:一種是由中方企業投資建造辦公樓房,再提供給合資企業使用,其結果是,中方企業除建造辦公樓房投資外,還應按規定繳納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二是由中方企業把相當於建造樓房的資金投入該合資經營企業,再以合資企業名義建造辦公樓房,則可免繳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
三、投資產業選擇法
投資產業選擇法是指投資者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和稅收優惠規定,通過對投資產業的選擇,以達到減輕稅負的目的。
(一)生產性企業和非生產性企業的稅收比較
生產性企業主要包括從事以下行業的企業:(1)機械製造、電子工業;(2)能源工業(不含開採石油、天然氣);(3)冶金、化學建材工業;(4)輕工、紡織、包裝工業;(5)醫療器械、制葯工業;(6)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水利業;(7)建築業;(8)交通運輸業(不含客運);(9)直接為生產服務的科技開發、地質普查、產業信息咨詢和生產設備、精密儀器維修服務;(10)經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確定的其他行業。目前已確定的其他行業有:從事建築、安裝、裝配工程設計和為工程項目提供勞務(包括咨詢勞務);從事飼養、養殖、種植業;從事生產技術的科學研究和開發;用自有的運輸工具和儲藏設施,直接為客戶提供倉儲、運輸服務。
非生產性企業是指除上述企業以外的其他企業。
生產性企業和非生產性企業的稅收差別主要體現在外商投資企業所得稅方面。對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經營期在10年以上的,從開始獲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徵企業所得稅,第三年至第五年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另外還對從事農、林、牧業、能源、交通、港口、碼頭、機場以及產品出口和先進技術企業規定了更優惠的稅收政策。而對非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則沒有減免企業所得稅的照顧。
(二)投資產業選擇避稅的具體方法
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要使投資行為既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又要體現出稅收的政策導向,通過對生產性企業和非生產性企業不同稅收優惠的分析比較,綜合考慮流轉稅和所得稅的總體負擔,選擇最佳投資方案。在實踐中,有幾種典型的避稅方法可供參考:
1、綜合利用避稅法。即企業通過綜合利用「三廢」開發產品從而享受減免稅待遇。綜合利用減免稅的范圍:一是企業在產品設計規定之外,利用廢棄資源回收的各種產品;二是廢渣的綜合利用,利用工礦企業采礦廢石、選礦尾礦、碎屑、粉塵、粉末、污泥和各種廢渣生產的產品;三是廢液的利用,利用工礦企業生產排放的廢水、廢酸液、廢鹼液、廢油和其他廢液生產的產品;四是廢氣的綜合利用,利用工礦企業加工過程中排放的煙氣、轉爐鐵合金爐回收的可燃氣、焦爐氣、高爐放散氣等生產的產品;五是利用礦治企業余熱、余壓和低熱值燃料生產的熱力和動力;六是利用鹽田水域或電廠熱水發展養殖所生產的產品;七是利用林木採伐,造林截頭和加工剩餘物生產的產品。
企業採用綜合利用避稅法,應具備兩個前提:一是使自己的產品屬於減免稅范圍,並且得到有關方面認可;二是避稅成本不是太大。否則,如果一個企業本不是綜合利用型企業,為了獲得減免稅好處,不惜改變生產形式和生產內容,將會導致更大的損失。
2、出口退稅避稅法。即利用中國稅法規定的出口退稅政策進行避稅的方法。中國稅法規定,對報關離境的出口產品,除國家規定不能退稅的產品外,一律退還已征的增值稅和消費稅。出口退稅的產品,按照國家統一核定的退稅稅率計算退稅。
企業採用出口退稅避稅法,一定要熟悉有關退稅范圍及退稅計算方法,努力使本企業出口符合合理退稅的要求。至於有的企業夥同稅務人員或海關人員騙取「出口退稅」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6. 負債可以節稅,原理是什麼還有什麼可以節稅舉例說說
債務具有稅盾作用,原理如下:
假設一個企業有100萬元全部是自己的錢,沒負債。
某樁生意的利潤率是20%,因此某年他賺了20萬元(=100*20%),沒有利息。
按照25%的企業所得稅率,應該繳納企業所得稅4.5萬元(=20*25%)。
這樣算下來,公司這一年實際的凈利潤是15.5萬元(=20-4.5)。這些錢可以股東分了。
假設同樣是這個企業,自己有100萬,又去銀行貸款10萬,一共110萬元。
同樣一樁生意利潤率是20%,某年賺了22萬元(=110*20%,不考慮貸款利息的情況下)。那麼他應該繳納多少稅呢?
我們假設他貸款是一年期的,那麼貸款利率是5.31%,應該支付銀行利息是0.531萬元(=10萬*5.31%)。
那麼他實際賺了21.469萬(=22-0.531)。注意:計算所得稅的時候要扣除利息,因此交稅的基數不是22萬,而是21.469萬。
還是按照25%企業所得稅率計算,公司應繳納所得稅5.36725萬元(=21.469*25%)。
這樣算下來,公司實際凈利潤是16.10175萬元(=21.469-5.36725=22-0.531-5.36725)。
高於沒有負債時的實際凈利潤!
一個原因是通過負債發揮了財務杠桿作用,借錢生錢。
另一個原因,負債部分的利息是不用交稅的,可以在繳納企業所得稅前扣除的,這就是稅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