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融危機下如何看待當前我國
從美國一擲約5.5萬億港幣救市,到中國祭出4萬億人民幣投資重拳;從西方八國峰會,到20國首腦協商—全球掀起「經濟保衛戰」。金融海嘯,是否會就此退潮?
「危機最嚴重的時刻還沒到來。」因編著暢銷書《貨幣戰爭》而聞名、並提前預警「兩房」災難和金融海嘯的經濟學者宋鴻兵,再次預言:金融海嘯將在明年4至9月間升級為第二波,屆時將涌現對沖基金和保險公司的倒閉潮,美國商業銀行系統更會遭受前所未有的沖擊,多家商業銀行巨頭或會在此波海嘯中倒下……
伴隨著《貨幣戰爭》長期雄霸各大暢銷書榜前三名,該書作者宋鴻兵迅速從一個默默無名的旅美華人變為備受矚目和爭議的經濟學者。在書中,他指出有美國政府背景的「兩房」機構將因不合理操作而引致災難,並預言「兩房」危機恐將在今年6至8月間爆發。今年6月,宋鴻兵再次預言次按危機將演變成金融海嘯。一個月後,「兩房」股價腰斬、美國政府宣布接管,進而雷曼等投資銀行陷入困境,危機,正朝著宋鴻兵的預言發展。
宋鴻兵預言,明年二三季,第二波金融海嘯會以更勐烈的破壞力席捲而來。
明年9月垃圾債違約升500%
「今年不會是危機最嚴重的一年。」面對本報記者,宋鴻兵再三強調。他說,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將有四個階段(詳見列表),而現在僅是金融海嘯的第一波。明年4-9月間,還會有第二波襲來,沖擊力度將甚於現在。而第二波海嘯的引爆點將從目前的按揭抵押市場轉向「企業債和地方政府債券」,尤其是企業債中的垃圾債。因為歷史規律是:美國經濟一旦步入衰退,首當其沖受沖擊的就是垃圾債。
「到明年,美國經濟正式確認步入衰退,在實體經濟下滑的沖擊下,垃圾債券的違約率將急速爬升,預計到9月底違約率將急升500%,從目前的2.68%飆升至12%以上。在62萬億美元(約483.6萬億港幣)的信用掉期市場中,有20萬億多美元(約156萬億港幣)在對賭垃圾債券,垃圾債違約率大幅飆升的直接後果是這種對賭行為將大規模失敗。」宋鴻兵對第二波金融海嘯慘景的描述是,「在垃圾債違約率飆升過程中,將有多至上百家對沖基金、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血本無歸、最終倒閉;而原本被信用掉期工具保護著的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問題也將暴露無遺,直接沖擊美國商業銀行系統,美國五大商業銀行倒掉幾家是有可能的。」
全球衰退第二波不可免
「第二波沖擊要比現在這波海嘯要厲害。」宋鴻兵分析說,首先危機已從投資銀行轉向商業銀行領域,直接對美國商銀系統造成沖擊;第二在規模上,美國僅企業債規模就高達22.5萬億(約175.5萬億港幣),幾乎是第一波海嘯沖擊的按揭抵押貸款市場的2倍,其中垃圾債占整個企業債市場的30%,6.6萬億(約51.5萬億港幣)垃圾債的規模比次貸規模要大;第三,這次美國經濟衰退要比1991年和2000年衰退嚴重得多,垃圾債違約率勢將超過前兩次。
如今全球正在聯手阻止金融危機的擴散,中國也出手4萬億元投資工程拉動內需,試圖為全球經濟穩定貢獻力量。不過在宋鴻兵看來,美國經濟步入衰退後,實體經濟下滑、垃圾債違約率急升都將成為必然,並不是注入流動性或改變貨幣政策可以扭轉的,因而第二波金融海嘯也不可避免。宋鴻兵認為,明年,美國經濟會出現比較嚴重的衰退。在金融海嘯的沖擊下,中國經濟在今年第四季度或明年初可能出現轉折點,明年上半年實體經濟也恐怕會出現較大危機。同樣,歐洲也面臨衰退。上述因素相加,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嚴重程度將超過2008年,實體經濟也現危機,所產生的合力沖擊力要遠大過2008年。
短暫退潮醞釀更大風浪
不過,宋鴻兵說,從現在到明年二季度可能會出現短暫的「退潮」,與今年上半年次按危機的短暫平息相似。「彷佛一切風平浪靜了,股票市場穩定了,金融市場穩定了,人心安定了,但更大的海嘯正在集聚力量。」宋鴻兵擔憂,直到現在有關方面仍沒有對下一波金融海嘯給予足夠重視。雖然現在2.68%的垃圾債違約率仍屬偏低水平,但與2007年8月1.4%的歷史最低點相比,在過去一年中已上漲了將近一倍。
一杯咖啡的警示:准確預言金融危機的宋鴻兵
宋鴻兵是去年12月離開生活了十多年的美國回到北京的,那時美國次按危機才初露端倪,沒人料到大半年後會爆發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和華爾街大裁員。
宋鴻兵說,讓他意識到「兩房」危機並最終決定逃離華爾街的,是一杯咖啡。
去年2月的一個平常工作日,已經在房地美和房利美工作了5年的宋鴻兵照例去公司茶水間喝咖啡,卻發現免費咖啡沒有了。他連忙聯絡其他樓層的同事,才知道房利美已停止供應免費咖啡。
「當一家雇員多達6,000餘人、資產1.4萬億美元(約10.9萬億港幣)的大公司開始算計小錢的時候,就意味著它可能出現危機了。」宋鴻兵很快向公司同事打聽房利美的財務狀況,得知2月房利美利潤暴跌40%。
「危機肯定不遠了。」去年6月,宋鴻兵出版《貨幣戰爭》,年底即從美國抽身回到北京,現在擔任宏源證券結構融資部總經理。
危機背後:百思不解的兩個疑問
宋鴻兵在接受采訪時多番提及,金融危機實際是按照「邏輯」、「常識」、「基本原理」發展而來的,「只要邏輯正確、數字正確,就可以預見到危機一步一步走來,下一波海嘯也一定會來」,但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什麽那麽多高職位高水平的人沒有言明危機呢?
「比如『兩房』,按照經濟學原理,房地產價格年漲15%,居民收入年漲僅3%,房地產市場肯定不可持續,『兩房』以60倍杠桿運作,在資產價格下跌時必然會出現危機。為什麽沒有提前預判?」
宋鴻兵的另一個疑問是,在這場危機中滿眼都是輸家,究竟誰在危機中賺錢了?「對沖基金和投資銀行或許通過離岸基金這個『後門』,在危機前就將利潤轉移走了。」美國財政部的數據也顯示,2008年3至5月加勒比海地區對美機構債券進行了堅定、快速的減持,與此同時一些亞洲、中東地區的主權基金卻在增持……!
宋鴻兵劃分危機四階段
第一階段:次按「地震」從2007年2月到2008年5月,以「兩房」難以為繼為主要標志。
第二階段:違約「海嘯」從2008年6月到2009年上半年,主要表現為規模為62萬億美元(約483.6萬億港幣)的信用掉期市場發生違約危機;
第三階段:利率「火山爆發」主要表現為信貸全面緊縮造成長期貸款利率飆升,進而引發規模將近600萬億美元(約4,680萬億港幣)的利率掉期市場出現危機;
第四階段:美元「陷入冰河」這時全球美元資產將出現信心危機,從而動搖美元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
中資銀行兩三年後或「賠慘」
此次海嘯對中國金融業造成的直接損失,主要體現在一些機構持有的「兩房」、雷曼等機構債券和海外投資資產的縮水上。官方表態:損失尚不大。但宋鴻兵認為,隨著危機加劇,金融機構倒閉會造成信貸全面緊縮,進而推高美元利率。在金融危機進入第三階段即「火山」爆發後,中資銀行恐因在利率掉期市場操作的失敗而出現嚴重虧損。
宋鴻兵說,傳統銀行業的風險暴露和倒閉等問題,會加劇信貸緊縮,美國銀行間市場和貨幣市場將再度出現流動性枯竭危機,這會推高美元利率,在利率掉期市場上長期看跌的人就要賠。
「利率上漲是一個客觀的、無法避免的趨勢。」宋鴻兵調查發現,目前中資銀行機構在做利率掉期時普遍認為未來美元利率不會走高,而外資銀行則一致持相反觀點。這樣一旦利率走高,中資銀行就要賠付巨額資金。
4萬億計劃效果有限
至於中國出手4萬億元應對海嘯的舉措,宋鴻兵認為,中國GDP佔全球的份額並不大,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也不太大,因此很難扭轉全球大衰退的趨勢;再加上4萬億元投資計劃中,部分實際早已列入「十一五」規劃,分解到每年,只有幾千億元左右的投資額度,雖然與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相當,但由於中國GDP在過去20年已翻了四倍,故這一數量級投資規模對目前如此大的經濟體是否可以產生足夠拉動力還有待觀察,效果恐不及1998年。
伴隨著全球的金融危機,業已融入全球市場的中國經濟是否能夠度過難關,並趁此機會大步發展要看中國接下來採取的一系列政策。現今,中國已經成為美國的第一大債權國,是好是壞還要看中國下一步的經濟政策。
附:發改委:向資本市場注資40000億
一份旨在擴大居民收入、全面刺激國內消費的方案正由國家發改委緊張起草。發改委有關人士稱,方案涉及調高個稅起征點、大范圍提高社會工資、建立對低收入階層補貼的長效保障機制、提高住房貨幣補貼的標准等數個領域。該方案最快將在12月初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討論,待相關部委議商之後,陸續出台實施。相關知情人士稱,方案涉及生產性消費、生活性消費和服務性消費。
參與發改委刺激內需方案的人士說,正在起草的方案中將不會包括已經出台的措施。在4萬億的投資計劃中,中央政府已經宣布出資1.18萬億,地方也將為爭取到的項目籌資。而自10月份起,財政收入已出現負增長,在此情形下,一個疑問是,政府還有多少財力投入刺激消費的政策中?
上述參與方案研究的人士說,"中央肯定還是要投錢的,不過錢不是最關鍵的東西。"這也是中央把刺激消費的最初方案單獨交給國家發改委起草的原因之一,"因為國家發改委是宏觀部門,可以放開去提措施"。該人士稱,刺激消費的方案在財政方面一個大的要求是:最終能通過擴大消費而增加的稅收,能夠基本上對中央財政形成一個有力的補充。
年底前出台
提高工資方案
參與消費方案研究的專家說,起草中的方案建議繼續調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使勞動者報酬佔GDP的比例提升為45%左右,並在今年年底前出台明年提高工資的細則方案,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低收入補貼等措施,改變消費者的收入現狀和收入預期,為擴大消費創造條件。
建議向資本市場
注3000億~4000億
參與方案研究的人士建議,政府盡快向資本市場注資3000億~4000億元。這一注資數額大約相當於目前滬深兩市流通市值的10%。該人士說,"目前中國股市不缺資金缺乏的是信心,國家對股市採取直接注資的方式維護市場穩定,將極大振奮投資者的信心。"
調高參保居民
醫葯報銷比率
參與方案研究人士建議新"醫改方案"盡快出台,力爭實現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90%以上,合理確定基本葯物的價格。根據物價和財力水平,調高參加醫療保險居民的醫葯報銷比率,減少醫療和教育方面居民應承擔的費用。
住房貨幣補貼
動態調整
方案建議建立住房貨幣補貼動態調整機制。政策參與人士說,"住房貨幣補貼標准應比目前提高1倍左右,房價高的省市還可適當上浮。"同時建議,建立對低收入階層補貼的長效保障機制,劃撥專項財政支出,在出現嚴重通貨膨脹或經濟社會發生重大波動時用於對低收入群體生活補貼。
2. 華爾街之死 華爾街指的是什麼
紐約市曼哈頓區南部從百老匯路延伸到東河的一條大街道的名字,全長不過三分之一英里,寬僅11米,是英文「牆街」的音譯。街道狹窄而短,從百老匯到東河僅有7個街段。1792年荷蘭殖民者為抵禦英軍侵犯而建築一堵土牆,從東河(the East River)一直築到哈德遜河(the Hudson River),後沿牆形成了一條街,因而得名Wall Street。後拆除了圍牆,但「華爾街」的名字卻保留了下來。然而,它卻以「美國的金融中心」聞名於世。美國摩根(Morgan)財閥、洛克菲勒(Rockefeller)石油大王和杜邦(E.I.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財團等開設的銀行、保險、航運、鐵路等公司的經理處集中在這里。著名的紐約證券交易所(Stock Exchange)也在這里。
荷蘭統治時,在這里築過一道防衛牆。英國人趕走荷蘭人後,拆牆建街,因而得名。 這里是美國大壟斷組織和金融機構的所在地,集中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投資銀行、政府和市辦的證券交易商、信託公司、聯邦儲備銀行、各公用事業和保險公司的總部以及美國洛克菲勒、摩根等大財團開設的銀行、保險、鐵路、航運、采礦、製造業等大公司的總管理處,成為美國和世界的金融、證券交易的中心,一般常把華爾街作為壟斷資本的代名詞。壟斷資本從這里支配著美國的政治、經濟。華爾街成了美國壟斷資本,金融和投資高度集中的象徵。在其東北角矗立著古老國庫的分庫大樓(現為陳列館),是在華盛頓發表就職演說的地點修建起來的。
我去過兩次華爾街,第一次是以遊客的身份。那是傍晚時分,天上下著瓢潑大雨,雨水不停地倒灌進華爾街地鐵站,連鐵道上都滿是積水。所幸大雨不久就停了,我就小心翼翼地繞過積水,慢慢走上百老匯與華爾街的交界處,抬頭就看到了著名的三位一體教堂(Trinity Church);早在華爾街還是一堵破爛不堪的城牆的時候,它就已經是這附近的標志性建築了。
現在,三位一體教堂的正前方是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背後是美國證券交易所(AMEX),左右兩側都是高聳的寫字樓,只有周圍的一小塊地方還保存著17世紀的花園和墓地。從教堂門前穿越百老匯,就算正式進入了華爾街——這條街又短又窄,街口設下了重重路障,街心正在進行翻修,到處都是坑坑窪窪的積水。幾個荷槍實彈的警察如臨大敵地站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門前,他們的頭頂是一幅巨大的美國國旗。除此之外,這條街上的人似乎都是遊客,從他們的著裝和神態就看的出來。路邊的櫥窗並沒有寫著高盛、摩根士丹利或美林等如雷貫耳的名字,反而貼著咖啡館和健身俱樂部的廣告。除了德意志銀行,我在這里沒有發現任何一家投資銀行的名字,更不用說共同基金或對沖基金了。
總而言之,現在的華爾街只是一個旅遊勝地,經常有成群結隊的外國人帶著敬畏的表情到此一游,希望看看「全世界的金融中心」是什麼樣子;然而他們看到的只是一個荒廢的商業區,幾棟陳舊的摩天大樓,以及許多露天茶座或咖啡館。紐約證券交易所現在已經不允許遊客進入了,所以華爾街的旅遊價值也殘存無幾了。
後來我又去了一次華爾街,這次不是去觀光,而是到三位一體教堂聽牧師講道。這個教堂的建築非常獨特,一磚一石都值得仔細觀賞,外面的花園里還有著名的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的墓。幾步之外就是喧鬧的街道,各種車輛日夜不息的經過,反而更加襯托出教堂本身的神聖與靜謐。據說,在華爾街還沒有淪落為旅遊勝地的時候,銀行家和基金經理們經常利用中午休息時間來這里做禱告,然後再回到證券市場的血腥絞殺中去。
早在二十年前,許多金融機構就已經離開地理意義上的華爾街,搬遷到交通方便、視野開闊的曼哈頓中城區去了。華爾街附近擠滿了古舊建築和歷史文化街區,道路也像蜘蛛網一樣難以辨認,實在不太符合金融機構擴張業務的需求。「911」事件更是從根本上改變了華爾街周圍的格局,有些機構乾脆離開了紐約這座危險的城市,搬到了清靜安全的新澤西。現在,除了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之外,沒有任何一家銀行或基金把總部設在華爾街。在著名的「華爾街巨人」中,只有高盛和美林還堅守在離華爾街不遠的地方,其他巨人都已經搬遷到洛克菲勒中心、時代廣場或大中央火車站周圍的繁華商業區;即使是高盛和美林,也已經在曼哈頓中城區購置了新的豪華辦公室,不久就要徹底離開舊「華爾街」了。
但是,人們寧願把這一切稱為「華爾街」。在洛克菲勒中心的辦公室里,人們閱讀的仍然是「華爾街日報」;在國會聽證會上,美聯儲主席仍然關心著「華爾街的態度」;在大洋的另一側,企業家們的最高夢想仍然是「在華爾街融資」。無論地理位置相隔多遠,人們在精神上仍然屬於同一條街道——在這條街道上,所羅門兄弟曾經提著籃子向證券經紀人推銷債券,摩根曾經召開拯救美國金融危機的秘密會議,年輕的文伯格曾經戰戰兢兢地敲響高盛公司的大門(日後他成為高盛歷史上的傳奇總裁),米爾肯曾經向整個世界散發他的垃圾債券;在這些神話人物死去幾十年之後,他們的靈魂仍然君臨紐約上空,附身在任何一個年輕的銀行家、分析師、交易員、經紀人或基金經理的身上,隨時製造出最新的金融神話。這就是華爾街。
華爾街
昨天晚上,我和一位共同基金主管共進晚餐。他已經在華爾街工作近三十年,兩鬢卻沒有一根白頭發,話語里還透著年輕人一樣的熱情與自信。他一邊喝著白葡萄酒,一邊興致勃勃地回憶自己在中國的經歷——「當我第一次到上海的時候,浦東還沒有一座高樓,現在它已經變成這個樣子了!」接著,他提到自己曾在台北出差的時候與紐約的證券分析師召開電話會議,當時台灣時間還是凌晨4點,窗外台風大作,整個酒店似乎都要倒塌下來,「那滋味可真令人永遠難忘!」他大笑著總結道。
在談到許多工作話題和政治話題之後,我問他:「你是一個華爾街癮君子(The Street Addicted)嗎?」我這樣問是有所指,CNBC有一個著名的證券分析節目,主持人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對沖基金經理,他寫了一本非常自大的書,名字就叫「華爾街癮君子」,也就是對華爾街上癮的人。每次我看到他的電視節目,就覺得他像個野人,拿著一隻香蕉跳上跳下地怒吼著,用尖銳甚至粗俗的語言喊出他對證券市場的看法,那種表情簡直可以讓好萊塢的所有喜劇明星黯然失色。許多人告訴我,這傢伙是個徹底的瘋子——不過大家還是喜歡看他的節目,分析師尤其愛看,他們覺得這個華爾街癮君子真是個了不起的超級智者。在這里,癮君子究竟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我不知道。
出人意料的是,我面前的這位基金主管非常愉快地說:「是的,我就是一個華爾街癮君子。華爾街真夠勁。你知道,在這里,這么多富有才華的人在處理這樣巨大的財富,他們創造著效率,也賺取著金錢;但是最重要的是,我感到這一切都很有樂趣。」他喝完杯中酒,用激動的語氣繼續說道:「每天早晨,是什麼在支撐人們起床投入工作,去管理那些無窮無盡的資產,去為那些企業融資呢?如果你不熱愛華爾街,你根本不可能堅持下來!所以唯一能夠做出偉大事業的是對華爾街上癮的人,華爾街從事的一切工作,對這種人來講都如此有趣,以至於無論多麼繁重的工作,都不覺得累了。我不知道別人怎麼看,反正我願意做華爾街癮君子。我以此為榮。」
這是我聽過的對華爾街最崇高的贊頌。從前,我曾經聽許多人講過他們對華爾街的態度:贊許的態度,憧憬的態度,不屑的態度,乃至仇恨的態度。我曾經聽一個長輩這樣描述他心目中的華爾街:「在華爾街,即使資歷最淺的金融專業人員,都可以拿到6萬美元以上的年薪,這就是它令人仰慕之所在。」噢,或許是這樣的,在許多人看來,薪水是唯一令人仰慕的因素。我還記得在回答某家投資銀行的招聘試題的時候,一個朋友毫不猶豫地寫下:「我願意加入貴銀行,主要原因是我想賺一大筆錢。」她當然不是在開玩笑!那時,誰聽說過「華爾街癮君子」這個褒義詞呢?誰能想像有人竟然會如此發自內心地熱愛華爾街?
在華爾街,我看到年過六旬的投資經理仍然懷著飽滿的精神研究新的行業、新的市場;我看到資深分析師一邊吃著簡單的午餐,一邊讀著像磚頭一樣厚的報告,甚至忘記了吞咽;我看到年輕的交易員在下班之後的Party上仍然在熱烈地討論交易策略,他們的臉上的笑容如此自然。國內的金融界並不是這樣的。整個亞洲的金融界都不是這樣的。我最好的朋友曾告訴我說,他最大的願望是在金融界苦熬幾年,賺到足夠的錢,然後「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難道金融不是你喜歡的事情嗎?」我困惑不解地問他。「當然不是!」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和所有人一樣,我學習金融,並且希望從事金融,只是為了賺許多許多的錢。難道你不是這樣嗎?」
難怪華爾街能夠一直統治著世界的金融界。難怪華爾街的銀行家、分析師、交易員和基金經理們一直代表著金融創新的最高水平。因為在這里,銀行家每天工作14個小時不僅是因為完成任務的壓力,也是因為熱情;分析師每天閱讀幾百頁研究報告不僅是為了拿到自己的薪水,也是因為興趣;交易員每天打幾十個電話、輸入上百個交易指令不僅是為了應付老闆,也是因為他們喜歡交易。總之,這里的人們對華爾街上了癮。我還記得自己的老師,一位曾經擔任某家著名投資銀行董事總經理的紐約人的話:「當我剛開始做債券交易員的時候,每天12個小時盯著屏幕,追隨著債券利率變動的軌跡。我知道對於一個不喜歡債券的人來說,這份工作有多麼枯燥;但是我喜歡。所以我根本不覺得這是一種折磨!」毫無疑問,他也是一個華爾街的癮君子。
從早晨7點到晚上12點,在華爾街(當然,這是一個廣義稱謂)的每一個金融機構辦公樓里,燈光都不會熄滅,電腦都不會關閉。在所有人都已安然入睡的時候,外匯交易員在聚精會神地做著某個遙遠市場的大宗交易;在所有人還沒有起床的時候,分析師已經喝著濃濃的咖啡,開始舉行例行晨會;在所有人都在與家人歡度周末的時候,投資銀行家正在三萬英尺高空的機艙里奔赴某一個新興國家,准備星期一和他們洽談IPO問題——對他們來說,這不僅是工作,也是生活和愛好。華爾街的王牌對沖基金經理會對著CNBC的鏡頭大叫:「我對這一切都上了癮!」
附帶說一句,當我喝完最後一杯酒,准備回家睡覺的時候,那位基金主管告訴了我一個他最喜歡的告別的方式(同時也可以用在見面的時候):兩個人的右手各自握成拳頭,堅定不移地互相撞擊,如此反復幾次,再揮手離去。「早先,這個動作代表『成交』;現在,它的含義是『我同意你的看法,我們堅定不移』!」在臨別之前,他微笑著說。
華爾街的牛
我同意他對華爾街的看法,也希望在若干年之後,我們的看法一樣堅定不移。無數對華爾街上癮的人組成了金融界——無數的財富在這里融合溝通,無數的資產在這里配置交易,無數人在這里辛勤勞動,從事他們為之上癮的世界。無論如何,願華爾街能夠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而不是恰恰相反。
華爾街最早是荷蘭人的殖民地,他們為防止印第安人進攻,在那裡修了一堵木牆,後來美國人來到這里,拆了圍牆,建立起金融街,但在早時期把華爾街的英文名字翻譯過來還是「牆街」。
3. 雷曼兄弟的歷史
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全球性多元化的投資銀行,《商業周刊》評出的2000年最佳投資銀行,整體調研實力高居《機構投資者》排名榜首,《國際融資評論》授予的2002年度最佳投行
簡介
雷曼兄弟公司是為全球公司、機構、政府和投資者的金融需求提供服務的一家全方位、多元化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通過其由設於全球48座城市之辦事處組成的一個緊密連接的網路積極地參與全球資本市場,這一網路由設於紐約的世界總部和設於倫敦、東京和香港的地區總部統籌管理。雷曼兄弟公司自1850年創立以來,已在全球范圍內建立起了創造新穎產品、探索最新融資方式、提供最佳優質服務的良好聲譽。這一聲譽來源於公司傑出的員工及其熱誠的客戶服務。公司目前的雇員人數為12,343人,員工持股比例達到30%。雷曼兄弟公司不斷擴展國際業務,2002年公司收入的37%產生於美國之外。
雷曼兄弟公司雄厚的財務實力支持其在所從事的業務領域的領導地位,並且是全球最具實力的股票和債券承銷和交易商之一。同時,公司還擔任全球多家跨國公司和政府的重要財務顧問,並擁有多名業界公認的國際最佳分析師。
雷曼兄弟公司的業務能力受到廣泛認可,擁有包括眾多世界知名公司的客戶群,如阿爾卡特、美國在線時代華納、戴爾、富士、IBM、英特爾、美國強生、樂金電子、默沙東醫葯、摩托羅拉、NEC、百事、菲力普莫里斯、殼牌石油、住友銀行、及沃爾瑪等。
歷史最悠久的投資銀行:150年的光輝歷程
1850:雷曼兄弟公司在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成立
1858:紐約辦事處開業
1870:雷曼兄弟公司協助創辦了紐約棉花交易所,這是商品期貨交易方面的第一次嘗試
1887:在紐約證券交易所贏得了交易席位
1889:第一次承銷股票發售
1905:管理第一宗日本政府債券發售交易
1923:承銷1.5億美元的日本政府債券,為關東大地震的繕後事宜籌集資金
1929:雷曼公司創立,該公司為一家著名的封閉式投資公司
1949:我公司建立了十大非凡投資價值股票名單
1964:協助東京進入美國和歐洲美元市場為馬來西亞和菲律賓政府發行第一筆美元債券
1970:香港辦事處開業
1971:為亞洲開發銀行承銷第一筆美元債券
1973:設立東京和新加坡辦事處提名為印度尼西亞政府顧問
1975:收購Abraham & Co.投資銀行
1986:在倫敦證券交易所贏得交易席位
1988:在東京證券交易所贏得交易席位
1989:曼谷辦事處開業
1990:漢城辦事處開業
1993:北京辦事處開業為中國建設銀行承銷債券,開創中國公司海外債券私募發行的先河為中國財政部承銷發行海外首筆美元龍債
1994:聘任為華能國際電力首次紐約股票上市的主承銷商,經辦中國公司最早在海外的首筆大額融資(六億兩千五百萬美元)
1995:台北辦事處開業
1997:承銷中國開發銀行的揚基債券發行,這是中國政策性銀行的首次美元債券發行
1998:雷曼兄弟公司被收入標准普爾500指數雅加達辦事處開業
1999:與富達投資(Fidelity Investments)建立戰略聯盟,為零售股民提供投資與調研服務與東京–三菱銀行就日本並購事宜建立聯盟
2000:墨爾本辦事處開業,並與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銀行集團(「ANZ」)建立了戰略聯盟雷曼兄弟公司成立150周年紀念
2001:雷曼兄弟公司被收入標准普爾100指數
參考資料:http://post..com/f?kz=25934771
4. 烏克蘭停火協議 作文
自獨立以來,沒有人認為烏克蘭會衰退.烏克蘭的人們相信烏克蘭必然是歐洲的新星,是的,烏克蘭的人們足有此信心.烏克蘭的信心源泉不僅是其獨天得厚的自然資源,還在於其擁有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發達的人才教育培訓體系.
烏克蘭是歐洲的「糧倉」,擁有世界最大的黑土地(佔世界「黑土帶」的40%).不僅如此,烏克蘭而且還蘊藏著70餘種礦藏資源,僅頓巴斯煤田探明的儲量就為420億噸,克里沃羅格的鐵礦儲量約為260億噸,人們都知道:煤礦、鐵礦資源是工業的力量源泉.烏克蘭的的資源儲量足以支撐烏克蘭的工業體系,這對於僅有5000萬人口烏克蘭這樣的工業化國家來說,烏克蘭儲備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別的工業化國家所不具有的優勢.
除此種種令人羨慕的品種豐富、儲量巨大自然資源之外,烏克蘭還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烏克蘭曾是原蘇聯的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的中心.而且烏克蘭是原蘇聯科技、文化和教育中心.蘇聯的科技人才佔了全世界的四分之一,而烏克蘭的科技人才又佔了蘇聯的四分之一.烏克蘭的航空、航天、造船和新材料科學世界卓然,它的實用發明和專利也佔了蘇聯的40%.
烏克蘭的教育非常的發達.如名立歐洲十大名校、世界高校20強的基輔大學;有在化學工程、新型材料等學科方面獨步世界的基輔工學院(現更名為烏克蘭國立科技大學);有被稱為國際醫生搖籃的文尼察醫科大學和基輔醫科大學;有在世界航空類大學中名列前三名,接受過世界上100多個國家留學生的基輔國際民航大學;有建於1805年的哈爾科夫大學,不僅是原蘇聯建校最早的第二所大學(第一所大學為莫斯科大學),而且直到今天,俄羅斯莫斯科大學物理系的教授們也幾乎全部出自該校;還有蜚聲世界的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基輔音樂學院等等.
那麼作為擁有如此豐富資源和完整的工業體系以及發達的教育體系的工業化國家烏克蘭如何會淪落為失敗國家之列呢?Sonecon, LLC董事長羅伯特?夏皮羅如此介紹烏克蘭的經濟狀況:「烏克蘭經濟上等同於失敗的國家.1991年獨立後,該國迅速實行經濟自由化,但很快放棄了改革,轉投國家寡頭政治模式,而當時這也在俄羅斯盛行.大約20年後,烏克蘭GDP縮水30%,即便糟糕的俄羅斯經濟也比1991年增長了20%,與此同時,1991年酷似烏克蘭狀況的波蘭經濟同期增長130%.如今,烏克蘭國債已被視為垃圾債券.即使在危機之前,烏克蘭信貸評級比希臘還要低,比阿根廷也好不到哪裡去,阿根廷由於管理不當,拖欠債務並沒收外資企業,淪為全球金融棄兒.烏克蘭150多億美元國債將在今年到期,還有150億美元2015年到期.目前烏克蘭經常賬戶赤字相當於GDP的8%,如果沒有巨額援助-200億美元到250億美元-或不加入到一個更大的貿易體系中,烏克蘭不可能籌資償還債務.」
烏克蘭危機對中國的啟示之一,就是經濟自由化不一定能為人們帶來巨額的財富,相反,它除了造就一批經濟寡頭之外,帶給人們的或許是巨大的負擔,這在烏克蘭如此,這在蘇聯解體之後相當長時間段內的俄羅斯亦是如此.相對有中國而言,中國的人均自然資源不如烏克蘭,烏克蘭的工業體系、人才教育培訓體系仍有獨特的一面,在其經濟自由化之後,國家潰敗如斯,這不得不引起足夠的警示.我想,在中國,鼓吹經濟自由化的聲音極大,肢解國有企業的呼聲從未中斷,但烏克蘭的事例足以警示中國.
烏克蘭一共有130個少數民族.其中佔主體的烏克蘭族77.8%,俄羅斯族為17.3%,其他少數民族約為4.9%.引發此次烏克蘭危機的克里米亞半島,俄羅斯族為58%,烏克蘭族為35%,克里米亞的原居民韃靼人為12%.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固然俄羅斯族人在克里米亞是多數民族,但是占克里米亞總人口83.1%投票率,96.77%的選民贊同克里米亞「回歸俄羅斯」,贊同「回歸俄羅斯」的比例遠遠超過了俄羅斯族在克里米亞人口技術的比例,這樣的數據不免真實的反映了克里米亞人們對烏克蘭的悲觀情緒.有觀點認為烏克蘭普遍的腐敗現象才使得克里米亞人們對烏克蘭國家的「離心離德」,當然這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不僅完全符合事實,個人的觀點這是文明認同的問題.
烏克蘭危機對中國的啟示之二.腐敗不僅危害執政黨的基礎,腐蝕人們對國家的認同感,更會在國家危難時刻,使得人們「離心離德」,這在中國的晚清末期也是如此.同時,烏克蘭危機對中國的啟示之三.是大一統的文化歷史觀基礎是「文明共識」,這不僅僅是語言、文字的同化,還在於文明的強勢.比如此次克里米亞人們的選擇就是在於烏蘭文明的弱勢和俄羅斯文明的強勢,這是強勢文明對弱勢文明的征服.這對於象中國這樣多民族的國家而言,極有必要去建立中華文明共識的基礎,在少數民族區域推行漢文化的普及,同時給予少數民族區域更多的經濟發展成果分享.
當基輔燃起熊熊大火的時刻,沒有人會認為這是民主的勝利.雖然自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以來,烏克蘭的政治制度引進了西方的民主運作體系,但自1991年烏克蘭獨立以來大約20年後,烏克蘭GDP縮水30%,這在所有工業化國家中是僅有的失敗案例.同時,烏克蘭的政治「運動」極多,從亞努斯科維奇和季莫申科再向前,烏克蘭的政治一直處於「動盪」之中,在政治動盪的情形下,貪腐幾乎是普遍的行為,這或也是烏克蘭經濟下滑的原因,雖然自由化經濟才是烏克蘭經濟潰敗的主因.民主制度並未能給予烏克蘭人們帶來福音,相反成為了烏克蘭人們的巨大負擔,這從烏克蘭的糟糕經濟數據中可以看到這個事實.同時,民主制度不僅僅是引發了烏克蘭政治的動盪和糟糕的經濟數據,還在於民主制度不是強化了烏克蘭人們的國家認同感,相反則是弱化了人們對於烏克蘭的認同,這值得中國的警惕與反思.
烏克蘭危機對中國的啟示之四.即對於中國這樣多民族的巨型國家而言,中華文明共識並未完全的取得包羅港澳台和部分少數民族認同基礎上,所謂的民主制度極為可能腐蝕中國的國家基體,畢竟在中國的部分崎嶇也存在著「獨立」的訴求聲音.這不得不引起中國的警惕與反思.畢竟克里米亞「脫離」烏克蘭的「公投行為」,顯然符合「民族自決」的民主程序.
烏克蘭是原蘇聯中4個擁有核武器的加盟共和國之一,另外3國為俄羅斯、哈薩克和白俄羅斯.四國獨立之初,為了保持核威懾能力,都准備保留部署在本國境內的核武器.其中,烏克蘭從原蘇聯的戰略武庫中共繼承了130枚SS-19和46枚SS-24型導彈,其境內共有約170個核彈發射井,成為世界第三大核儲備國.但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壓力下,1992年5月23日,俄、烏、哈、白四國外長與美國務卿在葡萄牙的里斯本簽署議定書,烏、哈、白三國的所有核武器將在7年內銷毀.到2001年,烏克蘭正式成為無核國家,包括美、英、俄等國承諾給予烏克蘭核保護其國家完整,但顯然這未能阻止原烏克蘭克里米亞地區的「分離」.當然對於烏克蘭來說,其時棄核是無奈之舉,就如烏克蘭國防部副部長阿列克謝耶維奇:「烏克蘭並不研製核武器(90%的核武器研究人員為俄羅斯人,注),烏克蘭的經濟和技術並不能滿足需求」,.
烏克蘭危機對中國的啟示之五.核武器是保持大國地位不可動搖的戰略支柱,是維護中國領土安全的戰略長劍,雖然有少數的聲音鼓吹中國應當「棄核」.
對於中國來說,烏克蘭危機對中國的啟示有很多方面,但無疑經濟發展模式、政治制度堅守,文明共識建設,國家認同問題以及核武政策無疑是最為值得關注的方面.
5. 雷曼兄弟是否算是家族企業
雷曼兄弟公司是為全球公司、機構、政府和投資者的金融需求提供服務的一家全方位、多元化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通過其由設於全球48座城市之辦事處組成的一個緊密連接的網路積極地參與全球資本市場,這一網路由設於紐約的世界總部和設於倫敦、東京和香港的地區總部統籌管理。雷曼兄弟公司自1850年創立以來,已在全球范圍內建立起了創造新穎產品、探索最新融資方式、提供最佳優質服務的良好聲譽。這一聲譽來源於本公司傑出的員工及其熱忱的客戶服務。公司目前的雇員人數為12,343人,員工持股比例達到30%。雷曼兄弟公司不斷擴展國際業務,2002年公司收入的37%產生於美國之外。
雷曼兄弟公司雄厚的財務實力支持其在所從事的業務領域的領導地位,並且是全球最具實力的股票和債券承銷和交易商之一。同時,公司還擔任全球多家跨國公司和政府的重要財務顧問,並擁有多名業界公認的國際最佳分析師。公司為在協助客戶成功過程中與之建立起的長期互利的關系而深感自豪(有些可追溯到近一個世紀以前)。
由於雷曼公司的業務能力受到廣泛認可,公司因此擁有包括眾多世界知名公司的客戶群,如阿爾卡特、美國在線時代華納、戴爾、富士、IBM、英特爾、美國強生、樂金電子、默沙東醫葯、摩托羅拉、NEC、百事、菲利普莫里斯、殼牌石油、住友銀行及沃爾瑪等......
位於曼哈頓的辦公樓歷史最悠久的投資銀行:150的光輝歷程
1850 雷曼兄弟公司在亞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成立
1858 紐約辦事處開業
1870 雷曼兄弟公司協助創辦了紐約棉花交易所,這是商品期貨交易方面的第一次嘗試
1887 在紐約證券交易所贏得了交易席位
1889 第一次承銷股票發售
1905 管理第一宗日本政府債券發售交易
1923 承銷1.5億美元的日本政府債券,為關東大地震的繕後事宜籌集資金
1929 雷曼公司創立,該公司為一家著名的封閉式投資公司
1949 我公司建立了十大非凡投資價值股票名單
1964 協助東京進入美國和歐洲美元市場
為馬來西亞和菲律賓政府發行第一筆美元債券
1970 香港辦事處開業
1971 為亞洲開發銀行承銷第一筆美元債券
1973 設立東京和新加坡辦事處
提名為印度尼西亞政府顧問
1975 收購Abraham&Co.投資銀行
1984 被美國運通公司收購並與Shearson公司合並
1986 在倫敦證券交易所贏得交易席位
1988 在東京證券交易所贏得交易席位
1989 曼谷辦事處開業
1990 漢城辦事處開業
1993 與Shearson公司分立;北京辦事處開業
為中國建設銀行承銷債券,開創中國公司海外債券私募發行的先河
為中國財政部承銷發行海外首筆美元龍債
1994 聘任為華能國際電力首次紐約股票上市的主承銷商,經辦中國公司最早在海外的首筆
大額融資(六億兩千五百萬美元)
1995 台北辦事處開業
1997 承銷中國開發銀行的揚基債券發行,這是中國政策性銀行的首次美元債券發行
1998 雷曼兄弟公司被收入標准普爾500指數
雅加達辦事處開業
1999 與福達投資(Fidelity Investments)建立戰略聯盟,為零售股民提供投資與調研服務
與東京--三菱銀行就日本並購事宜建立聯盟
2000 墨爾本辦事處開業,並與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銀行集團(「ANZ」)建立了戰略聯盟
雷曼兄弟公司成立150周年紀念
2001 雷曼兄弟公司被收入標准普爾100指數;成為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的一員
2008年9月15日,由於受次貸危機影響,公司出現巨額虧損,申請破產保護。
官方網站: http://www.lehman.com/
該企業品牌在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編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名列第三百七十六。該企業在2007年度《財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一百三十二。
…………………………介紹……………………
1850–1969,雷曼家族掌控時期
雷曼兄弟In 1844, 23歲的亨利.雷曼(Henry Lehman),一個賣牛商人的兒子,從Rimpar, Bavaria移民到美國的。他定居在阿拉巴馬州的Montgomery,在那裡開了一家乾貨商店,名為 "H. Lehman"。在1947年, In 1847, following the arrival of Emanuel Lehman, the firm became "H. Lehman and Bro."。在他們最年輕的弟弟到達時,Mayer Lehman,1850年,公司再次變更公司名稱與"Lehman Brothers"的成立。
在19世紀50年代美國南部地區,棉花是其中最重要的作物。利用對棉花的高市場價值,三兄弟開始定期接受原棉由客戶付款的商品,最終開始第二次商業交易的棉花。幾年間這項業務的增長成為它們的運作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1855年,亨利因 yellow fever而過世之後,其餘的兄弟繼續關注在他們的商品交易/brokerage的業務上。
雷曼兄弟准備申請破產保護
據彭博通讀社2008年9月15日報道,在英國巴克萊銀行和美國美洲銀行相繼放棄收購談判,加之華爾街對其進行可能的破產清算之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以下簡稱雷曼兄弟)已著手准備申請破產保護。
准備申請破產保護
據一名熟知雷曼兄弟計劃的人士透露,14日晚上,雷曼兄弟及其律師已准備遞交與申請破產保護有關的文件。雖然還沒有作出最後決定,但除了申請破產保護外,雷曼兄弟已沒有其它任何選擇。由於相關磋商尚未對外公開,這名消息人士拒絕透露姓名。
作為收購雷曼兄弟的首選之一,巴克萊也是第一個退出競購的。他們表示,之所以選擇放棄是因為沒有獲得美國政府或其它華爾街公司就雷曼兄弟資產潛在損失提供保護的承諾。另據一名熟悉談判的人士透露,大約3小時之後,美洲銀行作出與巴克萊同樣的決定。目前,銀行和券商已開始「加固」與雷曼兄弟有關的業務,試圖將可能的破產申請造成的影響最小化。
對當前形勢較為了解的人士表示,為了防止雷曼兄弟在15日「開市」崩盤,美國財政部和聯邦儲備系統進行了長達3天的努力。隨著巴克萊和美洲銀行相繼選擇退出,這家投資銀行已沒有太多選擇。賓夕法尼亞州哈沃福特獨立信用評級機構Egan-Jones Ratings Co.總裁西恩·艾根(Sean Egan)稱:「最理想的情況是聯邦儲備提供一個為期48小時的暫時交易凍結,在流動資金方面為雷曼兄弟提供直接支持,進而為其它競標者出現或者其它此前對收購感興趣的公司重新考慮爭取時間。最壞的情形則就是破產,現在的雷曼兄弟正朝這一方面前進。」雷曼兄弟發言人馬克·萊恩(Mark Lane)拒絕對此事發表評論。
華爾街密謀對策
位於倫敦的巴克萊的發言人利·布魯斯(Leigh Bruce)在14日接受電話采訪時說,巴克萊選擇退出的原因在於:就減少雷曼兄弟「無限期債務」帶來的壓力這一問題,他們並沒有從美國政府那裡獲得擔保或者達成一項相關協議。
美洲銀行發言人斯科特·斯韋斯利(Scott Silvestri)拒絕對此事發表評論。媒體援引不願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的話報道說,美洲銀行已與美林公司就並購一事進行談判。成員包括218家銀行的國際互換與衍生金融產品協會(以下簡稱ISDA)在14日發表的聲明中說,他們已就雷曼兄弟相關業務進行衍生市場凈額結算交易,為這家位於紐約的公司的破產作準備。ISDA說,如果在14日晚上11點59分之前還沒有遞交破產申請,所有達成的交易將被廢除。
2008年9月14日早上,也就是有關「拯救計劃」的談判進行到第3天,華爾街高層來到下曼哈頓的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召開緊急會議。參加會議的包括花旗集團CEO威克曼·潘迪特(Vikram Pandit)、瑞士銀行美國區董事長羅伯特·沃爾夫(Robert Wolf);摩根大通派CEO傑米·戴蒙(Jamie Dimon)、投資銀行業務部副CEO史蒂夫·布萊克(Steve Black)和首席法律顧問斯蒂芬·卡特勒(Stephen Cutler)出席會議。
信評公司Egan-Jones總裁肖恩·伊根(Sean Egan)表示,雷曼兄弟破產造成的影響無法與房利美、Freddie Mac、貝爾斯登公司或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相提並論。他說:「市場現狀告訴我們,雷曼兄弟的凈資產和其它資產不足以償還債務,也就是說,一美元債務並不是100美分那麼簡單。雷曼兄弟的債務將引發信用違約互換。」雷曼兄弟公司董事會在14日苦尋買家未果後做出了申請破產保護決定。當日,英國第三大銀行巴克萊銀行在美國政府拒絕提供財政擔保後決定退出拯救雷曼兄弟公司的行動。大約3小時後,美國銀行也宣布退出,轉而收購美林公司。
在政府拒絕救命、收購退路全斷之後,雷曼兄弟公司最終決定,根據美國破產法案第11章申請破產保護。一旦申請得到批准,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將在破產法庭監督下走上重組之路。這也將是垃圾債券專門公司德崇證券商品公司1990年破產之後美國金融界最大的一宗破產案。
信貸危機所致
擁有158年歷史的雷曼兄弟公司在美國抵押貸款債券業務上連續40年獨占鰲頭。但在信貸危機沖擊下,公司持有的巨量與住房抵押貸款相關的「毒葯資產」在短時間內價值暴跌,將公司活活壓垮。
面臨公司破產的凄涼前景,雷曼兄弟公司在曼哈頓紐約時報廣場附近第七大道的總部門口14日夜間人來人往,不少公司員工攜帶著紙盒子、大手袋、行李袋甚至拉桿箱走出大樓,更有一些人低聲哭泣,相互擁抱道別。大樓對面,各電視台的直播車排成一排。
美國金融危機升級 雷曼兄弟公司申請破產保護
美英金融機構兩天來發生了一系列「地震」。英國巴克萊銀行2008年9月14號宣布,撤出對雷曼兄弟公司的競購行動。當地時間今天凌晨,擁有158年歷史的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請破產保護。
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考克斯以及來自花旗集團、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高盛、美林公司等的高層連續三天雲集位於曼哈頓的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總部,研究如何拯救面臨破產的雷曼兄弟公司,以阻止信貸危機進一步惡化。但財長保爾森反對動用政府資金來解決雷曼的財務危機,會議沒有取得成果。
受此影響,與會的英國第三大銀行巴克萊銀行宣布,由於美國政府不願提供財政支持,決定退出拯救計劃。當地時間15號凌晨,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請破產保護。
擁有158年歷史的雷曼兄弟公司曾是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它的破產將對美國金融市場產生明顯沖擊。有人預測,美國金融市場可能迎來「黑色星期一」。
雷曼破產申請顯示負債6130億美元
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周一上午提交的破產申請顯示其目前負債超過6000億美元。
該行現有總計6130億美元的負債,而其總資產為6390億美元。
該行向紐約南區聯邦破產法院提交的申請顯示其有超過10萬個債權人,其中最大的是花旗集團(C)和Bank of New York Mellon Corp.(BK),後者是雷曼大約1380億美元的高級債券的契約受託人。
Bank of New York還被列為第二和第三大債權人,對120億美元的高級債務和50億美元的初級次順位債務擁有索償權。
這份破產申請還顯示,AXA、ClearBridge Advisors和Fidelity Investments的母公司FMR是雷曼最大的3個股東。
編輯本段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的近況
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在2008年6月16日發布財報稱,第二季度(至5月31日)公司虧損28.7億美元,是公司1994年上市以來首次出現虧損。雷曼凈收入為負6.68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為55.1億美元;虧損28.7億美元,合每股5.14美元,去年同期則盈利12.6億美元。
雷曼首席執行官理查德·福爾德(Richard Fuld)承認,虧損是自己的責任,並稱已採取相應措施確保不會繼續出現如此糟糕的業績。上周雷曼通過發行新股募得60億美元資金,並且撤換了公司首席財務官和首席營運官。
雷曼股價今年以來已經累計下跌60%,由於預計未來業績將有所好轉,6月16日雷曼股價有所反彈。
而根據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在9月10日提前發布的第三季財報,巨額虧損大超市場預期。
報告顯示,雷曼兄弟第三季度巨虧39億美元,創下該公司成立158年歷史以來最大季度虧損。財報公布之後,雷曼股價應聲下挫近7%。雷曼兄弟公司股價從年初超過60美元,到如今7.79美元,短短九個月狂瀉近90%,市值僅剩約60億美元。在從外部投資者獲取資金的努力失敗後,雷曼兄弟昨天決定出售旗下資產管理部門的多數股權,並分拆價值300億美元的房地產資產,以期在這場金融危機中生存下來。
雷曼首席執行官理查德·福爾德(Richard Fuld)承認說,公司正處於其158年歷史上「最為艱難的時期之一」,但會挺過當前的困境。而分析認為,不排除雷曼兄弟需要政府援手以免破產。
9月15日,由於陷於嚴重的財務危機,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當日宣布將申請破產保護
6. 談談通過介紹烏克蘭危機,朝鮮半島與中國對策後的啟發
自獨立以來,沒有人認為烏克蘭會衰退。烏克蘭的人們相信烏克蘭必然是歐洲的新星,是的,烏克蘭的人們足有此信心。烏克蘭的信心源泉不僅是其獨天得厚的自然資源,還在於其擁有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發達的人才教育培訓體系。
烏克蘭是歐洲的「糧倉」,擁有世界最大的黑土地(佔世界「黑土帶」的40%)。不僅如此,烏克蘭而且還蘊藏著70餘種礦藏資源,僅頓巴斯煤田探明的儲量就為420億噸,克里沃羅格的鐵礦儲量約為260億噸,人們都知道:煤礦、鐵礦資源是工業的力量源泉。烏克蘭的的資源儲量足以支撐烏克蘭的工業體系,這對於僅有5000萬人口烏克蘭這樣的工業化國家來說,烏克蘭儲備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別的工業化國家所不具有的優勢。
除此種種令人羨慕的品種豐富、儲量巨大自然資源之外,烏克蘭還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烏克蘭曾是原蘇聯的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的中心。而且烏克蘭是原蘇聯科技、文化和教育中心。蘇聯的科技人才佔了全世界的四分之一,而烏克蘭的科技人才又佔了蘇聯的四分之一。烏克蘭的航空、航天、造船和新材料科學世界卓然,它的實用發明和專利也佔了蘇聯的40%。
烏克蘭的教育非常的發達。如名立歐洲十大名校、世界高校20強的基輔大學;有在化學工程、新型材料等學科方面獨步世界的基輔工學院(現更名為烏克蘭國立科技大學);有被稱為國際醫生搖籃的文尼察醫科大學和基輔醫科大學;有在世界航空類大學中名列前三名,接受過世界上100多個國家留學生的基輔國際民航大學;有建於1805年的哈爾科夫大學,不僅是原蘇聯建校最早的第二所大學(第一所大學為莫斯科大學),而且直到今天,俄羅斯莫斯科大學物理系的教授們也幾乎全部出自該校;還有蜚聲世界的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基輔音樂學院等等。
那麼作為擁有如此豐富資源和完整的工業體系以及發達的教育體系的工業化國家烏克蘭如何會淪落為失敗國家之列呢?Sonecon, LLC董事長羅伯特・夏皮羅如此介紹烏克蘭的經濟狀況:「烏克蘭經濟上等同於失敗的國家。1991年獨立後,該國迅速實行經濟自由化,但很快放棄了改革,轉投國家寡頭政治模式,而當時這也在俄羅斯盛行。大約20年後,烏克蘭GDP縮水30%,即便糟糕的俄羅斯經濟也比1991年增長了20%,與此同時,1991年酷似烏克蘭狀況的波蘭經濟同期增長130%。如今,烏克蘭國債已被視為垃圾債券。即使在危機之前,烏克蘭信貸評級比希臘還要低,比阿根廷也好不到哪裡去,阿根廷由於管理不當,拖欠債務並沒收外資企業,淪為全球金融棄兒。烏克蘭150多億美元國債將在今年到期,還有150億美元2015年到期。目前烏克蘭經常賬戶赤字相當於GDP的8%,如果沒有巨額援助-200億美元到250億美元-或不加入到一個更大的貿易體系中,烏克蘭不可能籌資償還債務。」
烏克蘭危機對中國的啟示之一,就是經濟自由化不一定能為人們帶來巨額的財富,相反,它除了造就一批經濟寡頭之外,帶給人們的或許是巨大的負擔,這在烏克蘭如此,這在蘇聯解體之後相當長時間段內的俄羅斯亦是如此。相對有中國而言,中國的人均自然資源不如烏克蘭,烏克蘭的工業體系、人才教育培訓體系仍有獨特的一面,在其經濟自由化之後,國家潰敗如斯,這不得不引起足夠的警示。我想,在中國,鼓吹經濟自由化的聲音極大,肢解國有企業的呼聲從未中斷,但烏克蘭的事例足以警示中國。
烏克蘭一共有130個少數民族。其中佔主體的烏克蘭族77.8%,俄羅斯族為17.3%,其他少數民族約為4.9%。引發此次烏克蘭危機的克里米亞半島,俄羅斯族為58%,烏克蘭族為35%,克里米亞的原居民韃靼人為12%。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固然俄羅斯族人在克里米亞是多數民族,但是占克里米亞總人口83.1%投票率,96.77%的選民贊同克里米亞「回歸俄羅斯」,贊同「回歸俄羅斯」的比例遠遠超過了俄羅斯族在克里米亞人口技術的比例,這樣的數據不免真實的反映了克里米亞人們對烏克蘭的悲觀情緒。有觀點認為烏克蘭普遍的腐敗現象才使得克里米亞人們對烏克蘭國家的「離心離德」,當然這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不僅完全符合事實,個人的觀點這是文明認同的問題。
烏克蘭危機對中國的啟示之二。腐敗不僅危害執政黨的基礎,腐蝕人們對國家的認同感,更會在國家危難時刻,使得人們「離心離德」,這在中國的晚清末期也是如此。同時,烏克蘭危機對中國的啟示之三。是大一統的文化歷史觀基礎是「文明共識」,這不僅僅是語言、文字的同化,還在於文明的強勢。比如此次克里米亞人們的選擇就是在於烏蘭文明的弱勢和俄羅斯文明的強勢,這是強勢文明對弱勢文明的征服。這對於象中國這樣多民族的國家而言,極有必要去建立中華文明共識的基礎,在少數民族區域推行漢文化的普及,同時給予少數民族區域更多的經濟發展成果分享。
當基輔燃起熊熊大火的時刻,沒有人會認為這是民主的勝利。雖然自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以來,烏克蘭的政治制度引進了西方的民主運作體系,但自1991年烏克蘭獨立以來大約20年後,烏克蘭GDP縮水30%,這在所有工業化國家中是僅有的失敗案例。同時,烏克蘭的政治「運動」極多,從亞努斯科維奇和季莫申科再向前,烏克蘭的政治一直處於「動盪」之中,在政治動盪的情形下,貪腐幾乎是普遍的行為,這或也是烏克蘭經濟下滑的原因,雖然自由化經濟才是烏克蘭經濟潰敗的主因。民主制度並未能給予烏克蘭人們帶來福音,相反成為了烏克蘭人們的巨大負擔,這從烏克蘭的糟糕經濟數據中可以看到這個事實。同時,民主制度不僅僅是引發了烏克蘭政治的動盪和糟糕的經濟數據,還在於民主制度不是強化了烏克蘭人們的國家認同感,相反則是弱化了人們對於烏克蘭的認同,這值得中國的警惕與反思。
烏克蘭危機對中國的啟示之四。即對於中國這樣多民族的巨型國家而言,中華文明共識並未完全的取得包羅港澳台和部分少數民族認同基礎上,所謂的民主制度極為可能腐蝕中國的國家基體,畢竟在中國的部分崎嶇也存在著「獨立」的訴求聲音。這不得不引起中國的警惕與反思。畢竟克里米亞「脫離」烏克蘭的「公投行為」,顯然符合「民族自決」的民主程序。
烏克蘭是原蘇聯中4個擁有核武器的加盟共和國之一,另外3國為俄羅斯、哈薩克和白俄羅斯。四國獨立之初,為了保持核威懾能力,都准備保留部署在本國境內的核武器。其中,烏克蘭從原蘇聯的戰略武庫中共繼承了130枚SS-19和46枚SS-24型導彈,其境內共有約170個核彈發射井,成為世界第三大核儲備國。但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壓力下,1992年5月23日,俄、烏、哈、白四國外長與美國務卿在葡萄牙的里斯本簽署議定書,烏、哈、白三國的所有核武器將在7年內銷毀。到2001年,烏克蘭正式成為無核國家,包括美、英、俄等國承諾給予烏克蘭核保護其國家完整,但顯然這未能阻止原烏克蘭克里米亞地區的「分離」。當然對於烏克蘭來說,其時棄核是無奈之舉,就如烏克蘭國防部副部長阿列克謝耶維奇:「烏克蘭並不研製核武器(90%的核武器研究人員為俄羅斯人,注),烏克蘭的經濟和技術並不能滿足需求」,。
烏克蘭危機對中國的啟示之五。核武器是保持大國地位不可動搖的戰略支柱,是維護中國領土安全的戰略長劍,雖然有少數的聲音鼓吹中國應當「棄核」。
對於中國來說,烏克蘭危機對中國的啟示有很多方面,但無疑經濟發展模式、政治制度模式,文明共識建設,國家認同問題以及核武政策無疑是最為值得關注的方面。
7. 烏克蘭危機對中國有何啟示作文
自獨立以來,沒有人認為烏克蘭會衰退。烏克蘭的人們相信烏克蘭必然是歐洲的新星,是的,烏克蘭的人們足有此信心。烏克蘭的信心源泉不僅是其獨天得厚的自然資源,還在於其擁有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發達的人才教育培訓體系。
烏克蘭是歐洲的「糧倉」,擁有世界最大的黑土地(佔世界「黑土帶」的40%)。不僅如此,烏克蘭而且還蘊藏著70餘種礦藏資源,僅頓巴斯煤田探明的儲量就為420億噸,克里沃羅格的鐵礦儲量約為260億噸,人們都知道:煤礦、鐵礦資源是工業的力量源泉。烏克蘭的的資源儲量足以支撐烏克蘭的工業體系,這對於僅有5000萬人口烏克蘭這樣的工業化國家來說,烏克蘭儲備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別的工業化國家所不具有的優勢。
除此種種令人羨慕的品種豐富、儲量巨大自然資源之外,烏克蘭還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烏克蘭曾是原蘇聯的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的中心。而且烏克蘭是原蘇聯科技、文化和教育中心。蘇聯的科技人才佔了全世界的四分之一,而烏克蘭的科技人才又佔了蘇聯的四分之一。烏克蘭的航空、航天、造船和新材料科學世界卓然,它的實用發明和專利也佔了蘇聯的40%。
烏克蘭的教育非常的發達。如名立歐洲十大名校、世界高校20強的基輔大學;有在化學工程、新型材料等學科方面獨步世界的基輔工學院(現更名為烏克蘭國立科技大學);有被稱為國際醫生搖籃的文尼察醫科大學和基輔醫科大學;有在世界航空類大學中名列前三名,接受過世界上100多個國家留學生的基輔國際民航大學;有建於1805年的哈爾科夫大學,不僅是原蘇聯建校最早的第二所大學(第一所大學為莫斯科大學),而且直到今天,俄羅斯莫斯科大學物理系的教授們也幾乎全部出自該校;還有蜚聲世界的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基輔音樂學院等等。
那麼作為擁有如此豐富資源和完整的工業體系以及發達的教育體系的工業化國家烏克蘭如何會淪落為失敗國家之列呢?Sonecon, LLC董事長羅伯特?夏皮羅如此介紹烏克蘭的經濟狀況:「烏克蘭經濟上等同於失敗的國家。1991年獨立後,該國迅速實行經濟自由化,但很快放棄了改革,轉投國家寡頭政治模式,而當時這也在俄羅斯盛行。大約20年後,烏克蘭GDP縮水30%,即便糟糕的俄羅斯經濟也比1991年增長了20%,與此同時,1991年酷似烏克蘭狀況的波蘭經濟同期增長130%。如今,烏克蘭國債已被視為垃圾債券。即使在危機之前,烏克蘭信貸評級比希臘還要低,比阿根廷也好不到哪裡去,阿根廷由於管理不當,拖欠債務並沒收外資企業,淪為全球金融棄兒。烏克蘭150多億美元國債將在今年到期,還有150億美元2015年到期。目前烏克蘭經常賬戶赤字相當於GDP的8%,如果沒有巨額援助-200億美元到250億美元-或不加入到一個更大的貿易體系中,烏克蘭不可能籌資償還債務。」
烏克蘭危機對中國的啟示之一,就是經濟自由化不一定能為人們帶來巨額的財富,相反,它除了造就一批經濟寡頭之外,帶給人們的或許是巨大的負擔,這在烏克蘭如此,這在蘇聯解體之後相當長時間段內的俄羅斯亦是如此。相對有中國而言,中國的人均自然資源不如烏克蘭,烏克蘭的工業體系、人才教育培訓體系仍有獨特的一面,在其經濟自由化之後,國家潰敗如斯,這不得不引起足夠的警示。我想,在中國,鼓吹經濟自由化的聲音極大,肢解國有企業的呼聲從未中斷,但烏克蘭的事例足以警示中國。
烏克蘭一共有130個少數民族。其中佔主體的烏克蘭族77.8%,俄羅斯族為17.3%,其他少數民族約為4.9%。引發此次烏克蘭危機的克里米亞半島,俄羅斯族為58%,烏克蘭族為35%,克里米亞的原居民韃靼人為12%。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固然俄羅斯族人在克里米亞是多數民族,但是占克里米亞總人口83.1%投票率,96.77%的選民贊同克里米亞「回歸俄羅斯」,贊同「回歸俄羅斯」的比例遠遠超過了俄羅斯族在克里米亞人口技術的比例,這樣的數據不免真實的反映了克里米亞人們對烏克蘭的悲觀情緒。有觀點認為烏克蘭普遍的腐敗現象才使得克里米亞人們對烏克蘭國家的「離心離德」,當然這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不僅完全符合事實,個人的觀點這是文明認同的問題。
烏克蘭危機對中國的啟示之二。腐敗不僅危害執政黨的基礎,腐蝕人們對國家的認同感,更會在國家危難時刻,使得人們「離心離德」,這在中國的晚清末期也是如此。同時,烏克蘭危機對中國的啟示之三。是大一統的文化歷史觀基礎是「文明共識」,這不僅僅是語言、文字的同化,還在於文明的強勢。比如此次克里米亞人們的選擇就是在於烏蘭文明的弱勢和俄羅斯文明的強勢,這是強勢文明對弱勢文明的征服。這對於象中國這樣多民族的國家而言,極有必要去建立中華文明共識的基礎,在少數民族區域推行漢文化的普及,同時給予少數民族區域更多的經濟發展成果分享。
當基輔燃起熊熊大火的時刻,沒有人會認為這是民主的勝利。雖然自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以來,烏克蘭的政治制度引進了西方的民主運作體系,但自1991年烏克蘭獨立以來大約20年後,烏克蘭GDP縮水30%,這在所有工業化國家中是僅有的失敗案例。同時,烏克蘭的政治「運動」極多,從亞努斯科維奇和季莫申科再向前,烏克蘭的政治一直處於「動盪」之中,在政治動盪的情形下,貪腐幾乎是普遍的行為,這或也是烏克蘭經濟下滑的原因,雖然自由化經濟才是烏克蘭經濟潰敗的主因。民主制度並未能給予烏克蘭人們帶來福音,相反成為了烏克蘭人們的巨大負擔,這從烏克蘭的糟糕經濟數據中可以看到這個事實。同時,民主制度不僅僅是引發了烏克蘭政治的動盪和糟糕的經濟數據,還在於民主制度不是強化了烏克蘭人們的國家認同感,相反則是弱化了人們對於烏克蘭的認同,這值得中國的警惕與反思。
烏克蘭危機對中國的啟示之四。即對於中國這樣多民族的巨型國家而言,中華文明共識並未完全的取得包羅港澳台和部分少數民族認同基礎上,所謂的民主制度極為可能腐蝕中國的國家基體,畢竟在中國的部分崎嶇也存在著「獨立」的訴求聲音。這不得不引起中國的警惕與反思。畢竟克里米亞「脫離」烏克蘭的「公投行為」,顯然符合「民族自決」的民主程序。
烏克蘭是原蘇聯中4個擁有核武器的加盟共和國之一,另外3國為俄羅斯、哈薩克和白俄羅斯。四國獨立之初,為了保持核威懾能力,都准備保留部署在本國境內的核武器。其中,烏克蘭從原蘇聯的戰略武庫中共繼承了130枚SS-19和46枚SS-24型導彈,其境內共有約170個核彈發射井,成為世界第三大核儲備國。但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壓力下,1992年5月23日,俄、烏、哈、白四國外長與美國務卿在葡萄牙的里斯本簽署議定書,烏、哈、白三國的所有核武器將在7年內銷毀。到2001年,烏克蘭正式成為無核國家,包括美、英、俄等國承諾給予烏克蘭核保護其國家完整,但顯然這未能阻止原烏克蘭克里米亞地區的「分離」。當然對於烏克蘭來說,其時棄核是無奈之舉,就如烏克蘭國防部副部長阿列克謝耶維奇:「烏克蘭並不研製核武器(90%的核武器研究人員為俄羅斯人,注),烏克蘭的經濟和技術並不能滿足需求」,。
烏克蘭危機對中國的啟示之五。核武器是保持大國地位不可動搖的戰略支柱,是維護中國領土安全的戰略長劍,雖然有少數的聲音鼓吹中國應當「棄核」。
對於中國來說,烏克蘭危機對中國的啟示有很多方面,但無疑經濟發展模式、政治制度堅守,文明共識建設,國家認同問題以及核武政策無疑是最為值得關注的方面。
8. 這是一篇論文,大一的課程,1500字左右!
自獨立以來,沒有人認為烏克蘭會衰退。烏克蘭的人們相信烏克蘭必然是歐洲的新星,是的,烏克蘭的人們足有此信心。烏克蘭的信心源泉不僅是其獨天得厚的自然資源,還在於其擁有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發達的人才教育培訓體系。
烏克蘭是歐洲的「糧倉」,擁有世界最大的黑土地(佔世界「黑土帶」的40%)。不僅如此,烏克蘭而且還蘊藏著70餘種礦藏資源,僅頓巴斯煤田探明的儲量就為420億噸,克里沃羅格的鐵礦儲量約為260億噸,人們都知道:煤礦、鐵礦資源是工業的力量源泉。烏克蘭的的資源儲量足以支撐烏克蘭的工業體系,這對於僅有5000萬人口烏克蘭這樣的工業化國家來說,烏克蘭儲備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別的工業化國家所不具有的優勢。
除此種種令人羨慕的品種豐富、儲量巨大自然資源之外,烏克蘭還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烏克蘭曾是原蘇聯的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的中心。而且烏克蘭是原蘇聯科技、文化和教育中心。蘇聯的科技人才佔了全世界的四分之一,而烏克蘭的科技人才又佔了蘇聯的四分之一。烏克蘭的航空、航天、造船和新材料科學世界卓然,它的實用發明和專利也佔了蘇聯的40%。
烏克蘭的教育非常的發達。如名立歐洲十大名校、世界高校20強的基輔大學;有在化學工程、新型材料等學科方面獨步世界的基輔工學院(現更名為烏克蘭國立科技大學);有被稱為國際醫生搖籃的文尼察醫科大學和基輔醫科大學;有在世界航空類大學中名列前三名,接受過世界上100多個國家留學生的基輔國際民航大學;有建於1805年的哈爾科夫大學,不僅是原蘇聯建校最早的第二所大學(第一所大學為莫斯科大學),而且直到今天,俄羅斯莫斯科大學物理系的教授們也幾乎全部出自該校;還有蜚聲世界的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基輔音樂學院等等。
那麼作為擁有如此豐富資源和完整的工業體系以及發達的教育體系的工業化國家烏克蘭如何會淪落為失敗國家之列呢?Sonecon, LLC董事長羅伯特?夏皮羅如此介紹烏克蘭的經濟狀況:「烏克蘭經濟上等同於失敗的國家。1991年獨立後,該國迅速實行經濟自由化,但很快放棄了改革,轉投國家寡頭政治模式,而當時這也在俄羅斯盛行。大約20年後,烏克蘭GDP縮水30%,即便糟糕的俄羅斯經濟也比1991年增長了20%,與此同時,1991年酷似烏克蘭狀況的波蘭經濟同期增長130%。如今,烏克蘭國債已被視為垃圾債券。即使在危機之前,烏克蘭信貸評級比希臘還要低,比阿根廷也好不到哪裡去,阿根廷由於管理不當,拖欠債務並沒收外資企業,淪為全球金融棄兒。烏克蘭150多億美元國債將在今年到期,還有150億美元2015年到期。目前烏克蘭經常賬戶赤字相當於GDP的8%,如果沒有巨額援助-200億美元到250億美元-或不加入到一個更大的貿易體系中,烏克蘭不可能籌資償還債務。」
烏克蘭危機對中國的啟示之一,就是經濟自由化不一定能為人們帶來巨額的財富,相反,它除了造就一批經濟寡頭之外,帶給人們的或許是巨大的負擔,這在烏克蘭如此,這在蘇聯解體之後相當長時間段內的俄羅斯亦是如此。相對有中國而言,中國的人均自然資源不如烏克蘭,烏克蘭的工業體系、人才教育培訓體系仍有獨特的一面,在其經濟自由化之後,國家潰敗如斯,這不得不引起足夠的警示。我想,在中國,鼓吹經濟自由化的聲音極大,肢解國有企業的呼聲從未中斷,但烏克蘭的事例足以警示中國。
烏克蘭一共有130個少數民族。其中佔主體的烏克蘭族77.8%,俄羅斯族為17.3%,其他少數民族約為4.9%。引發此次烏克蘭危機的克里米亞半島,俄羅斯族為58%,烏克蘭族為35%,克里米亞的原居民韃靼人為12%。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固然俄羅斯族人在克里米亞是多數民族,但是占克里米亞總人口83.1%投票率,96.77%的選民贊同克里米亞「回歸俄羅斯」,贊同「回歸俄羅斯」的比例遠遠超過了俄羅斯族在克里米亞人口技術的比例,這樣的數據不免真實的反映了克里米亞人們對烏克蘭的悲觀情緒。有觀點認為烏克蘭普遍的腐敗現象才使得克里米亞人們對烏克蘭國家的「離心離德」,當然這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不僅完全符合事實,個人的觀點這是文明認同的問題。
烏克蘭危機對中國的啟示之二。腐敗不僅危害執政黨的基礎,腐蝕人們對國家的認同感,更會在國家危難時刻,使得人們「離心離德」,這在中國的晚清末期也是如此。同時,烏克蘭危機對中國的啟示之三。是大一統的文化歷史觀基礎是「文明共識」,這不僅僅是語言、文字的同化,還在於文明的強勢。比如此次克里米亞人們的選擇就是在於烏蘭文明的弱勢和俄羅斯文明的強勢,這是強勢文明對弱勢文明的征服。這對於象中國這樣多民族的國家而言,極有必要去建立中華文明共識的基礎,在少數民族區域推行漢文化的普及,同時給予少數民族區域更多的經濟發展成果分享。
當基輔燃起熊熊大火的時刻,沒有人會認為這是民主的勝利。雖然自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以來,烏克蘭的政治制度引進了西方的民主運作體系,但自1991年烏克蘭獨立以來大約20年後,烏克蘭GDP縮水30%,這在所有工業化國家中是僅有的失敗案例。同時,烏克蘭的政治「運動」極多,從亞努斯科維奇和季莫申科再向前,烏克蘭的政治一直處於「動盪」之中,在政治動盪的情形下,貪腐幾乎是普遍的行為,這或也是烏克蘭經濟下滑的原因,雖然自由化經濟才是烏克蘭經濟潰敗的主因。民主制度並未能給予烏克蘭人們帶來福音,相反成為了烏克蘭人們的巨大負擔,這從烏克蘭的糟糕經濟數據中可以看到這個事實。同時,民主制度不僅僅是引發了烏克蘭政治的動盪和糟糕的經濟數據,還在於民主制度不是強化了烏克蘭人們的國家認同感,相反則是弱化了人們對於烏克蘭的認同,這值得中國的警惕與反思。
烏克蘭危機對中國的啟示之四。即對於中國這樣多民族的巨型國家而言,中華文明共識並未完全的取得包羅港澳台和部分少數民族認同基礎上,所謂的民主制度極為可能腐蝕中國的國家基體,畢竟在中國的部分崎嶇也存在著「獨立」的訴求聲音。這不得不引起中國的警惕與反思。畢竟克里米亞「脫離」烏克蘭的「公投行為」,顯然符合「民族自決」的民主程序。
烏克蘭是原蘇聯中4個擁有核武器的加盟共和國之一,另外3國為俄羅斯、哈薩克和白俄羅斯。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