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不同
歐洲債券是指一國政府、金融機構和工商企業在國際市場上以可以自由兌換的第三國貨幣標值並還本付息的債券。
外國債券通俗地講,外國債券是指外國借款人(政府、私人公司或國際金融機構)所在國與發行市場所在國具有不同的國籍並以發行市場所在國的貨幣為面值貨幣發行的債券。
2、計價貨幣不同
外國債券以發行市場所在國的貨幣為面值貨幣發行的債券。比如,美國在中國發行債券,以人民幣為計價貨幣,就被稱為外國債券。
歐洲債券是以發行人和發行地國家之外的第三國貨幣為為面值貨幣發行的債券。比如美國在中國發行債券,以英鎊為計價貨幣,所發行的債券就被稱為歐洲債券。
3、發行市場不同
外國債券是指外國借款人在某國發行的,以該國貨幣標示面值的債券。例如,中國政府在日本東京發行的日元債券、日本公司在紐約發行的美元債券就屬於外國債券。由於各居民和非居民發行債券的法律要求不同,如不同的稅收規定、發行時間和數量、信息披注冊要求等,從而造成外國債券與當地國內債券的差異。
歐洲債券指借款人在本國以外市場發行的,以第三國的貨幣為面值的國際債券。歐洲債券並不是指在歐洲發行的債券,它並非局限於地理概念上的歐洲范圍。例如法國一家機英國債券市場上發行的以美元為面值的債券即是歐洲債券。歐洲債券的發行人、發行地及面值貨幣分別屬於三個不同的國家。
㈡ 中國銀行在東京外匯市場賣出的美元債卷被稱為
賣出價,你用人民幣兌換外匯的價格
基準價,央行公布的基礎價格
中行折算價,央行只公布部分外幣的基準價,沒有基準價的,那麼中行自己算一個基準價出來,就叫中行折算價,相當於是一個基礎價格
㈢ 我國金融市場國際化的發展戰略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走向世界是大勢所趨。金融作為商品經濟的產物,同時作為管理商品經濟的一個基本手段,必然要隨正逐步走向世界的中國經濟一道走向世界。
一、 金融國際化內涵
所謂金融國際化就是指金融活動超越國界,從局部地區性的傳統業務活動發展為全球性的創新性的業務活動。其具體內容包括:金融機構的國際化,金融市場的國際化,金融業務的國際化,金融資產和收益的國際化等方面。
1. 金融機構國際化是指一國的金融業在海外廣設分支機構,開展金融業務,形成信息靈敏,規模適當,結構合理的金融機構網路。在對等的條件下,允許外國金融機構進入本國,開放本國金融市場。
2. 金融市場國際化指國內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聯成一體,使國內金融市場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組成部分,使國內資金在更廣闊的市場上優化配置,同時吸收利用國外資金,參與國際資金大循環。
3. 金融業務國際化指國內金融業務向外進一步延伸和發展,從傳統的地區性業務,如存款、放款、投資,只不過其規模、性質和對象已有顯著差異。
4. 金融資產和收益的國際化指一國的金融業在海外的資產及所獲得的收益,占其整個資產和收益的比重達到一定規模,成為一國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有了國際金融業的某些特色。
二、 我國金融國際化進程
金融國際化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我國要實現與世界市場經濟接軌的唯一途徑就是實現改革開放政策、實行國際化經營。國際貿易、生產國際化的迅速發展必然要求金融機構為其提供出口融資、貸款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提供相應的服務。三資企業日漸增多,外匯業務增多也要求國內金融業務與國際金融市場聯為一體,因此要求加速金融國際化進程,做到既經營人民幣業務,又經營外匯業務,既經營國內業務,又經營國際業務遵循國際慣例辦事,擴大對外聯系與交往,積極參與國際市場。
我國從70年代末,由政府主導自上而下進行了經濟金融體制改革。這項改革通過行政力量,快速地以金融立法和管理條例的方式,建立一個以中央銀行為主體,地方銀行、外資銀行和其它非銀行金融機構為輔助的多種金融機構並存和分工協作的社會主義金融體系,很好地成為金融國際化的基礎。
1. 金融機構國際化進程
1) 我國陸續加入一些國際金融組織,如我國先後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集團、亞洲開發銀行的會員。世界銀行1993年給中國貸款3.2億美元,1995年又向中國實施的第七個鐵路計劃提供4億美元的貸款。亞洲開發銀行對華投資項目已達39個,總金額達40億美元。我國農業銀行參加了亞太地區農貸學會和國際農業信貸聯合會,加強農業信貸業務的國際聯系。國時我國與外國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及其它金融組織的聯系在不斷加強,與許多外國銀行建立了代理關系,以便更好開展國際業務,為經濟國際化服務。
2) 我國金融機構在海外已設立了一些分支機構。僅中國銀行在海外10多個國家、地區建立了400多家機構,1992年2月,英國《銀行家》首次公布全球最大跨國銀行中中國銀行排名第8,1993年底其公布全球1000家最大銀行排名,中國大陸6家銀行上榜:工行13位、中行19位、建行39位、農行49位、交行145位、投資銀行527位。另外中資佔有大半股份的港銀集團下屬6家銀行亦榜上有名。
3) 外資、合資金融機構在我國佔有一定比例。據統計目前有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120家外國銀行在我國15個城市開設了40多家分行和225個常駐代表處。1992年秋上海巴黎國際銀行正式成立。這些外資金融機構整體實力強,國際業務量大,人員素質高,經營策略靈活,現代化水平高,並應用世界一流的科技和通訊設施,既對我國金融機構形成一定的競爭壓力,又可以使我國金融機構更好,更近地學習國外先進的金融管理和動作方法,有利於我國金融業向國際化發展。
2. 金融市場的國際化進程
所謂金融市場是指從事金融資產交易活動的場所或領域。市場,永遠是經濟金融活動的最集中地,也是所有業績的最後反映場所,任何經濟實體和個人一刻也不能脫離市場。
我國真正意義的金融市場是在經濟體制改革之後逐漸形成的,到現在只有十餘年時間,難免不正規,形態難免幼稚,因此要在進一步成熟和完善國內金融市場基礎上實現與國際市場接軌,因為國際金融市場蘊含著巨大的資金潛力,擁有先進的金融工具,具有完善的管理體制,其客戶資源和經濟背景能為我國創造較好的機會,提供較公平的條件。當然盲目進入國際市場,運用不合理的戰略都會遭受損失,所以我們首先了解國際市場情況,其次學習使用國際金融工具,再次是創造條件,在國際市場上樹立起良好的自身形象。
1)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從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看,環太平洋地帶將出現一批國際化貿易和國際金融中心,我國也希望擁有這樣的金融中心,加入國際競爭,因此,必須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人民幣國際化需要的條件是:人民幣的自由兌換,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長,有效控制通貨膨脹和國際收支經常項目保持良好。
Ø 人民幣的自由兌換,其核心是匯率問題。這方面我國走出了關鍵一步,即自1994年1月1日開始,實行匯率並軌,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這一舉措有利於國內商品價格接近於國際市場價格,有利於發揮匯率調節出口的作用,並應付復雜多變的的世界經濟變化;有利於成本核算、經營管理,使核算體系有較為統一的標准;杜絕外匯黑市交易,純潔外匯市場,有利於國內經濟循環和國際經濟循環的吻合;有利於中國入世並參與廣泛的國際經濟交往。
Ø 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長和國際收支狀況的良好。
我國改革開放的20年是飛速發展的20年,經濟增長率每年都以10%左右的速度遞增,總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國時有效地控制了通貨膨脹,國際收支呈順差趨勢,1994年我國出口達1210億美元,進口為1157億美元,同時外匯儲備為516億美元,正邁向經濟大國的行列,這都有助於人民幣的國際化。
2) 我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進程
我國許多金融機構多次在國際債券市場上成功發行了債券。籌集到大筆建設資金,支援國家經濟建設。
歐洲市場
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 歐洲日元債券 1988.1 150億日元
上海市投資信託公司 歐洲日元債券 1988.6 150億日元
亞洲市場
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 歐洲美元債券 1993.3 新加坡 1.5億美元
日元私募債券 1985.10 日本 100億日元
日元公募債券 1991.10 日本 150億日元
中國銀行 日元公募債券 1984.11 200億日元
1985.4 200億日元
1985.10 300億日元
1986.4 700億日元
1989.4 200億日元
東京美元債券 1985.10 1.5億美元
上海市投資信託公司 日元公募債券 1986.2 250億日元
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 日元公募債券 1986.9 200億日元
1991年,我國向境外投資者發行了以人民幣計價,用外匯買賣的人民幣選種股票(B股),面值約3.8億人民幣,通過溢價發行吸納外匯2.4億美元。至1993年2月,上海10家上市公司資本總值為6.5億美元。1992年10月,中國華晨汽車控股公司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價值8000億美元的華晨股票超認購達12倍,10—12月間股價翻了一倍。1992.11中國國際旅行社在香港股票交易所發行股票融資4億港幣。1993.7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這是中國國營企業首次在港上市,接著首鋼股票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獲得成功,我國證券市場正在與世界接軌。
3) 我國逐步面向世界的保險業
新中國的保險市場自其形成之日就未中斷過與世界保險市場的聯系,即使在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被取消,仍作為中國人民銀行的一個處一直為我國進出口業務服務。
在今天,保險市場在不斷發展、成熟的同時,面臨著新的走向世界的任務。眾所周知,對外中國已成功入世,對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兩者的最終結果是中國步入世界經濟序列。中國的目標是要獲得與政治大國相匹配的經濟地位,且離目標越來越近。隨著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保險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保險業在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被不可預知的意外因素打斷時,發揮經濟補償作用,盡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保證經濟持續、穩定地發展舉足輕重。因此如何配合中國經濟國際化進程,保證本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順利接軌,同時完成自己走向世界的目標就成為中國保險業的新任務。
中國保險業步入世界保險市場已成為我國發展保險業的發展方向。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已代表我國參加了多個世界性的保險組織,並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家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建立了業務關系。通過再保險的往來,不僅使我國積極投入到了國際保險活動中去,而且擴大了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承保能力。例如:前幾年澳星發射緊急關車,星箭無損,但發射失敗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支付了600多萬美元的賠款,因向國外分保,分攤賠款,減輕了自己的責任。如大亞灣核電站這樣總保額20億美元的項目,則一定要國際市場將風險分散化。因此,中國保險業的發展不僅是一個自我完善的問題,還要與世界保險市場的發展趨勢相吻合。
三、 我國金融國際化存在的問題
1、 宏觀政策欠佳、綜合環境欠協調
政策和環境是金融國際化的兩大基石。目前,我國的對外金融政策總體上是有所松動,但離國際化的標准還有一段距離。對國際化金融機構、工具和人才的交流,項目的單獨與合作開發等均約束重重。同時,經濟、文化、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基礎設施等綜合環境因素也嚴重影響我國金融國際化的發展。面對現代世界信息網的形成和飛速發展,我國銀行業在辦公自動化、計算機化方面作了一些投資,對於及時了解國際金融信息,處理業務起到積極的作用,但與國際大銀行比差距甚遠,陳舊落後的設施難以與裝備先進的外資銀行抗衡,還會不同程度的限制國內業務的發展,對打開國際金融市場產生消極影響。
2、 金融體制的約束
我國金融體制的諸多弊端不僅是由於宏觀經濟政策的失誤,而且也歸因於體制本身缺乏內在約束力。經濟基礎的構造不合理。傳統的命令型經濟體制根本否定了市場經濟,導致資源配置不合理,經濟運行不暢,效益低下,金融處於淺化狀態。中國金融改革滯後於企業改革,自身的企業化進程也較慢,內部制約機制不健全。我國目前金融業處於」准」企業化狀態,銀行缺乏獨立的產權,權力過分集中上級行,社會信貸活動背離價值規律而運行。經過初步的改革,喚醒了激勵機制,卻未建立相應的約束機制。只有在政企分開的前提下,達到權責利的統一,才能搞活金融機構,走向世界。
3、 境外機構數量少,國外資產、負債規模小,國際化水平低,影響中國金融業的國際化進程。
目前我國只有中國銀行國際化程度較高,在海外擁有較廣泛的分支機構和服務網點,而其它銀行在海外分支行較少,對外匯資金的調撥,國際金融市場信息的收集,資金的拆借都產生不利影響。這樣既影響外匯資金的使用效益,制約中國跨國金融業務向縱深方向發展也難以使中國跨國銀行躋身於世界跨國銀行之列。我國的合資、外資金融機構雖有一定的發展,但所佔比例太小,發展速度遠不及三資企業,近6萬家三資企業雖帶來巨額的外資積集,但投產後的主要支持者仍是國內銀行,我國正在逐步對外資銀行放開人民幣業務,外資銀行正從風險小、收益大的國際結算等中間業務和外匯業務中走出來同國內銀行進行全方位的爭奪,中國NOKIA 公司提前還清了中國銀行的巨額貸款,轉投外資銀行貸款,這應給國內銀行一個警告。
4、 封閉已久的中國金融業不熟悉或不習慣國際通用慣例,不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要求。
我國許多作法與國際慣例不符。金融監督上,以行政命令為主,法制不健全;國際通行抵押貸款,國內發放貸款主要依靠信用擔保,甚至行政命令發放;貸款利率不反映資金供求實際情況,企業對貸款需求也沒有利率彈性。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銀行進軍海外,將面臨極其嚴峻的國際金融形式,可能會受到歧視性對待。我國在金融機構的監督、稽核、會計、統計、清算體系等方面沒有充分採用國際標准,國內外金融業無法在同一水平和基礎上競爭,也無法用同一標准衡量,這也是國際化進程上的一大障礙。
另外,人才問題是業務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其表現在數量不足和質量不高,真正懂得國際金融和現代投資的人不多。同時在人才使用方面,缺乏一套合理有效的人才競爭機制。我國要實現金融國際化,必須解決這些問題。
四、 對我國金融國際化的幾點建議
1、 深化國內改革,按國際慣例改造金融業,建立開放式的金融體系,完善中央銀行宏觀調控體系。
中央銀行應加強法規建設:如:《銀行法》、《中央銀行法》、《證券法》、《租賃法》、《信貸保障法》、《債務清償法》、《結演算法》、《票據法》、《外匯管理法》、《公司法》等,這些法規須符合國際標准和客觀規律與國際法規相銜接。
各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方向發展,加強專業銀行經營管理制度的建設,建立起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的機制,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進行公平競爭。
2、 逐步建立自己的海外金融活動網路,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創造條件,將中國金融機構推向國際市場。
金融機構』派出去』為一項政治性強,風險大,程序復雜,涉及面廣的工作。我們不能盲目設點,倉促上馬,應立足現有機構網點,增設必要的機構,重點放在拓展健全其功能,及提高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設立海外分支機構有三種方式:跨國銀行、跨國銀行集團和跨國集團銀行。
3、 積極穩妥地擴大引進外資銀行、建立中外合資金融機構
外資銀行的進入有人擔心會擠跨本國銀行,而不允許其經營本幣業務,不經營本幣業務就不能算真正進入。香港外資銀行佔76%,非但沒有擠跨本地銀行,反而把本地銀行推上一個新的高度,造就了一個國際聯系廣、資金來源多、信息靈通的香港銀行業。當然,我國也應行使東道國主權,貫徹』適當保護,對等互惠,國民待遇,為我所用』的原則,參照巴塞爾協議,世貿組織的有關規定,結合具體國情,依法科學管理,促進中資、外資、合資金融機構的平等競爭。
4、 加強與香港金融市場聯系,培育本國金融中心
發展金融機構、開拓國際金融業務,必然與國際金融市場建立緊密聯系,一個發展外向型的國家,為積極有效地參加國際金融市場,開放本國市場,培育本國金融中心是十分必要的。
金融業繁榮的香港無疑是我國的頭號金融中心,我國要利用其窗口作用,吸引更多的海外資金。同時在上海、廣州、大連等發達城市中培育出一兩個國際金融中心為我國經濟建設服務。
5、 加強培養精通國際金融業務的人才,培養和造就一支復合型、專家型的金融隊伍。
金融的國際慣例,法律十分嚴格,相關專業人才是極為重要的。我國這方面人才的缺乏,已成為我國金融國際化的一個制約因素,盡快研究一套與國際市場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方案已是我國金融國際化迫在眉睫的問題。
五、 結束語
金融國際化是我國利用外資的極好形式。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及金融業自身的發展都離不開金融國際化。金融國際化是我國經濟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實行經濟的騰飛,金融國際化的道路一定要走下去。
㈣ 下列債券屬於歐洲債券的有
按照嚴格的定義應該是B,不過實際上除了A,後面的都可以叫歐洲債券
㈤ 我國在東京發行的美元面額債券是S屬於武士債卷還是歐洲債卷
Eurobond。
在美國以外以美元計價的債券,都叫歐洲債券。
㈥ 中國成為美國最大債權國
.....這算什麼邏輯啊.....
第一,日本以前是美國最大債權國,但是日本不是世界上經濟最強的國家,第一是美國,欠債多又怎樣,他們的政府預算就是赤字經營,這並不妨礙美國的經濟發展。
第二,世界金融中心一般來說是指城市而不是國家。現在的世界金融中心是紐約,二戰以前是倫敦(目前是歐洲的中心),亞洲則是東京和香港,至於中國,最有可能成為亞洲金融中心的是上海(而政府確實在努力創建上海以使其成為亞洲金融中心)。
但是,上海只是具備了一些條件,還不夠成熟。一個城市能否被稱為金融中心,不是說該城市或者該國家GDP高就是,參考的指標有很多很多。
1.制度與政策。這一點在國內基本上上海和廣州是最開放的。但是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還差的遠,我們的市場經濟本身就不成熟,金融制度更是年年需要改革,但是還是無法和全球接軌。
2.主要經濟指標,比如貨運指標,海運就是吞吐量,空運看航班次數。還有進出口貿易總量。另外之前說的GDP,實際上是參考金融保險行業的經濟總量占年度GDP的百分比。還有就是該城市的證券交易市場每天的成交量,以及上市公司的數量等等。
3.財務制度,信用制度,中介服務。。。這些軟體是中國的軟肋,雖然上海在國內已經在這些領域全國領先,但是比起國際標准,還差很多。特別是金融服務機構,如會計師、審計師事務所、資信評估機構、經紀公司等,數量少,質量差。
4.投資產品數量。這一點國內也不行,除了股票保險以外,幾乎沒什麼選擇的餘地。交易品種過少。
滿足上述這些條件,才有可能考慮為金融中心。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借錢換錢與這個毫無任何聯系。
㈦ 希臘政府在東京發行美元證券,這就是一個歐洲債券
希臘政府在東京發行美元證券,這就是一個歐洲債卷嗎?這個你上網查一下具體的資料,具體的說明你才能夠有最精準的答案
㈧ 歐洲美元債券和美國國內債券的區別
(一)國際債券的涵義及分類
一、國際債券的涵義
國際債券是指一國的企業(或政府)在其他國家發行的債券。目前,國際市場上主要的債券有:美國美元債券、德國馬克債券、日本日元債券、瑞士法郎債券、歐洲美元債券、歐洲日元債券、亞洲美元債券等。
二、國際債券的種類
國際債券從不同的角度可分為不同的類型,主要有:
1.外國債券和歐洲債券:
(1)外國債券是指在發行者所在國家以外的國家發行的,以發行地所在國的貨幣為面值的債券。
(2)歐洲債券是指在別國發行的不以該國貨幣為面值的債券。
歐洲債券有如下特點:
第一,沒有官方機構管制,發行債券的手續簡便,不需要在證券委員會登記注冊,除歐洲日元債券外,一般也不需要獲得資信評級。發行者不需要提供大量數據資料,指定主辦銀行後,即可公布發行事宜。
第二,發行時機、發行條件(價格、利率、手續費等)可隨行就市,由當事各方自由決定。
第三,發行債券由跨國的銀團、包銷團和銷售團組成。面向以歐洲為中心的廣大地區銷售,可以自由選定債券經紀人。
第四,債券為不記名的實物債券,有利於發行者和投資者保密。
第五,投資者購買債券先繳利息所得稅,可以促進債券的流通。
2.公募債券和私募債券:
(1)公募債券是向社會廣大公眾發行的債券,可在證券交易所上市公開買賣。公募債券的發行必須經過國際公認的資信評級機構的評級,發行債券者須將自己的一切情況公之於眾。
(2)私募債券是指私下向限定數量的投資人發行的債券,這種債券發行金額較小,期限較短,不能上市公開買賣,且債券利率高,但發行價格低。私募債券一般不用經過資信評級機構的評級,也不要求發行人將自己的情況公之於眾,發行手續較簡便。
3.一般債券、可兌換債券和附認股權債券:
(1)一般債券是指按債券的一般還本付息方式所發行的債券。包括通常所說的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和企業債券等,它是相對於可兌換債券和附認股權債券等債券新品種而言的。
(2)可兌換債券是指可以轉換為企業股票的債券。這種債券發行時同時給投資者一種權利,即投資者經過一定時期後,有權按照債券票面額將企業債券轉換成該企業的股票,成為企業的股東,享受企業股票分紅待遇。
(3)附認股權債券是指能獲得購買發行債券企業股票權利的債券。投資人一旦購買了這種債券,在該企業增加投資時,即有購買該企業股票的優先權,同時還可獲得按股票最初發行價格購買的優惠。
4.固定利率債券、浮動利率債券和無息債券:
(1)固定利率債券是指在債券發行時就將債券的息票率固定下來的債券。
(2)浮動利率債券是指債券息票率根據國際市場利率變化而變化的債券。其利率標准和浮動幅度一般也參照倫敦銀行同業拆放利率。
(3)無息債券是指沒有息票的債券。這種債券發行時以低於票面的價格出售,到期時按票面價格收回,發行價格和票面價格之差即是投資人的利益。
5.雙重貨幣債券和歐洲貨幣單位債券:
(1)雙重貨幣債券是指涉及兩種幣種的債券。這種債券在發行、付息時採用一種貨幣,但在還本時採用另外一種貨幣,兩種貨幣的匯率在發行時即已明確。
(2)歐洲貨幣單位債券是指以歐洲貨幣單位為面值的債券。
(二)國際債券市場
一、國際債券市場的涵義
國際債券市場是指由國際債券的發行人和投資人所形成的金融市場。具體可分為發行市場和流通市場。發行市場組織國際債券的發行和認購。流通市場安排國際債券的上市和買賣。這兩個市場相互聯系,相輔相成構成統一的國際債券市場。
二、美國的外國債券市場
美國的外國債券叫「揚基債券(Yankee Bond)」,它有以下特點:
1.發行額大,流動性強。90年代以來,平均每筆揚基債券的發行額大體都在7500~15000萬美元之間。揚基債券的發行地雖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但實際發行區域遍及美國各地,能夠吸引美國各地的資金。同時,又因歐洲貨幣市場是揚基債券的轉手市場,因此,實際上揚基債券的交易遍及世界各地。
2.期限長。70年代中期揚基債券的期限一般為5~7年。80年代中期後可以達到20~25年。
3.債券的發行者為機構投資者。如各國政府、國際機構、外國銀行等。購買者主要是美國的商業銀行、儲蓄銀行和人壽保險公司等。
4.無擔保發行數量比有擔保發行數量多。
5.由於評級結果與銷售有密切的關系,因此非常重視信用評級。
三、日本的外國債券市場
日本的外國債券叫武士債券。日元債券最初是1970年由亞洲開發銀行發行的,1981年後數量激增,1982年為33.2億美元,1985年為63.8億美元,超過同期的揚基債券。
日本公募債券缺乏流動性和靈活性。不容易作美元互換業務,發行成本高,不如歐洲日元債券便利。目前,發行日元債券的籌資者多是需要在東京市場融資的國際機構和一些發行期限在10年以上的長期籌資者,再就是在歐洲市場上信用不好的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或機構。發展中國家發行日元債券的數量占總量的60%以上。
四、瑞士外國債券市場
瑞士外國債券是指外國機構在瑞士發行的瑞士法郎債券。瑞士是世界上最大的外國債券市場,其主要原因是:
1.瑞士經濟一直保持穩定發展,國民收入持續不斷提高,儲蓄不斷增加,有較多的資金盈餘。
2.蘇黎世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市場之一,金融機構發達,有組織巨額借款的經驗。
3.瑞士外匯完全自由兌換,資本可以自由流進流出。
4.瑞士法郎一直比較堅挺,投資者購買以瑞士法郎計價的債券,往往可以得到較高的回報。
5.瑞士法郎債券利率低,發行人可以通過互換得到所需的貨幣。
瑞士法郎外國債券的發行方式分為公募和私募兩種。瑞士銀行、瑞士信貸銀行和瑞士聯合銀行是發行公募債券的包銷者。私募發行沒有固定的包銷團,而是由牽頭銀行公開刊登廣告推銷,並允許在轉手市場上轉讓。但是至今為止,瑞士政府不允許瑞士法郎債券的實體票據流到國外,必須按照瑞士中央銀行的規定,由牽頭銀行將其存入瑞士國家銀行保管。
五、歐洲債券市場
1.歐洲美元債券市場。歐洲美元債券是指在美國境外發行的以美元為面額的債券。歐洲美元債券在歐洲債券中所佔的比例最大。
歐洲美元債券市場不受美國政府的控制和監督,是一個完全自由的市場。歐洲美元債券的發行主要受匯率、利率等經濟因素的影響。歐洲美元債券沒有發行額和標准限制,只需根據各國交易所上市規定,編制發行說明書等書面資料。和美國的國內債券相比,歐洲美元債券具有發行手續簡便、發行數額較大的優點。歐洲美元債券的發行由世界各國知名的公司組成大規模的辛迪加認購團完成,因而較容易在世界各地籌措資金。
2.歐洲日元債券市場。歐洲日元債券是指在日本境外發行的以日元為面額的債券。歐洲日元債券的發行不需經過層層機構的審批,但需得到日本大藏省的批准。發行日元歐洲債券不必准備大量的文件,發行費用也較低。
歐洲日元債券的主要特點是:
(1)債券發行額較大,一般每筆發行額都在200億日元以上。
(2)歐洲債券大多與互換業務相結合,籌資者首先發行利率較低的日元債券,然後將其調換成美元浮動利率債券,從而以較低的利率獲得美元資金。
80年代以來,歐洲日元債券增長較快,在歐洲債券總額中的比例日益提高。歐洲日元債券不斷增長的原因除了日本經濟實力強、日元一直比較堅挺、日本國際貿易大量順差、投資歐洲日元債券可獲利外,還在於日本政府為了使日元國際化,使日元在國際結算和國際融資方而發揮更大的作用,從1984年開始,對非居民發行歐洲日元債券放寬了限制:
第一,擴大發行機構。將發行機構由原來的國際機構、外國政府擴大到外國地方政府和民間機構。
第二,放寬了發行條件。將發行公募債券的信用資格由AAA級降到AA級。
第三,放寬了數量限制。在發行數量上,取消了對發行筆數和每筆金額的限制。
第四,擴大主辦銀行的范圍。除了日本的證券公司外,其他外國公司可以擔任發行債券的主辦機構。
3.歐洲馬克債券市場。歐洲馬克債券是指在德國境外發行的以馬克為面額的債券。歐洲馬克債券在歐洲債券總額中的比重也呈不斷提高趨勢,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德國經濟實力的日益增強和馬克的日益堅挺。
4.以多種貨幣為面值的歐洲債券。歐洲債券多數以美元、日元、馬克、英鎊等貨幣單獨表示面值,但也有以多種貨幣共同表示面值的。由於單一通貨的匯率經常變動,風險較大,用多種貨幣表示面值的歐洲債券呈增加趨勢。多種貨幣表示面值的歐洲債券有以下幾種:
(1)幾種貨幣共同表示歐洲債券的面值。每一種貨幣佔有一定的比例。對於歐洲債券的發行者和購買者來說,這種計價的好處是減少風險。
(2)用歐洲貨幣單位和特別提款權這兩種由多種貨幣加權平均所形成的記賬單位表示歐洲債券的面值。歐洲貨幣單位是歐共體創造的由歐共體12國貨幣加權平均組成的貨幣。特別提款權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創造的由美元、日元、馬克、英鎊、法郎這5種貨幣加權平均組成的記賬單位。由於這兩種國際貨幣是多種貨幣的加權平均,各種貨幣匯率變動可以互相抵消,其價值也是穩定的使發行者和投資者能減少或避免匯率變動風險。
(三)發行國際債券的步驟
一、美元債券
發行美元債券的主要步驟如下:
1.發行人首先向美國的資信評定公司提供資料,以便調查和擬定發行人的債券資信級別。同時,發行人還要辦妥向美國政府「證券和交易所委員會」呈報注冊文件的草稿。
2.債券發行人完成向美國證券和交易所委員會呈報注冊文件工作。同時,資信評定公司也完成調有工作,提出債券資信級別的初步意見。如果債券發行人對此無異議,則正式資信級別的等級意見書成立,如果債券發行人不接受,則考慮不定級發行。
3.美國政府證券和交易所委員會收到債券發行人呈報的注冊文件後,要進行審查,審查完畢後發出一封關於文件的評定書。債券發行人應就評定書里提出的問題做出答復。
4.債券發行人根據證券和交易所委員會在評定書中提出的意見,完成注冊文件的修改工作。
5.債券發行人應選擇一名管理包銷人,管理包銷人則組織包銷集團,負責包銷及有關工作。管理包銷人提出發行債券的初步方案,廣泛徵求意見,以期債券發行人和債券投資者雙方都能滿意。
6.正式在債券市場上發行債券。
二、日元債券
發行日元債券的主要步驟有:
1.取得臨時信用評級,在繳款前簽訂承購合同後,取得試評級。
2.選定證券公司。
3.指定法律顧問。
4.制定各種發行文件。召集發行者、受託銀行及證券公司研究各種合同的准備文本,起草文件。主要有:有價證券呈報書、發行說明書、外匯法規定的呈報書、債券條款、擔保條款、承購合同書、承購團合同書、募集委託合同書、本利支付事務代辦合同書、登記事務代辦合同書、有價證券報告書等。
5.債券發行人取得國內有關部門的批准。
6.向日本大藏省提出有價證券申報書,徵得日本政府的批准。
7.組織承購團。
8.發行條件談判。召開發行者、委託銀行及證券公司三方會議,協商發行條件,簽訂承購合同。
9.有價證券申報書生效後,開始募集,招募時間一般為7~10天。
10.債券資金文款。認購人向發行單位支付債券發行款項。
11.提交外匯報告書。
12.債券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
三、歐洲債券
歐洲債券的發行是在國際銀行組織下進行的。這種國際銀行叫主辦銀行,主辦銀行邀請幾個合作銀行組成發行管理集團,發行量過大時,要由幾個主辦銀行聯合進行。這種發行方式叫辛迪加集團發行。主辦銀行為發行債券做准備,規定一些條件,包銷人的推銷集團中某一個主辦行專作付款代理人和財政代理人。所發行債券的大部分由發行管理集團所認購,有貸款(募集)能力的包銷者將參加債券的發行。包銷者由世界各地的國際銀行和大公司構成,數量在30~300家。發行集團和包銷者共同保證借款者以確定債券價格募集資金。
推銷集團的責任是把債券賣給公眾。公眾也包括主辦行、包銷者和有銷售基礎的銀行。主辦行、包銷者、推銷者就是債券市場的參加者,這些參加者要得到一定的傭金。
歐洲債券市場不受政府的管制,能比較容易地在3周內幕集到資金。發行債券的程序是決定發行歐洲債券、宣布發行債券、上市日、結束日、推銷集團支付債券。具體程序如下:
1.主辦者和借款者一起決定發行債券的條件(數額、期限、固定或浮動利息率、息票),在這個階段主辦行組建發行管理辛迪加准備各種文件,最主要的文件是說明書,在這個階段叫初步說明書。
2.宣布日。主辦行通過電傳對債券的發行進行說明,並邀請銀行參加包銷和推銷集團,向可能包銷者送初步說明書,在一兩周之內,制定出發行債券的最終條件,辛迪加集團的借款者承擔責任。
3.上市日。發行最終說明書,債券公開上市,公眾募集階段大約是兩周。
4.結束日。認購結束,債券和現金交換,借款者實際賣出債券,取得現金。在各大報紙上登醒目的廣告,公開宣傳這次債券的發行成功,並列出主辦銀行和合辦銀行名單。
5.債券交易日結束後債券就可以上市交易。
(四)國際債券的發行條件、發行的主要文件和發行程序
一、發行條件
1.發行額。發行額的多少,除了受信用級別的限制外,還要根據發行人的資金需要和市場銷售的可能性確定。
2.償還期限。債券的償還期限的長短,由發行者的需要,債券市場的條件和發行債券的種類所決定,一般短則5年,長則10年、20年以上。
3.票面利率。一般採用固定利率,也有採用浮動利率的。發行債券的種類不同,利率也不同。對發行債券者來說,利率越低越好。銀行存款利率和資金市場行情的變化對債券利率影響較大。
4.發行價格。債券的發行價格以債券的出售價格與票面金額的百分比表示。以100%的票面價格發行的叫等價發行;以低於票面價格發行的叫低價發行;以超過票面價格發行的叫超價發行。
5.償還方式。國際債券的償還方式主要是:定期償還、任意償還、購回償還。
6.認購者收益率。它是指所得的償還價格和發行價格的差額利潤率及票面利息率的總和。
7.費用。發行債券的費用,包括債券印刷費、廣告費、律師費、承購費、登記代理費、委託費、支付代理費等。發行人最終發行成本率計算公式如下:
成本率=收益率+(發行額-按發行價格收入資金額+費用)/期限/按發行價格收入資金額-費用
二、發行的主要文件
1.有價證券申請書。有價證券申請書是發行人向發行地政府遞交的發行債券申請書,主要包括以下內容:發行人所屬國的政治、經濟、地理等情況;發行人自身地位、業務概況和財務狀況;發行本宗債券的基本事項;發行債券集資的目的與資金用途等。
2.債券說明書。債券說明書是發行人將自己的真實情況公之於眾的書面材料,主要內容與有價證券申請書相似。
3.債券承購協議。債券承購協議是由債券發行人與承購集團訂立的協議,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債券發行的基本條件;債券發行的主要條款;債券的發行方式;發行人的保證和允諾;發行人對承購集團支付的費用;承購人的保證和允諾等。
4.債券受託協議。債券受託協議是由債券發行人和受託機構訂立的協議,主要內容除受託機構的職能和義務外,基本與承購協議一樣。
5.債券登記代理協議。債券登記代理協議是債券發行人與登記代理機構訂立的協議,主要內容除登記代理機構的職能和義務外,基本與承購協議一樣。
6.債券支付代理協議。債券支付代理協議是債券發行人與支付代理機構訂立的協議,主要內容除債券還本付息地點、債券的掛失登記和注銷外,基本與承購協議一樣。
7.律師意見書。律師意見書是債券發行人和承購集團各自的律師就與發行債券有關的法律問題表示的一種書面意見書。
三、一般發行程序
不同的國際債券發行程序雖然不盡相同(如前面介紹過的楊基債券和武士債券),但是大體上都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發行人確定主幹事和幹事集團。
2.發行人通過主幹事向發行地國家政府表明發行債券的意向,徵得該國政府的許可。
3.在主幹事的幫助下,發行人申請債信評級。
4.發行人通過主幹事,組織承購集團,設立受託機構、登記代理機構和支付代理機構。
5.發行人與以主幹事為首的幹事集團商議債券發行的基本條件、主要條款。
6.發行人按一定格式向發行地國家政府正式遞交「有價證券申報書」。
7.發行人分別與承購集團代表、受託機構代表、登記代理機構代表和支付代理代表簽訂各種協議。
8.發行人通過承購集團,向廣大投資者提交「債券說明書」,介紹和宣傳債券。
9.承購集團代表(一般是主幹事)組織承購集團承銷債券,各承購人將承購款付給承購集團代表。
10.承購集團代表將籌集的款項交受託機構代表換取債券,隨後將債券交給承購人。
11.各承購人將債券出售給廣大的投資者。
12.登記代理機構受理廣大投資者的債券登記。
13.受託機構代表將債券款項撥入發行人賬戶。
㈨ 東京金融市場的東京金融市場詳細介紹
進入20世紀,日本經濟向壟斷資本主義發展,金融業走上了集中的道路。東京金融市場的規模隨著海外市場和對外貿易的迅速擴大而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的金融資本高度集中,完全置於軍國主義政府的統治之下,資金首先滿足侵略軍軍需產業的需要,使東京金融市場的發展受到很大影響,外匯市場的活動幾乎完全停頓。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金融機構經過整頓,到50年代初期,東京金融市場恢復正常活動。50年代後期到70年代初期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東京金融市場也成為世界重要的金融市場之一。
金融機構 大體可分為中央銀行、民間金融機構、政府金融機構和外國金融機構。①中央銀行。即日本銀行,是日本金融機構的核心(見日本銀行)。②民間金融機構。有13家城市銀行(包括1家外匯專業銀行)、64家地方銀行、3家長期信貸銀行、7家信託銀行、69家相互銀行以及信用金庫、信用組合、商工組合中央金庫、農( 林、漁 )業協同組合、農林中央金庫等等。此外還有21家人壽保險公司、22家財產保險公司和短期資金公司、住宅金融公司、消費信貸公司等。民間金融機構是整個金融機構的主體。③政府金融機構。有進行貸款業務的日本開發銀行、日本輸出入銀行和國民金融公庫、中小企業金融公庫、住宅金融公庫等10家公庫。此外,還有吸收民間資金的郵局、資金運用部簡易保健年金等。政府金融機構的作用是從政策方面補充民間金融機構活動之不足。④外國銀行。在東京設立營業機構的有70多家。
特點 主要是:①間接金融佔主導地位。日本企業的外部資金主要是通過金融機構向資金供應者(個人和企業)籌措的,即個人和企業將多餘資金存入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將它集中起來提供給企業,因此通常稱為間接金融。間接金融在金融市場上約佔60%。直接金融指個人和企業通過在證券市場購入證券(主要是股票),直接向企業投資,它在金融市場上所佔的比重還不到5%。
②企業對外部資金的依賴程度大。
③民間大銀行經常發生超貸現象。民間銀行特別是承擔對大企業提供資金的城市銀行,對企業的貸款經常超過自己籌集的資金。
④金融機構之間資金籌集和運用不均。城市銀行用於貸款和有價證券投資的資金超過所吸收的存款和以發行債券籌集的資金,而其他地區金融機構的貸款和有價證券投資的資金則少於籌集的資金。城市銀行的資金不足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資金過剩通過短期拆放、金融機構貸款和票據買賣市場進行調節。
東京短期資本市場 有短期拆放市場和票據買賣市場,這兩個市場是金融機構之間對每天營業活動中發生的臨時性資金不足和資金過剩進行調節的市場。還有可轉讓的定期存單市場和附帶條件的債券買賣市場。政府的短期證券國庫券在市場上雖有買賣,但尚未形成單獨的市場。
①短期拆放市場。創始於1945年,是日本歷史最長的短期資金市場。在市場上,城市銀行是經常的拆進者,其他金融機構是經常的放出者。交易種類有當天借進、當天償還,第一天借進、第二天償還(如果拆進者不主動償還,放出者也不催收,可無條件延期)以及7天期的交易等3種。交易時由短期資金公司充當經紀人。
②票據買賣市場。1971年創設。具體做法是由資金不足的金融機構開出票據,通過短期資金公司在金融機構之間買賣。交易期限為1~4個月。日本銀行也參加短期拆放和票據買賣市場,通過本身參加交易調節市場資金的過剩或不足。
③可轉讓的定期存單市場。創設於1979年,是企業和各種非金融機構都可以參加的市場。創設目的在於適應企業和各種團體運用大額剩餘資金的特點,促進利率自由化,擴大短期金融市場調節金融的機能。定期存單每筆金額在 5 億日元以上,期限3~6個月。
東京長期資本市場 包括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日本發行和流通的證券有股票和公債(包括國債、公社公團債、地方政府債)、公司債(包括事業債、金融債)。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又都是由發行市場和流通市場構成的。東京的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統稱證券市場)是規模僅次於紐約的世界第二大市場。
①股票市場。在東京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的公司約1400家。東京證券交易所的會員證券公司為83家。
②債券市場。由於債券發行市場和流通市場均不十分發達,新發行的債券在很大程度上靠金融機構認購,個人通過證券公司認購的比重較小。因此,本來應該反映長期資金供求的債券流通,在很大程度上受短期金融機構資金頭寸變化的影響,很難形成適當的價格。
東京外匯市場 廣義包括外匯指定銀行與一般顧客間進行的外匯交易。通常僅指銀行同業間的交易市場。東京外匯銀行間交易市場的成員為外匯指定銀行、外匯經紀人和日本銀行。日本銀行作為大藏大臣(財政部長)的代理人參加市場,以政府外匯資金特別會計為後盾。視需要來干預市場交易,發揮調節作用,以防止匯價發生異常的大幅度波動,維持市場秩序。
東京美元短期拆放市場 1972年4月成立。在此之前,日本的外匯指定銀行間調節短期美元資金的過剩和不足,均在歐洲美元市場上辦理,東京美元短期拆放市場成立以後,基本上可以在國內市場上進行。美元短期拆放市場的成員和外匯市場相同。資金的流向是:城市銀行將從歐洲市場上籌集的美元資金和對外貿易中獲得的多餘美元資金在市場上放出,由為籌集外貿交易需要美元資金的中小銀行拆進。1980年末,交易余額為117億美元。 隨著日本經濟國際化的急速發展,金融市場的規模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㈩ 美政府一九三五年發行的1000萬美元債券誰能收購
(一)國際債券的涵義及分類一、國際債券的涵義國際債券是指一國的企業(或政府)在其他國家發行的債券。目前,國際市場上主要的債券有:美國美元債券、德國馬克債券、日本日元債券、瑞士法郎債券、歐洲美元債券、歐洲日元債券、亞洲美元債券等。二、國際債券的種類國際債券從不同的角度可分為不同的類型,主要有:1.外國債券和歐洲債券:(1)外國債券是指在發行者所在國家以外的國家發行的,以發行地所在國的貨幣為面值的債券。(2)歐洲債券是指在別國發行的不以該國貨幣為面值的債券。歐洲債券有如下特點:第一,沒有官方機構管制,發行債券的手續簡便,不需要在證券委員會登記注冊,除歐洲日元債券外,一般也不需要獲得資信評級。發行者不需要提供大量數據資料,指定主銀行後,即可公布發行事宜。第二,發行時機、發行條件(價格、利率、手續費等)可隨行就市,由當事各方自由決定。第三,發行債券由跨國的銀團、包銷團和銷售團組成。面向以歐洲為中心的廣大地區銷售,可以自由選定債券經紀人。第四,債券為不記名的實物債券,有利於發行者和投資者保密。第五,投資者購買債券先繳利息所得稅,可以促進債券的流通。2.公募債券和私募債券:(1)公募債券是向社會廣大公眾發行的債券,可在證券交易所上市公開買賣。公募債券的發行必須經過國際公認的資信評級機構的評級,發行債券者須將自己的一切情況公之於眾。(2)私募債券是指私下向限定數量的投資人發行的債券,這種債券發行金額較小,期限較短,不能上市公開買賣,且債券利率高,但發行價格低。私募債券一般不用經過資信評級機構的評級,也不要求發行人將自己的情況公之於眾,發行手續較簡便。3.一般債券、可兌換債券和附認股權債券:(1)一般債券是指按債券的一般還本付息方式所發行的債券。包括通常所說的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和企業債券等,它是相對於可兌換債券和附認股權債券等債券新品種而言的。(2)可兌換債券是指可以轉換為企業股票的債券。這種債券發行時同時給投資者一種權利,即投資者經過一定時期後,有權按照債券票面額將企業債券轉換成該企業的股票,成為企業的股東,享受企業股票分紅待遇。(3)附認股權債券是指能獲得購買發行債券企業股票權利的債券。投資人一旦購買了這種債券,在該企業增加投資時,即有購買該企業股票的優先權,同時還可獲得按股票最初發行價格購買的優惠。4.固定利率債券、浮動利率債券和無息債券:(1)固定利率債券是指在債券發行時就將債券的息票率固定下來的債券。(2)浮動利率債券是指債券息票率根據國際市場利率變化而變化的債券。其利率標准和浮動幅度一般也參照倫敦銀行同業拆放利率。(3)無息債券是指沒有息票的債券。這種債券發行時以低於票面的價格出售,到期時按票面價格收回,發行價格和票面價格之差即是投資人的利益。5.雙重貨幣債券和歐洲貨幣單位債券:(1)雙重貨幣債券是指涉及兩種幣種的債券。這種債券在發行、付息時採用一種貨幣,但在還本時採用另外一種貨幣,兩種貨幣的匯率在發行時即已明確。(2)歐洲貨幣單位債券是指以歐洲貨幣單位為面值的債券。(二)國際債券市場一、國際債券市場的涵義國際債券市場是指由國際債券的發行人和投資人所形成的金融市場。具體可分為發行市場和流通市場。發行市場組織國際債券的發行和認購。流通市場安排國際債券的上市和買賣。這兩個市場相互聯系,相輔相成構成統一的國際債券市場。二、美國的外國債券市場美國的外國債券叫「揚基債券(YankeeBond)」,它有以下特點:1.發行額大,流動性強。90年代以來,平均每筆揚基債券的發行額大體都在7500~15000萬美元之間。揚基債券的發行地雖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但實際發行區域遍及美國各地,能夠吸引美國各地的資金。同時,又因歐洲貨幣市場是揚基債券的轉手市場,因此,實際上揚基債券的交易遍及世界各地。2.期限長。70年代中期揚基債券的期限一般為5~7年。80年代中期後可以達到20~25年。3.債券的發行者為機構投資者。如各國政府、國際機構、外國銀行等。購買者主要是美國的商業銀行、儲蓄銀行和人壽保險公司等。4.無擔保發行數量比有擔保發行數量多。5.由於評級結果與銷售有密切的關系,因此非常重視信用評級。三、日本的外國債券市場日本的外國債券叫武士債券。日元債券最初是1970年由亞洲開發銀行發行的,1981年後數量激增,1982年為33.2億美元,1985年為63.8億美元,超過同期的揚基債券。日本公募債券缺乏流動性和靈活性。不容易作美元互換業務,發行成本高,不如歐洲日元債券便利。目前,發行日元債券的籌資者多是需要在東京市場融資的國際機構和一些發行期限在10年以上的長期籌資者,再就是在歐洲市場上信用不好的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或機構。發展中國家發行日元債券的數量占總量的60%以上。四、瑞士外國債券市場瑞士外國債券是指外國機構在瑞士發行的瑞士法郎債券。瑞士是世界上最大的外國債券市場,其主要原因是:1.瑞士經濟一直保持穩定發展,國民收入持續不斷提高,儲蓄不斷增加,有較多的資金盈餘。2.蘇黎世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市場之一,金融機構發達,有組織巨額借款的經驗。3.瑞士外匯完全自由兌換,資本可以自由流進流出。4.瑞士法郎一直比較堅挺,投資者購買以瑞士法郎計價的債券,往往可以得到較高的回報。5.瑞士法郎債券利率低,發行人可以通過互換得到所需的貨幣。瑞士法郎外國債券的發行方式分為公募和私募兩種。瑞士銀行、瑞士信貸銀行和瑞士聯合銀行是發行公募債券的包銷者。私募發行沒有固定的包銷團,而是由牽頭銀行公開刊登廣告推銷,並允許在轉手市場上轉讓。但是至今為止,瑞士政府不允許瑞士法郎債券的實體票據流到國外,必須按照瑞士中央銀行的規定,由牽頭銀行將其存入瑞士國家銀行保管。五、歐洲債券市場1.歐洲美元債券市場。歐洲美元債券是指在美國境外發行的以美元為面額的債券。歐洲美元債券在歐洲債券中所佔的比例最大。歐洲美元債券市場不受美國政府的控制和監督,是一個完全自由的市場。歐洲美元債券的發行主要受匯率、利率等經濟因素的影響。歐洲美元債券沒有發行額和標准限制,只需根據各國交易所上市規定,編制發行說明書等書面資料。和美國的國內債券相比,歐洲美元債券具有發行手續簡便、發行數額較大的優點。歐洲美元債券的發行由世界各國知名的公司組成大規模的辛迪加認購團完成,因而較容易在世界各地籌措資金。2.歐洲日元債券市場。歐洲日元債券是指在日本境外發行的以日元為面額的債券。歐洲日元債券的發行不需經過層層機構的審批,但需得到日本大藏省的批准。發行日元歐洲債券不必准備大量的文件,發行費用也較低。歐洲日元債券的主要特點是:(1)債券發行額較大,一般每筆發行額都在200億日元以上。(2)歐洲債券大多與互換業務相結合,籌資者首先發行利率較低的日元債券,然後將其調換成美元浮動利率債券,從而以較低的利率獲得美元資金。80年代以來,歐洲日元債券增長較快,在歐洲債券總額中的比例日益提高。歐洲日元債券不斷增長的原因除了日本經濟實力強、日元一直比較堅挺、日本國際貿易大量順差、投資歐洲日元債券可獲利外,還在於日本政府為了使日元國際化,使日元在國際結算和國際融資方而發揮更大的作用,從1984年開始,對非居民發行歐洲日元債券放寬了限制:第一,擴大發行機構。將發行機構由原來的國際機構、外國政府擴大到外國地方政府和民間機構。第二,放寬了發行條件。將發行公募債券的信用資格由AAA級降到AA級。第三,放寬了數量限制。在發行數量上,取消了對發行筆數和每筆金額的限制。第四,擴大主銀行的范圍。除了日本的證券公司外,其他外國公司可以擔任發行債券的主機構。3.歐洲馬克債券市場。歐洲馬克債券是指在德國境外發行的以馬克為面額的債券。歐洲馬克債券在歐洲債券總額中的比重也呈不斷提高趨勢,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德國經濟實力的日益增強和馬克的日益堅挺。4.以多種貨幣為面值的歐洲債券。歐洲債券多數以美元、日元、馬克、英鎊等貨幣單獨表示面值,但也有以多種貨幣共同表示面值的。由於單一通貨的匯率經常變動,風險較大,用多種貨幣表示面值的歐洲債券呈增加趨勢。多種貨幣表示面值的歐洲債券有以下幾種:(1)幾種貨幣共同表示歐洲債券的面值。每一種貨幣佔有一定的比例。對於歐洲債券的發行者和購買者來說,這種計價的好處是減少風險。(2)用歐洲貨幣單位和特別提款權這兩種由多種貨幣加權平均所形成的記賬單位表示歐洲債券的面值。歐洲貨幣單位是歐共體創造的由歐共體12國貨幣加權平均組成的貨幣。特別提款權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創造的由美元、日元、馬克、英鎊、法郎這5種貨幣加權平均組成的記賬單位。由於這兩種國際貨幣是多種貨幣的加權平均,各種貨幣匯率變動可以互相抵消,其價值也是穩定的使發行者和投資者能減少或避免匯率變動風險。(三)發行國際債券的步驟一、美元債券發行美元債券的主要步驟如下:1.發行人首先向美國的資信評定公司提供資料,以便調查和擬定發行人的債券資信級別。同時,發行人還要妥向美國政府「證券和交易所委員會」呈報注冊文件的草稿。2.債券發行人完成向美國證券和交易所委員會呈報注冊文件工作。同時,資信評定公司也完成調有工作,提出債券資信級別的初步意見。如果債券發行人對此無異議,則正式資信級別的等級意見書成立,如果債券發行人不接受,則考慮不定級發行。3.美國政府證券和交易所委員會收到債券發行人呈報的注冊文件後,要進行審查,審查完畢後發出一封關於文件的評定書。債券發行人應就評定書里提出的問題做出答復。4.債券發行人根據證券和交易所委員會在評定書中提出的意見,完成注冊文件的修改工作。5.債券發行人應選擇一名管理包銷人,管理包銷人則組織包銷集團,負責包銷及有關工作。管理包銷人提出發行債券的初步方案,廣泛徵求意見,以期債券發行人和債券投資者雙方都能滿意。6.正式在債券市場上發行債券。二、日元債券發行日元債券的主要步驟有:1.取得臨時信用評級,在繳款前簽訂承購合同後,取得試評級。2.選定證券公司。3.指定法律顧問。4.制定各種發行文件。召集發行者、受託銀行及證券公司研究各種合同的准備文本,起草文件。主要有:有價證券呈報書、發行說明書、外匯法規定的呈報書、債券條款、擔保條款、承購合同書、承購團合同書、募集委託合同書、本利支付事務代合同書、登記事務代合同書、有價證券報告書等。5.債券發行人取得國內有關部門的批准。6.向日本大藏省提出有價證券申報書,徵得日本政府的批准。7.組織承購團。8.發行條件談判。召開發行者、委託銀行及證券公司三方會議,協商發行條件,簽訂承購合同。9.有價證券申報書生效後,開始募集,招募時間一般為7~10天。10.債券資金文款。認購人向發行單位支付債券發行款項。11.提交外匯報告書。12.債券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三、歐洲債券歐洲債券的發行是在國際銀行組織下進行的。這種國際銀行叫主銀行,主銀行邀請幾個合作銀行組成發行管理集團,發行量過大時,要由幾個主銀行聯合進行。這種發行方式叫辛迪加集團發行。主銀行為發行債券做准備,規定一些條件,包銷人的推銷集團中某一個主行專作付款代理人和財政代理人。所發行債券的大部分由發行管理集團所認購,有貸款(募集)能力的包銷者將參加債券的發行。包銷者由世界各地的國際銀行和大公司構成,數量在30~300家。發行集團和包銷者共同保證借款者以確定債券價格募集資金。推銷集團的責任是把債券賣給公眾。公眾也包括主行、包銷者和有銷售基礎的銀行。主行、包銷者、推銷者就是債券市場的參加者,這些參加者要得到一定的傭金。歐洲債券市場不受政府的管制,能比較容易地在3周內幕集到資金。發行債券的程序是決定發行歐洲債券、宣布發行債券、上市日、結束日、推銷集團支付債券。具體程序如下:1.主者和借款者一起決定發行債券的條件(數額、期限、固定或浮動利息率、息票),在這個階段主行組建發行管理辛迪加准備各種文件,最主要的文件是說明書,在這個階段叫初步說明書。2.宣布日。主行通過電傳對債券的發行進行說明,並邀請銀行參加包銷和推銷集團,向可能包銷者送初步說明書,在一兩周之內,制定出發行債券的最終條件,辛迪加集團的借款者承擔責任。3.上市日。發行最終說明書,債券公開上市,公眾募集階段大約是兩周。4.結束日。認購結束,債券和現金交換,借款者實際賣出債券,取得現金。在各大報紙上登醒目的廣告,公開宣傳這次債券的發行成功,並列出主銀行和合銀行名單。5.債券交易日結束後債券就可以上市交易。(四)國際債券的發行條件、發行的主要文件和發行程序一、發行條件1.發行額。發行額的多少,除了受信用級別的限制外,還要根據發行人的資金需要和市場銷售的可能性確定。2.償還期限。債券的償還期限的長短,由發行者的需要,債券市場的條件和發行債券的種類所決定,一般短則5年,長則10年、20年以上。3.票面利率。一般採用固定利率,也有採用浮動利率的。發行債券的種類不同,利率也不同。對發行債券者來說,利率越低越好。銀行存款利率和資金市場行情的變化對債券利率影響較大。4.發行價格。債券的發行價格以債券的出售價格與票面金額的百分比表示。以100%的票面價格發行的叫等價發行;以低於票面價格發行的叫低價發行;以超過票面價格發行的叫超價發行。5.償還方式。國際債券的償還方式主要是:定期償還、任意償還、購回償還。6.認購者收益率。它是指所得的償還價格和發行價格的差額利潤率及票面利息率的總和。7.費用。發行債券的費用,包括債券印刷費、廣告費、律師費、承購費、登記代理費、委託費、支付代理費等。發行人最終發行成本率計算公式如下:成本率=收益率+(發行額-按發行價格收入資金額+費用)/期限/按發行價格收入資金額-費用二、發行的主要文件1.有價證券申請書。有價證券申請書是發行人向發行地政府遞交的發行債券申請書,主要包括以下內容:發行人所屬國的政治、經濟、地理等情況;發行人自身地位、業務概況和財務狀況;發行本宗債券的基本事項;發行債券集資的目的與資金用途等。2.債券說明書。債券說明書是發行人將自己的真實情況公之於眾的書面材料,主要內容與有價證券申請書相似。3.債券承購協議。債券承購協議是由債券發行人與承購集團訂立的協議,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債券發行的基本條件;債券發行的主要條款;債券的發行方式;發行人的保證和允諾;發行人對承購集團支付的費用;承購人的保證和允諾等。4.債券受託協議。債券受託協議是由債券發行人和受託機構訂立的協議,主要內容除受託機構的職能和義務外,基本與承購協議一樣。5.債券登記代理協議。債券登記代理協議是債券發行人與登記代理機構訂立的協議,主要內容除登記代理機構的職能和義務外,基本與承購協議一樣。6.債券支付代理協議。債券支付代理協議是債券發行人與支付代理機構訂立的協議,主要內容除債券還本付息地點、債券的掛失登記和注銷外,基本與承購協議一樣。7.律師意見書。律師意見書是債券發行人和承購集團各自的律師就與發行債券有關的法律問題表示的一種書面意見書。三、一般發行程序不同的國際債券發行程序雖然不盡相同(如前面介紹過的楊基債券和武士債券),但是大體上都包括以下幾個步驟:1.發行人確定主幹事和幹事集團。2.發行人通過主幹事向發行地國家政府表明發行債券的意向,徵得該國政府的許可。3.在主幹事的幫助下,發行人申請債信評級。4.發行人通過主幹事,組織承購集團,設立受託機構、登記代理機構和支付代理機構。5.發行人與以主幹事為首的幹事集團商議債券發行的基本條件、主要條款。6.發行人按一定格式向發行地國家政府正式遞交「有價證券申報書」。7.發行人分別與承購集團代表、受託機構代表、登記代理機構代表和支付代理代表簽訂各種協議。8.發行人通過承購集團,向廣大投資者提交「債券說明書」,介紹和宣傳債券。9.承購集團代表(一般是主幹事)組織承購集團承銷債券,各承購人將承購款付給承購集團代表。10.承購集團代表將籌集的款項交受託機構代表換取債券,隨後將債券交給承購人。11.各承購人將債券出售給廣大的投資者。12.登記代理機構受理廣大投資者的債券登記。13.受託機構代表將債券款項撥入發行人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