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家發行40億歐元債券對老百姓有什麼影響
對百姓直接影響不是很大,我們這些大額融資基本都投進基建、醫療等重要項目和大型工程,長遠來看是對老百姓有利的。
2. 華安證券轉換公司債券方案對股票有什麼影響啊
融資,在牛市裡影響不大,在熊市裡就不是好事。
3. 中美貿易談判順利,成果明顯,對中國股市將會有什麼影響,哪些個股會更受益
對中國股市的影響是積極的!我們的股市現在走的是逼空行情!但是需要小心,空頭投降後,會有反手殺多頭的情況出現!
4. 債券、股票、大宗商品等走勢之間有何關系
一般來說,經濟趨勢強勁時,股票上漲,大宗商品也上漲,債券一般和股市走相反趨勢。不過這不是絕對得,各種商品標價關系有一定內在聯系,但這種聯系破壞時那市場會有不一樣的市場反應。 例子如: 美國次貸危機,危機爆發後雷曼倒了先是美國股市大跌,歐元兌美元持續攀升(一國危機當然另一主要結算貨幣升值,資金轉移),隨後大家發現這次危機是一個全球性問題,歐元兌美元爆跌,接著黃金也下跌了(個人認為當時情況預估計是由於美元結算原因),原本作為避險資產瑞士法郎,黃金都沒有起到即時避險作用,反而從不是避險貨幣的日元既然吸引全世界目光把資金轉移到其身上成為暫時避險幣種。 由於美國金融危機後演成全球金融危機,全球為了尋找最安全資產結果把錢投給了日本一票(中國不是自由兌換國),日本持續多年經濟低迷雖然當時沒有改變但除股市外,其國家債務公司債務都是相對安全的。所以沒有絕對走勢關系,只有相對一個時期走勢關系。
5. 歐債危機對歐洲國家股市,債券市場有什麼影響最好分條回答
對於股市和債市都是利空,由於歐債危機,市場擔心經濟探底,上市公司業績受損,會拋售股票。而債市也會由於信用危機的影響收到資金避險需求的規避。
6. 美國債務危機對中國股市影響有多大
美國次級債危機這個蝴蝶翅膀引發的連鎖反應已經開始發酵,繼美國股市前天下跌200多點,可憐的巴西股市在昨天一天之內下跌了約2000點。
一場全球性的信貸緊縮快要來臨了嗎?也許是的。新興市場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波蘭、韓國等國股市普跌2%以上;美國國內情況更加危急,新房銷售下降6.6%,說明緊縮情況十分明顯。更嚴重的是,從房屋次級債市場已經引發了對債券市場的普遍不信任,高盛、貝爾斯通、雷曼兄弟發行的企業債遭到市場普遍冷遇,克萊斯勒的200億美元企業債乏人問津,國外財經人士聲稱,全球性的風險資產的重估已開始。
周洛華先生說,與以往國外政府在大選年主動加息抑制物價上漲爭取選票不同,這次是由次級債市場所引發的資產價格重估,進而引發政府被動實行緊縮政策。美元兌歐元英鎊均創下歷史新低,日元加息可能性加大,利用美元與日元融資套利者正在加緊平倉。
因此,美國政府並未心滿意足地欣賞緊縮帶來的好處,而是四處尋找救市良方。
首先,政府官員有限度地承認次級債的負面影響,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7月19日在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舉行的年中經濟評估聽證會上表示,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造成的損失,估計在500億到1000億美元之間。但一些市場人士估計,目前暴露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直接損失可能高達3000億到5000億美元,間接影響則可能蔓延到整個房地產業,導致全國房價重估,以至於拖累整個美國經濟步入衰退。
其次是向世界尤其是中國轉嫁風險。7月13日,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部長阿方索·傑克遜在北京透露此行的目的———搭上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這趟順風車,讓中國購買美國的按揭證券,這是利用人民幣緩解信貸緊縮壓力的圍魏救趙之策。
在以往的全球性貨幣流動性過剩的環境下,國際投資者與A股市場一樣,患上了風險麻木症,他們忙著進行套利交易,或者將手中的貨幣盡快地轉換成實物與資產,以最大限度地獲取收益。突如其來的次級債使得危機意識突然被喚醒,世界資金的套利鏈條中斷,令新興市場股市步伐大亂。
中國股市從來都有自己的邏輯,由於資本項目的控制,使得A股市場與境外市場之間築起一道高高在上的堤壩,因此,境外股市的大漲大跌對A股市場影響有限。但現在,我們應該重新審視這道不斷受到升值、地下交易等大浪沖擊的堤壩的強韌度,隨著中國金融的大門越來越開放,堤壩的作用會越來越弱,中國股市很快將會感受到環球同此涼熱。
中國A股市場會面臨雙重壓力:一是資金壓力,在風險壓力下,全球投資者對於新興市場的投資會趨於保守,投資中國的基金近期在美國有折價現象;其次是匯率升值與開放市場的壓力,除了QDII的出行外,近日最莫名其妙的一則新聞是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保監會發布《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按照新規定,保險公司境外投資總額的上限由占上年末總資產的5%上調到15%,同時投資范圍從固定收益類拓寬到股票、股權等權益類產品,估計將有3000億元保險資金可以進行海外投資。在企業尚未准備好的情況下,如此大幅提高開放的門檻,很有可能是壓力之下的產物。
從表面上來看,國際資金流入減少與人民幣升值的效果可以對沖,對A股市場的影響是中性的。實際上,如果人民幣在外界壓力下被迫大幅升值而引發A股市場大漲,是非常可怕的信號,這說明,A股市場的大漲是外界壓力下被迫重新估值的產物,是國際投機的結果,而主要不是中國企業效率提升的結果。因此,中國股市的上漲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只要人民幣繼續升值1%以上,投資者就應該考慮高位了結,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風險。
7. 歐元產生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
從經濟利益的角度講,實行統一貨幣會給歐盟各國帶來以下好處: (1)增強自身經濟實力,提高競爭力 未來歐元區在國內生產總值和對外貿易總額兩個方面都將高於美國和日本。歐元啟動以後,統一貨幣與統一市場的共同促進無疑會帶來新的經濟增長,使得歐盟在與美國和日本等經濟強國的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 (2)減少內部矛盾,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經濟競爭日益全球化、地區化、集團化的大趨勢中,統一貨幣是最有力的武器之一。歐盟是當今世界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集團,但對國№市場動盪的沖擊仍然缺乏抵禦能力。1995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機、1996年的日元危機,都一度導致歐盟經濟增長滑坡、出口下降、就業減少。事實證明,歐盟浮動匯率機制下各自為政的多國貨幣幣值"軟硬"不一,利率的差別、匯率的變動等因素都引發過歐盟內部金融秩序的混亂。歐元作為單一貨幣正式使用後,上述問題將自然會大大得到緩解。 倫敦摩根史坦利經濟學家費爾斯指出,EMU的計劃具持久性,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已經體現出這套體系的優勢,以往歐洲地區是無法安然度過這類風暴的侵襲的。 (3)簡化流通手續,降低成本 歐元的使用,不僅簡化了手續、節省了時間、加快了商品與資金流通的速度,而且還會減少近300億美元的兌換和傭金損失,使歐盟企業無形中降低了成本,增強了競爭實力。隨著歐元地位的上升和歐洲資本市場的發展,成員國的資金成本也會下降,有利於投資和經濟增長。 (4)增加社會消費,刺激企業投資 在歐盟內部盡管統一大市場已經建立,但由於多種貨幣的存在,使得同樣的資源、商品、服務在不同的國家表現出不同的價格。這種現象如長期存在下去,將扭曲各國的產業結構和投資結構,不利於大市場的合理發展。如果實施單一貨幣,由歐洲中央怠行(ECB)制定和實施統一的貨幣政策,各國的物價、利率、投資利益將逐步縮小差別或趨於一致,形成物價和利率水平的總體下降,居民社會消費擴大,企業投資環境改善,最終有利於歐盟總體經濟的良性發展。歐元在債券市場方面的影響:首先從債券市場談起,歐洲從人口、貿易和政府公債來看,歐盟有37億人口,佔全球貿易比重為20.9%,佔全球政府公債比重為39.2%,美國有2.6億人口,佔全球貿易比重為19.6%,佔全球政府公債比重為39.3%。如此龐大的規模,已遠遠超逾日本,而使歐盟中的歐元區成為僅次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但是,歐元會員國政府當初為了達到馬斯特 赫特條約的規定,而紛紛採取較為緊縮的財政政策,因此,預料今後歐元政府公債市場的成長較為趨緩。但是,成立初期,歐洲央行仍將維持低利率的緊縮政策,因此,將吸引不少全球的公司企業前往集資,因而公司債的發生料將更加彭勃,也彌補了公債之不足。 歐元在證券市場方面的影響:其次再談到證券市場方面,歐盟會員國有近40個的股票交易所,在歐元實施後,貨幣風險減少交易成本降低,企業籌資管道擴大與融資成本減低,再加上分散投資風險的考量,對歐元區股市投資人是一大契機,但市場整合後,企業競爭更加劇烈,因此投資風險亦不小。此外投資人在投資歐洲股市時往往著重在歐洲各個市場的基本面分析。但是隨著歐元的整合,歐元區的經濟基本面差異預料將可逐漸縮小,因此,投資人今後可能應將注意力放在產業的前景及個別公司的潛力分析方面以因應之。 歐元在外匯市場上的影響:最後來談到匯市方面,長期以來,美元在國№外匯存底的比率持續下滑,從1973年的76.1%跌到1994年的56%,但德國馬克則在同一時期從7.1%,升高到15.5%。而且前美元及歐洲貨幣各佔全球金融交易的60%及20%。因此,未來各國央行是否調整外匯存底的比率,將歐元及歐洲實力納入考量的范圍之內,將是影響歐元未來走勢的關鍵因素之一。此外,貨幣統一之後,匯兌風險因素不復存在。以往的契約金額中有30%為交易費用,其中大部份為兌換貨幣所 成本。今後消除這項匯兌成本後,歐洲企業可將節省的費用從事於生產力的研究與創新,無形中使得歐洲企業在內部及國№市場的競爭力都增強了。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創始會員國是來自十一的個不同的語言、人文素養、文化背景、政治因素及經濟條件的國家,要整合這堋龐大的一個市場使其貨幣趨於統一,事實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加上有許多龐雜的技術性問題須克服,以及潛在的一些不確定因素,造成歐元推出半個月來,交易始終無法活絡起來,投資人多半采保守觀望的態度來應對。但是,評估整個歐洲市場的經濟體系及十一的國家的經濟實力來看,歐元的前景仍是十分可觀的。而且,不可否認這項誕生於二十世紀末的新單一貨幣的一舉一動的變化都將迅速造成全球貨幣、外匯、資本、基金、遠期契約、期貨、選擇權和衍生性金融商品等八大金融市場間的互動,至於歐元的推出是「商機」或「危機」,眾說紛雲,令投資人無所適從,只有憑個人的知識經驗加以判斷了。但是,能夠掌握」先機」的人,往往是較容易成功的。歐元的發行若是能成功將可改寫世界經濟的版圖,但若失敗,則其所帶來的災難將不亞於全球各地金融風暴所帶來的慘痛經驗。究竟歐元能否成為與美元相抗衡的另一強勢貨幣,各位投資人不妨拭目以待吧!
8. 歐洲央行每月購債500億歐元會對黃金有什麼影響
過去的數年來,中國政府持續購買美國國債,但美國本土的投資者卻不停減持。例如,10年前美國國債的總額約為3萬億元,當中逾七成、即2萬億元以上為美國本土的投資者擁有;但時至今天,美國國債的總額增至4萬億元,卻只有三成為本土投資者持有,而且比例不斷下降。美國人不買美國國債的原因十分簡單,就是利息率不吸引人。
至於中國政府購買美國國債的主因,就是因為其著眼點並不放在投資的利息率上,而是希望穩定本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藉此保護國家的出口業。要令人民幣不升值有兩個主要方法,一是在市場上大舉拋售人民幣,或是大舉購入美元。這個方法不可能持久,二是每年大量購入美國債,以防止人民幣匯率上升。
專家認為,在中國現有的金融環境下,購買美國國債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外匯儲備來自外商直接投資、對外貿易順差及進入中國的國際游資。截至2005年底,中國外匯儲備超過8000億美元,我國已連續10年資金凈外流,10年來國外凈運用我國資金累計達到1.72萬億元。中國如同國際資金流動的「中轉站」:一邊是外資持續湧入賺取高額回報,推高外匯儲備余額;一邊是中國的資金持續多年凈外流,而投資回報率偏低。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把這種現象稱為「一江春水向西流」。招商銀行首席外匯分析員劉維明指出,中國資金凈外流是巨額外匯儲備對外投資引起的,並不是說國內企業的資金多得用不了。這並不是一個悖論。劉維明解釋說,在現行外匯制度下,境外資金進入中國時必須兌換為人民幣,由央行把外匯買下,形成外匯儲備。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主要用來購買美國國債,而10年期美國國債的收益率不到5%。與進入中國的國際資本獲得的高額回報相比,中國運用外匯儲備投資取得的收益顯得頗低。這是一個無奈的選擇。
對此,央行解決方案是,加緊研究建立靈活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滿足企業和個人合理的用匯要求,降低國內資金凈外流的水平。不能苛求外匯儲備對外投資所獲回報的高低。投資美國國債雖犧牲了部分收益,但能夠規避風險。由於我國國內金融體系處理風險的能力較低,這里存在一個風險和收益相交換的問題。美國國債風險低,變現能力強,且與歐元區和日元區相比,美元區經濟仍處於強勢地位。在此背景下,購買美國債就不難理解了。
買與不買陷入兩難
現在,中國已經陷入了「兩難境地」:假如繼續買入美元國債,從經濟角度上看,將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因為美國國債回報低,只較日債稍好;但如果停止購買美國國債,甚至沽出的話,美元就會再進一步貶值,中國同樣損失慘重,即所謂「買又慘,不買又慘」!
由於中國購入了大量美債,假如美元貶值的話,持有國債在賬面上已輸一大截,加上利息率的上升,債匯價格定會再進一步下跌。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的估計,假如人民幣升值10%,中國政府就會承受500億美元的賬面資本損失,如果美國利率再上升2%,中國就再損失三百億到五百億美元,結果總共損失八百億到1000億美元,當然以上還沒有計算美元匯價下跌而帶來的出口損失。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可做出的選擇非常少。
不穩定的平衡
所以現在的情況下,是一個「不穩定的平衡」,雖然美國人每天仍能吃喝玩樂,但這樣的平衡是令人擔心的。美國的經常赤字不斷膨脹,2005年經常賬目赤字,已創紀錄升至8000億美元,比2004年攀升34%,即美國每天差不多要吸收30億元,才能填補這個赤字。
所以,世界就是這樣的奇妙:中日拿上數千億的真金白銀,不斷購買美元資產來資助美國利率,然後美國人將已超買的資產拿來再抵押,來買中國及日本生產的電器。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笑話,就像你把大部分的身家都借給一個債仔,由於借出去的錢實在太多了,於是自己每天要節衣縮食,把省下來的錢拿給債仔享用,並希望他每天生活得幸福快樂,不要有些微傷風感冒,否則便會同歸於盡!因為假如大家都停止支持這個債仔的話,美國政府將在極短時間內破產,帶來的災害將會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更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