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理解一部金融史就是金融創新的歷史
金融創新:變更現有的金融體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獲取現有的金融體制和金融工具所無法取得的潛在的利潤,這就是金融創新,它是一個為盈利動機推動、緩慢進行、持續不斷的發展過程。
金融創新定義雖然大多源於熊彼特經濟創新的概念,但各個定義的內涵差異較大,總括起來對於金融創新的理解無外乎有三個層面。
宏觀層面
1、宏觀層面的金融創新將金融創新與金融史上的重大歷史變革等同起來,認為整個金融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創新的歷史,金融業的每項重大發展都離不開金融創新。 從這個層面上理解金融創新有如下特點:金融創新的時間跨度長,將整個貨幣信用的發展史視為金融創新史,金融發展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視為金融創新;金融創新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不僅包括金融技術的創新,金融市場的創新;金融服務,產品的創新,金融企業紐織和管理方式的創新,金融服務業結構上的創新,而且還包括現代銀行業產生以來有關銀行業務,銀行支忖和清算體系,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乃至金融機構,金融布場,金融體系,國際貨幣制度等方面的歷次變革。如此長的歷史跨度和如此廣的研究空間使得金融創新研究可望而不可及。
中觀層面
2、中觀層面的金融創新是指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後,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中介功能的變化,它可以分為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以及制度創新。技術創新是指製造新產品時。採用新的生產要素或重新組合要素,生產方法,管理系統的過程。產品創新是指產品的供給方生產比傳統產品性能更好,質量更優的新產品的過程。制度創新則是指一個系統的形成和功能發生了變化。而使系統效率有所提高的過程。從這個層面上,可將金融創新定義為,是政府或金融當局和金融機構為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和在金融過程中的內部矛盾運動,防止或轉移經營風險和降低成本,為更好地實現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目標而逐步改變金融中介功能,創造和組合一個新的高效率的資金營運方式或營運體系的過程。中觀層次的金融創新概念不僅把研究的時間限制在60年代以後,而且研究對象也有明確的內涵,因此,大多數關於金融創新理論的研究均採用此概念。
微觀層面
3、微觀層面的金融創新僅指金融工具的創新。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信用創新型,如用短期信用來實現中期信用。以及分散投資者獨家承擔貸款風險的票據發行便利等;風險轉移創新型,它包括能在各經濟機構之間相互轉移金融工具內在風險的各種新工具,如貨幣互換、利率互換等;增加流動創新型,它包括能使原有的金融工具提高變現能力和可轉換性的新金融工具,如長期貸款的證券化等:股權創造創新型,它包括使債權變為股權的各種新金融工具,如附有股權認購書的債券等。
❷ 證券營業部應探索什麼樣的創新發展模式以適應整個行業發展的趨勢
在現代商品經濟中,企業的經營環境千變萬化,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也日趨復雜,與企業相關的利益集團不斷增加,企業對外報告責任也逐步擴大,企業對外財務報告的內容、手段等都在發生重大的變化。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里,企業財務報告的發展趨勢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財務報表,特別是其中的資產負債表將變得更長、更復雜和更難以理解;2.財務報告的其他手段將不斷增加並發揮愈來愈為重要的作用;3.對財務報告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將進一步加強。
一、財務報表,特別是其中的資產負債表將變得更長、更復雜和更難以理解
1.財務報表的中心可從收益表轉向資產負債表
財務報表首先起始於資產負債表。在初期,資產負債表似乎一直優先於收益表。在20世紀初,由於所得稅日益成為企業的一項重要費用項目,人們也更加熱衷於採用長期融資形式取得資金,而長期融資的保障程度更多地依賴於企業創造盈利的能力。因此,收益表成為人們更為關心的對象。然而,近年來這種趨勢有所改變。例如,在美國已有跡象表明,資產負債表將重新成為財務報表的中心。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在96號財務會計准則公告「所得稅會計」中,把各個會計期間所得稅的攤銷方法由遞延法改為負債法。前者為了保證收益表的相對真實;後者則重視資產負債表的可靠性。此外,其87號准則公告「職員養老金」和第98號准則公告「租賃會計」等也都以資產負債表為中心。其結果是,資產負債表項目將不斷增加,如退休無形資產;收益表上揭示的收益將有更大的變動性。
2.多種計量基礎並用,但將越來越多地採用現行價值或市場價值
由於環境和財務報告目標的變化,傳統會計模式,特別是歷史成本,顯示出一定的局限性,而尋找理想的替代方案又非指日可待。因此,未來的財務報告將採用折衷的方法即:混合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計量基礎。例如,美國會計學會(AAA )下屬「會計與審計計量委員會」在1989—1990年度報告中指出:「基於歷史成本的局限和有限相關性,在盡可能的情況下應盡可能採用某種形式的市場價值,」它還認為,「財務證券是以市場價值為基礎的會計模式的首要選擇對象。因為對這些項目來說,利用相關性和可靠性來衡量,將傾向於選擇以非歷史成本為基礎的模式。」英格蘭和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和蘇格蘭特許會計師協會在1991年發表的《財務報告的未來模式》(The Future Shape of Fin-ancial Reports)中指出:「為了反映各自的特徵,資產和負債將採用折衷的方法進行計價。」
美國會計學會、英格蘭和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和蘇格蘭特許會計師協會都把相關性視為選擇財務報表計量基礎的首要標准。美國會計學會指出:「在選擇財務報告的計價基礎時,我們將首先考慮相關性問題。數據的可靠性固然重要,但不相關數據的可靠性對任何人也沒有用處。」
這樣,財務報表的未來發展趨勢是:一方面,財務報表將同時混合使用多種計量基礎,即不同資產和負債項目採用不同的計量基礎;另一方面,由於對決策有用性的重視,在條件成熟時市場價值或現行價值將逐漸形成一套獨立的會計與報告模式。因此,可能形成歷史成本模式與現行價值模式並存的局面。
3.未來財務計量的側重點可能發生變化
傳統的財務計量往往集中於每股盈利額(EPS)、資產報酬率(ROA)或業主權益報酬率(ROE),未來財務計量將集中對股東價值的計量。股東價值是由美國會計學會拉帕波特(Rappaport)在1986 年出版的《創造股東價值》(Creating Shareholder Value)中指出的一個新概念,它包括價值增長的持續性,銷售增長、經營毛利率、所得稅率、營運資本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和資本成本。股東的價值可能與傳統的財務計量差距懸殊。
4.收益表將趨於反映全面收益,或分化成兩個報表
1980年12月,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頒發第3 號概念公告《企業財務報表要素》,把全面收益列為財務報表的十個要素之一。這一概念已日益獲得人們的承認和擴展。傳統的收益表將逐漸成為全面收益表。例如,加拿大會計准則行政當局(The Accounting Standard Authori-ty of Canada, ASAC)在1987年頒發的《財務報告概念結構》中就把收益表改為全面收益表。
英格蘭和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等在1991年發表的《財務報告的未來模式》中,把利得表(Statement of Gains)作為一個單獨的報表加以推薦。該報表用以反映報告主體財務財富的變化,它包括:(a )反映在收益表上的經營利得;(b)由於非經營因素影響, 對有形資產(不動產)進行重新評估而產生的其他價值變化;(c )年終對無形資產重新評估而產生的價值變化。
5.增加對現金流動表的重視
繼美國正式把現金流動表列為企業的對外財務報表之後,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紛紛加強對現金流動表的研究和採用。例如,上述英國《財務報告的未來模式》就建議把現金流動表列為企業的對外財務報表。
6.增值表將與收益表同時成為備選的收益披露方式,或兩個報表同時並存
1965年,德國頒發的公司法率先把增值計量引入公司財務報告。它是通過把產成品和在產品存貨增加或減少以及在報告期內資本化的其他費用加到銷貨凈額上,得出在收益表中首行列示的「總成果」或「總產出」量度。 1975年,英國頒發的《公司報告》,也明確地建議各種企業提供有關增值的計量和報告。美國會計學會最近也建議把增值表列為財務報告的組成部分。由於增值表所提供的信息對宏觀經濟管理很有幫助,越來越多的國家可能把傳統收益表擴大為增值表,或把增值表單獨作為對外提供的一種財務報表。
7.財務報表備注的內容將日趨增加
由於報表內容日益復雜化,表內已無法包容更多的信息,而表內某些信息若不加以必要的說明或補充又難以理解。因此,表外備注的內容必將不斷增加。備注可能反映的信息類型包括:(a )有助於理解財務報表的重要信息;(b)採用與報表不同基礎編制的信息;(c)那些可以反映在報表,但基於有效交流的原因而披露在其他部分的信息;(d)用於補充報表信息的統計信息等。
二、其他財務報告手段將不斷增加並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由於傳統報表受到種種限制,首先要遵循公認會計原則,披露的信息必須經過確認、計量和記錄的程序取得,這就使它的發展不能不帶有一定的局限性。隨著財務報告目標向決策有用性傾斜,為了滿足使用者新的信息需求,其他財務報告手段將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未來,其他財務報告手段可能包括:差別報告、概括性報告、預測報告、管理人員的分析與討論、職員報告、社會責任報告等等。
1.差別報告
差別報告是指為不同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團所提供的內容(或在時間上)有差別的財務報告。由於使用者的信息需要和獲取信息的權力(途徑或方式)各不相同,某些特定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團已不滿足通用的財務報告了。因此,企業可能有選擇地有重點地對外披露某些使用或者使用者團體特殊需要的信息。例如,主要債權人收到的信息往往比股票更為詳細和及時;債券評估機構收到的信息也往往比年度報告更為詳細,等等。通過差別報告,企業既可滿足特定使用者或使用者團體的特殊信息需要,又可避免因廣泛對外披露而對企業產生不利的影響。基於上述優點,差別報告必將成為企業對外財務報告的一個重要手段。
2.概括性報告
從某種意義上說,概括性報告也是差別報告的一種形式。它也是以針對不同使用者不同信息需要為出發點的。由於現代企業的財務報告變得越長、越復雜和越難以理解,財務報告的信息過量反而使重要的信息模糊化。此外,在財務報告使用者中,有一些使用者(如財務分析專家、投資經紀人等)由於擁有豐富的知識與經驗,因而有可能與必要分析和利用詳細和復雜的信息。但比較大量的使用者對財務報告的理解與利用能力有限甚至十分有限,他們也沒有必要全面掌握財務報告的全部內容,這些使用者團體包括分散在社會各階層的普通股東。這樣,又產生了對新型報表的需要。這種報表應能反映財務報告中需要掌握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信息,即所謂概括性報告。那些需要詳細信息的使用者仍可通過通常的財務報告而獲得所需的信息。概括性報告的主要格式可以包括:(a)廣泛利用圖形等代替財務報告的某一部分;(b)保留財務報告和報告的各個部分,但進行大量的濃縮;(c)廣泛修改,擴大使用董事長或總經理報告和簡短的專題分析;等等。
財務報告的未來發展趨勢是,除了繼續對外提供傳統的財務報告外,還提供概括性報告。然而,完整的傳統財務報告可能是作為附錄形式出現的。這種做法既可使企業遵循有關財務報告的有關規章制度,又可使那些只需簡單瀏覽財務報告的使用者獲得一些概括性的信息,以便對情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3.預測報告
預測報告是指建立在對未來經濟條件和行為方案進行假設的基礎上,反映企業預期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和財務狀況變動的報表與報告。由於這種報告提供的信息與使用者的決策更為相關,許多國家的會計職業組織都加強了對預測報告的編制與審計問題的研究。越來越多的企業自願編制這種報告,以便提高企業的形象。
4.管理人員的分析與討論
管理人員對所報告信息的分析與解釋的重要性在於:管理人員比外部使用者更了解與企業有關的事項與交易。因此,通過對一些重要事項的討論與分析,可以提高財務報告信息的有用性。此外,財務報告所提供的信息經常依賴管理人員的假設與判斷,管理人員的討論與分析有助於使用者評估判斷性信息。隨著企業經營環境、經營業務和財務報告內容的日益復雜化,外部使用者愈來愈需要管理人員對企業重要事項或信息的討論與分析。
5.職工報告
目前,已有許多國家和組織都要求企業提供職工報告。例如,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的《聯合國跨國公司行為草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多國公司指南》,歐洲經濟共同體《第4 號指令》等等都要求公司披露有關職工人數、培訓等方面的信息。法國公司法明確規定公司定期提供詳細說明職工人數、工資、工作條件及培訓等問題的職工報告。英國《公司報告》則明確提出,為了履行企業對社會的經管責任,各種企業都應該提供職工報告。美國會計學會在1990年發表的「會計與審計計量委員會 1989—1990年度報告」中曾建議把職工報告列為財務報告的組成部分。總之,隨著職工的作用和社會地位的提高,為職工集團提供信息已成為企業報告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
6.社會責任報告
由於傳統的企業目標過於狹窄,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往往忽視社會與公眾利益,使生態環境受到污染,消費者利益得不到保障,職工福利、勞動條件等得不到重視,社會對企業的上述行為日益不滿,要求企業注重社會責任、承擔必要的社會義務。企業社會責任所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包括職工福利、專業教育與培訓、生態環境保護、能源綜合利用等等。
社會責任報告就是從宏觀經濟出發,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社會影響進行計量和報告,它包括財務和非財務成果與狀況的計量與反映,由於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日益社會化與擴大化,企業與社會環境之間相互依存性日益加強,企業有責任向社會提供反映其生產經營活動對社會環境影響情況的報告。目前,隨著人類對生存環境質量的日益重視,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組織都要求或建議企業提供社會責任報告。這種報告必然將逐漸成為企業對外報告特別是對外財務報告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對企業財務報告體系(甚至整個對外報告體系)的理論與方法研究將進一步加強
近年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組織都紛紛發起了對財務報告理論體系的研究,並發表了一系列富有成果的研究報告。例如,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的「財務會計概念結構1—6號」(1978年—1985年),加拿大會計行政當局的「財務報告概念結構」(1987年),澳大利亞會計研究基金會的「會計目標和基本概念」(1982年),聯合國跨國公司委員會的「財務報告的主要目標與概念」,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的「財務會計概念體系」(1989年),英國會計准則委員會的「財務報告目標和財務信息質量特徵」(1991 年),英格蘭和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與蘇格蘭特許會計師協會的「財務報告的未來發展模式」(1991年),我國財政部的「企業會計准則第1號-基本准則(草案)」(1991年)等等。
然而,人們對於財務報表和財務報告的信息應當「為誰揭示」,「揭示什麼」,「誰來揭示」,「在什麼時候揭示」等一系列理論問題都沒有達成共識。此外,財務報告內容日益復雜化,企業對外報告責任日益擴大化,人們必然要進一步尋求如何更好地解決確認、計量和揭示之間的關系,創造出更先進、更有效的方法。因此,在未來,人們必然加強對企業財務報告和整個對外報告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因為會計理論是會計實踐的指南,會計實踐又離不開各種程序和方法。
❸ 如何選擇創新債券品種
第一步,根據需求,大概判斷可以發行哪種創新債券品種。
當發行人有融資需求的時候,基於發行人對債券市場各類創新品種了解的基礎上,應首先根據需求大概判斷出可以發行哪種創新債券品種,以縮小可選擇范圍。例如,如果發行人所需資金期限較長,項目的收益率不是很高,那麼可以大概判斷出發行人可以選擇的債券類型有可續期債券和專項債券。
第二步,對照各類創新債券品種的發行條件,判斷自身條件是否符合。
由於當前企業債券、公司債券市場發行債券(私募債券除外)主要採取審批制、核准制,那麼發行人要想在這兩個債券市場發行債券,首先應符合監管機構要求的發債條件,創新債券品種亦不例外。表1和表2所示為發行企業債券和公司債券的一般條件及各類創新債券品種的主要額外發行條件,以供參考。
❹ 金融機構購買債券,同業運用是如何創造貨幣的
我是一個理財師,對於您的問題金融機構購買債券,同業運用是如何創造貨幣的的這個問題,首先要糾正一下,先說一句金融機構購買債券,同業運用不會創造出貨幣,那麼我主要需要糾正的有幾個方面的問題,您參考:
第一、金融機構購買債券,是一種債券的投資行為,也是貨幣變為債券之後的一種置換行為,產生的價值是利潤,但是不會產生新的貨幣,這點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引起理論上面的誤解。
第二、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國債,或是其他地方城市發出的地方債,以及經過國家批準的企業債,性質屬於投資行為,也就是一種有未來預期的投資,目的是對未來債券收益的一種獲取,所以沒有任何的創造貨幣的概念。
第三、人民幣的出現是我們國家作為經濟衡量產生的貨幣,而貨幣的創造是根據國家的實際生產力進行的,綜合國力也是其中的一個參考,另外一個參考是國家的經濟總量,如果這些不變的話,那麼不會產生和創造出貨幣。
第四、我國在很早的時候就把金融機構的信用創造活動納入宏觀審慎政策框架之內,這是國家為了,防止金融部門出現過度加杠桿和順周期波動,在這樣的局限之下,也不可能有任何的貨幣被創造出來。
綜合上面的情況,大家可以看出金融機構的債券購買,屬於金融機構自身的經濟活動,跟貨幣創造沒有任何的比如聯系,而且也是兩個不同概念,所以大家在日常研究經濟中,千萬不要混淆。
❺ 中證全債指數的創新之處
中證全債指數的編制方法,在結合我國債券市場的實際情況下實現了三個方面的創新:
1、引入了模型定價機制,有效地解決了債券無價及異常價格對指數失真的影響。每日計算樣本券種的模型價,並與其市場價進行比較,當兩者相差超出一定幅度時,採用模型價計算指數。
2、債券的模型價格盡可能接近實際價值。在收益率曲線構建時,通過數據異常點剔除、增補、模型參數設置等措施來保證曲線的准確性,從而為模型價格的准確性提供保障,進而為准確反映債券的到期收益率、久期等指標提供保障。
3、在價格選取和期限結構構造時,考慮了包括銀行間雙邊報價、上證所固定收益平台雙邊報價、銀行間加權收盤價、滬市收盤價及深市收盤價多個價格信息,使得用於指數計算的債券價格更貼近其實際價格。
❻ 個人投資者如何參與債市
今年以來,債券 市場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債券品種也從原來的國債 、政策性金融債、企業債和可轉債擴展到次級債、普通商業金融債、外幣債券和企業短期融資券,並且境外機構發行的人民幣 實際上,不同債券流通場所決定了個人投資者介入債市的途徑。我國債券市場分為交易所市場、銀行間市場和銀行櫃台市場。交易所市場通過交易指令集中競價進行交易,銀行間市場通過一對一詢價進行交易,銀行櫃台市場則通過掛牌價格一對多進行交易。 交易所市場屬場內市場,機構和個人投資者都可以廣泛參與,而銀行間市場和櫃台市場都屬債券的場外市場。銀行間市場的交易者都是機構投資者,銀行櫃台市場的交易者則主要是中小投資者,其中大量的是個人投資者。 目前在交易所債市流通的是記賬式國債、企業債和可轉債,在這個市場里,個人投資者只要在證券公司的營業部開設債券帳戶,就可以像買股票一樣的來購買債券,並且還可以實現債券的差價交易。而櫃台債券市場目前只提供憑證式國債一種債券品種,並且這種品種不具有流動性,僅面向個人投資者發售,更多地發揮儲蓄功能,投資者只能持有到期,獲取票面利息收入;不過有的銀行會為投資者提供憑證式國債的質押貸款,提供了一定的流動性。 個人投資者要想參與更廣泛的債券投資,就只好到銀行間市場尋寶了。除了國債和金融債外,今年債市創新的所有品種都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流通,包括次級債,企業短期融資券,商業銀行普通金融債和外幣債券等。這些品種普遍具有較高的收益,但個人投資者尚沒法直接投資。 但這並不意味著個人投資者無法參與到銀行間市場債券市場。個人投資者可以通過儲蓄存款、購買保險、委託理財 等渠道,把資金集中到機構投資者手裡,間接進入銀行間市場。 近年來,基金管理公司發展迅速,除了非銀行金融機構設立的基金管理公司外,商業銀行設立的基金管理公司也已經啟航。基金被認為是個人投資者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的一種更為規范的做法,基金和理財業務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區別。目前,商業銀行開展的理財業務,通常是以自有資金先在銀行間債券市場購入一定數量的債券,然後按其總量,向個人投資者進行分銷。理財資金與商業銀行資金在銀行間債券市場上的運作並沒有明確的區分。基金則不同,其資金與銀行資金沒有任何關系;並且投資者借基金投資於債市所取得的收益完全取決於該基金管理公司的運作水平。
❼ 債券在期限方面的創新體現在哪些方面
債券在期限方面的創新體現在哪方面?嗯,這個呢,有很多種方面,具體還得問一問債券。
❽ 如何在有效監管下推進金融創新
隨著中國信用債違約風險暴露的增加,「打破剛兌」是必然的,市場上非常需要一個信用風險分散的工具。將來發展中國版CDS任重而道遠。
一是豐富國內債券市場的層級性,為將來發展中國版的CDS提供扎實基礎。多元化、完善的債券市場是推動CDS發展的必要前提,而我國國內信用債券市場處於發展初期。同時,引入更多的債券投資主體。當前投資主體單一,主要是商業銀行,不利於信用衍生品的發展。因此,在完善信用類債券發行的同時,應當提升債券市場的層次性,並鼓勵多元化投資者的參與,有助於分擔市場風險。
二是強化金融衍生品的監管,防止將來中國版的CDS過度交易和投機。將來的中國版CDS作為一種金融衍生品,目的是推動市場更有效率,將風險轉移到能夠承受該風險的市場參與者。但是以CDS為基礎的復雜衍生品市場,將使得市場的債務關聯更加錯綜復雜,增加了金融風險的傳導性。應當加強對CDS衍生產品的監管、透明度與信息披露要求,防範市場通過衍生品復雜化而掩蓋風險。
三是完善將來的中國版CDS的市場環境和相關制度配套。比如,完善信用環境和評級制度,推動CDS的合理定價;完善會計、資產評估和拍賣制度,為CSD簿記和轉讓提供保障;完善CDS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保障投資者權益等。
❾ 簡述金融創新的意義
1、金融創新對貨幣定義和貨幣劃分的意義
從整個貨幣發展的里程來看,一般認為貨幣經歷了樸素的商品貨幣階段、貴金屬貨幣階段、代用符號貨幣階段、電子貨幣階段四個階段。
各階段就其作為貨幣的價值與本身所包含的價值而言,具有實物貨幣、金屬貨幣、信用貨幣、電子貨幣、數字貨幣等多種形式(其中數字現金是電子貨幣發展的較高階段形式)。
金融創新的日新月異使得理論界對貨幣的定義變得日益困難。貨幣到底是什麼?傳統的貨幣定義認為貨幣是為廣大公眾所普遍接受的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馬克思和一些當代主流經濟學家均認為「貨幣是一種社會關系」;而米爾頓·弗里德曼和新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學家、哈佛大學的年輕教授曼昆卻說「貨幣是經濟中人們經常用於購買其他人的物品與勞務的一組資產」;
社會學家西美爾則把貨幣視作為「一切價值的公分母」、「價值的現金化」:「貨幣是人與人之間交換活動的物化,是一種純粹功能的具體化。」
在圍繞著理解和把握貨幣到底是什麼這一問題上,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們被長期困擾,特別是金融創新使貨幣的外延越來越廣泛,所以對貨幣的界定越發復雜。
金融創新,特別是大量金融業務創新後,涌現了許多新型賬戶,這些賬戶的出現使傳統貨幣供給層次劃分出現混亂,例如NOW、ATS、MMDA等新型賬戶都具有開具支票的功能,類似於活期存款,理應劃入M1,但這些賬戶余額又大部分放在投資性儲蓄賬戶上,實際上它應屬於M2。
由於類似的金融創新,各國對貨幣供給層次的劃分不斷進行修改。英國已有M1、M2、M3、DCE、PSL1、PSL2等8個貨幣供給指標,從1970年到1984年間修改貨幣定義9次之多。
美國在1971—1984年間共修改貨幣定義7次,貨幣供給指標發展到目前的M1、M2、M3、L和Debt 5個。盡管頻繁修改,金融創新帶來的難題並未完全解決,如電子賬戶、多功能信用卡和網路支付賬戶等對應的貨幣層次,各國中央銀行目前尚無明確答案。
所以金融創新使得對與貨幣的定義和貨幣層次劃分更加難以界定,從而直接影響到貨幣流通速度的分析與測定。
2、貨幣流通速度和貨幣乘數的關系
貨幣乘數是指在基礎貨幣(高能貨幣)基礎上貨幣供給量通過商業銀行的創造存款貨幣功能產生派生存款的作用產生的信用擴張倍數。
在一定的名義GDP下,貨幣乘數B和貨幣流通速度V之間存在著反比關系,即在一定的產出水平下,貨幣流通速度增大,則貨幣乘數減少;反之亦然。所以要分析金融創新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只要找出影響貨幣乘數的因素,就可以得出相應的結論。
3、從修正的貨幣乘數看金融創新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
金融創新對貨幣的定義和貨幣層次的劃分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隨著金融工具種類的不斷豐富,無論是流通中的現金、各類存款等流動性不同的貨幣供給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金融創新對貨幣乘數的各種影響因素的影響變化如下。
1)對現金的影響
隨著電子技術的日益成熟,電子貨幣的發展將會成為貨幣的主流。經濟體之間的借貸、消費、轉帳等將無一不是通過網路進行結算,支票和現金結算將逐步減少。
特別是數字現金是在銀行存款轉移支付工具的逐漸深化和對現金通貨的逐漸擠占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電子貨幣的高級發育形態,是貨幣經歷實物貨幣、貴金屬貨幣、代用符號貨幣(紙幣)等各種發育階段類型的電子貨幣的不斷發展和演化的產物,
具有良好的匿名性、無限的分割性、真實的價值性、快捷便利和可交換性等一系列的優點,可以推知,數字現金對貨幣形態演化的這種影響趨勢將使數字現金不斷擠占現金通貨紙幣和存款通貨的某些形態而逐漸成為未來數字貨幣時代的最主要流通貨幣形式之一,
它是現金紙幣通貨和存款通貨的最佳替代者,因此,從其一問世以來便迅速擠占現金和存款通貨中數字現金前期各種發育形態的電子貨幣的位置,並且後來居上。
不難推知,隨著數字經濟對整體經濟增長貢獻率的提高,實體經濟對現行的現金紙幣通貨的需求將因數字現金的逐漸擠占而大幅縮減到少量存在,數字現金則會廣為流行,
而結算性臨時存款通貨的大部分將逐步轉化為數字現金形態,小部分仍將以卡型電子貨幣形態和存款轉賬型電子貨幣形態存在,但也將逐漸向數字現金形態轉化。
2)金融創新對貨幣層次和貨幣乘數的影響
金融創新使傳統的貨幣層次的劃分變得越來越模糊,各種貨幣之間轉變的交易成本越來越低,而且貨幣層次越來越多,如NOW賬戶、ATS賬戶等。
特別在西方國家金融市場,由於金融產品不斷創新,金融產品日益增多,不同流動性的金融創新產品在不同程度上充當了商品交換的媒介。成為了事實上的貨幣。
這樣一來使貨幣的供應規模量在不斷擴大。這里可以引入一個金融創新下的可以充當貨幣媒介的可替代性金融資產的一個量,即在貨幣供應量上加入一個量Mc,所以金融創新下貨幣供應量為:
M=C+Dr +Dt +Ce +Mc(4)
金融創新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得到解釋,其中現金漏損率的降低、替代性金融資產的比例增大和超額准備率的下降都使貨幣的流通速度降低,而數字現金占活期存款比例則會使貨幣的流通速度加快。
總的來說,由於數字現金和活期存款的流動性都比較強,所以在一定時期內產生較大的相互替代可能性不大(但是長遠來看ce還是增大的),所以要考察在一定時期內貨幣的流通速度或者貨幣乘數發生變換總的趨勢是:金融創新使貨幣乘數增大,流通速度下降。
(9)債券市場創新擴展閱讀:
金融創新定義雖然大多源於熊彼特經濟創新的概念,但各個定義的內涵差異較大,總括起來對於金融創新的理解無外乎有三個層面。
1、宏觀層面
宏觀層面的金融創新將金融創新與金融史上的重大歷史變革等同起來,認為整個金融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創新的歷史,金融業的每項重大發展都離不開金融創新。
從這個層面上理解金融創新有如下特點:金融創新的時間跨度長,將整個貨幣信用的發展史視為金融創新史,金融發展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視為金融創新;金融創新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不僅包括金融技術的創新,金融市場的創新;
金融服務,產品的創新,金融企業組織和管理方式的創新,金融服務業結構上的創新,而且還包括現代銀行業產生以來有關銀行業務,銀行支付和清算體系,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乃至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體系,國際貨幣制度等方面的歷次變革。
2、中觀層面
中觀層面的金融創新是指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後,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中介功能的變化,它可以分為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以及制度創新。技術創新是指製造新產品時。採用新的生產要素或重新組合要素,生產方法,管理系統的過程。
產品創新是指產品的供給方生產比傳統產品性能更好,質量更優的新產品的過程。制度創新則是指一個系統的形成和功能發生了變化。而使系統效率有所提高的過程。
從這個層面上,可將金融創新定義為,是政府或金融當局和金融機構為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和在金融過程中的內部矛盾運動,防止或轉移經營風險和降低成本,為更好地實現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目標而逐步改變金融中介功能,創造和組合一個新的高效率的資金營運方式或營運體系的過程。
中觀層次的金融創新概念不僅把研究的時間限制在60年代以後,而且研究對象也有明確的內涵,因此,大多數關於金融創新理論的研究均採用此概念。
3、微觀層面
微觀層面的金融創新僅指金融工具的創新。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信用創新型,如用短期信用來實現中期信用。
以及分散投資者獨家承擔貸款風險的票據發行便利等;風險轉移創新型,它包括能在各經濟機構之間相互轉移金融工具內在風險的各種新工具,如貨幣互換、利率互換等;
增加流動創新型,它包括能使原有的金融工具提高變現能力和可轉換性的新金融工具,如長期貸款的證券化等:股權創造創新型,它包括使債權變為股權的各種新金融工具,如附有股權認購書的債券等。
❿ 我國證券市場現有哪些基金品種還可以引入哪些創新品種
投資基金 投資基金,是指按照共同投資、共享收益、共擔風險的基本原則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某些原則,運用現代信託關系的機制,以基金方式將各個投資者彼此分散的資金集中起來以實現預期投資目的的投資組織制度。
證券投資基金 證券投資基金是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集合證券投資方式,即通過發行基金單位,集中投資者的資金,由基金託管人託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運用資金,從事股票、債券、外匯、貨幣等金融工具投資,以獲得投資收益和資本增值。投資基金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稱謂有所不同,美國稱為"共同基金",英國和香港稱為"單位信託基金",日本和台灣稱為"證券投資信託基金"。
指數基金 指數基金是一種以擬合目標指數、跟蹤目標指數變化為原則,實現與市場同步成長的基金品種。指數基金的投資採取擬合目標指數收益率的投資策略,分散投資於目標指數的成份股,力求股票組合的收益率擬合該目標指數所代表的資本市場的平均收益率。
傘型基金 傘型基金實際上就是開放式基金的一種組織結構;在這一組織結構下,基金發起人根據一份總的基金招募書發起設立多隻相互之間可以根據規定的程序進行轉換的基金,這些基金稱為子基金或成分基金。而由這些子基金共同構成的這一基金體系就合稱為傘型基金。進一步說,傘型基金不是一隻具體的基金,而是同一基金發起人對由其發起、管理的多隻基金的一種經營管理方式,因此通常認為「傘型結構」的提法可能更為恰當。
LOF基金 LOF基金,英文全稱是"ListedOpen-EndedFund",漢語稱為"上市型開放式基金"。也就是上市型開放式基金發行結束後,投資者既可以在指定網點申購與贖回基金份額,也可以在交易所買賣該基金。不過投資者如果是在指定網點申購的基金份額,想要上網拋出,須辦理一定的轉託管手續;同樣,如果是在交易所網上買進的基金份額,想要在指定網點贖回,也要辦理一定的轉託管手續
http://www.chinafund.cn/tree/jjzl.asp