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債券流通市場即二級市場,指投資者在確立了債權債務關系後,可以轉讓或是買賣債權,使債券變現的市場。
【構成】債券流通市場可以根據市場組織形式分為2個市場:
1. 場內交易市場,就是各種證券的交易所,是必須通過專業的經紀人在一個固定的集中的地點公開競價交易,監管嚴密的場所。
2. 場外交易市場,是交易所市場以外的交易市場,有銀行間債券市場和櫃台市場。
另外,根據交易的品種,債券流通市場可以分為國債流通市場、企業債流通市場、轉換債流通市場等。據交易方式的不同,債券流通市場可以分為現貨交易市場、回購交易市場和期貨交易市場。
㈡ 論述貨幣政策的主要內容
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貨幣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銀行為影響經濟活動所採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貨幣供給以及調控利率的各項措施,是當代各國政府幹預和調節宏觀經濟運行的主要政策之一.
1、廣義的貨幣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銀行以及宏觀經濟部門所有與貨幣相關的各種規定及採取的一系列影響貨幣數量和貨幣收支的各項措施的總和。
2、狹義的是指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進而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即政策目標、中介指標、操作指標和政策工具。
3、運用貨幣政策所採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個方面:
(1)控制貨幣發行。
(2)控制和調節對政府的貸款。
(3)推行公開市場業務。
(4)改變存款准備金率。
(5)調整再貼現率。
(6)選擇性信用管制。
(7)直接信用管制。
4、運用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
(1)穩定物價
(2)充分就業
(3) 經濟增長
(4) 平衡收支
㈢ 請問如何理解可轉換債券轉換,只是報表項目之間變化,並不增加額外資本
債券是一種有價證券,是社會各類經濟主體如政府、企業等為籌措資金而向債券購買者出具的,承諾按一定利率定期支付利息並到期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是一種重要的信息工具,其基本要素有票面價值,價格,償還期限和利率。
在債券的世界中,我們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來闡述其債券的票面價值。
1 幣種
所謂幣種,就是以何種貨幣作為債券價值的計量標准,若在境內發行,其幣種自然就是本國貨幣,若到國際市場上籌資,則一般以債券發行地為國家的貨幣或國際通用貨幣如美元,英鎊等幣種為其計量標准。
2 票額的數量
顧名思義,票額的數量,根據發行時的具體情況而定,債券的利率是債券每年應付利息與債券票面價值的比率,一種債券利率為10%,即表示每認購100元債券,每年便可得到10%的利息,因此,債券對於大多數小白來說,是風險小且收益穩定的投資方式了。
想要獲取更多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犇學微課堂,這里的一切,你值得擁有
㈣ 你之前提問的那個會計論文,有沒有按照你的那個提綱寫的,有沒有論文呢。。能不能給我份
會計畢業論文範文
[摘要]本文主要從新准則下利潤表的理念變化、計量變化、列報變化以及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凈利潤內涵變化等四個方面進行闡述。提出在分析新企業會計准則下的利潤表時,要在經常性收益與非經常性收益、已確認已實現收益與已確認未實現收益、計入損益的利得和損失與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等三個方面加以關注。
[關鍵詞]新准則;資產負債表;利潤表
我國財政部2006年發布的新企業會計准則體系,按照國際通行的規則和慣例,嚴格界定了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等會計要素的定義,明確規定了有關會計要素的確認條件、計量原則,引入了資產負債表觀的理念,凸顯了資產負債表的核心地位,改變了收入費用觀下利潤表在企業財務報告體系中佔主導地位的情況。因此,在新企業會計准則下,企業的利潤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一、新企業會計准則下利潤表的變化
(一)理念的變化:收入費用觀——資產負債表觀
多年來。我國的會計准則遵循的是收入費用觀。在收入費用觀下,收益是一定時期的收入減去各類相關成本費用後的差額。即收益=收入-費用。1993年7月1日開始施行的《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第五十四條明確「利潤是企業在一定期間的經營成果。包括營業利潤、投資凈收益和營業外收支凈額。」也就是說,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各項目的數據都是考慮到收入確認和費用配比之後的結果。在收入費用觀下資產負債表是利潤表的副產品。
2006年發布的新企業會計准則體系引入了資產負債表觀的理念,即會計准則的制定者在制定規范某類交易或事項的會計准則時。應首先定義並規范由此類交易產生的資產或負債的計量;然後,再根據所定義的資產和負債的變化來確認收益。新《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第三十七條規定「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利潤包括收入減去費用後的凈額、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等。」「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就是指應當計入當期損益、會導致所有者權益發生增減變動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利得或者損失。簡單的說,利潤表中利潤的度量主要取決於資產和負債的計量,利潤表可以被看作反映企業一定期間凈資產的變動表。
(二)計量的變化:歷史成本——公允價值
1993年《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的第十九條明確「各項財產物資應當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價。物價變動時,除國家另有規定者外,不得調整其賬面價值」,也就是說歷史成本是會計計量的基本屬性。
2006年發布的新准則不再單純強調歷史成本為基本計量屬性,而是適度、謹慎地引入公允價值,在投資性房地產、生物資產、非貨幣性資產交換、資產減值、債務重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並且將符合一定條件的公允價值的變動直接計入了損益,進入利潤表。按照公允價值進行會計計量,能夠更加客觀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從而向投資者提供更加相關的信息,有利於提升會計信息的有用性,符合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
(三)報表列報的變化
新舊准則下的利潤表的列報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首先,新准則下的利潤表不再區分主營業務與其他業務。而是統一在「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中進行列報。這一方面是基於市場經濟中企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經營內容呈多元化發展,不同經營業務收入相當,主營業務與其他業務的界限已經很模糊;另一方面也是我國新會計准則體系與國際准則的趨同。
其次,由於新准則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新准則下的利潤表增加了「公允價值變動收益」項目;新准則下的利潤表還單獨列報「資產減值損失」項目,明細列報「對聯營企業和合營企業的投資收益」、「非流動資產處置損失」項目等,並將「營業費用」改為「銷售費用」、將「投資收益」納入營業利潤的范圍,使會計信息更加簡潔透明。便於財務報告使用者充分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四)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凈利潤內涵的變化
由於新企業會計准則體系凸現了資產負債表觀的理念。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所得稅會計處理採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以及列報變化等因素,使得新准則下的利潤表中的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凈利潤內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准則下的利潤表將「投資收益」項目列入營業利潤的范圍,改變了舊准則下的營業利潤僅反映企業正常營業活動所產生的經常性收益的狀況,即企業利用資產對外投資所獲得的報酬也屬於營業利潤,符合資產負債表觀的理念。
新准則下的利潤表增加了「公允價值變動收益」項目,將未實現的資本利得和損失納入了利潤表,使得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凈利潤中包含了部分資本性收益,符合綜合收益觀點,同樣符合資產負債表觀的理念。
所得稅的會計處理採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即企業在取得資產和負債時,應當首先確定其計稅基礎,資產和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為(應納稅或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然後確認所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實質上就是資產負債表觀的體現。同時,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所得稅會計的實施使得新准則下的利潤表中列示的所得稅費用與當期會計利潤相配比。減少了由於稅法規定與會計准則不一致產生的稅後利潤的波動。
二、對新企業會計准則下利潤表的分析
新企業會計准則體系與舊准則相比,理念更先進,體系更完整,內容更豐富。新准則按照國際會計慣例對會計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嚴格和科學的規定,強調了財務報表列報項目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在主要方面和關鍵環節實現了與國際會計准則的趨同。筆者在實務中分析新准則下的利潤表時,認為以下三個方面值得關注。
(一)經常性收益與非經常性收益
舊准則下的利潤表中營業利潤不包括「投資收益」項目。因此在分析企業的利潤情況時。一般認為營業利潤即為企業的經常性收益,很多企業在進行考核時也會用到經常性收益的指標,主要用來反映通過經營者努力所獲取的經營性收益。新准則下的利潤表中將「投資收益」項目包括在營業利潤中,並且還增加了「公允價值變動收益」項目,因此在分析企業的利潤表或對企業進行考核時,都要注意營業利潤的內涵已經發生了變化,經常性收益要重新分析計算,以真實反映企業的經常性收益。
(二)已確認已實現收益與已確認未實現收益
對於收益的確定,舊准則遵循的是收入費用觀,因而利潤表上所反映的收益並不是企業的全部收益。即未包括持有資產價值增值(或減值)的收益,利潤表中的收益只是已確認已實現的收益;新准則則遵循的是資產負債表觀,引入了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並將符合一定條件的公允價值變動直接計入損益、進入利潤表,利潤表中的收益不僅包括已確認已實現的收益,還包括已確認未實現的持有資產價值增值(或減值)的收益。因此,在執行新准則的企業制定利潤分配方案時,要注意區分已確認已實現收益與已確認未實現收益。這是因為一方面已確認未實現收益並沒有給企業帶來現金流量,過度的利潤分配會影響企業的發展和經營;另一方面。當持有資產的市場價值扭曲或波動劇烈時,過度的利潤分配中可能隱含了資本的返還,從而損害企業的盈利能力。
(三)計入損益的利得和損失與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
新准則引入了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將符合一定條件的公允價值變動直接計入損益,即將未實現的資本利得和損失納入了利潤表。使得利潤表的收益中包含了部分資本性收益,符合綜合收益觀。但新准則下的利潤表並非完全的綜合收益觀。綜合收益觀認為「收益是除股利分配和資本交易外特定時期內所有的交易或企業重估所確認的權益的總變化」(《會計理論》湯雲為、錢逢勝),但是我國新准則將「利得和損失」分為「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的利得和損失」和「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例如《企業會計准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第十六條規定「自用房地產或存貨轉換為採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時,投資性房地產按照轉換當日的公允價值計價,轉換當日的公允價值小於原賬面價值的,其差額計入當期損益;轉換當日的公允價值大於原賬面價值的,其差額計入所有者權益。」因此,報表使用者要全面了解企業的收益情況。不僅要分析利潤表,還要關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
會計論文範文
2010-7-19 14:37徐運凱 黃振【大 中 小】【列印】【我要糾錯】
論新會計准則下企業財務風險的防範
[摘要]基於會計准則的風險防範措施在業務開始時就為企業提供了一個風險防範的制度基礎。通過相關會計准則的規定,可以加強對相關業務的風險防範與控制,尤其是新會計准則彌補了原准則的一些不足之處,在企業財務風險防範方面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會計准則;財務風險;防範
一、企業財務風險來源
企業財務風險的來源有內外之分,外在財務風險指企業外部各項因素的變化所引起的財務收益的不確定性。企業外部的各項因素主要包括市場、行業、外匯、通貨膨脹、經濟政策及國際環境因素等。所有企業都會受到外部因素影響,只是各個企業受到影響的程度有所差別。對於這種不可分散風險或外部風險,企業不能通過多元化經營來分散。企業的資金會在籌集、投入、營運、收回這幾個環節中流動,在此過程中,由於各生產經營環節內部因素的影響而可能引起財務收益的不確定性,稱之為內在財務風險。
內部影響因素主要包括籌資過程中負債資金數量和籌資成本以及償還時間;資金投入過程中投向、數量、結構;生產營運過程中收入、成本、經營管理水平;收益分配過程中收益的確認以及收益分配政策、數量和形式。由於外部風險不可迴避,本文所說的財務風險防範主要指內部風險防範。上述這些因素的影響引起的內在財務風險具體表現為籌資風險、投資風險和運營風險。
其實這些風險產生的一個根本原因,就是關於相關制度或者規則制定得不完善,當預估風險時沒有合理的方法去評價,當風險來臨時沒有一套科學的措施應對。會計信息系統在企業整個經濟活動中發揮的是反映、監督、參與決策的職能,許多業務時是可以通過會計工作加以控制的,這種基於會計准則的風險防範措施在業務開始時就為企業提供了一個風險防範的制度基礎。通過會計准則的規定,可以加強相關業務的風險防範與控制,尤其是新會計准則彌補了原准則的一些不足之處,在企業財務風險防範方面有促進作用。
二、企業財務風險防範的目標
總的來說,企業進行財務風險控制的最終目標是在財務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取得更大的經濟利益,而財務安全可以體現在財務的穩定性和財務效益性上。
(一)財務穩定性
1.時間上。企業資金在運作過程中,時間上的合理性尤為重要。對於籌資來說,長期籌資與短期籌資在企業運用資金和償還資金的時間方面是有差異的,為了保證企業最大程度地利用資金,要保持長期籌資與短期籌資的合理搭配,否則,會影響企業的下一步用資計劃。而投資則要先計算投資回收期,看看此投資計劃是否會在相應的投資回收期內與另一項用資計劃有沖突。在投資回收期後,穩定的現金流入量對企業的投資收效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保持企業財務在時間上的合理性,才會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2.空間上。企業內部與外部的資金運用計劃要科學分配,首先要穩固自己的主營業務,把資金運用到內部以提升企業競爭力。在有資金閑置的時候要主動向外部尋找投資機會,通過外部投資達到資金最大程度利用。在內外用資安排的問題上要科學統籌,以求有限資金在空間上的平衡,平衡的資金利用會從企業內部和外部提升企業價值,達到發展企業的目的。
(二)財務效益性
財務效益總體上指企業資金運動的增值。搞好企業財務效益分析是經濟活動分析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企業財務效益分析和總結評價,認識財務活動規律,為改善企業經營管理提出建議,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企業財務效益會直接體現在一系列指標上,如企業財務效益水平主要表現在盈利能力、資產營運能力、償債能力等方面。上佳的盈利能力、有效率的運營能力以及有保證的償債能力會使企業的財務效益最大化,對推動企業長足發展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三、新准則相關規定對財務風險防範的作用
在以往的財務風險防範探討中,常注重公司治理以及員工素質等,其實我們可以在業務工作開始時就通過會計系統對財務風險加以提防,以會計穩健推動財務穩健。會計准則為企業財務風險防範提供的是一種制度規范,新准則中的相關規定對企業加強財務風險防範有很好的作用。
這種制度上的防火牆為企業在一開始就加強風險管理提供了一種務實的途徑。
(一)減值准備的處理
《資產減值准備准則》第十六條規定:資產減值損失確認後減值資產的折舊或者攤銷費用應當在未來期間做相應調整,以使該資產在剩餘使用壽命內,系統地分攤調整後的資產賬面價值(扣除預計凈殘值);第十七條規定: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後會計期間不得轉回。
原會計准則允許對已經計提減值准備,並在其價值恢復時予以轉回,這給上市公司進行「盈利上升,多計提減值准備;盈利下滑,再將減值准備沖回」的盈餘管理提供了機會。因此,資產減值准備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上市公司操縱經營業績、粉飾財務狀況、規避上市監管的工具。特別是已經面臨嚴重財務危機的上市公司,濫用資產減值准備的做法已經達到了難以想像的地步。這種「自欺欺人」的行為必然會加大企業自身的財務風險。
而新准則改變了這一狀況,新會計准則嚴格規范了資產減值准備的計提與轉回、不允許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採用購買法、可轉換債券在股價上升情況下的損失確認等,有利於財務穩健和風險防範。絕大多數資產項目計提減值准備之後,不可以任意轉回,從而不能藉此手段虛增利潤,有利於財務的穩健。
(二)計量模式
作為新會計准則體系中的一個亮點,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運用受到了各方的關注。新准則允許公允價值在債務重組、非貨幣交易、投資性房地產、金融衍生工具等多個具體會計准則中應用,體現了國際趨同。
在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經濟形勢變化多樣的新情況下,大量無形資產、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等不斷涌現,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信息的質量要求也從可靠性轉向以可靠性為前提的更高相關性。公允價值計量具備較強公允性特徵,推行公允價值計量主要體現以下優點:(1)符合實物資本維護理論,有利於資本保全。(2)能更合理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提高財務信息的相關性,滿足不同利益團體對財務信息的需求。
公允價值反映了現行經濟情況對資產或者負債影響的市場評價,公允價值變更反映了經濟情況變化的影響。
由於公允價值以市場價格為基礎,不取決於取得或承擔資產或負債的日期或成本,也不取決於資產或負債何時被打算處置。因此,公允價值代表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公平計量。公允價值不僅反映管理層銷售資產或清償債務的決策,而且反映其繼續持有資產或承擔債務的決策的影響。
因此,公允價值計量使會計記錄由靜態轉化為動態,能更客觀地反映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其提供的信息是相關的。動態相關的信息對企業及時發現潛在的風險是非常關鍵的,通過公允價值的計量,企業可以在最早的時間內注意到其中的異常之處,提高警惕,防範風險。
(三)高風險業務
《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金融資產轉移》、《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列報》4項金融工具會計准則,為企業在金融市場開放、金融工具創新的環境下,利用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等進行財務風險規避提供了制度基礎。
風險迴避是企業為規避財務風險的發生而主動放棄可能導致財務風險的方案,它是簡單易行、徹底的風險管理措施,其實質是迴避那些引發企業財務風險的活動,以減少風險損失。當企業對財務風險進行估量決策後,如果因為某項經濟活動非進行不可,而企業又無足夠能力承擔其風險,或者企業承擔風險的成本高於預期收益,則可考慮將風險轉移,如通過保險、期權、期貨、遠期外匯交易、貨幣和利率互換等方式進行風險轉移或規避。
會計在整個企業經濟活動中發揮的是反映、監督、參與決策的職能,在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的管理中會計信息系統應當幫助報表使用者綜合判斷企業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財務狀況及經營結果。衍生金融工具表外業務表內化,並一律以公允價值計量,有利於及時、充分反映企業的衍生金融工具業務所隱含的風險及其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為了防範衍生金融工具可能產生的金融風險,新准則規定衍生金融工具從表外移到表內反映,而且一律以公允價值計量,因此,在新准則指導之下的會計處理方式將有助於企業防範因為衍生金融工具操作不當而引發的財務危機。
在實踐中,企業絕大多數的套期保值業務是通過衍生金融工具來操作的,企業可以對可能出現的財產損失到保險公司進行保險,但對價格變動形成的損失風險卻無法進行保險。利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套期保值可以規避利率、匯率、股價等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
㈤ 下列關於企業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會計處理的表述中,正確的有
ABD.[解析]企業發行的可轉換公司債券,應當在初始確認時將其包含的負債成份和權益成份進行分拆,將負債成份確認為應付債券,將權益成份確認為資本公積。將負債成份的未來現金流量進行折現後的金額確認為可轉換公司債券負債成份的公允價值。
㈥ 目前國內常見的金融衍生品有哪些 簡單易懂的闡述什麼事金融衍生品
巧了,我剛好寫完國際金融的作業就是這個。以下表示我整理的作業。
。
金融衍生產品種類介紹
金融衍生品,即衍生金融工具(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 ):是在原生金融工具基礎上派生出來的各種金融合約及其組合形式的總稱。金融衍生品的共同特徵是保證金交易,即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就可進行全額交易,不需實際上的本金轉移,合約的了結一般也採用現金差價結算的方式進行,只有在滿期日以實物交割方式履約的合約才需要買方交足貸款。因此,金融衍生品交易具有杠桿效應。金融衍生品的分類保證金越低,杠桿效應越大,風險也就越大。國際上金融衍生產品種類繁多,活躍的金融創新活動接連不斷地推出新的衍生產品。 目前,金融衍生產品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大類:一是金融期貨;二是金融期權;三是金融互換;四是各種遠期協議;五是信用衍生產品。
金融期貨又可以分為如下五大類:貨幣期貨、利率期貨、股價指數期貨、股票期貨、互換期貨。
其中,貨幣期貨又可根據標的貨幣的種類,以及標的貨幣與結算貨幣的關系分為數十個品種。目前,在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上市的貨幣期貨多達數十種。除了傳統的英鎊期貨、澳元期貨、日元期貨、瑞士法郎期貨、加拿大元期貨等品種之外,還有歐元期貨、紐西蘭元期貨、俄羅斯盧布期貨、瑞典克朗期貨、墨西哥比索期貨、南非蘭特期貨、挪威克朗期貨等其他貨幣期貨。利率期貨,可分為短期利率期貨和長期利率期貨,二者都還可以細分為許多具體的品種。在短期利率期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3周的美國國庫券期貨及歐洲美元期貨;在長期利率期貨中最有代表性的事30年期的美國長期國債期貨及10年期的美國中期國債期貨。
金融期權的種類可根據不同的標准和不同的需要進行多種不同的劃分。在現實的金融期權交易中,因出於分析和管理的需要,金融期權的種類通常有如下五種劃分:(1)看漲期權與看跌期權;(2)歐式期權與美式期權;(3)場內期權與場外期權;(4)現貨期權與期貨期權;(5)有擔保期權與無擔保期權。與金融期貨相比,金融期權的產品要多得多,其中主要有:股票期權、股價指數期權、貨幣期權、利率期權、期貨期權、奇異期權。奇異期權中較常見的有:打包合約、非標准化美式期權、復合期權、任選期權、障礙期權、回顧期權、呼叫期權、亞式期權、多標的資產期權等。
金融互換的種類可根據不同的標志進行不同的劃分,通常會根據互換的結果進行分類。由此可將金融互換大致分為貨幣互換、利率互換、交叉貨幣利率互換。值得一提的是,金融互換產品之間相互組合,形成一些復合型產品,主要有互換期貨和互換期權兩種。
各種遠期協議主要有遠期利率協議、利率上限協議、利率下限協議、利率期間協議等
信用衍生品是一系列從基礎資產上剝離、轉移信用風險的金融工程技術的總稱。其中最常見的、基本上被公認的信用衍生品有:信用違約互換、總收益互換、信用期權與信用價差期權、信用關聯票據等。
另外,筆者還在搜索的資料中發現一些新興的金融衍生品。遠期市場主要新興衍生品有:可變式遠期外匯合約、分利式遠期外匯合約、定幅式遠期外匯合約。期貨市場主要新興衍生品有:災難期貨、死亡期貨、垃圾期貨。期權市場主要新興衍生品有:利率上限、利率下限、利率上下限。互換市場主要新興衍生品有:互換期貨、遠期互換、指數互換、零息票債券互換、可展式互換與可斷式互換、多邊互換。我國的兩種新興衍生品有:可轉換債券和備兌權證。
參考文獻:
《金融衍生產品》 施兵超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金融知識手冊第二版》 張令保 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㈦ 闡述一下你對可轉換公司債券和認股權證的理解
可轉換公司債券是一種債券,只是他可以在某個價格轉換為股票(有點像認購權證)。
認股權證就是在某個價格買股票的一種權利,可以認為可轉債=債券+認購權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