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何說中美利差無法制約中國債市
中美利差是結果而不是原因,不能用來倒推中國國債收益率合理水平。2012年之前,中美利差均值為0%;2012年之後,中美利差均值1.2%,這實際上是中國債市收益率中樞不變、美債收益率由於量化寬松下台階,導致的中美利差被動放大。
海清FICC頻道再次重申:債券市場已經超調、配置價值凸顯,而且監管沖擊高峰已過,債券收益率將重回價值中樞,2018年最好、最確定性機會是利率債,重申「十年期國債3.8以上閉著眼睛買」!
⑵ 求一篇中國與美國貨幣政策的區別
1,中國2008年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在執行中就發生了偏差,對房地產業貨幣(信貸)過度寬松,埋下
了日後房地產過度投機的隱患!08年當時,刺激的太厲害了。現在,我國三率全動了,寬松的後果可怕啊。
2,自2008年以來,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0到0.25%的接近於零利率的歷史最低水平,並於
去年8月和9月購買了總額為3000億美元的美國長期國債,即第一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方面,美國2009財年因實施刺激性政策而導致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達到10.1%,本
財年略降至8.6%。總體看,美國大規模實施進一步刺激政策的空間很小。
3,區別:中國多發錢就漲價 美國濫發貨幣卻不通脹
注意表現在美國的"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與中國的人民幣匯率問題上。
金融危機爆發後,為應對危機,中國人民銀行和美聯儲均採取了包括大幅降息在內的寬松貨幣政策。然而,基於中美兩國受危機影響、經濟形勢、金融體制等因素的不同,中美寬松貨幣政策在擴張動因、工具選擇、擴張程度、政策傳導上都有著本質的區別,貨幣政策效果迥異。深入剖析中美寬松貨幣政策本質區別,對中央銀行平衡經濟恢復和管理通脹預期,制定科學合理的退出戰略具有重要意義。基於上述分析,文章從中美兩國中央銀行寬松貨幣政策退出的緊迫性和必要性、退出時機、退出方式等方面闡述了各自的最優退出戰略。
我給你的參考資料裡面講的很詳細。
⑶ 中美這種大國的貨幣如何流入市場
這問題問得好,別說利息了,就連壞賬都是越來越大的,根本沒有人想填。
因為模型導致壞賬永續,你應該問,為什麼這樣經濟體制還沒崩潰的問題。
因為貴金屬和外匯還有資產抵押物衍生出貨幣,貨幣存入銀行變成存款准備金和貸款,貸款投入市場變成另一個人的貨幣,貨幣存銀行再分出存款准備金和貸款,這樣循環往復,就產生了叫做通貨膨脹的東西,用於分攤貨幣發行和填平壞賬。
而這個游戲還有變種那就是投資,投資又分成債務投資和資產投資,一個國家的債務換到另一個國家就變成了當地的貨幣,貨幣再分出存款准備金和貸款,同樣資產也一樣,這叫金融衍生品。
從一級市場也就是股權,衍生出股票,股票持有並不佔有該公司股權而是一種融資債券,股票又分出股票債券和股指期貨,同樣的投資會變成存款准備金和貸款。
這時通貨膨脹會導致物價上漲,就出現了商品期貨,還是同樣的游戲。
這時會出現各種因為盲目投資的債務怎麼辦呢?就出現了資產債券,用從銀行貸款買別人的債務,就是說拿債務買債務,有趣不?哈哈
⑷ 債券的市場比較
我國的債券市場近些年來發展迅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同發達國家相比,仍處於起步階段,無論是其規模、品種,還是債券市場的發育程度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中美債券市場分析
1.債券市場的發行規模比較分析
在美國資本市場上,債券市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債券品種發展也比較成熟。其規模也遠遠大於股票市場。美國每年發行國債的數額佔GDP的比例為100%.且市場可流通的債券品種豐富,既有國債,市政債券,也有公司債券,聯邦機構債券等。
我國的債券和美國相比差距較大。每年發行總量也不過佔GDP的15%左右,且品種比較單一。主要有國債、中央銀行債、政策性銀行債等為數不多的幾種。
2.債券市場投資品種比較分析
美國的債券市場主要是以工商企業和政府發行的短期債券為主。政府短期債券占政府發行量的40%.除此之外,不少的地方政府、地方公共機構也發行地方政府債券。這些債券被譽為安全性僅次於「金邊債券」的一種債券。工商企業發行的債券產品更是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且種類繁多。
在我國債券市場中,政府債券占相當大的比重。其中國庫券和央行票據占債券市場的比重達到近70%,且大部分為5-10年的中長期債券。企業債券占的比重非常小。
3.債券的流通市場比較分析
美國的債券流通是以場外交易為主的交易市場。同時,電子化交易系統的普遍應用也大大促進了流通市場的活躍。債券市場的日交易量是紐約股票交易所日交易股票數量的13倍之多。政府債券及政府支持機構發行的債券十分活躍。
在我國債券流通以滬深證券交易市場、銀行間債券交易市場和證券經營機構櫃台交易市場為主。交易量比較小,整體換手率也僅是美國債券市場的1/10.
4.投資者結構比較分析
美國國內債券投資者主要以銀行、基金、個人、保險公司、國外和國際機構投資者等為主,各類投資者持有債券比例比較平衡。而我國債券市場投資結構不盡合理。主要有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基金管理機構等。市場參與度數量雖然眾多,但債券持有比例極不均等,外資機構參與度較低。
債券市場發展啟示
1.積極擴大債券市場規模,促進債券市場品種的多樣化
從中美兩國債券市場的比較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國債券市場的規模與美國債券市場的規模相比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美國的證券化產品在金融市場中超過80%,我國還不到10%;債券余額,美國相當於GDP的二倍,我國也僅接近30%.因此積極擴大我國債券市場的規模是滿足金融市場的發展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還要積極促進債券市場品種的多樣化,滿足不同發行主體的融資需要。諸如積極發展地方政府債券市場;擴大和引導發行企業債券;增加短期債券及短期回購品種;建立基準國債及衍生產品等。
2.完善做市商制度,促進市場的流通性
從國外的經驗看,做市商制度能夠活躍證券交易,保證市場有較高的流動性,這已被許多成熟證券市場廣泛採用,在發達證券市場已有較好的市場基礎。我國銀行間市場雖然已經開始推行雙邊報價商制度,但是批准成為做市商機構的均為商業銀行,而商業銀行資產結構相近,對市場走勢預期趨同,導致雙邊報價偏離市場價格較遠、價差較大,難以對市場價格起到穩定作用,更何況其參與二級市場交易的意願不強,導致這些雙邊報價商的市場份額存在下降的趨勢,遠沒有發揮促進增強市場流動性和滿足市場需求的作用。
因此,在大力推行雙邊報價商制度時,必須採取核准制雙邊報價商資格,擴大雙邊報價商范圍、允許有實力的保險公司如中國人壽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機構成為雙邊報價商,以解決雙邊報價商投資偏好趨同的問題。在推動做市商制度的同時,在債券市場上推行經紀商制度,以進一步促進債券市場的發展。經紀商信息發達、靈通,可以有效集中市場需求信息,溝通債券買賣雙方,提高成交效率。
流通性,鼓勵了中小投資者介入債市,有利於改善債券市場投資者結構和投資機構投資者博弈的格局。
3.促進投資者結構合理化
中國債券持有者主要集中商業銀行,特別是在銀行間債券市場,其他機構和個人債券持有量很少。我國應進一步擴大債券市場的投資群體,增加金融機構之外的企業及事業單位以及外國機構投資者購買、持有債券的比重;增加參與櫃台交易的成員,除商業銀行外可以增加證券商成員;增加櫃台市場的可交易品種,活躍櫃台交易,提高市場流動性;也可廣泛吸引其他廣大的投資群體。
另外還可以逐漸引導社保基金、外資機構、中外合作基金、外資參股證券公司、外資參股保險公司、外資銀行、三資企業、外國投資者,儲蓄存款分流等資金進入債券市場。這些資金進入債市將有利於擴大債券市場需求量,也可平衡投資者債券持有比例。通過多方面、大范圍地促進投資者多元化,依靠國債市場巨大的流動性,可以充分發揮機構投資者發現國債價的格功能,也可最終建立起一條穩定與可靠的國債收益率曲線。
4.加快債券市場統一化建設步伐
隨著國債發行規模不斷擴大,市場分割問題解決已經顯得迫不及待。可以有步驟、有計劃地允許可流通國債既可在銀行間市場流通轉讓,又可在交易所市場上市交易;同時允許部分資信較好,實力較強的金融機構在兩個市場之間進行套利活動,以促進市場的流通性,發現債券市場價格,為全面統一所有債券市場作準備。
中國債券市場的發展目標是成為全國統一、面向所有金融機構及企業法人和個人投資者的開放的,公開的市場以及一個品種多元化、流動性充分化和功能健全化的中國債券市場。
⑸ 中美貨幣調控的區別
最重大的區別就是美國採用貨幣價格為目標進行調控,而我國使用貨幣數量為主,貨幣價格為輔來進行調控。
一般來說,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增長與廣義貨幣數量之間的相關性會越來越差,以我國為例見下表(國家統計局數據計算)
於是為了更好的實施貨幣政策,美國於1987年10月之後改為以聯邦基金利率(也是美國同業拆借利率,以隔夜利率為主) 為目標來實現貨幣政策。美聯儲通過公開市場買賣政府債券來調節聯邦基金利率,而金融機構對社會的貸款利率則由市場自主決定,聯儲不做干涉。
而我國主要是通過調控貨幣發行量來實現貨幣政策,如今年中央定的貨幣政策就是M2增長13%(當然前11個月沒有一個月達到這個目標)。此外,我國央行還會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再貸款,再貼現等手段來調節同業資金價格如(Shibor,質押式回購等)。我國對金融機構對社會的貸款存款利率有限制:基準利率和上下浮比例
題外話:
個人覺得在目前的經濟發展階段,貨幣價格是優於貨幣數量的貨幣政策指標:
1>金融市場內部傳導機制問題(如期限錯配以及其它一些不規范操作)導致這些利率可能在超短期內可能無法真實反應實體經濟資金需求,
2>我國央行由於外匯占款需要被動向商業銀行投放貨幣,而外匯占款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波動性很強,很難有較為准確的預期並據此向市場注入或抽出合適數量的資金。所以個人強烈認為今年6月份的銀行間流動性危機就是在央行以貨幣量調整利率的框架下,由於外匯占款波動以及傳導機制問題遠超央行預期的表現之一而導致央行貨幣失效所導致。
⑹ 中國持美國債券過多原因及看法。
在世界上還沒有出現取代美國金融地位之前,買美國國債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美國國債是由美國財政部發行的國家債券,但在現代,尤其是近年來的國際金融運作中,常常被用作一種比貨幣更安全,方便的支付手段。
分以下三類
(U.S.) Treasury Bills 短期國庫券 (U.S.) T-Bills
期限為13、26、或52周,多以折價方式拍售。最小購買金額為10 000美元,較大面額應為10 000美元的倍數。
(U.S.) Treasury Notes 中期國庫票據(U.S.) T-Notes
期限為2,3,4,5,7,10年的附息證券。4年期的在1990年12月停止發行,7年期的在1993年4月停止發行。所有的國庫票據都為固定利息,到期一次償還。債券最小面值1000美元。若期限低於4年,則最低購買金額為5000美元。大額購買應為1000美元的倍數。(發行額占總額60%左右,為美國政府主力債券)
(U.S.) Treasury Bonds 長期國庫債券(U.S.) T-Bonds
10年期以上的附息證券。所有證券都為固定利率,到期一次償還。最小面值1000美元,大額購買應為1000美元的倍數。在國際貿易中,美元屬於強勢貨幣,相對於其它比較小的經濟體系中,美元還是比較安全和方便支付,兌換比較方便,像新誕生的歐元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辦法取代美元,所以,中國,日本等經濟大國只有無奈地購買美國的國債,作為外匯儲備的一種方法,當然,過多地持有美元也不是辦法,適當增加黃金,原油和戰略性礦產資源的儲備才可以分散投資風險。
⑺ 中美貿易戰對股市有什麼影響
中美貿易戰終因美國特朗普政府開打「第一炮」而終於不可避免地爆發了。雖然中美貿易戰對中國資本市場沒有直接影響,但資本市場與金融經濟是一個有機整體。
中美貿易戰影響的是中國基本經濟面,而基本經濟面則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根本支撐。顯然,中美貿易戰對中國股市依然將產生重大影響。
有可能對我國當前穩健中性貨幣政策帶來影響。雖然美聯儲加息有可能引發我國央行做出相應反映,提高存款准備金率或中短期貨幣操作工具的利率水平以抑制過多的市場流動性,以提高人民幣幣值穩定或匯率穩定,防止國際熱錢外流,從而確保我國金融市場的基本穩定。
然而,中美貿易戰挑起之後,有可能引發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尤其會導致大批以製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陷入經營困局,中國又有可能採取寬松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 這樣會加大貨幣政策操作的波動性,進而對股市產生影響。
(7)中美債券市場的區別擴展閱讀
另外外貿出口減少,對我國外向型企業會帶來較大的打擊。產品銷售量減少,生產萎縮,盈利能力下降,貸款償還能力亦跟著下降。
同時,我國為外貿企業提供產品或服務的上、下游產業不在少數,如此則會引發連鎖反映,對國內不少生產業帶來不利影響,導致大量企業生產經營不景氣,從而影響資本市場穩定。
⑻ 美國與中國基金市場體制的比較
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引發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導火索,隨之帶來的則是社會對資金的巨大需求。在這種大背景下,基金作為一種在發達國家成熟、流行的籌資手段引起了中國駐外金融機構的注意。隨著1997年《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頒布和1998年3月中國首批的兩只封閉式基金——「基金開元」和「基金金泰」的設立,拉開了中國證券投資基金的序幕。到今天為止已經走過了十個年頭。在這十年裡中國證券投資基金從無到有,市場的建立和改進都是有目共睹的。在這里,本文以中國和美國的基金市場為對象,簡要的回顧我國基金業的發展歷程並對比美國基金市場的發展過程和特點,希望能由此看到我國基金業未來發展的方向並對現存的問題提供參考的解決途徑。 美國基金業的發展過程 投資基金始於英國發展於美國。按照基金市場的演進,美國基金產業大體上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1940年以前、1940-1970年、1970年至今。這幾個大的階段與《投資公司法》和1970的《投資公司法》修正案相吻合。這三個階段的兩個轉折點可以看作為封閉式基金為主導向開發式基金為主導的轉變和貨幣市場基金的產生。 (一)1940年以前是基金產業的初期,這段時期內投資公司規模小,行業特徵不明顯,各個投資公司之間差異性很大,一般都是基於特定目的而設立的,並不是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分散的投資組合。這一階段的基金組織形式以封閉式基金為絕對主流,同時這一階段制定了《投資公司法》,為後來投資基金的快速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礎。 (二)1940-1970年間是基金的成長期,共同基金登台上場,基金資產規模和基金數量迅速增長,這一期間絕對多數基金為股票基金,但是也有少量的債券基金。 (三)1970年至今是基金的成熟期。這一時期基金的品種豐富了起來,整個產業的基礎結構發生了變化,債券和收入基金加入了分流的行列。特別是1974年推出的新基金品種——貨幣市場基金MMFs,其產生是基金行業的一個重大創新。在1999年底美國共同基金在資產規模上一舉取代了商業銀行而成為美國金融市場上第一大金融中介,2005底全球范圍內的開放式基金市場規模已經達到17.8萬 億美元,開發式基金數目達到了56,863支。 中國基金業的發展歷程 中國基金產業還處於發展初期,類似於美國1940年前的情況。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1985-1990年。中國國內金融機構與海外機構合作推出面向海外投資者的「中國投資基金」。海外中國基金的引入在一定意義上刺激了中國國內基金業的發展。 (二)1991-1997年。1991年10月我國最初的一批老基金「武漢證券投資基金」和「深圳南山風險投資基金」宣告成立開始。這一時期大部分基金是由地方銀行和地方政府批准設立的。這一時期基金發展十分火熱,但是由於缺乏相關的規范和法律約束,出現了許多問題。 (三)1997年末至2003年末。1997年11月14日,國務院頒布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標志著我國基金業從此進入了一個規范化發展時期。1998年3月基金金泰、開元的發行,成為我國真正意義上的證券投資基金的起步。截至2002年底,開放式基金已猛增到17隻。但問題也同時暴露出來,2002年封閉式基金二級市場表現比股票市場的整體走勢還要弱一些,封閉式基金再現大幅折價現象。 (四)2003年末至今。2003年10月28日,《證券投資基金法》的頒布與實施是中國基金業和資本市場發展歷史上的又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標志著我國基金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2003年末三隻貨幣市場基金在我國登台亮相,在隨後的幾年內又陸續推出了多個基金品種創新,如避險型基金、指數型基金。近一段時間,ETF產品日益得到基金管理公司的青睞。目前已經運作的ETF產品包括上證50ETF、深證100ETF、上證180ETF等。 中美基金業發展比較 國際投資基金的發展歷史顯示(在這里具體反映為美國基金的發展過程)投資基金基本上都經歷了一個從以封閉式投資基金為主到以開放式基金為主的制度變遷過程。到目前為止,經濟發達國家的投資基金主要形式為開放式。從我國基金的發展變化可以看出我們也在這一變化過程中。但是同時應該看到的是我國基金業的特殊之處,以及在中國特定環境下所產生的具體問題。 我國採取的基金組織形態是契約制,美國的基金主要實行的是公司制,以共同基金為典型代表。契約型基金體現的是信託關系;公司型基金體現的是委託代理關系。信託關系與委託關系有著截然不同的性質,因此從委託人的地位來看,公司型基金的股東與契約型基金的信託人有著本質性的區別:公司型基金股東對基金公司有最終控制權,能對基金重大事項做出決策,享受公司法中股東的地位而契約性基金的信託人幾乎沒有控制權,不參與基金的實際運作,享受信託法中的信託人的地位。 我國基金業發展制度模式到現在為止是政府為主導型的發展模式,美國基金業是市場為主導型的發展模式。在1997年《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頒布以前,中國基金業呈現出自主性的模式,快速擴張的市場需求使得整個產業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發展。 由於缺乏相應的制度管理,產生了許多問題,因而政府在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開始了政府主導型的發展模式。我國的問題在於過分依賴於政府管制,政府管制又集中於行政審批;過分依賴於准入管制,而對行為管制和信息披露管制嚴重不足;政府管制介入過深,使得市場中介組織難以發展,行業自律組織難以發揮作用。證監會在一定程度上擔當的是「救火員」的角色,而不是主動的監督。 我國基金業和美國基金業在法律監管體繫上的差異。只有完善的法律監管體系才能為基金產業的規范、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美國早在1940年基金的成長期之前就頒布了《投資公司法》和《投資顧問法》,與以往等法律法規組成了一個嚴密而完備的基金法律體系,並依法成立美 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和國家投資公司委員會對美國基金業進行有效的宏觀管理,為美國共同基金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可靠的法律基礎。相比起來,我國基金是在相關法律法規制定起來之前就發展起來了,這就給基金健康成長埋下了隱患,事實上也出現了類似於「基金黑幕」之類的重大問題。到目前為止,我國在已出台的相關法律法規基礎上已經構建起了基金監管的主體框架,但是內容上依然淡薄。 通過以上中美基金業發展的對比可以看到,只有建立市場化的基金治理結構,才具備從基金治理結構的角度來對投資基金進行有效的管理。具體講包括解決基金治理結構市場的問題,讓政府從對基金行業行政管理的角色轉變為政府管制,從宏觀上對證券市場進行方向上的指導;建立起完善的法律監管體系,為我國開發式基金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把目光投向公司型基金。面對失效的內部治理、外部治理和尷尬的第三方治理,可以考慮引進公司型基金來解決這些問題。2007年的2月份出台的《證券投資基金監管職責分工協作指引》正式明確了政府作為宏觀調控角色的回歸,在此之前也階段性的出台過一系列以市場化為原則調整基金行業管制措施,例如擴大行業准入范圍,實施「好人舉手」制度,引進獨立董事制度,引入外資。可以看到中國政府管理層正在一步步把權力還給市場,希望通過切實地落實這些政策來為我國基金產業的健康發展掃除障礙。
⑼ 為什麼中國持有大量美國國債
有很多原因,主要是這些:
1,買的前提是有賣的,美國每年都需要發行大量的債券供其它國家購買,所以說美國人都是花世界上其它國家的錢在消費,這也是被其特有的消費觀念和價值觀導致的。簡單來說,其它國家發行的債券不多,數量上難以和美國抗衡,所以中國持有美國債券最多,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2,在美國投資的風險較低,畢竟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來,美國的經濟都在領導者全世界,即便經歷了這次金融風暴,很多國家依然迷信美國的經濟發展前景,美元也是比較低風險的投資。另外就是前面說到的,美國的債券發行量不但多,品種也是最多的,比如之前的次貸,這樣的投資市場在很多國家都沒有,唯獨美國有大量的次貸需求,而這個錢當然不是美國自己的,而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也因此讓中國損失了上千億。
3,購買美國國債,這種投資的風險在所有的債權種類中是最低的,但還是有的賺,所以中國在有閑錢投資的情況下,買美國債券是一種比較保險的手段。
4,可能是為了在中美外交中得到更大的發言權,畢竟在手中握有大量美國債券時,一旦全部拋售,美國經濟必然受到打擊。當然,日本也有大量美國債券,所以這樣的威脅到底有多管用,就不得而知了,畢竟沒人嘗試過。
我覺得就是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