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總量矛盾我國經濟運行中總量矛盾始終與結構性矛盾交織在一起,這句話如何理解謝謝
總量來矛盾是總供給和總需求源的矛盾。
結構性矛盾是指一、二、三產業之間的結構不合理。
經濟運行中,供需總是不平衡的,不是總供給大於總需求,就是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我國產業結構也是不合理,第一產業、第三產業比重偏低。所以,我國經濟運行總是總量矛盾和結構矛盾交織在一起。
B. 陣前倒戈的成語故事出自哪個歷史事件
1、陣前倒戈的成語故事出自:牧野之戰。
2、 牧野之戰是中國商朝和周朝交替時,周朝武王率軍直搗商都朝歌(今中國中部河南淇縣),在牧野(今淇縣以南衛河以北地區)大破商軍,滅亡商朝的一次決戰。
殷商末年(公元前11世紀),以紂王為首的奴隸主統治集團日益腐敗,逐漸在內外矛盾交織中走向崩潰。而崛起於商國西面的周族方國,在周太王、王季時,已將勢力伸入江、漢流域。周文王轉移商紂視線,暗中積蓄力量,積極爭取與國,各個擊破商西部屬國,奠定了滅商基礎。周武王又與諸侯結盟,向朝歌派遣偵探,加緊滅商准備,待機興師。
周武王繼位後四年(公元前1057年,一說公元前1027年),得知商紂王統治集團分崩離析,王族重臣比干被殺,箕子被囚,微子出奔,而商軍主力遠征東夷,朝歌空虛,即率兵伐商。周武王利用商地人心歸周的有利形勢,率本部及八個方國部落軍隊,於十二月二十八冒雨繼續東進。從汜地(今中國中部河南滎陽汜水鎮)渡河水(黃河,一說由孟津渡河)後,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輝縣西北)折而東行,於一月初四拂曉進至牧野。
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兵計伐商紂王,各諸侯國紛紛響應。討紂大軍連克許多商朝城池,在距都城朝歌只有七十里的牧野召開了誓師大會,列舉了紂王的種種罪狀。商紂王驚聞周軍來襲,倉促武裝大批奴隸,連同守衛國都的軍隊,開赴牧野迎戰。初五凌晨,周軍布好陣,庄嚴誓師,史稱「牧誓」。武王在陣前聲討商紂罪行以激勵將士鬥志,統一戰斗動作以保持陣形嚴整,嚴格申明不準殺降以瓦解商軍。隨後武王命呂望率一部精兵沖擊商軍前陣。商軍紛紛倒向周軍,(此即歷史上有名的"陣前倒戈")。武王乘勢以主力猛烈突擊,商軍土崩瓦解。紂王倉皇逃回朝歌,見大勢已去,登鹿台自焚而死。周軍佔領商都,商朝滅亡。
C. 從矛盾交織時期進入到平穩發展時期中國需要多少年啊10年15年20年25年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又有上下五千的優久歷史文化,在這樣的一個大國家裡,從矛盾交織時期進入到平穩發展時期最少要20年才比較穩定。
D. 這個馬哲題怎麼寫
問對人了,我是學馬哲的,很簡單:
毛澤東,介紹和評價網路上多如牛毛。回關鍵是結合「人民群眾··答···」,論點是「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進步的主要力量,而非英雄人物」。
無產階級反帝反封建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英雄人物,例如毛澤東只是順應歷史而生,領導人們團結起來,沒有毛澤東,可能有李澤東、王澤東,總之,某一個英雄人物的出現是偶然。人民群眾才是革命的中流砥柱中堅力量。毛澤東是集人民群眾的力量建立了新中國。思路就這樣了。
E. 中國自06年以來貨幣政策的變化及原因
2000年以來的我國貨幣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外幣管理體制。 為推進我 國利率市場化改革,促進經濟的對外開放,中國人民銀行 決定自9月21日起實施新的外幣利率管理體制。
2、積極推進個人信用制度建設,實施儲蓄實名制。
3、鼓勵商業銀行進行金融業務品種創新。
4、加強信貸政策指導,引導資金流向。
5、積極推進貨幣市場建設。
6、改進農村金融服務,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引導規范民 間信用。
2002年下半年,我國經濟開始進入新一輪的經濟上升周期。在"非典"疫情嚴重、伊拉克戰爭爆發等不確定性因素較多的情況下,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外匯占款增加、貨幣信貸擴張壓力加大的狀況,在2003年4月就及時調整貨幣政策操作,加強預調,啟動中央銀行票據收迴流動性,並於9月份將存款准備金率從6%上調到7%,取得了良好效果。當年GDP增速從上年的9.1%提高到10%,CPI漲幅穩定在1.2%。 2007年,經濟出現過熱苗頭,價格上漲壓力加大,上半年GDP增速從2006年的11.6%進一步上升到12.2%,CPI漲幅從2006年的1.5%上升到3.2%。貨幣政策及時由"穩健"轉到「適度從緊」再到「從緊」。從2007年第三季度起,貨幣政策開始採取緊縮態勢,第四季度繼續收緊。全年10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共5.5個百分點,6次上調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累計上調1.62個百分點至4.14%,一年期貸款利率累計上調1.35個百分點至7.47%。相關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通貨膨脹形勢,CPI同比漲幅在2008年2月達到高點後開始下行。
2008年,國內外形勢逐步發生變化。國內發生汶川大地震等嚴重自然災害,國際上美國次貸危機加劇,並在9月中旬急劇惡化為百年難遇的國際金融危機。針對形勢變化,我國宏觀政策相應從「雙防」轉向「一保一控」再到「靈活審慎」,貨幣政策則從2008年7月份就及時進行了較大調整。一是調減公開市場對沖力度,相繼停發3年期中央銀行票據、減少1年期和3個月期中央銀行票據發行頻率,引導中央銀行票據發行利率適當下行,保證流動性供應。二是於9月和10月連續三次下調基準利率,兩次下調存款准備金率,釋放保經濟增長和穩定市場預期的信號。三是取消了對商業銀行信貸規劃的約束。四是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對災區重建、「三農」、中小企業等貸款。五是擴大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下浮幅度,支持居民首次購買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成果:貨幣政策調控效果逐步顯現。貨幣信貸平穩增長,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金融業穩健運行。信貸結構進一步優化,對災區、「三農」和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逐步加大。2008年前三個季度,受地震災害影響較重的四川、甘肅兩省合計新增貸款2141億元,同比多增566億元,比上年全年多增484億元。農業貸款增加3188億元,同比多增129億元。一些金融機構已成立專門的中小企業信貸部門開展試點工作,目前普遍反映試點成效良好,正在逐步推廣
當前,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根據形勢變化及時適度調整貨幣政策操作,確保貨幣信貸穩定增長及金融體系流動性充足,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支持擴大內需,維護幣值穩定和金融穩定,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一是根據形勢變化及時啟動保障經濟金融穩健運行的各項應對預案,加強國際協作,應對金融危機的不確定沖擊。二是確保金融體系流動性充足,及時向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三是促進貨幣信貸總量穩定增長,加大銀行信貸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四是加強窗口指導和政策引導,著力優化信貸結構。五是進一步發揮債券市場融資功能,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六是密切監測國際資本流動,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
08年要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不搞一刀切,不搞急剎車。防止價格總水平過快上漲,是08年宏觀調控的重大任務。今年採取九大措施防止價格總水平過快上漲。把握好政府調價的時機和力度,防止出現輪番漲價;堅持實行「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08年,防止價格總水平上漲任務艱巨。報告中提到,要把握好政府調價的時機和力度,對此,政府不應過多干預定價,只要把價格關系理順,漲價自然能控制,如果過多干預企業定價權,容易導致供求矛盾激化。
從緊肯定還是08年主基調。當前中國經濟過熱的基本形勢沒有改變,商業銀行的信貸還在爆發性增長,會加深中國經濟過熱的程度,使金融市場的流動性更加泛濫,進一步推高股市及樓市價格,帶動通脹上漲。政府只能進一步落實從緊貨幣政策,否則,08年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困難與問題會更多。
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厲以寧:由於中國目前經濟運行的基本面沒有發生太大變化,所以盡管受到國內外不利因素的影響,中國經濟實際增速仍然會超過8%。我想8%最後是擋不住的,因為經濟運行有它的慣性,現在連續幾年都在10%以上的標准,一年下來,我認為10%還是可以達到的。
如果說2007年外貿順差加大是在意料之中的話,那麼2007年就有兩件事是意想不到的,第一件事是國內豬肉價格會上漲如此之快;第二件事就是美國信用危機引發的次貸危機會如此之嚴重。就是這兩個意料之外和一個意料之中的事件,考驗著央行2007年貨幣政策的調控能力,而這一年正是央行動用貨幣政策最為頻繁的一年,年底中央經濟會議定下「從緊」的貨幣政策基調,這意味著明年貨幣政策仍將在宏觀調控中唱主角。
存款准備金——緊縮力度世所罕見
呵呵
F. 經濟危機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你可以截取有用的
金融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摘 要:近期,美國次貸危機受到全球關注,並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經濟和貿易產生了重大影響。次貸危機對我國出口的影響已經顯現。從目前情勢看,次貸危機仍在進一步發展、蔓延,它對中國經濟和對外貿易的影響還將持續。鑒於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性,尤其是美國占據作為中國出口近20%的現實,為此,本文重點分析了次貸危機對我國出口的影響機理及應對策略。
關鍵詞:次貸危機,人民幣升值預期,貿易政策,市場多元化,匯率傳導,價格傳導
近期,美國次貸危機受到全球關注,並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經濟和貿易產生了重大影響。根據中國海關統計的最新數據,2008年1-6月中國出口金額6663.63億美元,同比增長21.87%,比上年同期增速下降5.68個百分點。其中,中國對美出口金額1167.90億美元,同比增長8.88%,比上年同期回落近9個百分點。可見,次貸危機對我國出口的影響已經顯現。從目前情勢看,次貸危機仍在進一步發展、蔓延,它對中國經濟和對外貿易的影響還將持續。鑒於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性,尤其是美國占據作為中國出口近20%的現實,為此,本文重點分析次貸危機對我國出口的影響機理及應對策略。
一、美國次貸危機的最新發展及特點
(一)美國次貸危機的最新發展
次貸危機持續已經近兩年,但至今仍在繼續發展。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無力還貸或放棄還貸的數量仍在增加。2008年6月,美國國內抵押品贖回權喪失案數量達25.2萬件,比去年同期上升53%,平均每502戶居民就有一戶房產被收回。二是中小銀行破產倒閉仍在持續。2007年,有3家美國中小型銀行受累於次貸危機而被迫倒閉,而2008年1-7月,美國就有7家銀行破產。在美國大約8500家銀行中,2008年第一季度有90家銀行出現在「有問題機構」名單上。三是美國負資產家庭繼續增多。不僅銀行業面臨危機,隨著房價的持續走低,許多家庭進入負資產狀態,這種負資產危機直接侵蝕到銀行業的優級貸款。類似的問題同樣存在於信用卡領域,美國最大存貸款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發布的2008年第二財季報告就顯示,該行信用卡部門出現了1.75億美元的虧損。四是兩家最大住房抵押貸款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危機。為避免次貸危機進一步升級,2008年7月11日美國國會參議院批准一項救市議案。議案批准美國聯邦住房管理局向陷入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危機的房主提供總額3000億美元轉按揭貸款擔保。議案還授權美國財政部無限度提高兩大住房抵押貸款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貸款信用額度,必要時可不定量收購兩機構股票,以及購買兩家抵押貸款,以避免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兩大房貸機構破產。
從歷史經驗看,美國房地產市場調整一般經歷3-4年的調整期。本次危機持續的時間取決於房地產市場調整時間的長短、美聯儲2008年至2010年間的貨幣政策,以及美國是否能夠在危機過後形成強有力的、新的經濟增長點。鑒於美國經濟對於中國的重要性,無論如何都應該密切關注次貸危機的最新發展,以及對中國經濟,尤其是出口貿易的影響,進而採取有效的應對措施,促進對外貿易又好又快發展。
(二)美國次貸危機的特點
與東南亞金融危機和拉美金融危機不同,當前的次貸危機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影響具有世界性。它在美國爆發,並且通過各類新的金融衍生工具迅速影響世界經濟的健康發展。美國在世界經濟和貿易中的地位,決定了此次危機對世界的影響將超過發生在東亞和拉美的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危機。二是危機傳導更加復雜。次貸危機起始於信貸危機,由於高度證券化,進一步導致金融危機,如果處理不當,還可進一步升級為經濟危機。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資本市場都是傳導金融危機的重要形式。三是表現形式相對溫和。和其他金融危機不同,美國次貸危機並沒有表現出劇烈的貨幣危機和債務危機,它更多是隱性的,而不是顯性的。四是發生時期正處於美國和世界經濟調整和動盪階段。2006年美國和世界經濟達到周期性波峰後,2007年以來世界經濟開始出現較大動盪,美元持續貶值、國際石油等原材料和糧食價格上漲等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而次貸危機的發生,則加速了美國和世界經濟進入調整和衰退周期的歷史進程。
二、美國次貸危機影響中國出口的傳導機制
次貸危機對中國出口有兩種影響途徑:一是直接影響,即次級債危機對中美雙邊貿易的影響,尤其是中國對美國出口的影響。二是間接影響,即美國次貸危機可能會對歐盟、日本,以及世界經濟貿易產生影響,從而進一步影響中國對歐盟、日本,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出口增長。無論直接影響還是間接影響,次貸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種傳導途徑。
(一)需求傳導
次貸危機發生後,美國國民財富大幅縮水,信用規模急劇收縮,使得美國居民消費支出減少。次貸危機還影響人們對未來經濟增長前景的預期,從而減少當前消費。美國消費支出佔到GDP的70%以上,2007年美國國內消費規模約10萬億美元,而同期中國消費者支出約為1萬億美元。短期內,中國國內需求的增加無法彌補美國經濟對華進口需求的減少。因此,美國與世界經濟增長的前景及消費者信心是影響我國出口增長的重要因素。據測算,美國經濟增長率每降1%,中國對美出口就會降5%-6%。這是美國經濟對中國出口的直接影響,如果考慮到美國對世界其他國家經濟增長的間接影響,中國的出口會進一步下降。
(二)匯率傳導
與東南亞和拉美金融危機不同,次貸危機並沒有導致美元爆跌,但卻進一步強化了美元的弱勢地位,並加速了美元的貶值速度。為應對次貸危機,美國聯邦儲備局不斷降低利率,為銀行注入流動性資金。但這與中國國內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形成了矛盾,即美元利率不斷降低,人民幣利率不斷提高,使得人民幣利率大大高於美元利率,導致大量熱錢流入中國,加速了美元貶值和人民幣升值的過程,從而中國出口產品價格優勢進一步降低,對美出口形成挑戰。對於目前的產業和貿易結構而言,價格優勢仍然是形成中國出口企業競爭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民幣升值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優勢的侵蝕始終是一大威脅。
(三)價格傳導
鑒於美元的國際地位,國際原材料價格大多以美元定價,美元的貶值使得國際能源和資源價格上漲加速,這又進一步增加了中國出口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了中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輸入型通膨使得2007年中國CPI指數上漲達4.8%,是1997年以來中國物價上漲最高的一年,2008年前6個月CPI上漲均在7%左右。食品和住房價格上漲會進一步蔓延到其他製造業領域,如家電、紡織服裝等行業,而這些行業與出口高度關聯。因此,原材料價格上漲引起的出口製造業價格的上漲,將進一步削弱我國出口產業的競爭力。
(四)貿易政策傳導
次貸危機使美國經濟增長前景擔憂,企業銷售下降、利潤下降、開工不足、失業率上升。據美國勞工部的數據,2008年1-2月減少的工作崗位共計15.2萬個,遠高於之前8.5萬個的預期,失業率從4.8%激增至5.1%,創下自2005年9月以來最高水平。以中美巨額貿易順差為由,壓迫人民幣匯率升值的浪潮還未消去的同時,美國次貸危機又必然進一步加劇美國國內的貿易保護主義情緒。前者主要由美國政府主導,以逼迫人民幣匯率升值為主要手段,而後者將以美國企業為主導,將利用形形色色的貿易保護手段保護國內市場。因此,預計未來一段時間美國對華反傾銷、技術性、標准性、綠色的貿易保護手段會更加頻繁出現。
三、次貸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及未來趨勢判斷
最近一年來,尤其是2008年以來,國內外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互相影響,分析次貸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十分復雜。但理論分析和大多數專家判斷,美國次貸危機必然會對中國出口產生持續的較大負面影響。為此,本文通過2008年1-6月的最新數據,對次貸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做簡要分析,並進一步對這一影響的未來趨勢做初步判斷。
(一)次貸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
1、對美出口金額大幅下降
2008年1-6月,中國對美出口金額比上年同期增長8.88%,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也低於2007年同期對美出口增長速度。但從出口數量看,2008年1-6月比去年同期增長16.62%,遠遠高於全國8.84%的水平。可見,2008前半年,我國對美出口數量的增長大大高於出口金額的增長,這可從次貸危機發生後,尤其是美元大幅貶值,使得美國國民財富收縮,增加了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而減少了對高檔次的耐用品和奢侈品的需求,使得中國對美在價值較低的生活必需品方面的出口增長較快,而價值較高的耐用品和奢侈品的出口增長動力不足。
2、全國出口呈現減速跡象
2007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出口增長開始減速,2008年1-6月延續了這種趨勢。從出口金額看,2008年1-6月比上年同期增長21.87%,雖然比2007年同期27.55%的增長速度有所降低,但仍與2007年全年20.39%的增長速度持平。隨著這種趨勢的進一步發展,預計中國2008年的出口增長速度將回落到15%-20%的水平。從出口數量看,2008年1-6月,中國比上年同期增長8.44%,也明顯低於2007年同期10.11%的增長速度。導致中國出口增速下降的原因很多,次貸危機產生的綜合效應,導致外部市場需求不足,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3、對發展中國家市場出口增長仍然強勁
次貸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美國為主的發達國家市場,相反,中國對發展中國家市場的出口增長仍然十分強勁。2008年1-6月,中國對拉美、非洲出口金額增長都在40%以上,遠遠高於對歐洲和北美的出口金額增長速度。但對大洋洲的出口增長也保持了30%的較高速度,而對亞洲的出口增長21.12%,與全國出口總體增長速度持平。
從出口數量的增長看,除北美地區以外,中國對其他各大區域的出口數量增長都低於出口金額的增長,表明我國出口產品的單位價值在增加,這種發展趨勢符合我國國內貿易政策調整的預期,即加快外貿結構的優化,進一步提高出口產品質量與效益,這有利於促進我國外貿發展方式的轉變。但對美國的出口數量增長卻超過了出口金額的增長,這主要是因為美國次貸危機導致國民財富下降,使得對中國低價值產品的生活必需品消費相對增多所致。
(二)次貸危機影響中國出口的未來趨勢判斷
雖然影響中國出口的因素很多,有外部原因,也有內部政策和環境變化的因素,但在對其他地區出口增速回落並不明顯,甚至仍然強勁的情況下,對美國出口增速大幅下降,表明次貸危機的確對中國出口構成了較大影響。隨著次貸危機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與國內政策調整和環境變化產生「疊加效應」後,中國出口未來增長前景令人擔憂。另外,隨著次貸危機進一步發展與擴散,中國對歐洲國家,甚至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出口也會受到影響。從目前來看,中國對美國出口金額增速下降較為明顯,而對歐盟和大洋洲(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的出口並未受到明顯影響。而對拉美和非洲等發展中地區的出口金額卻出現了強勁增長態勢。但未來如果次貸危機進一步升級擴散,導致其他地區經濟和金融動盪,將會對中國整體出口增長構成嚴峻挑戰。
四、應對次貸危機的策略建議
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和世界經濟的影響還在不斷發展,必須密切關注最新進展,充分認識此次危機對我國經濟貿易影響的嚴重性,結合國內經濟貿易發展需要,採取有力措施,將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外經貿發展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限度。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建議之一:利用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機制,加強國際經濟政策協調,防止次貸危機向中國過度傳導
美國為應對次貸危機而不斷調低利率,美元匯率持續貶值,已經影響到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經濟和貿易的穩定發展。為此,必須加強世界經濟政策的國際協調,世界經濟大國要擔負起穩定世界經濟的責任,構建世界或區域性的應對國際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的合作機制。為應對美國次貸危機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美國應對次貸危機的政策應充分考慮世界經濟的承受能力,加強與歐盟、日本經濟政策協作,防止危機進一步擴大或惡化。對中國來說,可考慮充分利用中美高層對話機制,將次貸危機作為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的重要議題,就利率、匯率政策、貿易保護主義等問題進行溝通與協調,敦促美國肩負起穩定世界經濟和中美雙邊經貿關系的責任。
(二)建議之二:穩定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減弱人民幣升值預期,消除匯率傳導因素
自2005年7月21日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到2008年7月25日,人民幣累計對美元升值達18%。這很大原因在於美國次貸危機加速了美元貶值,使得人民幣升值速度有所加快。美元的貶值和人民幣的升值給中國企業的出口帶來了壓力,中國企業的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提升無法消化匯率的升值幅度,加之原材料價格及人力成本的上漲,以及國內信貸緊縮等因素,使得中國出口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隨著美國次貸危機進一步發展,美國經濟將繼續走弱,從近期看,美元貶值還將持續。然而,從目前的情勢看,人民幣匯率的升值速度大大超過了生產率的提高,而且與其他國內政策疊加後,出口企業已經很難承受。為此,建議穩定人民幣匯率,減弱人民幣升值預期,消除次貸危機對我國出口的匯率傳導機制,避免匯率成為美國轉嫁危機的政策工具。
(三)建議之三:高度重視美方激進的貿易保護行為,有效化解中美貿易摩擦,防止次貸危機的貿易政策傳導
次貸危機引發的綜合效應使得經濟增長下滑、國內消費不振,企業投資減少、利潤下降,這必然會反映到美國的貿易政策上,即美國的貿易政策會在利益集團的游說下趨緊,甚至出現比較激進的貿易保護行為,對此,中國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2007年,美國對中美貿易採取了很多行動,開征中國銅版紙反補貼稅,將知識產權保護爭議提交WTO,以及美國國議員提交逼迫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否則就對中國出口商品徵收懲罰性關稅的提案等等。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加之國外出口商的競爭,美國企業的經營將更加困難,這很有可能會激起一股新的貿易保護浪潮,以轉嫁國內危機給企業帶來的壓力。可以預見,美國未來的貿易壁壘會更多,貿易保護措施會更加頻繁使用,中美貿易摩擦也會進一步增加。為此,中國政府和企業應有預見性地做好應對措施,務實、有效化解中美貿易可能出現的糾紛。如有必要,還可聯合其他相關國家,在WTO框架下聯合抵制美國可能出現的通過貿易保護向國家社會轉嫁危機的做法。
(四)建議之四:深化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大力開拓發展中國家和周邊國家市場,轉換美國市場的進口需求
中國出口高度依賴美、歐的風險早已存在,當前的次貸危機使這一風險變為了現實,這使我國加大市場多元化戰略實施力度顯得尤為緊迫。從目前來看,中國對拉美、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增速加快,這是我國過去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的成果,也增強了進一步開拓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市場的信心。結合十七大提出的自由貿易戰略,我們認為,當前加大同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自由貿易區談判,是開拓發展中國家和周邊國家市場,拓展出口市場渠道的重要手段。2008年前半年的數據也顯示,中國對美國出口的下降,很大程度上被其他市場消化了,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增長彌補了對美國出口的下降。目前,中國正在同亞洲、大洋洲、拉美、歐洲、非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建設12個自貿區,這些自由貿易區涵蓋了中國外貿總額的1/4。相信隨著我國自由貿易區網路的逐步形成,將進一步拓寬國際市場空間,增加貿易渠道,分散出口過度集中少數發達國家的風險。
(五)建議之五:加強內外經濟和貿易政策的協調性、靈活性和有效性,提高開放型經濟條件下應對外部危機的能力
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經濟結構以及國際國內環境更加復雜,宏觀經濟調控難度也在加大。宏觀經濟中的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起,內部因素與外部環境相互制約,如何選擇和搭配各種經濟和貿易調控手段和政策工具,就成為了開放宏觀經濟條件下的一門難以把握的藝術。從化解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來看,短期內,要綜合考慮外貿政策(出口退稅、加工貿易政策等)與匯率政策、貨幣政策、資源價格、勞工和環境政策的協調與配合,增強協調性,使國內改革與政策調整要充分考慮出口產業和企業的承受能力。如貨幣政策在對投機性大的房地產行業繼續從緊的同時,可以對關系國計民生的,有助於穩定物價、擴大就業和技術進步的農業和相關製造業實行區別性靈活政策。還可考慮將出口退稅政策回歸到「出口貨物零稅率進入國際市場」的制度設計中,將優化外貿結構、提高出口質量和效益的主要任務由國內的資源價格、勞工和環境政策來承擔。另外,從長期來看,轉變我國外貿發展方式,把外部的壓力轉換成出口產品升級的動力,以及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減少對外部市場依賴,這應是化解外部危機對我國經濟貿易影響的根本途徑。
G. 關於08年美國次貸危機
美國次貸危機(subprime crisis)又稱次級房貸危機,也譯為次債危機。它是指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金融風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美國「次貸危機」是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2007年8月開始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 次貸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 1、對美出口金額大幅下降 2008年1-6月,中國對美出口金額比上年同期增長8.88%,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也低於2007年同期對美出口增長速度。但從出口數量看,2008年1-6月比去年同期增長16.62%,遠遠高於全國8.84%的水平。可見,2008前半年,我國對美出口數量的增長大大高於出口金額的增長,這可從次貸危機發生後,尤其是美元大幅貶值,使得美國國民財富收縮,增加了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而減少了對高檔次的耐用品和奢侈品的需求,使得中國對美在價值較低的生活必需品方面的出口增長較快,而價值較高的耐用品和奢侈品的出口增長動力不足。 2、全國出口呈現減速跡象 2007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出口增長開始減速,2008年1-6月延續了這種趨勢。從出口金額看,2008年1-6月比上年同期增長21.87%,雖然比2007年同期27.55%的增長速度有所降低,但仍與2007年全年20.39%的增長速度持平。隨著這種趨勢的進一步發展,預計中國2008年的出口增長速度將回落到15%-20%的水平。從出口數量看,2008年1-6月,中國比上年同期增長8.44%,也明顯低於2007年同期10.11%的增長速度。導致中國出口增速下降的原因很多,次貸危機產生的綜合效應,導致外部市場需求不足,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3、對發展中國家市場出口增長仍然強勁 次貸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美國為主的發達國家市場,相反,中國對發展中國家市場的出口增長仍然十分強勁。2008年1-6月,中國對拉美、非洲出口金額增長都在40%以上,遠遠高於對歐洲和北美的出口金額增長速度。但對大洋洲的出口增長也保持了30%的較高速度,而對亞洲的出口增長21.12%,與全國出口總體增長速度持平。 從出口數量的增長看,除北美地區以外,中國對其他各大區域的出口數量增長都低於出口金額的增長,表明我國出口產品的單位價值在增加,這種發展趨勢符合我國國內貿易政策調整的預期,即加快外貿結構的優化,進一步提高出口產品質量與效益,這有利於促進我國外貿發展方式的轉變。但對美國的出口數量增長卻超過了出口金額的增長,這主要是因為美國次貸危機導致國民財富下降,使得對中國低價值產品的生活必需品消費相對增多所致。 次貸危機影響中國出口的未來趨勢判斷 雖然影響中國出口的因素很多,有外部原因,也有內部政策和環境變化的因素,但在對其他地區出口增速回落並不明顯,甚至仍然強勁的情況下,對美國出口增速大幅下降,表明次貸危機的確對中國出口構成了較大影響。隨著次貸危機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與國內政策調整和環境變化產生「疊加效應」後,中國出口未來增長前景令人擔憂。另外,隨著次貸危機進一步發展與擴散,中國對歐洲國家,甚至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出口也會受到影響。從目前來看,中國對美國出口金額增速下降較為明顯,而對歐盟和大洋洲(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的出口並未受到明顯影響。而對拉美和非洲等發展中地區的出口金額卻出現了強勁增長態勢。但未來如果次貸危機進一步升級擴散,導致其他地區經濟和金融動盪,將會對中國整體出口增長構成嚴峻挑戰。 應對次貸危機的策略建議 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和世界經濟的影響還在不斷發展,必須密切關注最新進展,充分認識此次危機對我國經濟貿易影響的嚴重性,結合國內經濟貿易發展需要,採取有力措施,將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外經貿發展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限度。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建議之一:利用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機制,加強國際經濟政策協調,防止次貸危機向中國過度傳導 美國為應對次貸危機而不斷調低利率,美元匯率持續貶值,已經影響到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經濟和貿易的穩定發展。為此,必須加強世界經濟政策的國際協調,世界經濟大國要擔負起穩定世界經濟的責任,構建世界或區域性的應對國際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的合作機制。為應對美國次貸危機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美國應對次貸危機的政策應充分考慮世界經濟的承受能力,加強與歐盟、日本經濟政策協作,防止危機進一步擴大或惡化。對中國來說,可考慮充分利用中美高層對話機制,將次貸危機作為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的重要議題,就利率、匯率政策、貿易保護主義等問題進行溝通與協調,敦促美國肩負起穩定世界經濟和中美雙邊經貿關系的責任。 (二)建議之二:穩定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減弱人民幣升值預期,消除匯率傳導因素 自2005年7月21日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到2008年7月25日,人民幣累計對美元升值達18%。這很大原因在於美國次貸危機加速了美元貶值,使得人民幣升值速度有所加快。美元的貶值和人民幣的升值給中國企業的出口帶來了壓力,中國企業的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提升無法消化匯率的升值幅度,加之原材料價格及人力成本的上漲,以及國內信貸緊縮等因素,使得中國出口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隨著美國次貸危機進一步發展,美國經濟將繼續走弱,從近期看,美元貶值還將持續。然而,從目前的情勢看,人民幣匯率的升值速度大大超過了生產率的提高,而且與其他國內政策疊加後,出口企業已經很難承受。為此,建議穩定人民幣匯率,減弱人民幣升值預期,消除次貸危機對我國出口的匯率傳導機制,避免匯率成為美國轉嫁危機的政策工具。 (三)建議之三:高度重視美方激進的貿易保護行為,有效化解中美貿易摩擦,防止次貸危機的貿易政策傳導 次貸危機引發的綜合效應使得經濟增長下滑、國內消費不振,企業投資減少、利潤下降,這必然會反映到美國的貿易政策上,即美國的貿易政策會在利益集團的游說下趨緊,甚至出現比較激進的貿易保護行為,對此,中國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2007年,美國對中美貿易採取了很多行動,開征中國銅版紙反補貼稅,將知識產權保護爭議提交WTO,以及美國國議員提交逼迫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否則就對中國出口商品徵收懲罰性關稅的提案等等。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加之國外出口商的競爭,美國企業的經營將更加困難,這很有可能會激起一股新的貿易保護浪潮,以轉嫁國內危機給企業帶來的壓力。可以預見,美國未來的貿易壁壘會更多,貿易保護措施會更加頻繁使用,中美貿易摩擦也會進一步增加。為此,中國政府和企業應有預見性地做好應對措施,務實、有效化解中美貿易可能出現的糾紛。如有必要,還可聯合其他相關國家,在WTO框架下聯合抵制美國可能出現的通過貿易保護向國家社會轉嫁危機的做法。 (四)建議之四:深化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大力開拓發展中國家和周邊國家市場,轉換美國市場的進口需求 中國出口高度依賴美、歐的風險早已存在,當前的次貸危機使這一風險變為了現實,這使我國加大市場多元化戰略實施力度顯得尤為緊迫。從目前來看,中國對拉美、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增速加快,這是我國過去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的成果,也增強了進一步開拓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市場的信心。結合十七大提出的自由貿易戰略,我們認為,當前加大同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自由貿易區談判,是開拓發展中國家和周邊國家市場,拓展出口市場渠道的重要手段。2008年前半年的數據也顯示,中國對美國出口的下降,很大程度上被其他市場消化了,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增長彌補了對美國出口的下降。目前,中國正在同亞洲、大洋洲、拉美、歐洲、非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建設12個自貿區,這些自由貿易區涵蓋了中國外貿總額的1/4。相信隨著我國自由貿易區網路的逐步形成,將進一步拓寬國際市場空間,增加貿易渠道,分散出口過度集中少數發達國家的風險。 (五)建議之五:加強內外經濟和貿易政策的協調性、靈活性和有效性,提高開放型經濟條件下應對外部危機的能力 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經濟結構以及國際國內環境更加復雜,宏觀經濟調控難度也在加大。宏觀經濟中的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起,內部因素與外部環境相互制約,如何選擇和搭配各種經濟和貿易調控手段和政策工具,就成為了開放宏觀經濟條件下的一門難以把握的藝術。從化解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來看,短期內,要綜合考慮外貿政策(出口退稅、加工貿易政策等)與匯率政策、貨幣政策、資源價格、勞工和環境政策的協調與配合,增強協調性,使國內改革與政策調整要充分考慮出口產業和企業的承受能力。如貨幣政策在對投機性大的房地產行業繼續從緊的同時,可以對關系國計民生的,有助於穩定物價、擴大就業和技術進步的農業和相關製造業實行區別性靈活政策。還可考慮將出口退稅政策回歸到「出口貨物零稅率進入國際市場」的制度設計中,將優化外貿結構、提高出口質量和效益的主要任務由國內的資源價格、勞工和環境政策來承擔。另外,從長期來看,轉變我國外貿發展方式,把外部的壓力轉換成出口產品升級的動力,以及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減少對外部市場依賴,這應是化解外部危機對我國經濟貿易影響的根本途徑。轉
H. 「十一五」的涵義和思想是什麼
什麼是十一五規劃?十一五規劃是什麼意思?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
(2005年10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二〇〇六至二〇一〇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重要規劃,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准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提出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發展目標、指導方針和總體部署。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
(1)「十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五」時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明確提出並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牢牢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推進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顯著提高。我們有效抑制經濟運行中出現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成功戰勝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災害的挑戰,從容應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新變化,國民經濟持續較快發展,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步伐加快,「十五」計劃確定的主要發展目標提前實現,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對外貿易邁上新台階,國家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價格總水平保持基本穩定,城鄉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民族團結不斷鞏固,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繼續加強。這些都為「十一五」時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面向未來,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2)「十一五」時期面臨的國內外環境。和平、發展、合作成為當今時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對比有利於保持國際環境的總體穩定,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加快,我國與世界經濟的相互聯系和影響日益加深,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相互補充,外部環境總體上對我國發展有利。同時,國際環境復雜多變,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將長期存在,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加劇,圍繞資源、市場、技術、人才的競爭更加激烈,貿易保護主義有新的表現,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居民消費結構逐步升級,產業結構調整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勞動力資源豐富,國民儲蓄率較高,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科技.............
http://www.shenmeshi.com/Social/Social_20070516223322_2.html
I. 中國債券發展有什麼建議
很多人對於企業債券籌資可能不是很理解,債卷用通俗一點的叫法就是「發票」,其實所謂的企業債卷籌資就是單位通過發放這種「發票」向市面上的民眾來集中資金。這種發放「發票」來向民眾集中資金是很多企業通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這種方法好的地方就是成本低,還有就是更好的使持有者對單位的掌控力度。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這種方法的限制要求條件比較多,還有一個就是在資金上面的風險相對來說會比其他的高一點。另外我國相關法律規定這種方式有一定的最低額度,就是金額累計的總和不能超過這家企業單位的凈資產百分之四十。另外呢就是這種「發票」一定要符合我國的相關法律規定才可以使它在市面上更好的流通使用。
企業債卷籌資發展的建議:
第一步:目前來說我國對於這種「發票」發行的管理體制有些許的不足,首先在管理上應該成立出一套對於這種「發票」的管理體制,在發放這種「發票」的審核過程中中應該嚴中之嚴,而對於違法發放的企業單位應該給予一定的懲罰。
第二部:政府應該加強對「發票」的扶持力度。大方向延展出出企業債卷的類型。之後呢可以向海外大力度的推行這種債卷,接著呢就是上市。
第三步:成立出一套合理合法有規范的評估體制。首先,就是要加強對部分單位的信用評估,使其可以獨立的擁有這份財產並對它承擔起應該承擔的責任。對於弄虛作假的則要給予大力度的懲罰,讓棄對那些持有「發票」的人進行賠償。這樣才能讓那些企業單位秉著誠信,對人負責的態度去做事。另外就是要有國企或者機構進行擔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