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年中國債券市場是否會加快開放
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於3月10日(星期五)10時45分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邀請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副行長易綱、副行長兼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副行長范一飛就「金融改革與發展」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就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
2. 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的意義和作用有什麼簡述下~
中國債券市場首次允許兩家外資機構發行主體(國際金融公司、亞洲開發銀行)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
人民銀行除了要促進中國經濟金融發展,還要深化債券市場發展,並在此過程中吸收先進的國際金融運作經驗,如制度規范、支付清算、監管體系等金融基礎設施,促進中國債券市場更加健康、有序的發展。
其作用如下:
一是有利於推動我國債券市場發展。
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金融工具創新和培養專門人才,並改善我國目前直接融資比重過小、融資結構不合理的狀況。
二是有利於促進我國債券市場的對外開放。
在銀行間債券市場上,有人民幣經營資格的外資商業銀行可以參加債券承銷團參與債券的發行承銷,也可以通過准入備案制進行債券買賣;銀行間債券市場已經引入第一家境外機構投資者——泛亞債券指數基金。現在允許國際開發機構在國內進行債券發行是國內債券市場對外開外的又一個重要步驟。
三是有利於降低目前,國內貸款企業匯率風險,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國內企業所籌集的國外資金是國外發行外幣債券,由於國際金融市場匯率波動頻繁,不僅影響國內貸款企業的實際用匯金額,而且企業在購匯還貸時也將承擔一定的匯率風險。債券市場開放後,國內企業獲得的將是人民幣貸款資金,從而減少了國內企業資金匯兌的風險,提高了企業資金使用效率。
3. 試論我國證券市場對外開放中目前存在的問題
糧食村
4. 發行主權債券有助於提高金融業的對外開放水平嗎
據報道,中國財政部發布消息指,將在香港發行20億美元主權債券,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財政部發行20億美元主權債券,融資並非首要考慮,所以發行規模不大,募集的資金將用作一般政府性支出,統籌使用。
近年來,隨著中國穩步推進改革開放,境內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踐行「一帶一路」倡議,在國際資本市場上日益活躍,通過二級市場交易,可以豐富具有市場基礎的國債收益率曲線,綜合反映主權信用的定價水平,為中資企業在國際市場融資提供重要的定價參考系,提高定價效率。
希望中國經濟的奇跡可以再次震驚世界!
5. 中國債券市場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截至2018年末,中國債券市場存量規模達86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國際投資者持債規模近1.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6%。中國債券正式納入國際主要債券指數,充分反映了國際投資者對於中國經濟的信心,也是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取得新進展的體現,將有利於更好地滿足國際投資者對人民幣資產的配置需求。
陳湛勻指出:從上世紀80年代國債恢復發行,中國債券市場開始,截至2018年的10月末,中國債券市場已經超過了80萬億人民幣,在全球債券市場的余額排名第三,公司信用債券也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的債券市場。
著名經濟學家,金融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首批統計學博士點專業博士。現任中國上海市投資學會副會長、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中國首創擬人化資本運營專家,上海電視台「夜話地產湛勻妙語」欄目主持人,中國第一財經、東方衛視、鳳凰衛視等媒體特邀嘉賓,長期應邀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授課,並被聘為國際論壇峰會和國外大學演講,與英美法徳加拿大等國家名校進行學術交流,走訪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譽為具有國際視野、最受歡迎的實戰型權威金融專家。陳湛勻教授已獲近20項國家、省部級優秀科研獎。陳湛勻教授長期專注於地產金融、高新技術、中小企業成長,對這些領域保持高度前瞻性,具有豐富的實際經營經驗。他擅長實用解決具體方案,將廣泛的商業知識和特定行業的深入了解相結合,致力於運用金融專業技術幫助企業提升可持續競爭優勢、贏利能力,放大企業價值並創造價值,成功輔導不少企業上市。
6. 我國現在國債市場對外開放嗎開放程度如何求詳細~謝謝啦!!
國債外資行可以投資。信用債方面對外開放受限制。國債還好,0風險,但是收益低。
7. 股票、基金、債券對外開放的歷程,從資金走出和引進外資兩方面闡述
從資金引進方面來講:
我國股票市場融資國際化是以B股、H股、N股等股權速效作為突破口的。我國自1992年起開始在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發行境內上市外資股(B股),截至2009年12月,共發行B股111隻,募集資金50.03億美元。自1993年開始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N股等),截至2009年12月末,共發行H股159隻,累計籌資額1273.94億美元。
我國機構在境外發行外幣債券速效出現較早。1982年1月,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在日本債券市場發行了100億日元的私募債券,這是我國國內機構首次在境外發行外幣債券。1984年11月,中國銀行在東京公開發行200億日元債券,標志著中國正式進入國際債券市場。1993年9月,財政部首次在日本發行了300億日元債券,標志著我國主權外債發行的正式起步。從1984年以來,財政部、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中信公司、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國內機構陸續在境外發行外幣債券,發行覆蓋了歐洲、美國、日本、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到市場。
從資金走出方面來講:
自2001年12月11日開始,我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標志著我國的證券業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從此我國也逐步放開了境內資本市場。
根據我國政府對世貿組織的承諾,我國證券業在5年過渡期對外開放的內容主要包括:
1.外國證券機構可以直接從事B股交易。
2.外國證券機構駐華代表外可以成為所有中國證券交易所的特別會員。
3.允許外國機構設立合營公司,從事國內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外資比例不超過33%;加入後3年內,外資比例不超過49%。
4.加入後3年內,允許外國證券公司設立合營公司,外資比例不超過1/3。合營公司可以直接從事A股的承銷,從事B股和H股、政府和公司債券的承銷和交易,以及發起設立基金。
5.允許合資券商開展咨詢及其他輔助性金融服務,包括信用查詢與分析,投資與有價證券研究與咨詢,公開收購及公司管理費用等;對所有訂報批準的證券業務給予國民待遇,允許在國內設立分支機構。
根據上述,截至2008年年底,經中國證監會批准,境外證券經營機構在華設立了160家外交代表處,8家境外交易所在華設立代表處,外資參股證券公司8家,外資參股基金公司33家。上海證券交易所、證券交易所各有3家外資特別會員,並分別有39家和19家境外證券經營機構直接從事B股交易。截至2009年12月,累計批准83家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額度為165億美元。
不知道上述對你是否有所幫助,打字打得挺累了!如果不錯就給點分吧!
8. 中國股票市場對外開放的措施
措施
1 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特別是發展出口貿易
2 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特別是有助於企業技術改造的適用的先進技術
3 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特別是更加積極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興辦中外合資、中外合作與外商獨資企業
4積極開展對外承包工程與勞務合作
5 發展對外經濟技術援助與多種形式的互利合作
6 設經濟特區和開放沿海城市,以帶動內地開放
意義
經濟特區的創建,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對吸收外資、引進技術、發展生產、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有力的推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9. 從何時開始標志著證券業對外開放進入一個全新時代
自2001年12月11日開始,我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標志著我國的證券業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全新時代。
根據我國政府對世貿組織的承諾,我國證券業在5年過渡期對外開放的內容主要包括:
1.外國證券機構可以直接從事b股交易。
2.外國證券機構駐華代表外可以成為所有中國證券交易所的特別會員。
3.允許外國機構設立合營公司,從事國內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外資比例不超過33%;加入後3年內,外資比例不超過49%。
4.加入後3年內,允許外國證券公司設立合營公司,外資比例不超過1/3。合營公司可以直接從事a股的承銷,從事b股和h股、政府和公司債券的承銷和交易,以及發起設立基金。
5.允許合資券商開展咨詢及其他輔助性金融服務,包括信用查詢與分析,投資與有價證券研究與咨詢,公開收購及公司管理費用等;對所有訂報批準的證券業務給予國民待遇,允許在國內設立分支機構。
10. 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不利的方面
1997年12月13日金融服務貿易協議於1999年3月1日起生效,金融服務貿易協議要求各參加方對外開放銀行、證券、保險和金融信息市場。1999年11月15日,中美雙方簽署了《中美關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雙邊協議》。這一協議的簽署將加快我國加入WTO的進程,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議最終將適用於我國。
以中國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為契機,我國打響了全面跨入市場經濟體系的攻堅戰。加快融入國際市場化經濟體系而不是閉關自守,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如今,作為包括WTO在內三大國際經濟組織的重要成員國,在享受權力、為自身發展贏得有利的國際經濟環境的同時,我國也積極信守承諾,履行自己應當承擔的義務與責任。而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對外開放更是首當其沖。
中國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遵循的是循序漸進、謹慎管理的原則,在取得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擴大開放的地域,增加引進的機構和數量。[1]1997年初,中國人民銀行首次批准9家外資銀行在上海浦東試點經營人民幣業務。到2000年3月,在我國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已選32家,其中上海24家,深圳8家。保險市場的開放始於1992年上海引進外資保險公司的試點,截至刊1999年底,已有25家外資保險機構獲准在中國營業。來自17個國家的外資保險公司代表處2l2家。不久前,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又批准了4家外資保險公司在華設立舟公司或台資壽險公司。證券市場的開放程度較低。外國證券公司可以在中國設立代表處,若干外資金融機構獲得了上海和深圳證券所定數量的B股席位,可直接參與B 股交易,國外金融機構還參與了我國政府債券和部分企業的H股,N股的上市發行工作。
對外開放金融市場,對我國民族金融業發展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因此,在看到積極因素的同時,我們不得不考慮到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帶來的不利因素。
(一)客戶資源的無形流失
一些外資金融機構的優勢體現在體制優勢、管理優勢、規模優勢、跨國服務網路優勢。這些優勢集中起來形成了綜合性服務的業務優勢。一些外資金融機構可以憑借這些優勢和雄厚的實力、良好的市場形象贏得優質客戶,這對我國金融機構將造成強烈地沖擊。
如中國加入WTO後,人民幣業務會逐漸對外資銀行開放,而外資銀行一般會選擇向國內一些優質企業發放貸款,這些優質企業為擴大生產,增加出口,降低成本,出於自身考慮,往往也會選擇那些服務方式靈活、效率高的外資銀行,久而久之,中資銀行不可避免地會丟失一批優質客戶;而對保險業來說,沖擊可能更為厲害,中國的保險業由於服務質量較低,外商投資如果從目前的壽險再擴展至財險、再保險及保險業,中國的民族保險業將喪失較大的市場份額;由於A股市場還不能放開,證券行業可能好一點,但隨著B股向國內居民放開,開放的步伐也在加快。[2]中資金融機構若不能發揮自身的優勢,提高服務質量,保持相當的業務份額,就會面臨由業務萎縮導致的財務風險。
(二)在國際經驗方面
除中國銀行外,中國金融業長期以來都限於國內經營,與國際市場缺乏密切的聯系。特別是由於國內金融體制與國際慣例的差距,國內金融業和國際金融市場處於幾乎隔絕的狀態。這種狀態,使中國金融業缺乏精通國際金融業務的人才。缺乏具有廣泛國際服務網路的客戶關系。
(三)人才競爭
現代企業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如果沒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妙法,則現在的中資金融機構就難以留住人才。加入WTO後,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的業務會逐漸擴大,外資金融機構將隨業務規模的擴展和業務領域的拓展招募大量本土員工,憑借其先進的經營管理、優越的工作條件、優厚的待遇以及誘人的出國培訓機會等,會吸引大量國內金融界的優秀人才,使人才流失嚴重。從而可能導致國內金融界整體員工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的下降。[3]
與外資金融機構在個人收入、員工技術培訓、業務新技術支持等方面的差距將導致我國本土金融機構中一些優秀業務骨幹「跳槽」,這將導致我國金融業人才的流失,而人才的流失將會影響中資金融機構的相對競爭地位。
(四)金融市場將受到國際游資沖擊
目前,我國的宏觀調控能力有待提高。企業的自我表現、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能力也有待加強。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和行為規范還比較薄弱,如過早地開放國內金融市場。特別是實現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就會形成資本的大量流入、流出,沖擊國內金融市場,影響整個宏觀經濟的平穩發展。
(五)對我國貨幣政策的調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金融市場開放程度較高的情況下,一國匯率和利率變化所產生的效應。將被相應的資本的流動效應所抵消。從而加大了金融調控的難度,這就要求使用更有效的宏觀調控政策加以控制。
我國金融機構與國外金融機構相比,無論是資金實力還是經營管理經驗,都處於弱勢地位。外國金融機構的進入,將會以其龐大的虛擬經濟切割我國實體經濟的利潤,在基本沒有風險的情況下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四是外資銀行將同中資銀行爭奪優質客戶和核心業務,包括信用卡、住房信貸抵押證券化、代客理財和私人銀行等業務。如果優質客戶和核心業務被外資銀行壟斷,將不利於中資銀行的長遠發展。
一些國家盲目過度開放金融市場帶來的沉重教訓
縱觀世界各國發展的歷史,有的國家能夠抓住機遇迅速步入現代化行列,有的國家經濟危機頻繁發生、發展緩慢,這些無不與能否有效維護本國經濟安全密切相關,而維護金融安全又成為維護經濟安全的核心。最近20多年,拉美地區成為世界上銀行危機發生最為頻繁和最嚴重的地區,35%以上的拉美國家曾經歷過數次危機,發生危機的次數是世界其他地區的3倍以上。拉美國家頻繁出現銀行危機的主要原因,一是大都與外部因素有關。外資銀行的大量進入曾經對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發揮過重要作用,一些拉美國家曾把外國獨資銀行的進入視為對外開放的成就而引以為豪。但是,經濟一旦出現波動,國外資金流入突然中止,即彌補經常賬戶赤字的資金流入量突然減少,同時,資金流出量增加,造成資金鏈斷裂,引起乃至加劇了這些國家的經濟危機。如1998年拉美7個地區大國的資金流入突然中斷,造成信貸規模急劇減少,債務鏈條斷裂,經濟危機使GDP的增長率由7%下降到-2%。二是資本賬戶自由化的錯誤安排。在缺乏對銀行有效監管的情況下,貸款規模迅速膨脹,導致大量不良資產,而貸款的需求又使得銀行無限制地通過國外資本融資,銀行系統對國外客戶的負債迅速擴大,增加了這些國家面對外部資金流動的風險。三是公共債務占貸款總額的比重增加。在1998~2003年的拉美經濟衰退時期,政府通過國內銀行獲得大量貸款,數量龐大的公共債務,成為銀行有價證券不穩定的根源。四是銀行債務過度集中到某一種國際貨幣上。一旦該種貨幣出現問題,就會牽動負債國的金融市場。在銀行負債高度集中到一種國際貨幣的國家中,資本流動突然中斷導致金融危機的概率是75%。負債幣種的高度集中導致了風險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